作家塞林格和「垮掉的一代」是什麼關係?
12-20
許多人將塞林格在《麥田守望者》中塑造的霍爾頓定位為「垮掉的一代」,也有許多人不贊同。那塞林格和他的小說與「垮掉的一代」作家是否有某種聯繫呢?
基本上沒有關係,但還是有一點聯繫。注意問題的補充說明裡用的是「聯繫」。說沒有關係是因為,「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是凱魯亞克,代表作是《在路上》,另一位是金斯伯格,代表作是詩歌《嚎》。我看到的文學評論都沒有把塞林格及其作品放到「垮掉的一代」的章節里敘述。可以說主流文學評論不認為他們是一回事兒。《麥田裡的守望者》(1951年出版)風靡五十年代,《在路上》(1957年出版)的主要影響在六十年代及以後。前者只是一部優秀的小說,後者還帶有引發一股思潮的意味,不僅開創了一個文學流派,還被認為是嬉皮士運動的經典。
說聯繫,是因為塞林格(1919-2010)和凱魯亞克(1922-1969)基本是同時代人,後者只年輕三歲。兩人的主要作品出版時間也只相差六年。作為狂熱喜歡寫作的人,凱魯亞克不可能不受塞林格的影響。雖然其脈絡不像柳青→路遙→陳忠實那麼清晰(這裡提到的作家不一定完全是傳承關係,不過作品很明顯),但是比較其主要思想,還是能夠看出一定的聯繫。那就是他們作品中都表現出的反抗,叛逆的思想。只不過霍爾頓是少年,其最大的反抗對象是周圍的虛偽。《在路上》描寫的主人公已經是青年,他們的反抗更強烈,對象更廣泛,行為更瘋狂。另一種聯繫是,二者的反抗都沒有明確的目的。他們都是對什麼不滿,卻不知道到底要追求什麼。比較起來還是納博科夫要深刻的多,「生活在繼續......」道盡一切,只剩下to be or not to be的問題。
說句題外的。
有時候塞林格的小說比起凱魯亞克他們來顯得更加「毀掉」。《麥田》里的霍爾頓,《香蕉魚》里的西蒙格拉斯,那個一直說「我當年是個好姑娘」的女人,差點崩潰掉的士兵……他們都是絕望的,脆弱的。
而凱魯亞克或者巴勒斯金斯堡他們筆下的人物,都是精力旺盛的,一直都在做些什麼的。
應該是作者的精神投影吧?
推薦閱讀:
※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一戰,二戰,大蕭條這五者之間的聯繫是怎樣的?
TAG:作家 | 文學 | 傑羅姆·大衛·塞林格JeromeDavidSalinger | 垮掉的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