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巴克豪斯、肯普夫、賽爾金、希夫、阿勞等彈奏風格對比?

請音樂大神說說聽感,各自的風格等,賞析一下,排個序。
尤其說說著名的No.8、14、15、17、21、23的各版本差異。


個人極喜歡貝奏,以前瘋魔的時候基本是見一個版本就下載下來聽聽。
寫偉大鋼琴家系列的時候,多少找了一些你說的這幾個鋼琴家的資料。
一家之言,轉給你參考下吧。

———————————————————————————————————————————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Arrau在演奏貝多芬和勃拉姆斯音樂上的成功有「運氣」的原因。他的演奏很少有漂亮的發音或者音色的變幻,但是沒有這些也完全能夠演奏好貝多芬和勃拉姆斯。所以,阿勞「碰巧」找到了合適的對象。他粗獷的音色正好適合貝勃的音樂。他仍然用奇怪的方法來演奏裝飾音,但是在演奏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時候,讓人奇怪的是這些裝飾音聽起來並沒有什麼壞處。此外,他在演奏肖邦和莫扎特是經常顯得怪誕的自由速度,不知什麼原因在貝多芬和勃拉姆斯里就很好。在Arrau和海丁克合作的兩首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中,他用了豐富的自由速度,但是效果很好(儘管如此,如果你仍然覺
得他演奏勃拉姆斯第一鋼協過於怪癖的話,建議你嘗試下他之前和朱利尼的EMI錄音)。

和演奏其他作曲家一樣,他演奏貝多芬和勃拉姆斯時的動態同樣不大,但是他能夠在一個相對狹窄的音量範圍裡面用極其細微的變化營造出無可比擬的張力和動力(舉個張力的例子,聽聽他60年代在Philips錄製的 Appassionata,第三樂章完結部的開頭那段不可思議的強健的和弦)。從這個角度看,儘管在一個有限的音量範圍里,Arrau仍然能夠營造出豐富多彩的力度變化。聽起來有點自相矛盾,但是這是我覺得最合適的說法了。雖然Arrau的演奏缺乏自然性,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他老成持重的風格營造的氣氛實際上提升了音樂的張力。他的慢速同樣也增強了音樂的力量感。當其他鋼琴家以過快的速度來演奏的時候,往往讓音樂顯得輕佻。

儘管如此,Arrau偶爾也有些讓人不能接受的慢速,比如貝多芬Waldstein的第一樂章和勃拉姆斯《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Paganini》中的幾首。還有一首值得談談的貝多芬錄音,即Arrau演奏的令人敬畏的Hammerklavier。這是一次偉大的演繹,充滿了力量感和洞察力。慣常以慢速演奏的Arrau在彈奏這個曲目的時候實際上比大多數鋼琴家都要快(除了第三樂章「Adagio
sostenuto」)。實際上,Arrau已經比作曲家要求的速度慢了很多了。但是絕大多數鋼琴家演奏的比Arrau還要慢,只不過因為他們無法控制這部超高難度的作品,因此不得不屈服。這一點也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證據證明Arrau實際上有很強大的技術,但是經常聽起來不是那麼回事,是因為他過於忠實於樂譜和非同一般的指法。

除了「Hammerklavier」,他演奏的貝多芬最後三首鋼琴協奏曲也應該得到最高的讚譽。他在第三鋼琴協奏曲中表現出的淡淡的憂思十分完美。其他很多鋼琴家的版本(比如魯賓斯坦和托斯卡尼尼)聽起來太輕快了,這種風格在這個曲子上並不合適。他在第四鋼琴協奏曲里用的慢速也很完美。只有這種速度才能有效地表現出它的美感來。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也是絕佳的演繹。他不需要任何激情、強烈對比或者大音量來讓這首協奏曲顯得力量十足。他的張力已經完成了這項工作,甚至效果可能還更好。這個錄音(1984年和Colin
Davis合作版本)中我最喜歡的地方在大概18分28秒到18分44秒左右,其他鋼琴家在這個地方都處理成斷奏,但是他演奏的時候就象長而不連貫的音符,聽起來太棒了。

貝多芬是巴克豪斯最主要的保留曲目。他的貝多芬錄音,包括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和迪亞貝利變奏曲,理應受到後人最密切的關注。他的演奏直接、清晰、透明,沒有「作弊」或者「模糊其詞」的彈奏。他的音色雄壯、有力、結實,這種音色對於巴克豪斯捕捉貝多芬音樂中的力量和強度極為重要。他的琴聲充滿了激情和力量。巴克豪斯高超的技術讓他能夠抓住每一個音和每一個和弦,沒有什麼聽起來是取巧而過。他善於展示tenuto(保持),能在任何需要的地方和必要的時間演奏。他高度堅實的音色也加深了演奏的深度。他的另一個高超技術是對踏板的一些完美運用。他總能在恰當的時候、以恰當的頻率和延時來運用踏板。他的演奏中沒有任何因為過度運用踏板而讓音樂聽起來不幹凈。如此優秀的踏板技術有助於表現出任何樂章中的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和弦和每一個樂句。就巴克豪斯來說,踏板絕對是他最富表現力的工具,而從來都不是掩蓋技術缺陷的某種途徑。在「富有表情」espressivo和「柔和的」dolce的段落里,他適度的運用情感和歌唱性來演奏,貝多芬奏鳴曲Op.2 No.1的第四樂章的中旋律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他彈奏的是如此的動人!巴克豪斯無疑有著世界最頂尖的鋼琴技術,但是他在演奏時關注更多的卻是音樂性方面的東西,而非樂曲的技術層面。因此,時不時的,你能聽到和弦和音符的脫節、一些小的節奏問題,或者一些不幹凈的十六分音符,但是這些對他演奏的整體性影響甚微。

儘管如此,他的演奏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他幾乎總是把那些慢而寧靜的樂章彈奏的過快。舉個例子來說,Hammerklavier的賦格主題樂章的廣板Largo段落就彈得異乎尋常而又不適當的快。可能那會他正好不耐煩?除此以外,他經常把寧靜的樂章彈的過於強勢、過於「蠻幹」,正如他在演奏那些外向的樂章中所作的一樣,你很少能聽到pp(pianissimo)。慢樂章的存在是為了讓聽眾能得到放鬆,緩解前面樂章帶來的精神緊張感。但是如果演奏者是巴克豪斯,聽眾總是被「剝奪」這种放松的機會——就是因為他沒有必要的快節奏和「蠻幹」,聽起來實在太緊張了。如果他在彈奏慢樂章時候能夠更溫柔一些,聽起來會好的多!


另一件不幸的事是他幾乎從來不彈長的反覆(例子很多,比如在《告別》里所做的那樣),而會彈奏短一些的,比如奏鳴曲Op.10 No.2第三樂章的開始部分。絕大多數的長的反覆在貝多芬的奏鳴曲里應該來說是很重要的,缺少了這些長反覆,曲子有時聽起來就不那麼完整了。當聽他演奏《熱情》的第三樂章時,缺少了那段至關重要的反覆讓人很是失落,《月光》和《悲愴》里也是一樣。他演奏的另一個特點——儘管可能不是不利於演奏的那種——他的顫音經常太慢了,當其他絕大多數鋼琴家都在用更快的頻率彈奏的時候,比如說64分音符吧,他卻僅僅只用32分音符的節奏。

塞爾金的貝多芬有著鮮明的特點——大量的「暴力型」處理、音量對比、相當粗獷的音色。他的演繹可以說是最暴力的貝多芬,絕對沒有任何的控制。儘管如此,這種「暴力演繹」絕對不是為了嘩眾取寵,而僅僅是塞爾金為了表現貝多芬音樂中蘊含力量的方式。不過這種暴力美學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貝多芬的作品。用來演奏《熱情》的末樂章和op.109的第二樂章肯定是合適的,但是在《華爾斯坦》和第三鋼協裡面就不一定適用了。儘管如此,我還是是喜歡經常聽他演奏的貝多芬,因為演繹聽起來與眾不同。很少有鋼琴家以這樣的強度來演奏貝多芬。聽塞爾金的演繹有點「喝紅牛」的意思(很提神)。

他偶爾也干一些瘋狂的事情,比如在《熱情》第三樂章至少能那麼乾的地方都減速,或者在尾聲開始部分的長和弦加速。這些瘋狂的處理使得他的演繹聽起來更緊張刺激、更神經質,我經常聽完塞爾金就感覺筋疲力盡了……就塞爾金的貝多芬我再展開一下說一點吧。他1952年錄製的《華爾斯坦》第三樂章,他彈奏的八度滑奏聽起來像單音符滑奏,而那些以四分音符開始的樂句他彈得又像是八度。


我幾乎從沒有在其他鋼琴家那聽到這樣的彈奏方式,儘管在帕德雷夫斯基的版本里似乎也有同樣的簡化處理。他在同年錄製的Op.109展現了他的兩個特點。在第一樂章里,他那粗糙的音色和樸實的風格讓這個樂章聽起來有些乏味。在第三樂章的最後部分,他處理節拍和音量的時候用了很多輕微的起伏波動,聽起來就好像不能駕馭樂曲的難度而到了行將崩潰的邊緣。這可能是技術缺陷的緣故,但是這種處理仍然能令人興奮不已。他在1971年錄製的Hammerklavier很精彩!在這個錄音里,塞爾金反而沒那麼「暴力」了,相對於大多數鋼琴家彈奏這曲子時那種「激烈」的演繹,算是意外之喜吧。第一樂章彈奏的很小心,但是聽起來仍然很自然。他標誌性的粗獷、有時甚至過於明亮的音色讓慢樂章聽起來稍微有些令人不那麼愉快。末樂章讓我印象深刻。由於賦格樂章結構上的極端複雜性,因此十分難於駕馭。絕大多數鋼琴家在演奏這個樂章的時候聽起來比「亂成一團」也強不到哪去,施納貝爾的版本算是其中最混亂的(事實就是他用比自己能駕馭的速度快得多的節奏來彈奏)。儘管如此,塞爾金的演奏卻清晰了呈現了這個相當複雜的結構。他的演繹極好的組織、細緻的闡述、平衡但又凸顯了賦格的不同部分。這個本來完全混亂的樂章現在是如此的清澈!這點證明了塞爾金是那種極端睿智的鋼琴家。

肯普夫被認為是一位偉大的貝多芬詮釋者。總的來說,我不是太喜歡他的貝多芬,但是卻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例外:Hammerklavier的慢樂章(無論是DG的立體聲還是單聲道錄音)。那是來自天堂的邈邈之音、是低聲喃呢細語,是如此富有靈感……這一段是我聽到過的最好的貝多芬詮釋之一。至於我不喜歡他的貝多芬大半是因為他刻意處理的很寧靜。當我以為他已經在用最輕柔的方式在彈奏的時候,讓我吃驚的是他在下面一段還能更輕柔……這真不是我認同的演奏貝多芬應該用的處理方式。不過無論如何,這種獨一無二的處理方式還是值得一聽的。

題主提到的幾位,只有席夫是有幸聽過現場的。2011年他來國家大劇院,一次性演奏了鋼琴的新約和舊約。上半場巴赫我坐在這張照片上鋼琴的後面不遠,不過很遺憾,個人不怎麼聽巴赫,除了留意到他不用踏板之外,平實而綿長的琴聲加之鋼琴後面偏小偏暗的音量,聽得有點昏昏欲睡……

下半場換座到鋼琴正前方不遠處,準備好好感受下現場貝奏的魅力。不過席夫仍然是用一種平淡中庸的處理方式來演奏,即便他身體離開凳面幾乎用全身的力氣加上踏板的效果,我也沒聽到祈望中的那種「爆炸性」的貝多芬力量,正如schiff的貝奏全集錄音給我的感覺一樣,這也不是我喜歡的貝奏處理方式。相對來說我倒是對科瓦切維奇在中山音樂堂的「迪亞貝利」印象更深刻一些。


schiff曾提過對當時演奏的琴不太滿意,他再次來華開音樂會的時候還專門挑了琴。


巴克豪斯是力量型演奏,但是音色愈用力愈透亮,我覺得彈一些相對激烈一些的部分比較好
肯普夫是溫和型演奏,力度增強更緩和,琴聲更清脆,或許貝多芬的精神力表達不那麼足,但更有回歸自然之感;幾乎不用李斯特派典型的連奏技術,依靠強大的氣息連接;錯音多,但是回味無窮,晚年的現場演奏更是帶有人生感慨而百聽不厭
塞爾金從師承來講是最正統的德奧學派,當然這個其實意義不大,不過塞爾金表現出來的是非常德奧的審美,對待作品嚴謹,不會因為哪方面技術過人而在這方面表現特別突出,相比之下還是比較推薦他晚期的貝鋼奏
席夫彈琴軟軟的,我個人不喜歡這種,雖然人確實灰常真誠友善
阿勞無疑是這些鋼琴家裡最為質樸與真誠的,甚至為了能完全表達曲譜上的要求而不惜使用最笨拙的指法,乍一聽非常慢非常斷。但是一旦get到了阿勞這種樸拙的風格,你會為他願意掏心掏肺向你袒露心中一切感情而感動得不能自已


對我來說,巴克豪斯。


巴克豪斯的貝多芬,最為自然,最為不易讓人察覺明暗快慢輕重的突變,靜中已有動,慢中快已伏,鋪墊音不著痕迹,絕妙的氛圍,但沒有刻意鋪墊的感覺,全是自然,彷彿就是把原作的精神注入你的心裡,不經加工。

聽聽no.29第四樂章吧,其他家做到流暢的就幾乎沒有。no.30第三樂章連著第四樂章的賦格的一氣呵成,邏輯上是非常具有說服力的。再聽no.7,no.10,最後樂章,這種輕鬆會打破你對巴克豪斯「獅子」的標籤式印象。聽聽no.17,21, 巴克豪斯對氛圍的刻畫得毫無痕迹,對比下肯普夫、阿勞的等等,巴克豪斯在技巧上的信手拈來和樂感還是萬世師表。

用好的重放器材,聽聽他控制下的貝森多夫吧,何等萬象澄明的音色。

黑膠的版本也很重要,不同版本差別不小。我手上有70年左右的日本London單聲道版和立體聲,德國decca俱樂部藍標版,decca英國壓片立體聲版。標ffss的decca和London 聲音是很不錯的。


首次聽的是保羅巴杜拉斯柯達,還有幸在北京聽了他的現場,魯賓斯坦,古爾德,肯普夫的也都聽過


竟然沒有科瓦切維奇,他灌的唱片可是企鵝四星帶花呀


版本比較的前提是你彈過學過這首曲子 最少也是看過譜 不然你所謂的比較只能算是你個人喜好 沒有客觀性 還需要對鋼琴各門派的了解


孤陋寡聞,只聽過席夫和肯普夫的貝多芬,其他幾個人並沒有聽說過,不過還是強行答一個,只因為確實很喜歡肯普夫。

席夫的貝鋼五前兩天有幸聽過,總體感覺很棒,但是和肯普夫對比的話,他倆是同樣的風格,但力度和音色上多少差一點,這就讓他比肯普夫要稍微遜色一點了。

我喜歡肯普夫的一點是,他不像很多演奏家,要輕柔的時候特別輕柔,要力度的時候特別暴躁,他在輕柔和力度之間會有一個平緩的過渡,給人感覺不那麼突兀,這樣說難聽點就是顯得不像其他人那麼做作。(這也是我不太喜歡里赫特的拉二的原因)


推薦閱讀:

好聽的旋律是否已被作曲家寫完?
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第一章要如何使用踏板?
貝多芬的《獻給愛麗絲》算幾級鋼琴曲?
貝多芬現存的所有曲子加起來要演奏多少小時?(可以按最佳版本的唱片或者錄像的時間算)
貝多芬代表作有哪些?尤其是鋼琴奏鳴曲。?

TAG:音樂 | 鋼琴 | 古典音樂 | 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 | 樂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