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真的存在天才?
有人認為,人的智力差距微乎其微,天才不過是機會比大家好,有高人帶著他,他的智力被開發出來。 真的是這樣嗎? 像愛因斯坦、特斯拉、黎曼這些人物,在他們各自的領域,智力是否真有過人之處。 還是靠機遇和努力,才取得成功,跟先天素質無關? 換句話說,地球上有60億潛在的愛因斯坦,人人都能成為梵高、李白、托爾斯泰、韓信,天才的名號,只是被拍馬屁的人附加上去的光環。 是這樣嗎?
被邀請了類似的問題,有點想回答。
剛才又有人邀請回答李軼睿的數學怎麼樣? - 文化 - 知乎。。。暈。
漢語的「天才」一般會翻譯為英語的"genius"。其實不太對應。感覺兩個概念有所差距。
嚴格意義上,「genius」指的是top 0.1%的(智商140以上)。或者top 0.01%之類的。
按照這些定義,genius並不少。每個市縣均有幾十個、甚至幾百個。
世界上總共好幾十萬個「天才」。知乎上也大概存在一萬多genius用戶的樣子呢。
雖然那麼多,其實還是很稀少。一個大學(中學)的「一個年級」,最多幾千人吧;裡面可能只有一兩位genius。就算是什麼頂尖大學之類的,genius出現的頻率會多一些,可是頻率仍然很低很低。。。畢竟很多genius沒機會或沒條件上大學。
在歐美,經常會出現genius這個標籤。貼來貼去很隨意。只要你是整個英國的某個領域的Top 100以內,或者一個城市的Top 1,當地媒體會直接幫你去貼的。一點都不奇怪。自己也被這樣貼過無數次。甚至有點煩。一點都沒包含「貢獻獨一無二」、「偉大世界級成就」的意思。
-----
我在英國長大,也被一些媒體關注(之前一些事迹做成電影和紀錄片什麼的。。。暈)
從很小年齡就一直被這樣稱作「天才」。
然後慢慢長大,對於「天才」這個說法,產生了各種反感和尷尬。
可以先講一下自己在英國長大的一些故事嗎?
英國小學三歲開始(按中國虛歲說法相當於四歲)。
說實話,當時已經基本上學會了讀寫。入學前已讀過不少(小孩子)的小說。
所以進入小學。。感覺不對啊?身邊所有小朋友還不知道ABC。。。
上課內容總感覺超級二二的。
當時記憶不多,但有幾個很有趣的事情還記得。
每天午休去圖書館看書。小學圖書館很小,總共就那麼幾百個書。每天看幾本,小學一年級中旬就已經把學校所有小說讀完了,然後開始去樓上中學圖書館了。那裡書架子超多。花了兩三年才終於看完了樓上的。這時候,七歲,身邊同學怎麼還是那麼弱。。。?還有的朋友比我大幾歲,竟然還寫不出來一句完整的話?什麼小學語法課啊之類的,對我來說,全是一堆廢話。然後跟老師吵架反對抗議得不少,也有不少故事。。。
七歲有一次;整個約克郡的一個小學詩詞比賽。總共也許有幾十萬7歲-11歲孩子去參加。寫了一個關於鱷魚思考怎麼吃人的小故事,用逗逼詩詞方式去寫。結果拿了全郡第一獎。暈。直到今天,詩詞還掛在爸媽房間的牆上。
之後一直莫名其妙,為什麼後來語文都很一般?可能因為不感興趣。
數學方面,好像發現自己比同學更明顯更突出?大家還在很二地學乘法表,七歲才稍微涉及到了些最基本的division(除數)手法。暈,任何一個問題我都用不著什麼手動計算。好累好無奈。
七歲考了一次KeyStage 1(相當於全英國統一的小考),結果差不多滿分。學校讓我直接去考KeyStage 2 (11歲中考)。。。有三個方面;語述邏輯、數學、智商;均超過所有11歲的孩子。人家都大我四五歲啊。。。額
媽媽強迫我去了另外些更大的中學參加更多考試(包括私立的,為了獎學金),結果一樣。。。老師們直接當我的面說;「沒接過也沒見過這麼聰明的,但又很調皮搗蛋,不知道怎麼處理?」。
這時候我媽已經開始被採訪什麼的。她說最詫異的是我什麼規律都能夠自己發現。好吧,直到今天,確實這樣。跟老師教什麼內容的關係不大。媽媽說,第一次發現,是因為兩歲時自己把屋頂上的瓷快數量算出來了。問我為什麼,我就說是24寬度乘與37長度,888。(雖然自己不記得)。
對於一個兩歲孩子來說,應該是有點驚呆。。。這些故事被媒體寫出來了之後,標題已經出現了什麼什麼「genius」標籤。老師跟我講話也總是這樣告訴+稱呼我的。在中國有這個可能嗎?即使有上千上萬個跟我一樣的孩子,也不會有這個「天才」說法,對吧?
-----
從那麼小年齡開始,真的習慣自己被大家稱作「天才」。當作一種必然。所觀察到的同齡朋友也都讓我感到各種差異。同時發現自己的弟弟妹妹也都那麼遲鈍。雖然他們也是班上第一之類的,但是跟我的小時候經歷完全不一樣。他們六七歲才開始主動看書;這也只是一個小方面。。。
後來(八歲)拿了獎學金,有機會去不錯的私立學校。某些方面確實好起來了。老師比較聰明或者比較認真,願意一對一教我那些更適合的內容。但是,問題還很多,差距還越來越大。到這個年齡段,已經有上百個故事值得分享。
不久就意識到自己對於好多東西的理解和直覺比老師強得多多了。
地理課,老師會讓我們考試;給地球各大洲地圖上標寫每個國家的名字和首都。老師還很炫耀自己知道這些國家的人口、其它都市、什麼的。一臉懵逼。這好像都是我三歲之前知道的事???拜託,從小都習慣翻地理百科全書和Atlas,而且天天跟爸爸討論。。。差距實在太大了,這方面的記憶力和直覺感比老師強得不知道哪裡去了。細節比人家老師熟悉兩三層,更別說同學。
小時候真的很煩這些。。。明明很多方面比老師知道得更深(至少細節),我還要去做作業嗎?還要浪費時間上課?其它科目或多或少都有些類似的體驗感受。漸漸變成嫌棄老師的心態。歷史老師硬要跟我們爭論歷史的哲學或節奏循環問題,還不讓我發表意見?心裡有點想笑。數學老師試圖跟我講二元代數的解法;但是我都是可以自動做出來的;去跟他討論三元的,結果他也不理我。後來只能自己發明自己的方法。寫給他看,又被他懷疑是抄作?(其實他可能看不懂)。中學計算機老師教我怎麼用excel,但是自己其實比他熟悉更多層面了。。。在學校直接要爆炸了!
一個九歲左右的孩子,已經到了完全看不起自己老師的地步了?該怎麼辦?
98年左右,進到網路時代;我各種覺得完全不需要這些老師。父母最後也發現了這個情況,然後鼓勵我選擇性做作業,只要考試成績及格什麼的就可以了。結果學校和父母越來越撕逼起來;開始對我的能力懷疑什麼的。因此離開了學校直接去讀高中。那些老師,後來看到我的發展,好奇人家現在有沒有後悔?後來一直很想笑;偶爾回學校看弟弟表演什麼的,碰到當年那些老師討論;無敵有趣。現在每一個都主動說抱歉後悔,說我的genius過去沒能被他們意識到(或者欺負我),全是他們的錯。
假設你是我,這樣的待遇。。。你會信嗎,會怎麼想?心裡各種鬱悶各種可憐各種尷尬都會有。
第一次給他們「打臉」在14歲。當時已經去了其它學校了,但是由於複雜原因,有的考試還得去他們那邊上了。參加了一個全國高中奧數(BMO)。18歲以下的孩子都可以參與。結果拿了國家第五名。(好吧,我也沒想到這個結果)。他們學校里的頂級18歲學生,最多十幾分,結果我一個14歲的;拿了三十多分(接近滿分:40)。額。BMO前二十名,一大堆華人姓名,就我一個英國本地人姓名在上。人家歷史上也沒有過超過15分的學生。一直想把我請回去,但是已經沒門了。後來入到了英國奧數隊訓練什麼的,開始很專註數學。
那時候的報道,把我說成約克郡第一個「數學天才」。。。呵呵。其實後來自己很快就發現了,英國還有好幾個同齡孩子比我更牛。。。但是習慣了這樣的說法。BBC一個紀錄片,「美麗年輕心靈」,差不多在16歲終於播出。突然一下在當地有些小轟動。更多細節不說了。
如果你已經是奧數方面與眾不同的孩子,無論有否上大學,經常會被當地大人說成mathematician (數學家)。只要是一個學校裡面的gifted一級(130智商),都會被這樣稱呼。
然後我十六歲去中國,別人問我做什麼,我就說自己是「數學家」 (mathematician ),卻要被各種人噴笑。漢語對應辭彙好像不太合適。因此,很尷尬,開始有所體驗。
-----
奧數、以及劍橋什麼的,都讓我深深感覺到了自己的地位。雖然比自己郡(地級市)裡面的孩子要牛逼一些,但是還有好多人更厲害。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後來在大學去中文系旁聽了他們的本科四年級課程,結果也超簡單。額外拿了另一個漢學學位。他們學了三年多,還得思考大半天才能說出一句中文。我都不是那個專業的,居然可以隨意想講啥就講啥。真嚇大家一跳。他們也一樣在中國呆過一年左右,還是講不好?因此,有的漢語老師一樣說我是天才什麼的。。。好像自己只要一碰見新辭彙就能直接容納、習得。
第一次去中國的時候,遇見了一位冰島老外。他會說18門語言,能用中文演講,很誇張。讓我有些羞愧。結果,從零開始,只用了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已經能聽懂得比他多。當時身邊那麼多老外在中國呆過許多年還一點都看不懂漢字。結果,我都沒有多大的困難?看到什麼新漢字就去查一下搜一下,馬上習得。
這個世界上,人與人的學習能力差距,為什麼還如此大?
這不是裝逼。而是真的存在某一些方面明顯比其他人突出得太多。
有的人說「天才」或「成功」是九分努力一分天生。我完全不覺得。。。人家努力十年獲得的技能,怎麼有些人就那麼一瞬間就能明白吸收?還能時時刻刻發現出自己的新觀點?也許有些家庭教養因素,但是我至今學到的掌握的一切知識和技能都完全不是通過什麼「學習」的。肯定存在那麼一種天分。對於「上課、課本」那種教育模式,自己完全無法接受,甚至難以忍受。
唉,不說了。這麼多事情都帶有感情。我也偶爾碰到了不少更牛逼的人。認為他們是更高一級的「真正」天才。工作之後也碰到了幾個。他們能提供全新的角度和更多細節去思考問題。不過,總發現這些人的性格很類似。這真的是一種天生才有的技能。無論碰到什麼新鮮事,都能夠很快明白,然後很快在這個基礎上再做出更新鮮的理論。
-----
為什麼後來對「天才」這一說法產生反感?主要是因為英語genius這個詞太便宜輕易了。同事同學總說這個詞,讓人很尷尬。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幸好接觸到中國謙虛文化。心裡的那些偶像;為何成為了偶像?是因為他們能做各種我懷疑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他們才是真的天才。自己跟他們一樣被稱為天才,完全不合適了,非常接受不了。因為所在的文化環境有這個「你就是天才」的壓力,所以感受和看法會有些矛盾。
似乎,中國文化對於「天才」的理解是那種「成功式聰明」、「促使歷史改變性聰明」。中西很多的那些自認為天才的人是不符合這種定義的。我也不一定符合。替自己說兩句;即使我能控制到某一個小工業、利用操控整個行業一段時間,當然有一些實際成功是存在的。就算今後沒人發現,或者以後有更多人發現更先進的,總有那麼一些系統規則和理論自己算是第一個發現發明的。這一點上,我還是要保持自豪。
其實沒有天才會真說自己是天才。或者,這樣說出來的都不對。認為自己的理解高於所有其他人,明明是一種只有傻瓜才有的錯覺。。。天才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東西懂得多了(有100%直覺了),才能開始意識到自己無知之深。但是那些天才也更容易發現其他人的一些不足,也更容易發現自己的各種不夠。無論什麼性格,無論他們表達能力如何,也許有一些特殊事項(特別是發明新理論之類的)只有真正天才才能想得出來的。事實就這樣。
------新開公眾號分割線-----
有。栗子多的我都不想舉。
算了還是來一個吧,1770年,不滿15歲的莫扎特在西斯廷教堂聽到聖歌《求主垂憐》(Miserene of Allegri),轉頭回到旅館,憑記憶寫下了這首歌。
包括每個聲部和旋律。
順便說一下,當時的演唱有一遠一近兩個合唱隊,分五個聲部,再加上四個獨唱,一共九聲部。
樂曲高潮部分是九聲部一起合的。
你們感受下,我覺得除了天才沒什麼好解釋的。
存在。又怎樣?
先來一篇文章(文章侵刪)【此處為轉載】
大二時有天晚上聽到一個同學打電話。我們院的學生大多是一路「優秀」上來的,然而再優秀,有排名的地方就有倒數。經過一年級的不信命,很多人漸漸學會了認慫,然而我能聽出電話另一邊父母的困惑。多年經驗告訴他們自家孩子但凡努力了就能拿第一。同學只是疲憊地重複,你們不明白,你們真的不明白。
至於對話,是我和浙江省出來的一個競賽大神的。他跟我說起高中準備競賽時的艱辛,提起一堆書名,他說到其中一本時,我隨口插了一句:「嗯,我知道,我爸編的。」
當天晚上大神堅持要請我吃飯,並且在明知我嗜辣的情況下堅持給我點了三份甜點,報復之心一覽無餘。
吃飯途中他問我,你爸爸的工作,給你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什麼?
我當然可以理解這樣的疑惑,爸爸自己搞了那麼多年物理競賽,卻幾乎以強硬的姿態,把我推上了學文的道路,在應該學奧數做雞兔同籠問題的年紀,我被關在書房裡,一個人汗涔涔地練顏體。
我很仔細地想了想,認真地回答他,最大的影響或許是,他比別的家長更明白,天賦,究竟是什麼樣的東西。
和生來的不公想比,社會的那些不平事,根本算不了什麼。
就像有的人周一吃雞公煲周二吃麻辣燙周三吃水煮魚皮膚仍然光潔有的人哪怕一天一個蘋果都拯救不了痘痘一樣,就像同樣是致遠班的學生有人打DOTA的過程中解出了一道數分有人每天在圖書館窩到十點仍然要面對不及格的試卷一樣,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哪有為什麼。
來交大以後我發現,跟大一大二的學生最容易找的共同話題就是高考——包括高三甚至整個高中歲月。這並不一定意味著他們的高中時光多麼嶙峋,但至少從側面說明,高考——直到此刻都還籠罩著他們的人生,或者說,它作為前十八九年的主旋律,沒法一時切換,只能反反覆復地單曲循環。
就像我許多的同學都轉發類似於「原班人馬回高三」的狀態,當然我能理解同學深情云云,但私下裡總覺得,他們是希望回到高三,那種得心應手的狀態,那種解出一道題就能獲得滿足感的狀態,那種盲目地相信「熬過高三什麼都會好的」狀態,那種以為世界真的可以憑藉一張卷子創造的狀態,那種因為面前只有一條路而走得格外篤定的狀態,那種做錯了不過擦掉考砸了不過重來的狀態,那種大學永遠也沒有辦法給你的狀態。
大學的可惡之處或許在於,它看似給你提供了種種可能,各色社團各類選修通識,但事實上又有一套評價體系限制著你的選擇。或許更可惡之處在於,我們都變得實際而精明起來,知道結識什麼樣的人脈可以把未來的天塹變通途,也知道選什麼樣的課老師給分很水什麼樣的社團加入後可以有更多的資源,於是我們活得如履薄冰生怕翹掉的哪一節課會給未來抹上污點也生怕得罪的哪一個人會讓日子變得寸步難行。
——但其實你可以比你想像中更自由。
只是自由從來也需要代價,你斟酌再三,還是選擇了看起來最便捷的那條路。
在這個看似被光棍節渲染的禮拜,底下暗潮洶湧的仍然是期中考試,一定會有學霸失落,當然也會有人奮起,但是有排名的地方就一定有倒數,總有一天,也會有人承認了自己的無能無力。
所以有時候隱隱有些慶幸,我比他們更早地接受了某些既定的無能無力,譬如高三月考數學及格次數屈指可數,譬如每次訂正時都忘了劉宏怎麼講的,譬如每天早上都得急急忙忙地請求援助,在那些對著一堆怪力亂神的圖畫和一群魁魅魍魎的數字發獃時,分針從我皮膚上趟過去,刻下的四個字叫:無能為力。
就像爸爸比其他的家長更早地明白,有些東西,是努力也彌補不了的。有的學生做實驗一遍就過,有的做到十二月里額頭滿是細密的汗,所以他在很多家長恨鐵不成鋼的電話里輕輕嘆了口氣:「不要怪他。」
何韻詩有一首歌叫《少年維特》,當中有一句觸目驚心:即使你早知,明天非更好。當一些分數給予優等生們的光環褪去後,他們也不得不承認,成功在他們中間也仍然是個小概率事件,大多數人都得面對平凡的甚至平庸的一生。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所做的都是無用功,隨著年紀和閱歷的增長,我們已經意識到」功夫不負有心人「是句混賬話。功夫常常是會負有心人的,功夫負不負有心人本該沒有那麼重要,"有心"的價值是不能用負與不負來衡量的。莫言在寫作之初大概也沒指望能拿諾貝爾, 打算起手不凡寫出鴻篇巨著來的人,大概永遠都不會完成第一章節。
換而言之,悅人不如悅己,不如別把成功當做責任,沒有人要求你,你也不必那樣要求自己,他們不明白,你肯定明白。
我曾在某省重點實驗班。
隔壁班有一神人。
大家應該都知道並了解數學競賽。
以及難度。
對真正學競賽的人來說,重要性更甚於高考
他高二的時候參加該考試,力壓全省高三生,省第一。
滿分300 他260 第二是高三的,220。
他在班裡學習時,輪的回答問題,輪到他,回答完問題老師趕緊讓他坐下,認為耽誤人家時間。
他現在高三,開始進發物理競賽了。
數學物理競賽最難拿金牌而銀牌前幾名也可以被清北保送
有一哥們(也有可能是女生)
數學物理兩門金牌
然而,這也不算什麼。
大家聽說過國際奧林匹克競賽。
有拿滿分獎的。
隊伍被稱為「國家隊」
其中有一個人接受採訪時說「我們如果做高考題,大概不到二十分鐘能做一遍,拿到130多分,再來二十分鐘可以再做一遍,可以拿到140+,再多就不敢保證了。」
這不是誇耀。
天才,就是這樣。
同樣在是高材生,霍金的同學做了一周,14道物理大題只做出來一道半,霍金那時比較懶,下午上課中午做,
一中午做了十三道半,說,最後一道的確有點難。
然而,天才終究是小部分人,天才也終究只是普通人。
清華特等獎學金獲得者接受媒體提問:「有人認為他們和你智商差太多了才會導致差距越來越大」
她回答「我並不認為他們努力的程度已經夠得上來比較智商了」(大概意思是說大家的水平都沒到比較智商的程度,比的更是誰更勤奮。)
最後還有一篇文章送給大家。(侵刪)【此處為轉載】
聽聞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籍高材生郭衡自殺的消息時,我正在公車站無聊的翻著手機。曼哈頓的燈光已經開始照耀在這個全世界最神奇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這是紐約最平凡不過的一個夜晚。
這個令人惋惜的才女在變成所有人唏噓的談資前,是一個多麼令人驕傲的女生。這個蘭州出生的28歲中國女孩2001年移居美國,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後曾經在華爾街工作,2011年進入知名的麻省理工學院Sloan商學院就讀。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她明年就畢業了。她的遺書聲嘶力竭的向活著的人哭訴「除了中文,我覺得我沒有任何優勢」。
本科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曾和她一樣,想要意氣風發的衝刺華爾街,夢想在全世界的金融中心叱吒風雲。麻省理工Sloan商學院的網站,到現在還再執著的給我的郵箱留言做廣告。大二結束的時候,我也曾和她一樣,筋疲力竭,覺得前路灰暗。她說: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面對比自己優秀百倍的同學,她已經再沒有能立足的東西。三四年前的我會再同意不過。可是她錯了,我曾經也錯了。
也許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但吃掉我們的不是這個世界,是我們自己。
「寶貝你真聰明」——伴隨一生的魔咒
從小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這是個才女,聰明的很。」如果說聰明二字在我的小學,甚至中學年華是良好的祝願,到了高中畢業直到我出國,它搖身一變,變成了甩都甩不掉的魔咒。當今的發展心理學在談及教育小孩的時候,也非常忌諱這兩個字。全中國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斐然,可是這個目標阻塞了家長們的視野,也給孩子的內心施加了無謂的心理壓力。我的媽媽是一個很智慧的女人,但是她良好的心愿也會達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小的時候,媽媽為了讓我自信一些,她告訴我我是個聰明的孩子。她熱切的眼神20年來從來沒有變過。小時候媽媽藉助釣魚遊戲教我認字,看到我迷戀《還珠格格》就鼓勵我讀清朝歷史。後來我迷上了英國魔幻小說《哈利波特》,她就走遍當時並不發達的本地書店,最後在首都淘來最新版的書。在大陸還沒有譯本的時候,我已經擁有了台灣版的第一本《哈利波特》。我對《哈利波特》的迷戀讓我發現了翻譯中生硬的中文,媽媽鼓勵我去念英文版本。(細細想來,也許那是我出國念書的第一個預示。)
「聰明」這兩個字在小學的時候讓我自信無比,我堅信我可以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成功的早教的確讓我在小學的時候遊刃有餘。初中一年級我搬到了大連。第一次期中考試我只考了年級188名。我頓時就哭成了淚人。
後面的幾次考試,上了發條的我一口氣衝到了年級19名。幸福隨著我再一次搬家又一次煙消雲散。我考進了北京四中,然後我就又墊底了。好在四中很人性化,從來沒有公開朗讀過我那慘淡的排名,都是發給我一張一張的小紙條。我又開始咬牙奮戰,到了第二年,我又排在了年級前20。
但是這個故事,其實很悲傷。它並不是對奮鬥的謳歌。
從一開始,我的所有動力都來源於,我很聰明,我應該比別人厲害才對。但是這個邏輯,一定會在強手如雲的世界裡漏洞百出。美國,就是我的第一個滑鐵盧。
比不過別人就是世界末日?
如果說在中國萬千高考大軍過獨木橋的時候,我都一直是個站在聰明者隊伍里的幸運兒,那麼來美國念書的最初兩年,我又幸運的倒下了。杜克大學是全美第八名的學校,原始森林環繞著哥特式教堂建築。那本來應該是一個青春女孩的天堂。然而,跟原來書本不一樣的語言,金髮碧眼活力四射的美國同學,和各個國內高中的尖子生,組成了我的煉獄。思想因為語言的不熟練憋在肚子里倒不出來,文化差異大,學不過別人,連玩也玩不過。慢慢的我的心理壓力讓我開始懷疑出國的決定是否真的正確。
這是我們的教育系統帶給我們的印記。從教育的開端就被注入了競爭的思想,在激烈的一輪輪競爭中,我們對自己的定義也變成了一個數字。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也慢慢的失去了定義自己的機會。孩童對於聰明的理解,和對天才的理解差不多。「聰明的人總是不費吹灰之力便能解決任何難題,天才是不用付出太多努力的。天才一旦用功便會有超出常人的飛速進步。」
如果說在當今中國教育的道路上,被排名,被捲入競爭是不可避免的話,那麼我們家長能做的便是引導孩子,讓孩子具有正確的歸因能力:歸因於事而不是歸因於人。告訴他/她做事要堅持,做人要負責任,告訴他/她除了自己沒有人能夠定義他/她。別人的誇讚和批評,到底是對事還是對人,這差別對於孩子的心理建設極為重要。
90年代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C. Dweck的研究表明:從小被誇獎聰明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表現出強烈的與他人競爭的意識。同時,他們也更容易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不接受任何挑戰。原因是孩子們因害怕失敗了,別人會懷疑自己不聰明。選擇不嘗試可以給自己留一條退路。而從小接受「對事不對人」誇獎的孩子,會對自己的進步更感興趣。同時也更容易挑戰自己。這些孩子承受能力更強,情緒也不會輕易受到影響。
誇孩子聰明,就是在告訴孩子他/她的本人特質。每當孩子做好了一件事,「聰明」這種誇獎讓孩子自動將結果歸因於自己本人的天生特質,而不是他/她對於這一件事的理解,努力程度,和堅持程度,即所謂「對人不對事」。而當我們對孩子說」你真棒,這件事做的真好。」的時候,孩子理解到的是大人對這件事的讚揚。
給孩子貼上「聰明,遲緩」等標籤會讓孩子漸漸的將事情的成敗都歸因於自身先天的特質,而不是他/她後天的努力和一件事本身的特性。當「聰明」的孩子再不能比過別人的時候,孩子的心裡會立刻將結果歸因於自己本身的原因。「比不過別人,我就不再聰明了。如果我不聰明了,那我是誰呢?」
才女郭衡把失敗的原因都歸因於自己不夠優秀,最終被自己打倒了。而很幸運的,我看到了Dweck教授的演講,遇到了一個欣賞我的心理系教授,還有一個有效溝通的老媽。我從泥潭裡爬了出來。
了解自己,才能了解世界
2012年對於我來說是人生的低谷,也是思維的高地。充滿了挫敗感的學習生涯,混亂不堪的人生規劃,加之浮誇冷漠的社交圈,激發了我的求生本能。我開始思索自己,尋找問題的根源。當時還是經濟專業的我,一口氣選修了兩三門心理課。不好意思去看心理醫生,就只好挽上袖子自己來了。
只有當一個人真正開始尋找自己的時候,她才能夠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價值。漸漸的定義自己這件事成為了我的生活主旋律。去掉了所有的光環和附加價值,我是誰?
不要小看這件事,尋找自己很困難。一個人要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優勢劣勢,了解自己深層次的慾望,了解自己的心結和恐懼才能真的做到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義和目標。那些看起來很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可能並不真的了解。可是漫漫高考路剝奪了孩子探索內心的機會。大部分家長也從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了解自己,給很多人造成了一生的迷茫與困惑。
因先天性身體殘疾而一直生活在兄弟姐妹陰影下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家Adler寫出了《自卑與超越》,出生於混亂家庭具有多重民族血統的發展心理學家 Erikson建立了「心理身份」這一學說。一心嚮往通過哲學找到自己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榮格最終創立了哲學意味濃厚的多重人格身份心理學說。
很多偉人窮其一生都在定義自己。他們在尋找自己的路上,創造了偉大的作品,而成功只是附加價值。而更多的人因為沒有了解自己隱晦的情感需求,最後鬱鬱而終。 比如患有遺棄情節的二戰時期英國首相丘吉爾,比如不理解自己分離性人格障礙的《變形記》作者卡夫卡。不了解自己的人用自己的成就來定義自己,當成就不再有意義,自我也就不復存在了。一個沒有了自我的人,人生迷茫而灰暗。
尋找自己的這個命題,偉人尚且躲不過,更何況青春年少的孩子們。作為家長,首當其衝的不是教會孩子如何學習,而是引導孩子如何認識自己。
尋找自己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尤其孩子們上了學,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學習。家長可以做到的,就是不要剝奪孩子思索自我的權利。了解自己,通常在課本里是沒有答案的。抽時間陪孩子坐下來,聽聽他/她是怎麼想自己的,他/她喜歡什麼,又恐懼什麼。
這類對話日積月累會變成一筆寶貴的財富。甚至大學選什麼專業,畢業了做什麼工作這些問題,都將迎刃而解。同時,要讓孩子充分的經歷這個世界。很多時候光讀課本是不會了解自己的。鼓勵孩子閱讀,允許孩子多交朋友,甚至鼓勵孩子談一場戀愛,都將給他/她寶貴的了解自己的機會。
那一年,我每天思考自己的喜惡。我發現自己喜歡自由,不喜歡被規矩綁手綁腳。我發現自己觀察力很強,但是獨立能力很差。我發現自己喜歡深入交流的友誼勝過呼朋引伴的姐妹淘。我發現自己害怕孤單,卻更害怕吵鬧。我發現自己喜歡帥氣但沉默的男生,討厭放棄自我的女生。更深入一些,我發現我愛跟別人比較的弱點最終讓我陷入瓶頸,我發現我脆弱的體質和過重的防範機制使得我根本不適合事務繁重、人脈勝過業務的金融業。
我敏銳的感受力和細緻入微的觀察力,促使我選擇了心理學作為自己的專業。也是因為選擇了適合自己的專業,我開心極了。同時我放棄了無時無刻的橫向比較,開始為自己設立短期目標。看著自己一點一點的進步與超越,我既充實,又幸福。
你的孩子了解自己嗎?家長們可以問問自己的孩子。她/他最深層的恐懼除了蜘蛛是不是還有失去自我,他/她最擅長的事情是不是除了做數學題還有開導朋友?
不是結尾的結尾
多年與母親的交流讓我尋找自己的時間沒有很長。但是郭衡卻遠沒有我幸運。一個人的痛楚和無助達到了什麼程度,求死慾望才會大於求生本能。她曾經釋放出多少隱晦的求助信號,我無從得知。一個智力超群,努力異常的女生,折隕在美國這片本來自由的土地上。我理解她的痛苦,也嘆息她的不幸。
大學畢業之後,我帶著對心理學的熱忱,考入了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系的研究生,而這一切,真的是源於那張自我勾勒的人生圖畫。入了秋的紐約,熱鬧也冷清。在每一個不一樣的夜晚,我總是想著,如果我最終沒有定義自己,那我又會是誰呢。
最後,祝大家看到自己的路。
不知道你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天才。
他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地方,智商和你差不多甚至略差,創意也一般,各方面也沒有什麼亮點,除了集中力。他集中注意力做作業,集中注意力讀書,集中注意力聽課,集中注意力玩遊戲,集中注意力刷微博。完全不需要過渡時間。有些人還能夜以繼日毫不疲倦的集中在某件無聊的事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然後某一天你發現他成績遠遠超過了你,某一天你發現他已經到了你無法企及的高度。
遇到百年一遇的天才,最多就是搖搖頭,抱怨基因不好,而碰到這種「毫無亮點」的天才,真是夠令人喝一壺的。硬答一波!
天才肯定有!
貼個微博上的圖,評論里也有說本來就是知乎上的回答,侵刪。
有個詞叫勤能補拙,現在覺得能補也只是小修小補。
最後雞湯一句,大部分人靠勤奮還是很有用的!天才問題最值得深思的:我們怎麼去挖掘自己的潛力,怎麼不斷突破自我?怎麼找對發展的方向?
如果讓C羅去考大學,如果讓郎朗去奧數。。。。。
天才也會隕落。
----------------------------
天才確實是存在的,但是往往我們都會忽略很多因為知乎是個崇尚自然科學的地方。。。我想著重說說非自然科學的天才。
天才並非一定要對數字敏感,並非要有天馬行空的物理、化學、生物想像能力。
理論上,天賦加努力 大於 資質平平加努力 大於資質平平加不努力(有天賦不努力的,什麼結果都可能出現,不管好的壞的)。
愛因斯坦、高斯、黎曼、薛定諤、波爾、麥克斯韋、牛頓這些不再多說。
即便牛頓,我相信,現在社會那些叫囂著古人智商低的人,自己未必能獨自發現微積分和經典力學。
無論哪個時代都有智商爆表的天才。
首先我想說的是這位
馬克吐溫
他家境貧寒,做過印刷所學徒、報童、排字工人、水手、淘金工人、記者等工作。
他天才在哪裡?對於生活細緻的觀察,對人性的洞悉。
1865年在紐約一家雜誌發表幽默故事《卡拉韋拉斯縣馳名的跳蛙》,使他全國聞名。
1870年馬克·吐溫與紐約州一個資本家的女兒歐莉維亞·蘭登結婚。婚後居住在布法羅,自己編輯發行《快報》,一年後因賠錢過多而出讓。
1872年出版《艱苦歲月》一書
1876年,長篇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出版
1884年出版《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
1889年馬克·吐溫出版了《亞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國人》,它和《王子與貧兒》……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譯本。2006年,馬克·吐溫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16名。
有時,選擇和堅持同等重要。
下面說一個知乎有爭議的人物。
馬克思
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在德國電視二台投票評選最偉大的德國人中,名列第3位。
我接觸的反感馬克思的人大多是對我國宣傳的抵觸,很多人並不知道馬克思的貢獻,甚至都不知道他是德國人,以為他是毛子了。。。。
其實仔細了解會發現,馬克思對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並不比愛因斯坦少。
如同亞當斯密之於工業革命的作用,
在人類的發展當中,政治、經濟作用十分重要。
唯物辯證法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實驗在科研中的地位。
剩餘價值的發現,間接推動資本流動,打破資本家瘋狂的壟斷和剝削,為後世養老、社保發展提供可能性。
《工資、價格和利潤》對資本運作的描述奠定效率在企業中至關重要的地位,為後來包括福特流水線等多種突破提供思路。
《德意志意識形態》對費爾巴哈、鮑威爾和施蒂納為代表的各式各樣唯心史觀的思想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並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
說歷史問題,要站在歷史上,馬克思出現之前。誰能噴,誰就是真理。對,就是這麼荒謬。
因為牛頓和他的追隨者能噴,光的粒子說就是主流。
那時,唯心主義大肆橫行,大家真的就相信世界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造出來的。
今天,大家所崇尚的科學,就是從辯證唯物主義延伸而來。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政治經濟學
它促使二戰前的德國和蘇聯從戰敗國和農業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和第二大工業國家。
還記得我們剛解放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生產力。
深刻理解這兩句話,你可以預測建國後半個多世紀的大事件。
還記得這位大姐么?
就是窮的沒事幹,給自己孩子寫點故事。
於是哈利波特誕生了,一個新世界誕生了。
最後說說我們中醫界的吧。
反正古人長得都一樣。。。。
醫聖張仲景。
就是因為他,中醫背上個帽子,你們總是拿著兩千多年前的東西忽悠。。。
真不是。。
這位大師,千年一遇。。。
在他所在的中醫傷寒學派,2000多年無人超越,就是這麼吊。。
天才能想人所想不到,這當然和多思考有很大關係。
天才能功成名就,當然和仔細選擇還有堅持不懈有很大關係。
想想如果馬克思寫小說。。
如果馬克吐溫繼續嘗試做生意。。
如果羅琳僅僅給孩子講故事,而不是寫故事。。
如果張仲景安心做他的長沙太守。。
思考不會不會提升一個人的先天智商,卻會加大選擇成功路線的概率,和積累大量自己的經驗。
堅持不懈不會提升一個人的先天智商,卻會讓人離成功的距離越來越近。
當然存在了。(過二百贊了,真有必要好好完善下答案。)
由於題主著重強調天才的「智力是否真有過人之處」,我就從概率統計的角度「證明」這是真的,即雖然智力超群的天才在人類中的比例不高,但不僅真的存在天才,而且天才就是遠超常人。
首先,上結論:因為大量人群的智力服從標準差=15,均值=100的「正態分布」,所以人智力的差距並不是微乎其微,約68%的人智商處於85—115分之間,即屬於中等智力水平,越趨向兩端人數越少,智商高於140的天才約只有1.3%,智商高於愛因斯坦的幾率小於十萬分之五。同樣,智力嚴重缺陷者(低於70)也只有2%(據斯坦福—比內測驗,摘自《The Bell Curve》,譯名《鐘形曲線》)。
其次,如何證明大量人群的智商服從正態分布呢?
1、初階版:中心極限定理說明,大量相互獨立的隨機變數,其均值的分布以正態分布為極限。大量人中,個體的智力水平可以視為相互獨立的隨機變數,所以大量人的智商服從「正態分布」。
2、高階版:因為熵增,正態分布實際上是自然界傾向於產生最大無序程度的一種表現。在給定均值和方差的分布中,正態分布是讓熵最大的分布。來自:是否許多變數可以用正態分布很好地描述?如果是,為什麼? - 數學,讓我粗暴的解釋下:大自然,也可以說「上帝」喜歡正態分布。
再次:實際測定也表明,大量人群的智力符合「正態分布」。
1、沿海農村小學生智商測定分析;
2、187名學齡前兒童智力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3、哈爾濱市市區學齡兒童智力水平調查研究。
題主所說的天才中的優秀代表在這裡:
所以,好的考試,比如高考,最終所有考生的成績將符合「正態分布」,因為考試本質上就是一次智力測試,而我們的教育體系本質上也是根據「正態分布」而設計的,篩選學生,因材施教。
最後:延伸閱讀:大學成績要求正態分布合理嗎? - 教育
順便來測試下你的智力在正態分布的那個位置:http://www.iqtest.dk/main.swf (僅供參考)
--------------------- 以上為2015年8月6日晚更新。
學過概率論的話,就應該知道大量人群的智力符合「正態分布」,天才就是正態分布的右尖,越牛的天才,數量越少。
弱智(不是貶義詞)和天才都是少數,根據3-σ法則,智商高於160的天才,其在人群中的比例,不超過十萬分之六。某個人成為天才和弱智都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人智商都在85到115之間。
換言之,如果你承認存在智力低下的人群,即人群智商正態分布的左尖,那麼也就承認了,智力超群的人-正態分布的右尖,是必然存在的。
另外,根據公認的理論,人的智商是先天、後天共同決定的;而先天限定了你智商的上下限區間,後天決定你最終智商在這個區間的位置。
舉個例子,某A,先天智商在100到120,但他未受良好教育,最終智商105,在天賦下限;某B,先天智商90到110;經完整現代教育,獲得本科學歷,最後智商也是105,達到了先天區間的高點。
最後,天才這東西,不僅僅存在於學術界。體育、文藝行業,頂尖人才,也多半天賦異稟。如果菲爾普斯不進專業游泳隊,我相信他若業餘愛好游泳,那水平碾壓常人,也是綽綽有餘。天賦的好苗子經過系統訓練,二者缺一不可,才成就了他泳壇第一人的地位。
---------------------------以上為原答案。相關回答:
PS:你是何時明白自己是個普通人的? - 伏地狂魔的回答
答案已經有很多了,我只是想借這個地方回憶一下當年玩過的遊戲。
我上初中的時候,玩過一個遊戲叫《風色幻想3:罪與罰的鎮魂歌》,然而並沒有打通關。
遊戲里有個狂戰士藍斯,是英雄之王的後裔,(所以)戰鬥力超群。但是藍斯練劍特別勤奮,曾說世上沒有什麼天才,所謂天才只是在被人稱為天才之前,付出過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說到底不過是努力的天才。(怎麼樣,有沒有一種「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的感覺?)(前面這句話沒看懂的同學們,有句話叫「百度一下,你就知道。谷歌一下,你就知道的太多了」。)
遊戲里還有個龍騎士西撒,並不是英雄之王的後裔,不過戰鬥力也很強。遊戲前期西撒和藍斯打了一場,藍斯贏了。
我當年玩到這裡,覺得藍斯說得對。而且我當時也和藍斯有點像,被人稱做數學天才,但其實自己也花了很多時間在數學上,思考了很多問題。當年班上也確實有人認同這一點,覺得所謂天賦不高不過是虛無縹緲的事,還是要靠自己多努力。
但是遊戲玩到後來,發現藍斯的英雄之王的血脈其實是假的,西撒才是真正的英雄之王的後裔。藍斯那麼高的戰鬥力,都只是他依靠勤勉獲得的。而西撒因為自己的血脈,確實有「超能力」,經過一番鍛煉,就打敗了藍斯。
當年玩到這裡覺得「卧槽,這不科學」。天賦確實戰勝了努力。當時對此有點不以為然。
後來到了北大學數學,見識了同年齡段天賦最高的一群人,終於對「天賦」這個詞有了新的認識。
天賦確實存在,某些高深的知識,天賦不夠,再努力也學不會。當然更多的知識,一般人也能學會,但花的時間差太多。天才學一個小時的東西你要學八個小時,那天才一天學四個小時,你一天如何學32個小時?何況好多天才還非常努力,參見清華北大的學神為什麼能夠在娛樂、學工兼顧下還能「考前隨便翻翻書」式地在績點和學術上碾壓眾人? - Mather King 的回答。題目中愛因斯坦這種人,就是常人堆努力永遠堆不上去的。
我當年以為自己是藍斯,和大家的天賦沒什麼差別,只是靠著努力,比別人學得好。然而當年的某些同學們,確實天賦比我差太多,即使遠比我努力,也無力考上好學校。我當年,確實如西撒一般,依靠天賦,加以一定的訓練,一路砍瓜切菜。
到了大學,我才真正變成藍斯。某些同學的天賦我都無法評估,我只能依靠勤奮,才能勉強學懂每一門課,考一個還不錯的成績。然而西撒一般的同學們,如同當年的我一樣,隨便學學就能搞懂,還有大量精力學習更高深的課程(大二修研究生課之類的),一路碾壓勤勉的藍斯們。
既然能承認人和猩猩的智力差別,常人和智障的智力差別,也該承認天才和常人的智力差別。這種智力差別有些時候不可逾越,只有認識到了自己的天賦水平,才能正確選擇合適的道路。路選不對,再努力也沒用。路選對了,才有機會勤能補拙。比如我,認清了自己的實力,就放棄了基礎數學,學了所謂應用概率。
最後說說遊戲的結局(其實真正的結局已經到了第四代了),西撒自然是根正苗紅,當上了國王,迎娶了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藍斯依靠自己的努力,也當上了國王,一番艱難坎坷之後,也有情人終成眷屬了。總之啊,確實有天才什麼路都能走,常人能走的路少很多,但選對了一樣能憑努力走上人生巔峰。
那些說沒有天才的人,只不過是沒有見過真正的天才而已。天才就是逼著自己思考的人,他們一鏟子一鏟子把自己從土裡挖出來,可以說,有那把鏟子的人就是天才
數據結構老師教我們的時候說,我大學的時候量子力學沒有好好學,考試前特別慌,考完就覺得自己沒考好,然後成績出來,果然沒考好,95分。
下一年,他教學弟學妹的時候,說覺得自己得了老年痴呆,然後去醫院測了下智商,還好還有140。
他講演算法的時候,是這樣的…然而,這門課,是我大學目前為止考的最低的一門。。。。。。
"如果你來定規則,你怎麼才能110米跨欄跑贏劉翔?"
每年的物化課,黃建斌老師應該都會出這麼一個類似的題目。
盤外招是不能用的,比賽就是比賽,要正正堂堂,劉翔也是巔峰競技狀態的劉翔,你就是普普通通的你。你手裡的唯一籌碼,就是定一個規則,一個哪怕再荒誕古怪的規則,能贏就可以。
這並非是純粹的開玩笑,也不是腦筋急轉彎。
我的理解,所謂天才,就是各自領域最頂尖的那波人。民間有很多天才,他們都是各個行業的頂尖高手,但是別忘了,他們只是在那個特定規則下的天才。例如如果社會以打dota2的水平定義天才,我這區區天梯魚塘分數,妥妥廢渣一個。
所以開篇那個問題,其實就是挖掘你成為天才的最起碼的可能性。
科研需要高智商的人,所以思維敏捷的人是天才; 戰場要會打仗的人,勇士是天才; 唱歌要好嗓子,樂感好的人是天才; 宣傳宗教要誠心,有大毅力的人是天才。
所以,如果你能在特定規則下,成為天下第一人,不是天才又是什麼?
退一步,如果稍稍改變規則,你就能打贏現在的天下第一,你也是妥妥的具備天才的潛質啊!
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所以,你現在有在特定規則下跑贏劉翔的方法了嗎?所謂天才,自然是在某一個方面擁有超長的能力,然而能力本身是包含了價值判斷的,比如有人數學好,那叫能力,而有人天生鬍子長得比別人快,這在多數社會並非是一種能力。
然而,但凡是價值判斷,都是以一定的社會結構為轉移的。數學好在很多古代社會並非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能力,如果數學學霸現在考高考可能是非常牛,但是明清科舉就然並卵了。同樣道理,如果有一天我們發明了用鬍子儲存知識的功能,那麼鬍子長得快自然就成了一種超凡的能力。
當然,有很多能力在長久的時間中都很重要,只是在不同時代重要性並不相同。
而多數在主流社會中長期佔據重要性的能力,如記憶力、模仿能力、理解能力、想像力之類的,這些綜合起來就成了我們所關注的「天賦」的主要部分。
那麼這些東西據目前所知,都受到先天和後天因素的影響,在先天影響中,也不是由一兩個基因決定的。簡單的數理統計知識就可知道,由眾多獨立的小因素綜合影響的隨機變數服從正態分布。
這就導致對於多數人而言,智力因素其實是差不多的,但是越向兩側,智商分布就差異越大。因此,多數人智力差不多和各種逆天的天才事迹並不矛盾。而且越是智商高的人群,差異就越大,也就出現了高斯完爆黎曼,黎曼完爆同時代的多數數學家,數學家完爆我等普通人的情況。
但是如果你不試圖和智力最高的那一小撮人拼個高下,這些都是然並卵。因為在大眾的生活中,這個的重要性就下降了。人的身高長相能有多大的不同,人腦就會有多大的不同。
你難道一輩子也沒見過一個讓你驚為天人的高帥白美么?
就是這麼地簡單。知乎裡面個個都是天才,說話又好聽,有家的感覺!
個人覺得人與人之間是存在很大的智力差異的,但天才不應該僅僅指聰明。聰明往往體現在多個方面,而天才卻常常是在某一特定領域表現出極高的悟性和創造力。
聰明人可能反應更快,邏輯思維和記憶力更強,思考角度更全面,因此同樣的培養下可能更容易出成績。最容易體現的就是考試,有些人做一兩道題就能觸類旁通,上課老師講一遍就全能記住,而有些人則需要反覆複習和演練。
但天才和聰明人的差距並不在反應與邏輯,而在於直覺和創造力。比如說作曲畫畫,聰明人通過短時間的學習也能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技巧,而天纔則在曲子作得專業也畫畫畫得好的基礎上有更多的特別之處。理工科也是這樣,天才能敏銳地感受到事物之間的微妙聯繫,而這種感覺卻是很難通過學習與培養的。
天才的另一個特別之處在於能夠將創造力和注意力統一起來,創造常常需要人們走出「盒子」之外,而注意力卻需要人們集中在「盒子」之內,天才的特別之處在於可以注意力高度集中地進行創造力活動。
老實說聰明人非常之多,學東西快、反應敏捷甚至遠超一般人的在各行各業都很常見,各種考試輕鬆拿高分的也不難見到,許多甚至是全能型的。但真正在某個領域表現出驚人天賦甚至足以推動人類進步的還是少之又少。
排除運氣、家庭、資源等因素,普通人通過訓練、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時間可以達到或接近聰明人不努力或較少努力的成就,而聰明人和天才之間的距離卻往往不能用時間和努力來填平。
當然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不是僅僅由努力和智商決定的。當然有天才。
各行業都有。
比如足球界的梅西。
梅西的動作,看起來很簡單,一點不複雜,但他就能用這麼簡單的動作過人如麻,別人就怎麼訓練都做不出來。比如c羅,他的訓練是公認的刻苦,但是他卻從來沒有能夠像梅西那樣輕鬆過人。
怎麼解釋梅西?只能用天才來形容了。我說說我的感受吧……其實大部分你們看到的天才,不過是早慧
初中老考校第一,市第一,也屬於根本不學習玩得很開心,有碾壓的爽感。
高中跑到省重點讀理科實驗班,搞數理競賽,看著別人碾壓,我就屬於弱渣了。
現在再看看那些高中碾壓我的大神們,大多都是在我初中玩得時候在家長或者很負責任的老師指導下學習了競賽相關的知識,比如某神父親是大學計算機教授初二教他矩陣,比如某神父親是數學愛好者家裡一箱子數論……
而我初中碾壓別人不過是因為小學六年級參加了兩年全省數學應用競賽,而我爸恰好是英語老師,初中么數學好英語好其他隨便學學考第一不是很難……
相信天才不如相信天才理論咯,莫扎特6歲碾壓大家的時候已經在宮廷樂師父親的指導下刻苦練琴三年了……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人六歲都達成30%了……凡人退卻好么?
真正的天才是什麼樣的,我沒接觸過……所以我這個問題是答非所問了。我接觸過的都是早慧,不佩服不敬仰,但有點羨慕……從小培養積累碾壓優勢的那件事恰好就是你畢生所愛,我真的挺羨慕的……我等凡人總要慢慢探索,有人為了真正熱愛的東西放棄碾壓優勢,有人為了碾壓優勢放棄了真正熱愛,有人把二者混淆……誰說的好呢?
當然有天才。
否則今天我們還在茹毛飲血呢。
人類的極限是由少部分人創造的。
相信我,人的智力是有差別的,而且非常非常的大。如果人聰明又體力很好的話,那就幾乎完全碾壓普通人。我被碾壓過,而且被碾壓得體無完膚。不說了,聰明人是存在的。沒見過的話只能說明你還沒到達那個層次見到那類人。
推薦閱讀:
※什麼是逆向民族主義?
※如何用一句詩或詞來評價李煜??
※為什麼中國把全球首家孔子學院開在韓國?
※國家部門以及古代宅院門前所供奉的神獸雕像有何講究?
※為什麼都說人不可貌相,卻在生活中大部分情況下相面識人是準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