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幸蜀,過秦嶺時走的哪條古道,為什麼不走子午道?

唐代對子午道不斷修治,行人日益增多。貴妃喜食的鮮荔枝均經子午道運進長安城,這一時期也為子午道的繁盛時期。玄宗西出都門百餘里,路經馬嵬,走的必然不是子午道,為什麼?
那入蜀又走的是那條路?褒斜道,儻駱道抑或陳倉道?選擇路線的原因又是什麼?


黑色為舊唐書記載的唐玄宗幸蜀路線
紅色綠色為古棧道
紅色從左至右依次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綠色依次為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向南延伸到重慶)所以路線是從西安-陳倉-漢中西-劍閣-綿陽-成都 走的是陳倉道和金牛道

(看到有資料說走的是褒斜道...按照記錄又畫了一遍 書中所記載的散關河池郡,確實在陳倉道上,所以仍然堅持是陳倉道)

子午道不選是因為逃跑的路線是在往西跑了一段路才決定的(已經跑到咸陽西邊了)

丁酉,將發馬嵬驛,朝臣唯韋見素一人,乃命見素子京兆府司錄諤為御史中丞,充置頓使。議其所向,軍士或言河、隴,或言靈武、太原,或言還京為便。

至於其他的三個 我不知道,猜測可能是因為地形地勢的原因,散關道(即陳倉道)是當時比較成熟的驛道,地勢與其他兩個相比更平緩一些,一部分大臣走的褒斜道,後來的僖宗跑褒斜道,是因為褒斜道快


謝邀。我覺得一樓 @桂武磊 的答案很好,尤其是這個圖,很好很強大。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繪製的,膜拜一下,就算是自己搜到的,也很NB。我下面主要補充一下唐玄宗選擇路線的原因。

唐玄宗幸蜀分三段路,最初一段是由長安出發西行到鳳翔(今屬寶雞),而後確實如 @桂武磊所說,是由陳倉道到達漢中,而後從漢中出發,走金牛道到蜀郡,也就是成都。題主也許覺得有點繞,所以把由關中前往漢中的古道和由漢中前往蜀地的古道給搞混了,所以才會問:那入蜀又走的是那條路?褒斜道,儻駱道抑或陳倉道?選擇路線的原因又是什麼?顯然這三條道都是由關中入漢中的道路,而非由漢中入蜀的道路。詳請參考 @桂武磊強大的地圖和百度百科漢中地區詞條漢中北有陳倉、褒斜、駱古、子午古棧道北通關中;南有米倉、金牛、古棧道和陽平關通蜀,地勢險要,是自古兵家必爭之地)

首先,我還是簡要證明一下唐玄宗走的確實是陳倉道。唐玄宗幸蜀之事,《舊唐書》記載最為詳細。下面只摘錄與唐玄宗幸蜀行程的相關信息,其餘不相關的不贅述。

據《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戊戌,次扶風縣。己亥,次扶風郡。辛丑,發扶風郡,是夕,次陳倉。壬寅,次散關。丙午,次河池郡。壬戌,次益昌縣,渡吉柏江,有雙魚夾舟而躍,議者以為龍。甲子,次普安郡。庚午,次巴西郡。庚辰,車駕至蜀郡

其中,次陳倉、次散關是最關鍵的信息。據引文,唐玄宗從扶風郡出發後,當晚就停在了陳倉城,而後經散關到了河池郡(屬漢中地區)。而我們知道,大散關,古稱散關,位於今陝西寶雞西南17公里大散嶺上,扼守關中地區通往漢中地區的陳倉古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與武關、潼關、蕭關並稱為關中四關。

所以,唐玄宗從扶風郡,也就是今天的陝西寶雞出發,經大散關扼守的陳倉古道入漢中是確定無疑的。

至於由漢中入蜀,走的是金牛道,那也是確鑿無疑的。我已經查過,唐玄宗一行從河池郡(漢中)出發後,所經過的益昌縣是東晉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在今廣元市利州區赤化鎮境所置。劉宋初移治廣元市元壩區昭化鎮城。後魏更名京兆,北周復故(復舊名益昌),五代唐改為益光,宋初復曰益昌,又改為昭化。

所以,這個益昌縣應該就在今天的廣元市,當時屬山南西道利州(益昌郡)管轄。接下來經過的普安郡,是西魏所置,治所在普安縣(今四川劍閣縣)。隋開皇初年,郡廢,大業初年復置。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為始州,後改劍州。天寶五載(746年),復改劍州為普安郡。治所在普安縣(今四川劍閣縣),取劍閣為名。

而根據百度百科劍閣道詞條,劍閣道,屬金牛道(石牛道)南段。其行程是從昭化(葭萌關)越牛頭山,入劍門至劍閣縣。所以,唐玄宗一行是由金牛道(劍閣道)入蜀,也是確定無疑的。

至於巴西郡是隋開皇五年(585年)改潼州置,治所在巴西縣(今四川省綿陽市東)。轄境相當今四川省綿陽、江油、安縣等地。大業初年,改為金山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為綿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巴西郡。換言之,這個巴西郡就在今天的綿陽,已經開始進入以成都為中心的成都平原了。

所以,綜上所述,唐玄宗幸蜀走的是陳倉道和金牛道,都是確定無疑的。

第二個問題,唐玄宗為何不選擇直接從長安南下經子午古道到漢中,其中的原由比較曲折,我下面試著分析一下,僅供參考。

我認為首先是子午道—荔枝道本身並不是一條比較好的入蜀路線。這裡有一個直接的有力證據,那就是蜀郡進貢的使者正好在路上遇上了逃難的唐玄宗一行,這就證明當時從蜀地到長安的最好路線就是金牛道—陳倉道,而非子午道—荔枝道。《舊唐書·玄宗本紀》云:己亥,次扶風郡。軍士各懷去就,咸出醜言,陳玄禮不能制。會益州貢春彩十萬匹,上悉命置於庭,召諸將諭之(此處省略)自此悖亂之言稍息。這個會字用得很好,就是碰巧的意思,這說明當時蜀地使者到長安進貢,走的就是金牛道—陳倉道,不意竟然會遇到皇帝一行,當時絕大多數人都還不知道唐玄宗已經棄長安逃跑。

@桂武磊的地圖所示,子午道與荔枝道相連,主要是通往當時的荔枝產地——涪陵的(涪陵不止產榨菜)。顯然,唐玄宗當時並不急於去涪陵吃荔枝(楊貴妃已死),或者吃榨菜(不知道當時有沒有),涪陵無論從哪一方面都比不上蜀郡成都富庶。而且,根據史料的記載,潼關失守後,唐玄宗就採納了楊國忠的建議,準備逃往蜀地(楊國忠發跡於蜀地,在蜀郡有許多親信故舊),沒有到涪陵的打算。嚴格言之,涪陵屬於巴地(重慶周邊),並不屬於蜀地,後世以巴蜀稱四川,所以也把重慶周邊視作廣義上的蜀地,但無論如何,我都沒找到唐玄宗當時有去涪陵吃荔枝或榨菜的打算的相關資料。

當然,也許有人說,唐玄宗一行可以先由子午道到漢中,再西行到河池郡,然後由金牛道入蜀。此話不錯,但是忽略了當時的實際情況。據我所之知,這一段西行的道路很艱險,似乎沒有驛道可通過(現在倒是有公路了)。所以,既然目的地是成都,何必到涪陵,再繞那麼大的彎去成都呢?

其次,雖然唐玄宗一早就決定逃往蜀地,但不敢明言,只能徐圖去就,所以才有了從長安西行到扶風郡這一段路程(好比諸葛亮北伐,只是以攻為守,但不能對魏延之流一一明言);而首倡幸蜀之謀的楊國忠因為兵變被殺,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很明顯,安祿山叛亂,奸相楊國忠負有極大的責任,甚至安祿山叛亂都是以清君側,誅殺楊國忠為名。禁軍將士平日里養尊處優,現在卻要顛沛流離,倉皇出逃,連飯都吃不飽,自然對楊國忠憤恨不已。他們若一開始就知道是要去路途艱險(這條路挺遠挺難的),而且是楊國忠的勢力範圍的蜀地的話,說不定立馬就會嘩變。(他們以楊國忠謀反為名發動兵變,自然不願意到蜀地被楊國忠的親信清算)而且,如前所述,子午道—荔枝道並不是入蜀的一條好路線。
最後,最先主張逃往蜀地的是楊國忠,他對蜀地的情況比較了解,又在蜀地有許多親信故舊,做了不少安排,所以唐玄宗才會同意入蜀,這樣也比較安全。可是,楊國忠在馬嵬驛兵變中被殺,隨他而去的還有他掌握的有關蜀地的寶貴信息資源。必須要指出,此時的唐玄宗,年老昏聵,多年怠政,根本不知道蜀地的具體情況怎麼樣,當然其他地方他也不怎麼清楚,貌似兵力部署倒是蠻清楚。現在,既然楊國忠已死,那唐玄宗對蜀地的情況幾乎一無所知,萬一蜀地向像南越王趙佗一樣,割據自立了怎麼辦?或者說投降叛軍了怎麼辦?直到後來,他們遇到蜀地進貢的使者,才穩定下來(看來蜀地還忠於皇室)。後面先行派到蜀地打探情況的官員前來迎接,並報告稱蜀地富庶才堅定了他們入蜀的信念。

1 關於禁軍將士仇恨楊國忠,不願意前往蜀地,以致發生馬嵬驛之變以及後來途中幾乎再次發生兵變事,與玄宗雖欲入蜀,但不敢明言事,見《資治通鑒·唐紀》第二百一十八卷:丁酉,上將發馬嵬,朝臣惟韋見素一人,乃以韋諤為御史中丞,充置頓使。將士皆曰:「國忠謀反,其將吏皆在蜀,不可往。」或請之河、隴,或請之靈武,或請之太原,或言還京師。上意在入蜀,慮違眾心,竟不言所向。

以及《舊唐書·玄宗本紀》丁酉,將發馬嵬驛,朝臣唯韋見素一人,乃命見素子京兆府司錄諤為御史中丞,充置頓使。議其所向,軍士或言河、隴,或言靈武、太原,或言還京為便。韋諤曰:「還京,須有捍賊之備,兵馬未集,恐非萬全,不如且幸扶風,徐圖所向。」上詢於眾,咸以為然。

己亥,次扶風郡。軍士各懷去就,咸出醜言,陳玄禮不能制。會益州貢春彩十萬匹,上悉命置於庭,召諸將諭之曰:「卿等國家功臣,陳力久矣,朕之優獎,常亦不輕。逆胡背恩,事須迴避。甚知卿等不得別父母妻子,朕亦不及親辭九廟。」言發涕流。又曰:「朕須幸蜀,路險狹,人若多往,恐難供承。今有此彩,卿等即宜分取,各圖去就。朕自有子弟中官相隨,便與卿等訣別。」眾咸俯伏涕泣曰:「死生願從陛下。」上曰:「去住任卿。」自此悖亂之言稍息。

2 關於楊國忠首倡幸蜀之謀,見《舊唐書·肅宗本紀》:明年六月,哥舒翰為賊所敗,關門不守,國忠諷玄宗幸蜀。丁酉,至馬嵬驛,六軍不進,請誅楊氏。於是誅國忠,賜貴妃自盡。

3 關於楊國忠發跡於蜀地,在蜀地親信故舊甚多,並多有安排事, 見《舊唐書·楊國忠列傳》:
國忠無學術拘檢,能飲酒,蒱博無行,為宗黨所鄙。乃發憤從軍,事蜀帥,以屯優當遷,益州長史張寬惡其為人,因事笞之,竟以屯優授新都尉。稍遷金吾衛兵曹參軍。太真妃,即國忠從祖妹也。天寶初,太真有寵,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引國忠為賓佐,既而擢授監察御史。

南蠻質子閤羅鳳亡歸不獲,帝怒甚,欲討之。國忠薦閬州人鮮於仲通為益州長史,令率精兵八萬討南蠻,與羅鳳戰於瀘南,全軍陷沒。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仍令仲通上表請國忠兼領益部。十載,國忠權知蜀郡都督府長史,充劍南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

國忠尋兼山南西道採訪使。十一載,南蠻侵蜀,蜀人請國忠赴鎮,林甫亦奏遣之。將辭,雨泣懇陳必為林甫所排,帝憐之,不數月召還。會林甫卒,遂代為右相,兼吏部尚書、集賢殿大學士、太清太微宮使、判度支、劍南節度、山南西道採訪、兩京出納租庸鑄錢等使並如故。

自祿山兵起,國忠以身領劍南節制,乃布置腹心於梁、益間,以圖自全之計。

4 關於先行派到蜀地打探情況的官員前來迎接,並報告稱蜀地富庶以堅定玄宗一行入蜀的信念一事,見《舊唐書·玄宗本紀》:

庚子,以司勛郎中、劍南節度留後崔圓為蜀郡長史、劍南節度副大使。以潁王璬為劍南節度大使,以監察御史宋若思為御史中丞充置頓使,韋諤充巡閣道使,並令先發。

壬寅,次散關。分部下為六軍,潁王璬先行,壽王瑁等分統六軍,前後左右相次。丙午,次河池郡,崔圓奏劍南歲稔民安,儲供無闕,上大悅,授圓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蜀郡長史、劍南節度如故。特別注意這個崔圓。


也上個圖


存疑道路都是關中至陝南段,不涉及今漢中入川道路,見下圖:

當時的幾條路線是這樣的,明確下題目和 @桂武磊 答案中的幾個事件以及相關的路線,在我記憶中:「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走的是子午道直達首都長安;玄宗幸蜀走的則是陳倉道亦稱散關道(原因應該如 @桂武磊 所講的那樣,已經跑到那邊了,就走了那條路);而唐末黃巢逼近長安,僖宗逃蜀,走的是儻駱道。當時儻駱道才是官道,南起今漢中洋縣淌(儻)水河,北至周至駱谷,是"三谷四道"中開闢的比較晚的一條道路,應該是三國後期蜀國北伐,後魏國伐蜀雙方修葺的,後經南北朝廢棄,唐武德七年(624)復開駱穀道儻駱道,時值盛唐號稱「五里一郵,十里一亭,三十里則設驛置」,而且不是誰想走就能走的,京官入蜀公辦,異地大小官員進京述職才能走。而且這條路是「四道」中連接關中陝南兩地距離最近的一條。來點野史傳說調劑一下,當時玄宗在馬嵬坡被迫賜死楊貴妃後,貴妃留了個衣冠冢在荒山野嶺,東行至儻駱道,下洋縣,經漢江,一路過揚州直奔東洋,一千多年後山口百惠、藤原紀香均自稱是其後代~


今天下午剛去了博物館把幾條棧道聽了,子午道是唐代使用最多的道路,因為差不多直通西安,而且路途較平坦。我可是從這條路去成都最遠啊,逃命么,當然要挑距離短又不經常走的路啊。皇帝又不笨,走大路你跑的過精良的馬軍?當然這是我的揣測,前面有哥們說是因為跑路時先向西跑了會兒,所以客觀應該是向西跑了會兒啊~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一江之隔,蘇南和蘇北的經濟差距就那麼大呢?
北京人的方位感是否格外強?是怎麼培養的?
如何用地理知識撩妹?
博物君何在?看看這是什麼鳥?
戰國早期,中原小國"鄭國"的領土範圍??

TAG:地理 | 唐朝李唐 | 中國古代歷史 | 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