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像楊廷和,楊一清這樣有學問,有才能,有名望的大臣,因為私慾阻止王守仁進京入閣?

如題所問,目前我看到三個解釋。
害怕王守仁的能力過強,超過他。
害怕王守仁年紀輕,遲早超過他。
覺得王守仁比他們低一輩,沒有資格。
又想起一個,說是王守仁打仗記功只提兵部尚書王瓊而不提楊廷和,所以後來阻止他入閣。
但在我的印象中,他似乎不是人品不堪之人,難道真的會因為這點私怨行事?
還是說因為他的思想主張和王守仁不同所以如此?
可能是我看到的史料比較少,沒有看到這方面明確的答案。
求教各位大神。
-------------------------------------------------------------------------
更改說明。
可能我一開始就沒有完全表達出自己想問的意思。
問這個問題的緣由不是為了給陽明叫屈,只是單純的好奇,像楊廷和,楊一清這樣,在我印象中偏向於正直大臣的人,為什麼會因為私慾而在公事上刻意為難別人,
還是說黨爭會讓本來正直做事絕對公允的大臣對自己的行為缺乏自律?
大神們怎麼看待這件事引發出的這個思考?


首先說結論:
最終導致王守仁無法入閣的應該是大明朝長久以來以文馭武及非翰林不入內閣的「祖制」以及嘉靖本人的態度。
1、首先說以文馭武的「祖制」。大明朝因功封爵的文官著實少,開國之初李善長、劉基、汪廣洋,太宗朝的姚廣孝、英宗朝有王驥、楊善(子宗襲爵,後革「奪門」功,降金吾指揮使)、徐有貞(封武功伯,但只世錦衣指揮使),憲宗朝的王越(後來也被革奪),再往後就只有王守仁了。王守仁先生雖然是文官,但是平定逆濠之亂,這就是武功,並因此封伯爵,儘管此後即使領兵出征都是文官的身份。而大明朝以因武功而封爵的勛臣能有幾位。李善長都不能算,劉基勉強還能算半個。之後的王驥和王越因軍功封伯之後也只是改任兵部尚書而已,楊善封伯算是奇葩,徐有貞擁戴英宗算是另類,可惜也並不長久。至於姚廣孝,可能都不能算個官,人家只有上朝才不穿僧服。因此說起來,王守仁先生真的要入閣,還不好援例呢。
2、再來說下非翰林不入內閣。陽明先生同時代且頗有淵源的霍韜就說過:「至今入閣,拘定詞林一途。」詞林說的就是明代的翰林官員。《明史·職官志》就曾說過「內閣固翰林職業」,甚至如《大明會典》直接將內閣的職權,附載與翰林院的條目之下。儘管大明朝也有非翰林官員入閣的先例,但那都是極少數。據王其榘先生《明代內閣制度史》統計,明代內閣閣臣164人,非進士出身的只有7人,而且都是景泰以前入閣的。而由非翰林官員入閣的也是屈指可數,但其中著名的如李賢、張璁雖然並非出身庶吉士,但是入閣前畢竟也在翰林院待過。而陽明先生在平定逆濠之亂以前,並未有詞臣的資歷,所以入閣確實很難。
3、當然,即使沒有翰林官的經歷,也還是可以通過皇帝特簡入閣,楊一清武宗朝入閣大概就是如此。所以在這裡又要看嘉靖帝本人的態度了。嘉靖三年,吏部舉薦楊一清、彭澤、王守仁,嘉靖帝只起用楊一清為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提督陝西三邊軍務,當時守孝三年已滿的王守仁被棄置不用。到了嘉靖四年,「禮部尚書席書奏薦致仕大學士楊一清、南京兵部尚書王守仁文武兼資、才堪將相。今一清已督三邊,守仁當處之內閣秉樞機,無為忌者所抑制。……上不許」(《明世宗實錄》) @溫體仁 閣老也提到這一點,可惜並未談到具體原因。據我看,跟嘉靖對王守仁的態度確實很有關係。大禮議之初,楊一清很早就明確表達了態度,其本傳言:

「初,「大禮」議起,一清方家居,見張璁疏,寓書門人喬宇曰:「張生此議,聖人復起,不能易也。」又勸席書早赴召,以定大議。璁等既驟顯,頗引一清。帝亦以一清老臣,恩禮加渥。」

儘管王守仁先生的好友如席書、霍韜,弟子如方獻夫、黃綰、黃宗明等都與張璁桂萼持見相合,支持嘉靖,可是他本人態度並不十分明朗,始終未直接上奏疏表達對大禮議的態度。再加上嘉靖即位之初,就對「號召天下者,倡異學之說」加以禁斥,可見王守仁在他心目中並不太好。儘管他這時需要王守仁及王門弟子的支持,但不免也會擔心這之後會因其他事情進行掣肘。而相對王而言,楊一清就簡單得多,對世宗考興獻王明確表示支持,而且沒有王守仁那樣有一大幫弟子跟隨,再加上對父母極為孝順的世宗在藩時就對楚地三傑之一的楊一清有好感。因此舍王而用楊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除此之外,嘉靖三年的內閣首輔費宏的阻攔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大抵因宸濠之亂,費宏居鄉也有立功,可惜亂平之後,王守仁上疏論功根本就沒有提及。再加上這時候,費宏正跟與王的好友席書等人互相看不上眼,真讓王入閣不是給自己挖坑么。
——以上一大段只是說明楊一清在嘉靖初再次入閣之初,他本人不大可能會去阻止王守仁入閣的。畢竟他們倆到這時為止還是不錯的,正德末年楊任吏部尚書,王還在吏部做過吏部主事,再往後王守仁父親王華去世後,其墓志銘還是請楊一清寫的呢。楊一清《海日先生墓志銘》:

「訃聞,上賜諭祭,命有司治葬事。伯安偕諸弟卜以卒之明年秋八月某日,葬公郡東天柱峰之南之原,具書戒使者詣鎮江請予銘公墓。予曩官外製官太常,接公班行不鄙,謂予以知言見待。予遷南京太常,辱贈以文。公校文南畿,道舊故甚洽。正德丁卯,取嫉權奸,歸致仕;予亦避讒構,謝病歸,杜門不接賓客。公直造內室,慰語久之。伯安又予掌銓時首引置曹屬,號知己。公銘當予屬。顧以江西之變,關係公父子大節,特先書之。」

當然最後因為種種原因楊一清有很大概率阻止王守仁入閣,據黃綰的《陽明先生行狀》:

予(指黃綰)時為光祿寺少卿,具疏論江西軍功,及薦公才德,堪任輔弼。上喜,親書御扎,並疏付內閣議。楊公一清忌公入閣,與之同列,乃與張公孚敬具揭帖對曰:「王守仁才固可用,但好服古衣冠,喜談新學,人頗以此異之。不宜入閣,但可用為兵部尚書。」桂公知,遂大怒詈予,潛進揭帖毀公,上意遂止。

————————————————————————

至於楊廷和,他在位期間,應該還沒多少人舉薦王守仁入閣的吧。畢竟武宗在位的時候,內閣並不缺人,而且平定朱宸濠之後,王守仁先生將功勞都歸於王瓊及其掌管的兵部,並沒有留給內閣多少。這當然會引起與王瓊不和的楊廷和及其他閣臣的不滿,這也導致王守仁在武宗朝儘管立了大功,卻並沒有論功行賞。據《王陽明年譜》:

先是先生平賊擒濠,俱瓊先事為謀,假以便宜行事,每疏捷,必先歸功本兵,宰輔憾焉。至是,欲阻先生之進,乃抑同事諸人,將紀功冊改造,務為刪削。

嘉靖初年,《武宗實錄》由首輔楊廷和總裁,楊去職之後是費宏。而大抵專任的副總裁都是董玘,大概董想迎合楊,故而在實錄中對王守仁有很多的污衊之詞,具體可參看王世貞《弇山堂別集》所述。


這個題目我無法回答,因為楊一清和王守仁是老朋友。正德六年楊一清當吏部尚書的時候,給本來要去南京的王守仁在北京吏部解決了工作。他們從此開始往來。嘉靖四年楊一清從陝西三邊總制任上受召入閣之時,還和王守仁寫信討論,王守仁鼓勵他調解朝廷中的衝突。我不知道「楊一清阻撓王守仁入閣」的說法是哪本小說里寫的。至於楊廷和是個慣於玩弄權術之人,他做出什麼事情來我也不奇怪。沒錯,我就素一個楊廷和黑口牙。

其實在楊廷和去位以後,前後有多人推薦王守仁復出,其中明確推薦王守仁入閣的是議禮新貴、禮部尚書席書,但都被世宗明確否決或默殺。至於世宗為什麼不同意,我就不知道了,這倒是可以從世宗個人好惡的角度去探索一下。直到嘉靖六年,他才在幾位新貴的聯合推薦下起用為四省總督軍務,去征伐廣西的僮人、瑤人。

參見
http://www.cuhk.edu.hk/ics/journal/articles/v50p105.pdf


有兵權能帶兵打仗的再入閣? 你是皇帝或者其他閣老能答應?奪門之變再來幾次?何況王守仁這樣一個創造奇蹟的男人是奪門之變的軍方石亨這樣的貨色能比的!
只能說王守仁這樣能文能武還有一堆腦殘粉的猛人 如果你來當皇帝還是內閣都不會讓他入閣的!!!

君幾時見哪個軍委副主席或者軍區司令能入常的? 和這是一個道理 軍權和政權只能要一個。兩個都要 那你想幹什麼崗位地球人都知道 以前叫皇帝現在叫大大!

入不入閣無關乎楊廷和正直不正直,王陽明就不適合入閣。楊推薦他入閣 嘉靖怎麼想?多少能臣死於朝中大臣勾結守邊將領這條高壓線上的? 楊廷和正直不正直我不知道 智商肯定沒問題。推王守仁進內閣 王守仁能不能在內閣續寫傳奇還兩說,楊廷和招皇帝猜忌是肯定跑不了的。

所以王守仁入閣的問題看不出二楊正直不正直,也無關黨爭影響了二楊對王守仁入閣的態度,而是皇帝或者制度讓王根本不可能入閣,除非他對皇帝這個崗位有想法 哈哈

其實王守仁之後也有人很強大 也沒有入閣 比如楊博和譚綸都是文官幹了武將的活自然沒辦法入閣。


謝邀。
明代的黨爭比較複雜。當時的人都不一定搞的清楚...更何況我們幾百年後的今人。
楊廷和和王守仁一直不和應該是比較確定的,因為黨爭中王守仁和王瓊算是楊廷和的對面陣營。
楊一清和王守仁關係比較複雜,兩家的事情很難說清楚,所以我也不知道....


先說一點 ,我只說楊廷和,不提楊一清。
題主說的 能力強,年紀小因而超過他們,不知指的是在什麼方面超過他們? 按我的理解是指將來在官職上超過。如果是這樣理解的話,超過他們的說法不成立。
明代入閣極其講究先後順序,先入為首,後入為次,至於特殊情況,先為首輔而被後入大學士取代的,我只找到了王世貞《皇明異典錄》的記載:
*首輔復居次
永樂四年,解縉罷,黃文簡淮以右坊學居首,二歲而庶子胡文穆以學士兼左坊,淮遂居次。楊文敏榮,永樂十六年以文淵閣學居首,二十二年楊文貞為華蓋,榮遂以謹身居次。梁文康儲正德九年居首,累遷至華蓋,十三年故相楊文忠復入,銜位同,而入閣在前,儲遂居次。嘉靖二十三年,嚴分宜居首,累遷至謹身,二十五年,夏文愍以華蓋復入,嵩遂居次。
(一共四人,楊廷和是其中之一,先入為首輔,然後丁憂,還朝後取代已經為首輔的梁儲。)

王守仁平寧王的時間是正德十四年,當時楊廷和已為首輔,次輔是正德五年入內閣的梁儲,再往後是正德十一年接楊一清入閣的蔣冕,最後是正德十二年接靳貴入閣的毛紀(其秋,一清罷,蔣冕代之。至明年,貴亦罷,毛紀入閣)。 明代內閣人數不定,但從這段記載看,當時確實是致仕一個才推進一個,換句話說,沒有給王守仁的位置。
然後 ,大儒王陽明與執政楊廷和之間的不和睦的原因,正德時期,特別是劉瑾江彬弄權的時期,武宗倚重親信,很多官員為了自己政治抱負的實施,逐漸走向了不同方向,楊廷和走的是抗爭路線,期待打翻佞幸,釐清朝綱。當時的兵部尚書王瓊則是阿附,對武宗任性所為聽任放縱,迎合上意,以此換得政治抱負的實施,這是楊廷和等傳統士大夫所不齒的,而王陽明是王瓊所賞識提拔的官員,平定寧王后,王陽明平叛功勞自然歸於王瓊身上,為楊廷和所不喜。(上文為個人觀點,待討論)。
~~~~~~~~~~~~~~~~~~~~~~~~~~~~~~~~~~~~~~~~~~~~~~~~~~~~~~~~~~~~~~~~~~~~~
《王守仁①致毛紀②信札》全文 王守仁與大學士毛紀書
王陽明_與楊邃庵 可能的 王守仁與楊廷和書
可以幫助了解下當時執政與王陽明的關係。
~~~~~~~~~~~~~~~~~~~
另外我覺得可能導致王陽明遲遲未能入閣的原因,可能還有這些:
1 楊慎的哲學思想,楊慎對心學是批判態度的(《雲南鄉試錄序》),那楊廷和呢?
2 王陽明弟子席書黃琯對大禮議後當權派的得罪(明史張璁桂萼傳)
3 王陽明新建伯是軍功封爵,明代似乎沒有文官封爵再進內閣的例子。


這個問題有些奇怪,因為題主,你說楊一清和楊廷和阻止王陽明入內閣,可是王陽明什麼時候有機會入內閣了?算了,先一點點說吧。首先說說楊廷和和王陽明的關係。

王陽明的職場貴人是誰?是王瓊,王瓊作為一代名臣和楊廷和關係一直不睦。

按能力來說,我覺得王瓊是超過楊廷和的,當時人們評價王瓊是」秉公識體」「力定毅足」,後世也認為「王瓊大才」。

不過楊廷和並不喜歡王瓊,我認為有兩方面:一個是楊廷和有些政治潔癖,王瓊為人有些問題,比如迎合衡王欺壓百姓,比如攀附錢寧江彬等,這些行為讓楊廷和不齒;二個是王瓊攀附錢寧江彬之時多與楊廷和內閣齟齬之事常有,先不論他們做的事誰對誰錯,這梁子是肯定結下了了。(你要說王瓊有個參考模板的話,我個人認為他更像胡宗憲+潘季馴的合體。)

王陽明與王瓊應該是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身份回京時認識的,兩人也挺巧的,都剛剛經歷了政治低谷,不知道是不是相同的經歷讓兩人心心相惜(捂臉,羞,好污的詞)。王瓊認定王陽明是大才,好像說過以後他如果有權力了肯定重用王陽明。很快王瓊就升任兵部尚書,他也迅速的提拔王陽明巡撫汀贛,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王陽明火了。

既然楊廷和不喜歡王瓊,他又怎麼會喜歡王陽明呢?明史里這段有明確的記載:

大學士楊廷和與王瓊不相能。守仁前後平賊,率歸功瓊,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書。守仁不赴,請歸省。

大意就是楊廷和王瓊不和,王守仁剷平亂賊,都把功勞歸於王瓊,楊廷和說i am angry,大臣也有很多嫉妒他的功勞。因此就讓守仁做南京兵部尚書。王守仁不去任職,請求回家探親。

關係都差到這一步,你問楊廷和滋補滋磁?他明確的告訴你,他不滋磁。而不滋磁的原因核心?「率歸功瓊」四個字就夠了。另外補充一句,早在王陽明平定寧王叛亂的時候楊廷和就已經噁心了王陽明一把。

再說說楊一清和王陽明。

楊一清和王陽明交集並不多,正德朝王陽明被重用的時候主要就是在江西和寧王死磕,楊一清則在朝廷和錢寧江彬死磕。楊與王瓊關係也不是太差,他沉博(chenbo?羞)大氣,不是楊廷和那種小家子氣可以比的。到了嘉靖朝,楊一清自己就被折騰的要死,還有空去折騰王陽明?

不過說到底,題主的問題本身就不成立,王陽明自始至終沒有進入內閣的機會,也不存在楊廷和和楊一清阻止他進入內閣這件事,除非你拿出史料來,要不然這題本身就不成立。


以下是兩段摘自歷史小說《官居一品》的段落……提問的同學要是覺得偏題就當我沒說吧……


他讀陽明公的著作,知道先生平生最難過的事情,便是淪為了朝廷剿滅叛亂的劊子手……不要天真的以為,官場上能有公平存在,你越是能幹,就越容易被利用,如果在平叛中表現太突出,那麼恭喜你了,只要國家一有叛亂,當權者便會立馬想到你,這輩子就奔波在大明的窮山惡水之間,指揮一場又一場血腥屠殺吧。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只要你一直做的優秀,你的品級肯定會直線躥升,不用多少年就會官居一品,甚至被封為伯爵、侯爵什麼的。但這些崇高的品級,除了能讓你多拿一些俸祿外,沒有任何作用。當你滿身傷病,英年早衰的時候,才會悲哀的發現,昔曰那些窩在京里,不顯山、不漏水,甚至一直讓你瞧不起的同年、後輩,已經悄然爬到了六部尚書,甚至入閣為相,站到了權力的頂峰,成為你遙不可及的上級,一言就可以決定你的升遷去留……這種悲劇不止存在於軍事將領,對一切外官亦是如此,哪怕你在地方有千般好,卻遠離大明的權力中心,只這一樁,便讓你終生無望入閣拜相。這種『近水樓台先得月』當然極不合理,卻真實存在著,沈默不能視而不見,他必須儘快回到燕京去,否則在這場權力的角逐中,他將淪為邊緣人物,再想超過別人就困難了。

其實大明從沒有伯爵不能任首輔的規定,但就像『非庶吉士不能入內閣』一樣,這都是長期下來,約定俗成的。而且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太祖皇帝規定,除了皇帝的老丈人外,非軍功不得封爵,還得是極大的軍功才行,像平息個農民造反,在邊境跟蒙古人打一仗之類的,是遠遠不夠的。至少也得像陽明公平定寧王之亂那個檔次,必須要贏得一場事關國運的戰爭才行。所以文官得封伯爵,就等於在臉上貼了個『軍功赫赫』的標籤,試問這樣的人物,誰能放心他再當宰相,掌政權呢?當年狄青只不過當了個樞密使,就讓文彥博和韓琦寢食難安,一定要將其拿下;王陽明入閣的呼聲再高,楊廷和卻始終把他壓在西南。為什麼,不就是因為當權者心底里的造反恐懼症發作嗎?


不會手機排版……各位見諒


——更新分割線——
行了,現在因為各種因素,匿名反對。
圖不知道為什麼發上來之後根本看不清,刪掉。
——分割線——
實名反對以上絕大多數答案,是的我就是想弄個大新聞把你們批判一番。
隨地亂扔友善度。
剛看樓上一個說聖人大氣楊廷和小家子氣的回復真是把我氣笑了。不過楊廷和也是可憐,朱厚照粉黑他,偽閹黨黑他,聖人粉黑他,黑的開心嗎諸位?
楊廷和和王瓊關係不好,sowhat?咋沒人提他倆結下樑子是因為王瓊先栽贓楊廷和好友彭澤?然後楊廷和「與廷辨,皆發其奸」,腦殘粉們YY的開心嗎?
已經有人說過楊一清和聖人關係相當好,那我們就只來說說楊廷和的事好了,畢竟他才是被抹黑的主要人物。
根據題主的描述:「害怕王守仁的能力過強,超過他。
害怕王守仁年紀輕,遲早超過他。
覺得王守仁比他們低一輩,沒有資格。」
第一,關於輩分,嚴嵩湛若水都是楊廷和的學生,別的你們自己算。
第二,嫉妒後起之秀這事兒我真的是無語了,小肚雞腸的腹黑女配嫉妒wuli純潔美麗的王白蓮,這宮斗劇情相當眼熟啊?不過不奇怪,喜歡伊的luli都這麼講,到知乎上來就別秀姿勢水平了。
第三,楊廷和入閣時首輔李東陽,楊廷和比李東陽少說也低了一輩好不?不要以為和聖人以及你家聖人的基友關係不好的都是像某些聖人粉一樣的雙標人士(-ι_- )
第四,能力。
大家都是十年寒窗官場打磨,你說楊廷和哪方面能力不如王守仁?順便附上證據謝謝。——據我所知正德到處浪的時候,幹活的是楊廷和沒錯吧?當年明月雖然也黑楊廷和,這一段說的挺公允——聖人是偉光正,可是那時他也只是個地方官員哦?w

你們這樣指斥前賢,只是因為楊廷和不是什麼勞什子「聖人」,或者說,你們不喜歡他。
說好的知乎erの理客中呢?喂狗乎?自食乎?
某些人的粉,丟人都丟到知乎上了。
——修改線——
語氣不好抱歉哦╮( ̄⊿ ̄)╭不看評論區,謝謝
——修改線——


個人看《明朝那些事兒》。我覺得,沒有入閣就沒有入閣吧,入了閣,也許世上就少了個哲學家。


詳細的情況未做深入了解,不便評論,但這個問題涉及人性,我試著勉強答一下。

小時候總覺得成績好的人人品也好,後來發現成績不代表學問,也不代表人品,再後來發現即使學問好的人,也不代表人品。對宋史略知一二,舉例子說明,如王安石,學富五車,能力很強,號稱能臣;蔡京,在宋徽宗的朝中,書法能在蘇黃米蔡這個級別上,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拍馬屁是做不到的,但這兩個人對國家的破壞是其他人做不到的,對其他人的打擊也是出了名的殘酷,幸虧宋朝不殺文官,否則就是明朝的預演。至明朝時,文人相攻,實在是不是能力的問題。

一個人能不能幹,與人品無關,並不是學問大了人品就高,事實上學問大了有時候會起反作用,不在乎別人怎麼說,只要能成事就行,想做人又成功,做事又成功,基本上不可能,大清三傑是最好的例子,做事還算成功,但做人確實在當時人看來,不算成功。


楊一清?他對王有知遇之恩的


從提問角度看,是宮斗的節奏,把入閣作為議論點,是在事實基礎上的猜測,與官學修為和政治研討有探討意義,與陽明心學而言,入不入閣是陽明先生的政治履歷,與今天實修實證的學人沒有太大價值.
如果想光大心學,希望對現在修學仕途都有雙重意義,那麼研究心學始終是第一位的,陽明先生先是修證為大才帥才,然後出山,所以官職多少,也沒有妨礙陽明心學留名青史,正直的大臣並沒有學術見識,正如曾國藩暮年認為自己在官場枉費時間,以致學術毫無建樹,沒有形成思想體系。
陽明先生是集政治才華和學術思想體系與一身的,有學術見識的官場大臣並沒有那麼多,也就是志不同道不合,所以並沒有什麼遺憾的,這與大臣的正不正直沒有關係。


楊廷和阻止王陽明入閣的記載比較多,但是說楊一清也和王陽明做對,沒有明確的記載吧。
而楊廷和和王陽明不對付的原因,上面已經說的很多了,王瓊、還有武宗········

至於王沒有入閣的原因:
1 被楊廷和陰了
正德十四年,王守仁平定寧王之亂。武宗要把王調到北京,而楊頂風把王陽明明升暗降,搞成了南京兵部尚書。之後,武宗死去
2 當時的潛規則
1)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如內閣

2)王陽明被封為新建伯
明朝中期,一個文臣如果封爵,就基本沒有入閣的可能(除了奪門之變時的徐有貞,特例)。而同樣為文臣,被封爵的王越也沒有入閣;同樣軍事才能出眾的楊一清,因為沒有封爵,即使不是翰林出身,但是憑名望憑皇帝的信任,也可以入閣
3 皇帝的態度
當然,如果皇帝強力支持,勛爵不能入閣的規則也可以打破。
武宗倒是挺王陽明,但是他很快就死了;接位的嘉靖皇帝和王陽明的關係沒有那麼鐵,當然也不會為他去勞心勞力吧。


看一下關注與回答的人數對比就知道,大家都是聽說過這事兒但是弄不清楚,畢竟本來就陳芝麻爛穀子,也不是什麼拿得上檯面的。
但楊廷和先生本來就不是什麼好相與之人,天底下有才的人那麼多,不缺王守仁一個,看不上就是看不上。
楊一清先生說不定是想歷練歷練王守仁,再說朝廷也不是一清先生說了算。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朱厚照出去玩的時候,楊一清先生已經致仕了。後期有沒有重起我就不清楚了。
一家之見,不一定對。
以上。


王聖人手上有一本楊延和收受賄賂的黑賬,你當楊延和是傻子嗎,安排個拿著你黑賬的人入閣。但是王聖人確實很夠義氣,一直沒有把這本黑賬公開,果然是聖人,執人把柄,如果若無物。贊,社稷棟樑啊!


因為他們只信任自己一手培養出來的人。就像曹鼐是楊溥的人一樣。三楊高退下來之後布局對付宦黨(王振),從中進士那一刻開始就著手培養。就算你能力再超群,不是他的人也不會用。更何況是王陽明是心學創始人,從哲學層面來講是和儒家思想相對立的存在。怎麼可能進入權力中樞?


我不知道誰不同意。只說明制度,楊一清也不適合入閣——事實上也沒幹長。
他們都是軍事文官,是大明最牛的人,文官,甚至是進士出身,統領軍隊,掌管邊疆事務,在大明是無敵的存在。六部九卿、科道、帝後宗室、勛貴武將、內廷太監、地方文武,都不敢惹他們。
但是,他們就是不能入閣,入了也干不長,更不能當首輔。
大明閣臣/首輔,應該是進士(清華博士後?),翰林編修(社科院特聘研究員、長江學者),然後詹事府(團中央)、禮部(中央宣傳部),都是京官。偶爾充閱卷官、同考官。當過布政使(常務副省長)的都很難入閣。


說不清的事,楊廷和是比較唯我獨尊的權臣這個算是一個主因,這樣也挺好啊不然王守仁入閣了我大萌朝就沒聖人了


推薦閱讀:

跳出來,看到無是非對錯、無高低上下,然後不知往哪裡走了,怎麼辦?
王陽明說的心外無物里的心,指的是人的大腦嗎?
如何理解「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怎麼理解王陽明的「人慾即天理」呢?
真正的絕境能成就偉人嗎?

TAG:王陽明王守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