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唐朝是用陝西話念詩嗎?
本題絕大多數答案不靠譜,下面讓我仔細為大家講來。這個問題里包含兩個問題:一、李白說念詩用的是什麼音?二、當時的陝西話是不是現在的陝西話?
一、李白說念詩用的是什麼音?
答:
我們都知道李白生在中亞,長在四川,後來遊歷全國,因此他平時說哪種方言我們無從知曉,但是請注意,我們討論的是」念詩「,而非日常口語。
寫詩是要用官方韻的,就像我們現在寫文章用普通話。因此,我個人猜測,他念詩也用的是官方發音,就像我們讀詩用普通話。
唐初以隋代陸法言寫的《切韻》為官方韻。《切韻》音系參考洛陽話和建康話為主。
後來,唐代在《切韻》的基礎上,制定《唐韻》作為唐朝標準音,規定官員和科舉考試必須使用唐韻。而唐代政治中心長安的方言並沒有很高的地位。甚至據說當時皇帝因為說長安方言而被諫臣指為不標準。
實際上,根據語言學家鄭張尚芳考證,中國古代的標準讀書音,長期以來就是洛陽音,無論定都在哪裡。這一點直到明代才改成南京音(後來又改成北京音,一直用到現在)。
因此,我個人推測,李白念詩用的就是洛陽音,考慮到他並非洛陽人,而且走的地方太多,那時候又沒廣播,洛陽話可能不太標準,所以更準確的答案應該是」不太標準的唐代洛陽音「。(這裡帶有猜測的成分,畢竟沒有人真的能見到李白,還有可能有兩種可能:1李白就是愛用方言念詩,偏不說「普通話」,2李白的洛陽音實在是太不標準。)
二、當時的洛陽話是不是現在的洛陽話(我已經自動把陝西改為洛陽了)
答:
不是,不僅不是,而且差別極大。
為什麼?
1、語音自身是變化的。
而且語音的變化速度非常快,遠超過絕大多數人的想像。基本上,任何人到了三百年前自己的故鄉,要跟自己的祖先交流都是極困難的。現在留下來一些溥儀的錄音資料大家可以找來看看。
溥儀的北京話,跟現在的北京話已經有了明顯的不同。溥儀說」的「,發音是di,而現代的北京人說"的",發音是de.
他距我們還不到一百年。
甚至更近一些的,大家如果聽過五六十年代老電影、老廣播里的發音,就會發現,都是普通話,感覺卻很」不對勁「。
2、某一地的語音是會受外力影響的。
很多人有一種觀點,例如:現在的陝西人是古代陝西人的後代,現在的洛陽人是古代洛陽人的後代。這其實是錯誤的。中國傳統雖然是安土重遷,但是在一千年這麼長的時間裡,人口流動非常劇烈,幾乎是天翻地覆。這一千年多少次改朝換代,多少饑荒導致的流離失所,更何況還有非動蕩年月的自然遷徙,例如科舉、當兵、經商。實際上,每一個現代人的身上,都流著來自古代的五湖四海的血。中國古代還多次出現過某地被屠城,人口幾乎都是外來填補的情況,如」張獻忠屠四川「、」湖廣填四川「。
任何兩種不同的方言,但凡接觸,必有影響。
在這種種外力作用下,語音也會在自身原有變化的基礎上發生很多新變化。
之所以能查到,是因為有韻書流傳下來。語言學家(音韻學家)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結合古代的韻書、資料和現在的各地方言,構擬出了當時的語音。本題中有的網友發布的」古音朗誦「視頻就是在這些科學研究基礎上做出來的。
但是,請注意兩點:
1古音的構擬,在音韻學界存在好幾派不同的結果。有大家都公認的地方,也有大家有分歧的地方。目前任何的古音構擬,都只是」學術觀點「,而非」既定事實「。
2古音構擬,只能構擬出聲母韻母,而聲調,目前我們只能構擬出調類,無法構擬出調值。這兩個概念門外漢要理解有點複雜,解釋起來也很麻煩,請自行百度。所以大家聽到的」古音朗誦「,裡面的聲調基本是亂髮的。
另外,音韻學是一門會很有趣但是現在有點衰微的學問,希望有興趣的朋友關注。我個人在音韻學上的修養不算高。以前本來打算考語言學的研究生的,後來保研保到別的專業了。我不知道知乎上有沒有高人,如果有,也歡迎高人指教。
不是。
唐朝沒有現代陝西話,也沒有現代四川話。
就好象唐朝沒有現代陝西人,也沒有現代四川人。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中古漢語朗讀視頻
補充幾個中古音的視頻
上古音的視頻
《關雎》上古漢語朗讀視頻
中古上古近古3種語音比較朗讀
詩經「隰有萇楚」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近古漢語、現代漢語朗讀視頻李白將進酒漢語中古音擬音朗讀 視頻
我們唐朝有句俗話說的好,叫「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
說明當時文人墨客對揚州的嚮往。
你說應該用哪的話念詩?槍真看襪光(床前看月光)
泥這地漲香(疑是地上霜)
嘎兜蟒仙襪(舉頭望山月)
得兜思過夯(低頭思故鄉)
這是靜夜思,你可以感受一下
唐代白居易寫的《琵琶行》里介紹琵琶女是長安人,琵琶女唱曲的時候說自己家住「蛤蟆坡」,這個蛤蟆坡是哪裡?白居易一聽就表示知道,怎麼知道滴乜?現在陝西話(關中方言)說「下馬」為蛤蟆(音),下馬坡即為蛤蟆坡,為什麼有下馬坡這個地名,如果有去過北京明十三陵的同學應該有印象,離十三陵還有段距離的時候導遊會介紹從這個地方開始官員都要下馬步行進陵區,長安(西安)這種地方多了去了,白居易又是唐代朝中官員(才有馬騎或有馬車坐),才會對下馬坡(音蛤蟆坡)這地方有印象。故以此推唐代官話不曉得是如何發音,但在朝中的官員肯定聽得懂或說的了長安話。這樣也許唐代的通用語就是當時的長安話。 當然孤證不立,這只是一個推斷,更只是一個猜測。
各朝各代達官顯貴 或者說「文化人」都會講當朝的官話。就像現在人們都說普通話一樣,普通話就是當今的官話,而且憑藉當今爆髮式媒體, 其在推廣程度和普及率都遠遠超過歷史的任何一個朝代的官話。
我們在一些評書或者小說中總能看到聽到客棧老闆聽到某人操著一口官話,就知道此人是京城來的,或非富即貴(古時在京城做官都會說官話,有點像我們現代在北京生活工作多多少少都會帶一些京腔)。
依稀記得高中時老師講李白還是杜甫的詩時,就突然才情大發,拿方言(山西太原話)念了一遍,果然別有韻味。
歷史上山西 陝西 四川 河南 北京(純印象待驗證)都有過所謂的官話。唐朝起兵于山西太原,定都於西安洛陽,其官話多多少少都會有三方的影響。但和今天的各地方言還是有差異的,各地方言隨著人口流動也是一直在變化和發展的。
此外古時語言跟經濟發展水平也息息相關。
綜上所述,李白的詩念起來肯定會有山西陝西片區的口音,但是並不和今天的陝西話一樣,還是有差異的。怒答~哈哈。大家說了那麼多古漢語,對上了這些語言的移民時期了嗎?。 這個古漢語可以包括閩南語(唐朝洛陽,又叫洛河話)、粵語(宋)、客家話(元明時期),因為以上的語言使用者的先人均是來自古中原的遷徙,有的因為戰亂,有的是隨軍隊剿夷蠻。本人閩南人,在南方各處的村落同姓之間的祭祖上,都可以看到」開漳聖王「「越國王公」之類的祖先。閩南有兩個城市叫漳州和晉江,漳河在河南河北交界處,晉江在山西。而閩南人的傳統民居正門之上也都會有題字表明自己的源頭身份,稱之為:堂號。看看上面的地址,全是北方。
大家應該都有看日劇韓劇,本人也看了一點,最基礎的算術0~10,我都驚了,不用學,一樣一樣的。比如朝鮮的報道,金KIM,將軍JIONG GUN,同志DONG JI,和閩南語一樣一樣的!!!
遂產生了興趣,更深入研究。去東北大學的時候,日語老師聽說我是閩南的,頻頻點頭,說你們閩粵來的一般會學得比較快,語文老師也湊來了熱鬧,說建議你去古漢語文學吧,也比普通人快!為什麼呢?
」 如果如贛語像刀,客家話像圈子,那麼閩語就像是石頭,而且是活化石。
閩語的形態是很古老的,老得有時候你會覺得福建人說話簡直就是在說古漢語:你叫汝,他叫伊,吃叫食,走叫行,臉叫面,黑叫烏,鍋叫鼎,繩叫索,翅膀叫翼,圖章叫印,房子叫厝,棉襖叫裘。當兩個福建人相互詢問「食糜未」(喝過粥沒有)或「有佇無」(在不在家)時,你會不會覺得自己進了時間隧道? 「《易中天談閩南語》。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全文。
此視頻是YOUKU的節目《唐朝1+1》的一集,《唐朝的普通話》,視頻中古詩念出來與閩南語發音相同。
《大唐1 1》第三集:唐朝的普通話
大唐1+1
【作者】:劉禹錫【朝代】:唐 【體裁】:七言絕句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唐詩中,兩句詩的最後一個字一般是押韻的。」斜「如果讀xie,和末句的」家「則不押韻。
小學的古詩教育中,有經驗的語文老師已經要求同學們遇到斜xie則讀」xia2音「。
還有例子: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而眾所周知,唐朝對朝鮮日本的影響有多深遠,雖然不能下結論,但受到古漢語應該毋庸置疑。句投汪明月,抵投撕鼓鄉。
雖然說變化大,但肯定存在一些不變的東西,舉個例子,司馬遷《史記》記載說,關中,北地,隴西,安定等地區語言一致,習俗相近。即使到今天,從關中潼關往西直到甘肅的黃河東岸(古隴西郡的邊界就是黃河),這樣一個大的區間之內,語言還是基本一致!如果說有移民的因素,難道移民可以同時把這個大的地區都同化成一種口音?這種共同性是如何維持到現在的?而且西北地區以前是存在秦隴官話的。所以可以估計,每次都有新的移民前來,但移民會被逐漸同化到原先的語言環境。因為即使動亂 也不可能把原先的土著居民全部消滅光,再從零開始。當然,今天的陝西話肯定和唐代存在差別,但肯定還是共性非常多,古詩詞中的許多讀音其實都流傳下來了。即使用今天的陝西方言來讀,押韻的感覺還是非常明顯。
清明時節雨piapia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在wu噠
…………………………………………………
我們上課真地討論過這個問題,上面的是語文老師給出的答案
清明時節雨刷刷,跑批一天累日塌。
借問酒家在啊噠,碎慫一子在霧噠。
飯店板凳日八歘,勾子一坐niashi塌。
xin個角角圪蹴哈,來碗燃面管求他。
2333作為西安人無法想像方言念詩莫名搞笑
用當時的通用話咯,就像現在的普通話普及全國一樣
首先說一下,我沒學過什麼語言方面的內容,只是會說陝西話,會背點古詩,只在這裡說點自己的感受可供參考。
陝西話其實是關中平原的人說的方言,也就是古時候的長安,這個地區鮮有大災大難,什麼人口流動的理由其他地方可以理解但在西安不太成立,這地方的人們還能去哪呢,西安比起周邊已經算是個風水寶地了。
我高中的時候跟我同桌異想天開,有一次早讀我們兩個人用陝西方言讀唐詩,一開始覺得挺搞笑的,後來發現居然出奇的押韻,後來背古詩我們就一直用陝西話默背了,不止是唐詩一些文言文也可以背出來,優勢主要體現在默寫上。
前面有人說過琵琶行里的蛤蟆陵其實是下馬陵,我在這裡再說幾個地方是能用陝西話能解釋的通的,不知道是不是巧合。
中學課本里《信靈君竊伏救趙》中有此一句,「魏公子讓信靈君曰」。肯定很多人不理解讓是什麼意思,陝西話里有「讓人」讀(瓤人)一詞,指取笑、譏笑別人的意思,到現在還是經常用的詞語。
在古人的詩作中,還常常見到一個「投」字。王安石《觀明州圖》詩:「投老心情非復昔,當時山水故依然。」夏元鼎《水調歌頭》:「順風得路,夜裡也行舟。豈問經州過縣,管取投明須到。」我們陝西人看到「投老」、「投明」,就知道是「等到老」、「等到天明」的意思。
此外更多的是一些聲調或者發音的更改才可以做到押韻,比如把de發成dei,ce發成cei,zhai發成zei,這裡不一一列舉了,腦子裡存貨不多。不是 用以前的陝西方言唄 ,記得高中語文老師說過,不管你文言文學的多好,穿越到古代,肯定是沒法一下就明白別人到底在說什麼,所以電視劇里經常,老漢,你說的方言我聽不懂,明明人家演員一口正宗普通話
語言的穩定性並沒有樓上很多人想的那麼差。
可以參考離開陝西遷居哈薩克140年的東幹人口音,跟陝西方言還是很相似,對話沒問題。
感覺溥儀說的是東北話不是北京話……
當時長安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長安地區(也可以說是現在的陝西關中地區)的方言自然而然會成為當時的漢民族共同語(唐朝的普通話),但是,語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人口遷移等因素都會促使語言的發展變化,因而陝西地區的方言從古至今變化很大,另,唐宋時期的官方語言我們叫中古音,考察中古音的聲母,韻母,聲調可以參照《廣韻》,如果對此感興趣可以看些音韻學方面的書,推薦胡安順老師所編的《音韻學通論》,總的來說,李白所吟詩的語言是陝西話這個理解也是可以接受的,但要明白它與現在的陝西方言相去甚遠。
我覺得極有可能,唐朝很多韻腳在今天用普通話是體現不出來的,只有用陝西話讀出來才是十分明顯完美的押韻。
推薦閱讀:
※為甚麽國人對使用 "小日本鬼子、泡菜棒子、老毛子、印度阿三、東南亞猴子" 等歧視性用語毫無顧忌?
※在英语或其他外语中,哪些词汇会被视为是明显的种族、性别或性取向歧视?
※最近取名有哪些漢字被用爛了?
※你的方言里有哪些有趣的說法或者讀音?
※如何評價《別笑,一本正經的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