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好萊塢已死》這篇文章?
名利場是一家很有水平的雜誌,我覺得他得出了一個正確的結論,但是避重就輕了。
好萊塢的浪費是存在很久了的,並不是從現在開始才傷害電影業。同樣一部電影主流製片廠製作跟獨立製作預算會相差很多,如果不用工會人員會相差更多。但是這只是部分吞噬了一部電影的利潤並沒有從本質上傷害到電影業。
好萊塢面臨的真正難題是,他們正在喪失創造力——如果不是已經徹底喪失的話。好萊塢主流片廠拍出來的電影越來越千篇一律,越來越平庸,因為他們損失了拍出好電影的才華。
一方面,因為大製作越來越昂貴,片廠無法承擔一部超級製作失敗的代價,他們正在變得越來越保守。他們反覆的製作《速度與激情》的第8/9/10集,《變形金剛》的5/6/7集,《加勒比海盜》的5/6/7集,因為還有人看,把2億甚至更多的美金投入這樣的項目是可以看到回報的。這是一個成熟並且理性的商業模式,如果你只考慮數字和投資回報率的話,這還是個非常健康的商業模式。
但是另一個事實是,我在影院看到最新的007和《星球大戰》電影,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確實為此付了錢,並且同樣清楚的知道這顯然不是一部值得我付錢的電影。之後會發生什麼?也許我會慢慢減少為這些電影付錢的頻率,也許乾脆不看,誰知道呢。
另外是更加可怕的現實,好萊塢這麼干已經有15年左右的時間了,也就是說現在各大公司的高層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都是因為他們擅長製作這些續集電影,各大公司的流程也是這些續集電影的需要,大部分混得好的從業人員都從這些電影身上賺到了錢,並且希望繼續拍下去。另外的人呢?那些花費10年寫出一部具有挑戰性故事的人,他的故事經過了無數製片人的手,到了綠燈委員會那裡,高層猶豫了,看上去不確定性太強。我們為什麼不把錢投入下一部《金剛狼》的製作?我的意思是我知道這個系列有點無以為繼了,但是還能榨出一些票房不是嗎?過幾年再拍那個原創項目吧。
有一些善於原創而不是改編的劇作家在好萊塢生存的很艱難,有一天他們一怒之下轉向了HBO和 Netfilx ,突然發現了一個樂園。那裡不需要一線明星,不需要大IP,不需要漫畫改編,只要是好的劇作就有觀眾,更重要的是創作者在這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優秀的劇作家進入美劇領域後就不太有興趣重回好萊塢的懷抱,除了當他們想拿一個奧斯卡提名的時候。
這才是好萊塢的現實,他的威脅既不在中國也不在矽谷,而在他自身。
好萊塢史無前例的依賴改編作品和續集作品,而且續集作品的續拍次數也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你猜觀眾會不會在某一個時間點厭煩?
而在厭煩之後,好萊塢正在拒絕自己的原創能力,到那個時候,觀眾還能看到什麼?當然,好萊塢總會找回自己的創造力,他們會找到新一代的會說故事的才華橫溢的電影人。只不過在此之前,他們需要換換血液了,這個過程將是個痛苦並且漫長的過程。
先說觀點,好萊塢不會死,只是會換一個活法。但不可否認,它在衰落。
1996年,[碟中諜]上映。除去影片在超過3000家影院上映這一類托拉斯似的壯舉,關於這個系列,人們似乎也經常願意提起,當時談論影片導演布萊恩·德·帕爾瑪的,比談論主演湯姆·克魯斯的多。
19年後,[碟中諜5]已經實現了全球41個地區同步開畫。主演湯姆·克魯斯也已經成了這個系列最顯著的視覺識別系統。如果人們願意站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去回顧19年前那部頗有老派間諜片氣質的第一部,就不難發現,雖然還是叫[碟中諜],但第五部和第一部,已經成了不同性別的兩種電影。
如果說第一部的冷峻、堅硬,還帶有一種自然屬性的話,那麼到了第五部,[碟中諜]已然混雜了太多的人工色素,其成色亦變得曖昧混雜。
從1996到2015再到2017年,世界電影迭變的步伐,幾乎等同於過去八九十年的總量。電影這個名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複雜過。
它是好萊塢科恩兄弟們所堅持的那種東西,也是好萊塢邁克爾·貝們所堅持的那種東西。歐洲的戈達爾們對這個東西痛心疾首,但這並不妨礙亞洲大多數電影人對這個東西頂禮膜拜
作者性,還是一部電影的靈魂嗎?那麼科恩兄弟始發於肉身的觸覺體驗,和邁克爾·貝等人的唯機械論,是不是就應該勢不兩立?
對於[碟中諜]系列而言,第一部的作者性是這部電影之所以是這部電影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到了第五部,去作者性,才是這部電影之所以是這部電影的重要原因。當一部電影需要在全球開畫,並以此才能獲得成本回收的可能,那麼作者性就成了第一危險品。
在保證大多數人都看得懂的大前提下,扁平可以最大閥值地降低危險,成為安全唯一的選擇。
好萊塢創意衰竭這種話,更像是一種戰略性示弱。作為全世界最具話語權的電影共同體,好萊塢只是升級了財務模型。可也只有好萊塢知道,作者性對於一部電影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
作為一種替代物,別有目的地鼓吹電影的技術性,並真的製造了橫行全世界的視覺轟炸,這是好萊塢可以做到的。但好萊塢同樣需要面對的是,電影越來越同一化的次生災害。導演成為產品經理,演員成為廣告代言人,系列成為最好的營銷模式。
產品升級,也不再是提供更私密的視角,更個人化的表達,而是更多的錢,更炫目的視效。時間帶給一部電影的,遠不只是生成一些什麼,或脫落一些什麼那麼簡單。
在一個系列電影的生態序列里,電影獲得了最大尺寸的機會,得以從時間的禁錮里破殼兒。它們生長在我們想像的虛擬空間里,也真切地存活在我們當下的煙火世界裡,然後再成為另一個例證,泄露了它所在的那個時間段里,我們發覺與沒發覺的,願意承認和不願意承認的。
好萊塢在衰落,電影失去了手工的指紋和手指的溫度,失去了那個獨特的可以對抗時間的東西。
全世界的電影都在陷入一個巨大的格式化的陰影里,類型化和故事性同時在消亡,全世界最終只會剩下一種電影,去故事性,去地域性,去民族性,去個體性。
這種轉基因電影,只對觀影當時的感官體驗負責。不可否認,[碟中諜5]仍然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它仍然努力地向它的觀眾講述,這個世界是什麼。
我們只是偶爾想起,這世界上曾有[碟中諜]那樣的電影,它不僅向我們講述,這世界是怎麼樣的,還用我們所能聽得懂的語言,講述了這世界為什麼會這麼樣。【本文原載於阿郎看電影】
這種文章看一開頭,我就不往下看了。老生常談,毫無意義。
誰誰誰要死,這種話說了值幾個錢?問題都看得出來,但是你為什麼說人家要死呢?原因很簡單,好萊塢是一個華麗麗的象徵啊。你說她要死,你得多牛逼啊。這跟說蘋果已死一樣,因為你說蘋果已死,顯得你高端,你說步步高已死,科技網給你稿費嗎?好萊塢是一群人,公司可以不在,商業模式可以換,人在即可。
我記得有聲片出來的時候,人們開始驚呼:電影已死。
都說紙媒已死,紙媒已死的意思是紙死了,媒還在。
我已經呆在『某某已死』的氛圍里太久了。膠片已死、張藝謀已死……本來好萊塢就是一個泛泛的稱謂,可以指一個地區也可以只一個行業,說好萊塢的高管流去netflix,netflix就在好萊塢啊!不管人在哪裡,生產的都是影視內容,有啥區別?
同意題主對創意性工作的理解,說AI取代創意性工作純屬蝦扯蛋,AI可以取代重複性腦力勞動,讓他去創造可以,創造不出人想看的東西。娛樂也好藝術也好,關鍵還是在人。創作一篇引起共鳴的故事是非常耗費感情的,創作引起共鳴的內容離不開閱歷積累和對生活的理解。技術永遠是服務於內容創意的。
再看特效工作室,雖然軟體技術日新月異。如果在工作室呆過一天,不管是ILM也好還是Weta,流程不可能脫離藝te術xiao家min gong。
原文作者指的應該是院線電影要黃。
新媒體的出現肯定會創造新的機會,幹掉舊的機會。就像他說的報刊紙媒收到網路媒體的衝擊一樣。網路電視優勢太明顯了,不用出門不用管排片,可以在自己選擇的時間看自己喜歡的內容。
而網路電視netflix這種的劣勢是什麼呢?硬體不如院線,大銀幕的視覺衝擊,專業調色的視覺感受,專業杜比音效,這些都是在家裡做不到的。也就是說影院應該放映的就是視效大片。
除了視效爆米花大片,還有一種適合院線。
我以前總想不通,電影院黑了吧唧的又不能聊天,為什麼一定要和朋友去坐倆小時呢?一個人去有啥不一樣?其實是和朋友一起體驗一個故事,是和朋友一起的生活體驗。簡單說就是這部電影可以是你們的日後談資,往遠了說生活中碰到電影里的情節時,你們會有一種默契。所謂適合人多一起看的電影。
我喜歡登山攀岩,所以特別喜歡看攀岩電影。每年重頭戲就是reel rock,這種電影就一定要人多一起看,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看有氣氛。碰到的梗所有人一起發自內心的笑,如同碰到知己,感覺很美好。
回顧過去幾年,喜劇片在院線死得太慘了。他們並不是爛片,只是在新媒體出現之後,再也不適合在電影院看。
補充:
評論說喜劇經常是票房冠軍,不知是哪裡看的。我說的喜劇是純故事片不帶視效這種,deadpool這種不算。
說好萊塢已死,這句話彷彿說他死,他就真的會死。
縱然,列出了種種大數據,可是除了好萊塢,迄今為止,可是其旗下眾多製片廠,換作別的國家,還有能與之齊名的嗎?
人的生死,分靈魂和肉體,而一個企業的生死,這個也很難界定。好萊塢死了,是因為片子不賣座?還是因為電影失去了藝術價值?
總之,你現在在電影院里,看著能提起勁的,好萊塢大片還是佔了很大部分吧。
成熟的電音工業體系與影視製作技術,短時間內,還是很難被取代。除非,他們被收購了。任何事物都有壽數,好萊塢也一樣。但它離終結還早,它可能會經歷低潮,但也會重回波峰,只要美國代表的西方價值體系及建立在其上的全球利益分配體系沒有走向終結,好萊塢就會一直存在下去。
並且由於文化位面的權力轉移交接相較於經濟實力轉移的滯後性,如果沒有重大的、導致美國國家實體快速崩潰的危機,好萊塢代表的美式文化霸權的延續時間一定要比美國的經濟軍事霸權持續的時間要長半個世紀沒有問題。
「xx已死」這樣鏗鏘的宣判,大多數時候說的不是事物的存續,而是用一種像想像中的、自以為的犀利來為自己開出的病危診斷書壯聲勢。
好萊塢失去創造力了嗎?高票答主舉出的主要論據就一個,從業者受短視的經濟利益驅動導致的續集電影泛濫問題。這個問題在近些年確實存在,但它只能說明好萊塢文化工業在短期內的創意低潮,並不能說明整個體系處在一個不可逆的創造力流失的過程。
事實上,遠的不說,就說近的,在二十年前,好萊塢就不乏對續集電影過剩、原創型作品被擠壓的憂慮聲音。但事實是從那以來,好萊塢還在持續發展,並孕育出新的、惠澤全世界的大批原創和系列電影。認為在續集電影被厭煩之後,創作者會陷入枯竭束手無策,這是想當然。事實上,新的人會有新的內容、新的形式,去服務新的觀眾,這是一個更替推進的過程。
電影文化工業作為以故事為基礎的體系,其根本是文學創作。在經歷了如此漫長的歲月之後,故事的類型範式,講述手法當然已經被從業者挖掘和研究得十分透徹,但人類沉浸在故事中被打動的天性不變,人性不變,那故事本身便不會終結,好萊塢便且有的活呢。
如果覺得內容還行,希望能關注公眾號:六點不晚 (id:liudianbuwan),我主要在那邊努力做更精細的寫作。
電視機剛發明出來的時候,大家說電影要死
新事物的誕生不等於舊事物滅亡,它們也會自我發展自我變革。好萊塢不是機器,是一群人的遊戲。如果有一天市場不喜歡了,他們自然會換個方法玩。事實上,他們的嗅覺比媒體敏銳太多
微信剛推出來的時候,大家說微博要死
可是它們現在都活的好好的……
嗯,風景這邊獨好!同意排名第一的答案,也同意題主說的。原文中的好萊塢「over」,其實想表達的意思是「dying」。說的是創造力的失去和很快就要完蛋。
以前的好萊塢的代表是《亂世佳人》《教父》《七宗罪》《計程車司機》《低俗小說》《辛德勒名單》甚至《指環王》。現在的好萊塢其實是超級英雄電影、《諜影重重》《變形金剛》《泰坦尼克3D》《阿凡達》。
體制的尾大不掉造成沒法靈活使用最新奇的創意,這些創意以前由小的子公司或獨立公司製作。現在互聯網公司有錢,可以替代這些子公司而獨立拍片。就這樣將資源和注意力從好萊塢吸引到矽谷了。再加上這R那R的技術,電影這種藝術的形式或許會遭到顛覆,人們不用擠在電影院忍受別人的閃光燈和孩子吵鬧,那時的電影跟好萊塢腦海中的電影肯定不是一碼事。十幾年前電視沒有做成的事,今天或許能讓互聯網給做成。到時候,好萊塢也就不剩下什麼了。
如今科技發展的很快,AI具體什麼時候能寫劇本,什麼時候能演戲,不好說,不過很多人說也就這二三十年的事。一晃也就過去了,我們都能看到。太左了,所以拍不出好電影……
麥卡錫時代、里根時代、小布希時代,好萊塢都有些可看的片子
奧巴馬這八年感覺好萊塢一下子就垮掉了
說到底這幫戲子還是要多虐虐,又不真正限制它們創作,才能拍出像樣的作品
我們先姑且先不說這篇文章的本身,而是從信息世界和消費市場來思考一下。
在目前世界的信息流通速度來看,只要是個人每天都在獲取大量的資訊,而這種資訊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幾乎可以說,只要不是特別爆炸性的內容,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波瀾不驚,歲月靜好(那些激進人群不在此列);
這個世界和消費市場越來越偏向於多樣化和娛樂化;而大眾消費者的口味也越來越不能被滿足;
回頭想想,我們在很久之前看到的經典好萊塢電影,那是因為我們能夠接觸到的內容並不多,如果將現階段的電影製作搬回過去,一樣的驚為天人;
社會在進步,只是在這個社會,人的進步已經遠遠超出了某些通過技術所能實現的範疇;
簡單來說,遊戲製作的發展速度已經趕不上硬體提升的速度了,現在基本上隨隨便便買一台不算太貴的電腦都可以玩遍市面上大部分的大型遊戲了;而不像千禧年那個時候辛辛苦苦的去攢機就為了玩一款遊戲,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吧。
——————
最後說個不靠譜的創意,如果有一天,希望有生之年能夠趕上;電影能夠讓人們參與其中已主角身份感受到每一個細節的時候,說不定又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你不提問釣魚,誰又知道有這篇噱頭文章呢?
吹死婊活,好萊塢恐壽與天齊。
曾記否,《中國即將崩潰》
我這口奶,是塗了劇毒的奶[舔~]如果你要說好萊塢創造力已死,那麼我覺得這個值得一聊;但是你為什麼不左轉去歐洲呢……
如果你要說這種經營模式,我覺得挺成功的啊,而且借中國電影越來越……的光,我認為這還是個上揚趨勢;畢竟我們消費電影的時候,絕大多數還是為了吃吃爆米花,看看特效,然後能跟同事聊天的時候說「啊,我看過,我看過……」罷了
好萊塢的好電影很少嗎?我覺得每年好萊塢都拍很多好片啊。包括電影和電視劇。很多人矯情起來就說某某已死之類的吧啦吧啦。其實只是對你自己的胃口有些偏差或者只是為了吸引眼球罷了。
很多人喜歡文藝片,所以看見《素雞》《海盜》《變形金剛》漫威就說電影不好看。但是不代表這些電影真的就差。這些大製作從很大層面就代表著現在最先進的電影工業。視覺特效難道就不是電影的一部分。星球大戰、終結者、指環王、鐵船、阿凡達不都是因為震撼的特效留存世間?
每年都會有很多優秀的電影出來,適合各種口味。如果總是小眾的電影,就無法支持這麼大的產業。如果沒有這麼大的產業就無法養活無數的電影人。沒有人,就無法持續產出好的電影,這個邏輯錯了嗎?
說好萊塢已經死了,那你看看其他地方的電影怎麼樣?更適合你口味還是更垃圾?恰恰其他地方的電影更垃圾,特效更五毛。所以我們一點都不用擔心好萊塢,他百年的歷史就已經證明了他的生產力多麼頑強。
好萊塢已成為高效垃圾製造場,百分之九十產品為垃圾。近幾年孜孜不倦地生產著各種樣式的垃圾,並有趨勢將各類垃圾打造成系列,例如近年的《速度與激情》1/2/3/4/5/6/7,《變形金剛》1/2/3這等粗製濫造,劇本不過小學作文水平電影出現,已證明好萊塢無下限。好萊塢是個泛指,文中的好萊塢所值的是一批他看起來比較落後的項目管理方法和從業人員。
某個行業發展到一個階段比較僵化是正常的,但是從美國電影行業來看,它的自我提升能力是很強的。
不要忘了矽谷的代表是誰,喬布斯啊,迪斯尼第一大私人股東呢,喬布斯啊。
美國電影越來越辣雞
手機打字,簡單的吐個不那麼相關的槽。
好萊塢真正的打遍天下無敵手其實是和我們改革開放時間節點同步的,也是和電子和計算機工業發展同步的,這點很重要。
在我們分析好萊塢的時候,總會以一個當下的視角來討論問題。如果我們認真地回顧歷史,便知道,在這之前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年代,那個時候有蘇聯電影,法國電影,日本電影和美國電影,而好萊塢只是美國電影的一部分而已。當我們在熱捧《海邊的曼徹斯特》的時候,不要忘記了,這才是那個時代電影工業最常見的產品。
說到好萊塢,立馬我們能想到的就是那種結尾一定帶個數字,充滿了爆炸、特效,挑動腎上腺,讓我們不得不抓一把爆米花的大片。但不要忘記了,這是建立在整個加利福尼亞電子、信息產業上的,而不是相互獨立的。要知道,有了計算機和軟體產業,才產生了類似於工業光魔的那一票公司,才最終和本地電影產業結合,最後放到我們面前的才是我們那一句「好爽」。
說起來,從電影本身的水平來講,好萊塢的大導演們拿不到頭牌。但這個時代,誰又能看得下去文藝片呢,就像大保健一樣,無非為了個爽而已。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愛爾蘭女演員西爾莎·羅南?
※好萊塢新媒體發行模式「窗口期」概念是什麼意思?
※扎克施耐德的電影水準一直不怎樣(以爛番茄成績為參照)為什麼會受到那麼多人的追捧?
※中國的電影工業有沒有處於世界前列的方面?
※伊麗莎白泰勒的眼睛真的是紫色的嗎?
TAG:好萊塢Hollywood | 電影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