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9 歲孩子「每天學 18 小時」的作息表?

近日,朋友圈裡一張「小P孩作息時間表」的圖引發了網友熱議,按照這張作息時間表,「小P孩」每天從5點起床,一直要各種學習到23點才能睡覺。

每天學習18個小時、睡眠6個小時,如此勤奮的學習,讓不少看到表的重慶市民感到驚訝,「小P孩」的家長——家住南岸的劉女士是北大畢業,這件事也導致了這位30歲的北大虎媽爆紅網路。

昨天晚上,本報記者幾經周折聯繫上了當事人、製作這個作息時間表的劉女士,她講述了製作這個作息時間表的前因後果。

軍人家庭的嚴厲傳統

說起自己給9歲上小學的兒子做的作息時間表爆紅,劉女士連呼沒想到:「我真的沒想到這件事會引起這麼大的關注,很多人都甚至認為我是變態,可我和很多北大的同學聊過,他們都覺得很正常,培養時間觀念和自律習慣真的很重要!實際上我從小也是這麼長大的,我爸爸是當兵的,當時也是這麼教育我的。」

聊起被網友們吐槽:孩子不應該課業太重,該有個幸福童年。劉女士表示不認同:「要想未來輕鬆一點,從小就要辛苦一點,我爸爸說過,小孩子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學習!現在不學習以後就會被社會淘汰。」

每個安排都有考慮

在這份「小P孩」的作息時間表中,除了周一到周五學校正常的課程之外,還有古文、鋼琴、圍棋、毛筆書法、奧數、跆拳道、游泳、英語、拉丁舞這九種課外學習。

安排如此密集的興趣愛好學習,讓不少網友表示不解,部分網友直言:「這孩子還有童年么?」

劉女士說:「我的每個安排都是有目的的,跆拳道、游泳是為了鍛煉身體,增加男子氣概;彈鋼琴、拉丁舞是為了培養藝術天賦,以後找女朋友有幫助;英語是為了出國方便;圍棋、奧數是鍛煉邏輯思維能力;讀古文是為了學習傳統文化;練毛筆字是磨練他的性子,他性子有點著急。其實學不同的東西,可以開發大腦不同的區域,人的一生腦子很多都沒有用盡。我很喜歡看 《最強大腦》,你會發現跟別人差距很大,我孩子沒有這麼好的天賦,只有靠後天的努力了。」

小孩應樹立奮鬥目標

在很多網友眼裡,北大畢業是劉女士嚴厲要求兒子的原因,不過她認為並非如此:「其實不是我讀名校就要求孩子這麼做,我爸爸對我影響很大,他的觀點我很認同,從小就該給小孩子樹立一個好的奮鬥目標,無論是北大、清華、耶魯之類的都可以,只有從小為目標而奮鬥,才有學習的動力。」

在嚴格的要求下,劉女士兒子各方面發展相當不錯,說起6小時睡眠會不會影響小孩健康的問題,劉女士表示:「其實6小時的睡眠剛剛好,沒有發現他上課打瞌睡,而且每次他考了好成績,我們也會給他放假,勞逸結合。」

在採訪的最後,劉女士也通過本報表達了一個觀點:「這件事發生之後,我也在反思是不是真的太嚴厲了?但後來我想,只要對孩子好就沒問題,其他家長都可以試一下,人都有生物鐘,適應了就沒問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雖然不同意,但是我能理解家長的做法,可能是她希望在這個將來競爭那麼激烈的社會裡給孩子多一些可以優勝的資本吧。但是有沒有一張兩全其美的辦法能讓孩子在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的前提下更好的掌握一些本領呢???順便說一句,這個媽媽是不是北大的本不是我的關注點,我只是想問問這種作息時間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好的壞的方面都希望大家來評價一下~真心不是黑北大~~~


謝邀。

看了幾遍這條新聞。文章差不多上千字,有媽媽的觀點,有爺爺的觀點,有媽媽身邊同學的觀點,也有網友的觀點。

卻單單少了一個最重要的人:

孩子自己的觀點。

你瞧,即便是媒體捅出了這件事兒,也只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分析利弊,卻沒有哪怕一個人真正關心孩子想要的是什麼。

劉女士說:「我的每個安排都是有目的的,跆拳道、游泳是為了鍛煉身體,增加男子氣概;彈鋼琴、拉丁舞是為了培養藝術天賦,以後找女朋友有幫助;英語是為了出國方便;圍棋、奧數是鍛煉邏輯思維能力;讀古文是為了學習傳統文化;練毛筆字是磨練他的性子,他性子有點著急。

支持這位媽媽的人說,她給孩子選這些課外班都是有理由的,況且報這麼多班肯定要花不少錢,每天接送孩子也很麻煩,雖然孩子壓力大些,但至少盡心盡責了。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做到這份上就算儘力了嗎?

不,不是這樣的。以我的角度看,這位母親很懶,簡直懶得令人髮指。

拿我自己舉例子好了:

我會彈鋼琴,從五歲時就開始學鋼琴,家裡幫我報的班,每周兩天,風雨無阻。乍一看,我和新聞里的這位孩子沒什麼區別,但我和他有一個最大的不同:

我是自願的。因為我真心喜歡音樂。

我父母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我家直到現在都保存著大量的磁帶,有90年代的流行歌曲、也有舒緩的圓舞曲、輕音樂。這些磁帶都是小時候父母買的,他們沒事兒就在家裡放,興緻來了再跳上一段,慢慢我就對音樂有了興趣。

後來家裡買了台電子琴,爸爸自己弄了本教程,邊學邊彈,有哪個功能鍵搞不明白的時候,我倆一起研究。

再後來我爸和我說,孩砸,爹已經教不了你了,因為我自己本來就是個半桶水。這樣吧,我給你報個鋼琴班吧,你學會了之後回來再教我,好不好?

我當然開心得屁顛屁顛的,因為我那時候已經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何況學會了之後還要教爸爸呢。

除了音樂之外,父母還鼓勵我去打乒乓球、學書法、學寫作。為了調動我的積極性,父母算得上是無所不用其極。我學什麼,他們就跟著學什麼,再回到家裡互相切磋。有這樣的家長以身作則,他們不用逼我,我也會心甘情願地去做。

這樣的家長,才叫真正的用心。

反觀這位給孩子報了一大堆興趣班的母親,完全就是一廂情願,絲毫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也沒有培養孩子興趣的初始過程,只是大手一揮,撒下錢去報個班,把孩子扔到教室里不聞不問,如果孩子抵觸,就會給孩子施加更大的壓力,再補上一句「我這是為你好」,然後萬事大吉。

你還好意思說這樣的家長是一位負責任的家長嗎?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但絕不是像這位母親一樣,如此粗暴地把軍隊管理的那一套搬出來胡亂安排,一味地給孩子施加壓力。

有壓力才有動力,這話是沒錯。有這樣的母親在身邊,壓力能持續到高中,如果做得再絕一些,大學跑去和孩子陪讀,壓力能持續到大學畢業。

但工作之後呢?你是想像個領導一樣每天孩子回到家裡就要彙報工作啊,還是孩子上班的時候你天天搬個小板凳坐在旁邊啊?

高壓政策下培養出來的孩子,成年後有兩個十分明顯的弊端:

1.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因為家長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剝奪了他「選擇」的權力;
2.脫離了家長的約束,就會失控,自制力極差。

你說說,哪一條不是要了命的?

多費些精力,去傾聽孩子,發掘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尊重孩子的選擇,加以引導——這才是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做的。

就這樣。

=======================================================
文章摘自我的私人公眾號。

在公眾號中回復「知乎」,為你講述一個我永遠也不會在知乎上講的故事。

微信號:mengshuhz

http://weixin.qq.com/r/KEhVTczE2ZGmrYgu9x06 (二維碼自動識別)


就說一點,她給兒子報的那九個課外班,幾乎各個都是要認真專精的學習的,哪一個學好了都會對孩子有很大的提升。

然而


北大的文憑也沒有教會她一個道理:貪多嚼不爛。

這個母親是典型的「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坑的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親兒子。她定這個目標後應該自己先試一個月,能堅持下來我敬她是條漢子。

就算模擬人生也沒有這麼玩的,何況自己兒子。


我只能立志絕逼不做這樣的家長


兒子9歲,她30歲,北大畢業。
怎麼感覺這麼奇怪的時間?兒子9歲的話,那得20歲就懷上了吧?各位想想你20歲的時候是大一還是大二或者大三?
還有,這麼多興趣課,沒有練習鞏固時間,而且是填鴨式一起上,還看新聞聯播…………
這是誰啊,這麼黑北大,多大仇??


-

我想到一個人——葯家鑫

關於葯家鑫案,其實有好多的誤解和偏見。

媒體為了吸眼球的斷章取義,李玫瑾教授的話被歪曲解讀。

還有葯家鑫案有被輿論審判之嫌,這不是什麼聖母婊的簡單吐槽。

希望大家在這個悲劇發生多年後的今天,結合這個虎媽作息表,更多的進行冷靜的思考。

葯家鑫:父親給他留下了什麼


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樂學院鋼琴系大三學生葯家鑫駕車回家途中撞上同向騎電動車的張某。因為「怕撞到農村人,特別難纏」,他對傷者張某連捅數刀,致其當場死亡。


事件發生以後,隨著在微博上的傳播,葯家鑫一時被貼上「軍二代」、「富二代」的標籤,輿論指責的矛頭迅速指向了葯家鑫的父親,許多人認為葯家鑫之所以如此殘忍,是因為他有一個強硬後台——父親。


隨著媒體的深入了解,人們認識到葯家鑫的父親葯慶衛不過是一名普通的轉業軍人而已,網路及某些媒體極其誇大了葯慶衛的背景。通過中央電視台等媒體對葯慶衛的訪談及葯家鑫在法庭上的陳述,還原了真相,也幫助我們理解了葯家鑫的行為與其長期經歷的家教(特別是父教)之間的聯繫。


在葯家鑫的眼中,作為軍人的父親對他的管教是非常嚴厲的,他在法庭上多次表示:


我一直覺得爸爸對我比較嚴厲,我爸比較凶一些。


從4歲開始到中學階段,因為彈琴和學習的問題,我經常遭受父母的打罵,有時還被皮帶抽打。


有一段時間,爸爸看我的成績不好,認為我沒有努力學習,就把我關在地下室裡面,除了吃飯能上樓以外,其他時間都在地下室里待著,我覺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壓力特別大。


父親葯慶衛不但對兒子很嚴厲,而且很少表現出對兒子的關愛,在接受央視記者柴靜採訪時他曾這樣解釋:我反思以後(感覺)對他鼓勵還是少了一些,其實我心裡是很喜歡他的,對他的表現很滿意,但是因為我害怕他驕傲,還是會時不時地敲打敲打他。

柴靜:你怎麼敲打他?


葯慶衛:我感覺他有點沾沾自喜的時候,就會對他說,世界之大,外面比你強的人多得很,不要取得了一點兒成績就以為了不起了。


過於嚴厲、缺少關愛,這些都使葯家鑫感受不到來自父親的慈愛與溫暖,他對父親充滿了畏懼感。用藥家鑫母親的話說:「可能有意無意地對他爸有一種生疏感,而且他對男的有一種畏懼感。」案發之後,葯家鑫阻止母親給父親打電話,因為他太怕父親了……當母親告訴他,父親嚴厲的外表下其實有一顆很愛他的心,甚至非常為他自豪時,他才答應去自首。


父親的過分苛求導致了葯家鑫的極度自卑。從青春期開始,葯家鑫幾乎再也沒有拍過照片。為了能自信一點兒,他中學時曾在4個月里減掉了60多斤的體重。為了減肥,有的時候他會把吃進去的食物再吐出來,因而得了胃痙攣。葯家鑫的一位朋友認為:「盡善盡美是他父親一直以來的要求,到後來也就成了家鑫生活的習慣。」2007年葯家鑫考上西安音樂學院時,他外公獎勵他1萬元錢,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其中的5 000元錢到醫院做了整形手術:割雙眼皮、拉細嘴角。


父親的過分嚴厲導致葯家鑫害怕犯錯誤,更害怕承擔錯誤的後果。這種心理可能就是釀成其駕車肇事後殺人滅口的原因。葯家鑫被判處死刑後,他的父親葯慶衛在微博中反省說:「我平時管教孩子過於嚴厲,令孩子在犯錯之後害怕面對,不懂處理,最終釀成大錯。」


直到葯家鑫生命的最後一刻——被執行死刑前的最後一次父子見面,父子倆才說出了藏在心底里許久的愛。


葯慶衛:我一走進去他就說「爸,我愛你」,我說「你不說,我也知道,我也愛你」,然後他就說「你們好好活著,我先走先投胎,你們晚點走當我的孩子,我來照顧你們」。我說「你有什麼事兒沒辦就給爸托個夢」,他說「我一定給你托好夢,噩夢不算」,那句話他是喊著說的。我兒子平常說話聲音很細,但是說這些話的時候他聲音很大很大,他說「我托的都是好夢,噩夢不算,那不是我托的」。


在兒子被判死刑以後接受記者採訪時,父親葯慶衛痛苦地表達了自己對兒子的愛與愧疚:我十分愛我的家,愛我的愛人和孩子,可我從不善於表達我的情感。以致在孩子犯罪以後,在生死離別的最後時刻,我才喊出藏在心裡很久的話:「孩子,我也愛你!」


說實在的,這些話來得太晚了,在葯家鑫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父愛的時候他可能根本沒有體驗到,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父親才說出了深藏在心裡對兒子的愛。他給兒子留下的是恐懼、自卑和逃避責任,給自己留下的是悔恨、自責與無盡的痛苦。

個人感覺,家庭教育的整體狀況真的堪憂,有的家長根本不關心,有的家長自以為很注重……也許虎媽狼爸的教育模式培養出了北大清華無敵學霸,但這就是所謂的成功嗎?最近的一個熱點新聞是北大學子殺死親媽。

真心希望做家長的都能多一點時間潛下心來思考我們應該提供怎樣的家庭教育,俯下身子傾聽孩子內心的真實聲音。

一個心理健康、內心陽光、能夠積極面對未知生活中各種不安坎坷的人,才是一個幸福的、成功的、大寫的人。

-


……我只有一個問題,有一個鋼琴六級的課,但是沒有安排任何練琴的時間??


前幾天答了一道題
小時候長輩替你做的決定你當時不理解,現在覺得他們是對的? - 高天的回答

我覺得還蠻適用於這道題的。

人有很多屬性,有一些是明面上的比較容易看到的,比如技術,知識;但是有一些是不那麼明顯的,比如決斷力,比如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對他人感情的感知能力。

有些東西學得快一些,可以速成,有些東西需要慢慢磨,或者說積累。就像高考語文,答題技巧是可以學的,古詩詞是可以突擊的,字音字型是可以強行背的,但是作文字裡行間的控制力絕對是從小培養起來的,絕非朝夕之功。

在這些看不到的屬性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屬性,就是自己做決定的能力。每個決定都有取捨,有得失,而把在做決定之前能把取捨得失想明白,是個很不容易練的事情。因為短期的付出很容易看到,比如我損失了時間,比如我花了錢;但是長期的收穫有時候不明顯,比如十年之後我可以靠鋼琴泡妹子,比如高考之後我學的奧數給我邏輯思維的提升帶來的收益。

在一個孩子眼裡,未來是很模糊的,他只能看到這周,今天,甚至現在。如果你讓他自己做決定,他很可能開始做出的都是短期最優決定,比如今天不上學了,不去課外班,現在去動物園。於是家長需要進行一些干預,在自己的角度為孩子做一些有利於長期的決定,比如必須去上學。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家長也做了一個短期收益大的事情

恩這裡就開始亂了,我嘗試解釋一下。家長幫孩子做的決定,在短期看是幫助孩子走到了一個正確的道路上,做了正確的決定,這個決定在短期內是對孩子的長期人生有裨益的。但是長期來看,孩子失去了一個做決定的機會,少了一個練習或者犯錯誤的機會,他自己做決定的能力並沒有任何的提升。因此家長在認為自己幫助孩子取得「長期」利益的同時,實際上也放棄了一些孩子的「長期」利益。

我們中國人講究「中庸」,就是萬事要適度。如果你不給孩子任何做決定的機會,讓他們犯錯誤,意識到「哦原來我做的決定看似短期有優勢,但是長期上吃虧了」,那他們永遠不會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的腦海里做決定的最好方式就是「聽媽媽的話」。在你看似給孩子規划了一個光明未來,看似犧牲了短期利益去取得長期成就的時候,實際上你犧牲了一個更長期的利益,即孩子的決定能力。

好多家長總是想著,我小時候犯的錯誤,我的孩子可不能再犯。我吃過的虧,我要讓我孩子都避開。可是如果孩子不犯錯誤,他怎麼知道如何判斷一件事是好是壞呢?只靠媽咪么?


感覺這位家長在玩養成遊戲,還是最草率的玩兒法,隨便給孩子排排課,屬性值就必然增長似的。 哪怕是遊戲,某些屬性加多了,其他屬性還會減少啊,而且主角的體力和心情崩了還怎麼玩兒?!

最後的最後,自己家的孩子玩兒壞了,能讀檔重來嗎?


哈哈,趁著一堆人邀我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答了吧。

這種異想天開的教育方法,我沒什麼好評價的。我這還真的不喜歡怒斥什麼的。自己用無知傷害自己孩子有什麼可說的。

另外,這個表格如果她能夠讓她孩子正常執行。這本身已經就是一個奇蹟了。

還有,別迷信北大,就是算國家一級註冊建築設計師,能有幾個敢接國家一級註冊結構設計師的活么?隔行如隔山,想當然就是瞎弄。我覺得人家就是想弄個大新聞罷了。願意信就信。反正歷史上這種騙關注的事情就從來沒有少發生過。

有興趣的可以了解一下這幾個人:

威廉·詹姆斯·西迪斯

伊麗莎白·本森

娜塔莉亞·科瑞恩

小維妮弗蕾德·薩克維爾·斯通納

這些個弄大新聞的有不少還真的是真刀實槍的天才兒童,看看他們的結果如何。很多事情前人已經做了很多遍了,就算拿Behaviorism說事,也應該更新一下了。


能理解這位母親 當年我沒上過大學的娘也咬牙給我報了兩個興趣班 倒不為出人頭地 只是周圍家長都報班 她實在害怕不敢讓我純天然成長

不過這位母親本身在重點大學受過教育 若能將自身優良學習習慣潛移默化到孩子身上 對孩子的幫助可能會比上培訓班更大


很明顯,這個劉女士就是把自己所受的教育模式複製到了孩子身上。

忘了之前在哪本書里看過一個觀點,說女性相對而言更喜歡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照搬自己父母的模式,也就是說她小時候父母怎麼教育她的,她就怎麼教育孩子,有樣學樣。這個概率大概是78%,而男性的「複製率」是23%。(這個數字我不是很確定,以前看的,現在找不到原文了)

劉女士她父親對她的影響的確很大,她也不斷的在說,「我爸爸說怎樣怎樣」「我爸爸就是這麼教育我的」。問題是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就那麼好嗎?你看看你30歲了在教育孩子這種重大問題上還一口一個「我爸爸說」呢,就知道這教育的多失敗了。

報那麼多班,孩子真的感興趣嗎?而且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這道理不明白嗎?什麼都學,最後啥也沒學明白,還要埋怨孩子不上進。

孩子9歲,可能還沒有很強的自我意識,等他再長大點,可能就不喜歡母親給他安排好的生活學習模式了,到時候家庭矛盾就爆發了。我小時候就因為報班的問題跟家裡鬧,現在我媽偶爾還說當初讓你學東西就不學。對,就不學。

圖裡時間表安排的滿滿的,全是學習,玩的時間呢?連睡覺時間都壓榨的只剩下6個小時了。還說什麼沒發現孩子上課打瞌睡,呵呵,等你發現就晚了。上課睡覺是上癮的,一睡不可收拾。白天上課時候睡多了,晚上睡不著,晚上睡不著,上課困就得睡。這個循環一旦開始就止不住,我從初二循環到大二,太有經驗了。

說多了,有點跑題,回到原問題上來。持這種教育方式的家長不在少數,給孩子報各種班,天天督促學習,恨不得孩子累死在書桌上,還美其名曰「我都是為你好」「將來你就會感激我了」。呵,這種家長我真想說

最後,不論這個消息是真是假,我都希望某些家長們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可以改一改,不要總是「我爸爸說」「我說」,你聽聽孩子說,尊重一下孩子的意見。


截自黃日華版《天龍八部》第11集20分鐘左右。


典型懶惰窮二代教育方式。

作為父母,自己懶的親歷親為,什麼都等孩子來干,自己對自己神馬希望都沒有,都等孩子來實現理想。

根本沒讀過書,所以也不知道學習的規律,也不知道成長的規律,讓別人做一些反自然規律的事。俄國人說,即使沒有聰明的大腦,也要有健康的體魄,這是很有道理的,這麼搞,不僅僅是長不高,健康也完了,這麼下去絕對一輩子病病泱泱,就算考上名牌大學也沒用。

作為窮二代的子女,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輸在娘胎里。


我只是好奇,這位媽媽在給孩子定下如此高強度的學習計劃的同時,有沒有給自己制定同樣嚴格的自我提升計劃,畢竟她也才30歲。

如果有,能身體力行作為表率我也不多說什麼;如果沒有,沒能靠自己努力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而是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那我也就呵呵了。

什麼,你說都是為了孩子將來著想。

我想說,如果真的為孩子將來著想,你還不如從現在起努力奮鬥,讓你孩子長大後可以舒舒服服地成為一名富二代~


某些人這一輩子最大的成就,還真就是止步於考上過北京大學了。

與其用一個娛樂節目「最強大腦」來影響自己制定的教育計劃,還是注射點水進腦袋裡比較好,畢竟,「水知道答案」啊。


剛剛在圍脖上評價了:

會不會逼瘋或者累死且不提,成年估計身高沒法超過一米六了……


革命導師,弗拉基米爾-列寧同志,每天工作16小時,已經是令人驚訝的辛苦了。

這位小朋友每天都18小時學習?也就是說至多只能睡6小時了?

睡眠不好很影響小孩子發育的,比起學習,健康成長更重要吧。


北大親媽逼死孩子,北大孩子殺死親媽。

作為一個旁觀者,這個世界真有趣。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我講一個故事:之前在微信上看了一個視頻,一個4_5歲孩子找不到母親了(其實他母親去世了),晚上他自己打了911問警察怎麼找到母親,警察說「你可以買一隻紅色的氣球 ,把你想說的話寫在上邊,然後放飛它,你母親就會收到它」第二天路過公園的時候他看到有賣紅色氣球的然後對他爸爸說「爹地,我想買一隻紅色的氣球,可以嗎?好了,故事講到這我來鄭重說一下
當時我看到這個孩子詢問父親這句話的時候突然就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首先,這個孩子清楚的表達了他的需要,買一隻紅色的氣球,最重要的是,他禮貌的徵求了父親的意願,而不是像有的孩子需要什麼就張口直接要,不表達清楚要什麼,徵求者也不會考慮被徵求者的意願。我覺得在你自己沒有能力而需要別人幫你達成某種目的的時候,你是不是給與別人最起碼的尊重。
現在我們來回歸正題,文中說孩子九歲,我覺得九歲的孩子應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了,你給他排這些課程的時候,爭取他的意願了嗎?雖然你是好意,但是你孩子又不是你,他只是複製了你的曾經,我們不需要複製的孩子,我們需要創新的孩子。如果這個父母聰明一點可以換一種方法同樣可以達到目的,比如說
圍棋和繪畫比較開發智力你喜歡哪個呢?
音樂可以陶冶情操你喜歡那種樂器?
我覺得你性子比較急躁你每天可不可以抽些時間教練毛筆字?
我覺得你身體不太強壯,我們來鍛煉身體吧!
你鋼琴這次能不能過六級啊什麼時候之前考過六級,你自己看著練習,我只看成果,學習過程自己安排。
你看,這樣是不是很好?既達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可以自己學著安排管理自己的時間。
還有最重要一點:現在孩子大多都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孩子還是要融入到生活中,做些家務,陪伴下親人。親情也是需要經營的。
好了,頭一次說這麼多話,我也是寶媽,話說寶媽真心壓力大


作為一名媒體工作者,我看很多新聞都是當段子來看的。


推薦閱讀:

女生不小心把月經弄到被子上是件十分不可原諒的事情嗎?
跟幼兒交流時,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會切換用奶音或娃娃音說話?
作為抱養的小孩,成年後內心的痛苦煩躁,如何消解?
懷疑孩子拿了錢包里的 50 元錢,我該怎麼辦?
關於童年的回憶,包括做過的夢,為什麼記憶深刻的都是不好的事情,美好的反而沒什麼印象。?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親子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