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
這裡有兩個相近但不同的問題可供一起討論:
大家怎麼評價陸焉識這個人?
《陸犯焉識》改編為電影,能成功嗎?
不敢評價,聊聊閱後感!
那個年代。
本書的時間軸線是從民國到新中國前期, 那個年代是凄苦不堪的,沒有安全感可言,相互揭發批鬥。陸教授這種在學術上不受政治左右的人,註定是無法平靜的生活和專研。自由對任何人來講都是奢侈多餘非分之想的,自由是要蹲監獄的,各層人們必須攀附政治,就算你不懂啥是政治,也要違心的表明自己的階級立場,否則就會戴上臭老九的帽子,政治犯那是最常見的一類人。他們這類人的疾苦和遭遇,我們這年代的人無法想像的,哪怕語言表達再豐盛。他們能夠頑強的存活下來,是靠自己堅定的意願和運氣。話趕話講到這裡,縱觀歷史,朝代的更迭始初,不都要經歷這樣的政治風波嘛,肅反,明確政治風向,這些都是一個新國家集權的舉措。這就是中國的國情,五千年文化留下的弊病-內耗,只是苦了那些學者們,中國人向來都是小氣的。
陸焉識。
一個上海大戶人家的才子,聰慧而倜儻,不堪舊時代的命運安排,又委屈其中。把更多的時間用在了學術上,卻因學術「沒用場」不諳世事的張揚激進,被打成政治「反革命」。陸焉識一生的稱呼可謂多,陸教授、老幾、老陸、老頭兒…這四個稱呼最能表現他不同的身份。「陸教授」他最為得意的時代,為人正懇,一心專研學術自由,深得門生的擁戴, 正是如此的自由,多半生的命運葬送在監獄內,先是民國的後是新國的。連他的恩娘都說「讀書,是沒用場的」,他卻執著終生。老幾是他在監獄時的稱呼,可見監獄生活的無奈,最起碼的尊嚴都沒有,勞改的生活是凄涼的,與人爭奪活著的的權利更是痛苦和無奈的,「政治犯」「牛鬼神"」罪大惡極的反革命「這些獨特的罪名,是多麼荒誕可笑的。」老陸「聽起來,親切溫馨,是勞改期間對他最美的稱呼,這也是良知之人對他的敬重,與陸教授相比,我倒覺得這個稱謂更有時代意味。」老頭兒「是他兒子和女兒私底下的稱呼,時代的遭遇必定連累家庭的子女,傷疤的癒合是持久的,就好比政治風波的漫長。我最讚賞的陸焉識是對學術自由的執著,他從來沒有為之屈服,這種學術精神是難能可貴的,如今的社會太乏這種學術精神了,各種教授和學者都在為功利或政治名目獻身或委曲求全。
馮婉喻。
她是一個溫婉而堅韌的女子,是姑姑作為鞏固家庭地位的犧牲品。如果不是年代的變遷,或許她一生只能作大家閨秀。身邊唯一的男人被扣上帽子,刑期次次延長,她不像別人的女人明哲保身劃清界限,而是甘願受人凌辱,為丈夫降刑,她的男人能活著就是她生活繼續的希望,在困境中逆來順受,沒有因困難退縮。她是一個內心充滿信念的人,也正是這信念給她生活的希望,苦等她的男人。
愛情。
整部小說的主線就是講述這段誇時代的愛情,這段愛情是融入生活,橫跨在時空之上的,是高貴的又是平淡無奇的。陸焉識說」飢餓一場,遭罪一場,生死一場,才明白自己的福氣。他的福氣就是馮婉喻這個女人,為他養了三個孩子,讓他見證了她是怎樣苦等他的。」陸焉識歸來後,馮婉喻無法記憶起眼前的男人就是她苦等的男人,馮婉喻在生命終結的最後一刻都不責怪她的男人,「他回來了嗎?」「在路上呢」「恩,路遠著呢」。這是一段凄美的愛情,她顛覆現時代的愛情,網曝的那些為了自以為高大上的愛情而什麼什麼的,在作者看來,他們的所謂愛情,最多是過家家的無聊遊戲罷了。我認為愛情應該是同行相惜,哪怕橫渡在時空之上。
感嘆。
讀完整部小說,心中老是種種不平。為那個年代,為陸焉識,為馮婉喻,更為這段愛情,或許正是自己身處這個年代所患的通病在作祟。不同年代的人,無法真正去琢磨同年代的事,更不用想去批判是非,何況無是無非。張藝謀用電影《歸來》去揣釋 ,我卻搖頭無力,哪怕是稀落的文字。一個人內心如果沒有希望和信念,那他對生活就不會有信心,馮婉喻的心境正是最好的佐證。
結尾。
如今年代的躁動、功利,使得作者以陸焉識不辭而別結束,留下讀者們 意味猶盡的思索。
才疏學淺,不敢妄論,說說我很欣賞的書的結尾吧
先放一首唐代科舉的應試詩,作者錢起
《省試湘靈鼓瑟》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
讀到這裡,很多人會覺得平淡,詩的語言工美而缺乏靈性,意境空乏,像隔靴搔癢,總差那麼點兒勁。讀過這首詩的人都知道,這首詩並沒有完,它還有最後一聯——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結尾兩句橫空出世,有如絕唱,韻味之長,意境之美,橫徹洞庭之濱。為什麼這寥寥一行詩能有如此震撼的效果?是因為千百年來我們都知曉娥皇、女英凄美的愛情故事,加之詩人前面平實的鋪墊,所以當引出最後這一句的時候,化學反應發生了,一種難以言說的靈魂震顫,你才明白,娥皇和女英的愛情,是多麼的凄美,多麼的纏綿悱惻。
《陸犯焉識》中,嚴歌苓也是竭盡了篇幅,去鋪墊,去醞釀,去積鬱,焉識和婉喻,他們的生命時而緊緊糾纏,時而貌合神離,他們從一開始就擁有一切,卻唯獨沒有愛情,然而時過境遷,當他們漸漸地失去恩娘,失去屋宅,失去財富,失去尊嚴,失去一切的時候,才得到了最寶貴的愛情——陸焉識的浪子回頭讓這場漫長的單戀變得圓滿,變得轟轟烈烈,變得雋永,變得如此美好。我們便知道,經過這麼多命運多折,這麼久歲月蹉跎,他和她,仍是愛的。
於是有了399頁這一段全書的高潮。
妻子悄悄問:「他回來了嗎?」
丈夫於是明白了,她打聽的是她一直在等的那個人,雖然她已經忘了他的名字叫陸焉識。
「回來了。」丈夫悄悄地回答她。
「還來得及嗎?」妻子又問。
「來得及的。他已經在路上了。」
「哦,路很遠的。」
婉喻最後這句話是袒護她的焉識;就是焉識來不及趕到也不是他的錯,是路太遠。
你看,多平淡,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洶湧的情感,所用的全部單字在小學生字典里就能找全,但是,寫得非常漂亮,多一字狗尾續貂,少一字意猶未盡。我想,這段話嚴歌苓一定構思了很久才寫得如此完美,她大概早就拿定主意,這段話要寫的短而凝練,所以最後每一個字都用得很精貴,恨不得一個字要能有一百個字的弦外之音,比如人稱忽然的轉換,比如故意不加修飾的對話(一般女作家寫小說比較喜歡刻畫語境,嚴歌苓還尤其出出眾,但這一段她沒有這麼寫),以及我認為最為精彩的那一句
她打聽的是她一直在等的那個人,雖然她已經忘了他的名字叫陸焉識。
短短一句話,寫出了一個女人幾十年的愛與守望,等待與艱辛,就連她的骨髓和血液里,都已經是愛著陸焉識的了。其實寫到這裡,這本書從感情上已經結尾了,高潮已過,剩下的十幾頁是出於小說的結構性結尾,一點點餘味索然而已。
但是,真正的文學就是這樣,大巧不工,像是毒蛇捕殺獵物,耐心而精準地挑逗著你的情感,最後,一擊斃命。
————————————————————
看嚴歌苓的第一部小說是《金陵十三釵》,讀之前並沒有看過電影,所以沖著情節去看了,也未太在意筆力。此後接觸她的書,幾乎是一發不可收拾的,一本《小姨多鶴》看的幾乎廢寢忘食。再後來看到有個關於三觀看似正確卻極其扭曲的作品,前幾位居然是嚴歌苓,說嚴歌苓嚴重的男權思想,把女性寫的低三下四極其可悲。
以我讀過的一些來看,嚴歌苓筆下的女性都是極弱者,委身於男性之下無論如何都保持著菩薩的心腸,像多鶴,一個日本女人,一個中國家庭的生育工具,卻用一生去愛著這個家庭的男人,以至於這個家庭的一切,一輩子的追求僅僅是為這個家庭付出自己的一切;又如《一個女人的史詩》田蘇菲(小菲)熱火一團的愛著丈夫歐陽萸,即使他一點也不愛她,討女人歡心、不斷出軌,小菲依舊飛蛾撲火一樣愛著她,愛到讓自己的兒女都臉紅。後來看嚴歌苓的《波西米亞樓》才知道這些的原因,小菲的形象就是嚴的母親,嚴歌苓提到父親文革坐牢時,母親深夜在廚房炸小魚,被兒女發現後尷尬地說父親需要營養,死活沒有給兒女吃一口——這一段在她的幾部小說中多有提到,包括《陸犯焉識》里馮婉喻在廚房剝蟹黃,都是化自嚴歌苓母親的「小魚」;所以這也不難發現,嚴歌苓的小說里深深滲透著家庭,因為母親對父親熱烈、持久一生的愛而父親回報的冷漠、出軌,讓嚴歌苓的小說久久不能脫離這種「女人殊死奉獻愛,而男人置之不理」,然而小說的最後男人一般都會醒悟自己愛了一生的正是這個為自己付出了全部的女人;我又想到嚴歌苓的父親在他新家庭醉酒後,喊出了一個名字,在場無人知曉,那是嚴歌苓的母親。而嚴歌苓如此安排小說,還希望給自己的卑微又偉大的母親一個美好的結局——一個不懂男人精神世界只會付出全部愛的女人,最後得到了男人的愛,男人醒悟這個女人從來都是最懂自己的。
《陸犯焉識》基於這種嚴氏的經典愛情套路,寫的蕩氣迴腸,卻不僅僅是愛情,期間對於人性的看透,抽絲剝繭,靈犀會晤,讀來連連驚嘆!到底是怎樣一位作者,又到底是怎樣一個人的一生,成了這樣一本讀來不斷震撼的書啊!翻開這本書才讀了幾行字,就已經被作者套入了這個故事,一連幾天都捧著這本書讀的欲罷不能。嚴歌苓高超的寫作手法,在這本書中達到了頂峰,對人性心理的分析,讓我不斷感嘆,且又瞧這犀利的文筆,綜合了張愛玲、王安憶,卻並未有張愛玲的幽怨,嚴歌苓整本書都透出一種深深的悲憫包容。又有人說《陸犯焉識》綜合了《圍城》、《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確是有些類似的,但是僅僅是愛情部分,從一個人起伏跌宕、大起大落的一生來看,它的格局無疑是更大一些的。我讀著《陸犯焉識》,心都是揪著的,這一出令人落淚的悲劇啊,讓人怎麼不心生同情,聯想到人的這一凄苦的人生,多少人在非陽光燦爛下過著齬齷的生活!這個時代已然沒有了文革,但是那樣的人生怎會沒有呢!陸教授是這樣一個「沒用場」的人,除了讀書一無是處,書里描述這種人就是因為一身的本事從來學不會妥協,以為世人壓榨了自身的才華便會饒過他們保持自己的清高,可事實上這些一身才華、清高的人又是在暗地裡不自知的參與了多少的苟且!總是這樣的身不由己……這就是一個可悲的理想主義最為悲劇的一生。而最令我痛心的是曾經學富五車、春風得意的漂亮男人陸教授到了那泯滅人性的監獄裡成為了一個極其卑微的罪犯,為了生存一雙寫文章、小拇指拿來挑蛤蜊的手去扣大糞、刨垃圾桶,能說四國語言流利的舌頭裝了二十多年的結巴,為了活命屈尊就地從高傲跌倒一絲一毫都見人臉色行事隨時見風使舵轉變話鋒,何其悲哉!這人性吶,怎麼讀讀的完呢!見這陸犯焉識,讀的我一雙眼睛時而蒙上一層淚水,深深嘆息!
再說《陸犯焉識》的愛情。焉識在獄中二十多年突然醒悟了自己的一生所愛就是妻子馮婉喻,年輕時曾因為這包辦婚姻而從未對妻子有過一絲地愛,甚至拿著繼母的由頭把這種冷漠發揮到極致,而妻子馮婉喻一開始就愛上了陸焉識,愛上這個才華閃爍的漂亮男人,柔情似水,含情脈脈地看著他,時而爆發出愛到極致的眼光——獄中的陸焉識反覆從記憶里抖出妻子那眼神,竟是那樣的艷光四射……對妻子的愛、思想到了日日夜夜不能成眠的地步,在腦中盲寫給妻子的幾十萬文字,都在訴說那種愛意。然而這種愛終究還是蹉跎了,到底是有命這一說的,馮婉喻愛了他一輩子他知道的,然而馮婉喻卻不知道他最終醒悟了那種愛歸來尋她,又或許她是知道他一直都是愛她的……讀到文章尾聲的某些細枝末節,竟又再次掉了淚,這種愛情本身在現實是難以見到的,或許我們見到卻不知道,這種愛情在積了幾十年後轟然爆發,強烈到不僅僅是愛情親情的融合,更是一種人性的醒悟,一種對於人生最高級的醒悟。如今的愛情小說,大多說的是焉識的前兩種愛情,風華正茂時,兩個漂亮人兒在一起演繹風花雪月里的你儂我儂,即使錯過也是那般美麗動人,年輕人也多是愛看這種文字的,誰叫他們年輕呢?而這種愛情吧,到了最後陸焉識多醜啊,又丑又卑微,一度失去了自己做人的尊嚴,回到了妻子的身旁,兩個人默然相對,隔著幾十年的光陰,妻子還不認識他,無論如何都不那麼好看,還令人感到殘忍,這愛情哪裡有值得可看的呢?才子佳人早就被時代無情吃掉了,剩下兩個生活本身里剝落而出的真實的人,誰要看?可就是那樣的蕩氣迴腸,催人淚下。突然醒悟了一些對於愛情的認知,心下又一陣揪心的痛。
《陸犯焉識》算是近期觸動較大的小說了,此前也一邊讀著些不溫不火的文章,都沒有這一記來得深刻,深夜讀完,感慨良多,無從安穩,遂作此感言,表達內心的強烈震撼。
(個人想法 請多指教)
小說講了人,電影僅僅卻拍了一段愛情
晚愚戚風雪,焉識歸來人。
翻完最後一頁,上知乎和亞馬遜看了些相關,沒一個說得滿意。一群粗人。
這本書沉重嗎,沉重的;讓人窩心嗎,一點也不,馮唐之流才讓人窩心,不慎瞥到兩句安妮寶貝簡直窩心的不行。但這本就算當我看到最濃烈的情節的時候,也只會一遍流淚一邊發出滿足的嘆息。
還有比這樣愛一個人更令人舒暢的事情嗎,如果有的,一定是是這樣的兩個人相愛。命運,世事,人性,不過是這份愛情的伴娘。就算擁有平坦的人生,寧靜的生活,豐足的物質,這份愛情不會變得更好了呀。而骯髒的地牢,流離的亂世,苦寒的邊塞與偉大的黨,同樣沒有對這愛情有絲毫的損減。
那還有什麼區別呢?相聚時,我如相聚般愛你;分離時,我如分離般愛你;近在咫尺卻不得相認時,我用近在咫尺卻不得相認的方式愛你;臨死前,我懷著歉意最後一次愛你。我已經不在乎命運的捉弄,人世的惡毒,歲月的蹉跎。我享用我的幸運,也承擔我的不幸,無論是援助的手或是制裁的鐐銬我都全盤接受,而只懷揣你的愛情,直到老去。
陸先生是原諒了人生的,你們也就別太唏噓。
1.由故事背景想到的
作為95年後出生的孩子,文革永遠是從老人們關上門的敘述里聽到的,那些充滿了迫害與指責的字眼都不便大張旗鼓地被說出,哪怕是這麼多年以後,當教科書都能夠堂而皇之地寫下,還是鮮有人會打開門來談。
我跟著外婆長大,外婆是個中學老師,也是寫小說的知識青年,她和學生關係好到匪夷所思,好到那十年里也敢上課講外國小說卻不被任何人指責,好到現在家裡也總會出現幾個學生和他們帶來的水果,我想那段歲月里陸焉識經受的肉體的折磨和過分的精神打擊,她應該倖免了。但外婆和別人家的外婆不一樣,在家裡會毫不留情的灌輸他對那些歲月的恨,和一點教科書還不敢堂而皇之提起的恨。我不知道她在怨恨什麼。
小學的時候有一個計算機老師,很奇怪,計算機老師會是個老頭。老頭有著很暗的,皺紋毫不留情的蔓延開的臉,很暗的牙齒和泛黃的眼鏡。讀到多少年後的陸焉識,莫名其妙想起了他。
老頭看上去,有一種洗不幹凈的渾濁和頹唐。但是他的五官,他的臉型,他的體格,他每次看到我都會打的招呼,甚至是早已不清晰的他開玩笑的表情,在不甚清楚的回憶里,無盡趨近於陸焉識的描述。
計算機課沒有幾次進機房的機會,總是坐在教室里。他會談很多無關的東西,談過文革,其實我記不清他的描述,他也許不會敢表現出某些不能公之於世的憤世嫉俗,但至少對那十年還是總是不吝於對一群七八歲什麼也不懂的孩子批判的。
小時候我的世界觀是由外婆塑造成的,她的的世界觀又和太多人不一樣。我偶然碰見一個能跟外婆講相同的語句的人,天真的跟她陳述,她於是對這個老頭印象深刻。我不知道有沒有誇大這個老頭跟別的老師的不一樣,也許他只是抱怨了人人都可以抱怨的十年,而對更多避而不談,但從他六十多歲卻教計算機可以看出,這段歷史一定在他身上留下了更多的烙印。
我不知道別的家長聽孩子講起這個老頭,會不會一臉狐疑為什麼這種人也能教書,會不會教唆他們別聽他的話就像劉亮的孩子被教唆別接陸焉識的糖。
記憶很模糊,卻清晰地認識到,我應該是結識過一位陸先生。「陸先生」特別愛跟孩子們開玩笑,但我記得他講紅衛兵的眼神的嚴肅。
歷史就是這樣,哪怕不曾親歷,哪怕離你太過遙遠,你的生活里也總會經過一些親歷過那些歷史的人。
再講回外婆的故事吧:外婆的父親,除了家境大概像極了陸焉識:一個在中學年年考第一,公費去倫敦政經大學留學的優等生,一個「明哲保身」到在國民黨位居高位卻因為這份「明智」被改造的知識分子,一個在英國讀書時雖有妻子卻因為妻子不能理解他家信里的複雜情緒而在異國另有他歡的風流男子。
外婆的母親卻偏偏不是婉瑜。婉瑜是陸焉識繼母帶來的小媳婦,外婆的母親卻是外婆父親的老師、中國第一代數學老師的千金,來自正正經經的書香門第;外婆的父母絕不是所謂的包辦婚姻,而是那個年代極為鮮見的自由戀愛;外婆的母親知道丈夫的新歡時,竟然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離婚。
外婆的母親對於婚姻與愛情,似乎與婉瑜大相徑庭,與那個年代的女人大相徑庭。
可婉瑜在那個年代的堅強卻像極了外婆的母親。
外婆的母親一個人帶大了四個孩子,雖然才華橫溢卻薄情的夫君從來沒給過她一分生活費,還將前去要錢的她拒之門外。四個孩子里有曾經的部級,也有一直陪伴她的我外婆。
外婆的母親是小學老師,雖然從來不會說普通話,卻信心滿滿的教了一批批學生認字,甚至在一百多歲還想要給保姆家的孩子補課。
外婆的母親雖然在他的丈夫春風得意時就和他決裂,所以他的丈夫遭受的一切都對於他們毫無影響,但是她也像婉瑜一樣完成著某種她自己也沒有察覺的靠近:積極的跟居委會混在一起,多年後對於自己曾加入過宋美齡主辦的婦女兒童權益機構感到恐懼,害怕被當作異類。
外婆的母親,一定也是真正愛過她的丈夫的,我不知道她有沒有期待過她的丈夫回來,但更多的可能性,或者幾十年的光陰早已將愛恨抹平。
外婆的哥哥在清華即加入組織,不像陸焉識反覆拒絕加入,曾經官至部級卻也在那十年受到迫害,好在他早已被父親拋棄,所以也不曾被父親牽連到只能無奈成為一個只會下棋的講師。
但聽說,很多年後外婆的哥哥走進他父親改造的小屋,只說了一句「好好改造」。
外婆在文革里尚且安穩,但她的父親,被她憎恨了那麼多年惦記了那麼多年的父親,她明明早就入黨卻也被波及的哥哥,卻或多或少在那段日子裡經歷了太多。
哪怕歲月交替,哪怕史書能夠篡改,哪怕我的孩子不會遇見「陸焉識」,他也能看過陸犯焉識。哪怕從我起,就無法弄懂某些細節,但我們能體會半虛構的故事裡沒虛構的某段歷史裡某些人的命運。你是一個這個時代的一個個體,但你無法將你的困惑與時代的議題的分開。這個時代是時間軸上的一截,但你無法將這一截從軸上取下。
我曾經代表班級參加過辯論,辯題是戲說歷史是否有利於人文素養。我是發自內心相信有利的,當某些事實太過鋒利只能隱於塵埃,至少還有「虛構」能讓你了解;某些東西以歷史的形式會讓你覺得枯燥無味,但寄託於人的命運就對關心個人命運的你我都有了吸引力。
有人說不知道第一段在寫什麼,而我也無法說出一個凝練的主旨,我只是想寫出讀陸犯焉知這部書的時候,想到的一些耳聞的往事或者親遇的故人。讀這本書的時候突然意識到,歷史與我近在咫尺。故事與事實交疊,戲劇化的小說情節與真實的歷史細節呼應,命運在滾滾歷史長河裡翻轉,這世間,沒什麼新鮮的故事。
2.關於書中的愛情
作為一個好讀言情好看八卦的女生,讀陸犯焉識是因為這個看上去很苦情的故事。《歸來》上映以後,空間里跟風誇獎每部她們覺得很小眾的影片的女生都開始意有所指的刷屏。
我也只是想讀讀一個等待一生的女人,對一個盡頭時幡然悔悟的男人,執著的感情而已。
這種幡然悔悟的故事,充斥著各種影視作品和小說:最近上映的港囧和夏洛特煩惱,在這個題材上撞車,富的男主角被更富的老婆用一個莊園拉了回來,屌絲的男主角就只能在白日夢裡自我勸導然後醒悟,至於念念不忘婉瑜的蟹黃的陸焉識,似乎也給人以妥協於某個女人數十年贈予的恩惠下,騙自己忘了棕色長發的美艷少女的印象。
這些隱忍在旋律里百轉千回,被王菲唱成「我從來不曾抗拒你的魅力,哪怕你從來不曾對我著迷」,被謝安琪唱成「我痛恨成熟到不要你望著我流淚」,被鄭中基側面描寫成「為何偏中意我這無賴,是話你傻還是太偉大」。
可陸犯焉識是真正的愛情啊,陸焉識對婉瑜是真正的愛情啊,除了妻子的給予,因為陸焉識反覆提起的,還有婉瑜的眼神,藏在內斂的臉龐里的熾熱,讓人想起茨威格的某些句子;因為幾十年後當婉瑜早已不把陸焉識當陸焉識,只把他當一個陌生的玩伴的時候,陸焉識仍然不離不棄,而成功的喜劇夏洛特煩惱里,身為別人妻子的冬梅仍然只把面留給夏洛,所以厭倦了浮華的夏洛也不過感動於這個夢裡夢外都像機器人一樣一味付出的女人——始終是權衡利弊之後才意識到冬梅是更經濟的選擇。而老浪子陸焉識在幾十年後,對妻子甘於進行無果的追求,私以為那才是愛。
而婉瑜的愛,也比情歌里更接近於愛啊。婉瑜從來不覺得,陸焉識不曾對她著迷,因為每一個愛過的人都會找一萬個對方也喜歡自己的理由;婉瑜也從來不會成熟到不要他望著她流淚,她甚至瘋狂到出於本能,追著那趟火車,都忘了考慮陸焉識會不會擔心會不會愧疚。
要是一定要比,陸焉識的回頭更像至尊寶的回頭,記得的,更多是那個女人的一個眼神,一個忽視過卻在多少年後閃閃放光的眼神;而婉瑜的等待,更像是那封陌生女人的來信,炙熱,昏庸,不加思考,讓一個傳統的大家閨秀忘了自知也忘了成熟。
我看夏洛特煩惱時哭過,我聽那些粵語歌也會難過,這些都會讓每個十幾歲,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人想到自己得不到的某個人。但是陸犯焉識,沒給我感情上的共鳴,我沒法兒將這麼漫長又濃烈的愛與等待等同於自己的小情小愛。
但是這份愛情,即使缺乏共鳴,也能震撼人。震撼於,等到失憶時,大腦記不得,心都記得。等到終於要離開這世間,要丟棄這個世界交給你的一切,卻沒丟掉那份愛。
3.做一個有用的人,也可讀些「無用的書」
我不懂文革,也不懂愛情。但是陸犯焉識卻能震撼我。
社會學的想像力寫道,個人的困惑都來源於社會的議題,而個人的困惑也組成了社會的議題。我更覺得,每個時代,作為時間軸上的一截,完備了歷史。所以宏觀的東西,不可以被忽略。
那些大背景下,有妻離子散,有冤假錯案。有陸焉識和婉瑜的故事,也有我外婆的父親母親哥哥的故事,也有那個奇怪的信息老師的故事。時代的故事造成了這些相似的命運。
而每個時代也都完備了整個歷史。故事裡恩娘講陸焉識,會八國語言的陸焉識,沒有用處。而現在,也有太多太多的人被這個時代教會有用處,理科班的孩子語文並不出色,卻能考出英語高分,理科班的孩子在歷史課上讀圓錐曲線。
他們的父母,也許是陸焉識一樣沒有用處的人在他們的時代吃夠了虧,所以希望他們能學會這個時代的用處,或者已經是陸焉識兒子一樣有用處的人,希望他們的孩子更有用處。
陸焉識影響了他的兒子,他的兒子也造就了他的孫輩,時代總是影響著時代。
所以僅僅讀能讓你感同身受的東西,就太狹隘了。我因為決定出國留學,不曾參加高二以後的任何學校考試,但有一次作文題目是「讀無用的書」,衝刺清華北大的班級,那麼多有用的學生,竟然鮮少有人讀懂這個題目。他們那麼有用,他們不聽歷史課,因為無用;他們拒絕與同學交往,因為高中時代的友情無用;他們很多人的目標是復旦,但他們不曾聽說「自由而無用」。
我當然也不願自由而無用。以至於曾經的我也不聽歷史課,以理科出眾、不算入高考的文科吊車尾而傲,滿心覺得自己懂得合理利用時間;以至於漸漸長大的我一段時間內對於外婆重複的家事嗤之以鼻,覺得陳穀子爛芝麻的事不足為道,更關心眼前的生活、年級里的八卦。
不過讀讀這些既遙遠又無用的命運,倒也是可以的事。
如果喜歡這個回答,可以關注我的微信號:thrive北美人物誌大多數人似乎讀這本書時都著眼於陸焉識和馮婉喻之間的愛情,然而我看這本書時感觸最深刻的卻是wg所帶來的悲劇,也是我覺得張藝謀之電影所最不同於小說的地方。wg時期大約分成兩條主線,一條是獄中,一條是上海陸家。獄中的描寫幾乎道盡人世之勾心鬥角冷暖炎涼,在物資緊缺朝不保夕的流放地,人人為了生存爭奪食物互相折磨侵佔一切,惡性循環朝而復始,所有的潛規則上升水面變成險惡的雷,譬如梁葫蘆的案子,冒領死人食物,河北幹部陷害老幾——而從這裡開始,一些善的形象,或者說,依然有執念有底線的形象就被不動聲色地樹立起來。老幾冒雪去看女兒以及冒死保護穎花兒媽,深愛妻子的鄧指,知青小邢的死,以及那個死於腸梗阻的到死不屈服的人,然而他們無一不等待著悲劇,接受著悲劇——在悲劇的,猥瑣的,自私自利生存至上的時代背景下,愛與知識與信念,高風亮節不屈不撓顯得荒唐而愚蠢,痛苦而無望。
另一條則是wg以來的上海陸家。陸家人的悲劇隨著陸焉識入獄漸次展開,一夜之間的落魄,伴隨著貧窮和政治陰影的是自卑與痛苦,是影響陸家孩子一生的陰影。婉瑜為了陸焉識受了太多折磨,馮子燁終於變成一個被政治和生活壓迫的小市民,時代的悲劇使他痛失所愛,同樣「不派用場」的馮丹珏的愛情也因此顯得難以逃脫悲劇的命運。最令人揪心的便是婉瑜去世後焉識的命運,老人家像當今很多老人一樣成為子女的負擔,一場劫難後暴露出來的劫後餘生的蠅營狗苟使老人徹底寒心,遠走草原。故事到這裡唯一的希望似乎就是學鋒這一代,知識和理智的復甦,客觀甚至反叛的覺醒,以及對於上一輩痛苦的切身體會使學鋒成為老阿爺故事的講述者和傳承者,然而劉亮的三個孩子又似乎提示著我們:某些劫難的影響仍在,人性的某些東西喪失之後,似乎很難再回到從前,並且正影響著下一代。
小說的悲劇和對人性的揭示正來源於此,也正是這裡不同於電影的地方。電影比起表達wg,似乎更著力於表達一個愛情與親情,堅守與和解的故事,簡潔去悲劇的表達突出了溫情元素,和小說相比顯然正能量更多,也更適合我們所習慣的劫後餘生的美好——雖然我以為,更貼近生活本身的,依然是小說——本來,那場劫難現在,都深刻地滲透著我們。
先看了電影,再看小說。以下第一部分說電影,第二部分談小說。
一、電影
電影跟小說情節基本吻合,但很多細節有改動,比如兒女數目,抓捕那時女兒年齡、職業,老陸回去之後在家裡地位等,實際上,我覺得幾乎可以看成兩個故事。而且電影改編沒有義務忠實原著,單純從電影來看,雖然有些頭重腳輕,結尾也略顯單薄和刻意,但我認為其實還挺好看的。至少在敘事上非常流暢,開頭時的潛逃回家以及火車站的抓捕敘述節奏都相當的快,很抓人,一下能讓你迅速進入故事場景。婉喻對老陸的愛情,是通過組織談話,女兒爽快表態而她遲遲不肯開頭來表現的,聽到敲門聲時幾次上前又退後的猶豫,為火車站的高潮部分營造了足夠的情緒。
不過到了中段,就是開始想辦法讓婉喻回憶的情節,節奏一緩,倒沒有什麼看頭了,尤其結尾的「很多年以後……」這個字幕相當的毀情緒,其實用鏡中滄桑的容顏來表示時光的流逝就已足矣。
女兒的職業改得好,尤其跳舞那一段,首先是場面好看,其次是選取了大部分人都很有印象的紅色娘子軍,並由於主角的爭奪而自然的引發女兒對父親的揭發,人物選得也好啊,漂亮的女孩誰不愛看呢?
二、小說
看完了電影再來讀小說,覺得張藝謀還是改得好。當然小說下了很大篇幅在前面勞教,也許側重點有些不同。
寫得最好的倒真是勞改時期,
在雪地里與狼群的搏鬥、吃飯口糧的爭奪等許多細節,並且在人物塑造上下了很大功夫。鄧指和葫蘆,以及假裝結巴的老幾,令人印象深刻。想盡辦法去看銀幕上的女兒,這一段讓我很心酸。 而在美國那一段,還有念痕那一段,讀起來簡直無聊至極。最後結尾對於兒女的刻畫,似乎也沒太大特別的出彩。然後是恩娘與婉喻之間爭寵的那些情節,相信很多人會想起張愛玲,可又不夠張寫得那樣刻薄尖酸,因此也似乎沒看頭。
至於兩人之間的愛情,看來看去還是不得要領。如果在獄中僅僅是由於回憶才突然變得疼惜起來,那恕我眼拙,實在看不出有特別令人感動的。女方對於男方的愛慕倒是鋪墊夠了。
我覺得倒不如電影里那樣簡單的好,男方對於女方是由於一份歸宿的眷念,女方對於男方是才華的愛慕,因此兩人最終相濡以沫。不要硬說是什麼愛情之類的,男人與女人之間的情感,幹嘛非要用愛情這麼狹義的詞來限定呢?
看了老謀子改編的《歸來》,覺得不太過癮,趁影片散場前在多看下載原版看看。
看完小說,讓我想起了《天龍八部》,小的時候看天龍八部,只是覺得裡面的英雄都超級能打,女人都各有各的漂亮。這樣的江湖很有意思,每個人的經歷都很離奇。後來電視台經常重播這部經典,裡面的各個片段在我吃飯、打遊戲、換台路過時不斷地重複出現。
後來經歷了一些事情,也看了一些人對天龍八部的評價,才慢慢理解天龍八部是個悲劇,大大的悲劇。幾乎每個人的命運都很悲哀,看起來越很厲害的人物越是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三大主角),換成是小人物(比如鍾靈、阿朱)也並不幸福。
眾生皆苦!
他是上海大戶人家的公子哥兒,聰慧、倜儻,會多國語言,女人都愛他。偏偏在繼母干預下娶了毫無感情基礎的女人。他不認可這樁婚姻,繼續當著花花公子和風流得意的大學教授。
然而,上海和平解放,一夜翻天覆地。
他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諳世事的張揚激越而成為「反革命」,被判為無期。西北荒漠二十年,精神的匱乏、政治的嚴苛、犯人間的相互圍獵與傾軋,終使他身上滿布的舊時代文人華貴的自尊凋謝成一地碎片。
枯寂世界中,溫婉而堅韌的妻子不離不棄的守候,漸成為他灰色精神世界唯一的亮光。她曾是他寡味的開端,卻在回憶里成為他完美的歸宿。
文革結束後,飽經思念的二人終於可以團聚,然而在他到家前,她卻突然失憶……
看起來像是個愛情故事,但是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作者筆下的眾生皆苦。每個人心中那人性本惡的小思想,被小說中惡劣的環境(文革、大西北、反動派家屬)一一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比如,
在西北的犯人們,各種鐵石心腸的行為
女兒因為不想跟反動派扯上關係(但是能看出來是想認父親的),主動背叛自己。
梁葫蘆被馬拖掉半個腦殼也不說出陸的名字,但是在行刑前把陸供出來
陸能幹的繼母,剛過門就死了老公,她後來把持著整個陸家,也直接安排了陸的婚事,但是並不忘記在陸和婉喻的生活中處處體現自己高貴的存在
至於主角陸焉識的心理衝突,充滿全文。
人性在醜惡和美好之間無法劃清界限
只有馮婉喻是完美的。她靜靜地面對各種生活危難,靜靜地保存自己對丈夫的感情,靜靜地撐起一個家。所以,她失憶了。
這樣,她心中完美的陸焉識和她們的愛情永遠是完美的
讀過很多書,貌似依舊沒過好這這二十年的人生。
但是要我推薦一本兩本的話,還是可以說出一堆推薦的書和理由。不為別的,愛讀書,很倔強。
推薦書top1《陸犯焉識》
wenge題材。作者嚴歌苓很擅長把握大時代下得小人物的命運,把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刻畫得細緻入微,動人心弦。讓人看完後不得不反思命運、反思時代。一部作品能做到這點,絕對可以列入經典了。
說兩個我印象最深的情節。
一。陸焉識在青海當政治犯,每天的生活就是從事重體力勞動,還有時不時地挖坑,埋下沒挺過嚴寒和飢餓的獄友。但是當他得知他的女兒有一部電影在家屬大院里上映的時候,百般曲折求鄧指拿到了出勞改所的許可,在寒夜中一邊小心躲著巡邏,一邊狂奔,懷揣著對多年未見的女兒的思念和牽掛,歷盡辛苦終於到了放電影的地方,卻只趕上了電影最後的五分鐘。
最後的五分鐘啊,我當時氣得直摔kindle,覺得作者太虐了!他氣兒還沒倒勻呢就結束了!這一路的狂奔是為什麼呢啊為什麼!
結果,接著看下去,陸焉識看著著最後的五分鐘,激動、思念、驕傲,這麼多的情緒化成老淚,縱橫而下,看得周圍不明真相的觀眾覺得是哪家神志不清的老人偷偷溜出來了。
看到這裡,我老淚嘩啦嘩啦止不住了。在那個年代裡,父愛是多麼奢侈的東西。哪怕只為了短短的五分鐘,歷盡了雪夜的寒冷、餓狼的跟蹤和回到勞改所之後被凍結在身上的衣服而造成渾身的創面,一切一切,只為了看一眼多年未見的女兒。這就是父親啊!
二,焉識終於回到婉喻身邊,但是兩個人都已不再是當年的模樣。最後,婉喻已經患了失憶症,怎麼也不承認眼前這個滄桑的老頭就是當年那個從外國回來、氣宇軒昂的焉識。於是焉識「隱姓埋名」地留在婉瑜身邊,默默地陪伴。
最後,在婉喻臨終的病床上,她悄悄問起「他回來了嗎?」
焉識回答:「回來了。」
「還來得及嗎?」
「來得及的。他已經在路上了」
「哦,路很遠的」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婉喻還是為焉識著想!不是他故意不在她身邊,只是「路很遠的」!
這份沉甸甸的愛情,超越了地理、時間和政治的愛情,讓我在深夜兩點的被窩裡,摟著書、咬著被角開始哭,哭的稀里嘩啦,怎麼也止不住,最後哭得直接爬起來,開始敲筆記。窗外,冷風拍著窗,像極了焉識為女兒狂奔的那一夜。
窗里,我一邊敲一邊哭一邊想,焉識和婉喻這樣的愛情應該絕版了吧。
我喜歡歷經半生才發現真愛的焉識;
我更喜歡為了愛,穿越一切思念,承受一切苦難,只為了愛的婉喻。
縮寫成一句話,愛《陸犯焉識》。top1.
如上。
不算評價,一點讀後感悟。
我看的嚴歌苓的第一本書,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買了她幾乎所有的小說。
嚴歌苓最大的特點是能把動詞用活,對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描寫入木三分、力透紙背。
她以自己的祖父為藍本,寫盡那一代知識分子的悲歡離合。
一個靠女人擦屁股善後保持氣節的年輕文人
精通四國語言的美國博士陸焉識遵循父母之命娶了繼母的侄女馮婉喻,出於對家族的反抗和對自由的嚮往,他在美國求學的幾年一直過著浪蕩公子哥的日子,他把那當成自己最後的戀愛自由,瘋狂地揮霍,這本是最老套的劇情。
八年抗戰期間,陸焉識隻身去重慶,在那裡和二十二歲的韓念痕有了一段認真的戀愛,有時他害怕那不是真正的戀愛而只是為繼母塞給他老婆毀掉他戀愛自由的反抗。
八年抗戰結束後,他從重慶回到上海,因為被關過兩年地牢,回來後沒有一個大學敢給他教職,除非他通過一項「考核」,其實就是對政府表下忠心,化解一下那兩年和政府的「誤會」,就算洗刷了人生「污點」,如果他夠無恥,很快就會有工作,但最終陸焉識「任性」地不接受這份「好意」,他覺得自己如果現在公開表態那兩年地牢就白坐了,那麼艱難的兩年他也從來沒求饒過,即使有求饒,也是她韓念痕奔走四方去求人,去撈他的。陸焉識入獄後,韓念痕一直充當他和上海妻子之間的信使,漸漸地對他徹底死心了,她早有了去美國重新開始生活的打算,但不撈出陸焉識,她不能走。一個多麼任性又正直的文人,一個經常需要女人來給他善後擦屁股,以保住他自己名節的文人。
心頭肉成了「最沒用場的人」
陸焉識這前半生就是這樣「任性」,任性到被關了兩年地牢、沒了工作、險些丟了祖業,還是不知悔改。
在一個人人拉幫結派的圈子裡堅持不站隊,從小養尊處優的人對防禦卑鄙無恥是沒有能力的,他的悲天憫人害他一次次被口誅筆伐、被陷害、被丟工作,即便被地痞敲詐後好不容易憑藉繼母恩娘的大膽冒險奪回祖業,生活漸漸穩定後又不消停了,用化名寫文章諷刺和政府沆瀣一氣霸佔民宅的地痞,由於寫得太鋒利幽默被排成話劇風行上海,地痞自己做的事自己知道,很快又找了個由頭要霸佔他的老宅,恩娘這一次被氣死了。這就是那個「任性」的焉識。連曾經把他當成心頭肉的恩娘經歷了八年抗戰都說,外國的人要緊的是發明這種機器那種機器,中國人呢,要緊的就是你跟我搞,我跟你斗。你不懂這個學問,你在中國就是個沒用場的人。
他的確是「沒用場」的人,為了找工作宴請朋友,他的兩個女人恩娘和婉瑜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使出渾身解數傾家蕩產準備出了一桌菜肴,滿心期望等著客人來,還因女兒偷吃說哭她,結果客人們懾於凌博士的壓力一個都沒敢來,他空等一個多小時,等得價值不菲的一桌菜都冷了,更加凸顯了焉識的沒用場,誰看了都會尷尬,這份窘迫嚴歌苓寫得入木三分。
自始而終不站隊
焉識年輕時就吃了嘴快腦子快的虧,想諷刺誰就寫篇文章投報社,發配大草漠的他才是生存技能和生存情商最高配的階段,無恥的年代只有無恥的人能活得好,他適應了把無恥味當成正常人味。
但他不站隊的原則保留了下來,無論是大草漠監獄裡勢力很大的「加工隊」,還是被他人格魅力吸引的弱勢群體梁葫蘆、徐大哼,他都保持著不遠不近的距離,既不排斥也不貼近,就像當年對凌博士、大衛韋一樣,不同的是,還是陸焉識的時候,他的表態充滿鋒芒,而幾十年牢獄磨難讓他學會用偽裝結巴來掩蓋自己,讓那份拒絕看上去也憨傻遲鈍了很多。此時的他已經不是那個在法庭上質問逮捕他的人為什麼隨意給自己加刑,並要求他們寫下一份蓋政府公章的「絕不再加刑」的協議的陸焉識了,那一次直接招致了他的死刑,老年陸焉識再憶起,直覺得幼稚可笑。他保住了「芯」,只是換了一張「皮」,為的不過是那點「做自己」的可憐自由。
要靠一場滅頂之災方能了解自己
六十多歲的老浪子為了見晚年婉瑜一面,蓄謀兩年越獄成功,這個階段的他已經完全和那個沒有生存技能腦子裡只有民主自由和才華的陸焉識是兩個人了,時代的刻刀改變了他。
當他平反回家後,曾經深愛他的婉瑜得了失憶症,最鍾愛的小女兒成了庸常獨身的女科學家,大兒子子燁被運動練出了極其敏銳的政治嗅覺,終於成了陸家幾代「最有用場」的人。
時間是最殘酷的,因為不可逆,然而人們往往是這樣,一定要傾國傾城,一定要來一場滅頂之災,一場無期流放才能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曾經是愛的。
翻手蒼涼,覆手繁華,這是嚴歌苓的功力,也是陸焉識的一生,更是我作為一個讀者感同至深的震撼。
—————————————————
最近才補看了電影,書里跌宕起伏的人物命運和人性醜惡都沒了,只剩下溫情,電影只選了一個時間段來拍,所以女兒的形象、婉瑜的性格都顯得單薄不夠立體。只被結尾觸動了一下下,鞏俐演技贊?
剛看完和菜頭在微信上發的一篇文章《為了趕時髦而讀書》,貼一下。
和菜頭:http://url.cn/OwJTHY...
為了趕時髦而讀書
2014-05-07
警告:下文將有大量關於小說《陸犯焉識》的內容泄露,不喜劇透請立即關閉頁面!
張藝謀新片《歸來》即將上映,這部電影改編自嚴歌苓的長篇小說《陸犯焉識》。電影尚未上映,評論圈裡就已經掐得不亦樂乎。難道這竟然是一部如此有爭議的作品?帶著這樣的想法,我買了一本《陸犯焉識》。讀完之後,我覺得眼前再沒有了任何爭議,一切明明白白地都在那裡。
《陸犯焉識》全書有415頁,但這並不妨礙閱讀。以普通人的速度,大約一個無事的下午就可以翻完,原因是敘事流暢,故事的推動力設置得當。翻完了我忍不住去想:在它嚴肅文學的外表之下,貌似還是個通俗文學的骨架啊?
為什麼說是通俗文學?小說選擇了大時代里的小人物作為主體,教讀者看見時代的陶輪被打翻在地之後,個人的命運是何等顛沛流離,曲折離奇。
主人公陸焉識出生在舊上海殷實人家,長大後變成翩翩濁世公子,留學美國,通四國語言,打馬球、寫文章,遊戲紅塵之中,神仙一般的人物。然而時代巨變,解放後因為管不住一張書生的嘴,被判無期,送到西北極苦之地勞改。和一幫囚犯廝混,憑藉頑強的毅力倖存下來。二十多年後,撥亂反正,重回上海,一切都已經物是人非。苦等多年的老妻失去記憶,兒子已成市儈。最後,陸焉識帶著老妻骨灰,從上海,從家人的生活里黯然消失。
看這個故事的架構,就可以知道小說清晰地分為前後兩段。前半段的扣子是能否求生,後半段的扣子是能否重逢。兩段齊下,這是標準的網路小言路數:《濁世公子荒野求生,冤親債主上海聚首》。
我想,許多人看了一下內容梗概也許就會放棄。因為沒有幾家人在民國時代有三層小樓,也沒有幾家人有爺爺外公留學美國,所以,並沒有什麼帶入感。舊時代的家族、傳承、規矩,圍繞宅子里大家族進行的一切,在張愛玲的時代是可以寫的,到了嚴歌苓這裡就不靈了。原因是張愛玲的生活、寫作和那個時代無距,而嚴歌苓則隔得太遠。舊上海公子的悲歡,實在是很難讓現代讀者移情其中,感受到其中的共同命運。
這裡不得不說一下余華。余華的野心比嚴歌苓更大,而精準和惡毒程度也遠甚嚴歌苓。他的《兄弟》沒有把筆墨對準世家子弟,而是直接描寫平民階層。在《兄弟》(上)里,沒有什麼大時代對小人物的摧折,也沒有什麼無邊無際的恐懼,他點出了許多作家都不願意承認的惡毒事實:平民當時在參加狂歡,整個氣氛都是歡脫的。大概是因為顧慮到這種惡毒,所以余華小心地選擇了兒童視角,假託李光頭這個熊孩子的眼睛,寫出了那種肆無忌憚的歡脫。
再想想王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同樣是選擇少年的眼光,同樣是各種無拘無束的玩耍,把一切歸結為青春期的騷動。這就是野心,企圖喚起一兩代人最真實的回憶,讓小說成為時代心聲。
嚴歌苓選擇陸焉識,起手就是敗著,註定了這部小說只是寫給很小的一部分人看。而且,也給寫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難。這本書里有幾個主要場景:美國、舊上海、勞改隊、新上海。前三個都得靠作者的想像力去填補,所以美國的生涯寫得非常乾癟,舊上海的生活寫得無比張愛玲,只有勞改歲月大概是因為資料較多,想像力發揮了作用,倒是寫得文采飛揚,如同親臨。新上海這一節里,作者有了自己的生活經驗作為支撐,寫實的手段一出,反而讓人覺得郁燥無比,煩不勝煩。
全書的最後一部分,陸焉識重返上海,是全書最具戲劇性的部分。所有的情緒、矛盾,都在這一刻爆發。昔日列賓的名作《不期而歸》,同樣是選擇了一樣的主題。正因為如此有戲劇性,而且是全書的總爆發,所以張藝謀選擇這一段切入,算是取巧的做法,倒並不是全然為了影片安全過關的考量。
(列賓 《不期而歸》1882年)
總之,《陸犯焉識》這本書我給三星半。去掉的一星半倒不是因為寫得小眾,而是最後的這個回歸沒有處理好。原因是故事的龍骨在接續上出現了問題:陸焉識不愛自己的妻子,但是被判無期之後,有個人在上海等著自己,變成了他的全部支撐。在漫長無止境地等待中,他發現自己愛上了妻子。從不愛到愛,從絕望到希望,這是故事的龍骨,但是嚴歌苓處理得說服力不足。
歸根結底,是因為這根龍骨的前半段:柔弱多情的翩翩公子唐璜如何變成了謹小慎微、鐵石心腸的勞改犯冉阿讓,並沒有一個很好的內在轉變。為生活錘擊而變形是一個殘酷而漫長的過程,嚴歌苓讓讀者看到了錘擊,但沒有看到多少變形的過程,這是這部小說最大的缺憾。
最後說一句:這本書在亞馬遜上的電子版目前只需要0.99元。在ipad或者是iPhone上下載一個Kindle軟體,去亞馬遜支付0.99元就可以購買這本書,同步到你的設備上。
只有墮入地獄,才會珍惜凡人的幸福。
我只知道,中國哪天要是原原本本把這部小說拍成了電影還公映了,那這個中國就是一個值得待的國家了。
引用我自己於豆瓣上的書評。http://book.douban.com/review/6680659/
關於自由陸焉識一輩子都在追求自由,一輩子卻又不自由。恩娘,望達,念痕,婉喻都管他,國與共的監獄也管他,出來之後連兒子女兒也都管。可他偏偏是這樣一個熱愛並追求自由的人。在課堂上,在報紙上他敢,在婚姻不幸的時候他敢,在特務的恐嚇面前他敢,在監獄裡關著的時候他也敢,甚至他敢冒著生命危險而越獄見家人一面。但往往自由是要付出代價的,自有人讓他站不上三尺講台,朋友與他決裂甚至陷害他,望達念痕甩了他,在監獄中呆了二十多年險些喪命。最後他終於拋開種種,回到了大草原,享受生命中最後的自由。
另外,書中最精彩的一段莫過於他越獄而穿越草原的情節。他的信念,為了見到久別的妻子與兒女。他的學識,知道什麼是好馬,有澱粉的草。他的天賦,學會藏語而與藏族人放聲交談。甚至是他渾身沾滿糖漿,靠這糖衣充饑的戲劇性的情節。
關於人性
大衛韋與凌博士還有他的主義之爭,最後卻變成相互攻訐,陷害。亂世中,「沒用場」的人只能給「有用場」的人做墊腳石。
書中最令人感慨的是「那些年」的故事。多麼荒誕的故事發生在那時候,都會有了合理性。荒漠上的監獄孤立無援,政治與生活與環境的多重壓迫,最後連有了「人相食」的慘劇,人們竟然都習以為常。
人們在一次次運動面前麻木起來,害怕起來,畏縮起來。兒子與女兒都變了個摸樣,害怕面對這個父親,害怕這個人給他們又帶來什麼麻煩。變的不只是他們,那個「軟語漫笑」的上海也變了,全中國都變了。
關於愛情
愛情是圍城因為它是責任。常會將《圍城》與《陸犯焉識》相比較,都是寫的追求自由的知識分子的愛情。若陸焉識的命運到在重慶的時候就戛然而止的話,或許真就差不了多少。但是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多年的冤獄中,在非人的生活中,在精神崩潰的邊緣,他體會到自己所真正追求的是怎樣的愛情,並有了活下去重燃這份愛情的信念。愛情是一種責任,所以他願意在婉喻失憶之後繼續陪伴著她,即使他們不能再相認。
婉喻的堅守,是一曲對那個時代的堅韌的中國女性莫大的讚歌。她為救陸焉識只得出賣自己身體。一個孤寡女人,沒有得到應有的愛情,苦苦養育自己的孩子,等待自己的丈夫。這是她作為妻子作為母親的責任。
電影看了兩遍,書斷斷續續看了兩個月。貢獻幾段摘抄,給大家感受下嚴歌苓的文筆。
焉識一直在想他怎麼脫身,至少暫時脫身。女人都這麼可怕,都有著與生俱來的危機感,永遠覺得她的天下坐不穩,擁有欠一點安全,必須長千萬個心眼子,一刻不停地往你身上纏繞羈絆。什麼都是羈絆,一碗蓮子羹,一杯洋參茶,一句嗔怪出來的關懷,或幾塊零花錢。恩娘自從被焉識留在了陸家,就像一個大蜘蛛,突出千絲萬縷,要把焉識纏裹住。這個馮婉喻不光是一個十七歲的花季少女,也是恩娘的一根絲,她打算用她在焉識身上打個如意死結。看看吧,一個姑母,一個侄女,老解放腳踩在小解放腳上,什麼都沒開始,雙簧就演開了。(P33)
一老一小隔著窗子,各感慨各的。就算老犯人對小犯人的好有個圖頭,那麼小犯人對老犯人呢?小犯人說過幾次,要是你是我大爺就好了。問為什麼好,小犯人回答要是他有個學問大的大爺,就會教他好;他從小到大沒人教過他好,也沒有大爺。(P64)
這一刻後來被老幾寫下來,作為詩,作為散文,作為他好些文章的核心段落。那就是,他看到燈火時實在走不動了,也實在太激動了。於是他不知怎麼就在雪地里打起滾來,一片燈火倒著進入了他的眼帘,成了天上的盛世。(P68)
焉識只得也跟著恩娘站住,回過頭。他朝妻子摘下墨鏡,大致看見了闊別在妻子身上落下的痕迹,那是一種小老太太的沉靜。(P68)
婉喻為了這個「無期」帶著孩子們慶賀了一晚上。「無期」有無數好處呢!「無期」也可以理解為不定期,不定期就說不定是明天。明天可能就是焉識的釋放日,為什麼不可能呢?可焉識被「無期」帶到幾千里外的大荒草漠上去了,那也是好的,不必縮在又潮濕又陰暗的監房裡,夜裡翻身必須喊「報告」;「無期」意味著動作的自由。大得沒邊的大荒草漠,總是夠你動作的。(P79)
焉識的事變讓他明白她是誰,是「敵屬」。她忙得頭頭是道,得了許多學生家長的表揚,家長們不惜請客送禮要把孩子轉到她的班級,她便以為自己多少跟別人一樣了,擠進共和國了,原來「組織」從來沒把她正眼看待過。她能混到今天,是因為「組織」有個闊大無邊的胸懷。婉喻看著申請書上娟秀小楷被燒得疼痛扭動,變形變色,由墨的變成了白的。她把字的骨灰倒進一個杯子,衝上水,當偏方喝了下去,帶著焦糊味的偏方根治她的妄想症。(P126)
他們從小吃攤旁邊走過,很快在陸焉識的視野里成了背影。不知聽到什麼聲音,三個人一塊抬頭向馬路對面的樓上看去。陸焉識也順著他們的視線看去:婉喻站在陽台上正跟他們揮手。白天的光亮暗淡了,婉喻穿了一件淺色的毛線馬甲在昏暗裡浮現出來。隔著一條馬路,陸焉識的眼睛貪婪地從這幅畫面里汲取,為記憶汲取,向著靈魂的方向汲取。(P160)
「老早呢,覺得你沒用場好,心底里不齷齪,人做得清爽。太有用場的人都是有點下作的。現在看看,沒用場就是沒用場。」恩娘說。「中國是個啥地方?做學問做三分,做人做七分。外國的人要緊的是發明這種機器發明那種機器,中國人呢,要緊的就是你跟我搞,我跟你斗,你不懂這個學問,你在中國就是個沒用場的人。」(P208)
焉識覺得為丟掉一份薪水患得患失不夠上流,繼續用英文說:「你欺瞞我,躲進我們學校,讓一個無辜的老太太差一點出生命危險。革命我不反對,反思革命者認為他的命比百姓的命更值錢,碰到性命攸關的時候就拿百姓犧牲,我不能跟這樣的革命者來往。」(P264)
關緊了窗子,重刑犯們都坐在自己的被褥上,聽著遠處的槍聲。自動步槍是一下一下地響,間隔均勻,那是因為當天挨斃的人不太多。步槍斃不過來,他們就會聽到輕機槍。「嘎嘎嘎」的掃射有時會持續到午飯時間。最長的幾次,槍聲一直響到下午,一長殲滅戰似的,從不拿槍的敵人手裡又奪回了一次上海。(P294)
馮子燁自己可是個好父親,他大半輩子保持平庸,爭取不拔尖不卓越,同時掌握防人和攻擊人的能力;他從不願給孩子們做個才智學識過人的父親,而是給他們做一個世俗的大眾化的父親,因為這樣的父親安全,容易讓大眾認同,他給予兒女們的父愛蔡安全,源源不斷,不會被某個政治運動截斷或剝奪。(P332)
他伸出手,摟住了婉喻單薄的肩膀。那肩膀沒有變過,跟四十多年前一樣單薄,但似乎更知寒暖,更懂呼應,因此更美好。難道一定要經過二十多年的分離,經過陪綁沙場、饑荒和人吃人,才能領略他們的妙曼?(P353)
焉識悲哀地笑著,眼裡漸漸聚起眼淚。1963年他逃出草地時,一個念頭反覆鞭策他:快回到婉喻身邊,否則就要玩不動了。他走上前,抱住滑溜溜的婉喻。玩不動也這麼好。(P391)
版次:作家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相較於之前的《小姨多鶴》《少女小漁》《金陵十三釵》女性主角題材,這部一個男人的個人史詩《陸犯焉識》——
嚴歌苓試圖以一個理解男人的姿態在敘述。
但是。
這兩個星球上的生物,最彼此吸引的原因就是彼此的不能理解啊!
先撇開故事的時代背景講講故事本身。
我從來不掩飾我對嚴歌苓的喜愛,這種喜愛包括對她文革時期作品不遺餘力的推崇,以及對她作品的瑕疵毫不留情的批評。
她寫文革時期的作品每篇都那麼鮮活,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從外在故事到內在情感都高度統一,充分說明這個有著編劇身份的小說家基本功是多麼過硬,更是因為,她是那段歷史的親歷者。那麼,我們就不難理解《陸犯焉識》中三條線索的強弱關係。
三條線索中,陸焉識在青海監獄服刑為主線,兩條輔線,與此同時馮婉喻當前在上海的生活,陸焉識從少年起開始的故事。在陸焉識如履薄冰的服刑過程中,兩條輔線緩緩並行,隨著故事的發展,志得意滿的少年陸焉識、彷徨踟躕的中年陸焉識和受盡苦難的老年陸焉識相逢,而這個老年陸焉識又與失憶的老年馮婉喻相逢。三條線索最終合成一條,也沒有再經受歷史的打擊,雖然不該皆大歡喜,卻一直彆扭到結尾,無甚趣味。
不過,我讀嚴歌苓,覺得她的動人之處不在於故事本身,而是讀其語言的靈動優美。一直覺得作家在脫離了母語環境後的作品,更純粹質樸,發自內心,沒有了現在流行語的侵蝕,也隔絕了無趣言論的騷擾。所以在國外的生活中使用母語的頻率越低,對母語精髓的提煉也越純,這種物理隔離成就了包括嚴歌苓、虹影等一批女作家。
未解之謎:
1.陸焉識在獄中兩次賣掉或送出妻子馮婉喻送給他的歐米茄手錶,為什麼卻一直留著重慶情人韓念痕送給他的藍寶石領帶夾以及一對來歷不明的金袖扣。明明在故事中,他不止一次地說對妻子是越來越愛,並未提到有多麼愛這個逢場作戲的情人。
2.故事的展開,是陸焉識為了看女兒丹珏的電影而進行了種種努力,吃了那麼多苦,而第一次越獄去上海,見了女兒卻沒有太多筆墨描寫對女兒的愛,真正出獄回到上海,也並未有多少愛在女兒身上。
小說選擇了大時代里的小人物作為主體,讓讀者看見時代的陶輪被打翻在地之後,個人的命運是何等顛沛流離,曲折離奇。
主人公陸焉識出生在舊上海殷實人家,長大後變成翩翩濁世公子,留學美國,通四國語言,打馬球、寫文章,遊戲紅塵之中,神仙一般的人物。然而時代巨變,解放後因為管不住一張書生的嘴,被判無期,送到西北極苦之地勞改。和一幫囚犯廝混,憑藉頑強的毅力倖存下來。二十多年後,撥亂反正,重回上海,一切都已經物是人非。苦等多年的老妻失去記憶,最後,陸焉識帶著老妻骨灰,從上海,從家人的生活里黯然消失,和電影不大一樣。
舊時代的家族、傳承、規矩,圍繞宅子里大家族進行的一切,在張愛玲的時代是可以寫的,到了嚴歌苓這裡就不靈了。原因是張愛玲的生活、寫作和那個時代無距,而嚴歌苓則隔得太遠。舊上海公子的悲歡,實在是很難讓現代讀者移情其中,感受到其中的共同命運。
嚴歌苓寫陸焉識,註定了這部小說只是寫給很小的一部分人看。而且,也給寫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難。這本書里有幾個主要場景:美國、舊上海、勞改隊、新上海。前三個都得靠作者的想像力去填補,所以美國的生涯寫得非常乾癟,舊上海的生活寫不過張愛玲,只有勞改歲月大概是因為資料較多,想像力發揮了作用,倒是寫得文采飛揚,如同親臨。新上海這一節里,作者有了自己的生活經驗作為支撐,寫實的手段一出,反而讓人覺得郁燥無比,煩不勝煩。
全書的最後一部分,陸焉識重返上海,是全書最具戲劇性的部分。所有的情緒、矛盾,都在這一刻爆發。正因為如此有戲劇性,而且是全書的總爆發,所以張藝謀選擇這一段切入,算是取巧的做法,倒並不是全然為了影片安全過關的考量。
陸焉識一開始不愛自己的妻子,但是被判無期之後,有個人在上海等著自己,變成了他的全部支撐。在漫長無止境地等待中,他發現自己愛上了妻子。從不愛到愛,從絕望到希望。
電影《回來》也是讓人淚流滿面。推薦閱讀:
※張藝謀「超生」可恥嗎?
※為什麼長城和羅曼蒂克消亡史差這麼遠?
※如何看待和評價張藝謀《長城》中選擇景甜作為女主角?
※張藝謀新作《長城》中張涵予飾演的殿帥死去後千人擊鼓放孔明燈那幕當時的插曲叫什麼啊?
※電影《長城》的鶴軍是不是雞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