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自秦以來延續千年,同樣強大的羅馬今天卻不復存在?


問題很有意思,答案也都很有意思,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虛無主義的答案交相輝映……

首先,lz的問題裡面核心的概念是「延續」。按照樓主的理解,中國從秦到今天一直延續了下來,而羅馬沒有。下面有很多回答對這一點表示了反對,認為羅馬也延續了下來,或者認為中國的延續僅僅只是因為我們自認為延續了下來。根據知乎的俗語,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既然這麼多人認為羅馬也延續了下來或者我們覺得中國延續了下來只是一種假象,那麼我們有必要首先來討論一下,如何判斷一個國家/民族是否延續。

從主觀層面來看,至少可以有兩條依據:該國家/民族自己是否認為自己延續了下來(換種說法,是否繼承了久遠的先祖);其他國家/民族嚴肅的歷史學界是否認為該國家/民族延續了下來。對於中國,這兩條基本都沒有什麼問題,大多數中國普通老百姓、歷史學者和外國歷史學界多數學者基本都認同中國文明綿延四千年未曾中斷(此處採納國際一般說法,比中國人自己常說的上下五千年短)。埃及和印度也常常自稱數千年的文明古國,比中國還要早一兩千年。但國際社會普遍並不認為今天的埃及人和古埃及人是同一個民族,也不認為今天的埃及人傳承了古埃及人的文化。最主要的原因便在於今天的埃及人從民族來說主要是阿拉伯人,文化來講更是阿拉伯文化占絕對主導,和古埃及人已經關係不大了。古埃及時期的文化遺迹,如象形文字之類的,和今天的埃及主流民族文化基本沒有關係。

至於印度也是類似的,現在的印度文明最多能上溯到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次大陸之後(前一千五百年左右),更古的印度古文明和今天的印度基本沒有太多的關係。即便是雅利安人入侵之後的印度古文明,到今天也數次被外族入侵所打斷和洗牌,當然並沒有像之前的印度河流域的達羅毗荼人的文明那樣在今天的印度文明中基本看不到蹤影,其留下來的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等影響深遠,構成了今日印度文明的基本面,雖然後來又多次被外族入侵和洗牌,但很大程度上,還是可以認可那個時代的印度文明延續了下來的,另外一個例證是今天的印度最大的官方語言印地語是古代梵語演化的產物(不過今天印度人如果不是專門研究梵語的,是聽不懂也看不懂梵語的)。

由此可見,世界上各個民族都有把自己的歷史往古老、綿延不絕的方向說的傾向,有面子嘛(法國人自稱高盧雄雞,其實現代法國往上追溯是法蘭克文明徵服了羅馬化的高盧地區後的產物,和高盧人關係不大;馬其頓共和國最早的國旗沿用了亞歷山大時期的馬其頓標誌,後來被希臘人抗議而作罷,其實現代馬其頓共和國是斯拉夫人和古馬其頓王國沒有半毛錢關係;至於棒子我就不提了……)。但你自己怎麼吹是一碼事,人家認不認是另一碼事。中國長期自稱連續不斷的文明古國,雖然很多人習慣性的逆反,但世界上多數歷史學者至少認可中國文明從4000年前起(或商朝起)至今是連續的。而中國文明之所以被認可延續了下來,就在於其文化的基本要素延續了下來,如語言、文字甚至政治形態(秦以後皇權政治和官僚政治延續兩千年不衰,時至今日官僚政治體系依然構成了中國政治生活的基本面)等。請注意是延續而不是保持,意味著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這些基本要素並不是不變,但其變化是連續和可考的,每一次變化都意味著對之前的繼承和揚棄,而不是割裂。

以這個思路來看羅馬,羅馬延續了下來嗎?從文化上來講,拉丁文已經成為了宗教和典籍專用語言,在日常生活中不再有人使用,但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法語等均屬拉丁語族(羅曼語族),與古老的拉丁文之間有傳承的關係(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羅馬的生活方式和習俗在今日西方文明中鮮少看到殘餘。對後世影響較大的可能是
羅馬法和宗教,羅馬法對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影響極大,而羅馬的國教基督教更是開花散葉,繁茂至今。但前者在法國民法典和德意志民法典之後便被束之高閣成為專門學者的研究對象,基督教則並非羅馬自身的產物。當然,這些都不能否認羅馬文化的很多方面流傳到了今天,並且對今日影響極大,但也要看到,這種延續到了現代西歐諸國身上,古羅馬的影子當然還可以不時尋覓到,但這種影子被各國各民族用自己的方式改造和淡化了很多也是不爭的事實。

羅馬的文化在羅馬覆滅之後,時至今日,其對整個歐洲文明的影響猶在。乃至今天的美國,常常被稱為/自稱為新時代的羅馬帝國,自認為其使命是達成羅馬治下的和平/傳播自由民主的福音,都無不深深打上了羅馬文化的烙印。所以我們基本可以明確一點:羅馬覆滅後其延續性當然沒有中國這麼強(最簡單而明確的例證,任何一個接受過良好的初中教育的中國人都可以基本看懂史記這樣兩千年前的古書,這一點在西方世界肯定是做不到的),但也不是如同古埃及、古印度達羅毗荼人那樣就戛然中斷、湮沒無聞了。如果說古代中國文明延續到了今天的中國,那麼古羅馬文化則在被西方各民族挑選、繼承、融合後對整個西方文明都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多嘴說一句,部分西方人認為中國是偽裝成民族國家的文明,就在於西方文明現在由許多國家組成、傳續,而中華文明依然是一個主體國家綿延至今)。

所以我認為,古羅馬的文明是延續了下來的,國家沒有。而古代中國的文明和國家都延續了下來,其中文明延續性比古羅馬強很多。在我看來,古中國文明之所以延續性比羅馬文明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中國文明是被一個主體國家完整繼承的,幾千年歷史中縱然分分合合,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羅馬分崩離析之後再也沒有合起來過(最後一個統一整個羅馬帝國的羅馬皇帝是提奧多西,395年去世)。這對於文明的傳承無疑影響巨大,各個不同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相互對抗,自然要發掘出本國、本民族的文化特點,以標誌自己不同於別國。試想如果今天的中國開始分 裂一千年,那麼廣東地區肯定會發展出一種不同的拼音系統來應對粵語的九種聲調,甚至會根據粵語讀音發展出其他地區人看不懂的文字。至於為什麼中國能一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他答案裡面很多說的已經很好了,概括一下大致有以下原因:地理上中國地區相對封閉,相對於西歐不那麼容易被外來征服;文字上統一的表意文字能更強的維繫不同地區之間的人的相互認同感;大一統的文化和「近於華夏則華夏之,近於夷狄則夷狄之」的文化觀能最大限度的加強文化認同和同化外族(在巨大的人口和文明優勢的前提下);中央集權加上成熟的官僚體系能更有效地維持帝國的安定。

凡此種種,都是我們能夠保持幾千年文化和國家至今不斷的原因,也是我作為一個回 族 人 ,祖先不知道是中亞還是西亞遷過來,卻會坐在電腦前自命華夏子孫來回答這個問題的原因。


覺得可以引用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引論中的一小段話來回答:

近人好以羅馬帝國與漢代相擬,然二者立國基本已不同。羅馬乃以一中心而伸展其勢力於四圍。歐、亞、非三洲之疆土,特為一中心強力所征服而被統治。僅此中心,尚復有貴族、平民之別。一旦此中心上層貴族漸趨腐化,蠻族侵入,如以利刃刺其心窩,而帝國全部,即告瓦解。此羅馬立國形態也。秦、漢統一政府,並不以一中心地點之勢力,征服四周,實乃由四圍之優秀力量,共 同參加,以造成一中央。且此四圍,亦更無階級之分。所謂優秀力量者,乃常從 社會整體中,自由透露,活潑轉換。因此其建國工作,在中央之締構,而非四周 之徵服。羅馬如一室中懸巨燈,光耀四壁;秦、漢則室之四周,遍懸諸燈,交射 互映;故羅馬碎其巨燈,全室即暗,秦、漢則燈不俱壞光不全絕。因此羅馬民族震鑠於一時,而中國文化則輝映於千古。


今天有點無聊,談談我的看法。

很多人提到了文化、地理、種族天賦等原因,但我覺得這都不是根本原因。因為你用這些元素去篩選全球文明肯定都能找到其他符合項。
所以我想特別提一點——中國教。

中國在先秦時代並沒有自己牢固的宗教產生,當時雖然有各種祖先崇拜,原始圖騰崇拜等,但並未進化出完善的宗教。當然同時期其他文明也很少產生了同級別的宗教系統,也許埃及比較接近這個目標吧。
這個節骨眼上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統一了中國,並廢除了封建系統,建立了帝制。這真是一項相當超前和偉大的創新。你叫他嬴布斯,都是侮辱了秦始皇。這一次是絕對的創新改變世界!
中國硬生生的從封建時代進入帝國時代,比其他文明早了上千年。帝制的特點就是帝王直接管理所有人,廢除了貴族階層的干涉。這讓整個國家成為了一體。但這還不是最關鍵的,關鍵是就在這個時間節點附近以道教為基礎的中國的宗教開始萌芽。因為道教的屬性很自然的和儒教融合,並在不遠的將來吸納了佛教。於是中國在帝制早期階段就有了自己的獨特宗教。

而其他文明要麼是宗教萌芽的太早——政治還沒跟上就成型了,導致國家的意識淡薄。要麼就是宗教產生的太晚——政治過於成熟,導致宗教的意識淡薄。

其結果就是宗教和政治一同發力,把整個區域牢固的整合起來,實現了意識共同體。結果就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認為自己有中國國籍的同時也是「中國教」的信徒(此地的中國教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狀態)。

所以國家被打散?沒關係,我們有宗教。宗教被入侵?沒關係,我們有國家。
雙重保險,有木有?
但是,重點是我們的宗教幾乎是無敵的。

中國教的表面排他性很低。十分善於融合其他信仰。所以連基督教、伊斯蘭教他都可以融合。為什麼?因為我們是多神論嘛。天主來了,OK,你算是西天至尊大帝好了。阿拉來了,OK,你算是北方無極天尊好了。反正我們神位多得是。
而多神論從本質上就是無神論——因為我們不承認有唯一的造物主。幾千年下來,這種思維已經深入骨髓。大師兄的名言: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什麼?你非說你是唯一的造物?這不科學!一邊涼快去。所以即便是後來科學教興起了,中國接受起來也毫無壓力——我們本來就不承認造物主嘛。
就連中國政治也吸收了這種屬性,比如一國兩制的創新,別說兩制了,N制都行,只要你是中國人。
可見中國教是無法擊潰的異類。你怎麼蹂躪我也毀不了我的信仰,因為我的根本信仰就是沒有唯一的神。這TM太無解了!

於是國家數次被擊潰,再由這些中國信徒重新組建。被滅一次,復活一次,復活一次國教就更複雜一點,更是無懈可擊……
so,在這種背景下,你怎麼解散這個共同體呢?唯一的辦法只能是團滅他們。
對於這種策略,中國的回應是:讓 他 殺。我們戰鬥值也還算不錯。同比印度,雖然他們的宗教也比較無解,但他們裡面少了儒教這種與時俱進以及和稀泥的,導致戰鬥力低下。結果數次團滅、洗牌。結果是同時容納(不是融合)了N種宗教,這還有什麼共同體可言?

總之,中國教就是這麼強悍,這麼無情無義,無理取鬧。


在這個問題上,我傾向於地理決定論。
從地理上看,羅馬帝國的不穩定性是顯而易見的。看一看它的版圖就會發現:它的建立是靠著強大海軍和軍團步兵的征戰得來的,漫長的邊疆面對著難以防守的陸地邊界,背靠著浩瀚的地中海,簡單來說,羅馬帝國的領土等於羅馬軍團能靠雙腳征服的地方——它的擴張極限止步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廣闊平原,那裡有善戰而靈敏的帕提亞騎兵;以及中歐的山地,在森林裡隱藏著危險的凱爾特和日耳曼戰士。
按照我們中國人的話說,是典型的「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
當羅馬帝國陷入衰落時,它的統治者很快就發現,自己被懷有敵意的蠻族所包圍。在北非和西亞,羅馬帝國的領地沿著海岸線呈現長條形狀,直面廣闊而充滿危險的內陸,汪爾達人海盜攻擊著帝國的海上貿易線,柏柏爾人從沙漠中殺出,襲擊帝國的阿非利加和利比亞行省;在不列顛,哈德良長城並不能阻擋藍臉的凱爾特人;在東方,新崛起的薩珊波斯威脅著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在黑海沿岸和巴爾幹半島,匈人的游牧大軍一路南下,甚至洗劫羅馬;在北方,高盧和日耳曼部落終於走出森林。
很多人強調文化認同的因素來解釋中國和羅馬命運的不同,這是不嚴謹的。
實際上,帝國在各個行省實施的羅馬化相當成功,一個羅馬公民可以在帝國的所有城市看到羅馬的規劃布局的影子,而拉丁語言和文字擴展到地中海沿岸各地(在今天即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羅馬尼亞語等,他們之間的差別相當之小,相比之下,漢語的各個方言之間的差別反倒是巨大的)
羅馬帝國分崩離析的根本原因應該是:這個帝國在地緣上是無法維持的,而與文化、民族認同的關係不大。進一步說,東羅馬帝國一直存在到15世紀,這比漢朝要持久的多,它成功地希臘化,並且依靠強大的宗教凝聚力和險要的首都抵抗住了各個勢力的進攻,但糟糕的地理條件讓它無法持久——西面的威尼斯等拉丁諸國、北面的古保加利亞人、斯拉夫人(兩者漸漸融合)、更西面的西歐公教國家、東面的塞爾柱人和蒙古人——在聯合絞殺之下,它最終覆滅了。
再看中國——準確地說是中華第一帝國(秦漢)——華夏族的擴張起初是向各個方向並進的。在這一過程中,軍事征服與文明同化並進。它的東面和南面是大海,在征服(或同化)了東夷、甌越、南越等之後,它獲得了穩固的東部和南部海疆——在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前,海疆的安全性是顯而易見的。而西面是青藏高原,除了吐蕃王朝曾經曇花一現地威脅中原帝國以外,它基本是安全的。只有北面的形勢並不好,按照房龍的話說,中國北部的山脈就像張開的手指,歡迎著來自中亞和蒙古高原的蠻族,但這也要比羅馬人面臨的情況要強多了。中國的地理條件讓華夏文明得以相對穩定地存續,大不了「南渡」,用今天的話說這就叫戰略縱深,只要有迴旋的餘地,就有復興的希望。而這對於位於四戰之地的羅馬來說是奢談。


這個問題很好,可以說是問到了中西方文明差異的骨髓裡面。
我不展開多說,簡單的提幾個要點。
1. 這是雙方根本文明基因的不同。
回顧古希臘—羅馬文明(它們基本是一脈相承的),可以看到,它們都是從奴隸制城邦發展起來的。唯一的區別呢,就在於古羅馬人沒有古希臘人這麼保守和矯情,大概是因為古羅馬起家就是靠和薩賓人合股的緣故,它更加開放。而古希臘是非常保守的城邦制,城邦內部就是貴族、平民和奴隸的三層金字塔,外邦人想要融入某個城邦,基本是不可能的。而古羅馬是古希臘的強化版,在付出一定的條件情況下,古羅馬人樂於接受其他人成為羅馬人。有一句俗語,do in roma as the roman does,就是這個來歷。雖然這個開放,也是一點點來的,最開始只是接受拉丁同盟,後來才慢慢放開,到帝國時代被釋放的奴隸也可以成為羅馬公民。但是不管如何,奴隸城邦制,這早就了希臘-羅馬文明的核心基因,即使是有一點改良,但是沒有超脫這個範圍。
而中華文明就完全不同。中華文明不是從奴隸城邦制的基礎上發展的,而是從部落聯盟制的基礎上面發展的,所以整個文化內核要開放,平等的多。雖然也要商朝這種開歷史倒車的現象,但是後來西周的撥亂反正,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核心基因。重視現世,實用主義,不重視宗教,先祖祭祀,宗族思想,平等開放,以文化而不是血緣來劃分,等等。

2. 兩種文明的經濟基礎不一樣。
這一點和上一點,可以說是互為因果。以奴隸城邦制起家的古羅馬,其早期的經濟也是靠農業,但是越到後面,其經濟越是依賴於奴隸制度和商業。整個羅馬文明本身,越來越依賴於奴隸和戰爭所帶來的財富。而奴隸本身,也意味著必須要靠戰爭來獲得,還有一個來源就是破產負債的原公民。而這兩個來源,都註定了古羅馬帝國的經濟基礎有一個巨大的缺陷:它必須要徹底的依賴於戰爭和擴張,一旦這種擴張遇到了盡頭和阻力,就代表著這種文明的衰亡。
這一點可以說是西方所有文明的根本痼疾,不僅是羅馬帝國,後來的西班牙帝國,大英帝國,現在的美帝國,統統都是這個毛病——帝國的經濟建立在戰爭和擴張的基礎上,戰爭無法勝利和擴張無法繼續,都會導致帝國垮台。
而我們知道,擴張,永遠是有盡頭的,這也就代表著,帝國,註定要毀滅。
相反,中國的秦漢帝國,雖然也是積極擴張,但是整個帝國的經濟基礎,不是建立在奴隸制度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中小地主和自耕農的基礎上,所以國家架構更有韌性和彈性。再加上中國的政治制度非常的早熟,從春秋時期就已經度過了封建制度,後面進入了中央集權制的時代,比西方文明可以說早了至少一千年。這種政治制度上面的成熟,也使得中華文明下的帝國更加穩定。
當然中華文明的帝國也有痼疾,但這種痼疾是由於階級社會和農業時代的天然本性,和文明的基因沒有關係。純粹是因為馬爾薩斯所說的人口指數增長與農業收入線性增長導致的根本矛盾,同時疊加了土地兼并和貧富差距導致的地方政權弱化所造成的。任何一個階級社會下的農業文明,都會遇到這種矛盾,這和文明的基因無關。

3. 兩種文明的精神核心不一樣。
剛才兩點,都是先天原因,而這第三點,就是先天和後天的疊加了。
在這裡,我又要黑基督教一把了,沒辦法,三個亞拉伯罕一神邪教,不黑對不起人類文明啊。
羅馬文明之所以突然崩潰,很大程度和基督教的傳播有關。而基督教的傳播,又和羅馬文明上面提到的兩個根本缺陷有關。基督教的作用,就是精神鴉片,也就是對被壓迫人民的心理麻醉劑。其作用,和今天歐美流行的白左文化、政治正確以及社會福利這三件套,可以說是一樣的——安慰底層人民忍辱負重的活下去,而且不要造反。
相對於中華文明的精神源頭是易經和天道觀,西方文明的精神源頭,已經在公元100年左右,被基督教給帶歪了——誰也不知道古希臘羅馬的文明精髓是什麼,剩下的只有被基督教扭曲、改造和嚴格之後的西方文明。至於文藝復興時期出土的一大堆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文獻,我只能說,誰信誰傻逼——如果羊皮卷和莎草紙都能流傳下一整個圖書館的文獻,那中國古代刻在竹子上面的文獻,怎麼就保留下來這麼點?這是在日哄鬼呢。
而基督教本身的精神核心,一句話就能說清楚:做神的羔羊,做神仆的奴隸。
古希臘羅馬,流傳至今的文明精髓,大概就剩下理性精神這麼一個遺產了。反倒是一神邪教留下了的遺毒,至今仍在毒害整個世界,從混亂的中東,到分裂的美國,到綠化的歐洲。我看就剩下哪天歐美再冒出類似元首的人物,揮舞著尼採的思想作為武器,再次清洗一神邪教的遺毒了。
如果說整個基督教的精神核心,都是動物的話,那麼尼采,至少是一個人了,雖然是一個神經病的人,但是依然比動物要高一級。
而中國文化的精神核心呢,實際上也遺失了大半,黃帝內經第一卷就提到了真人、聖人、賢人,而現代中國大概就剩下實用主義和唯物主義這兩個僅剩下的精神內核了。而這兩個精神內核,也已經被庸俗化為一個字:錢。

未完待續。


類似的問題在 Quora 上也有人問過。答主的回答比較獨闢蹊徑——因為身份認同。

簡單來說,之所以羅馬滅亡了,中華文明卻延續至今,原因僅僅在於,我們這些中國人的後人依舊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羅馬人的後人不認為自己是羅馬人

以下是翻譯,譯文轉自知言譯義網:羅馬帝國和中華帝國的比較,為何中華文明能延續至今?

羅馬帝國的滅亡,標誌著它文化的衰敗,體系的瓦解,領土的分崩離析。

然而,在中華帝國持一千年的周期性的興亡歷史之時,中華民族卻直至今日也依舊保持著它的文化,並大致守住自己的固有領土。這裡有什麼潛在原因?

其實,身份的認同是一個騙局,因為「身份認可」其實就是一個「是否相信」的問題。而「是否相信」又是一個「信仰」的問題。我們即將討論的問題,就是人們會將信仰置於何處?所以,我的答案就包含在「身份認同即是信仰」這一理論體系之中。

在羅馬帝國的晚年,凱撒大帝的文化終歸被耶穌基督的文化所取代。

隨著羅馬的滅亡,歐洲陷入「黑暗時代」的深淵,此時,分裂的歐洲將通過基督的光輝找到他們的新身份。

基督教是現代西方問們的焦點,它起源於耶穌誕生前後的某一個時間。這意味著羅馬的文化相對於基督,要誕生得比他們的主降生更早。所以基督教不是羅馬文化。

有意思的是,東亞的漢王朝同樣面臨著與羅馬類似的危機。在漢朝的末年,內亂、叛亂四處發生,彌賽亞運動也在人民中傳播著。

於是有一個人宣稱他被上天授權,只要別人信他,病就能治癒,心神不寧的人們也能得到救贖。他創造了一個強大的信仰,這個信仰已然威脅到了帝國的統治。

然後他被殺死,他的叛亂也被鎮壓。漢朝的鎮壓他的那些將軍們,最終為爭權奪利而爆發內戰。雖然漢朝最終滅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戰亂,但漢朝的文化卻被繼承下來了。

中華文化為何在這裡不同於羅馬呢?因為中華文化往往並不排斥精神信仰。

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就對來世不做評論。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對於基督教而言,人死了去哪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但中國人卻認為無關緊要。
哪怕我所提及的這場叛亂是一場道教運動,但道教也是中國人身份認可的基礎哲學之一。但是,叛亂的失敗並不意味著全體道士都遭到迫害,僅僅是叛亂者被控謀反,而不是只要碰巧就是道士就會遭到迫害。

從喜馬拉雅山傳來了另一個專註精神,且關心「死後會發生什麼的」宗教——佛教。

佛教成為了一個根基,並回答了孔子和老子沒有回答的問題。佛教適時地被接納為中國人身份認同的一部分,並與中華文化剩下的部分共存交融。(禪宗就吸納了道教的元素。)

這就是關鍵,問題取決於你把身份認同的界限劃在哪裡。羅馬滅亡了,永遠不會再回來了,取而代之的人們信仰別的東西了。中國在數個世紀中滅亡了很多次,但又復興了很多次。因為取代舊王朝的人們依然認可自己是中國人。

原文地址:What we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oman Empire and the Dynasties of China that enabled China to persist with much of the same territorial and cultural integrity?

http://weixin.qq.com/r/QTqqskrEwhe9rQ7R929T (二維碼自動識別)


@金煜寒盛情邀請金兄一起回答。
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在本質上和中華帝國有本質區別。
那麼秦代以來,造成中華和羅馬區別越來越大區別以下幾點:
1 秦始皇的中央集權和同一度量衡
羅馬共和國雖然大,但是「軍閥」實力強大一定程度是可以挑戰元老院的,比如愷撒。
但是,中央集權之後,無論劉邦項羽哪個造反同一華夏就得征服中國,但起到最重要作用的是:劉邦。
他出生平民,所以他會 有意識 消滅殘餘戰國貴族勢力。但是他還是按照舊法分封一部分王爺。
七王之亂作死後,漢朝加強了對分封勢力的控制,出現實力強大王爺挑戰中央的局面越來越小。而且王爺都是同宗族,所以江山變來變去都是自己家的。
2 那麼江山被操了後,又有什麼不同呢
羅馬皇帝不需要出自同一家族
中國皇帝繼承必須同一家族
如果下一個家族幹掉上一個,他必須要證明自己合法性,於是歷史記載前朝事件並且找出理由表示自己是眾望所規組建新王朝,就成了漢代後所有華夏文明必須的一個過程。那麼王朝交替的歷史就會連貫的繼承下來,這就是24史的來歷之一。
3 蠻族鬥爭和文化繼承
中國從未被真正意義上蠻族毀滅過,因為中華文明一直擁有獨特體系
除去蒙古南下,蠻族從未在中國歷史上建立王朝,或者說不同人種的王朝。
哥特人進入羅馬時候,羅馬和哥特在文明上是很大不同,包括羅馬和凱爾特文明。
但是華夏文明在漢代就「獨尊儒家」,漢人行程獨特價值觀念,而進入漢地的蠻族會羨慕這塊獨特富饒中原大地,也會努力學習已有體系的文化,渴望融入其中。
但是羅馬分裂之後,散落各地的剩餘羅馬人和當地蠻族融合了,因為羅馬本身沒有獨特思想體系。這就造成中世紀後,歐洲科技進步超過亞洲,就可以說 漢人有數千年的思想體系,導致 無論哪個種族統一中原 都不得不 學習已有文化。但是面對遠超自己文化時候,就會陷入不知所措。比如,東西方文明交融,日本可以說的確比中國做的更好,因為日本文化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吸收過程,但是中國文明史屬於內部慢慢沉澱,所以面對西方文化衝擊就會茫然。
綜上來說
強大的文化認同感是中國文明的核心力量,但是面對更加強勁文化衝擊時候,中華文明顯得不夠靈活。當然,這不是一件壞事。但是怎麼去面對挑戰也是我們需要去思考的


這個問題實在太大,太泛我認為@miskize 說的很對。要寬容的接受不同角度去探索。而且,答案很可能會有各種問題。

我也嘗試來提供一個狹隘的視角。
========
我的角度是經濟基礎。可以認為至少從8000年前開始,地中海到東海的廣闊歐亞非地區已經開始進入了農業社會。兩河在一萬年前開始種植小麥,大約同期黃河長江流域也已經開始種植並大量儲存粟和黍。
到2500年前羅馬城已經開始壯大時,羅馬,希臘,埃及,波斯,印度,中國已經是成熟的農業國家了。當時中國各諸侯國的農業人口已經到了十萬百萬的級別。同期地中海到兩河各國農業人口也相當。
印度情況特殊,這個時候古印度河文明已經滅亡。本答案就暫且不管印度了。

到1500年前,中國南北朝,開始了一百年的大分裂,西羅馬帝國已經滅亡,東羅馬帝國則進入了幾百年的動蕩。這1000年發生的政治事情很多,但我們可從農業生產來看看。
===========
首先看看羅馬帝國。羅馬帝國的農業記錄可謂匱乏。僅有的記錄是遺失千年後突然冒出來的,而且文字極多,在羊皮或莎草紙的年代這些書籍的體積實在太大,讓人生疑。
不過姑且信之吧。

羅馬帝國主糧是小麥。《農業書》記載公元前後,由於更頻繁的播種,導致土地鹽鹼化,畝產開始下降。顯然,對於羅馬帝國來說,主糧生產單一且沒有堆肥技術。導致產量受限且極其依賴氣候。


下面不用電腦不行了。估計要慢慢更了


我覺得以小搏大的治理制度上,包括政治外交法律軍事,羅馬 -&> 英國 -&> 美國 是高度一脈相承的


這個問題根本不成立。中國是一個具有一定歷史延續性的文明,包括秦漢、唐宋等皇朝。而羅馬只是一個古國。漢、唐之間的差別不見得比東羅馬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之間要小。

有人還在討論羅馬的衰落和分裂,真是不知所謂。先說說自己的五胡十六國吧。

就好像一個西方人在問,為什麼希臘文明在西方世界傳承至今,而漢朝只有400年就滅了?

另外,從廣義上講,羅馬皇帝的桂冠直到1917年沙皇退位才算正式廢除。沙皇頭銜的本意就是凱撒,其合法性在於俄國大公和東羅馬帝國皇帝的聯姻。中國改朝換代所講究的天命概念,倒是和這有點類似。朱元璋為什麼要給元順帝謚號,就是說我承認你的合法性,但是皇帝的天命已經從你這轉到我頭上了。


羅馬到死也沒建立起像樣的文官和稅收制度 對地方基本就是羈靡州的水平 就這樣還起義不斷 這樣不崩才有鬼了


看到這個,我突然想起前幾天在一個翻譯網上看到的一些外國帖子的回答,搬運過來回答下。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effectively marked the decline of its culture, institutions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羅馬帝國的滅亡,標誌著它文化的衰敗,體系的瓦解,領土的分崩離析。
1
However, while imperial China also underwent cycles of rise and collapse throughout millennia, China has maintained cultural and territorial continuity, arguably, to this day. What are the underlying reasons for this?
然而,在中華帝國持一千年的周期性的興亡歷史之時,中華民族卻直至今日也依舊保持著它的文化,並大致守住自己的固有領土。這裡有什麼潛在原因?
1
Identity is a tricky thing because it"s a matter of belief. Belief is a matter of faith. What we"re discussing then is, where do people put their faith? So my answer is in the framework of "identity as faith".
其實,身份的認同是一個騙局,因為「身份認可」其實就是一個「是否相信」的問題。而「是否相信」又是一個「信仰」的問題。我們即將討論的問題,就是人們會將信仰置於何處?所以,我的答案就包含在「身份認同即是信仰」這一理論體系之中。
1
In the twilight years of the Roman Empire the culture of Julius Caesar was eventually displaced by the culture of Jesus Christ.
在羅馬帝國的晚年,凱撒大帝的文化終歸被耶穌基督的文化所取代。
1
When Rome fell and Europe plunged into the murkiness of the "dark ages" the scattered people of Europe would find their new identity in the blazing light of Christdom.
隨著羅馬的滅亡,歐洲陷入「黑暗時代」的深淵,此時,分裂的歐洲將通過基督的光輝找到他們的新身份。
1
The religion of Christ is the focal point of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to the point that the history of existence could only be measured in relation to before or after Jesus"s birth. This means that Rome, predating Christ, is also predating the birth of their Lord, so not truly of their culture.
基督教是現代西方問們的焦點,它起源於耶穌誕生前後的某一個時間。這意味著羅馬的文化相對於基督,要誕生得比他們的主降生更早。所以基督教不是羅馬文化。
1
Interestingly, the Han Empire of East Asia faced a similar crisis that Rome did. In the twilight years of the Han there was widespread civil unrest, rebellion, and a messiah movement spreading through the people.
有意思的是,東亞的漢王朝同樣面臨著與羅馬類似的危機。在漢朝的末年,內亂、叛亂四處發生,彌賽亞運動也在人民中傳播著。
1
There was a man who claimed to be empowered by the heavens, who could heal the sick through belief in him and would lead the distraught people to salvation, a powerful cult formed around him and that cult threatened to overrun the Empire.
於是有一個人宣稱他被上天授權,只要別人信他,病就能治癒,心神不寧的人們也能得到救贖。他創造了一個強大的信仰,這個信仰已然威脅到了帝國的統治。
1
He was killed and his rebellion suppressed. The Han generals who defeated him would eventually break into a civil war as they vied for power. Though the Han dynasty had fallen the struggle was not in replacing, but becoming the worthy successor of the culture.
然後他被殺死,他的叛亂也被鎮壓。漢朝的鎮壓他的那些將軍們,最終為爭權奪利而爆發內戰。雖然漢朝最終滅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戰亂,但漢朝的文化卻被繼承下來了。
1
What makes Chinese culture different here is that it tended not to be exclusive when it came to spiritual beliefs.
中華文化為何在這裡不同於羅馬呢?因為中華文化往往並不排斥精神信仰。
1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ker to China, Confucius, did not write about the afterlife ("it"s beyond human comprehension, I"d rather focus on how to live life" -Confucius), while "where you go after you die" is largely the foundation of Christianity it was a question largely unimportant to the Chinese.
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就對來世不做評論。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對於基督教而言,人死了去哪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但中國人卻認為無關緊要。
1
Even the rebellion I just mentioned was a Taoist movement, and Taoism is also one of the foundation philosophies of Chinese identity. But the defeat of the rebellion did not mean a widespread persecution of all Taoists, the rebels were recognized as rebels, who just happened to be Taoists.
哪怕我所提及的這場叛亂是一場道教運動,但道教也是中國人身份認可的基礎哲學之一。但是,叛亂的失敗並不意味著全體道士都遭到迫害,僅僅是叛亂者被控謀反,而不是只要碰巧就是道士就會遭到迫害。
1
From across the Himalayas would come a religion with a focus on the spiritual and "what happens after one dies", Buddhism.
從喜馬拉雅山傳來了另一個專註精神,且關心「死後會發生什麼的」宗教——佛教。
1
It took root,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that Confucius and Laozi did not. In time it would be accepted as a part of the Chinese Identity, co-existing with the rest and even cross pollinating (Zen Buddhism came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Taoist elements).
佛教成為了一個根基,並回答了孔子和老子沒有回答的問題。佛教適時地被接納為中國人身份認同的一部分,並與中華文化剩下的部分共存交融。(禪宗就吸納了道教的元素。)
1
That"s the crux of it, it"s a matter of where you draw the line with identity. Rome fell and it never returned, replaced by faith in something else. China has fallen many times across many centuries, but it always rises again as China. The people have faith in this.
這就是關鍵,問題取決於你把身份認同的界限劃在哪裡。羅馬滅亡了,永遠不會再回來了,取而代之的人們信仰別的東西了。中國在數個世紀中滅亡了很多次,但又復興了很多次。因為取代舊王朝的人們依然認可自己是中國人。

這些翻譯我看了下,都是網友翻譯的,覺得不好的,自己看英文原文吧。


這是一個概念和角度的問題。

從技術角度上說,現代意義的國家和古代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概念。國家意義上的中國僅僅是從近現代才開始有的,古代是不存在中國這個國家的概念的。只有秦國,漢國等等。
也就是說現代的中國只能和現代的義大利比,古代的羅馬只能和秦朝漢朝比。那就簡單了,作為國家,羅馬滅亡了,漢朝也滅亡了。作為傳承,我們認為我們是秦漢的傳承者,義大利人也認為他們是羅馬的傳承者。

從傳承角度上說,羅馬在整個歐洲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歐洲所有的帝國幾乎都是自稱是羅馬帝國的延續。從神聖羅馬帝國到到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從奧斯曼帝國到沙皇俄國,都有著羅馬的影子。羅馬的天主教和東正教也是歐洲的主流宗教,而羅馬法也是很多歐洲國家的近代法典的淵源。可以說,歐洲很多國家傳承羅馬的東西不比我們傳承秦漢的少。

從修史的角度來說,我們所學的中國歷史,僅僅是指在現代中國的大致疆域內,發生的事。也就是說劃分是否中國歷史的標準中,地域是第一要素,政權,民族,文化,宗教什麼的都是排後面的。也就是說秦漢是中國歷史,但多政權多民族的兩晉十六國也是中國歷史,現在屬於外國的蒙元也是中國歷史。
由於疆域大致固定,容易使人產生一種錯覺,就是我們的歷史是封閉式的,自行演化的,而忽略了外來文明帶了的各種變化。而且由於我們現在的疆域非常廣大,往往能夠大部分包容歷史上的各個帝國,加強了這種傳承感。
同理對比義大利的修史,他們也是憑著同樣的邏輯,一個時代一個時代延續下來。有像秦漢統一的羅馬時期,也有像五代十國分裂的城邦時期,也有外族統治的時期。區別是義大利太小,無法包容羅馬帝國的疆域,以至於它要說自己是羅馬帝國的唯一傳承,會有其他國家找它麻煩。

所以說所謂的中國歷史,其實是在同一口鍋里的大雜燴。從一開始放裡面的豬肉,然後隨著時間的流淌,各種食材自覺不自覺,自願不自願地投入鍋中一起煮。煮到現在變成了美味的亂燉。接下來就是角度問題了。看到鍋里還有20%的豬肉的人,覺得這就是一道豬肉料理,這就是中華文明延續派。看到鍋里80%的都不是豬肉了的人,會覺得這根本不是豬肉料理,這就是中華文明滅絕派。同理,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看義大利史。

唯一的區別是,我們現在還是統一的。我們可以統一思想,統一教育,統一去找老祖宗。如果我們不是統一的,可能對秦漢的認同就沒有那麼強烈了。江浙,兩湖,兩廣,東北都會各認老祖宗的,就像現在的歐洲。反過來說,如果當年拉丁係為主的拿破崙帝國沒有覆滅并吞並了同盟國,拿破崙也可能會統一思想,統一教育,認羅馬為老祖宗,增加民族自豪感,增加人民凝聚力的。


沙皇自以為第三羅馬,美國也時常有今世羅馬的比喻。

羅馬在哪裡?秦又在哪裡?


現在我們所說的中國跟歷史上那個華夏已經不是一個概念了。
我朝開國以來,以馬列為正統,破四舊、批林批孔、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從文化上來說,實在是華夏文明第一次面臨「亡天下」的危險。
原因很複雜,簡單來說就是洋人來揍了我們,我們第一次全面的懷疑華夏文明。在民國其實算是對西化一般激進的那部分人革命掌權的時期,結果他們的執政完全失敗,被更激進的一派推翻了執政地位,中國於是進入更徹底的西化過程,這種徹底不僅是技術和制度上的徹底,甚至是文化根源的徹底革命。於是有了那十年的事情。而目前為止,我們對那十年在文化上的革命是避而不談的。國粹派們重新捧著「國學」之類的復活,但他們在現在的社會中很難佔主流了,因為華夏文明的社會基礎——傳統農業社會已經完全分崩離析,簡單的背誦幾篇古文是不能夠恢復華夏文明的。
倒不是說華夏文明只屬於農業社會,而是華夏文明因為外來入侵,中斷了自然的文明發展進程。這裡所說的外來入侵不僅是鴉片戰爭以來的西方國家的入侵,而是包括蒙古和滿清的入侵。整個中國古代史中,每當中原政權的中央政權出現疲軟,或是中央集權遇到分權的問題時,北亞民族便會入侵中土,使中原政權不得不保持高度中央集權,這樣也在另一方面上遏制了中原商業文明的興起,中原政權大量的人力財力被牽制在北方邊境上,沒有精力經略海洋、開發海上貿易,進而自主進入現代文明發展階段。
羅馬名號在羅馬城被歐洲蠻子摧毀後,一直到今天都被各歐洲主要國家所繼承。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穆斯林大軍攻克後,正統的羅馬帝祚算是被徹底斷絕了,此時距離羅馬城被摧毀將近1000年時間了,這1000年時間裡,羅馬帝國作為一個政權是一直存在的。東、西羅馬,在中國相當於南北朝這樣的關係,都是羅馬帝國正統的繼承者,我們的歷史書以前經常說羅馬城陷落後羅馬就滅亡了,這是不對的。
斯拉夫人由於皈依了東羅馬國教,在東羅馬帝國滅亡後,俄羅斯的首領加冕成為皇帝,加上了「凱撒」的尊號,東羅馬的國教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東正教成為俄羅斯帝國的國教。這就相當於滿清貴族標榜自己繼承了孔孟為主的華夏正統。俄羅斯帝國的最後一任沙皇被布爾什維克滅族之後,東羅馬帝國的名義上的繼承者才算徹底斷絕。如果現在我們的執政黨可以自稱是中華文明的繼承者的話,那麼布爾什維克也可以自稱是古羅馬帝國的繼承者。
另外我朝裝逼者們津津樂道的所謂歐洲貴族血統,那些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是對應於周朝的爵位封號來翻譯的。公爵以上就是王爵了,王爵往上呢?那就是皇帝。既然歐洲王、公、候、伯、子、男的爵位都有,那麼他們有沒有皇帝呢?當然有。親手摧毀了羅馬文明的蠻子們想要得到一個夠牛逼的稱號,而失去元老院和羅馬軍團庇護的羅馬教廷需要新的贊助商,這就使兩者一拍即合。羅馬教廷厚顏無恥的偽造了「君士坦丁的贈禮」這一重要文件,內稱四世紀時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曾把帝國西部政權「贈與」教皇,使得羅馬教廷成為西羅馬正統的法定繼承者。羅馬教皇以羅馬帝國繼承者以及所謂耶穌門徒繼承者的身份,為摧毀羅馬帝國的蠻子們加冕,使得歐洲野蠻的日耳曼人的頭領成為了「羅馬人的皇帝」。這種情況算是什麼繼承呢?對應於中國古代史,那就是史官們為蒙元政權洗地,把蒙元統治者尊為華夏文明的繼承者,使忽必烈和他的子孫們獲得了從秦嬴政開始的皇帝尊號。日耳曼人的皇帝不會說羅馬人的拉丁語,蒙古人也不會說中原的漢語,但是也就這樣莫名其妙的各自成為兩個異族創造的偉大文明的繼承者,那些被古老文明創造者們曾鄙視的文明毀滅者們今天成了「高貴的歐洲貴族」。
當然,歐洲的皇帝豈止日耳曼人繼承過,其他民族也有。比較有名的例子就是拿破崙從教皇手中奪取了皇冠,使法蘭西成為帝國。而後來,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德意志帝國成立,日耳曼人再次有了皇帝。到了德意志第三帝國時,希特勒自稱元首,實際上元首這個稱呼也是來源於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屋大維的「第一公民」的稱呼,第三帝國作為歐洲最後一個帝國在戰爭中煙消雲散。至於大英帝國,在歐洲是非正統的帝國。英國國主只有在對東方殖民地印度的時候才稱皇帝,而在歐洲的貴族體系中,英國只是一個王國,從來不是帝國。而羅馬帝國的標誌——鷹,至今仍是歐洲多國的國徽的一部分。
我話說到這裡,您還認為中國一直延續至今而古羅馬中間滅亡了么?


不得不佩服秦始皇的智慧,他眼中的統一不僅僅是國土的統一 還有文字,道路,度量橫,文化的統一,而且他還自創了皇帝這樣一個讓人垂涎的稱號,讓後代效仿。於是在秦帝國滅亡後,無論是哪個勢力,哪個領導人,除非是自守之人,都想吞併天下,一統天下。華夏一國,早就深入人心了。


羅馬帝國遠不如中華帝國強大,因為他被散漫的蠻族入侵,且這個過程持續很久,以致於人們都搞不清羅馬帝國最後到底是哪天滅亡的,沒有良好組織起來的蠻族能打敗一個帝國,且打敗之後根本就沒有能力統治他們,最後支離破碎的土地上誕生了蠻族與神職人員共治的黑暗中世紀。這在中華帝國是不可想像的,歷史上只有蒙古人徹底擊敗了中華帝國,並且他們也不得不以漢治漢,最後治理中華的可汗還主動漢化,甚至其它汗國因此而與之決裂,可見中華帝國有多強大。古代帝國強大可不一定是好事,看看現在的中華新帝國,唉……


羅馬其實存在,是當今的美國。中國現在和秦漢的差異不比美國和羅馬的差異小多少。


因為我們的國家還沒有散,羅馬的意志已經滅了。


依靠奴役其他種族而崛起的國家,不會長久。

相對於羅馬人以及有公民權的外族人而言,更多的是數量龐大的奴隸階層。社會被分裂成統治階級(真正的剝削階級)和被剝削(奴隸,外族)階級。

雖然羅馬文化比周邊更先進,更優越,但是,向心力不高,羅馬的好,羅馬的偉大,只是羅馬的,對於外族而言,更多的是苦難。這樣的國家,很難長久,蒙古人是最好的例子。

華夏帝國的不同就在於,我們不斷向外擴張,走到哪,哪裡就是華夏,認同我你就是華夏人。

戰國七雄,從小變大,每一個都在不斷擴張,但是並沒有選擇奴役新征服的地域,而是同化了他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所以這些被征服者,可以吸收中原的文化,可以分享時代的進步。

漢朝的時候,中國已經定型。豐沛集團沒有奴役關中父老吧,沒有把其餘地區的人變成奴隸吧?

這片土地沒有了楚國人趙國人的區別,所有人都是漢人,所有人都用著一樣的文字,有這同樣的想法。
故而人心思漢。

不是中國人能生,所以我們人多。
而是所有被征服的人,都變成了中國人。
所以我們人多。
我們沒有把社會割裂成兩個涇渭分明的群體,
所以我們認同。

如果每一個被征服的地區,都被賦予羅馬人的身份,都使用羅馬的文字,都說著羅馬的語言,都有著羅馬的認同,那麼,羅馬也會長久。

感謝奴隸制,羅馬不長久。
感謝民族國家,歐洲不統一。


推薦閱讀:

突然發覺額特朗普有點像凱撒,有沒有懂行的來評論下?
羅馬美院這麼坑,怎麼還有人願意去?
馬略改革是怎麼使國家的軍隊淪為巨頭的軍隊的?

TAG:歷史 | 歐洲歷史 | 中國 | 羅馬 | 古代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