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理解林黛玉和薛寶釵其實是一個人?如何理解寶釵開導黛玉後二人就合二為一?

脂硯齋批

釵、玉名雖兩個,人卻一身,此幻筆也。今書至三十八回時,已過三分之一有餘,故寫是回,使二人合二為一。請看黛玉逝後寶釵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謬矣


謝邀。

題主所引脂批,是庚辰本〈第四十二回 蘅蕪君蘭言解疑癖 瀟湘子雅謔補餘音
〉的回前批文。而所批內容主要就是@張佳瑋 公子引的寶釵對黛玉說的那番話。寶釵說完之後,書中言:

一席話,說的黛玉垂頭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應「是」的一字。

這裡我反對張公子說「這是薛寶釵在跟小時候『淘氣的自己 』做對話」。黛玉暗伏,伏的並不是寶釵的內裏觀點,而是她這份人情。寶釵所說的內容,也是人情大過實情。寶釵博覽群書,但是否「偷著看」,「才丟開」我們不得而知。但此處話只有這麼說,才能使黛玉不至尷尬且心伏其情。所以〈第四十五回 金蘭契互剖金蘭語 風雨夕悶製風雨詞 〉中黛玉對來探病的寶釵說:

黛玉嘆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極好的,然我最是個多心的人,只當你心裡藏奸。從前日你說看雜書不好,又勸我那些好話,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錯了,實在誤到如今。細細算來,我母親去世的早,又無姊妹兄弟。我長了今年十五歲,竟沒一個人像你前日的話教導我。怨不得雲丫頭說你好,我往日見他贊你,我還不受用。昨兒我親自經過,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說了那個,我再不輕放過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勸我那些話,可知我竟自誤了。

寶黛之間的嫌隙,書中早表。〈
第五回
開生面夢演紅樓夢 立新場情傳幻境情 〉中開頭就說寶釵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於是黛玉暗暗生妒:

便是那些小丫頭子們,亦多喜與寶釵去頑笑。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鬱不忿之意。寶釵卻渾然不覺。

而正如脂硯齋所說,書至第四十二回釵黛合一。從情感上來說,兩者的嫌隙從此漸消,頗有推心置腹之意。所以才有「請看黛玉逝後寶釵之文字」一句,大抵脂硯齋所見的原本黛玉死後寶釵傷心異常。而從人物本身來說,兩者之合是一以貫之的。第五回中寶玉遊太虛幻境,看到十二釵的正副冊,眾女皆是一人一詩一圖,但黛玉和寶釵是合共一圖合詠一詩

寶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擲下,再去取正冊看。只見頭一頁上便畫著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詞,道是:「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裏埋。」

與其說寶黛之間是個性的不同,不如說是「德」與「才」之別。而在其後的〈紅樓夢引子〉中則有:

開闢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爲風雨情濃。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因此上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甲戌本的眉批說:「懷金悼玉,大有深意。」兩人結局都是悲劇,因此皆要懷念傷悼。雖然處事方式大有不同,卻殊途同歸走向悲劇,這大抵也是「合二為一」的意義。至於秦可卿的存在,更像是警幻仙姑所說的「意淫」。她兼有薛林之美,也就是不必讓寶玉在二者之中做出選擇。但這只是太虛幻境中事,現實中並不可能。

書中還有很多地方是釵黛並提的。比如每次大觀園詠詩時,釵、黛才華不分高下。詠白海棠時,李紈就評價黛玉的詩:

若論風流別致,自是這首;若論含蓄渾厚,終讓蘅稿。

所以正如俞平伯先生所說:「且書中釵黛每每並提,若兩峰對峙雙水分流,各極其妙莫能相下,必如此方極情場之盛,必如此方盡文章之妙。」(《紅樓夢辨·作者底態度》,上海:亞東圖書館,1923年,中卷第16頁)

所以,就我個人觀點,林黛玉與薛寶釵就是「各極其妙」,是把「才德」分為一體兩面,作者意在「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紅樓夢曲·終身誤〉)。兩人的個性可以說對立,其實也可以說是互補。因此有的學者認為,這符合中國美學傳統中的「對立統一」規律。(吳曉南「釵黛合一」新論》)

當然,學界也有人反對「釵黛合一」的說法。比如蔣和森就在《紅樓夢論稿》中說林黛玉和薛寶釵是兩種難以調和的美。

務酒者 的 個人聲明:

1. 原創文字,請勿轉載。不授權知乎以外任何地方及任何人的轉載,微博上如轉載請給出原文地址鏈接。

2. 任何有關中國古代文學、歷史或文獻的問題,皆以繁體字作答,這是出於對文獻文本的尊重,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歧義。若有異議,可以選擇不看,請勿在評論中作無意義回復,否則舉報或刪除。

3. 歡迎任何有理有據的反對。


我是這麼理解的:釵黛的生活原型是一個人,這個人可能既有孤高自憐又靈秀可愛的一面,又在長輩面前多有隨分從時的表現,可能也會勸人讀正經書,這並不矛盾。曹雪芹由這一個人,發展出兩種特點,產生了寫出兩個人的靈感。我們可以想像,林黛玉到了一定年紀之後,或者寶釵在沒有外人在的時候,是有彼此相近的地方。而曹雪芹認為在那樣的家族環境下,無論什麼性格都會是悲劇結尾,他自己更欣賞女人純粹的一面,就把黛玉寫得更加脫俗俊逸,讓寶玉愛她。黛玉死後,寶玉和寶釵獨處,也體會到了寶釵純粹而珍貴的一面,但他的「情極之毒」已不允許他再貪戀寶釵的美好,而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了。

———————————————————————
2016年平安夜修改
林黛玉的「木石前盟」要了結,必定要今生的「金玉良緣」來為其提供「還淚」的條件。非兩人不可了這一段情債,所以是「幻筆」,絳珠一人為二身,頑石在某世為神瑛侍者,在今生為通靈寶玉,一身而兼兩段情,故有兼美之說。所以黛玉與寶釵和好,她淚盡,剩下的情債,寶釵幫她還完,也了結了自己今生的「金玉緣」。


謝邀。


這個實無定論,我就隨便說說,別當學術結果。

可以認為,這是每一個人性格的兩面:
黛玉代表孤高清冷、至情至性的一面;寶釵代表沉靜端方、妥帖安穩的一面。

當初寶玉初見秦可卿:

其鮮艷嫵媚,有似乎寶釵,風流裊娜,則又如黛玉。

而且這姑娘表字兼美,那就是兼有二者之美了。到秦可卿死,寶玉吐了一口血。
到此,你可以當做是一人化身為二。目下無塵孤高自詡的一面化作林黛玉,端方聰慧沉穩平和的一面化作薛寶釵。
實際上……書里只出現了林黛玉的父親,薛寶釵的母親。
林黛玉是賈家那邊的親戚,薛寶釵是王夫人那邊的親戚。
性格之對立,不必說起了。
簡直就像是一個人硬給剖開了兩面,書里各呈現其一面似的。

湘妃蘅蕪的封號其實有講究——湘妃就是娥皇女英,是有名的一夫二妻。
林黛玉和晴雯彼此映射,薛寶釵和襲人是重影,這點天下皆知,不多提。


我還有種邪門的想法,如下:
實際上,人都有這樣的歷程:年紀小一點時,難免刻薄,自恃才情;年紀長了,慢慢會端方自在下來。薛寶釵開導黛玉時,曾經跟林黛玉說過這麼段話:

「你當我是誰,我也是個淘氣的。從小七八歲上也夠個人纏的。我們家也算是個讀書人家,祖父手裡也愛藏書。先時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處,都怕看正經書。弟兄們也有愛詩的,也有愛詞的,諸如這些《西廂》《琵琶》以及『元人百種』,無所不有。他們是偷背著我們看,我們卻也偷背著他們看。後來大人知道了,打的打,罵的罵,燒的燒,才丟開了。所以咱們女孩兒家不認得字的倒好。男人們讀書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何況你我。就連作詩寫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內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內之事。男人們讀書明理,輔國治民,這便好了。只是如今並不聽見有這樣的人,讀了書倒更壞了。這是書誤了他,可惜他也把書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種買賣,倒沒有什麼大害處。你我只該做些針黹紡織的事才是,偏又認得了字,既認得了字,不過揀那正經的看也罷了,最怕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簡直可以說,這是薛寶釵在跟小時候「淘氣的自己」做對話,即,成熟之後,更精通世務更理性(這些並不都是好詞)的自己,在勸慰當初那個年輕銳利,目下無塵的自己。

從賈寶玉的性格來談:
他性格頗怪,極有才情,和林黛玉是一對兒;而作者又時時說他是混世魔王,說他是業障,說他不通世務。其實他本身性格就是林黛玉,而外界則更多用薛寶釵的標準來面對他。

可以說,這部書里,林黛玉就代表著那個狷介靈秀的自己,薛寶釵代表著中正圓融的自己。賈寶玉一直守著林黛玉,但最後各方勢力卻把他慢慢往薛寶釵推。

(當然,你可以可以從《少年PI》角度思考,相信其實薛寶釵和林黛玉是同一個女人的不同人格分身,而這本書就是兩種人格爭鬧又和解的過程,所以全是虛幻……雖然我完全不支持這種思考法……)


恰好四年前寫過一篇關於釵黛合一的小文章,如今看來雖然頗為稚嫩,勉強也算是一個答案了吧。

薛寶釵和林黛玉孰優孰劣,自古以來的文人們爭論不休。我是愛黛玉多一點的,但是寶釵也是一個可愛的女孩。上個世紀20年代俞平伯先生提出了釵黛合一的學術觀點。但是最早提出釵黛合一的卻另有其人。脂硯齋在庚辰本第42回總評:「釵玉名雖二個,人卻一身,此幻筆也。今書至三十八回,已過三分之一有餘,故寫是回,使二人合一。請看黛玉逝後寶釵文字,便知余言不謬」。脂硯齋被認為是最早讀到紅樓夢,讀過紅樓夢全書的和作者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的評書人,甚至是參與的紅樓夢的創作。這樣的人物都說了這樣的話,我們是否也應該仔細的思索思索呢?就著脂硯齋的話,我淺淺的分析分析釵黛合一。

  初讀紅樓夢的人都會覺得寶釵和黛玉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一個豐如太真,一個病勝西施;一個天真無邪,一個圓滑世故;一個冷若冰霜,一個熱情似火;一個任是無情也動人,一個莫怨東風當自嗟。這樣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人怎麼能夠合一呢?可是熟讀的人又會問「金陵十二釵中的女兒都是一人一判詞,緣何釵黛合起來才一首呢?」就如俞平伯先生所問「難道這兩個人不重要,不配每個人獨佔一首詩,一幅畫?」然而很顯然的釵黛是紅樓夢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物。這就有了釵黛合一的猜想。那麼這兩個人是天壤之別還是毫無二致呢?


  首先在體貌上來看;一個胖一個瘦,一個怕冷一個怕熱。是有著截然的差別的。既然這樣,能夠合一的自然只有內在的思想了。


  紅樓夢中黛玉的重要任務是和賈寶玉談戀愛,其重情如命。她冷眼看著賈府的一切,冷眼看著世間的一切,彷彿這一切與她無關。與她有關的就是賈寶玉的愛。她崇尚生命高於社會,人就應該像花兒一樣忘情的綻放,像鳥兒一樣自由的飛翔,而不應該受世俗道德捆綁,這正是道家的道。


  寶釵的任務卻並不由她自己決定。她上京都是為了參選秀女,失敗後她就一心一意的在家幫母親持家,待字閨中。寶釵重理,她認為凡是都有個理。她一樣冷眼看著賈府,因為這一切都是別人的家事。「立定主意,不幹自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是鳳姐對她的評價,這正是儒家的理。


  寶釵從小也是個淘氣的,從小七八歲上也夠個人纏的,也偷偷的讀過「西廂」「琵琶」,但是後來卻「最怕見了那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寶釵本和黛玉是一種人,但是寶釵有母親哥哥,黛玉卻是孑然一身。寶釵在世俗尚有牽掛,黛玉除了寶玉無有牽掛,然寶玉也是天上來的,算不得世間的俗人。


  黛玉最初對寶釵是有敵意的,但在「蘅蕪君蘭言解疑癖」後,兩人成為金蘭之交,倒比別人更好了。寶釵和黛玉其實是成了知己,她們有著同樣的見解,但是身世和際遇的不同,使得她們選擇了不同的處世態度,得到的自然是不同的命運。


  說釵黛合一有三個人不得不說,秦可卿,甄寶玉和史湘雲。


  作者為秦可卿取名兼美,並且明寫兼有釵黛之美。但是給她的結局卻是「淫喪天香樓」,這不得不讓人感嘆。一個出世一個入世其實是難以兼容的,這是釵黛合一理想的破滅也是作者思想矛盾的爆發。


  甄寶玉和賈寶玉猶如一個人照鏡子,鏡子裡面一個外面一個,其實是一個人。庚辰本第22回雙夾批:「將薛、林作甄玉、賈玉看書,則不失執筆人本旨」。這其實就是告訴讀者,釵黛二人本是一人。


  史湘雲是作者極其讚譽的一個人物,「英雄闊大寬宏量,從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湘雲才華堪比黛玉,品貌不輸寶釵,卻又不像釵黛都有病。湘雲其實是連接釵黛的一個人物。湘雲應該是先認識的林黛玉,從小應該受林黛玉的影響較大。後來寶釵的到來,她把寶釵當親姐姐,倒苦水,說心裡話,學到了仕途經濟學問。再後來她與黛玉聯詩,似乎又回到了自然的本性。「寒塘渡鶴影」不正道出了內心的孤苦?湘雲蜂腰鶴背,鶴就是指湘雲,而寒塘不正是鶴最自然的處所嗎?

  湘雲一如中國歷史上的許多詩人,開始時都想修齊治平,後來卻都是尚自然而隱居,遨遊於天地之間,「今宵有酒今宵醉」「人生得意須盡歡」,湘雲好似作者一生的寫照。


  釵黛所體現出來的思想一儒一道,寶釵是儒家的君子,重社會世俗;黛玉是道家的真人,尚自然純樸。釵黛合一是古時許多文人曾有過的理想,但是似乎都是破滅了的。現在都認為儒道是互補的,但是具體到個人似乎沒有成功的案例。所謂的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是很難結合的。儒家求中庸,以民為天下,以修齊治平為理想;道家主無為,以生命為一切,以回歸自然為理想。紅樓夢的作者對這兩種思想都有嚮往,也都有批判。作者認為二者合一方是理想境界,但是卻不可為之。我認為這就是所謂的釵黛合一的本質。


  然而紅樓夢中不僅有儒道的思想,更是充斥著佛家的思想,開篇就是一僧一道。賈寶玉最後世出家了的,許多學者說賈寶玉的原型就是作者自己。我們知道曹雪芹沒有出家,但是他的思想最後是不是到了佛家的境界呢?紅樓夢曲的引子里說是「懷金悼玉的紅樓夢」金就是寶釵,是儒家思想;玉就是黛玉,是道家思想。作者走入佛家後認識到了儒道釋的本質,妄圖使三家之說混為一體,但是卻不得為之,所以寫了這紅樓夢。釵黛合一其實是儒道釋合一的一種哲學理想。


不知道什麼組織語言,大概的感覺就是 寶玉有兩面啊,在封建禮教面前就是混世魔王,寶釵有是非常守禮教的女孩;另一面就是開明具有現代思想的溫柔男子,而黛玉又是篇老子逍遙的思想感覺;
作者寫的就是兩種狀態啊 孔孟和老子
而且寶釵和黛玉的名字正好重合寶玉兩字字;


最直接的證據,就是第五回的判詞和曲:

可嘆停機德,(脂批:此句薛。 樂羊子妻事。)
堪憐詠絮才,(脂批:此句林。)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脂批:寓意深遠,皆非生其地之意。)

終身誤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十餘首判詞和曲中,眾釵皆是獨佔一首,唯林薛二人是合體的。

第四十二回「蘅蕪君蘭言解疑癖 瀟湘子雅謔補餘音」,黛玉打消了對寶釵的猜疑,兩姐妹和好。從此黛釵矛盾也不再成為小說的主線。


感謝題主提出的好問題。作為業餘紅迷,忍不住說說。
我以為,所謂的黛釵合一,不過是說她們倆和好了,看不出來她們是一個人。
黛釵和好原因
~~~~黛釵之間關係其實很簡單,就是情敵關係。由於長期的金玉良緣之說,黛玉把寶釵視為最大的情敵。那為什黛釵會和解呢,有三回很重要。
~~三十二回訴肺腑心迷活寶玉,在這一回,寶黛之間等於將心裡話挑明了,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這下黛玉放心了。
~~三十六回綉鴛鴦夢兆絳芸軒,寶釵坐在寶玉旁邊綉鴛鴦,寶玉做了個夢,說夢話了「和尚道士的話,如何信得!什麼金玉良緣,我偏說是木石姻緣!」這等於像寶釵挑明,自己愛的是黛玉。這下寶釵也明白了。
~~第四十二回蘅蕪君蘭言解疑語中,寶釵假裝要審黛玉,實質是勸導黛玉,勸導黛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黛玉心中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我不會和你搶寶玉,如果我要和你搶,我只用把你看邪書的事告訴太太,但我沒有。不僅沒有舉報黛玉,還把自己看邪書的事告訴黛玉,如此這般,黛玉還有什麼理由不和寶釵和好。
寶釵本來待人極好,黛玉也並非真討厭寶釵,由於擺脫了情敵的身份,加上寶釵對黛玉的關心,黛釵自然就和好了。
作者意圖的揣測
~~作者作紅樓夢的主要意圖是對封建社會的控訴,不可能將黛釵之間的糾葛貫穿全文,黛釵的人生觀價值觀一直是不同的,七十回,黛釵各寫了一首柳絮詞,可以看出,到這時,她們的價值取向完全不同,甚至相互抵觸。
~~作者所要表現的,是封建社會對女子的迫害,不管你是符合封建禮教(寶釵),還是不符合(黛玉),都是逃不過迫害的,用兩個典型例子,凸顯封建禮教對女子無差別的迫害。所以不可能將黛釵和為一個人。
~~作者對寶釵性格的描寫,有點類似於倒敘,剛開始寫得特別的好,後來逐漸也表露一些不合禮儀的地方,比如說對丫鬟大發脾氣,對寶玉發脾氣,撲蝶之類的。對黛玉則是正序,從膽小害羞到嫉妒到多疑到變得稍微成熟。這讓我想起了《記憶碎片》里的手法,如此首尾合一,一個完整的性格發展過程就出來了。只不過一個擁有了前一半過程,一個擁有了後一半過程,此為黛釵合一。二者合一的契機,則是關於看邪書的問題,原來如此正經的寶姐姐也有如此的過去,到這,黛釵合一,但實際,二人性格差距仍然很大,和而不同。


第一次在知乎回答問題好緊張.....≧﹏≦
——————————————————————————————————————————
摘錄《漢語言文學原典精讀系列·紅樓夢》:
「釵黛合一」論具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是道德價值層面,二是創作手法層面。
持「釵黛合一」論者往往以創作手法上的「釵黛不分輕重」去論證曹雪芹在道德價值上對釵黛的不分軒輊。
釵黛能否合一,關鍵在於「無我」,在於消解人的主體性。
——————————————————————————————————————————
以上是我前段時間讀書筆記的摘抄,很簡短,我來說說我自己的解釋吧。
一、釵黛創作手法合一,頂樓回答了我就不再贅述。
二、但是從道德價值來說,確實有些輕釵重黛的意思。
別的不說,且只說個人品質。
通覽全篇紅樓夢,黛玉什麼時候都是言行合一的。
有一次寶玉對湘雲發火說:林姑娘說過這些話不曾?若她也說,我早與她生分了。(原話不記得了 T^T)
寶玉挨打之後她哭紅了眼睛說:你可都改了吧。(這句帶了些試探的意味)寶玉聽出來了,嘆著氣說:你放心,我就是為他們這些人死了也願意。(就是不會改了)
周瑞家的送花的時候,她得知自己最後選花,冷笑道: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
反觀寶釵,則通篇是以一種心口不一的感覺出現的。
撲蝶的時候聽到小紅對旁人說丟了帕子的事,她怕自己被誤會,就說顰兒方才在這裡。
黛玉與湘雲看見她坐在寶玉床邊打纓絡,黛玉直接笑了。
黛玉不小心念出了西廂里的句子,她一邊教訓她,一邊又和她和解。
從旁人的角度也能看出來,
一開始寶釵一來,就說她比黛玉還好看了幾分。
查抄大觀園時候,鳳姐說還是不要打擾親戚了,於是沒有去寶釵那兒,但是,但是!她一轉身就去了黛玉那兒!!!
(我是覺得,這樣寫更能喚起讀者對黛玉處境的同情。)
所以說,我覺得,作者褒黛貶釵還是比較明顯的。
從道德層面來說,釵黛恐怕不能合一。
三、寶玉是希望她倆合一的。
我讀的這本書的說法:
然而,人只要活著,只要不是嬰兒或者精神病患者,人就不能「無我」。一方面,由「我思主體」去感悟「無我」才是擺脫痛苦的唯一出路以及「無我」(釵黛合一)的絕無可能,這是主體性的自成悖論,也是賈寶玉的大悲哀,是他的「意淫」和對香消玉殞的的悲慟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由我「我思主體」去感悟人只有到了死後才能「無我」,或者說,人之死後反而不得不「無我」,「我思主體」從此迷失,不知所終,這卻是賈寶玉所體驗到的人的更大的悲哀,也是他自悲自憐的更深層的原因。
這一段各人來理解各人的吧。
開闢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作者:雲鐵樵
鏈接:寶釵和黛玉關係到底怎麼樣? - 雲鐵樵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把顰兒這個別人起的外號搶過來當自己專屬代詞。
對包括寶玉在內的任何男人都沒有愛情成分。
長輩要叫黛玉就主動自己去叫。
平時也喜歡對黛玉做點捏臉殺,撕嘴殺之類的事,第四十二回乾脆把黛玉撲倒在床上。
最重要的是兩個人的判詞也是註定在一起的。
你說什麼感情,當然女同要把對方掰彎的蕾絲之情啊。
ps:也只有這樣才能解釋薛林的判詞之謎。
首先看原文:只見頭一頁上畫著是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詩道: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古往今來無數的紅學大師都對這個判詞表示不解:因為第一句描寫的是薛寶釵,第二句是林黛玉,那麼應該第三句是薛,第四句是林啊,怎麼判詞是第三句是林第四句薛呢?還有玉帶林中掛是黛玉上吊還是什麼?
其實我看來這些問題很好解釋,首先枯木「上懸」著玉帶,對應判詞第三句玉帶林中掛,其次後面雪中一股金簪,對應第四句金簪雪裡埋。很明顯第三句是薛寶釵撲倒林黛玉然後上懸在黛玉身上兩人磨豆腐,第四句黛玉反攻將形狀像金簪的情趣用具埋在雪裡(想想雪的同音字是什麼就知道這個雪用得極妙,另外用金簪不是金釵也很妙,因為金簪是一股而金釵是兩股)了啊。所以脂硯齋說這後兩句詩「寓意深遠,皆生非其地之意」。暗示了兩個女同的故事當然「寓意深遠」,在直男癌看來好好的地不給男人耕種當然「生非其地」了。脂硯齋說的「釵、玉名雖兩個,人卻一身」也可以理解了,就是最簡單的兩個女同後來在一起了一段時間而已。
另外我的寶釵掰彎黛玉的觀點,知乎紅學大佬庵溪並不反對這樣的研究方向哦。


脂批也說了,看黛玉死後寶釵的話就知道兩人為一體所言不假,可惜看不到,怎麼說也是猜測了。
我的理解吧,就像一個人,表面上端著,做事什麼的都很寶釵,但是私底下其實是黛玉,只不過受傳統的壓制不表現給其他人看。估計這個女孩子就是釵黛的原型,也是曹雪芹青梅竹馬的人,(應該是很重要的一個人,要不是怎麼會做主角,難道是初戀神馬的?哈哈)最後寫<紅樓夢>的時候就把她寫進去了。
純屬猜測,如有雷同,不勝榮幸。


謝邀
我很贊同張佳瑋的答覆,基本上我想說的就是他所說的,我在這就不累述了
我就單說說我自己對這兩人的看法
我不喜歡寶釵,從來沒喜歡過,愛妹妹卻愛到骨子裡
如今,工作了那麼多年慢慢悟出原來我不喜歡寶釵就是厭惡自己也有寶釵世故圓滑的那一面,人都是有追求美好事物的心愿的,對於林妹妹這樣一個孤標傲皆誰隱的姑娘當然是艷羨的。可現實卻告訴我們仰望星空可以,但要掌握好度,人生在世,最主要的還是腳踏實地。


釵黛合一說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張新之(從文法上評作者將釵黛二人的傳記合併為釵黛之爭一條主線)——俞平伯(據秦可卿乳名兼美提出釵黛二美合一)——脂硯齋(釵玉名雖二個,人卻一身)——劉心武(釵黛和好)
上述先後次序說明脂評古本系胡適俞平伯的追隨者偽造。
曲子云「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足以推翻釵黛合一說。
42回、45回孟光接了梁鴻案後,釵黛表面上的和好其實是假象。據此後黛玉病情轉惡,詩作發悲音,以及黛死釵嫁等情節分析,可知釵黛不但沒和好,反而是黛玉一步步被寶釵壓制,直至淚盡而逝。所以說釵黛關係自始至終都是明爭暗鬥,不存在釵黛和好、釵黛合一這種事。拙作硃批紅接3女兒夢對此有專章論述,清多指教


所謂"兼美"、"合一",我一直以為是"臭男人"的意淫而已哪。


另一個問題的答案貌似也能回答這個問題...

文學層面的釵黛合一:
將二人放在一起,時時作比,刻刻相衡,建立出「一生之敵」的對手效應;
兩個身在泰山之巔凌雲之上「亦敵亦友」的女子的比量是故事的一大看點。
這正如
《陸小鳳傳奇:決戰前後》中紫禁之巔的西門吹雪與葉孤城;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中福爾莫斯和莫里亞蒂;
NBA賽場20世紀80年代的魔術師與大鳥。
正是這種對手戲,塑造出這種這些LOGO級的人物和史詩級的故事。

思想方面的釵黛合一:
黛玉寶釵糾結誰更好這個問題怕是爭論不休的,讀者不能統一、寶玉無法客觀、恐怕曹公也真的沒法說清。
懷金悼玉的《紅樓夢》要傳遞出的從來不是釵黛間誰是誰非、孰優孰劣,而是賈寶玉對於價值觀的審視和傾向、選擇與順從。
林黛玉,是轉瞬即逝的流星,隨風飄舞的柳絮;
薛寶釵,是日升夜落的驕陽,根深葉蔓的松柏。
林黛玉是理想,薛寶釵是現實。兩者總是在磕碰中一路前行。
而黛也好,釵也罷,無非都是賈寶玉自己的影子而已,
寶釵黛玉,釵黛合一,即為寶玉。
黛玉不是賈寶玉的soulmate,而是賈寶玉的soul,
寶玉很早便認識到了自己的內心,不過這個內心太不合時宜為權勢所不容,跟當時的主流價值觀相左,最被看不上
家人堅決的要求他走上那條人情世故仕途經濟之路。
兩種觀點在不斷的鬥爭,但是不合時宜的、出身卑微的、體弱多病的內心被人情練達、細緻入微、小惠大體的現實主義壓制。
出身卑微被謗壽夭、不合時宜終陷淖泥、體弱多病也只能淚盡而逝,寶玉無可奈何只能杜撰芙蓉誄來紀念那些曾經的美好,然後不得已的走向家人為自己用心鋪墊的仕途大道,卻是誰知公子無緣到頭來不過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好了,就到這裡吧,好就是了,了就是好。


寶釵更有可能是原型,黛玉是抽離出來的,寶玉一直守著黛玉,只是守著抽離出來那個精神之侶。二者合一也為書的後續矛盾做個結尾,紅樓不只言情。


參見《搏擊俱樂部》


金玉姻緣:化身為「假」寶玉後,生而為人,受體制、俗世外力所推的婚姻;

木石前盟:象徵著幻化肉身前,本無塵埃、沒有社會異化的「真」性靈。


"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

----「釵黛合一」,不如理解成是通靈寶玉流放紅塵後,世俗的幻境和自性的覺知之間的永恆掙扎。

終歸夢一場,飛鳥各歸林。紅塵中,萬籟俱寂而靈覺獨存,不正是釵黛合一么?


僅個人解讀。


曹公寫的是少年往事,而年少時我們更純粹,激進。黛玉也許是一個女人純粹的少女時代。寶釵則是更為成熟之後的賢妻良母。


以下所述觀點來自劉心武先生,我看了之後胡亂記得的一些,有偏差勿怪。
這個要看正冊,正冊中寶黛是一畫一詩,而不與眾人相同。這既說明雪琴先生對她們的地位,又說明了她們二人不能分開來進行點評。
所有這些女子都是薄命司裡面的,儘管林黛玉她追求個性解放,由著自己性子生活是個悲劇,儘管薛寶釵她拚命地內斂自己,努力地遵守封建的規範,可是到頭來那個社會是罪惡的,它並不因為這些閨中的女兒個人的價值取向上的不同,而分別給予她們不同的命運,它最後都可能給予她們打擊性的一種人生遭遇,都很悲慘。所以曹雪芹他不願意讓讀者產生一個誤解,以為這些閨中女兒,由於她們的情感、價值取向、性格不同,就有的人就會有好的命運,他是一個控訴那個社會殘害年青的閨中女子的,他有這樣一個基本立場。
開導後就是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寶黛自此冰釋。
寶玉毫無疑問的只愛黛玉一個,但是寶釵對他的影響也是毋庸置疑的,況且又是他的正室。寶黛二人聯合體現出寶玉從愛情到婚姻的經歷,可以說是有貫穿性的。
這種東西本來就很微妙很感性,想理性的表達出來自身的邏輯和語言能力頓時感覺不夠了。見諒。


我的理解是,作者寫《紅樓夢》是表達了對美的歌頌,而他心目中美的代表,美的精華凝聚在兩個人身上,一是林黛玉,一是薛寶釵。兩者猶如日月爭輝,陰陽相生,互相映照,缺一而美中不足,是以稱釵黛合一。

林薛二人一與寶玉有前世之約,一有現世姻緣。一是寶玉精神知己,一是寶玉俗世之伴。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作者也是說的很明白,黛玉集世間女子才學之大成,寶釵則是德行超出同儕,可嘆女子之美,在那個時代卻是千紅一窟,萬艷同杯,這就是《紅樓夢》的主旨之一。兩人不可或缺,因此來說黛玉也是必死,絕不可能嫁給寶玉。

而對題主第二個問題,實在不知道怎麼回答,因為我覺得這兩個人從頭到尾都是一體兩面的,為什麼是四十二回之後才合一呢?還要待有學之士教我


重新看了一遍題主的問題,又問了問我們老師,補充一下:林黛玉和薛寶釵絕對不會是一個人,脂硯齋也不是說她倆其實是一個人的意思,他說的是林薛兩人之前情感上有隔閡,而通過這一章,「孟光接了梁鴻案」,兩個人感情融洽了,思想統一了,所以題主好像是有什麼東西理解錯了的樣子呢

所以脂硯齋說的釵黛合一和我們所說的釵黛合一不是一個意思。


推薦閱讀:

為什麼賈政一個工部員外郎卻能給賈雨村應天府尹?
如果你生在紅樓,你會和誰成為好朋友?
《紅樓夢》中誰的文采最好?
對於紅學研究,你是傾向於考據派,還是索隱派?
如何看待寶釵在金釧兒投井之後的所做所為?

TAG:紅樓夢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