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作品在摄影当中究竟有多大意义?
我在国外做摄影师,因为自己开始做摄影的时候已经是数码时代了,所以一直都是在电脑上和网上分享自己的作品。
但是我接触到的所有欧美摄影师,他们都认为电子版不是照片,只有印在相纸上才是照片。有些人甚至认为电子版照片很cheap,表示自己很不愿意给客人看电子版照片。又有一些摄影师表示说,打印的照片质量可以做到更高端。
还有人提出了一种假设我都要无语了,他们认为纸质版照片能保留的比电子版更长久,觉得电子版很容易几十年以后就读不出了,而纸质版可以一直保存下去。拜托……现在是云计算时代,某大师还跟我说,也许有一天外星人入侵地球全世界的硬盘都一起坏掉了……WTF?!反而是你把相册弄丢了的概率更大吧!我也有一本样片册,用的是顶级的艺术微喷装裱工艺。摄影师朋友们看了这本样片册之后都觉得很不错,但是客户看的时候就我的观察,似乎并没有和网上看到我的照片的反应有什么区别。毕竟他们是喜欢我放在网上的照片才来找我的。
专业摄影师推崇打印作品,贬低电子版照片,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从04年开始做打印输出,到今年底就一轮了。现在手下有一家爱普生认证的艺术微喷工作室,专门为摄影师提供输出方面的服务。同时也给许多艺术家、工作室、机构提供打印输出方面的技术支持,去年我翻译出版了就我所知的国内唯一一本专门介绍摄影作品打印输出的书。
https://www.amazon.cn/gp/aw/d/B0152KMHC6/
所以,打印作品在摄影当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想答案应该是,非常重大。
谈到打印输出,有一个代表性人物叫做Graham Nash,他经营的Nash Edition正是打印输出工艺走上摄影舞台历史的见证,他工作室使用的IRIS打印机也正因为如此被史密森尼博物馆收藏。
06年的时候,有个出版社为这家公司出了一本书,名字叫Nash Edition: Photography and the Art of Digital Printing。由于关注这个领域的人实在太少,这本书永远也不会有在国内出版的可能,于是09年我抽时间偷偷把这本书翻译成了中文。
书的第三章从摄影记录载体的技术发展角度讨论了摄影的发展历史,我想能从情(an)怀(li)的角度更好的回答一下打印作品在摄影当中的意义:摄影的诞生源自于人类对于来自真实世界的影像保存的渴望,而打印提供了当下记录影像最为持久的一种解决方案,同时也给摄影作品的呈现带来了更多可能。所以打印成为了摄影,成就了摄影。也成长了摄影。
以上,是一个个人化的回答。其实,它约等于两个字,“马克”。
想要具体讨论打印作品在摄影当中的意义,首先需要定义什么是摄影,什么是影像,什么是照片,或许才能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回答。这需要打很多很多的字,让我等到有时间来慢慢说。
------------------------------------------第一次更新------------------------------------------
因为标签中包含了“艺术欣赏”,所以我直接从摄影艺术的角度开始谈吧,这样更方便大家感受其中的问题。
插一句,摄影艺术中相当突出的问题,在平日表现得并不够明显,对于普通人的生活也并不造成明显的影响,但并非是所有普通人都完全不会意识到,其中最显著的一个问题就是:情怀。
1975年柯达公司制作了第一台数码相机的原型机,当时的存储设备还是磁带,当然很多人可能连磁带都没有见过。
2000年在佳能等日系公司的努力下数码相机开始普及,2003年普通人也买得起的数码单反相机300D问世,随后一系列像素大战用了十年时间让主流相机的像素翻了十倍。于是很多从数码时代才开始接触摄影的摄影师开始有了一个错觉,照片是可以随便缩小放大的;或者说,摄影作品是可以通过屏幕、网站分享的。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每天都在通过屏幕看“摄影作品”啊,你上面这句话很主观。
虽然这是一篇很主观、很情怀的文章,但我还是尽量想讲道理的。上面这句话没错,错的是“摄影师”实在是太喜欢滥用“作品”这个词了。
“作品”这个词的出处我没有做过具体的考证,但因为汉典上没有给出这个词的出处,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它是个翻译过来的词汇。
“作品”在法文里是objet d"art,到英文以后变成了work of art,他们都突出了一个共同点,当我们谈论作品的时候,本质所指是一个承载了“艺术”的“物品”。所以关于作品维基是这么说的:
A work of art in the visual arts is a physical two- or three- dimensional object that is professionally determined or otherwise considered to fulfill a primarily independent aesthetic function.
http://www.wikiwand.com/en/Work_of_art
或者是这么说的:作品,亦稱創作、創意作品、著作,是具有创作性,并且可以通过某种形式复制的成品。
作品 - Wikiwand
两者都强调了承载物的物理属性。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题主在文章中所说的“一直都是在电脑上和网上分享自己的作品”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或者说让“作品”涉及的语境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围。具体点儿说,你和你的欧美同行们在谈到“照片”或者“作品”的时候很可能谈的并不是同一件东西。
在摄影的文论里面,我们谈论照片的时候经常会用到这么几个词,image、photo、print,我个人在译书的时候通常选择影像、照片、作品三个词与之对应。
影像表示一幅画面中所承载的内容;作品表示承载内容的介质;照片兼具两者的意思,但实际上更看重的还是作为内容承载物的对象本身,不然也就不会出现“数码照片(digital photo)”这个说法。“数码”这个修饰词存在本身,就表明了人们在潜意识里并不认为数字化照片能与照片等同起来,而只是照片的一个数字化存在。
题主说“我接触到的所有欧美摄影师,他们都认为电子版不是照片,只有印在相纸上才是照片”这句话里面的“电子版”本身就和“数码照片”中的“数码”一样,表明在题主自己的潜意识里也认为“电子版”只是“照片”的一种版本。而且,当谈到“photo”和“print”的时候,很可能你与你的欧美同行心中想到的依旧不是同一个内容。
这儿要插一句,print在摄影里面其实是个很麻烦的词汇,因为它可以指代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你和一位四十岁以上的欧洲摄影师聊天,当他谈到print的时候几乎可以肯定的说他一定不是在谈打印。那个年代的人还是习惯称呼打印为“digital print”。
谈完作品,咱们接着谈摄影作品的创作。
艺术家对于作品尺幅的控制,是艺术家创作中最重要的决策之一,甚至超过了画什么和怎么画。那么具体到摄影艺术家,最终他准备呈现出的作品尺幅,事实上也直接影响了他的工具选择、创作方式、甚至某个题材的可行与否。
关于这个问题知乎上有两篇非常棒的答案,虽然是聊艺术的,但我觉得摄影可以参考:
欣赏一幅画的原作,和欣赏一幅画的图片,区别在哪里? - 宁湾的回答
如何评价农妇200元一副作品pk周春芽500万+RMB大作? - 庄泽曦的回答
当然为了避免大家觉得上面这个说法还是包含过多的个人情绪所以选择了对我有利的证据,我们下面还是来看看屏幕摄影艺术的例子。
爱德华·伯丁斯基很早就开始对于新媒体的积极尝试,2012年的时候就在iPad上出版了自己的个人作品集Oil,图文并茂,还有多媒体内容。但那个时候还是iPad第一代,所以拿到今天的iPad Pro上打开是酱紫的,你们感受一下:
(一张iPad Pro的截图有12M,传了半天没传上来,我只好进PS截个局部了)
这是iPad版本的封面和画册的对比,注意颜色和尺寸差异。
而这张照片在展出的时候是酱紫的,你们再感受一下。
展出的布置对应到出版物上是酱紫的。本来打算用这一张拍一个两者的显示精度对比,后来觉得太欺负人,于是我换一张好了。
随手翻一下,就它了。
iPad上的显示效果。
画册。
对于普通人来说,照片导入手机、平板、电脑就已经够了,对于摄影师来说远不是这样。而且很可能由于技术进步出现上面OIL问世之初惊为天人,今天一看惨不忍睹的问题。在不同尺寸、不同分辨率、不同光源的显示设备上呈现作品,为了给观众带来相同的感受是一个相当费心的事情。
一张照片,在不同尺寸、不同分辨率、不同显示原理的显示设备上看,需要改变的不止是分辨率,更重要的是照片的锐度、色彩、整体反差。
大家可以自己做个试验,在平板上打开一张图片,手机上打开同一张图片,为了避免颜色的影响最好用黑白照片。你会发现,两者呈现出来的对比度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非要说是因为屏幕设置的不一样,也可以试试看平板拿近拿远的效果。所以选择纸面呈现这种最为传统、最为熟悉的模式对于摄影师来说实际上是一个省心、省力、省时、省钱,还不容易出错的选择。
一个好的摄影师,在开始创作作品之前,就已经想好了作品最终的呈现环境、呈现方式与呈现对象。尽管随着数字摄影的发展,今天的作品确实已经可以在多种媒介上呈现,但事实上对于严肃的摄影艺术家来说,如果想要保持作品呈现效果的一贯性,就意味着他需要为每一种呈现方式制作一个单独的版本,而不是用一个文件去适应所有的版本,这是摄影师控制力的一种表现,也是区分优秀摄影师与普通摄影师的一个杠杠。更何况一些物理呈现手段、作品与空间的互动是屏幕永远无法传达的,甚至这也是摄影师所欠缺而需要策展人去弥补的。
很多人提到色彩的问题我这儿也简单写几句,不光所有显示器与显示器之间有区别,实际上打印机与显示器之间也有区别,被业外人士传得神乎其神的色彩管理,其实对于业内人士只是尽可能缩小各种介质呈现色彩差异的一种技术手段。但更要命的是,所有设备的色彩呈现与艺术家心中的那个颜色之间是有差异的。所以当摄影师谈论阳光的温暖、湖水的澄清、肌肤的细腻,如果你不是站在他所签字认可的那张作品面前,那么你所想象的与摄影师所想表达的之间就存在你甚至意识不到,但实际无法逾越的鸿沟。
如果是要求特别高的摄影艺术品,我们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往往会在色彩管理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偏差再输出一系列小样,让摄影师挑选,并按照其判断出大样,得到认可后才制作成品。直接一张接一张出大样的土豪也有,但是不多,毕竟这是一个比拿美元点烟还烧钱的行为。
在今天,数码打印确实是最佳的呈现方式。同时它也打通了纸面呈现与屏幕呈现之间的一些障碍,让摄影师对于自己的流程有了更完整的控制性,因此对于摄影艺术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意义。
关于题主谈到的剩下一些问题因为最近比较忙,我先简单的回答一下,后面再慢慢详细写。
打印的照片质量可以做到更高端。
一点也没错,最贵的打印装裱工艺可以做到三千到五千一个平米,这还是在不考虑奢侈画框材料的情况下。换句话说,一张大点儿的照片成本价可以买一台Adobe RGB的显示器,或者一个128G的iPad Pro。有时候做影展计算价格的时候,我自己敲计算机手都在发抖。
上两个用Diasec工艺制作的作品。图片来源网络。
奢侈品相框包括国内的各种稀有木料边条或者老外喜欢的纯银相框等等,然后还有各种几千块钱一个平米的手工纸、手工皮料等等。所以非要说电子版照片很cheap,从价值上来说我觉得欠妥,但从价格上来说完全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啊。
还有人提出了一种假设我都要无语了,他们认为纸质版照片能保留的比电子版更长久
一点也没错,因为电子材料从来就不被认为是一种档案级的材料,只是一种存储级的材料。首先,一枚EMP可以毁掉一座城市的所有无保护电子档案。然后,一种假想的病毒可能让人类的所有电子发明回到原点,那么所有的JPEG、TIFF、RAW、PSD也就失去了意义,参见电影《超验骇客》。至于各种云,首先安全性堪忧,然后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政治风险。至于硬盘这种摔一下一辈子的照片就没了的东西,呵呵。
最后,我们谈论保存性,其实并不只是考虑人类还存在的时候的问题,还考虑如果人类灭绝了呢?假设人类灭绝,外星人来到地球,你觉得他们是看到一张照片了解曾经有这样一种生物在这个星球上曾经生活的可能性大,还是收一堆电子垃圾回去慢慢分析的可能性大?
所以抛弃友善度不要,我只想说,当题主觉得无语的时候,可能还真是因为了解得太少。
我也有一本样片册,用的是顶级的艺术微喷装裱工艺。摄影师朋友们看了这本样片册之后都觉得很不错,但是客户看的时候就我的观察,似乎并没有和网上看到我的照片的反应有什么区别。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好暂时地再放下一下友善度。
不同圈子对于顶级的概念是有差异的,我从题主的问题描述中大致判断题主应该是人像或者婚礼圈子的摄影师。我和这类摄影师有很多交道,也和很多人是好朋友,但是当他们谈到顶级工艺的时候多少和我心中的顶级工艺是有很大差异的。
我给一些土豪客户做过一些顶级工艺的册子让他们拿出去装(xuan)逼(fu),最贵的一本使用日本手工纸折页装加欧洲手工牛皮封面,放在博物馆级的纸盒里面,交货以后土豪自己还给订做了一批檀木盒子。总价属于商业机密这儿就不太方便说了。
就我的观察和事后收到的反映,即便是十亿级别身家的土豪,在面对这种册子的时候也会屏住呼吸小心翼翼的翻动,千万级别身家的土豪问了价格只能吐舌头。总之他们看到画册的反应和在网上看照片的反应区别挺大的。
我很反感用价格来比较艺术,而且我觉得我做的这套册子和艺术根本扯不上关系,但是我想用来说明顶级这个问题还是靠得住的。相信我,我这儿只是用了最贵的真材实料,但还没有上升到奢侈品级别的材料。关于奢侈品级别的材料我就说一句话,爱马仕除了出徕卡,也是出相册的……
这一段回答得真TM恶心。
专业摄影师推崇打印作品,贬低电子版照片,是否是为了营销故意而为之或者是一种装逼的表现?
最后一点儿为了简化回答,请原谅我翻了一下问题日志。专业摄影师推崇打印作品确实很大一部分是出于营销目的,毕竟大家都知道,只是卖数码文件是很难卖出价钱的,尤其在你销售对象是普通人的时候。另外推崇打印作品也能方便多赚点儿钱,买两张照片当然价格就是买一张的一倍咯。
至于说装逼,我觉得如果非要把追求极致的呈现效果和装逼划一个等号,那么没错,也确实是为了装逼。
至于说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当然有。这里面既有前面我们已经谈到的,对于审美和摄影本体识上的,也有心理学、社会学各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包括摄影师个体认知的差异。
而且题主的问题描述本身也说明了,打印出来的是作品,电子版本的是照片。我想在题主潜意识里面很清楚意识到两者之间泾渭分明。
我,和我曾经服务过的所有摄影师、摄影艺术家心中也是同样的认为:数字文件只有成为实体,才有成为作品或艺术品的可能;如果停留在屏幕上,它永远只是一张照片。
另外,作为一个现在以摄影为生的人,我一直认为,贬低任何一张照片都是一种欠妥当的行为。因为每张照片诞生,对于拍摄者来说,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义。我不认为贬低照片的行为是一个专业摄影师应该做的,最多是一个职业摄影师出于商业考虑会做的。
——————————————感觉应该隔一下————————————————
这个问题很有趣,下面的每个答案我都认真看了,因为我也很想知道其他人是如何看待打印作品对于摄影的意义的。有一部分人的回答让我受益匪浅,但也有一些人的回答实在是硬伤太多。特别有个在法国学摄影的孩子表示自己根本就没好好上过打印课,这个让我看了挺替他难过,当然人在年轻的时候选择总是比我这样的老人家要多一些的。
今天我手头还有工作要做,所以先谈到这儿吧。有些问题可能谈得比较透彻了,但有些问题可能还未必,等我有时间再慢慢回答。
这篇回答收到个人情绪的影响比较多,如果有欠妥当的地方请各位知友见谅。谢谢大家。客观而言,印刷品的墨点精确率以 300 dpi 为起点“够看”,符合大众的一般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印刷行业的标准规格是 300 dpi,据称最高达到 1200 dpi 时,人眼最挑剔的要求也可以得到满足。相对于印刷品的 300 dpi - 1200 dpi,电子屏幕的 72 ppi - 300ppi 就太低了。在电脑上用 Bridge 查看 100% 原大图,会发现普通电脑/pad 屏幕根本挤不下,挤得下的屏幕多半是昂贵的巨无霸高清屏。从品质、价格、原理各方面综合比较,都可以得出纸质印刷作品就是好的结论,这点毋庸置疑。
但是现在的所谓艺术家们啊,动不动就想搞个大新闻。纸制品和电子图像对于摄影来说显然是个呈现工艺的问题,明明打印成品在这方面是碾压性的优势,你不去客观比较工艺优劣,非要说这是情怀。胶片机到数码相机的纠纷,不提前者的精度而非要说情怀,旁轴相机和单反相机的纠纷,不提便利性而非要说逼格,这都是很奇怪的思维。打印作品的优势明明在显示精度,楼上一堆答案非要说显示器偏色、对摄影的爱、独一无二的问题。
1.说显示偏色问题的请了解现在图像相关的产业普遍用 macbook 和 ipad ,即便是 PC 的显示器也有 icc 校色配置文件。更有甚者说是纸张相片更能表现“本真”色彩的,是因为不知道手里的胶片胶卷在出场时就自带后期,富士的胶片偏红、柯达的饱和度高、柯尼卡的偏色较少但是饱和度偏低之类的。同样的一个场面,用不同胶片就有不同的成果,怎么就是还原本色更好了?这种所谓的还原,比得上多带个调色板临时拍一张,回头 PC 上一键 18% 白平衡处理?
2.“对摄影的爱”无力吐槽,独一无二的问题可以说一下。内容太多分几段好了,懒得看一堆请直接看黑体部分:
摄影术从创立之初就有两种力量在牵制它的发展轨迹,即艺术与科学,或者说审美与工业。从审美角度来看,摄影意味着“光线的绘画”,每一次的绘画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张成果都是如画家的成果一样是原创品,二次复刻的就等同于对达芬奇的画作进行描摹。
这种观点当然有艺术上的合理性,自古以来一切艺术都很在意艺术实体是否直接出自创作者之手,而且对摄影作品的“独一无二”式推崇,也有当时的工艺背景作为支撑:19 世纪 30 年代的的摄影术被称为“日蚀雕刻法”和“达盖尔摄影法”(正是“达盖尔的旗帜”板块名的来源),大概是把一张银版作为今天胶片/CMOS,精确控制曝光后会在银版上留下感光痕迹,经过处理后即可永久保留,可谓是光线的直接成品,其他人无法模拟再现彼时彼刻的光线,这在艺术领域是合乎情理的一种创作方式。
但令人即遗憾又为之庆幸的是,因为银版雕刻法的成本过于昂贵,当时热衷于摄影术的许多化学家和爱好化学的摄影师们都试图改进它,而且成功了。虽然此时所谓的胶片远不如 20 世纪的赛璐珞等材料品相优异,但已经用涂有某些液剂的纸张取代了银版,把纸张作为负相胶片,对它进行冲洗后再得出正相的照片,大大降低了摄影的成本。但这项技术也意味着,可以用负相胶片复制出无数个正相照片来,“达盖尔摄影法”的那种独一无二的光线绘制,已经一去不复返。
达盖尔摄影法代表着某种程度的艺术,和“独一无二”的原作理念,它随着摄影法的改进而消失,可以说根本上瓦解了摄影的艺术之途,这就是所谓的遗憾之处。从此以后,任何摄影都不能拿自己所谓独一无二来卖情怀了,因为这种艺术只属于 19 世纪 40 年代的欧美,50 年代开始摄影就是基于复制技术的,而现在这项基于复制的摄影术已经发展了 150 余年,并全面垄断着当今的摄影产业和生活运用。当然,也有值得欣喜之处,那就是如果当初不是以“开罗摄影法”为起源的胶片系统(更精确点是“负正系统”)出现并取代了“达盖尔摄影法”,摄影术就不会走入千家万户,不会成为工业时代的一个重要发展对象,也就不会有后来值得吹嘘和称道的精巧的相机构造和精美的摄影作品,它会像油画那样默默无闻但是又时而被人听说,或许会偶尔用来拍张全家福。
当然了,也有一些人是要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坚持说即便是不普及到社会,也应该让摄影术当时维持原样,维持“独一无二”的艺术性…所以这里再做个补充,摄影术一开始其实是以实用科学为目的诞生的,它在工艺上真正的创世人是法国的约瑟夫·聂普斯(Joseph Nicephore Niepce),他从事于书本印刷的行业,为了找到便利的书本插图法不断钻研,终于琢磨出了原始的“日光蚀刻法”。
在这种保留感光成品的技艺诞生之后,它的重要作用是普及人类知识,如人眼无法看到但是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菌微生物,毕竟不能随时都创造无菌环境和切片样本让人显微镜观察;如人体的器官检查和医学教育,毕竟不能每次给医学生上课都解剖尸体所以会拍下来作为教材辅助,以前都是用简笔画的,视觉表现力毕竟差很多;拍下来日本、中国、泰国这些偏远地区的风土人情,拍下来欧美的乡间民众,作为历史文献的另一种记录形式等等。
所以说,摄影术的起源是和科学绑定的,它的发展也是,直至今天它仍然和我们的图像展示、多媒体产业绑定在一起,它注定要被科学修正成可以越来越方便穿越、复制的一门技艺。150 年前复制的方式是用蛋白质感光基片,100 年前的方式是用赛璐璐胶片,50 年前用胶卷,现在用网盘和摄影论坛的上传图像功能。为本身就是基于复制的胶片、冲印或者打印伤春悲秋完全没有必要,想要“独一无二”就请尝试一下达盖尔摄影法,今天还有人用,也是很有趣的成品。传送门:bilibili:摄影术演变-达盖尔摄影法
抛砖引玉。
如果是一开始就用了数码的方式,有这样的疑问我觉得非常正常。
排开小时候的傻瓜相机,我也是从数码相机开始接触的摄影。大二时,我第一次试着上了UW的入门摄影课,当时自己已经前前后后使用单反拍了一两年了,熟悉相机的各种操作,我以为我会比较轻松地拿下这门课。
结果当时老师给我们的第一个摄影作业就是自己制作一个小孔成像的照相机。
他提供银盐相纸,粗略教了暗房的操作流程。相机本体是由我们自己在家找纸盒,用胶带、锡纸制作,包括小孔口径和成像的法兰距都是依据条件自己计算的,曝光时间也是算出来的。具体的制作方法我在一个答案里介绍过:
自己想制作最简单的能照相的相机怎么做? - 娄良的回答
很幸运我第一次使用小孔成像相机拍摄就得到了清晰的成片,同时做这个作业的班上有二十个学生吧,第一次实验只有我得到了可以看的成果,这也我人生中第一张冲印出来的摄影作品。
UW的Red Square:
这张照片没办法用像素去评判,清晰度堪忧,内容只是一个广场雕塑,尺寸也是根据做小孔相机的鞋盒裁定的,不是标准的尺寸,因为是直接在相纸上成像,也没法儿放大。简单来说这张照片基本上这辈子就这样了。
但从烘干机里取出它的时候,我突然就知道了为什么摄影老师让我们用这种最原始的方法来获取影像。如果以这样的器材和方法去拍照,任意一次快门都是独一无二的选择,因此格外谨慎,每一张照片都会是非常用心得到的,我和用胶片拍照的朋友说,这样得来的照片,像孩子一样。
拍摄的方法和技术本身会赋予照片画面以外的更深刻的意义和价值。技术会不断的革新,今天有5000万像素,明天可以是VR立体渲染多重对焦视网膜成像,后天可以是脑部信号直接输出,可是这些东西和小孔成像相机其实在做同一件事:以一种手段去将一个画面记录在某个介质上。这里面,记录的手段、画面、介质三者都非常重要,会对照片产生影响。
题目描述里你说:于是我就很怀疑,对我来说,照片的本质是“信息”。当你看照片的时候,你接收的是我想传递给你的一段数据。而这种传递是通过电脑还是通过纸张,不应该有那么明显的区别。
这里我不认可的地方就在于,让人看照片的时候,他接收的信息绝对不止是数据。他接收的正是你记录下的那个时刻,这个时刻不仅包括了画面里的内容,也包括了相机后的你的思维,包括了你拍摄照片的方式,包括了承载这个时刻的介质,甚至是尺寸(即使是屏幕上尺寸也有很大影响)。这里面的任意一点变化,都会使照片的观感产生明显的区别。不仅是客户喜欢打印的照片,而是人类本身就更喜欢可以触摸的实体,因为仅仅观看屏幕的话,看一张照片和看一张垃圾网页,体验是一样的。这点上和炫耀无关,你把摄影这件事过多地限制于人像的客片的位置上来考虑了。
此外:但是客户是不是喜欢你的照片,照片的感觉是不是高端,难道不应该是通过照片本身来体现吗?
照片的好坏当然主要是由照片本身的内容决定的,可是和上面所说的一样,选择如何呈现照片也会对照片最终传达的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谈高端的话,为什么所有的博物馆和影展都是专业印刷出来的作品,而不是用屏幕或投影来展示呢?
今天恰好有毕业前的一场职业规划的Lecture,我们专业邀请了一位在印刷行业做了三十五年的自身Printer来,他叫Noel,Printer这个词本身就是打印机出现以前真正司职印刷的人。
许多人认为印刷行业和胶片摄影一样,都日薄西山穷途末路了,其实反而不是,这些行业都在焕发新的生机。就像绘画没有因为摄影的出现而灭亡反而解放了形式上的舒服在艺术上获得了更大的延伸一样,如今印刷行业因为人们对电子化产品的廉价感和虚无感厌倦,正成为奢侈品、收藏品、高品质商品的首选展示方式。一本排版高级,印刷得当,装帧精美的LOOKBOOK,给消费者的印象绝对比点了赞就划过的Instagram照片要深刻得多。
Noel提到一点,如果有五块不同的屏幕,那观众看到的就会有五种不同的图像,因为屏幕这种介质至今也没有能统一成像的色彩和标准。所以,追求极致的图像工作者,最终仍然会选择以完美的印刷来呈现自己的作品。
他给我们看了很多他参与印刷制作的作品,其中不乏摄影师的作品集,如何用最合适的纸张,最合适的墨水配比,呈现出摄影师最终想要的效果,这里面的门道真的很多。Lecture结束后我看上Richard Berenholtz为纽约最新最高的公寓432 Park Avenue拍摄的一个项目的影集,问Noel哪里能买到,他告诉我这是非卖品,然后将今天展示的样品送给了我。这些照片记录了参与建设这栋大楼的工人,还有一些景观摄影,记录这栋楼是如何一点一点改变了曼哈顿的天际线的。照片之间穿插了所有工人上班时的签到名录的扫描件,大楼建成后每一位工人都得到了一本专门记录自己的影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demo是由Massimo Vignelli完成的,是这位20世纪最杰出的设计师之一生前的遗作,能有一份copy也挺荣幸了。
最后:专业摄影师推崇打印作品,是否是为了营销故意而为之?或者是一种装逼的表现?
我个人很反感你的这两个理解,对于不够了解的行业,以这样狭隘的心态来揣测,其实是你境界的一种体现吧。
不能跑去别人家里矫正屏幕色彩,只能通过纸质输出保证质量了
打印是摄影作品的最终目标
别的都不说,就说视觉冲击力。你在电脑屏幕上看一张风光片,再打一张A3出来,那个感觉差的太远了。
想当年我在广州电脑城逛,见到了一个猥琐大叔点名要买1080P的岛国爱情动作片,试想一位喜欢看爱情动作片的大叔都知道高分辨率带来的视觉冲击,题主你怎么还看不开呢?电脑上看照片效果和打印出来没法比。
现在4K显示器都没普及呢。就算你在4K上看照片那么你看的是多少像素?1200W 竖构图更低
你照片是多少像素?
艺术微喷呢?350的dpi印刷出D810的所有像素只需要30寸不到。
而350Dpi是艺术微喷最低的dpI了。
我拍了一些照片 也称不上作品 后期调色裁剪构图一番后 攒到一两百张就会去洗出来 原因就是喜欢那份感觉 存在手机电脑里的电子版很方便 可是总缺了那么一点意思 就像我现在还很怀念以前在暗房里倒腾药水弄出一张照片的样子 虽然我从来没有进过暗房 也没用亲手冲洗过一张胶片
打印出来的东西 有时不仅是一种情怀 更是一种独特的记忆 首先 我们家以前留下来的照片不多 从小我就很羡慕舅舅家有很多本相册记录他们的生活 所以我也要这么做;其次 我的一些亲人 爷爷和奶奶 他们已经不在了 我能怀念他们的方式只有看看照片 然后跟父母聊起一些关于他们的故事...所以 打印出来的东西也帮助我们留住回忆 凝固温暖瞬间
我有想过 当我们年迈的时候 再去翻以前的日记或者是相册 回忆年轻时候的容颜 感慨度过的三万天 真是一种奇妙的旅行!
无关功利 只在于心 这是我的一点想法
不说别的,给我来块5米1200dpi的屏幕
攝影作品的觀看需要一種介質,可以是手機,是紙張,是顯示器。宏觀來看,其實就分為數碼檔和紙質檔。其實按照個人喜好,並與多大爭論性,我主要是想說為什麼我愛紙質??
一個畫面我們需要觀看,顯示器是用電背發光呈現給妳看的,顏色,亮度,包括清晰度都可以變化,甚至把顯示器關掉,這張照片看不見了,不存在了。
但是當我們把照片沖印出來了,這個畫面就是一個物理存在的物體,無法再調整它的亮度,色差,像素,大小,它就是實實在在的一幅畫,可以拿在手裡的實物。
我們看電影,為什麼會比看電視機舒服,因為電影是反射的,電視機是自身發亮的,看顯示器或電視機的畫面就像盯著一個燈泡上面的畫面一樣,視覺會疲憊。所以我們看每一張攝影作品,終究需要回歸到現實中,讓光線反射到照片上,再進入我們的眼睛裏。這樣的畫面才是最實在的。
還有,攝影其實和畫的價值與欣賞沒什麼區別。我們可以從任何網上看到一幅名畫,但是它的真跡才是最值錢的。同樣的道理,您是一個名攝影師,一張好的作品傳上網,到處都可以傳播「且不說上傳壓縮變色各種顯示器出來的色差影響一張好照片的觀感」,但是您的第一份沖印作品,那才是您的真跡。
舉個例子
簡單放一張作品,你從一百個顯示器或者手機或者各種電器顯示出來的顏色都不可能完全一樣,你能說這個畫面的真正面貌是什麼樣的?沖印出來吧... ...
夾!
我也很赞同优秀的作品打印出来,虽然我的作品也很少打印。原因有几点。
1:每台电脑的显示器有严重的色差,而且大多家用显示器颜色渐变过度时甚至会出现一条的纹理,这就代表了你虽然用的显示器不错,如苹果,艺卓等,后期调色看着也满意,而别人看你的作品却是两种感觉,差异非常大。
2:显示器的大小限制,我是觉得作品越大看起来越震撼,越舒服,而显示器的尺寸和比例限制了作品,或只能局部放大很不爽。
3:展示问题,很显然印刷品有明显优势,做画框挂出来欣赏自己的作品更是方便别人观看,更有广告效应。而电脑中的作品即使不错也很少拿出来看,而且综上看起来明显给人的感觉差一截。
4,:高档的印刷品从材质有很多选择,颜色到精细度都非常细腻。比如做成杂志之类拿到手里的感觉要比电脑里面要吸引人的多。
其实我也很讨厌打印照片。我的打印课评语都是没见过这个人……而且我的老师们也觉得电子版照片不是照片……但是我还是很作死给他们看电子版因为打印真的很烦……泪目……
but 打印是很重要的啊其实……说这话心好虚,感觉像周杰伦歌里说的“认真读书怎么会从我嘴巴说出……”
其实我觉得打印版照片很重要,原因就在于。在很多工作中,打印往往是照片的终极状态。小到婚纱摄影,大到时尚摄影和艺术摄影。它们的最终呈现形式,都是打印。家里床头的婚纱照是打印的,各大杂志也好商场门口的海报也好,是打印的,展览和画廊售卖的照片,更是,打印的。
个人体会,其实打印版的照片基本没有问题的话,照片就可以理解为基本没问题。以为修得很不错的照片,打出来之后才会发现有很多问题。(所以我才觉得很烦……)打印机的色彩还原远逊于电子屏幕。其实imac的retina屏幕不适合有打印需求的修片。因为修完了打出来一看心里受不了……
而且不同的纸,不同的打印机,打出来也不一样。特别对于艺术作品。展览用的作品对打印的要求尤其高。总不能展一堆ipad吧。
客户的话当然对于打印没有什么要求。说句不好听的,他们懂啥。一则有些人本身对于图片的需求就是电子用途。二则他们可能也不了解打印,觉得电子版效果等于打印。实际上电子版看着不错但是打出来惨不忍睹的照片多了去了。
作为摄影师,不懂数码打印就如同胶卷时代不懂得暗房一样。表面上看没问题,实际上是不专业的表现。哪怕职业生涯里总有一个贴心的打印店帮你解决问题,整个流程自己也得理解。就像片多了可以找修图师修,但是自己一定要会修图一样。
好了我下周会去打印的对作品级的照片来说,纸质的成品能保证最大化地体现摄影师的意图吧。
比如亚当斯的照片,网上几乎都看得到,也能觉得非常棒。我买了几本亚当斯的画册,但因为印刷水平一般(虽然也是美国出版的)感受也没多大变化。然而,所有的体验都比不上在展览馆看到他的签名原作,大画幅的冲击力和银盐相纸丰富独特的层次+颗粒感,是屏幕和印刷都体会不到的。直到真正看见原作的那一天,我对亚当斯的伟大之处才有了更深的了解。
换个角度,我觉得画家用画笔创作出来的作品,这种受颜料、笔、纸张、个人经验限制的作品,可以说是最接近画家创作意图的结果,而且每个人观赏者看到的完全一致,不会有差异。
摄影作品也是类似,从拍摄到后期再到打印或者冲印出来的作品是摄影师全程控制之下的结果。而电子版的,观众看到的是什么效果在目前的硬件设备上可以有很大差异,自然不被严肃的摄影师认可。当然,对很多受众来说,细微的层次色彩差异并不大,那么看看电子版也无所谓了。但是这并不是电子版比纸张载体原作更好的理由。如果未来显示技术和色彩管理系统进一步发展,可以保证显示效果的一致性,那么电子版也会得到更多认可吧。
建议看看艺术史和摄影史再说,你们不在一个层面讨论问题。
图片从来不是信息问题,信息本来也不只是信息问题。
你着眼的地方太小,想必作品也很难有深度。
我觉得这事儿不用想得太复杂,答案也是很清晰的。
我们现在有好的相机,手机也能实现满意的拍摄,为什么还要下载那么多滤镜呢?
甚至是商业图片,有直接打印出照片来用的吗?不都还要ps一下什么的。
技术问题是技术问题,图片问题是图片问题,记录信息不过是图片的功能之一,说到底是美学问题。
摄影的历史开始于公元前,远比一般人想得早,这是一个发现和发展的过程,不是一开始就为了实用科技的。
而且,我们想要用图片记录信息这件事情,也不是一开始就理所当然的,就想到这么做的,很多人在这一点上搞反了,是绘画缓慢形成的功能慢慢引导我们思维转变的。摄影中的一些坚持就是竭尽全力靠近图片本身的一种体现。
@Arman Ehmedovich 常常能看到一些人,只是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就似乎什么都懂了,每一句好像都对,但是每一句都错。
摄影的历史再往前走一点点,有一个关键词叫“小孔成像”,
这个原理不仅是摄影的原理,也是很多艺术家偷偷使用的绘画方法,最早在艺术上的记录就至少已经是文艺复兴时期了。
14年如一日,他用双手搭出350年前的场景,画出一模一样的世界名画... -- 酷玩实验室 -- 传送门 有个维米尔的实验值得看看,这是我在网上随便找的。
所以, @Arman Ehmedovich需要学学基本功的人是你啊...顺便说一下,我的专业是艺术史,美学的书不但看过,还看得不少呢...实在不喜欢你这种不学无术,还误人子弟的断言才回话的。
我想说的就是:技术问题是艺术中的某一点而已,以前是这样,以后也是这样。而且就技术问题而言,不仅仅是呈现,也就是是否打印,包括如何制作,如何构思,如何传播、保存等等都是。
我说“图片”其实是指美学上的“图像”,因为普通人可能无法理解,所以变通了一下。
只要涉及到图片,就是美学问题。我也没有说美学问题是技术之间的差别问题(汗),反而强调了不要将它们混为一谈——
绘画和摄影的关系归属于美学问题,也比你说的“呈现”这种技术更复杂、更久远
一些人坚持图片的呈现方式,这其实延续的是艺术传统;一些人坚持照片必须亲手洗出来,这也是艺术的传统。当我们拥有很多呈现方式时,选择就变得尤为重要。事实上,看上去相同的结果,实际上是不同的,即使不那么显眼。
艺术中有一种行为叫临摹,佛教中有抄经一说,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到底有多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这个体现个人的行为。
艺术家会邮寄画册,而不是简单发送个电脑图片,藏家一定是去看实际作品,连画册都不行,摄影如果作为艺术品来说的话,有这样的要求才对吧!
可以不用电。
作品的尺寸对于作品的表达是有很大影响的。打印作品进行展示可以更好的控制作品的尺寸。
你试试分别用你的手机,平板,台式电脑,电视看同一张照片,看颜色一不一样。
为什么喜欢打印作品呢
来说说摄影的历史吧
一开始 胶卷很贵
打印很贵
相机镜头很贵
学摄影的都是真爱 就和学艺术一样
散尽家财不求回报只为艺术(也可以靠此赚钱 但是投资太大收入太少)
每次拍一张照片前 都要反复思考 不敢随意按下快门 计算好所有数据 拍一张 你还不知道拍成什么样 然后洗出来
这样当你照片出来的时候 你会像收到一份礼物一样惊喜 你的思考计算布景光线构图 突然就这样出现了 你看到了你工作的成果
现在倒是方便 开启连拍啪啪啪啪啪
也许leica新出的不带电子屏的相机 就是这个意思(更专注于拍摄本身) 虽然leica是个宗教机构
anyway, 即使在现在 拍的就是拍的 工作应酬一时好玩拍的有很多很多
但是打印出来的一定是精挑细选自己最喜欢的自己的作品
然后放在相框里 挂在墙上
打印自己照片后,
当捧在手心上的时候,
你会发现照片又重新定义了一次,
又赋予ta一次新生命。
重不重要,你再体会体会就知道。
别人说了再多的意义,都是别人的。
打印作品是能够提供更好的欣赏体验,因为增加了仪式感。
仪式感在艺术欣赏(或者说是作品欣赏)中占很大一部分。
简单来说,仪式感会自然而然的会把人思想集中到某一个点上。
假设我们把清明上河图真迹摆在菜市场里,估计很多人连看都不会看一眼,即使是看到,也只是认为这是高仿。
但每三年故宫会展出一次清明上河图,排队6-8小时依然一堆人等着看。
或许艺术本身是我们思想里最华丽的老套衣服,用于打扮我们的思想、文化与眼界。但就像我们不会穿礼服去买猪肉,我们的思想与文化也是分场合的。
回到题主的问题,打印对于现代摄影的意义。
从保存角度讲,工艺高超的打印作品确实保存时间比我们赌一把u盘、硬盘不出故障要靠谱,甚至于比相信云盘公司不会倒闭更靠谱。
而从观赏的角度,打印作品小范围传播与网络碎片话传播相比较,确实多了一种体验和专注。
不过,打印照片是否拉动业务或者说是否符合你客户的阅读喜好就得两看了。
如果你把工作室布置成小展厅,一幅幅像看名画一样去介绍,b格可以马上起来。打印成册去看,则考验你本身的画册美编能力(注:不仅仅是排版本身,而是整本画册的阅读逻辑、画面衔接、风格过渡等思考)。
另外,在摄影作品当中,或者是视觉传达当中,实体传达也得看你的题材问题。不是什么类型的照片都适合打印出来分享。
简单划分的话,成册的照片看是否有主题和主题思想。
成展的照片则看照片整体构图的大而简单,这里题主可以想象自己的照片如果放大到3米以上时,摆在自己,看久了是什么感受,再想想大师们的照片打印到这个尺寸,摆在艺术馆里是什么感受就能很快明白其中分别了。
再简单小结,对普通摄影爱好者而已,如果不进行图片编辑和图片故事主线、主题编辑,仅仅把照片按自己喜欢打印成册或者做小展,给客户或者读者的感觉跟在街边看企业宣传画册没什么分别。
但如果是有主题,有主线的话,我们就增加了欣赏的仪式感,代入感自然会非常强。摄影本身就是门槛最低的艺术形式之一,技术发展进一步降低了入门成本,本来就没什么本事装逼犯可怎么办啊。诋毁生产工具的进步,和反智主义有什么区别?
人类的生产工具本来就是一直在进步的,都是为了尽可能便捷准确的服务于人类的想法。
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电影这所谓八大艺术哪样不是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而发展的?
用矿物颜料在石壁墙上涂鸦才叫绘画?
用手糊泥巴才叫雕塑?
用石头稻草搭房子才叫建筑?
用吹腿骨钻孔做的哨才叫音乐?
刻在龟壳上的蝌蚪文才叫文学?
奴隶扭着屁股讨好主人才叫舞蹈?
穿着袍子围在篝火边祭神才叫戏剧?
用黑白胶片拍清晰度感人的复联默片才叫电影?
摄影才出现几年,你和我讲历史、讲传承?
艺术家都为了有新的工具可以更好的更快的呈现自己的想法而欢欣雀跃着。
装逼犯呢?
推薦閱讀:
※什麼是故障藝術 (Glitch Art)?
※提香的《田園合奏》和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為什麼後者更加飽受非議?
※莫奈的畫為什麼總賣那麼貴?
※有哪些反差很大令人驚異的音樂作品?
※知乎上有哪些藝術家?他們的創作方向分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