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總覺得辛棄疾用典的詞寫的很一般,而不用典的寫的很好?

感覺辛棄疾的《醜奴兒》《清平樂》《青玉案》都寫的極好,但像《水龍吟》之類的就不是很好,很難引起共鳴。――――――――――――――吶吶諸位我哪裡敢說他老人家寫的不好,我是說沒他不用典的寫的好,大家注意審題哈。


舉我自己的例子。我以前只對打仗帶兵的歷史故事記得多。讀辛公永遇樂千古江山,驚為神作。「斜陽草樹」三句,「可堪回首」三句,回想起那些兩晉南北朝的英雄起落,功業沉浮,每每吟讀都覺得情緒頓挫,拍案稱讚。

然而另一方面,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我是一竅不通。新語里那些文人逸事,更是一概不知。「甚矣吾衰矣」,全篇下來,找不到點,滿臉黑人問號。唯有我見青山多嫵媚二句,不恨古人吾不見二句,才覺得透出滄海橫流的英雄味來。然而總之還是不喜歡。

後來這些典故漸漸記得多了,背後的故事也好論述也好慢慢有了概念。有一天重讀甚矣吾衰矣,握草這踏馬就是我的菜啊!!我以前為什麼覺得會沒有點!!搖曳生姿啊!!筆走龍蛇啊!!為詩為文信當如此啊!!現在沒事就在紙上寫那首賀新郎,似有壯氣在胸中百轉千回。

後來再去翻辛公的一些文化梗作品,滿腦子都是:這踏馬都行!!這踏馬也行!!寧作我還能對豈其卿!!味無味還能對材不材!!開掛了吧!!

我倒不是想批評題主讀書少,畢竟我讀書也不多。但藝術品是有它適合的欣賞對象的,就像江淮人很難體會特辣牛油火鍋的美,我一山區鳳凰男就是不知道海鮮哪裡好吃一樣。

所以如果題主有興趣,多了解一下那些典故再回來看,會能覺出辛公手段的高明的;如果沒興趣,那就算了,平生不愛用典的詩人很多,可以找你喜歡的那一款。

補兩句。其實拿用典的詩和不用典的詩比,沒什麼意思。請復以烹飪喻之:辛大廚子做過麻辣兔頭,做過大煮乾絲。你說他的麻辣兔頭不如大煮乾絲,這是個人喜好,無可厚非。但第一,這個麻辣兔頭做起來可能比大煮乾絲還麻煩;第二,這麼多用辣椒的廚子里,辛大廚大約是用得最出神入化的那個。以及我覺得又能做大煮乾絲,又能做麻辣兔頭,二者都獨具妙處,也沒幾個別家做得到了。


有評論說我沒有說用典好在哪,那麼我補充一下。
辛棄疾(1140)在北方淪陷區長大,1161年完顏亮南侵,22歲的辛棄疾揭竿而起,南歸宋朝。南歸後數次被起用,旋又罷免,大部分時間是在閑居,最後一次出仕是65歲任鎮江知府,任期15月左右再次被免職,於1207年含恨而終。
雖有志不獲騁,然而每當朝廷起用,辛棄疾總是「滿懷對於恢復事業的信心與希望,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在恪盡職守的同時,時刻準備著為朝廷北伐獻計獻策。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在此後的漫長歲月里,他輾轉於江西、湖北、湖南、兩淮一帶擔任地方官……卻始終無緣參與恢復中原的大計。在主和派佔據朝政上風的政治背景下,辛棄疾這位主戰幹將,越來越遠離抗金前線,他的文韜武略只能被用於平定內亂。因此,從二十三歲到四十二歲的二十年間,英雄漸老、時不我與的緊迫感日甚一日地在他內心深處焦灼。他積極進取的精神、抗戰復國的主張與當時朝廷上下苟且偷安、患得患失的政治環境相衝突,而他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和剛直不阿的性格更使他難免世人的忌恨和排擠,這使他深感孤獨和壓抑。」(《辛棄疾詞集》序)哪怕在他65歲上任鎮江知府時,他還立即招募丁壯,製造戰袍,想要訓練出一支勁旅,又派人潛入北方獲取情報,為北伐做準備。正是在他暮年,寫下了千古傳頌的《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換了常人遭遇宦海沉浮,大抵發發牢騷,寄情山水,而辛棄疾雖則也有牢騷,也遣興于山水,然而其詞間總是透出其報國驅敵的念頭,頓挫沉鬱,毫不減其志向,亦不故作清高掩其追求功名之念,這是何等豪情與胸懷?將他歸為「豪放派」確實名副其實,然而後人只知其「豪放、豪放」,彷彿辛棄疾只是一粗魯武夫,細膩之處盡被忽略,如偶一為之的情愛詞如「聞道綺陌東頭,行人常見,簾底纖纖月。」、「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等,實不在柳、晏之下。
跑偏了,說了這麼多,也沒說到用典為什麼好。辛棄疾作詞,各種典故信手拈來,化為己句,像「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辛直接減去「兮」字將其融入詞中與上下句接洽,毫不扭捏作態。辛棄疾學識淵博,喜愛用典,後人說蘇軾化詩為詞,豐富了詞的內容,那麼辛棄疾不拘《詩》《書》《經》《楚辭》還是民間傳說,拈來即用,用則應景,精擅各體,詞風多樣,其實更是極大地擴充了詞的內容。宋朝的詞人大抵把詞當做「詩餘」,也不會把詞編入自己的總集,蘇軾編了,卻只放在最後。只有辛棄疾是專寫詞的,存詞六百多首,名篇名句亦多不勝數,「詞中之龍」名副其實。
後人無此豪情、無此胸懷、無其學識及這般沉浮的經歷,要學辛以典入詞,自然顯得筆力不足,賣弄書袋,為人所詬病,這鍋不該由辛棄疾來背。

個人淺見,手機排版。如有錯漏,歡迎指正。

你的問題在於辛詞讀得太少,(自以為)想的多。

水龍吟你是的說《登建康賞心亭》嗎?其中 用了張翰、劉備、恆溫三個典故,你說說哪裡不好: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鱠,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至於《清平樂》《醜奴兒》辛棄疾都作了數十闋,用典極多,我不知道你說哪闋。
而《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可以看出,前半並無獨到之處,下片看周汝昌的評價:「此詞原不可講,一講便成畫蛇,破壞了那萬金無價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的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畫蛇既成,還思添足:學文者莫忘留意,上片臨末,已出「一夜」二字,這是何故?蓋早已為尋他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燈火闌珊」,方才前早呼而後遙應,筆墨之細,文心之苦,至矣盡矣。可嘆世之評者動輒謂稼軒「豪放」,「豪放」,好像將他看作一個粗人壯士之流,豈不是貽誤學人乎?」

至於像《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幾乎全篇用典,你能說不好嗎?


貼一些我喜歡的辛詞吧:


辛棄疾《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
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賀新郎》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辛棄疾《摸魚兒》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迷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清平樂》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西江月》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醜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語還休。
欲語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辛棄疾《水調歌頭·盟鷗》
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
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痴計,不解舉吾杯。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

《木蘭花慢》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秋晚蒓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破陣子》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鷓鴣天》
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
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滿江紅》
過眼溪山,怪都似、舊時曾識。還記得夢中行遍,江南江北。佳處徑須攜杖去,能消幾兩平生屐。笑塵勞、三十九年非,長為客。
吳楚地,東南坼。英雄事,曹劉敵。被西風吹盡,了無塵跡。樓觀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頭先白。嘆人間、哀樂轉相尋,今猶昔。

《鵲橋仙》
松岡避暑,茅檐避雨,閑去閑來幾度。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
東家娶婦,西村歸女,燈火門前笑語。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

《生查子》
青山非不佳,未解留儂住。赤腳踏層冰,為愛清溪故。 朝來山鳥啼,勸上山高處。我意不關渠,自在尋詩去。

《生查子》
青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歲晚太寒生,喚我溪邊住。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夜夜入清溪,聽讀《離騷》去。

《蝶戀花》
九畹芳菲蘭佩好,空谷無人,自怨蛾眉巧。寶瑟泠泠千古調,朱絲弦斷知音少。
冉冉年華吾自老,水滿汀洲,何處尋芳草?喚起湘纍歌未了,石龍舞罷松風曉。

《鷓鴣天》
句里春風正剪裁,溪山一片畫圖開。輕鷗自趁虛船去,荒犬還迎野婦回。
松共竹,翠成堆。要擎殘雪斗疏梅。亂鴉畢竟無才思,時把瓊瑤蹴下來。

辛棄疾《鷓鴣天》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太常引》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棄疾《定風波》
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鍾。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
卷盡殘花風未定,休恨,花開元自要春風。試問春歸誰得見?飛燕,來時相遇夕陽中。

《清平樂》
連雲松竹,萬事從今足。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
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

辛棄疾《水調歌頭》
歲歲有黃菊,千載一東籬。悠然政須兩字,長笑退之詩。自古此山元有,何事當時才見,此意有誰知。君起更斟酒,我醉不須辭。
回首處,雲正出,鳥倦飛。重來樓上,一句端的與君期。都把軒窗寫遍,更使兒童誦得,歸去來兮辭。萬卷有時用,植杖且耘耔。

辛棄疾《玉樓春》
三三兩兩誰家女,聽取鳴禽枝上語。提壺沽酒已多時,婆餅焦時須早去。 醉中忘卻來時路,借問行人家住處。只尋古廟那邊行,更過溪南烏桕樹。

《鷓鴣天》
晚歲躬耕不怨貧,只雞斗酒聚比鄰。都無晉宋之間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載後,百篇存。更無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謝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塵。

辛棄疾《浣溪沙》
北隴田高踏水頻,西溪禾早已嘗新。隔牆沽酒煮纖鱗。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雲。賣瓜人過竹邊村。

辛棄疾《鷓鴣天》
陌上柔條初破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野薺花。

辛棄疾《清平樂》
柳邊飛鞚,露濕征衣重。宿鷺驚窺沙影動,應有魚蝦入夢。一川淡月疏星,浣紗人影娉婷。笑背行人歸去,門前稚子啼聲。

辛棄疾《清平樂》
春宵睡重,夢裡還相送。枕畔起尋雙玉鳳,半日才知是夢。一從賣翠人還,又無音信經年。卻把淚來作水,流也流到伊邊。

辛棄疾《鷓鴣天》
著意尋春懶便回,何如信步兩三杯?山才好處行還倦,詩未成時雨早催。
攜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開。誰家寒食歸寧女,笑語柔桑陌上來。

辛棄疾《鷓鴣天》
枕簟溪堂冷欲秋,斷雲依水晚來收。紅蓮相倚渾如醉,白鳥無言定自愁。
書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風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

辛棄疾《生查子》
溪邊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雲,人在行雲里。
高歌誰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辛棄疾《菩薩蠻》
人間歲月堂堂去,勸君快上青雲路。
聖處一燈傳,工夫螢雪邊。 麹生風味惡,辜負西窗約。沙岸片帆開,寄書無雁來。

辛棄疾《水龍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辛棄疾《滿江紅》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還記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對花渾醉夢,而今醒眼看風月。恨牡丹、笑我倚東風,頭如雪。
榆莢陣,菖蒲葉。時節換,繁華歇。算怎禁風雨,怎禁鵜鴂。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棲棲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閑愁,因離別。

辛棄疾《酒泉子》
流水無情,潮到空城頭盡白,離歌一曲怨殘陽。斷人腸。 東風官柳舞雕牆。三十六宮花濺淚,春聲何處說興亡。燕雙雙。

《清平樂》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礙。千里盤盤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帶。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勝,似曾小小興亡。

辛棄疾《西江月·遣興》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辛棄疾《菩薩蠻》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
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 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

《鷓鴣天》
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後落群鴉。多情白髮春無奈,晚日青簾酒易賒。  閑意態,細生涯。牛欄西畔有桑麻。青裙縞袂誰家女,去趁蠶生看外家。

《醜奴兒近》
千峰雲起,驟雨一霎兒價。更遠樹斜陽,風景怎生圖畫?青旗賣酒,山那畔別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這一夏。  午醉醒時,松窗竹戶,萬千瀟洒。野鳥飛來,又是一般閑暇。卻怪白鷗,覷著人慾下未下。舊盟都在,新來莫是,別有說話?

《念奴嬌》
我來弔古,上危樓,贏得閑愁千斛 。虎踞龍蟠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柳外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片帆西去,一聲誰噴霜竹 ?  
卻憶安石風流,東山歲晚 ,淚落哀箏曲 。兒輩功名都付與,長日惟消棋局。寶鏡難尋,碧雲將暮,誰勸杯中綠 ?江頭風怒,朝來波浪翻屋。

《念奴嬌》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剗地東風欺客夢,一枕雲屏寒怯。曲岸持觴,垂楊系馬,此地曾經別。樓空人去,舊遊飛燕能說。
聞道綺陌東頭,行人長見,簾底纖纖月。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雲山千疊。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髮?

《水龍吟》
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是。覺來幽恨,停觴不御,欲歌還止。白髮西風,折腰五斗,不應堪此。問北窗高卧,東籬自醉,應別有,歸來意。  
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吾儕心事,古今長在,高山流水。富貴他年,直饒未免,也應無味。甚東山何事,當時也道,為蒼生起。

《踏莎行》
夜月樓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是誰秋到便凄涼?當年宋玉悲如許。  隨分杯盤,等閑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千年調》
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滑稽坐上,更對鴟夷笑。寒與熱,總隨人,甘國老。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個和合道理,近日方曉。學人言語,未會十分巧。看他們,得人憐,秦吉了。

《粉蝶兒》
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綉,一枝枝不教花瘦。甚無情便下得雨僝風僽,向園林鋪作地衣紅縐。  
而今春似輕薄盪子難久。記前時送春歸後。把春波都釀作一江春酎,約清愁楊柳岸邊相候。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繞床飢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髮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水龍吟》
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人言此地,夜深長見,鬥牛光焰。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  
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元龍老矣!不妨高卧,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

《念奴嬌·瓢泉酒酣,和東坡韻》
倘來軒冕,問還是、今古人間何物?舊日重城愁萬里,風月而今堅壁。葯籠功名,酒壚身世,可惜蒙頭雪。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三傑。 
休嘆黃菊凋零,孤標應也有,梅花爭發。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鴻明滅。萬事從教,浮雲來去,枉了衝冠發。故人何在?長庚應伴殘月。

《阮郎歸》
山前燈火欲黃昏,山頭來去雲。鷓鴣聲里數家村,瀟湘逢故人 。
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

《清平樂》
斷崖修竹,竹里藏冰玉。路轉清溪三百曲,香滿黃昏雪屋。
行人系馬疏籬,折殘猶有高枝。留得東風數點,只緣嬌懶春遲。

《菩薩蠻》
西風都是行人恨,馬頭漸喜歸期近。
試上小紅樓,飛鴻字字愁。 闌干閑倚處,一帶山無數。不似遠山橫,秋波相共明。

《鷓鴣天》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鷓鴣天》
撲面征塵去路遙,香篝漸覺水沉銷。山無重數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嬌。
人歷歷,馬蕭蕭。旌旗又過小紅橋。愁邊剩有相思句,搖斷吟鞭碧玉梢。

《木蘭花慢》:
(中秋飲酒達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水調歌頭》
長恨復長恨,裁作短歌行。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余既滋蘭九畹,以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
一杯酒,問何似,身後名。人間萬事,毫髮常重泰山輕。悲莫悲生離別,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


混知乎一年多,為了我辛忍不住獻出首答了


這個就和今天的玩梗一樣,有的人喜歡各種抖機靈地玩梗,同樣喜歡玩梗的人自然得到共鳴,會心一笑,而不喜歡玩梗或者壓根不懂梗的人,就會一臉蒙蔽。當然不是說題主可能不懂這些梗,畢竟看了注釋怎麼都會了解些,可能只是題主單純不喜歡玩梗罷了。題主大概還是覺得這些梗隔了,不過作為一個以「更無一字不清真」為目標的男人,辛大爺已經儘力把梗用得自然了,起碼在他看來是這樣。


題主,對於你的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換一個角度解釋。我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在讀研究生,就我個人來說是很喜歡辛詞的,先表明我的態度,我並不認同你的感受,我最喜歡的一首辛詞《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用了典故且篇幅算長了。下面是全詞和我的賞析。(手機打字,格式見諒)
摸魚兒
辛棄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註:
摸魚兒:詞牌名。一名「摸魚子」,又名「買陂塘」「邁陂塘」雙蕖怨「等。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宋詞以晁補之《琴趣外篇》所收為最早。雙片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韻,後片七仄韻。雙結倒數第三句第一字皆領格,宜用去聲。(百度複製了原詞)
幾番風雨之後這年春色便所剩不多了,滿地的落花使人產生了微妙的聯想,若是花不開得那麼早是不是就不會這般匆匆成泥?春天可否停下你的腳步,然而芳草無涯,春無歸處。我沒法真的挽留住春天,我只能默默地埋怨著春的步履匆匆。放眼望去,只有檐角的蜘蛛殷勤結著網為了挽留春天惹來飛絮。
對於惜春常怕花開早的心情我深有體會,剛開學時看著校門外面開得正盛的紅蓮,一陣欣喜,即隨忽然瞥到一片殘荷:在眾多蓊蓊鬱郁的田田葉中那抹黃褐色乾枯僵硬,當它四周的小夥伴隨風搖曳生姿時它只能默默抓緊腳下的淤泥儘力延伸自己的生命,那一刻它的姿態令我靜默良久。
辛棄疾還有一首暮春詞,道出了春與年歲的惘然: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鍾。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
我們對於春天的珍惜隱含著對於個人生命歲月的珍惜,春天是青春美好的象徵,我們對於人生的春天何嘗不會有「惜春長怕花開早」的感嘆。
這首詞是有寄託的,上片的惜春道出了歲月不待人的憂慮,下片便用了陳阿嬌的典故來說明自己的處境:因「蛾眉見妒」遲遲不被召喚,空有一腔情意難以訴說。到此心中抑鬱不平,發出「玉環飛燕皆塵土」的怨語,感情到這裡達到了頂點。
稼軒一貫被當做豪放詞的代表,他的那種「男兒到死心如鐵」的氣概一直流動在他的作品中,而稼軒之所以為稼軒之處便在於能夠摧剛為柔,以閨怨之情訴英雄之概,而到了激烈之處又能在快要傾瀉之時收住,所以接著「塵土」之語後面,以「煙柳斷腸處」作結,這樣的表達同「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有些類似,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便是「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我們常震撼於那些強烈的感情激蕩,我們說那是赤子之心,而能夠在感情迸發到難以抑制時抑制下來,那眼角隱忍的痛苦那瘋狂的理智令人不得不動容。
我們可以想一下,你年少時縱馬天下,有著一個遠大的目標,但就在你快要實現的時候發現這一切都不可能了,你把生命的意義都綁在上面而後你便開始不斷地失去它。如果我們不曾擁有,那麼我們只是遺憾不曾擁有,如果我擁有之後失去了,在我不知道的時候我不會痛苦,一旦我知道了,我就不得不痛苦,這種痛苦無可奈何,並且你無法向那些未曾擁有過的人傾訴,那是一個不被理解的時刻。
在偉大之後,渺小是怎樣地難忍;在輝煌之後,黯淡是怎樣地難受;在被賞識之後,被冷落是怎樣地難耐。
我們讀古代很多文人作品,看到他們講被貶的苦悶,我們是沒有感覺的,我們無法去體會那關乎他們一生的挫敗滋味。
夏承燾評價這首詞用了八個字:肝腸似火,色貌如花。就是這八個字令我突然感到了些許那樣的痛苦,突然就一瞬間獲得了某種共鳴。
梁啟超贊這首詞為:迴腸盪氣,至於此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我的觀點:詩詞鑒賞不是一個沒有門檻的東西,題主你認為《青玉案》
很好一方面是因為它本身確實很好,而另一方面則是它受眾廣,就算不是專門研究詩詞的人也能很容易獲得某種理解和共鳴。相反,對於一些慢詞或者用典過多的詞,因為你還沒有能力去讀懂它分析它所以你無法理解無法產生共鳴。我並不是說凡是深奧難懂的詞都是好詞,我的意思是你不能因為你不理解它就貿然去定義它的好與不好,你說它不好你要給出讓人信服的不好的理由,就像我說辛棄疾一些用典的詞寫的很好我就給出了我的理解。
審美是主觀的,但並非完全徹底的主觀。
知乎首答獻給題主你啦*^_^*


謝邀……我並不知道你為什麼總覺得,如果你想在知乎發問尋找與你感覺相同的人,那麼請就此打住,因為我下面回答的內容也許並不是你想看到的;如果你想了解下其他人讀稼軒詞的感受,那麼我願意與你分享。

一千個人讀稼軒詞,喜歡會各有偏差,要是讓每個人再按自己的喜歡的程度給詩詞排名次,爭議一定很大。很多詩詞我們初讀就很喜歡,喜歡它的語言、喜歡它的風格、喜歡它的意境甚至是題材……但是這是與詞章的初遇,往後就是當你與詞人身處同一美景、同一境遇時,你對這首詞的理解與感悟就會更上一層,這是重逢。所謂共鳴,其實從來都不是你去單方面的感受詞人的經歷與感悟,而是詞人用他的人生態度,這用經過語言,時光磨礪出的珍珠,震撼到了你,使你想起一些看過美景,遇見的人,已逝的時光……所以,不同經歷的人讀詞產生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不同時期讀同一首詞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

雖然在今天辛棄疾最為人所知的身份是詞人,但是詞在他的生活中占的分量卻不重,可以說,他的詞都是寫給自己的,寫給夢回吹角連營,寫給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卻無人會登臨意的自己的。他不會考慮典故積累量小的讀者會不會有閱讀障礙,也不會知道後人忘記了他的身份,也老是忘記他的經歷就要去評價他。
辛棄疾是一個喜歡從故紙堆里汲取力量抒發自己感受的人,這就導致他的一些詞上有限制條件,要被他震撼首先得了解他想起的都是什麼人、什麼事,這很難,而更難的是經歷他的經歷。
他手寫下的詞何止記錄了他的心,也串聯起了很多被今人忘記的過往煙雲。

其實我們這個時代獲取知識已經非常便捷了,要了解稼軒詞里的人和事還是比較容易的。
時光走到今天,沉澱下了無數瑰寶,不管你站在了怎麼樣的高度,還是得有一顆求知的心。就像我小時候看《稼軒長短句》,好的不明白的時候會覺得這個詞人很博學,後來如果因為我了解了「典故」這個知識而給詞貼典故多之類的標籤,那麼我覺得我就是被這個獲得的知識所累,反而不如不懂。

最後分享下我非常喜歡的一首: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雖然只是初遇,一見鍾情,最愛這句「將軍百戰身名裂」,縱然道一聲畢竟東流去,卻總還留著憑誰問廉頗老矣的豪氣,蕩氣迴腸,哀而不傷。


難以引起共鳴和人生經歷閱讀狀態都有關係,但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不了解所用的典故吧。如果邊讀邊翻查的話,一來二去容易把情緒都截斷了,就沒什麼感覺了

沒什麼,先看,不懂的典故就查。當作順便學學典故看看故事。
然後,等過了一段時間,當你不經意地翻到那闕詞重讀一遍的時候,你就能自然連貫地去體會其中的情感了

好像樓上蘇晚說的那闕詞,掉了一地的書袋,初看可能會生澀。但當你知道「將軍百戰身名裂」裡面的將軍李陵當初是以五千將士與八萬匈奴苦苦對峙十天,殺敵近萬,最後箭盡無援被俘。明明是為大漢艱難百戰的英雄,卻因被生擒而身敗名裂,三族被滅,故土難歸。現在你再念念「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是不是會更有共鳴?


好問題!

我把所有的答案翻了一遍,決定換一個角度來解讀這個問題。

辛棄疾一些用典的詩詞確確實實不如他不用典的詩詞。但說實話,他用典還是很不錯的,至少多為性情使然,題主可以參考著看黃庭堅的用典,那才真是生澀拗口。其實問題不在於用典本身,也不在於他學識不夠。講真啊,要是辛棄疾一代文豪都算學識不夠,那怎麼評價他跟蘇軾齊名?怎麼評價他跟李清照齊名?而用典本身對於詩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辛棄疾的問題的關鍵不全在他自己,關鍵在於宋代這個要命江西詩派。

我來講講這個江西詩派是怎麼把好好一個性情中人影響上無限用典道路。

江西詩派自稱師承杜詩,他們認為學詩關鍵在於「勤」,體現在行為上,就是多讀書,讀好書。好處呢自然有,治學專精,古文復興,但是啊文學本身特性上就不行了,特別是晚唐注重的文學形式美在宋代得到大力批判。而這種強大的學術能力,要求文人在創作的時候追求「以故為新」,要求「無一字無來處」,於是拾人牙慧,典故連篇,脫離了生活自然形象枯竭。

辛棄疾的創作多在江西,他雖然不能算是江西詩派成員,但是他與江西詩派往來簡直不要更密切。他在創作上接受了江西詩學的"活法"說,就是遵守法度而不拘泥於法度,所以他的創作在一定程度上還清醒輕鬆,不像一般江西派的艱澀。而在語言運用上的「用經用史,牽雅頌入鄭衛。」用典啊用典,乾澀啊,遠奧啊,用精妙了,「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要是非得用,自然差上那麼一層。

順帶說一句,陸遊和楊萬里算是江西詩派里的明白人,後期創作江西詩派的影響可謂一掃而空。

手邊兒沒有他的本子,也沒背下來幾首,就先不具體分析了,但這個坑我早晚補。

最後,簡單說兩句。任何文人創作都不能脫離時代,作家風格的形成與文學外部環境密不可分。借劉勰先生的一句話,「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

以上。


謝邀。
對古典文學沒啥研究……這個其實沒啥差別吧我覺得……但是如果了解了典故,那真是滿滿都是內涵。
不要問我為什麼。當年背滕王閣序背得差不多老師一講就懵了每個字詞都是典故據說是當時王勃想展現才智。事後我們紛紛慶幸這傢伙英年早逝【死得漂亮】沒惹出更多禍害。
有典故的讀來似乎奇怪,了解之後的感覺說不清道不明。
無典故朗朗上口,自然讓人感覺流暢。
【以上純屬瞎掰】


給你來個狠的,兄弟當年看到上海出的小本稼軒詞,自覺讀辛棄疾的詞不少,不過準備溫習一下,看到這首,hang在當場,看了n遍,看不懂,看了注釋,懂了,想必當年算是遊戲之作,只能說今人的古文程度實在有限,總以為用典太多,當年熟讀四書五經之人不過會心一笑而已。

進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請學樊須稼。衡門之下可棲遲,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衛靈公,遭桓司馬。東西南北之人也。長沮桀溺耦而耕,丘何為是棲棲者。


用典的好處,如同當今用成語,簡練省事,表現力強,還顯得內容豐厚,文采還好些。但是,成語的好處在於大多數人都知道,你要是用些偏門的成語,讀起來就吃力了。

典故也是如此。宋人黃庭堅把用典用到變態的地步,其實是很不好 的風氣。猶如弄些古舊磚瓦,來做新式樓房,還不貼瓷磚,以為這叫古樸。

典故如果是大家都熟悉的,那自然好,壞就壞在太偏。你可以說認為典故太多就不好屬於沒學問。但寫詩不能只給學問圈裡的人看。尤其今人,看看那些典故,大多有了腐朽之氣。可能在當時,新鮮得很呢。

典故,其實就是梗。網路用語為什麼流行,因為新鮮並且大家都認同,不影響交流。可是,你跟農村老太太用網路語言,她就不知你所云了。

錢鍾書說過這事兒,用典好比家裡弄個古董點綴一下,就顯得有文化。如果滿屋子都是古董,那就是開古董鋪的了。你睡在古董倉庫里,那感覺不是文雅。


這問題真讓我想起了初接觸詩詞時的青蔥歲月?(??? ? ???)??

首先下個可能駭俗人耳目的結論:辛棄疾不算學富五車的,也就是糊弄糊弄新人,他用的典故翻來覆去就那麼幾個。多讀他幾首詞就會發現:咦,這典故我見過,咦,怎麼又是這典故,咦,怎麼還是你,咦,怎麼老是你?!老辛你就不能用點新鮮的?!

不僅老辛,杜甫李白等等大詩人,用的典故都不多,翻來覆去不出四書五經+前四史+諸子百家(主要是莊子)+楚辭。說白了,這些詩人都不是什麼大學問家,肚子里沒那麼多貨,想用點生僻的典故也不容易。

有人甚至說,杜甫知道的典故都是從文選(昭明文選)里看來的,文選之外的典故他也不知道幾個。而文選在唐朝的地位,相當於後來的古文觀止,今天的全國統一的作文範文集,甚至可以乾脆說,文選就是唐人的作文教科書。

我上面所舉的那些書,加起來也沒多少字。對古人來說,四書是必讀,論語更是開蒙讀物,五經比較厚也難,也沒多少人讀過,所以五經典就比較生僻一些,尤其是禮記典,更給人一種不明覺厲的感覺。

用前四史的典故,看著貌似作者知道得很多,顯得知識很豐富的樣子。你買套上下五千年兒童普及版,會發現百分之九十五的典故都在那套書的前幾冊里出現過……

諸子不說了,所謂諸子典故,一半是用的莊子的,用莊子典故的一半,又都是出自那麼幾篇。多看看就都認識了。楚辭也類似。

後來佛學昌盛,佛典也有一些。還是那句話,百分之九十五的佛典就是那麼幾個幾十個,稍微生僻點的古人也一般不知道。

我說了這麼多在說什麼?很簡單,古詩詞常見典故就那麼百八十個,懂了這些,解百分之九十五的詩詞都沒問題了。讀多了之後,就會感嘆:老辛啊(老杜啊老李啊),你就不能用點新鮮的?!!!

所以後來黃庭堅才說:俺要用僻典生事。估計天天見那幾個熟典折磨壞了。


聲明:以上都是胡咧咧。


還有兩條沒說,一是古人用典也是一陣一陣的,某個典故在某個時間特別流行,大家都用。後人卻幾乎不用。於是後人覺得這典故真生僻,古人學問就是厚實,其實……呵呵……

另一個是用典故是出題,相對容易,讀詩詞是解題,相對難。用典可以翻書,解典只能百度,百度不到嘛……當然出首好題也不容易……


因為「隔」與「不隔」。
用典就是隔,哪怕你了解了一首詞里所有的典故,它的原意和化用的意圖。還是不如直接描寫、直抒胸臆,來得曉暢清新、直抵人心。


喜歡無典的,不喜歡用典的。無非就是喜歡內容淺易通透,覺得用簡單的話能把情感和道理說得明明白白,十分高桿。用了典詞句就變得晦澀,不好理解。實際上,用了典的,多翻翻書還能理解一下,有些沒用典的,才真的叫難搞。
剛剛看到這首:
《菩薩蠻》
人間歲月堂堂去,勸君快上青雲路。
聖處一燈傳,工夫螢雪邊。 麹生風味惡,辜負西窗約。沙岸片帆開,寄書無雁來。

「人間歲月堂堂去」,「聖處一燈傳,工夫螢雪邊」句是用了典的,其它的應該不算用典。因為一時沒能理解「沙岸片帆開」,我覺得這處大概用了典,於是去搜百科。特么的,沒幫助就算了,還分分鐘要把人往陰溝裡帶。摘抄如下:

這是一首送別詞,是送曹君之庄所,即去他的田莊。全詞洋溢著作者對年輕後進的關愛之情。開頭二句勸其及早求取功名。薛能說:"青春背我堂堂去,白髮欺人故故生",發出人生易老的慨嘆。此處與之同意,言人間歲月不管願意與否,它都要堂而皇之地逝去,時不我與,"勸君快上青雲路",求取功名,置身青雲之上。開門見山,點出題旨,表達了作者對曹君的關愛之情。如何才能"快上青雲路"呢?接下去二句指出要刻苦學習。作者認為,儒家思想的精義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儒學大師承傳下來的,它們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要真正掌握它並不容易,必須下苦工夫才能學到手。作者還認為:"學窺聖處文章古,詩到窮時風味苦。"這就是說"學窺聖處"便可寫出好文章,當然也就可以從政了。"工夫螢、雪邊"五字,使用古代苦讀的典故,勸其下工夫學習,還是很有說服力的。換頭二句勸其不要辜負家人的期望。其中前一句勸其不要貪杯。麴生,這裡指酒。言貪杯好飲,雖然能滿足口腹之慾,如果因飲酒耽誤了讀書,會貽誤終身,自釀苦酒,那風味可夠受的。後一句寫家人的期望。西窗,這裡指婦人的居室,言不要辜負了家人待月西窗,望其成名的殷勤之意。結尾二句諷其來書。言其乘小舟離沙岸而去,不要不寄書喲!可謂語重心長!

如果說上片」人間歲月堂堂去,勸君快上青雲路。聖處一燈傳,工夫螢雪邊「的註解問題不大的話,下片」 麹生風味惡,辜負西窗約。沙岸片帆開,寄書無雁來。「的理解就很讓人無語了。
用了典的,你找到那典,離正確答案也就不遠了。沒用典的,坑了你,你還不一定知道。而且往往沒有正解,有時候你明明知道被坑了,還對它沒辦法。
我以為:
「聖處一燈傳,工夫螢雪邊。 麹生風味惡,辜負西窗約。沙岸片帆開,寄書無雁來。」是充滿了暗示的。
題主有興趣者可以試著註解一下,看用典的和不用典的,哪個更好把握。


就給你貼一首《賀新郎》。神州畢竟,幾番離合?

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

正目斷關河路絕。

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

看試手,補天裂。

辛老的詞不多說,你自己去體會。千萬別隨便讀了兩首就來評價好與不好。


扯淡!
摸魚兒
淳熙己亥,
自湖北漕移湖南,
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
為賦更能消、幾番風雨。
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恨花開早,
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
見說道、天涯芳草迷歸路。
怨春不語。
算只有殷勤,
畫簷蛛網,
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
准擬佳期又誤。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
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
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
斜陽正在,
煙柳斷腸處。

漢宮春
春已歸來,
看美人頭上,
嫋嫋春幡。
無端風雨,
未肯收盡余寒。
年時燕子,
料今宵夢到西園。
渾未辨,
黃柑薦酒,
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
從此便薰梅染柳,
更沒些閑。
閑時又來鏡裏,
轉變朱顏。
清愁不斷,
問何人會解連環?
生怕見花開花落,
朝來塞雁先還。

賀新郎
綠樹聽鵜鴂。
更那堪、鷓鴣聲住,
杜鵑聲切。
啼到春歸無尋處,
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間離別。
馬上琵琶關塞黑,
更長門、翠輦辭金闕。
看燕燕,
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
向河梁、回頭萬裏,
故人長絕。
易水蕭蕭西風冷,
滿座衣冠似雪。
正壯士、悲歌未徹。
啼鳥還知如許恨,
料不啼清淚長啼血。
誰共我,
醉明月。


大概是因為絕大部分人讀書都太少


辛棄疾:本欲沙場秋點兵,了卻君王天下事

卻成了爾等眼中的文藝青年

文| 烈酒封侯

圖| 來自網路

1

「詞中之龍」辛棄疾

說到辛棄疾,你首先想到的,他應該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大詞人,腦海中也一定立馬閃過了他的那些膾炙人口的經典詩詞。

比如: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髮生。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讀著辛棄疾的這些詩詞,總是能讓真正的男兒熱血澎湃,慷慨落淚。

他還有一些經典詞,雖然不是英雄壯詞,但同樣流傳千古。

比如: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醜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 元夕》

辛棄疾,毋庸置疑,他是一位南宋詞人,這個讀過一點書的人,都很清楚,但是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便是南宋將領,不僅武功高超,而且膽識過人,是著名抗金將領、愛國者、軍事家。辛棄疾作為南宋詞壇一代大家被人熟知,他的詩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辛棄疾用他的筆,寫出的那一首首筆力雄厚流傳千古的名句,讓讀者賞析之餘,無不為之感慨,但很多的人,卻容易忽略他內心最真實的身份,他本欲沙場秋點兵,了卻君王天下事,卻壯志未酬成了後人眼中的文藝青年。

被稱之為「詞中之龍」的辛棄疾,到底有一個怎麼樣的人生?

本期的烈酒封侯,便來聊一聊八百多年前的這位壯志難酬,內心有著極大壓抑和痛苦的偉大古人。

2

靖康之恥 智取張安國

先交代一下大的歷史背景

靖康之恥: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除了燒殺搶掠之外,更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恥。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的滅亡,深沉刺痛漢人的內心,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公元1162年,這一年,靖康之變已經過去了三十五年了,在金人佔領區的山東濟州城內,張安國被任命為新任知州,有一天晚上,張安國正在自己的府邸宴請一些金國將領,宴會上其樂融融,新任知州與金國的這些將領頻頻舉杯,開懷暢飲,正在這時候,有人突然來稟告,說是有人來找知州張安國,此時的張安國,已經喝了不少的酒,略感醉意,聽聞有人來找,便搖搖晃晃的前去相見。

他剛出府邸,便被一位騎著馬的雄壯大漢拎上了馬背,帶領五十人馬,揚長而去,在旁的眾人還沒反應過來,新任知州便被掠去,消失在漫漫夜色中。

那一夜,他帶著張安國直指南方賓士而去。

那一人,便是大名鼎鼎的辛棄疾。

那一年,在金人佔領區,智取張安國的時候,他年僅22歲。

辛棄疾為何要綁這位新任知州張安國呢?

因為他是叛徒!他是殺害耿京的叛徒!

那麼,耿京又是何人?

耿京,是山東濟南人,在南宋時期起義反金,他的武裝,曾發展到了數萬人,當時的辛棄疾也便在其麾下,張安國,本是參加耿京義軍的一個將領。

當時金朝官府,為了繼續南侵宋國,加緊了他們的誘降活動,張安國為了貪圖金人的賞賜,貪圖榮華富貴丟掉了氣節,勾結耿京手下另一個部將,趁耿京沒防備,就闖進營帳把耿京殺了。

辛棄疾聽到這個消息後,又是痛心,又是氣憤,發誓一定要除掉叛賊,為耿京報仇。

於是,便出現了上面的那一幕,

辛棄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營,南宋朝廷審清楚張安國的罪行之後,立刻把他砍頭示眾。

也就是那一年,辛棄疾率起義軍余部萬餘人歸入了南宋。想不到吧,這位憑藉詩詞聞名於世的大詞人,原來也是一位武功不俗的武將!

南宋:靖康之恥之後,宋高宗趙構在杭州重建宋朝,史稱南宋,南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與金朝東沿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與西夏、金朝和大理為並存政權。南宋偏安於淮水以南,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經濟發達、古代科技發展、對外開放程度較高,但軍事實力較為軟弱、政治上較為無能的一個王朝。

南宋時期的政權版圖

金朝:漢文文獻一致認為,女真是靺鞨(拼音:mò hé)部落中的一部,靺鞨的另一部分是被稱為「黑水靺鞨」的七個部落,居住在黑龍江的中下游地區(「黑水」是黑龍江的諸多名稱之一)。女真人的第一代祖先就源起於黑水靺鞨 。女真族首領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統一女真諸部後,1115年於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建都立國,國號大金。

3

辛棄疾 燕趙奇士俠義之氣

辛棄疾,在他出生的時候,靖康之變已經發生了,那時候北方已經淪陷於金人之手。

辛棄疾的祖父辛贊,也是一位忍辱負重的愛國人士,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在辛棄疾很小的時候,他的祖父就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在辛棄疾幼小的內心深處,逐漸的培養起了愛國之心,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

其實,也正是由於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所以在他的身上,較少的受到了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忍受金人的嚴苛壓榨,奮起反抗。

時年21歲的辛棄疾,也組織了自己的武裝,最初他聚集了大概有二千人,後來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

其實,最初投奔耿京的時候,耿京對這個前來投軍的秀才並沒有過多的青睞,只命他做了一名無足輕重的文官,掌管文書和帥印。

當初和辛棄疾一塊兒來投奔義軍的還有一位叫義端的和尚。義端本身就是個守不了清規戒律的花和尚,因為受不了在義軍里當差的苦頭,竟偷偷的盜走了經由辛棄疾保管的帥印,準備去金營里邀功。義端本身也是一小股義軍的首領,是被辛棄疾說服一起投奔耿京帳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棄疾問罪。辛棄疾理屈詞窮,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難當,當場向耿京立下了軍令狀,追回帥印。

當晚,辛棄疾帶了一小隊人馬埋伏在了去往金營必經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時候,義端真的騎馬來到,辛棄疾不由分說,一刀將義端砍下馬來。義端見是辛棄疾,嚇得魂飛魄散,當即跪地求饒說:「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頭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將來定有大造化。您饒了我的小命吧!」面對這樣貪生怕死的變節份子,嫉惡如仇的辛棄疾哪裡肯聽,不由分說,手起刀落,義端身首異處。這便是辛棄疾義斬義端的故事,從此,令耿京對辛棄疾刮目相看。

辛棄疾於1162年,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

宋高宗便任命辛棄疾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

辛棄疾來到了南宋,沒有一天不想著統領軍隊打回去,想要恢復大宋領土,但是那時候的辛棄疾,並不了解朝廷的怯懦和畏縮。畢竟剛來的時候,宋高宗趙構曾非常讚許他的英勇行為,而且之後繼位的宋孝宗也曾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

所以在辛棄疾在南宋任職的前期,曾熱情洋溢地寫下了不少的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比如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

《美芹十論》為辛棄疾於1165年寫的10篇論文,陳述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統一中國的大計,辛棄疾還非常自謙,說這《十論》不過是他自己覺得好,南宋皇帝還不一定就會喜歡——就像宋人喜歡芹菜一樣。事實上,皇帝的確不喜歡。自從辛棄疾獻了《美芹十論》之後,人們就把「美芹」和「悲黍」共同成為憂國憂民,悲國家之顛覆的代名詞了。從此美芹有了特定深遠的含義了。

辛棄疾的這些建議書,儘管在當時深受一些朝廷大臣的稱讚,因而也廣為傳誦,但是懦弱的朝廷,已經不願意再打仗了,偏安於一方的想法,深植於統治者的心中。所以當時的皇帝,反映還是很冷淡的,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於是後來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讓他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

很顯然,為官一任與辛棄疾的理想是不同的,他的偉大抱負絕不僅僅是做一個地方官,而是要成就功名了卻君王天下事。

雖然他在地方官上也幹得很出色,但歲月流逝,辛棄疾卻依舊壯志難酬,這使得他內心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4

時光流逝,壯志未酬

現實的殘酷,一天天的磨損著辛棄疾的報國之心,他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無處施展,面對畏縮而又圓滑、嫉賢妒能的官場,辛棄疾逐漸有了歸隱之心。

辛棄疾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後來還在江西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以便自己離職之後定居。

公元1180年,41歲的辛棄疾再次任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第二年春天,辛棄疾來到上饒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他根據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闢田」的莊園格局,並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此,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並以此自號「稼軒居士」

果不其然,在公元1181年的冬天,那一年辛棄疾四十二歲,受到了彈劾而被免職。意料之中的無奈之下,辛棄疾歸居上饒。這之後的二十年間,辛棄疾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他都在鄉閑居。

鵝湖山、靈山、博山等地,都是辛棄疾常去尋古覓幽的地方。鵝湖山下的鵝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驛站旁。1175年農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學者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在鵝湖寺舉行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第一次鵝湖之會)。鵝湖因而成了文化勝地。

1188年秋天,陳亮寫信給辛棄疾和朱熹,相約到鉛山紫溪商討統一大計。但後來,朱熹因故推辭了這次鉛山之會。這年冬,到了相約之期,辛棄疾正染病在床,於瓢泉養息等待陳亮。傍晚,雪後初晴,夕照輝映白雪皚皚的大地,辛棄疾在瓢泉別墅扶欄遠眺,一眼看見期思村前驛道上騎著大紅馬而來的陳亮,大喜過望,病痛消散,下樓策馬相迎。兩人在村前石橋上久別重逢,感慨萬端:佇立石橋,沐浴著雪後初晴的夕陽,縱談國事,為金甌殘缺而痛心疾首,愛國之情洶湧澎湃於胸,拔劍斬坐騎,盟誓為統一祖國奮鬥不止。辛棄疾在與陳亮別後寫的《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中發出「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吶喊。

辛棄疾和陳亮這次會晤,瓢泉共酌,鵝湖同游,長歌相答,極論世事,逗留彌旬乃別,成為文壇佳話。後人為了紀念這兩位愛國志士,將這次會晤稱為第二次「鵝湖之會」,將期思村前的石橋稱為「斬馬橋」,並在橋旁建了斬馬亭。至今,當地還流傳辛棄疾和陳亮「斬馬盟誓」的故事。斬馬亭還在,雖經歷風雨,仍有不少刻有「斬馬亭」字樣的釉瓦覆蓋其上。

公元1200年,朱熹足疾大發,病情惡化,生命垂危,左眼已瞎,右眼也幾乎完全失明,終於,71歲的朱熹在血雨腥風的「 慶元黨禁」運動中去世,朱熹病逝時,他的學說已被宣布為「偽學」。在當權者韓侂胄一派的壓力下,許多朱熹的門人弟子不敢前往弔唁,而辛棄疾,卻不畏禁令,前往哭祭,並留下了一句留傳千古的悼詞:「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辛棄疾不在朱熹黨籍,亦非朱熹門生,卻能冒死哭祭朱熹,讓人欽佩!

辛棄疾一向很羨慕嘯傲山林的隱逸高人,閑居鄉野同他的人生觀並非沒有契合之處,而且,由於自己過去的地位,他的生活在歸隱之後也盡可以過得頗為奢華,不是很落魄。

但是,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一個奢望在戰場上披荊斬棘的風雲人物,在自己正是大有作為的壯年,卻被迫離開政治舞台,這,其實是對辛棄疾最大的懲罰。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辛棄疾在盡情賞玩著山水田園風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之時,內心卻不停地湧起波瀾,時而為一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時而又強自寬慰,作曠達之想,在這種感情起伏中辛棄疾過了一年又一年,轉眼便是後半生。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可憐啊,白髮已生。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在這些詞句中,埋藏了他內心深處無法言說的感慨。

公元1203年,這一年,辛棄疾已經64歲了,當朝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這時候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他,精神為之一振。

第二年,辛棄疾晉見宋寧宗,還激昂慷慨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並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

但,時勢造英雄,而南宋那樣的時勢,造就不了辛棄疾心中的英雄,這一次,他再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他到前線鎮江任職期間,有一群諫官強烈的攻擊了他,辛棄疾被迫再次離職,1205年又成了一位歸隱的老者。1207年秋,68歲的辛棄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杭州)赴任。詔令到鉛山,辛棄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

這年農曆九月初十,民族英雄、愛國詞人辛棄疾帶著憂憤的心情和沒有實現的遺願離開了人世。死後葬在瓢泉瓜山山後的陽原山,辛棄疾,他帶著自己的報國之志溘然長逝。

5

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

這是對壯志成空的悲哀

辛棄疾,他面對中原失陷,表現對於民族恥辱的悲憤,抒發報國熱情,已經成為他文學的中心主題,可能他的理想,也只能在自己的詞中實現了。

辛棄疾生長於被金國蹂躪的北方,所以恢復故土的願望比一般的南宋士大夫更為強烈,而且他在主動承擔民族使命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尋求個人生命的輝煌,在他的詞中表現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義精神。

「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

「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

「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

辛棄疾對那些與自己一樣有著報國之心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讚美,與之同聲相應,彼此勉勵,比如,他在祝壽詞《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中,表現出了自己的慷慨熱情,全然不同於一般俗濫的祝壽詞: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

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辛棄疾對於庸俗圓滑、面對民族危亡而無所作為的官僚,他有一種出於本能的厭惡,他鄙視他們,是在精神上面的鄙視。

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

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

——《千年調》

然而正是這樣的人充斥這朝廷官場,有的甚至還把持權位,引導著一條苟且偷安的道路。辛棄疾憤慨地寫道

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

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

——《卜運算元》

在辛棄疾南歸南宋的第12年,他重遊南歸的首站建康,一時感慨,他寫下了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

這是對壯志成空的悲哀

歲月無情地流去,在內心不敢深思,孤獨與悲哀讓人怵目驚心。

那一首首詩詞,能夠寫出他的孤獨和悲哀,能夠寫出他的痛苦和眼淚。

卻無法也寫不出真真實實的揮兵北伐,雖以英雄自許,卻難掩沉沒之心。

同屬於豪放雄闊的蘇軾,蘇軾詞較偏於瀟洒疏朗、曠達超邁,而辛詞則給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飛揚之感。

辛棄疾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他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於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他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範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辛棄疾和蘇軾在詞的語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開拓者。前人說蘇軾是以詩為詞,辛棄疾是以文為詞。

辛詞現存六百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其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如

《水龍吟》(渡江天馬南來)、《水調歌頭》(千里渥窪種)、《滿江紅》(鵬翼垂空)等,表現了恢復祖國統一的豪情壯志。

《駕新郎》(細把君詩說)、《菩薩蠻》(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表現對北方地區的懷念和對抗金鬥爭的讚揚。

《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賀新郎》(老大那堪說)、《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永遇樂》(千古江山)等,表現對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滿和壯志難酬的憂憤。

6

辛棄疾,人物評價

縱觀辛棄疾的一生,青少年生活在金國佔領區,手持長劍的白衣少年一心想著報國,二十二歲勇冠天下而成名,多地為官卻終被貶,人生如夢一場。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陸遊評價其: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

劉宰評價其:命世大才,濟時遠略。挺特中流之砥柱,清明寒露之玉壺。十載倦遊,飽看帶湖之風月;一麾出鎮,迥臨越嶠之煙霞。上方為克複神州之圖,公雅有誓清中原之志。

劉辰翁評價其: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並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

脫脫評價其:古之君子,出處不齊,同歸於是而已。辛棄疾知大義而歸宋。

白壽彝評價其: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可是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然而,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

謝枋得評價其:以此比來,忠義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沒無一人明其心。全軀保妻子之臣,乘時抵瞞之輩,乃苟富貴者,資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過,天地間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義,不在張忠獻、岳武穆下。一少年書生,不忘本朝,痛二聖之不歸,閔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結豪傑,志斬虜馘,挈中原還君父,公之志亦大矣。耿京死,公家比者無位,猶能擒張安國,歸之京師,有人心天理者,聞此事莫不流涕。使公生於藝祖、太宗時,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朝不過老從官,在外不過江南一連帥。公沒,西北忠義始絕望,大讎必不復,大恥必不雪,國勢遠在東晉下。五十年為宰相者,皆不明君臣之大義,無責焉耳。

濟南市歷城區,辛棄疾的紀念館,有「一代詞宗」、「義膽忠魂」等展室。

江西上饒的鉛山縣,辛棄疾故居墓葬,郭沫若撰並書之輓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至此,辛棄疾可能會想:吾本欲沙場秋點兵,了卻君王天下事,卻成文壇大佬!

本文首發烈酒封侯,部分史料出自

《中國通史》

《全宋詩》

《辛棄疾傳 辛稼軒年譜》

《宋史·卷四百一·列傳第一百六十》

— END —

點擊下面藍色字體閱讀往期文章

儒學史上最後一個開宗立派的宗師級人物

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一尊精神偶像

張幼儀,不好的婚姻卻使她成長,遇到了最好的自己

國士無雙者,唯大將軍韓信

陳寅恪,有這麼一位教書匠,大師之後再無大師

杜甫說:如果能重來,我要選李白

蘇東坡:他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洒人生

杜月笙:上海青幫 「流氓大亨」,去世前燒毀全部欠條,並告戒後人不得追債

李小龍的傳奇人生,一掃病夫龍骨傲,唱他萬遍警來人

— 是非成敗,人生豪邁 —

— 堅持走心,堅持長得好看 —


有些梗知道了解了就如鯁在喉總要「吐槽賣弄」一番。
因為才情不同有的人吐槽成功,佳作連篇,心情舒暢,如辛棄疾;有的人從他人的吐槽中會意於心,亦得樂趣,如我等。
文學就是一種遊戲。作者有參與、創作的樂趣;讀者有觀賞、會意的樂趣。


用典即用梗


樓主說辛棄疾用典的詞不如沒有用典的詞,純粹是個人對詩詞風格喜好問題。這樣可以看出辛棄疾的詞其實是豐富多彩的,豪放詞只是他名作之一。像水龍吟這首詞下闕用典故來詮釋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拍遍了欄杆也沒有人理解他此刻登臨的心情。此刻的心情是他不想學張翰因時局混亂而逃避,也恥於像許汜在亂世求田問舍只顧自己的私利,可是流年易逝只能像北伐途中桓溫感嘆的那樣樹都變老了很多,何況人呢?聯想到靖康之變後的南北時局混亂和文人志士渴望北伐收復故土。可以說這首詞用典手法非常高。


推薦閱讀:

短篇小說甚至微小說要怎樣寫成打動人心的悲劇?
紅樓夢裡為啥總喜歡啐一口?
干我屁事、干你屁事用文言文怎麼說?
晏殊晏幾道的詞有何特別之處?
《巴黎聖母院》中「卡西莫多」名字的來歷到底與「發育不全」一詞是否有關?

TAG:文學 | 宋詞 | 中國古代文學 | 唐詩宋詞 | 辛棄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