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喜歡玩,玩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幾乎到了哲學的層面,並且聚焦清晰,可以簡單分享一下。

小朋友玩的內容有如女孩子過家家,有如男孩子超人恐龍哥斯拉,他們在進行【角色扮演】,是在把自己嵌入能夠理解的事況裡面。心理學的一個寬泛的流派叫做敘事心理學,可以參考一下。包括大人,都在做這一類的模仿或敘事,只是內容不盡相同罷了,可以說,大人沒有長大過,北京人來一段京劇,等等。

更小一點的孩子重複某些簡單動作,使得自身或/和物品產生一個【空間物理事況】,弗洛伊德說這是死本能,我更傾向於說,這是探索【事況】的開始。——你看到大一點的孩子和小一些的孩子的【樂點】或稱【笑點】,其實是不一樣的。他們內化了的事況的複雜程度和內容形式不盡相同。

至於人為什麼會因為喜歡事況,是因為事況使得我們活著。——有些人會不喜歡這種後現代的回應,那就這樣說吧:我們以在事情里活著。其中牽涉許多許多內容,難以一一詳及,有興趣來深圳找我當面聊聊。

關注過程的哲學有很多,多以過程來理解孩子的行為,而非僅憑結果的觀念來理解,會有不小的收穫。



俗話說寓教於樂,通過遊戲中的交流互動,角色扮演等行為,對兒童的認知,情感等心理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古之立大事者,在孩提時代就很會玩遊戲,通過遊戲促進心理發展。如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如果不參加集體遊戲,司馬光也不會運用自己的思維判斷,將課本知識加以運用,想出砸缸救人這樣的生活技能。有這樣一個現象,小時候那些在遊戲中非常出色的小夥伴,長大後在學業上也成績不凡。

遊戲在兒童的心理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學前兒童。
在發展心理學中,遊戲被認為是學前兒童的主導活動,主要原因是

  • 遊戲具有社會性。這是人的社會活動的一種初級形式,反映了兒童周圍的社會生活
  • 遊戲是想像與現實生活的一種獨特結合。它不是社會生活的簡單翻版,兒童利用假想情境自由從事自己嚮往的生活,即可充分展現想像的翅膀,又能真實再現和體驗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及人際關係
  • 遊戲是兒童主動參與,並伴有愉悅體驗的活動

遊戲又分很多種,其中假裝遊戲最為特別。如孩子把香蕉當電話,憑空想像出一杯牛奶,自己喝掉,其實他手上什麼也沒有。

  • 假裝遊戲表現出即與現實相似,又充滿戲劇色彩的遊戲活動
  • 假裝遊戲的根本特徵是替代性,假定性
  • 假裝遊戲能夠幫助兒童區分現實和幻想
  • 假裝遊戲能夠幫助兒童發展社會技能

兒童對一種遊戲想出一種新玩法時,那麼他的符號表象方面的技能就又進了一步。到他3周歲時,他已經形成了更強的記憶能力,記住他所看到的,可以把握和操縱大腦中的「圖像」。他可以不必再用手指當牙刷來刷牙,而是伸出手,好像握著一塊三角形的積木來代替。

因此作為家長,不僅要鼓勵自己的孩子去參加遊戲,還有引導去加入集體遊戲。在遊戲中兒童會把所學技能進行鞏固,同時也學到新的技能。

當然,遊戲不僅僅是電子遊戲,更多的是需要個體身體力行,並有他人參與的。如今,很多小孩都開始玩網遊,這對兒童的心理發展是弊大於利的。

很多家長在學前期,不對孩子進行積極引導,很早就開始學英語,上鋼琴課,認為遊戲就是浪費時間。等到孩子成年,發現缺少應有的判斷力,不合群,思維僵化,這很大程度上不上孩子的錯,而是家長毀掉了孩子的童年。

從佛洛依德的觀點看(雖然他的理論不能進行科學實證),每個階段的兒童都要滿足一定的需要,如果這種需要無法得到滿足,就會功能固著。例會很多成人在某些情況下都會出現一些兒童的行為,像孩子一樣哭泣等。遊戲能滿足兒童很多需要,社交,尊重等。

多鼓勵孩子出去玩一玩,而不是練鋼琴,學畫畫。簡單的捉迷藏,對孩子的判斷能力,記憶以及思維的靈活性都是大有幫助的。 兒童需要運用自己的記憶和認知,去對周圍環境進行預判,勾勒出心理印象,然後對躲藏地點進行選擇,推理出找到的幾率。這裡面複雜的心理活動,對於孩子的心智成長是很多培優班都代替不了的。


贊同@sturman的觀點,針對其中的「角色扮演」和「事況」部分分享以下圖片作為補充:
What We See vs. What Kids See (13 Pics)


我認為是一種探索和學習,就像動物幼年的玩耍是為了掌握生存技巧。


孩子的時候什麼也沒有想,覺得好玩就去玩了
想長大,就玩過家家,當爸爸媽媽
想創造,就捏泥巴,做各種模子
現在想玩的時候,答案總是死的那麼幾樣,幾乎天天對著電腦的日子少了童年的樂趣啊


作為一名成年人,我就是個特喜歡跟小孩子玩,比跟大人一起玩有意思多了。小孩子玩,純粹就是沉浸在玩的過程中。即使大人看起來很無聊的遊戲,他們也享受其中。他們是為了玩而玩,不會用大人的想法來評估這個遊戲是否無聊,是否有意義。


種子萌芽的力量可以衝破堅硬的外殼!
這樣說來小孩生長的時候全身都在默默地動啊!!
怎麼能閑得住!
可是應該幹什麼?怎麼知道?
除了呼吸吞口水磨牙齒手舞足蹈眨眼睛,還有什麼好玩的?
肯定是看見你們幹什麼就學什麼!!!
你們放任他玩什麼就玩什麼!


喜歡玩讓自己有興趣或使自己開心起來的玩法


點點

點點真是個小不點兒啊,穿著花裙子,蹦蹦跳跳的,粘人,我要去學校,她也要跟著去,跟就跟吧,路上要咬我,拉著我胳膊朝她嘴裡放,我就逗她,「是不是長牙了,牙痒痒,就想咬人啊?」她咯咯地笑,還是拉著我胳膊朝她嘴裡放。

一路上我都拉著她,一出門,她就把手給我了,原來是想咬我啊,我就編故事給她聽,「小孩子換牙時候,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你去咬牆上的磚頭,是麵包味兒的,又松又軟。」

「咬電線杆呢,就和甜筒的味道一樣,咔嚓咔嚓。」

「咬路邊的樹,就和盤子里炒好的青菜一樣,香,脆。」

點點說:「我最不喜歡吃青菜。」

「你們老師有沒有給你說過,天上的雲是棉花糖味兒的?」

「沒有。」

「屋頂上的瓦片咬起來是麻辣片的味道,又麻又辣。」

「桌子和凳子有點兒像鍋盔,硬硬的。」

點點問我,「那你怎麼不咬啊?」

「只有換牙時候的小孩子才能咬,長大了,就咬不到了,你問你哥哥,他小時候換牙,一天要吃很多磚頭、瓦片、樹呢。」

點點跑去問哥哥,哥哥說,「是啊,我換牙時候一天都不吃飯了,就在外面吃石頭,石頭是麻糖味兒的。」

點點信嗎,當然不信了。

石頭是硬的,磚頭是硬的,瓦片又黑又臟,怎麼看都是不能吃的樣子。

走了一會兒,點點累了,讓我抱,我說,「這麼大了,還讓抱?」

「讓抱,我走不動啦,走了這麼遠啦。」

「好好,抱著,哎呀,重了不少了,你多重啦?」

「我不知道。」

不知道是真的不知道,還是不好意思說。

「有四十斤吧。」

剛好迎面走過來兩個媽媽拉著自己的孩子,孩子沒點點大,都是自己走的。

我就說她,「你看那孩子沒你大,都是自己走的。」

點點捂住我嘴,不讓我說。

抱著走了一會兒,我累了,讓她下來自己走。

點點不,說,「你追上前面的哥哥,我再下來。」

我就抱著她,跑不開,走的快一點兒,總算是追上了走在前面的哥哥,把她放了下來。

點點問我,「我的沙包呢,給我。」

「在我包里,給。」

我們到了學校,點點一點也不怕生,進去就找她的那些小夥伴玩去了,把我扔在一邊,這個小傢伙啊。

點點屬牛,今年六歲啦。


給小孩一條繩子,他們都能玩上一整天。其實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會不斷的學習提高並且能夠創造出很多讓大人驚訝的東西,孩子們通過玩去了解自己的身體,對各種事物認知理解,並且開始積累自己的經驗。玩是孩子感受這個世界的基礎。


大人不喜歡玩兒嗎?只不過大人有了更多的責任,限制了自己,而且成長中的各種經歷和經驗也讓大人玩心被約束。給大人一個無憂無慮、無拘無束的環境,他們玩兒的花樣更豐富。
小孩愛玩,能玩,是父母的榮耀。


推薦閱讀:

為什麼兒童特別喜歡聽(看)繪本?繪本書抓住了兒童什麼心理以至於孩子這麼喜歡?
目前國內兒童的消費能力如何?或者說家長為孩子消費的能力如何?又是採用什麼樣的消費模式呢?有沒有相關的數據能夠描述?
為什麼很多孩子會早慧,尤其是在不和諧的家庭?
如何讓小孩子做數學題時能更細心點?
父母該不該為了培養孩子學會分享而強迫孩子讓出心愛的玩具?

TAG:生活 | 心理學 | 教育 | 兒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