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出山是否符合他個人意願?或者他出山是否對當時社會百姓有利?

如果諸葛亮以天下蒼生、社稷太平為重,那麼選擇扶持起一個軍政集團以爭天下不是要讓更多生靈殘遭塗炭?如果是真的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那麼諸葛亮對於歷史發展進程的看法是否存在問題?可能提問有些站在現代角度看待歷史和揣摩古人心理,只希望相互探討學習一下。


諸葛亮出山肯定符合他的個人意願。諸葛亮年輕時候就常自比管仲樂毅,這兩號是什麼人啊,有才華有功績,初見劉備就能談論天下局勢,這和現在的許多鍵盤政治家軍事家的處境很相似,不過諸葛亮比現在的鍵盤家高不知道哪裡去了。當然後來出師表中諸葛亮說自己年輕時候「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不過結合他年輕時候的愛好與行為,這段應該理解為沒有對自己的仕途抱很大希望,但絕不是不關心政治的人。

管樂可不是什麼愛好和平的人,都是在亂世中建功立業的,哪個不是踩著白骨成名;把自比管樂諸葛亮的理想猜測為天下太平為重是不合適的,雖然說諸葛亮私德很好,但是不能說因為愛好和平是美德所以諸葛亮就一定是愛好和平的人。諸葛亮對劉備的巨大幫助確實一定程度上延長了戰亂,在當代開上帝視角的話,確實不符合許多社會百姓的利益,那時候的老百姓地位低,大官里沒有多少真正關心他們的。不過諸葛亮作為政治家治蜀成績不錯,對得起自己治理區域的百姓。

要說君本位啊,那個時代君本位確實不輕,皇帝與非皇帝就是不平等的。不過諸葛亮恐怕未必對當時搖搖欲墜的漢室和曹操手裡的漢獻帝有什麼感情,他感激的是劉備的知遇之恩和邀請他出山時自降身份的誠意,要興復的是劉備建立的漢。


謝邀 @謝民輝

符合他個人意願這一點就不用多說了,我甚至懷疑三顧茅廬是諸葛亮暗地打廣告求勾搭的結果。

題主的核心問題在於,如何評價諸葛亮在歷史大勢面前螳臂擋車的行為?


第一,諸葛亮沒有上帝視角,站在他的立場上,支持一個符合自己政治理想的主公既合乎道義又合乎利益而且當時的劉備並不是沒有英雄造時勢的可能。

第二,即使開上帝視角,為了統一、和平就應該順應強勢的政治集團嗎?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功績,但六國的文臣武將難道就應該紛紛投秦?拿破崙想統一歐洲,亞歷山大二世、威靈頓將軍是不是就成了阻止歐洲統一的罪人?

董卓橫行霸道,好,討伐他。可袁紹曾經一度是老大,他也沒橫徵暴斂酒池肉林,大夥是不是應該為了早日結束戰爭都推舉他改朝換代呢?如果說諸葛亮是逆天而行,曹操又何嘗不是?孫權又何嘗不是?

不是說一個集團大腿粗並且對大伙兒還行,我們就都應該為了世界和平委曲求全的吧?


符合意願是一定的...是否有利,則有待商榷
完全拿現代人思想去推斷古人,或者是完全拿古人思想來作為現代行為準則,都是荒謬的..
所謂的社稷,就是一家一姓的社稷..跟百姓是無關的..家天下,這是理所應當,天經地義的。就如同四百年前劉邦的「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一樣,天下都是他劉家的家業。
你所謂的天下蒼生、江山社稷,在法理上本就姓劉。諸葛忠漢,漢室即劉氏,劉氏能有為者僅有劉備一人,諸葛忠於劉備。這個邏輯很通順...
上面是說的諸葛本人的政治願望,當然這是我們根據諸葛本人的行為推測得出來的。因為諸葛的行為是這樣這樣的,所以我們認為諸葛的政治傾向是忠於漢室的。

下面我們繼續說丞相的個人能力發展狀況。
魏有荀氏叔侄,程昱老臣,賈詡毒士,陳群鍾繇等天下名士,丞相一個二十郎當歲的小年輕,去跟這些老妖怪拼什麼?拼資歷拼名望還是拼能力?(丞相就算是再牛X,他也得打怪練級啊..光讀書就能讀到level全滿了么?你就是資質再高,好歹人家已經宦海沉浮練級練了好多年了...)
吳有諸葛瑾...雞蛋不要同時丟一個籃子里...而且張昭是託孤重臣,周瑜是孫策連襟,比資歷比關係丞相還是不佔優...
接下來劉表守家犬,劉璋更是廢柴一條,張魯難成大氣..唯一有能力的君王,就是劉備。丞相選劉備,對於個人發展來說,也是最優選擇

所以說,不管是為了丞相的個人發展平台還是為了丞相個人的政治理想,丞相選擇劉備都是他個人最好的選擇...


前半道這種主觀性的問題根本沒有答案,某人的決定是否符合其個人的意願除了他自己之外誰都不能拍胸脯說肯定知道,更不用說政治人物了。就算你爹是政客,他站你面前聲稱某決定符合他個人意願你都未必敢相信,更何況透過寥寥幾頁字記載的古人?

後半道問題,從題主的評論來看似乎是覺得諸葛亮扶持劉備這一新的軍政集團阻礙或延緩了大一統的趨勢,從而使得百姓必須多承受一段時日戰爭的荼毒。首先我覺得即使時至今日,除了帶有政治目的的宣傳外,大一統根本就算不上是什麼最好的選擇或結局,更多成就的還是肉食者的光輝和百姓沒什麼關係。其次我們要站在當時角度看,談不上什麼君本位。

對三國時期的人來說,就經歷了那麼幾朝,可參考樣本很單一,相對統一的國家無非就三種形式:周天子模式、秦朝模式和漢朝模式。統一如暴秦對百姓來說未必就比戰爭更好受些,而最後中國被司馬家以這種方式奪取並統一後,才隔了多少年就被五胡亂華,那才是漢族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候

漢朝無論如何還是維持了四百年的統一局面,其繁榮程度在人類歷史上都是數得著的,那麼生活在三國的人迷信漢朝模式,打著恢復漢室的旗幟,覺得只有漢朝(而不是其他來路不明的統一政權)才能維持生活環境長期的穩定與安寧,也是一種合理的想法吧。


不符合百姓利益。

應當保境安民,以待王師。或者,上表納降,歸於王化。

來自那個代號為【和諧】的平行世界的《魏書 諸葛亮傳》節選:

亮率偽帝劉禪自縛於漢中城下,降偽漢龍旗,迎大魏天使。叩首曰,吾等罪臣,分裂國家,抗拒統一,不以人民群眾之福祉為重,無視天下萬民思魏愛曹之拳拳民心,妄圖以一己薄力對抗滾滾之歷史車輪,螳臂當車,蚍蜉撼樹,實乃愚蠢至極,罪該萬死。上對曰,上天有好生之德,更兼爾等及時幡然醒悟,止萬民戰亂屠戮之苦,亦有功也,故免一死,復念偽帝禪,偽丞相亮平生素有清名,封關內侯,遷鄴城,厚養之。亮、禪再叩首,對曰,罪臣謝主隆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自此天下一統,百姓安居樂業,是乃又一盛世也。太史公曰,諸葛氏識大體,知進退,棄權位,取大義,不計虛名,無謂榮辱,謀百姓福祉而舍昭烈之殷殷重託,保天下國家而忘一人之渺渺私恩,實至誠君子,厚德名士。

這個結局估計題主比較喜歡。
-------------------
我好像理解錯了題主的意思了。說的不是出祁山。不過就這樣吧,大概也差不多。


諸葛出山,一為成就個人,二為成就恩主劉備,三為條件合適了。換句話說,如果劉表像劉備那樣,他也出山


其實題主這個想法在當代有個很好的名字:右傾投降主義


出山為了求功名 不出山也求不到和平
和平的唯一可能就是把天下所有列強全乾死
另外 君臣有別 中興大漢是劉備的追求 輔佐明君是孔明的追求 臣對君的效忠是無條件的 和君主的政治理念無關 和君主的人格魅力有關 隆中對那一套是徹頭徹尾的霸道 目的不是和平和統一 而是割據一方 和劉備之前的追求八杆子打不著 漢室之類的對於孔明來說只是口號而已 他出山是因為天下只有劉備能最大限度的放權給他 劉備集團可以為他的才能提供最大的舞台


題主您好
其實先不論孔明是想拯救蒼生還是興復漢室,那都有一個前提,就是出將入相。如果只是一介草民,那就只能抱膝於隆中笑傲風月了,根本沒實現理想的可能性。
其次,孔明自比管仲、樂毅的時候,除了他的朋友們,別的人的反應都是「時人莫之許也」,所以孔明也需要證明一下自己。
兩相結合,孔明的出山是必然的並且符合他自身的意願(至於非要說他出師表裡不求聞達於諸侯云云只是謙虛罷了)

然後,從某種角度而言,拯救蒼生和興復漢室是可以並行,一旦諸侯盡滅漢室興復了,天下統一沒有戰亂也就拯救蒼生。況且,孔明出山時,當時天下士子的心依然向漢,視曹操為國賊的人不在少數,想要成就功名大業的孔明自然不會袖手旁觀等曹操統一。所以他選擇了走出隆中,輔佐劉備,而劉備恰好打的就是復漢的旗號。只不過這個旗號最後成為了一個沉重的包袱。

個人覺得水鏡先生的一句話很能說明問題:「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推薦閱讀:

三國時期有什麼令人動容的故事?
劉備真的是借得荊州嗎?
劉備的皇室身份是真的還是假的?為什麼?
三國時期有哪個人是和劉備、曹操、孫權三人都見過面的?
諸葛亮的武鄉侯到底是鄉侯還是縣侯?

TAG:三國 | 諸葛亮 | 三國志書籍 | 歷史人物 | 三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