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的我們,應該怎樣找自己,才能算是中國風格?
我覺得中國風格不應該只是在各種科技作品上畫上國畫圖樣和鏤空花紋
希望在大家早言論中找到方向和靈感
05/17/17更新:
這個問題過了大半年回來看又有些新的認識,寫在這裡,彌補原答案的一些草率偏頗之處:
中國風格的設計,不是不能做,畢竟,我們的文化里的確有很多精粹的東西值得去挖掘和運用。但用的時候1.不能只是拿一些表面的意向 2.要用在合適的地方。
第一點具體來講,中國傳統里的那些好的工藝、巧思,並不是無來由的真理,其背後也有自身的理據,對於功能的考量或意趣的申發等。所以在用的時候要回歸到其中的「理據」,是否契合要達到的目的。
第二點跟第一點是承接關係,如果探究了背後的理據,那麼一定會明白何處該用而何處不該。比如陶瓷工藝用在日用品中,傳統園林手法用在建築中,還是可以做的很好;但如果反過來,把一棟大樓做成花瓶的樣子,在汽車上加一些古建築的圖形,就是很典型的誤用了。體量、尺度完全不同的事物生硬地嫁接,一定是會鬧出笑話的。
所以,除了單純為了噱頭以外,在使用「中國風格」時首先要保證自己確實理解了要借鑒之物背後的奧妙所在,然後將之抽象化以求能夠讓其優勢在自己的設計中最大化,才能夠產生正面效果。最終還是回到原答案那句話:任何風格都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你是中國人,你沒抄襲,你做的不錯,那你做的就是中國設計。
可能有人要問,那我老喜歡做「北歐/日本/德國。。。感覺的設計」怎麼辦?
那又怎麼樣?只要你是原創,你受到了其他國家優秀設計的影響不是再正常不過了嗎?現代設計哪個國家沒受德國包豪斯影響?對自己誠實一點吧,現代設計本來就不是中國人發明的。
但你要是做的夠好,按照正常的流程,認真對待你的設計,對中國人的生活實際理解的夠深,那你的東西自然會帶有跟別國不一樣的味道。那樣的設計才是中國自己的現代設計。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誰說的設計非要中國風?誰規定的設計要承載傳統文化?首先想想,那些鼓吹自己的設計中國風的廠商和設計師,無論做的是不是好不好,他們為什麼這麼做?
因為有人吃這套啊!!有人要買啊!(蛤?你說是因為情懷?)
拋開所有文字遊戲之後,其實工業設計無外乎兩個目的:1.賺更多錢 2.讓生活更美好。要麼選一個要麼兼顧(從商業的角度出發,做後者也是因為有賺錢的可能),管你什麼情感化的設計也好環保的設計也好最炫民族風設計也罷,統統逃不出這個範疇,兩者都不能達到的都是失敗的設計(這裡僅針對真的要給人用的設計,像有一些「批判性設計」那樣的實驗作品不在此列)。如果你同意我說的,那麼再回到剛才的問題:為啥要中國風?因為或許可以賺更多錢。所以如果你research做好了,把一個東西做成一個什麼回形紋京劇臉譜可以賺更多錢(最好不影響功能,當然也存在影響了也可以賺錢的可能),雖然層次低,但你的目的也在於此,那就做唄,記得做好點。
反之就不要了。
當然你要是真的能從一個傳統的東西里得到啟發做出能讓現代人生活更美好的設計,那是墜吼滴!
別忘了,任何風格都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其實吧,回答這個我還是有點小慚愧的,我記得本科時候我經常長時間的糾結於——「如何讓本土文化與現代工業設計結合」的問題,雖然我還沒Low到使用「中國元素」這個詞,但是總覺得如果按照當時的方向,很可能一失足就會踏入萬丈深淵,先說個自己經歷過的小故事。
我記得我大二的時候,系裡面請了一個號稱「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會長級)」的人物過來演講,一開始各方面還好,最後令我等驚奇的是,這位先生掏出了一個印著青花瓷花紋的圓珠筆和U盤正打算介紹一下,當然可能人家覺得自己是個大腕不太方便自己先說,就找了我們系一個講師起來發言,我們這老師也是實在人,上來就給這玩意批判了一番,最後還不忘了補刀一句,我覺得就是純白的筆桿都比這個更「中國」。
- 只見那位官老爺臉上一陣紅一陣白,一直壓著他不要說了,最後只能自己打圓場,我本來是要當成禮物送出去的,X老師這麼不喜歡這個,那我就自己留著了。不過不出意外的話,X老師很可能會被上面教育一個。
所以一個堂堂的官方組織的領導者都如此這般,那也就別怪這些惡俗的東西仍然有那麼大的市場了,當然了,我說這些可能是得罪了一下,不過反正我也打算轉行了。
- 話說回來,其實上面也有一些回答說的非常好了,我到時候會在文尾加上我認為比較好的鏈接讓大家一起學習一個。總結一下大家的說法就是——很多設計把「中國元素」當成一種信仰強行加入到各種設計中來嘩眾取寵,而對於真正的「中國設計」,只要是中國人的優秀設計,那都不愧「中國風格」。
當然了,看了一下這些,首先有些答案沒提出解決辦法啊,而有的裡面還是有一些偏頗的地方的,拋開「中國風格」不說,如果一個設計師的設計作品非常優秀但是仍然缺少些本土意識的話,我們往往更認為他是個優秀的設計師而不會強調是個「優秀的XX設計師」。
所以作為中國人思考一些東方意識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在思考這些之前,最起碼先明確你的本職工作是什麼,是一個將機械與美結合的Designer,還是個自己都把自己感動掉的文化捍衛者。
就像題目里說的,不僅僅是因為這些設計師不懂設計才把「流雲」「印章」「臉譜」這些東西惡俗的搞到科技產品上的,他們更可怕的地方是在於他們本身也不懂傳統文化,甚至最後連你推薦的時候的受眾也不懂,這樣一個三不沾的人,你指望能設計出什麼優秀的作品呢。
中國從1840年國門被人家一腳踹鬆開始,對自己文化的反思就已經開始了,中國當了那麼多年天朝上國,突然一個自己從來都沒見過的夷族把自己打成狗,自然是落差極大的。尤其不同於當年游牧民的入侵,畢竟長大後你就成了我,雖說我和你比是戰五渣,但是終究我還是我有知識我自豪的,你怎麼都得學習我。可是這群新來的黃毛大鼻子,讓我們頭一次意識到了,我們打不過他們,他們也不用學習我。
這是一次徹徹底底的落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感覺到無所適從,但是除了一些搞工業化的高官和資本家以外,學者裡面主要的風氣還是,我們天朝上國這麼多年了,讓我承認我的文化、制度落後於他們那是沒門的,我們仍然是全世界最先進的腦袋,不過差點「奇技淫巧」。
不過一次又一次的被吊打,甚至從古到今沒事騷擾下中國又被一巴掌扇回去的日本都把中國打成了狗,中國也就不乏有人冒出來想一想,是不是我們文化真的出了點什麼問題,從一開始戊戌變法這樣的仍然帶著點驕傲的反思,直到新文化運動大搞全盤否定,中國從原來盲目的文化自信轉入了一種文化自卑,我們開始覺得我們很多東西都不好,甚至是不是我們本身就比不上人家。
而在之後的歷史裡,這種自卑、自信的態度轉變,簡直就是個周期性的玩意,尤其是隨著國力的恢復,一些人一方面享受著西方文明催生出來的現代化福利,一方面又總想證明自己的傳統文化不輸給西方人,所以這麼一來,「氣功」、「老中醫包治百病」、「漢服運動(狹義的)」等等就都冒出來了,甚至有些人都希望,沒準我可以從四書五經里「變」出來個「中國特色的現代化」來,或者搞個理論證明一下你們西方那些科學理論比起《周易》《道德經》的玄學簡直弱爆了。
所以這麼一來這股風蔓延到設計行業,那也就非常正常了,尤其是近些年來各地大搞「中華文化復興」,所以不說別的,就拿喜聞樂見的建築行業,我們看下出現了啥玩意——
圖 重慶某鎮政府辦公樓。
且不說這貨怎麼看都像個陵園,就說中國的傳統建築模式,一般主要以房屋的結構為美,而且主要適合橫向體量,往往很多時候為了增加高度,一般都是在下面設置高台。而這種強行把重檐廡殿、歇山,或者盝頂、攢尖強行安到樓房上,這個看起來是很反胃的。
當然了,還有更噁心的——
圖 瀋陽臭名昭著的「方圓大廈」。
在建築上有一個任何建築師都不能觸碰的大忌,那就是你千萬別把不屬於這個體量的東西擴大到建築級,這樣往往會給人極大的違和感以及對尺寸的「迷茫」,我們看個典型代表——
圖 五糧液大廈,你就是把這酒瓶子放大到銀河系那麼大,這也還是個酒瓶子。
這種問題其實西方也沒少犯,不過主要集中在15世紀之後,就比如著名的梵蒂岡聖彼得教堂,這是個古典主義建築,「古典主義」這個風格還真有點我們所謂「中華復興」的味道,就是很愛把2000年前希臘羅馬那一套東西攢到一個建築上,而古時候的建築往往又沒那麼大規模,但是又為了凸顯這個教皇的「皇宮」,所以建築師把每一個部件都放大了不少。但是這麼一弄,你如果單純看造型,你是感覺不到這個建築竟然有138米高的——
圖 聖彼得大教堂。
如果沒有參照物,還認為這充其量也就50米高罷了,這教堂看起來並不是感覺很高大雄偉,實際上這個比西方那些能把天扎破的哥特式建築還要高。
圖 米蘭大教堂,才108.5米。
好,我們拋開建築設計的原則,反正你也不能拿建築師的要求來要求這些領導們,就說這個方圓大廈,造型之惡俗,立意之歪曲,對城市景觀破壞之嚴重就每一塊都可以重打50大板了。在這個時代很多人打著復興傳統文化的旗號無所不用其極,可能他對中國文化的認知也就只有「天圓地方大銅錢」了,而把建築設計里最需要的功能性和美學要素完全扔掉,在市中心搞出了一個巨大的恥辱柱,或者說,是這個所謂「中華文化」的祭壇。
當然了,還有這種建築,那就說都沒法說了——
圖 北京(其實是三河)天子酒店。
這個就沒法評論了,比五糧液大樓還沒法評論。
所以單純從建築設計上來說,忽略機能以及造型談「文化」都是耍流氓,我們很希望通過這些大型建築來找迴文化自信,最終卻成了國外各階層人士的飯後笑料。
其實在工業產品設計上,這些玩意也是非常多的——
圖 「中國風」設計。
所以這些設計都是如此,首先設計師對於中國文化的認知就這麼點,又不好好思考下要設計的產品和他僅知道的這些「元素」是否合適,只不過想搞個大新聞,發表個「中國風XXX設計」的報告,沒準在一些惡俗的學校和公司還會獲得幾百個教授的一致通過呢。
當然了,U盤其實是個重災區,這樣的設計我也不是沒搞過,我也來放一個自己多年前的觸目驚心的作品——
圖 我設計的U盤,嗯,為了回答這個,我一向不怕用最壞的惡意自黑的。(當然了,做成這個diao樣子是因為上面的特殊要求...)
所以當年我也有段時間沉醉於把很多傳統造型往現代產品去結合,但是還是最基本的一點,忽略了一個產品最基本的要素,那就已經沒有必要去討論了。
好了說了這麼多,那麼我們到底該用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所謂「中國化」或者「東方化」的設計,才是要研究的問題。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真的是多去讀書,在你搞任何「文化創意」的時候,最起碼先了解到我們文化里的優長是什麼,在東方人的思想里,不同於西方從希臘時代開始的,一方面對自然進行剖析追根溯源,一方面對社會、人文進行浪漫的思考,然後再從兩方面謀求調和。我們的出發點更加的「意象」,也就是說「中庸」「內斂」一直是我們的意識核心,我們雖然熱愛自然,但是卻總覺得不該「研究」自然而是通過對於萬物的感悟來達到一種人和自然的平衡,我們有時會雖然注重人文,但是卻樂於讓之清凈自然、無為無不為。
或許這樣的思想,很難讓我們的社會出現成體系的自然科學以及工業革命,但是其中的一些美感和效用,往往是西方文化體系達不到的,我們在進行設計的時候,如果單純從藝術品出發,我們有先秦青銅金文的雄渾、漢代的古樸包容、有魏晉士族的飄逸、有顏風柳骨的唐氣、當然,唐代的很多藝術,能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的人是怎麼對待中亞西亞文化的,那種包容和吸收才是我們現在大搞狹隘民族主義的人要學習的。甚至到了後來宋代的文人畫著「馬一角、夏半邊」的留白、秘色瓷的浸透心脾,我們的這種文化意識是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的,這些東西往往更加接近這個民族的靈魂。而我們自認為很多花樣繁雜的裝飾、窗花等等,大多都是明清才成型,但是我們都知道清代時候很多工藝品,已經開始逐漸的僵化繁瑣,最起碼從個人的喜好來看,這個東西你就算給他復興了,也不見得有多少美感。
圖 乾隆時代的花瓶。
當然,如果拋開從已有藝術品出發,那就有個更廣大的世界了,我們有時候可以想一想,古代的各種藝術品和工藝品,它的歷史大環境和文化環境是什麼,是一個集權化的時代還是休養生息的時代,是玄學還是理學或者是佛學所催生的,我們在考慮古人成就的同時,不妨考慮下古人為什麼這麼思考的,這樣你的思路才可以逐漸與之重合,並且以現代化的視角進行只屬於自己的設計,我們往往武裝的不是產品而是自己的思想。
尤其對於中國的工藝發展歷程,一直以來都是不停的兼容並包的,尤其是胡人以及西方的影響頗大的時代,還正好是我們認為最強盛的漢唐。我們逐漸捨棄了席地而坐而改用桌椅,我們棄用了直欞窗而改用更為合理的格子窗,我們因為西方樂器的傳入才有了琵琶、二胡、箜篌甚至嗩吶等等。但是我們會發現這一切的源頭都是我們這民族徹徹底底的實用主義以及對自己文化的自信,我們不怕自己的文化前進,也不怕更有用的東西的引進。不過我們反觀現在的很多設計,往往在墳堆里挖東西,卻拋棄了最重要的這兩點。
在工業設計學科不斷形成的過程中,也有著希望恢復傳統工藝的「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等等,但是這種逆工業化的思潮,最終也都被包豪斯的出現划上了句號,所以我們下面要看的一點就是,怎麼才是在不違反歷史進程的前提下,逐漸讓自己的文化自信浮出水面的。
其實日本在面對西方文化衝擊的時候,又有過一段時間迷茫期,不過或許這國家的大多文化本來就是從中國學來的,所以他們反倒沒有我們對於自己原生文化的那麼多糾結,而是大量聘請外國技師進行大規模的「レンガ建築」(磚造建築)的建造,要知道日本這國家和我們不一樣,他從唐宋之後學了不少我們的木造建筑後,基本就沒獨立發展出磚造建築。
這中間的過程主要就是明治時期,日本從毫無建築技術發展到自稱可以造的比西方人還要「雅緻」的「西洋建築」,我們看個例子——
圖 辰野金吾的時代,其實這個時候的日本建築主要還是以全盤西化為主的,不過和東方很多國家都一樣,大家都想搞點自己的東西上去,所以那些日本大腦袋小屋租房頂也都被放上去了,但是總之這個也未必多好看。
後來西方出來了表現主義、裝飾藝術風格(比如克萊斯勒大廈)、柯布西耶也包括「包豪斯」這種無論在建築還是工業設計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存在,這些所有的都被稱為「現代主義」風潮,其實這次風潮對於東方人是個機會,因為現代主義是隨著工業化的進步而誕生的,所以無論東西方,其實都是對自己曾經的建築、工藝等等的批判和革新活動。
說回設計,現代主義建築越來越無視舊有的裝飾而注重功能性,這一點對日本其實算是個拯救,日本人開始思考如果都是注重功能性,那就沒必要嚴格區分什麼是「洋風」什麼是「和風」,挖掘日本傳統的生活意識和美學意識,只要合理的我們就都參考設計進去。所以也就是這個時代,那種經過無數次設計的一些建築師私人建築就都出現了。
圖 藤井厚二的聽竹居。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建築和工業設計不分家,在包豪斯的思潮影響下,日本並沒有為了搞文化復興而加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上去,而是儘可能的挖掘和「現代主義」理念相對應的最合適的地方,創造出西方建築師考慮不到的東西。
等到二戰之後,日本被美國炸成了狗,一開始是有過一段時間自我否定的風潮的,但是由於戰前的很多嘗試和底蘊,日本的一些設計風格可以說更進一步了。
圖 香川縣廳舍。
是不是有點我們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味道,其實這東西本來就是個現代主義的建築,但是日本人在設計這東西的時候,覺得我們東方自古以來的建築都是以結構為美,那麼如果把鋼筋混凝土所構成的結構按照東方的美學意識,就會給你一個感覺,這東西的工藝以及整體好像都是現代建築,但是魂還是那一層層的斗栱。
當然了,後來還有我們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建築師安藤忠雄,這位拳擊手出身的建築師,後來跑去歐洲遊歷,當時他就被羅馬的那些萬神廟給吸引了——
圖 羅馬萬神廟。
當然了,吸引他的不只是這個羅馬人搞出來的混凝土大罐頭,而是這個東西——
圖 萬神廟天窗。
其實這個天窗,本來是因為羅馬這建築的結構本來就不咋科學,也沒有後來那種帆拱一樣的神奇結構,所以旁邊沒法開窗戶,才弄了這麼一個天窗,順便也可以說這個是為了顯示神的威嚴和神聖之類的。
所以我們要知道,古人搞很多東西吧,往往有很多技術限制的成分在裡面,所以你要搞復興,反倒把古人不足的技術都搬出來了,這就有點沒意思了,不過也正是這個建築,催生出來了後來誰都知道的——
圖 光之教堂(茨木春日丘教會)。
這個被很多建築書籍評論為「日本獨特美學」「禪意」「安靜」等等的建築,其實核心造型和日本關係並不大,而工藝「清水混凝土」也是20世紀的東西,但是我們反倒在這裡面看出了內斂、天人感應的東方文化。
也就是說,往往一個真正帶有優長文化的設計,是從來不拘泥於這個藝術造型到底從何而來,而是能不能真正的把你所理解的文化內核通過各種各樣的模式表達出來,甚至可以說這個時候的設計師,早就超越了「國家」「民族」的界限。
就比如這個——
圖 漢斯·瓦格納的著名的Y椅子。
瓦格納在北歐傢具的基礎上,受到了很大的明式傢具圈椅的影響,所以問題來了,你說這是一個北歐設計,還是中國設計呢?難道北歐的大師也是個傳統文化復興愛好者?
- 只要是舒適的、美的,誰還會糾結那麼多呢。
其實說到這裡,重複了很多遍,大家也應該能理解我說的一些意思。這裡面主要用一些建築作為例子,因為建築相對更加直觀一些,其實包括深澤直人、原研哉等「東方化」的設計也和安藤有著異曲同工的感覺。就像有一個答主所說的,現代工業設計源於搞建築的學校包豪斯,現在全世界的工業設計仍然還帶著包豪斯的靈魂。所以這個根既然沒在中國萌發,我們首先需要的就是先去徹底的了解現代工業設計,隨後也可以對我們自己進行一些反思,想一下為什麼工業革命和工業設計沒有出現在中國。
所以,無論你多麼想「復興傳統文化」,你首先是一個設計師,「西方那一套理論」往往更是現代設計的核心理論,這個我們要堅守的。當你在你可以靈活運用如何欣賞美和表達美,如何在表達美的同時又在機能上擁有獨創性的時候,再去思考,我所在的這個地方,是不是有一些獨特的思想和美學意識,把這個拿過來,可以做出更美好、更適合地域的設計,當然了,這句話的重音在「更」。
當然了,就像我之前說的,有些人停留的階段,還是不知道啥是傳統文化這個層面,那就路漫漫了。
「首先你是一個工業/建築設計師,其次才是個中國的設計師」。
以上。
工業設計真的不要去刻意想所謂的中國風。這樣去想往往東施效顰,沒有好的結果。
一直到現在,在不少領域,不僅說設計,人們對於「中國風」的定位方式就是和時代脫節的。
提到所謂的「中國風」,人們普遍想到什麼呢?
飛檐斗拱的古代建築,壯麗。
京劇,國粹。臉譜,被印在了自行車運動員的頭盔上。
漢服?可能只有需要拍照的時候大家才會穿吧?
一直以來,我們宣傳的所謂中國風和生活的脫節非常嚴重。j
飛檐斗拱的建築很美,但人們都住在鋼混結構的公寓里。京劇是一門偉大的藝術,然而可能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只有看春晚的時候才會在一些「固定板塊」欣賞這門藝術。漢服的出現頻率設么時候能超過二次元的cosplay呢……
當我們隊外國人說孔子的時候可能比外國人對我們講亞里士多德還要奇怪。
這樣糟糕的方向使得國人都誤以為把古代的東西搬到今天就達成了中國風的設計了。
我一直認為工業設計是世界通用的語言,一個國家的產品就是一個國家的語言。如果一直困在亭台樓榭的裝飾,牽強的古代意向……在發布了一款產品後,勉強的用一些古代意向做解釋,能給人認同嗎?
比如這個形狀,它在古代建築里都不常見,何來所謂的「中國元素」呢?這是外國人眼裡的中國特色。
這樣用來忽悠消費者的概念在汽車之家的編輯那裡就沒有過關。
鍍鉻飾條上貼幾個雲紋,進氣口用迴環圖案,這就是中國設計、中國車了么?不,這是外國人穿了中國衣服——他依然是外國人。
據說這個IP的形狀取自於杭州西湖的橋?我和我的朋友們幾十臉懵逼。原來現在都可以這麼忽悠人了?我畫一套直線告訴你這是金箍棒好不好?
據說博越的下格柵裝飾取材自「如意」,那麼賓士呢?
難道AMG都來用中國元素了嗎?我們從來不會看到德國、美國的廠商宣傳他們的斯圖加特傳統和底特律傳統。設計是文化的輸出,國外的這些廠商,他們輸出的恰恰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
如果按照奇瑞和吉利的思路,賓士出的新聞稿就應該充滿了對斯圖加特,對一百年前的老爺車的吹捧和敬仰。這樣的廣告是否會討人喜歡呢?
賓士贊助各種運動、運營了非常成功F1賽車隊,奧迪是拜仁的股東,雪佛蘭與大黃蜂的捆綁,菲亞特和GUCCI合作……打開電視,走進影院,每個人都看到這種產品與生活的捆綁。想宣傳運動基因嗎?國內某廠拉著個家用車去紐北刷了個圈速,外國某廠拿出自家贊助的運動賽事就夠了。
日本或者北歐國家的設計,很有特色但也符合現代的生活,這是一種融匯的結果:把自己國家的價值內化,用現代的手法表達出來。而前面看到的回形紋,雲紋,如意…那叫嫁接。嫁接的東西是沒法傳承的,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的嫁接…比如在另一款車上塗上祥雲、如意……
很久以來中國下至普通百姓上至政府都在不遺餘力的拿「中國傳統文化」做宣傳。可是這些絲綢、木刻、慢節奏的傳統真的適合汽車的鋼筋鐵骨和高速行駛的感覺嗎?進一步講,適合快節奏的現代生活,適合住在鋼混結構中的我們嗎?
當我們對外國人說孔子的時候可能比外國人對我們講亞里士多德還要奇怪。
那麼為什麼日韓文化被主流接受呢?看下里約奧運閉幕式的東京8分鐘吧。HelloKitty、大空翼、馬里奧、新幹線、電子科技、流行歌手……這種現代文化的輸出完全和「傳統」沒有太大關係,但這些都是世界上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他們說的是「國際語」。這些動漫符號甚至是全世界人的童年。這個已經衰落了二十多年的國家依然保持著一個文化、科技都非常強大的形象。
如果按照中國的宣傳思維,恐怕我們會看到由和服、藝妓、武士道、相撲、茶道、壽司…組成的8分鐘。比如藝妓,比如茶道,不知日本人是否經常會去觀看,但作為一個中國人、東方人的各位有很多人願意看嗎?更不要說西方人了吧。
如果我們看到的表演內容是穿絲襪的歐洲男士貴族,澳大利亞的野人部落,南美的瘋狂舞蹈,甚至印度的摩托車開掛表演……恐怕我們的反應就是「喔,哦,嗯,不錯……」 那麼反過來,世界上其他人看京劇、武術、雜技、絲綢、故宮的時候呢?大概也是「OH, well, it"s nice」
中國有太悠久的歷史,所謂「四大」文明或者幾大文明吧,唯一沒有斷的只有今天的中國。在農耕時代,在木質器具、建築的時代有太多文化沒有被吸收。所謂「道法自然」等等哲學思想如今恐怕也只停留在會寫這四個字的層面。
君子愛玉,玉,除了它的材質,內化的東西還有什麼呢?起碼它不應該被簡單的當做一個門把手的裝飾物。類似的,一個德國廠商,寶馬用了瓷來做內飾一些零件的主要材質,並且作為一種高溢價的配置出現,「瓷」這個點很好的撓到了國人的痒痒肉。只是想到這一切的是德國人。
竊以為,中國講世界語言最好的時候是08奧運的時候,無論場館的建築設計還是場地布置的塗裝都很有風格。火炬更是一大亮點:一個不是紙質的東西做出了紙質的感覺,祥雲、印章出現在「紙上」都很和諧。世界的才是中國的。成功的中國公司都沒有刻意的去標榜什麼傳統設計。
聯想、華為、大疆、海爾……這些都是行銷全球,甚至霸佔某一市場的公司,他們輸出的才是「中國文化」。他們的產品比時代廣場的屏幕放的各種宣傳片有說服力得多。他們的設計沒有中國紋理,沒有鏤空和太極,但他們做的恰恰代表了中國設計。
本來高山仰止的GoPro,他們搞了個karma我們以為狼來了,結果發現如果karma是狼,那麼DJI就是老虎了。
一個用心做好的產品,背後刻著Designed in China,對於這個世界,這就是「中國設計」。
中國元素不是中國藝術的曾經,也不是中國設計的未來。
時下,對於中國設計出現了非常大的誤區,在於,永遠停留在表象的描摹,忽視這個時代真真的需求。
很多深層次的原因我們沒有去探討,我們不去討論社會問題,不去討論生活問題,不去討論社會責任與屬性問題,更很少討論心理學問題。總喜歡討論一些虛無的元素。中國的元素不是中國天生的,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產物,而不是一要做什麼就要搬出古人的東西放上去。沒了元素,生怕別人不知道你是跟中國有關係的。
中國有句話叫因地制宜。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為什麼能獨樹一幟,北歐的傢具為什麼更喜歡原木色,而並非直接照搬包豪斯?北歐地處嚴寒,木材首先是天然好材料,其次,如果使用冰冷的金屬,反而給人一種非常冰冷生硬的感覺,這不適合在寒冷的北歐,所以選用木材,貼切自然且又給人以溫暖的感覺,所以北歐不會去設計冰冷的鋼管椅,反而誕生各種經典木椅。這就是一個好設計誕生之初一些最淺顯但是又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設計心理學。我們那麼多設計師做這個研究,那個演講,你聽過幾個人說過設計心理學,對於設計中的作用?你又聽過多少人去研究過設計心理學,從而對設計進行一定的規定和改良?反而我們討論的更多的是怎麼做起來像中國的東西。
中國的很多我們自認為天生所獨有的東西,以前並非我們自己創造,很多都是根據外來文化,我們吸收,改良,一步步首先實用,其次才有慢慢的改進為符合我們中國人審美的東西。(而審美這東西,實話實說,讀書深淺真的影響很大。。。,比如乾隆和宋徽宗相比,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所以我們討論的所謂很多風格的形成,都是有其文化生活的影響,而不是我們刻意為之。我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內容太多太龐雜。我們繼續說中國目前的設計研究。
而我們現在是做怎樣的設計研究呢?材料離開麻,離開宣紙,墨水,大屋頂,木,就基本不會做了。要麼有的企業,是吧,乾脆拿來主義,某些車廠,科技公司就不需要點名了吧,大家心裡都有數。
而國內的各大競賽說是促進中國本土設計,評比,對設計有任何益處么?不是企業贊助為了得更多的方案,就是地方政府想搞個大新聞,要麼有不要臉的一些單位,那個樣子那麼難看,就不要假裝出來公正公平公開了。
再看看我們一些建築設計的中國研究,「山水城市」的概念最早是錢學森提出的,當時建築界也有討論。但是錢老沒說,你把房子造成山水就叫山水城市,如果這樣叫中國山水城市,那麼古人也不用研究風水,也不用研究地貌,直接把城市造在山裡面得了。我們來看看媒體上大名鼎鼎的MAD怎麼設計的。
中國古人因為喜歡山水,將山水製成景觀引入園林,先今的人為了投機取巧將房子造成山水一樣,可笑不可笑。這種表象的描摹,和做平面就用祥雲又有什麼區別?這些弧線,有任何解決實際問題,人文問題一點點用處?形式追隨功能這一條,提出了多少年了,雖然不能完全用於所有的今天的產物,但是功能完全追隨形式主義,這種東西又算的了什麼?
而我們再看看王澍的作品
他其他的作品我就不多做評價,就這個我們就可以窺探一二。首先外觀,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還是保留大屋頂,這個做法有問題么,沒問題,只要你東西好,就好,怎麼做是你的問題,但是你做的不好就是不好,不要甩鍋給要表達中國風格,就像曾經為了將揚州個園的一些假山挪過來做成一個個漏景看似用心,實則無聊的設計。(本人對王澍無感,喜好點就三個,張力,節奏,細節)我們轉到室內,放的是中國傳統圈椅與官帽椅等傳統明式傢具。這是為了什麼,僅僅為了表現中國意向,做的大屋頂,做的傢具都是為了表達中國意向而已。這暴露了什麼問題,暴露了我們就算這樣級別的建築師在傢具設計上都不願意多動腦筋的問題。對比密斯凡德羅,為了巴塞羅那館設計了巴塞羅那椅,巴塞羅那德國館的視覺對比,空間分割和行動引導我想對於學習過設計史的同學都應該不陌生,這把椅子設計同樣誕生1929,而當時的作用是為了使內外協調。
這是曾經的德國館復建,我們今天說的less is more,就是這位包豪斯曾經的校長的名言。而他的德國館充分的體現了他的理念。順便帶一句題外話,密斯他的老師貝倫斯我覺得才是真正的大神,畢竟20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師四個有三個都是出自他門下,其他兩個一個是格羅皮烏斯,一個柯布西耶。
先今通常我們現在看到的,建築師只考慮建築,不考慮規劃,設計師只考慮外表,不考慮根本,很多時候連空間,實用性都不考慮。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中國任何一個大城市,我們的公共廁所的規劃能像公交站台設置一樣,能夠做到最基本的在不同人口活動密度以及居住密度的情況下,廁所應當設置的數量這種問題么?我們生活中多少人在逛街之餘都為找廁所而費神?能把個廁所設計好,又能良好的處理廢物,同時還能讓廁所不僅僅成為政府項目,如果還能創造一些商業價值,你不放大屋頂,我都說你是中國好設計。
這個就是1929年的巴塞羅那椅。在當時看來這是個很前衛的概念設計。雖然這把椅子經過多次的改良,基本的形式是沒有做什麼調整,從來都是那麼吸引人。
王澍說中國的美學在遠方,我是不認同的,中國的美學觀念,大體上來說,可以用四個字來表達,就是相由心生。很多中國的東西,都是因為要表達我們內心的需求,我們從而創造了那些獨特的形態。我們的圈椅,官帽椅,我們的佛像,我們的書法,這些被現代設計用爛掉的東西,他們在誕生之初,他們的變化與進步,哪個不是有著背後深刻的人文歷史。漢字為象形文字,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表達實物的時候用自己心中所能想的形態來表達,所以才成就了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漢字,而漢字又因為書寫的方便與否,辨識度問題,從開始的篆書隸書,到楷書行書草書,我們為了更快的書寫,為了更方便辨識,又出現多次的簡化,而這些我們並沒有一味尊古,我們要解決實際問題,但是反而書法成為了一種非常具有性格魅力的藝術。同樣是佛像,為什麼我們南北朝時期,北派的中國的佛像以面向平圓,慈目彎眉,顯得莊嚴肅穆,修長,衣褶表現更加細膩,流暢,和,而佛教本源印度南派佛像我們反而覺得單板不生動?我們看到的其他國家的佛像會有那麼多的區別?我們總說的交椅,由胡床和圈椅演化而來,胡床根本就不是我們的東西,但是我們照樣能做成我們民族具有獨特特色的經典設計。我們中國人可以接受漢唐的渾厚有力,也能接受魏晉風度,更能羨慕宋明之俊美。只要你真的好。
現在這麼多所謂的表達中國風的設計,新中式的出現,不是選用明式傢具作為基礎,就是用一些看起來像中國古典的東西去承托。使用中國古典的設計作為出發點有問題么,沒問題,我也特別喜歡,但是僅僅為了表達所謂的中式,就生搬硬套這就不合理了。舉個簡單的道理,如果你在家,你喜歡坐沙發上看電視,還是願意坐木板隔得難受的木椅?不能為了表現中國,而去忽視一些改變。我舉例這個只是想告訴大家人的生活習慣在改變,忽視這種問題不去更新我們的傳統設計,提煉設計語言,一味的保留傳統忽視這個時代的特性,刻意的去表達中國化,這就不是以人為本,這就不可能誕生中國好設計。
如果各位有興趣去了解一下70-80年代日本的一些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設計之精良,能讓很多人為之震驚。如果沒有興趣看書,可以搜一下王受之教授的一些講課視頻,裡面有專門提到過這個事情,很受用。日本為什麼能有設計的進步,我們看一些例子,什麼才是發揚傳統,立足當下,以人為本。日本的經典設計,柳宗理的蝴蝶凳。凳子的造型,敏感的人可以感覺到來自日本傳統建築的構造,從早期「神道教」的拱門上就可以看出它的淵源,把傳統和現代化的技術結合得如此精妙。
我們再看一些其他的日本設計,我很喜歡的一個設計師,深澤直人的設計。
談談上面這款cd機,這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只是可能平時不涉及設計的人很難能明白,我就詳細說一下。這個cd機是深澤直人給無印良品設計的一個cd機,現在無印良品的店裡仍舊有售。開關方式是一個下拉的繩,設計就像右邊的換氣扇,人在潛意識裡因為都看過這種拉的開關方式,有檯燈有風扇,所以這是一個我們一看就是有來源的設計,所以更是一個不需要解釋的新穎的設計,懸掛方式,開關方式都跟這個換氣扇如此有關係,但是這卻讓這個設計更加的與眾不同。這個cd機設計,有任何日本的特色么?有放任何日本傳統的東西么?如果非說要有,也只有這個大圓角了吧。但是我們卻能明顯的認為這是一個日本的好設計。
這個木椅是突出的部分不僅僅是人機工程上的考慮,更是因為人會很習慣的把衣服掛在椅子後面,這個突出的部分是人習慣性放衣服的部分,這個凸起的木板就是起到一個暗示你的作用,通過一些現有的人的挂念,加強你對設計的使用。另這把木椅真的很漂亮,雖然我更喜歡漢斯的Y椅,但是因為實在喜歡這類型的椅子,曾經的畢業設計也做過一把,模仿痕迹還是很明顯的,不過每個設計師不都想設計一把讓自己滿意的椅子么,希望今後有機會再多實踐吧!
日本還有一位我也很喜歡的女設計師,柴田文江,那種溫潤感給人以親近之感,拉近人與產品之間的距離,從心理上就能夠打動你,沒有華麗的手法同樣是好設計。相比於曾經某個著名設計師跟我說他們喜歡做白色的設計又深刻了多少呢?
而戴森的風扇出來後,這款吹風機解決了驟冷驟熱,吹進頭髮,溫控等一系列問題,而之所以能有這樣的造型,得益於它的功能使用方式解決的問題,而不是僅僅做了一個絢麗的外觀,而是解決真正生活中的問題,解決一個問題,這就叫一個好設計。
設計強調回歸本質,以人為本,生活為師。就像我,我不會做飯,就一個生活白痴,所以對於廚具設計,我毫無經驗可言,因為我根本就對那些事物一竅不通,我又怎麼可能在設計中來解決那些只有會做飯人才能遇到的棘手的問題,即使我在廚具上鏤空雕花再好看,你也會說我設計的東西真不好用。看一件物體,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形成了常識性的特質與形狀,也會形成許多使用中的困擾。好的設計應該首先它是一個好的設計,其次才可以順帶的看它是不是一個國家民族形態的特質。而我們最大的問題是搞反了,我們先強調民族特性,然後再來評價是不是好設計,這樣的方式只能導致我們更多的看到表面,才會更多的出現祥雲,出現青花瓷,出現山水城市這樣的東西。
深澤直人提出的無意識設計「without thinking」我是非常贊同的,因為這個觀點,首先考慮的就是設計心理學,考慮的是人的使用習慣,生活習慣,以及一些固有產品的印象對於人們的影響。因為只有此看來,這樣的產品會給人以更多的便利。一個不需要說明的設計,才是好設計,強行附會,都是騙人的伎倆,我們現在總喜歡編造的離譜設計概念,套上哲學的辯證關係的外衣,真的連路人都沒幾個人信。
而最獨特的漢字是中國的,但是日本在字體設計上的努力,我們是不是應該多多學習。時下,我們很多地方為了表現高端,表現優雅,不是直接使用英文字體,就是模仿英文字體的設計方式。這麼獨特的中國民族的東西,我們現在做的也不夠好。我們必須看到他人的長處。好在我們中國目前確實出現了一批堅持做字體的人,希望這也能成為我們民族設計的一個好的形勢(字體設計很重要啊!!!)。
我們要看到,同樣是東方文化,日本設計是一個整體,無論從平面,從產品,建築,首先,要解決一些問題,其次是民族文化,再其次才是風格形態,歐洲的很多優秀設計更如是,比日本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除了能夠看到他們那些優秀的設計手法,也同時要看到他們在解決問題方面做出的努力。而我們現在出現的那些標新立異的設計,除了想要紅之外,還能剩下什麼?
誠然我們很多優秀的傳統需要保護,需要頌揚,高迪在那個包豪斯橫行的年代走出那樣的特殊路線,也是使用了加泰羅尼亞拱的砌磚傳統手法才有了那些今人看來曲面流暢,才可能貼上那些漂亮的瓷磚。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應當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情,一代人生活一代人的生活,我們需要解決當下的問題,立足當下實際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定的,但是不解決實際問題只能是一個殼子。我們不能為了表達中國而中國化,而應該為了解決問題,最好能用中國人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設計才是中國好設計。
更重要的是,在產品設計中又區別於其他類別的設計在於,產品的實用性,以及特彆強調的與時俱進是很多其他類別的設計所不能比擬的。我們都希望使用的產品越來越方便,質量越來越高越來越智能,那麼對於工業設計而言,解決當下及未來的問題,遠遠大於探討怎麼使用中國元素的問題。
而一個產品的外觀表現,用前面我的話來說,我對節奏,張力和細節很推崇,這三個點屬於個人的偏好。我認為一個好的外觀表現,形態的做法有很多種,而最不能忽視的就是這三點,如果說學三大構成能得到什麼,對於我來說得到的就是這個三點。一個有張力的外表必定不會給人以感官上的塌陷(當然對於一些特殊用品不適用這一條),而張力的表現往往需要有節奏的細節來表現,例如產品上的打孔,紋理,肌理以及一些裸露的機構。有了節奏,有了細節,才有對比,就像色彩一樣才有冷暖,才有互補。所以如果非要我能給個「勺子」,我也只能把我目前對於外觀的思路闡述一下。功能的解決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就是電飯煲的誕生,解決了我們吃米飯的問題,但是在功能相同的前提下,我們這個時代隨著發展,越來越需要看臉,就是好看真的也很重要。而怎麼樣才算好看,有張力,有節奏,有細節,至於有沒有中國傳統的紋樣式樣或者地方特色,這個真的是其次的。我們的老祖宗善於將全世界的都能變成中國的,我們不能丟棄掉這個優良傳統啊各位。
這份張力,我都不想看他的環境,都能用看覺得那渾厚的節奏感。
產品的細節與節奏,這樣的產品,第一眼就能讓你心理上感受到無害,感受到親近感。
這只是一個火車站,無論細節,張力的表現,以及節奏都是我的菜。雖然卡拉特拉瓦動不動就喜歡造個鳥。。。。
所以要做出中國風格的設計,首先你要有一個好設計,其次這個設計才有必要討論是不是中國的好設計。
另今天更新一條,日本最近出了一款幼兒設計教育片。我覺得各位能夠看看,一定能夠受到一些啟發。為什麼我們之間設計水平 有差距,也許一個幼兒科普片就能讓你窺探一二。應該這麼說,如果我們的大學設計教育的理論教育能這樣也是極好的。看完之後,也許各位能夠更加明白我的一些粗淺的想法。
附上鏈接【國語配音】Design Ah(啊!設計)全集就 當代風格與傳統風格的融合,私以為主要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題主所說的完全照搬,甚至是復刻。我只能說這種方式十分適用於當前一些適用於一些追求商業效益的產品,這種東西不需要很高的設計成本,並且見效快。
第二層次是在對層次一提到的元素進行抽象化處理和重組。這一點在國內建築設計行業運用的很好,近幾年國內許多著名的建築都是很好的例子。最終出現的建築也好,產品也好,最終表現出的是一種以現代手法表現出的古典美,為了權衡現代與古典並將兩者融合,需要……
然而這還不是最難的。
第三個層次,是深入某一文化的哲學框架,並從中抽取某一哲學概念,用這個哲學概念去解決問題。當然這不是設計師擁有豐富的閱歷和出色的設計能力就夠了,當出現合適的問題、掌握可靠的工藝後,才水到渠成。第三個層次的比較極端的例子就是有些設計品,即便你對當地的本土文化有印象,但你根本看不出來他是和當地文化結合後的成果。比如柳宗理的蝴蝶椅,比如無印良品的很多東西,就算你看過點有關日本的書,但絕不可能指著其中某個部件或其整體形態,說這個取自日本古代工藝品、古建築中的哪個哪個。但它們都帶有一股特殊的味道,和歐美的現代設計很好的區分開來。所以大家才會說,日本有自己的風格,雖然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為啥。
另外,並不是說這三種層次是互相對立的,往往很多設計品兼顧二三、一二。
你是中國人,自然而然不矯揉造作地設計,成熟而形成風格後就是中國風格。
古文化里其實真有可以借鑒的東西,但絕對不是這種膚淺的造型套用。
大學時候看過李樂山的書,其中有個地方說到四合院。
記不大清了,憑印象複述一下:
四合院的造型沒有啥借鑒意義,四合院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在屋裡小聲說話外面聽不見,大聲喊一句別的屋就能應聲的人與人的距離。這種人與人的可近可遠的距離和現在的單元房的絕對隔絕是完全不同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永遠有其市場,永遠不會過時,而非四合院的造型。
就是說,四合院的造型,只有在居住場地這種場景下它才有其「中國文化」的意義,你要是鑲一個四合院的圖案在門上,就是空洞的。
而且,設計在考慮發揚這種文化的時候,就可以借用西方的元素去包裝中國文化,以一種其他文化可以接受的方式去展現自己的主張,這樣效果很好,又能形成自己的創新什麼的。
所以我真的是受夠了太多設計師對事物的理解和借鑒上過於膚淺了,覺得中國文化就是留下幾副對聯的外觀,古裝的造型和古建築造型,然後就著這些外觀元素抄來抄去名曰發揚傳統文化。
PS:本來不準備答題的,忍不住在一個答主底下寫了個評論。結果看看也符合題意,就複製粘貼出來了。
又看了一下,覺得 @孫若文的回答總結得更好。我這個就當是舉個例子了。
向題主安利一下李樂山的《工業社會學》,雖然我也不確定這個例子是不是從這本書看來的……但是這本書確實對人挺有幫助的。我覺得所有充滿對事物反思的書籍都對設計能力有幫助。我來拋塊小小的磚!
這是江南大學 辛向陽教授 給我們授課時講的,我覺得很有啟發,在這裡分享一下。
---------------------------鋪墊完畢------------------------------------
手機還沒普及的時候,相信很多人都用過電話本。
電話本會有A-Z的標籤,一般情況下,A-Z的頁數是一樣多的。但是,中國人的姓名分布,不是按照A-Z等量分布的,比如,李,王,張等大姓,人口會多很多。所以,如果一個電話本在設計的時候,考慮到這個「中國特色」,L,W,Z頁數設計的多一點,將不失為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好設計!
設計的本質是解決問題。由此,如果通過設計手段,解決中國人特有的問題,那肯定是有中國風格的!
不過,現在早不用紙質電話本了,這個例子,權當一個參考!上上周和Dr Don Norman大神吃飯,恰好聊到了這個問題。先放一張Don Norman觀察mobike的圖鎮樓。
Don Norman是誰,就不多說了。就說說我們倆聊了什麼。
Don Norman來上海參加一個在復旦的會議,所以我帶他老人家在復旦周圍轉了一圈,去了大學路吃了個雲南菜,然後自然就聊起了中國設計。
Don的觀點是,你就做你認為是好的設計,等你有一天成功了,人們就會說,那就是中國設計。幾年前,他遇到幾個墨西哥設計師,他就是這麼回答他們的。
我說,這麼說當然是沒錯,但是光這麼講實際上並沒有深入到問題中去。
我的觀點是,中國文化自然有她應該被弘揚的地方,但是我們都陷入到了弘揚中國元素的困惑之中。為什麼要弘揚中國元素呢?中國元素有什麼好弘揚的呢?雕花也好,祥雲也好,離開了context就沒有意義了。
但是,中國文化中有很多思考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我給Don舉了一個例子。
比如在中國畫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留白,留白可以是形式上的,也可以是內容上的。如果我們用中國畫的方式畫一個深山中的寺廟,那麼中國畫的方式很有可能就是要畫一個彎曲的石板路,延伸到山裡,可能會加上一個挑水的和尚在石板路上走著,但是並不會真的畫一個寺廟在山裡面。用這種方式,觀眾既能想像到這幅畫所要展示的寺廟,同時還有一點神秘感。這就是中國人表達自己比較含蓄的一種體現。那我們在設計有我們特點的產品的時候就應該對這些文化上的東西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不只是模仿一些視覺上的元素。
這才是我們的特色。
這時候我們走到大學路的一家潮牌店門口,Don停下腳步,看著櫥窗說,I dont think this is from China。
我說,of course not。
Don聽了我說的例子,告訴我,他不知道中國的文化中有這樣的特點,他只知道中國人相對來說會比西方人含蓄很多,但今天他明白這是為什麼了。他說,你的文化決定了你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會做什麼樣的決策,這些決策會讓這個產品成為一個中國的產品,但前提是它需要是一個成功的產品。
我看到 @Mad Wiki的吐槽,我想這裡和我要說的意思是一樣的。我不是做工業設計的,那我就談設計的中國風格吧
平時大家看到的風格名稱很多都是用地理名詞命名的
這樣命名好也不好,好是好在可以讓外行第一時間就有一個大概的概念,不好的地方在於設計風格是文化,而文化卻不是用地區可以準確區分的
如果我們談設計中的中國文化,就比談風格好談多了
關於文化無非就是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在哪?我們到哪裡去?這三個現實又玄的問題而已……
中國文化從哪來?
從中國這片大地上的先人的文化那裡來
先人的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從思想家那裡看容易一點
老子說:上善若水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王陽明說:知行合一
毛主席說:實事求是
你把第一個字連起來讀就是上未知實,第二個字連起來讀就是善知行事。
明白了嗎?
就是別聽上面那些人忽悠這些沒用的,好好學習,做點實在事。
中國文化就是實用主義……
管你設計的是什麼,第一件事就是好用,可以落地。
你說好看?
那就是東西即好用又好看
刪掉所有隻能看,對好用沒有幫助的東西
儘力讓所有設計的細節好看而且實用就是中國風格
不要多慮什麼現代工業都是西方文化的東西,佛教和辣椒當年也是西方來的東西,不也一樣改成禪宗和重慶火鍋了嘛
印度人說人生下來就不一樣,還說勞作是低等人做的事情,不都改成眾生皆有佛性和和尚自力更生了嗎?
這就是中國風格,上未知實,善知行事。西施顰起來風情萬種,東施顰起來那就只剩一種效果了。
所以,先讓自己成為西施,那就怎麼顰都行,沒成西施,還是別想著顰出西施的效果了。還是先想明白自己是啥,是啥料就做啥活。手機碼字求諒解!一家之言求諒解!
什麼是具有中國風格的工業設計?這個問題在國內基本上在本科階段就被學生討論爛了,但是到現在大家還是討論不出具體什麼樣的風格是中國工業設計,特別是面對日本的鮮明東方風味的工業設計風格和蘇聯的那種高度實用主義的設計的時候。我們總想跳脫出這兩者之間,既不想做出來的風格和日本雷同又不想接著發揮繼承受其影響幾十年的蘇聯風。因為這個心態我們當中很多人特別是本科生鑽了死腦筋的想從傳統的文化里(通常認為越來越好,越偏越好)找設計元素,然而效果通常不怎麼好。
總之,這個心態什麼時候能跳脫出來了,我覺得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一半。
本身工業設計就是隨著工業的發展自然而然出生的,然後不同的地區因為其文化的影響誕生了不同的風格。總的而言,我傾向於把其籠統的分作資本主義環境下的西方風格和東方風格(此風格日本為最突出),以及社會主義的蘇聯風。
當然,通常我們都會認為設計風格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式的商業優先的設計,德國的那種結構精巧並外在簡單風格,北歐色彩豐富的設計以及日本內外兼是簡單精緻的設計在風格上很鮮明。
但其實,他們在型制上基本是一致的,用了基本一樣的幾何元素來構建空間。但主要在於他們在選擇材料和顏色上的傾向上的區別才是真正能區分其風格的要素。比如說,同樣是儲物架,選擇竹製材料和原木並上清漆,然後在宣傳冊上配以自然光白色背景,你自然會覺得是日本式的MUJI式的產品。但如果同樣的幾何結構用以冷色金屬你會傾向是德國式,如果不變材料但塗上高彩度的油漆你就會認為是 IKEA 生產的北歐風格。
所以說,很多時候工業設計的風格只是一種外在的給眼球的體現,真正決定設計風格的不是所在的國家或者說文化,而是他究竟是哪一種設計理念(主義)下的產物。
當然,也不能說這樣就否認文化的作用,文化帶來的是對於設計理念的偏愛和設計表現的手法。
所以話說回來,中國設計的風格也是要體現在文化上我們的民族更偏愛什麼樣的設計理念,是極簡主義?是實用主義?是後現代主義?是工藝美術風格?然後在我們以接受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某些方面我們也沒有必要追求那些文化風格,因為比如電子產業,一個完全全球化的新興的工業產品如何套上你的傳統文化外衣都與現代審美偏離,所以才很醜。但是像包裝,書籍方面的設計反而能很好的體現文化。
上面的三款包裝設計(圖片來源自網路)你覺得有沒有中國風或者說接近日系設計?這三款設計都來自香港。
我一向是認為在中國大陸的工業設計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其因循傳統文化的發展被打斷,故而日本設計的獨立風格被才放大了。日本文化固然有其獨特之處,但還是受到儒家/中華文化影響形成的。其設計中對於原木材力、竹製材料的偏愛,對於原材料的如實表現在中國文化中都可以看到影子。因此遠東地區因為其文化基礎的高度的一源性,比起西方而言更應當被整體對待。
比如說明式傢具和現代日本風格的傢具來做對比,我用明式傢具的表面處理原則選材原則並且選擇現代極簡主義的構型,做出來的很可能你會覺得是日式的產品。
所以我會說上文中那句話,「這個心態什麼時候能跳脫出來了,我覺得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一半。」
我們完全不要怕與別人的風格有疊加,這很正常,西方几大設計文化風格,很多時候你能輕易分辨出是德國還是美國設計嗎?除非非常鮮明的公司風格或者設計師風格你才能一眼看出來。那麼身處東方文化的我們又何苦呢?所以說,要找源頭不要非得跑到源頭去,續上之前的東西就很不錯了,順著最近的發展下去就好,自然就有明顯鮮明的風格出來。
作為設計師如果你介意蘇聯的影響,你就跳過之前的60年,從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產品設計發展下去,不介意就沿著已有的道路(但不要是那些山寨的道路)走下去。
拿一個我比較熟悉的平面的例子來說。
中國大陸和港台的街面招牌字體選擇通常有比較大的區別,港台更偏好楷體而大陸偏愛宋體/明體或者黑體字。這就是明顯的因為大陸沿著既有文化發展道路被打斷了造成了。有幾十年的時間大陸缺少商業文化,傳統的街邊的招牌手寫楷體字被更適合革命標語的有力字體設計(黑體)或者更工業化的字體(宋體/明體)取代了,這樣延續了幾十年,早先的傳統已經沒有了。但是這種風格並沒有說被拋棄而是因為排版獨特的缺乏被山寨的特性而自我發展了,沒有發展出台灣和香港那種風格。以至於,當你用剛勁有力的黑體或者用宋體/明體字做海報做廣告,很容易就帶出了大陸味兒。如果你用楷體字或者中規中矩的黑體字,則會讓人覺得有點像香港或者台灣的。當然了,配色也很重要。
大致就是如此吧。謝邀。
亂噴一氣,想起什麼寫什麼。
同意@阿卜杜拉丶趙肆 的回答,工業設計本來就是建立在現代性的基礎上的,新材料、新技術、新經濟,機械化、批量生產、批量消費,這些是工業設計產生的根基。
英國也好,德國也好,美國也好,我好像從沒聽說過這些國家要把工業設計和自己的「傳統文化」結合。工業設計、現代設計,本身就是對中世紀、維多利亞時代那種田園風格小農精神——我們所謂的傳統——進行顛覆!從而幫助最廣大的公眾群體適應新的社會秩序。
說到被我們認為有自己文化特色的日本和北歐設計,他們似乎也沒有把符號的堆砌當成自己的風格,也似乎沒有專門為了做本國風格設計而做設計。這種文化特色一定是建立在深層次的意識和修養之上,至於以怎樣的形式表現出來那是最淺層的東西了,可我們就是容易抓住這些表層形式不放。
至於中國風格,慚愧,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中國風格,也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更不知道經歷了歷史磨難之後的中華還能剩下什麼民族文化,這些文化能不能支撐起一個「中國風格」。
我們已經形成共識,中國風格絕不是圖案、紋樣、符號。我覺得中國風格,或者說中國文化,應該是一種精神,是從小以來所受的教育培養起來的國民精神和意識,而不是接受兩年美術化的設計教育所學會的符號堆砌技巧。
可是自古以來中華名士身上的那種精神,在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身上還存留多少?
工業設計這個詞,Industrial Design,在韓語里被翻譯成的是「產業設計」,而不是我們的產品設計。產品設計,也許逃不出「物的設計」這個範疇,但產業設計的視角就更高,就不會讓設計陷入藝術和美術的泥潭。
那些根據傳統文化元素做的文創產品,柳先生給過明確的評價:「全都是小打小鬧」、「靠那些小紀念品能使國家強盛嗎」?
文創那種東西,我覺得應該歸於藝術的範疇里,設計行業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文化枯竭、信仰缺失,還想靠什麼支撐「中國風格」?
今天所謂的中國風格、傳統文化設計,也許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手機上網難得找圖了。
以明清傢具為例,中國風格其實就兩核心:簡化,稀缺。
用盡量少的材料,實現最舒適的功能。這就是在當時技術條件下的明清傢具的特點。
節儉用量但珍貴稀缺的材料,而不是堆一大堆中等材料,更不要過度堆積不必要的稀缺材料。這也是明清傢具的特點。
那麼現在工業涉及怎麼學?用性能最好的材料,最先進的工藝,用最少的材料。策劃專業,非設計。但因為策略部分指導設計方向,借個案例來說說觀察。
有一年我們服務一個品牌茶企業,茶,尤其是品牌茶,定位的一般都是高端送禮市場。尤其是政府與相關關節部門。所以設計感上,必須有保存和呈現。
那一年我們做了區域市場所有品牌茶市場包裝的掃描,在當時看來是現狀的反應,後來被市場的發展很巧妙的驗證了所謂中國元素和市場審美之間的關聯。
刨去個體企業的商業模式選擇問題,產品呈現其實也客觀反映商業結果。
1.同價格同產品不同包裝的差異
上面一款品牌A的產品走黑色系,不說設計,整體風格和包裝質感比品牌B的稍好,B的設計簡單明了,宮門皇家。 市場核心數據是,B比A的銷量多幾倍。
順帶一提,不到兩年,品牌A消失在市場。主要是商業模式問題,當然也逃不了整體風格和產品包裝的關係。
2.所謂中國元素,和禮品市場結合,被買單的不是設計本身,是粗糙設計背後的意涵
這是當時調研我們抽樣選取的60多款產品里,同等或接近價位,包裝製作最粗糙的,特別輕,上面的獅子鈕塑料感極強。但這款的銷量,應該是當年抽樣60中里,最好的前五,為什麼?
玉璽官印概念了,沒有什麼人在乎裡頭的產品如何,送的意頭和心思到位了。
3.同個品牌里的冷門和熱門掃描,這個是最諷刺的
八馬那一年,因為和靳與劉合作,所以知名設計師推出了兩款外包裝設計,後面那款就是,說真的,我們拿到實物的時候覺得質感不錯,一葉浮水,波浪漣漪,佛家與茶的概念和中國文化,至少這款是當時所有抽樣里,包裝最好也下了最大力氣的。
要知道一個品牌茶葉,如果需要專門設計一款包裝,是需要專門打板開模,大部分小品牌或普通品牌,都只需要按包裝工廠給的規格,進行圖案設計就好,基本上不需要非力氣去做特殊設計。
但是這款下大力氣的產品,在自己的品牌里完敗左邊那款賽珍珠,丑的和大棉襖一樣的外觀,同時,幾乎完敗市場上所有同類產品。
4.市面上有接近中國元素的被買單的設計,但也還是規矩的古經書造型。
幾乎所有的禮品茶,顏色都是金與紅,取名字全都寓意吉祥。
我們自己當時為企業設計,因為那年推武夷山的四大名樅,所以作為主創意,想做一個又不俗又有合適寓意的設計,貼了中國神話的鎮宅獸的一個意涵。結果甲方說,太冒險,還是簡單抄吧。茶品牌市場,因為很微妙的作為禮品、中國文化等等的關聯,所以多少代表著一種商業工業設計里的現象,也代表著中國企業,也就是在設計中的一大類買單方的思考方式。
我們需要被教育的,恐怕不是什麼離開花紋鏤空離開亭台樓閣怎麼設計,而是全民的大多數人的,被弱化和消失的,懂得生活審美的能力,以及懂得為設計和實用結合買單的消費觀。
鄙人淺談,不足之處還請見諒~
許久之前我曾讀過一本書,書名叫陰翳禮讚——日本唯美派文學代表谷崎潤一郎寫的。書裡面提及了一個概念:美不一定存在於物體的本身,亦可存在於物體與物體所產生的陰翳(陰影)的圖像和層次之中。
書中大意是,在電還沒有普及的年代,蠟燭和油燈所產生的光亮微弱,人們其實生活在黑暗之中,這些情非得已生活在黑暗中的祖先,漸漸的在陰翳中發現了美,並最終演變為主動利用陰影以實現審美目的。將過於顯露的東西掩斂進黑暗中,除掉不必要的無用裝飾(因為在黑暗中你也看不太清楚),這就相當於夜明珠只有在黑暗之中才能放出異彩,而暴露於陽光下則頓失魅力。
當時讀這本書沒有太多的思考,直到後來看到了下面這個馬桶
這是日本設計的 ceramic 馬桶,賣點其實是在這種材料上,讓沖刷更輕鬆,不會有任何殘留和粘連。
這裡不談材料,談造型,是不是非常棒,線條流暢,整體內壁光看就讓你有一種舒暢順滑的感覺,這麼做是有用意的,馬桶中央處異常漆黑,完全籠罩在陰影之中,他將內壁設計成這樣,其實是為了產生最大的陰影面積,拉遠內壁與下水通道部位之間的距離,產生一片陰翳。
用意就是在你方便完後,當你站起身來扭頭看,你是看不清楚你的排泄物的,將污穢之物完全隱藏在陰翳之中,這就是日本人所言的美也可存在於物體與物體的陰翳和層次之中
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說,設計風格的形成很多時候是無意的,被迫的,它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任何原始或先進的文明中,人類的行為和文化都是從日常生活中習來的,不論其行為或觀念如何的怪異,一個人或一個民族的感覺和思維方式總是與他的經歷聯繫。設計表象背後所隱含的生活概念和精神內容是該追求的。
我自己不太喜歡風格這個詞,覺得有些刻意為之,少了些許順理成章。至於上面所說的那些,不好細談,我腦子裡也很亂,還在思考,占時總結不出一二三來,若日後學有所成,再來補充。
第一次答題,不足之處還望海涵~~~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反問另一個問題:工業設計是否需要有中國風格?中國風格是不是就是一個必要的、正確的選擇?
設計應該從需求出發,而不是從風格出發。如果你的設計能夠滿足需求,就不要在意他的風格是不是中國的。
回到中國風格這個問題,我覺得大家可以從幾個層次和角度去探索:
視覺角度:在我看來這個是最低層次的,很多人也會陷入這裡。比如以為出現大紅燈籠、龍飛鳳舞或者是一些只有在中國能看到的東西就是中國風。
這個是最表面化的,如果你想停留在這個層次,多去翻看中國元素就可以了,看民間風俗畫,去圖書館看古代圖鑑,到古村落、歷史保護區采個風等等。
人因角度:清華大學有專門講授設計人因的課程,其中包括人體工程學、人類心理、文化背景。
如果你要找到中國風格,需要從中國的文化背景、行為方式、生理髮展特徵、心理特徵等進行探索。
中國人的幸福感來自哪裡?怎樣的設計能夠提升使用中的幸福感?
中國人對色彩的認知是怎樣的?紅黃白在國人眼中與在外國人眼中的象徵意義是否一致?
甚至在人工智慧產品的設計中都要考慮中國人對權威、對器械、對新事物等的態度,如何能增加使用率和信任感?
你先需要對中國有個深刻、系統的洞察與研究,才能說自己做的是中國風格。
我每天都在大作http://www.bigbigwork.com這個網站上面看一些國外的最新設計,遇到國外大熱作品我也會分享到自己的公眾號「洗眼」中,但閱讀量是很有意思的:
很多在國外火的不行的設計,閱讀量可能會低於以往平均閱讀量,也就是說,中國人並不認可那些所謂的國外大作。
反之,我們憑什麼認為國外一定會接受我們所謂的中國風格?
如果你的設計是面對中國人,那麼,去研究中國人的文化、心理、行為等人因。
如果你想向外國人推中國的設計,首先先確保這個設計的實用性,其次,你要對國際審美有個認識,在所有的中國視覺元素、形式中找個符合國外審美,且與你的設計能夠不違和的結合。
「中國風格」是個很大的命題,沉下心來多去讀讀書、看看紀錄片,深入研究一下吧,這不是一個知乎問答可以解決的。
(圖片來自不同網站,可在大作上統一搜索到,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立刪)
實際上,因為是你中國人,你熟悉中國文化,
你千方百計設計的一切東西,都是中國風格。
親愛的同志們,我們的小布爾什們,你們為什麼總唱衰我們的設計師那?!
來,我帶各位觀摩一下XXXX(生命的大和諧),讓你們對中國風的工業設計產生新的看法,吼不吼啊?
請看:研發經費200億而只賣500萬的良心產品--紅旗L5
1,請問,舉目四望,海內外,那輛車做到了以標誌性建築融合車身?!吼不吼?
2,龍紋鑲嵌,復古太陽光芒,氙氣大燈灑滿世界
同志們,朋友們,太陽與龍,這種天子才能用的儀仗,您坐上這車,是不是有一種欽定的感覺?
3,看,多麼逼真的紅旗!多麼深刻的寓意,滿滿的「你懂得」
而且貼心設計,LED燈依次點亮,模擬了紅旗飄動的狀態!又有誰他媽抱歉又有誰能做到?
4,看看,看看同志們!!!看到了什麼?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入!!!看這流蘇,猝不及防不對極其自然的融入進了車裡,渾然一體!!!!這哪是500萬的車,5000萬的車裡面也從來沒有過!
5,看,又來了!!看這設計!!!靈感來源於哪兒?誰能想到!神來之筆,驚世駭俗!
寰宇之內,又有什麼公司能設計出如此渾然天成的屁股。
6,如意,多麼美好的寓意,融入進來,還記得被如意支配的日子嗎?
「如意如意隨我心意快快顯靈」,這是多麼好的盼望!
7,中庸之道,我已經沒有語言來表達此刻激動地心情,請注意,為了平衡和安全,主駕駛的儀錶盤都不在自己正前方!這是怎麼樣的設計理念!這突出了小喬治亞與布爾什維克的精神,正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個設計,讓這句話不僅是說說,而是讓司機切身的做到這一點!
8,來了來了,激動萬分,真是驚喜連連!中國玉!懂嗎?玉!老外,hello,您見過嗎?見過嗎見過嗎見過嗎?感受一下,讓你摸摸,見過這玩意嘛?
9,中華傳統文化在這車裡大方異彩,玉器、流蘇、漆器,誰能想到這種組合,又有誰能駕馭?!捨我其誰?!還有那麼多選擇!眼花繚亂,同志們,這簡直是向老外炫耀!我們要低調!低調!
10,這車。。。
抱歉我編不下去了。攢雞毛湊撣子的事兒沒少見,拿200億攢雞毛就湊這麼一出,真是讓人大開眼界,我一度以為這是個當代主義的裝置而不是一輛車,畢竟85新潮以後瘋了不少藝術家。看完此車,我腦海里全都是傳統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各類成語,最合適的有:閉門造車、恨鐵不成鋼、驚世駭俗。。。
同志們,造車造到這個水平,這是什麼?這不是車,這是造的信仰。是工業設計的學生?
打回去重修。
工業設計面向對象即是工業化時代的生產,工業生產以來有哪些東西是有獨特國家風格的?美國車?日本電器?北歐傢具?
工業化以來,沒有什麼國家風格,只有國際風格。
包豪斯的老頭們要被氣得爬起來。
-----------------------------------回答評論-----------------------------------卓名
看來你沒入門。義大利的汽車設計和美國能一樣么?和日本能一樣么?明顯各個國家的汽車設計都有它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不要忽視這樣審美差異
義大利汽車是有披薩味么?美國車廠包括豐田和本田么?一幫沒經過實戰設計的學生最愛講中國風格,因為你們老師就這麼講,媒體也這麼忽悠你們。日本人恨不得老美都以為它們的車是美國本土,就你們天天在意淫中國特色,根本不管風格是後來歸納的而不是在設計前瞎搗鼓的,回到二戰的歐洲,你分得清哪國車和哪國車?
以現代民族國家這種近代劃分的疆域來講國家風格,能分出來么?更別說現代那麼多移居別國的設計師,那算哪國的?
Clash Dove(作者) 回復 卓名
你知道為什麼學生凈喜歡這種虛頭巴腦的問題么?因為你們只用手繪、只用馬克筆、只用電腦建模渲染,不在乎材料工藝、不在乎機械結構、不在乎良品率、不管拼裝的培訓,你們只要弄出幾幅漂漂亮亮的手繪圖渲染圖(oh!有時你們還會做個1比多少的模型)然後參加虛頭巴腦的設計競賽,最重要是寫一篇辭藻華麗秒天秒地的設計闡述,所以你們需要在這幾百字說明自己多麼有中國風格、多麼改變世界,而根本不管這個產品到底好不好用好不好看好不好維護好不好銷售,只管有沒有中國風格。堅持啊,消費者們會只因為你們的產品有濃濃的中國風就掏錢買呢!
亞歷山德羅傑
「風格是後來歸納的而不是在設計前瞎搗鼓的」這點我是很同意的。
我覺得某個國家或地區的產品,之所以會有那個地方的特點,是因為那個時候的那裡的市場,喜歡那樣的東西,以及那個時候的那裡的人,會那樣子去做東西。
傳統、民族、文化,這些都會影響到那時候的市場的喜好,但最終還是由那時候的市場的喜好來決定。
能代表現在的中國風格的,只有現在的中國人;能做出現在的中國風格的,也是現在的中國人。
在那些傳統文化中,仍然有許多值得我們挖掘的東西,沒有錯;可是被傳統束縛,是不行的。
現在有太多人把「古中國風」等同於「中國風」了。
Clash Dove(作者) 回復 張華
所以我覺得這種就是學傻了,最喜歡弄這些風格區分的是什麼?是媒體專欄,是家居雜誌,是傢具廠的廣告文案,是淘寶商品的說明,目的是面對消費者的購物選擇。
而你看清楚問的問題,題主是一位學設計的學生,他是站在設計師的角度來問的問題。所以你們舉的這些消費主義的論述與一個設計師的想法根本沒用,各自站的生產鏈條根本不一樣。
難道北歐設計師在做椅子時要想我是北歐的,所以我用金屬、皮,高純色?
或者天人思考,金屬、皮、高純色是北歐民族深入骨髓的哲學審美?
當然是做什麼好賣就做什麼,其他商家也照本仿製,類似的產品大行其道,才有了鍵盤設計評論家們能夠來總結,哦,北歐設計簡約!
而一個設計學生,如果要靠這些後設的簡陋歸納法來認識設計,就完蛋了,等於放棄了自己在設計前的真正的思考,放棄了設計的可能性。推薦閱讀:
※怎樣提高設計上的審美和品味?
※工業設計在國內有什麼發展前景?
※怎樣設計飛天掃帚比較符合人體工程學?
※iPhone 5 在工業設計方面有何創新和不足?
※iPhone 7 是如何去掉中間的一條白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