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醫療平台真的能解決看病難,門檻高,排隊時間長等問題嗎?

春雨醫生,好大夫,這樣的軟體,醫生們都在用嗎?是增加了醫生工作成本還是減少?對病患來說,解決了什麼實際剛需嗎?


我認為在局部醫療資源充沛地區(北上廣)對少部分人而言可能稍有改善,但對國內患者整體來說實現不了。

舉個例子,購買春運火車票很困難,表面看是鐵路部門無論線上12306還是線下的窗口客服不夠完善,基於大數據分析的票務分配不夠優化導致,本質上卻是火車運力不夠的結果。要解決「春運回家難「的需求,辦法是增加火車運輸批次,降低導致春運的勞動力遷徙。諸如搶票助手一類優化工具可能會幫小部分人順利拿到火車票,卻仍無力滿足多數人春運回家的需求。

互聯網醫療在患者端的定位應該是「減少溝通(廣義)成本的輔助工具「,最終仍要落實到「醫對患」的服務上來。

WHO網站提供了各國每1000人的醫師密度數據:Global Health Observatory Data Repository

雖然顯示的各國數據年份不盡相同,但考慮到各國醫生人數很難在短期激增或驟減,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我選擇性截取部分內容如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上述鏈接下載到原始excel)

對數據做個換算處理:2011年美國的患者與醫師比例約為408,可理解為美國醫師每人要給408人看病。歐盟國家裡,2013年英國比例約為356,2011年法國為296,2012年的德國為257,2012年的義大利為266,2012年波蘭為451,2012年瑞士為247。東亞三國,2010年日本為435,2011年的韓國為477,而2011年的中國為671(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古巴的值為149)。

可以推斷,國內醫師人均需要擔負的患者量遠大於歐美日韓發達國家。進一步結合我在臨床上的觀察,推測國內醫師日均接診的人時量(患者人數*每位患者接診時間)已接近飽和,依靠互聯網工具能提升的空間並不多。如果我這個推測合理,那麼在看病難的具體需求里,「掛不到醫生號」(能夠接診的患者人數)「醫生接診時間短,服務質量差」(每位患者的診療時間)兩點矛盾無法調和。更何況實際情況是,國內醫療資源分配比歐美國家不公平得多。東部地區較西部醫療資源豐富,其中的各省會城市頂級醫院又擠佔了絕大部分省內最優質醫療資源。在三甲醫院裡兩點矛盾表現得更加尖銳。

此外醫療的剛需特徵決定了患者會想方設法的追逐最好也最稀缺的醫療資源,最直觀的舉例就是掛專家號。那麼無論建設多麼高效的互聯網平台,在不改變醫生總人數短缺和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現狀下,受惠的只會是小部分人。這樣的平台和現在「找熟人托關係見專家」路徑的區別也只是,前者技術取巧,後者人情借力。表面製造一個看似人人都能接受的公平就醫環境,本質上解決不了看病難的需求。甚至於以前去三甲掛專家號治病,只要肯早點花時間排隊,多托托關係,低收入低知識水平的患者還有機會享受到好的醫療;而一個進入門檻較高的互聯網系統一旦成了標準,更多的醫療資源直接導入到高收入高知識水平群體里,處置失當引發的醫患衝突可能比現在更加劇烈,怎麼越發劇烈呢?比如電視劇演繹的綁架醫生來給親屬看病在現實中亮相。


互聯網醫療能否解決就醫困境

長期以來,看病難和看病貴一直被認為是中國醫療服務體系中的痼疾。儘管政府出台了多種措施,醫療機構也做出了較大的調整,但卻於事無補。那麼這種困境究竟是因何而起,核心的突破點在哪裡,新興的互聯網醫療能否有助於去解決這一問題?

看病難和看病貴的核心源自醫療體系內生的兩組二元悖論。第一,一方面,中國急劇老齡化和慢病高發導致醫療費用快速上升,這使得廣覆蓋和保基本的政府醫保體系有著強烈的控費壓力。另一方面,中國醫療自費佔比過高,在缺乏商保共擔風險的前提下,基本醫療保障遠遠不足。第二,一方面,醫療費用的快速上升主要是因為醫藥不分和大醫院的大規模擴張導致分級診療無法展開。另一方面,在醫生收入得到明顯提高前,醫藥徹底分開很難真正展開。而醫生收入的提高勢必對醫保造成支付壓力。同時,基層醫療體系的發展天生面臨多重製約。在其自身能力得到恢復之前很難獲得病人的信任,也無法承擔起分流的作用。

前一組悖論導致了看病貴,後一組導致了看病難。

醫療費用的快速上升是各國都面臨的嚴峻問題,這與全球人口老齡化密切相關。但無論是實現全民醫保的歐洲模式,還是商保和聯邦醫保共擔的美國模式,用戶的自費比例相對都不高。而中國由於長期缺乏商保的支撐,主要依靠政府醫保進行低層次的廣覆蓋,這導致個人必須承擔很大一部分的醫療費用支出。這也就引發了看病貴的問題,貴並不僅僅是指醫療收費的昂貴,而更多的是用戶自費的比例過高。

另一方面,中國的醫療服務價格長期被壓低,導致醫生收入被扭曲,不得不依靠藥品回扣來彌補自身收入的差距,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以葯養醫制度。為了維持高額的藥品回扣體系,葯價虛高現象嚴重,這反過來也推高了醫療費用。同時,大醫院積聚了最好的醫療資源,造成了優秀的醫生資源向其流動的局面,從而形成虹吸效應,將病人都吸引過來。這不僅推高了醫療成本,也造成了大醫院的擁堵。大量的小病和慢病本應在基層就診,但因為基層醫療無法被用戶信任,從而形成了看病難的現象。症是因為基層不能實現很好的分流,看病難的問題才會如此的突出。

從上述的分析來看,中國的就醫困境主要來源於體制內生的問題,未來整體的解決路徑也必須從體制改革下手。

首先,必須引入商保來共擔風險。在醫保基金即將穿底的前提下,政府無力去增強醫保覆蓋的深度,要減少自費部分只能依靠商保的引入。但商保依舊是逐利的機構,在老年人這塊依舊需要政府加強醫保的覆蓋深度。其次,醫藥必須徹底分離。只有將門診藥房從醫院中徹底剝離,才能將以葯養醫的鏈條徹底剪斷。最後,要切實提高基層醫療的診療和服務能力。這不僅是醫療資源的下沉,更多的是要真正放開醫生的現行管理體制,讓醫生徹底能自由執業,這樣才能吸引優質的醫生資源進入基層。

從中國醫療體系來看,如果要去改變就醫的困境,必須從體制改革開始,而這沒有政府的介入是很難展開的。那麼,互聯網能否繞開體制的局限走出一條新的道路呢?

從當前的發展路徑來看,中國的互聯網醫療面臨著較為嚴重的路徑依賴。在服務方沒有約束的線下醫療體系的背景下構建互聯網醫療體系,只可能去強化原有的發展邏輯。互聯網醫療在當前的發展模式更多的是只能滿足服務方的擴張。互聯網當前解決的基本是醫療外圍的問題,根本無法深入核心。而且,作為控費工具的互聯網醫療要發展,也必須等待中國的醫療支付方能夠進行精細化管理。

因此,互聯網醫療在目前很難真正去解決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

首先,從看病難的角度來看,資源的錯配在短期內難以改善。短期內,大醫院仍將集中最主要的醫療資源和醫生資源,也仍將是病人看病的首選,這也註定無法去改善整體的就醫環境。而互聯網醫療主要是從挂號、支付和診後隨訪的角度來為大醫院服務。但這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患者湧向大醫院的現狀,而且大醫院對這些互聯網醫療工具的興趣並不是非常大,越是業務量大的醫院越是沒有競爭力。但對那些發展並不好的大醫院和二級以下的醫院以及基層醫療來說,他們對將互聯網醫療作為其擴張的工具還是非常有興趣,但用戶對他們的需求卻不大。在這種錯配的體系下,看病難很難通過互聯網醫療來解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互聯網醫療可能會加劇看病難的問題。因為隨著互聯網醫療的介入,待價而沽的大醫院又多了一個擴張的渠道。

其次,從看病貴的角度來看,支付方對服務方的再平衡仍需較長時日。中國臨床路徑的建立仍需較長的時日,但缺乏臨床路徑的前提下很難去建立醫保的精細化管理。同時,醫保自身缺乏整體的運營控費能力,需要政府從准入型管制向符合市場需求的強監管轉型,真正做到建立完善的技術手段對醫療機構實施強監管。同時,也需要允許類似PBM這樣的第三方來輔助醫保及商保機構的控費。另外,商保的發展目前非常困難,雖然個人健康險的稅優政策已經出台,但離實質性的利好還有較大的差距,畢竟優惠幅度不大。只有真正的推出能夠給予企業或個人的較大優惠的稅優支持,健康險才可能真正快速增長,也從而為市場提供了制約服務方的重要力量。

因此,在支付方無力對服務方作出制約的現狀下,作為控費工具的互聯網醫療很難發展,也很難獨立於支付方之外成為獨立的制約服務方的力量。只有等待支付方成長以後,互聯網醫療才可能擺脫當前的只是服務方擴張工具的無奈,從而引來真正的發展。

總之,在醫療費用快速增長的大背景下,互聯網醫療本身更多的是作為支付方控費的工具來為支付方提供輔助的服務。互聯網醫療本身不僅不可能改變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在當前的體制下,甚至可能成為服務方擴張的工具。當然,這種擴張工具的精神是與互聯網醫療本身的控費定位是背道而馳的,因此也註定是不可能長久的。

為什麼有的詞說多了就會變成貶義的?


10萬條挂號大數據顯示:互聯網也救不了看病難

排隊3小時,見面3分鐘,不是明星,就是醫生。「挂號難」幾乎是國人看病的頭號問題,雖然現在有了互聯網挂號,但現實……好像還是一地雞毛?DT君最近整理分析了10萬條「挂號網」數據,告訴你,想掛個號,到底有多難。(友情提示:文尾有彩蛋相贈,看不到最後的都沒有……)10萬數據,剖析挂號難題

眾人皆說挂號難,但具體哪裡最難難到什麼程度誰也說不準,畢竟DT君沒有手眼通天,拿不到全國那麼多醫院的挂號數據(DT君OS:大概也沒有這樣的系統數據……)。

直到有了網上預約,DT君覺著終於可以用數據說說人話了!

那麼,到底用什麼數據呢?DT君尋遍各大挂號網站,最後選定了挂號網(DT君註:這裡絕對沒有植入……)。

選微醫集團旗下的挂號網,首先是因為這是「互聯網醫院國家試點平台」。早在2014年7月份,它就已經與全國23個省份、900多家重點醫院的信息系統實現連接,擁有超過3000萬的實名註冊用戶,積累的數據相對規模較大。另外極其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挂號網網站結構比較清晰,包含人數、醫院、滿意度等多個維度的數據,易於進行抓取與分析。

於是DT君一個月前就開始辛勤的工作啦。經過一段時間的奮戰,DT君獲取了挂號網上7189家醫院的總計超過10萬餘條數據,然後又用了一段時間來做具體的清理和分析。

接下來大家將看到的,就是基於這10萬條數據的部分分析成果。有些事情,不是親自做,你真的不知道,原來中國的挂號問題如此複雜……

(DT君註:以下圖表數據分析,基於對挂號網6月23日-6月29日這段時間數據的整理;為了比較分析的合理性,凡是累計時點數據,都截止到6月底同一時刻,期間時段數據,則經過了控制變數和加權等處理。)

互聯網挂號,「買賬」的醫院不足1/5

別看互聯網挂號滿載誠意、撲面而來,但並非每家醫院都會買賬,也並非每家醫院都覺得自己需要用互聯網來組織病人挂號。

首先我們來看看挂號網上都有哪些醫院,這些醫院到底都在幹嘛。

DT君從獲取的數據中分別辨認出,在挂號網上提供不同服務範圍的兩種醫院。下面這個動圖,清晰展示了這兩種醫院在全國的分布情況,藍色代表僅支持「查看排班」功能的醫院,白色代表支持網上預約挂號的醫院。

你們先來直觀體會下其中的天壤之別:

也就是說,雖然挂號網「坐擁」7100多家醫院,但DT君通過數據發現,其中有5000多家僅支持「查看排班」的功能,真正能在挂號網上挂號的只有1336家。

如果仔細看上圖就會發現,上網挂號的醫院整體分布基本符合我國人口和經濟的分布規律,大致被「胡煥庸線」分為兩個區域:東部多、西部少;經濟發達的京津、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尤其密集。

從支持網上預約挂號的情況來看,最密集的是長江以北的東部沿海省份,由帝都出發沿京滬線向東南延伸至天津和山東膠州灣附近,再向南遍及江蘇、浙江和上海。東部沿海在擁抱互聯網的積極性上再次拔得頭籌。另外,西部地區最集中的是以西安為中心,沿關中一帶向周邊區域輻射。而同樣具備優勢醫院的成都、廣州兩城則在祖國西南、華南點上了兩盞先進的「明燈」。

DT君猜想,對於本身預約量不大的醫院來說,院方和患者完全可以線下解決問題,無需互聯網「第三者插足」;那麼對於已經人滿為患的醫院來說,要不要網上挂號,那得看院方心情啦,一方面人家也沒有這個義務去配合其他平台,另一方面,很多醫院自己也想開發自己的移動互聯網產品,這個其中的資源調度,還真的是一個大問題。

擁抱網上挂號的省市,連成了一條線

那麼縱觀全國各地,到底哪些省和直轄市的醫院,更加擁有開放的心態,更願意在互聯網上開展挂號服務呢?

話不多說,你們先來看下圖。(DT君註:是的,這一次黑河騰衝線居然不起作用了……另外一條線誕生了!叫它「DT挂號線」?)

DT君這裡要點名表揚一下江蘇,它讓DT君大吃一驚。雖然算不上醫療資源絕對佔優勢的省份,但卻在支持挂號網預約挂號方面表現的非常突出。挂號網上,江蘇一共515家醫院裡,有354個支持網上預約挂號功能,支持率高達68.74%,全國排名第一。上海、陝西以55.99%和41.57%相隨其後。而江蘇的醫院們,也因此在挂號網上收穫了4,314,695人次的累積預約挂號量,雖無法擊敗北上廣,但穩居全國第四。

除此之外,甘肅、青海兩省在「支持率」上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醫院本身家數少,量上不佔優勢,但支持網上預約挂號的比例卻以39%和33%躋身全國五強。對於地處西部的二者來說,這種擁抱互聯網的熱情實屬難得。

五省相連,恰好在中國的地圖上呈現出了一條清晰「上海——青海」線,感覺互聯網挂號大有「一路向西」之勢嘛!

醫院配合互聯網企業,支持網上預約挂號是一種提高服務能力與水平的意識,說大了是國家倡導的供給側改革,說小了是可以減少患者在醫院的排隊時間,避免很多白跑一趟的麻煩。

網上的醫患比例,看起來更不平衡

那麼,有了互聯網挂號,人們求醫問葯的體驗是不是更好了呢?

有小夥伴跟DT君描述過他的一次互聯網挂號經歷,也是DT君覺得目前網上預約遇到的典型問題:

前一天在網上約了北京某醫院的專家號,第二天下午按預約時間到醫院時,被排在第一個問診,後面有位阿姨據說她早上7點就來排隊了,結果還排在10名開外。

其實,有人給網上預約唱讚歌的同時,也有人吐槽它的「無能」:

以前掛不上號的醫生,網上還是掛不到。挂號難依舊「難於上青天」。

DT君試圖用手裡的10萬條大數據,來看下這個問題的癥結所在。

下面這張圖裡,DT君整理了挂號網累積預約量超過10萬的醫院(共計102家)在各省的分布。明顯能夠看出,北京、上海醫院家數多,平均挂號人數徘徊在102家醫院的平均線上下,這說明京滬的醫療資源相對還是多的。而湖南湖北這兩個省,平均每家醫院需要承擔的挂號人數,卻已經「上天」了!

湖南省在挂號網上預約量最高的醫院,是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累積預約量約143萬佔全省約93%,於此同時,它也是湖南唯一一家預約量10萬以上的醫院。湖北則是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兩家共「挑大樑」,累積預約量占約到全省97%。

從全國情況來看,挂號網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全國累計挂號人次達65,472,465次,其中三甲醫院挂號人次達61,736,757次,佔比高達94.3%;與之相對應,國家衛計委統計,2015年底全國共計25,860家醫院,三甲醫院佔比不足5%。少量的醫院依舊在承擔著大量的醫療服務。

在地域分布上,41.65%的挂號人次集中在上海,28.97%的人次在北京。兩城合計佔比約70%。坐擁天朝核心醫療資源的帝都、魔都,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大量患者。

也就是說,傳統挂號機制下醫患比例不均衡的現象,在網上挂號時代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十分突出。

奈何百萬患者,都愛擠大醫院的「獨木橋」

為什麼醫患比例如此不平衡?

DT君發現,在全國各地,幾乎每省都有一至兩家「爆款」醫院,預約量甩出其他「小弟們」幾條街。

DT君整理了各省市每家醫院在挂號網上6月底的累計挂號人數情況,製作了下面這張動圖,每個藍色的點,都表示在某個省的一家特定醫院的累計挂號人數。

可以看出,大量醫院的挂號網預約人數,集中「低段區域」,這也反過來襯托出,圖中紅色點表示的「爆款」醫院尤其顯眼。其中,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更是以約267萬的累計挂號(預約)人數,穩居全國榜首。

這張圖其實告訴我們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天天掛在嘴邊的「挂號難」,實際是「大醫院一號難求,小醫院門可羅雀」。

所以,網上預約的本質只是優化服務,根本沒有觸及到挂號難的核心。大醫院、大城市積聚了最好的醫療資源,優秀的醫生資源源源不斷的湧入其中。同時頻頻曝光的醫療事故不斷強化患者對基層醫療的不信任,人們往大醫院跑實屬必然。

我們拿帝都來舉例。

帝都也有一套自己的預約挂號平台,統計顯示,平台提供號源的整體預約率還不到30%,剩餘的大多是普通號和一些專科號,想掛這些號完全不難。號源全部約滿的情況,僅集中出現在知名醫院知名科室的「專家號」上,所以真正的「挂號難」實為「結構性挂號難」,並非真正意義上的一醫難求。

所以,真的不能怪這屆患者不行!基層不能實現分流,妄圖通過預約挂號服務方式的進行調節和優化,無異於杯水車薪。還是要讓好醫生沉到基層醫療機構,患者就會自發「逃離」大醫院,喊了多年的分級診療模式才會水到渠成。

DT君聽說,國家也正在培訓大量的優秀全科醫生,號召他們「上山下鄉」,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如何吸引好醫生去基層,絕對是個大課題。

那互聯網挂號還有啥用?評論有用嗎?

說了這麼多,DT君也覺得有點灰心,互聯網挂號看起來真的沒法實質性解決問題?

先等等下結論。

因為DT君發現,互聯網挂號還有個好功能:患者可以進行評價!

以前,醫院的好壞只能是口耳相傳,來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我們很難找到一家水平不錯、排隊時間短的高「性價比」醫院,但互聯網卻給人們看了一扇「吐槽之窗」。

DT君分析了兩個數據,一個是大家看完病之後有多少人願意回到挂號網進行分享與評價,這意味患者對網上挂號的參與性強不強,另一個則是對候診時間的滿意度如何。

DT君姑且將願意不願意分享簡單稱為「回頭率」。從各個省份的醫院來看,在青海看病的患者「回頭率」最高,有22%,遼寧、四川、安徽、陝西、內蒙的「回頭率」也均在10%以上。但……北京貴為帝都,但患者的「回頭率」僅為1%。

在候診時間的滿意度上,山東、海南、安徽的滿意度較高,在90%以上;「回頭率」最高的青海,整體滿意度是全國倒數第一,為67%。看來和淘寶一樣,很多人「回眸」的目的,只是為了來打個「差評」的。

對於大家比較關先的上海,滿意度為83%,在全國屬於平均水平;但是,帝都則繼續倒數……倒數第三。

彩蛋:你或許需要避開這10家醫院……

說到這裡,DT君覺得還不夠過癮,好不容易能公然吐槽醫院了,光說省份豈不是隔靴搔癢,不指名道姓不是我等風格!

於是,DT君精心整理了一個患者對醫院不滿意的「黑榜」,算是給看到現在的你們一個「彩蛋」。去看病,大概要避開這些醫院?

咦?看下來,帝都貌似又中頭彩了……DT君對此也沒有必要做什麼評論了,看官自己心裡有數就好。

拿……走……不……謝!

(聯繫本文作者王越:wangyue@dtcj.com;蔣昊青、唐蒂姆對本文亦有貢獻)


幾乎完全沒用。


用微信掛過十多次號,到預約就診時間還能看到排隊就診列表情況,幾乎可以不用在醫院等。
春雨醫生等手機軟體,可以解決那些小問題和解答疑問,也可以提高某些疾病的認識和預防。但確實患有疾病,還是得去醫院看病。


未來醫療發展個人認為:

1.國家分級診療制度建立,實現就近社區看病,避免扎堆大醫院現象(現在轉診問題,支付問題都需要明確的制度規定,牽涉到很多利益分配,但宏觀上來看是時間問題)
2.自由從業醫生增多,緩解醫院壓力。(制度監管,醫療責任保險等是個問題,但是個人還是看好這個趨勢)
3.醫療+大數據,提前預防疾病,提升國民健康管理,減少患病(根源上解決醫療問題)

移動醫療能不能解決醫療問題不是問題,怎麼實現移動互聯網醫療乃至大數據醫療的建設才是問題。


看病難分兩種情況,醫療資源不足,和看病效率低。

第一個問題是春運火車票的供應不足,12306並不能提供更多的火車票,所以不能解決;第二個問題是火車站排隊買票慢,12306可以讓你足不出戶在家買票,可以提升買票效率。移動醫療平台就像12306之於火車票,不能提升醫療資源供應,但是能提升醫院看病的效率,因此對於解決能掛上號的病人的看病難和排隊久的問題,會有非常好的效果

以個人經歷來談一下,最近陪家人去過幾次醫院,親身感受了一下什麼是「看病難」,因為看的是感冒咳嗽之類的小毛病,挂號不算太難,還好不用感受難中之難的「挂號難」。就在一兩次的看病經歷中,發現所謂的看病難,大部分原因其實是浪費太多時間從事無意義的工作。

一次簡單的看病,流程堪比美國總統選舉:
1、挂號: 進醫院第一件事就是排隊,儘管現在已經有了一些app可以在線預約挂號,但是還是要排隊取號。
2、等待就診:又是一個排隊的過程,拿著挂號單的號碼,等著叫號
3、看醫生:花了兩個小時排完兩個隊,終於可以面見醫生兩分鐘了,根據陪家人幾次看病的經驗,基本上不管是哪裡不舒服,醫生都是簡單問幾個問題,然後就開單讓你去抽血、拍片、做心電圖等檢查。
4、交檢查費:根據醫生開的檢查單,排隊交費。
5、檢查:不管是抽血、拍片還是做心電圖,都是繼續一個又一個的排隊
6、拿報告:檢查結束後,再等待半小時到一兩天不等的時間,取檢查報告。這塊現在基本上是支持自助列印了,醫院設備比較多的話,可以不用排隊,設備比較少就繼續排隊。
7、重新等待就診:拿著檢查報告,重新回去看醫生,這次不用排隊,而是站在醫生診室門口等著插隊,看到裡面的人出來就馬上進去,容易出現的問題是,門口同時站了好幾個拿回檢查結果的人,一起等著進去,偶爾會發生衝突。
8、重新看醫生:不是大毛病的話,醫生就根據檢查結果,開點葯
9、交藥費:根據醫生開的葯,繼續排隊交藥費
10、取葯:繼續排隊,等著拿葯

花了半天到一天的時間,真正看醫生不到5分鐘,其餘時間全在排隊,這一路折騰下來,沒病都可以氣成大病,而這一過程中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浪費精力做一些沒必要的事,「看病難」的效率低下,原因在於以下兩個方面:
1、存在很多不必要的排隊,比如已經在線挂號了,還有排隊取號,以及兩次交費的排隊。
2、要重複看兩次醫生:現在醫生基本上不會根據患者口述就直接判斷病情和開藥,而是根據檢查檢驗結果來判斷病情,所以第一次看醫生,醫生的工作就是問一些很基礎的問題,來確定需要哪些檢查。既然檢查成了看病的必要步驟,那第一次看醫生的判斷需要哪些檢查的工作,完全也可以交給電腦來完成,反正醫生最終還是看抽血拍片心電圖檢查結果。


針對以上問題,移動醫療APP的在線服務,可以對看病的流程,進行一些優化:

在家可以完成工作:
1、在線挂號
2、在線初步診斷
將醫生針對不同病情,進行初步判斷的話術,放到網上,讓用戶勾選自己符合的情況,判斷是否需要進行抽血等檢查。比如挂號呼吸科,則詢問咳嗽了多久、有沒發燒、早晚還是白天咳、有沒有其他不舒服等,用戶勾選後,系統自動判斷是否需要檢查,以及哪些檢查,在線開出檢查單。如判斷為不需要檢查,則跳過。
3、交檢查費:在線支付

進醫院完成的工作
1、檢查:到達醫院後,直接去檢查,跳過前面的排隊取挂號、看醫生、交檢查費的步驟
2、取檢查結果:自助列印,也可以不列印,直接通過醫生電腦查看
3、看醫生:手機在線簽到,確認已到達醫院並完成檢查,系統在線分配排隊號碼,無需再排隊取號,等待醫生叫號,醫生根據檢查結果,確診病情,開藥
4、交藥費:手機在線支付
5、取葯:藥房工作人員,在線查看已付費用戶的藥方,整理好貼上姓名標籤,讓用戶自取。

優化點包括:
1、在線挂號,到醫院後手機簽到和分配排隊號碼,不用重新排隊取號
2、看醫生的過程也從通常的兩次,減少為一次
3、檢查費、藥費等所有支付全部在線完成,省略排隊
這樣,用戶到醫院,只需要經過檢查、看病、取葯共三次排隊,而且全部在線預約後,系統可以根據預約順序來分配不同用戶檢查和看病時間,避免大家一窩蜂趕在同一個時間去醫院,進一步減少排隊。


相對於傳統醫療,移動醫療有些無可比擬的優勢,比如挂號方便、隨時隨地問診、費用低廉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傳統醫療。但是移動醫療也有著難以改變的缺陷。一方面,移動平台認證的醫生來源廣泛,有三甲醫院的名醫,也有診所的社區醫生,甚至醫學生,不同的醫生在不同疾病的診治方面的水平參差不齊,並不能保證醫療的水平;另一方面,由於不能面診、詳細問診和系統的體格檢查,醫生得到的患者信息有限,因此誤診、漏診難以避免。最後,大部分醫療平台不允許開處方,通過移動平台開藥會受很大的限制。所以,一般情況下小病小痛可以網路問診,急重症還是去醫院就診為好。


為什麼看病難?

1、好醫生、好醫院太少,即好的醫療資源太少,而患者很多,都想找專家給自已看,所以就看見醫院比菜市場還熱鬧的現象,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是大量增加好醫生、好醫院,但個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培養一個好醫生,專家級醫生需要一個極為長的時間,從時間上來說患者等不起。從金字塔的理論角度來說,好醫生、好醫院也是位於塔尖部分,最多也只會佔所有醫療資源中的20%,所以增加優質醫療資源一說根本不成立。

2、患者為什麼就一定要找好醫生、好醫院看病呢?當然是大家對自已或者親人的身體都非常緊張,有問題自然是希望找專家看,這是人性,當三甲醫院(好醫生、好醫院的代名詞)就診門檻不高,病患自然是擁向三甲醫院,但是這其中是否有很多患者的病情根本不需要去三甲醫院看呢?只需要普通醫生就可以看好呢?患者並不是不想考慮這些問題,而是因為三甲醫院的就診門檻太低了,教授級專家醫生挂號費也只不過10來元,在如此低的門檻下大家自然都去三甲醫院看病,直接導致看病難的現象發生。

如何解決第二點帶來的看病難問題呢?

個人認為從以價格手段入手:

提高三甲醫院就診門檻,尤其是好醫生的就診門檻,比如提升挂號費用,挂號費用從原來的10元提到100元、200元、300元看看是否還用哪么多普通患者來找好醫生看病呢?本人親身體驗過一些醫院推出的特級門診,挂號費都是過百元,就診患者明顯減少,甚至出現掛不滿號的現象,隨之而來的是就診質量大幅提高,何為就診質量,就診時間呀,醫生問患者具體病情的時間大幅增加,尤其是初診,問得非常詳細,仔細核算下來是要比掛10幾元號的費用低的,性價比超高。因為掛10元號其實醫生沒有哪么多時間來問病情的,因為病人太多了,攤到每個病人的時間就哪么幾分鐘,醫生怎麼可能有精力服務的過來,只能依靠經驗判斷不是疑難重病就常規處理了,其實患者得到的服務還是普通醫生、普通醫院的服務。

從第一點分析來看,通過價格手段來解決看病難的問題是一個辦法,但是不符合三甲醫院公益性質屬性,也不關移動醫療平台什麼事?

下面就來說說移動醫療平台如何解決看病難問題吧!

第一點,移動醫療平台可以根據患者的位置就近推薦一些普通醫生看病並同時計算同類型三甲醫院醫生看病的服務時間並與普通醫院進行對比,給患者一個參考,當患者去多了幾次三甲醫院之後,體驗了所謂的擁堵服務之後,大概率再次就診會進行明智的選擇。

第二點,患者看病最重要的是把病看好,如果普通醫生看不好病,再多的就診時間也是無用,如果患者就診後對醫生進行了評價,比如就診時間,服務態度,是否好轉、是否病後跟進患者情況等都給出評價,移動醫療平台就可以根據這些數據給到患者一個量化參考了。

第三點,患者的病情也經反覆多次,確實沒看好,有必要轉診,移動醫療平台可以推薦一些專家級醫生給患者,並且建議患者掛特診號,以享受更好的性價比就診服務。

第四點,移動醫療平台要儘可能夠拿到患者的病曆數據,患者去醫院看病,開了些什麼葯,做了什麼檢查,移動醫療平台要與醫院的信息系統做介面,把相關數據直接取到,在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就可以進行大數據分析,比如此類病情在何種人群中高發,哪些醫生看此類病情好轉率高等等,將移動醫療平台打造成挖掘、造就名醫、名院的平台,這樣就大大增強了平台對醫生、醫院的粘性,自然就會大大增加平台對患者的粘性。

寫到這基本回答了如何解決看病難問題,至於門檻高的問題也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挖掘一些尚未出名的醫生,但是醫術已經有了相當的水平,提供就診性價比超高的服務,推薦給患者也可以部分解決,但是金字總會發光的,一旦發光其就診門檻自然就高了,這也是移動醫療平台存在的意義所在。排隊時間長的問題是再好解決不過的了,在網路挂號時就可以給出預約看病的大致時間,患者按預約時間去就診就行了,不排除醫生給某些患者看病時,花的時間較長,會延遲某些患者看病時間,但大部分時候醫生都可以控制時間的,所排隊長在就診時好解決,但是在排隊買葯、拿葯經常是要等較長時間,這就需要移動醫療平台要根據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起到導診分流患者的效果才能解決了。


協和醫院app體驗非常不錯啊。可以在線建檔,預約挂號,也可以當天挂號。省去排隊時間。但是專家號之類的也需要去刷,去搶。開發自己院內app,應該是以後的大趨勢吧


現在的問題是移動醫療平台發展的再快,也要受限於線下醫療資源。

所以大部分平台除了提供信息外,主要的功能還是在於分享一些健康文章等,這樣客戶粘度很低。

所以我認為,不可能根本性的解決看病難,排隊久的問題。

未來可能部分醫院會組織一部分人力開始線上的建設,那這樣又和單獨的互聯網公司形成競爭。

一個是有醫院依託的,一個只是一個中介,裡面競爭力的差異一看可知。


他們並沒有解決用戶的根本問題。民康的診所管理軟體從根本上解決了診前,診中,診後的一系列問題,並計劃推出醫生工作台,好像很棒


我就想知道,憑啥呢?他是增加了供給還是減少了需求呢?還是均衡了負荷呢?大部分不過是高級號販子,不針對某個APP或者服務啊。


這種軟體都是扯蛋,我在醫院乾的護士,從照顧人,陪他們的時間比醫生多,跟他們的交流來看,為什麼看病難?資源不均衡一方面而已,工資還不均衡了,其實除了那些大牛外很多人的病其實根本用不著大牛的,但是人們越來越有錢,意識越來越高,都扎堆式的往大醫院,大牛跑,結果導致大醫院人越來越高,小小醫院越來越少。從現在的國家開始實施分級治療這點就可以看出我得思路是對的。看病難嗎?其實不難
我正在做移動醫療這方面,我是從小城市開始實驗市場規模和接受程度以及完善模式。簡單點說小城市,小觀念,小思想都能接受適應,大城市難嗎?
如果有興趣可以和我討論~微信zz4430462


可以參考12306


不能,都是瞎扯淡,重點還是醫療資源分配。。。還有,真正的專家哪有時間用這種玩意兒?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沒有醫學背景從事醫療事業的互聯網公司?
2015年移動醫療的發展趨勢有哪些方向?
如何看待無創血糖儀及其市場?
中國分級診療的壁壘是什麼?

TAG:醫生 | 就醫挂號 | 移動醫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