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江之隔,蘇南和蘇北的經濟差距就那麼大呢?
重新排版,修改後增加了2圖這樣看著更加直接
(有的朋友可能都分不清蘇南蘇北在哪裡)
——————————————————————————————————
先上個結論:
蘇南蘇北的經濟差距客觀存在,的確蘇南地區底子好、區位強,但是發展到現在這種接近3倍的差距(蘇州人均GDP是宿遷的3倍)究竟為何?
我個人認為
直接原因是地理因素(蘇南更靠近上海)
根本原因是人為的政策傾斜造成的
一、宏觀上的政策傾斜
1、土地指標的傾斜
這個是最大的、隱形的看不見的江蘇省對蘇南的政策,它隱形了幾十年,不被大多數江蘇人所深了解。江蘇的耕地紅線,讓蘇中、蘇北來保。而蘇南可以將大量的土地用於工業與商業開發。沒有資格說蘇北的土地不值錢,誰要是有一二百畝,那也是千萬富翁。再不值錢,賣了,也比種地強,算上勞動力價格,種地,是虧錢的。但蘇北人卻得種地或外出打工,為什麼,因為不給你用地指標、不給你上馬交通、不給銀行貸款指標。你就上馬不了企業或商業。只有種地或外出打工。下面一個個講,這個是環環相套。
(綠色為限制開發區域)
2、交通的嚴重傾斜
這個是第二個政策,交通不給上馬,直接導致蘇中蘇北對外聯繫通道嚴重受阻,失去了經濟發展、交通先行的關鍵因素。國家、省配套的大量交通建設資金,極大多數投放在蘇南,以鐵路投資為例,國家佔70%,省掏20%,而蘇南只需掏10%,就可以謀得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比如鐵路、公路、航道等,而蘇北人條鐵路,居然需要自已集資修建,比如新長線鐵路(新長線是中國目前唯一單線,用輪船過江的鐵路)。
3、稅收政策的不平等
國家給予江蘇的極大多數政策,均放在蘇南,比如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試點區、試驗區、外資企業等,這些東西,弄些名字忽悠江北人而已。實際上,就是大量的免稅、減稅、給予配套用地指標、配套銀行貸政策等,可以5年不交稅、或是半稅。而蘇北企業,要上繳全稅。
4、金融政策的嚴重不平等和傾斜
這個就類似於交通投資,江蘇省將貸款指標,嚴重傾斜蘇南,蘇南企業或是私人、商店等,很容易就貸到大量銀行貸款,蘇南存款、貸款比例,一度高達90%以上,而蘇北,比如徐州存貸款比一度低到60%,那麼徐州的應得貸款指標哪去了?調劑給蘇南了,徐州你要那以多銀行貸款指標幹嘛,你只要種好地就行了。導致徐州銀行貸款奇缺,民間高利放貸盛行。比如國家開發銀行等大量的資金,投放在蘇南,甚至世界開發銀行的低息貸款,也貸給蘇南,而且給予蘇南大量的特權,比如企業上市融資、政府發行債券。江蘇省政府一次就可以給太湖治理資金500億的貸款指標,一個五年計劃就可以給長江治理貸款指標1500億。這錢哪來的,省與中央配套給的資金。而國家給予江蘇省大量的專項產業扶持資金,極大多數也落在蘇南。
—————————————————————————————————————
二、已經發生的政策傾斜
1、交通領域:
①蘇北幾十年沒修一寸鐵路,直到最近幾年才有所好轉/可笑的是,有人說蘇北這種大平原地區難建高鐵......殊不知,廣西那種偏遠地區高鐵覆蓋率都比江蘇高了50%。
②徐連高鐵事件,中央認可的350KM標準開工,上海鐵路局批准後,到了省鐵路辦居然被卡。鐵路辦副主任認為會虧本,建議修250KM的規格,可惜這回連雲港人民決心很大,抗議了1年多,不開工,最後鬧大了只能修350KM(這居然真不是段子)
2、各類經濟政策:
①江蘇最早12個國家級開發區,蘇州一個市佔了5個,外商去崑山、張家港半場只要交7.5%的稅收,而在高淳溧水之類辦廠要交33%。
②80年代中期省支持蘇南的鄉鎮企業,想搞一個鄉鎮企業模式,這個是學的溫州模式。比如上面講的徐州的銀行貸款指標給大量調走,就是這個時機。當年為了打造的張家港,將全省的銀行貸款指標調給張家港等市,當時張家港人均貸款接近8萬。當年8萬什麼概念,能買一套半商品房。現在徐州、連雲港等地的人均貸款,還不到10萬,跟當年30年前張家港的人均8萬貸款,怎麼比。
③1992年,上海改革開放,江蘇新一輪蘇北抽血又開始了當年那位在徐州調研後說的,「徐州人就安心挖煤種地的講話。」
④各類金融指標
1995-2000年5年間,國家開發銀行向蘇州提供無息和低息貸款46.2億,蘇州利用這批資金建成的項目有蘇州工業園區一期基礎設施、新區基礎設施、金雞湖整治一期和蘇州天然氣管道工程等。
2000-2005年5年間, 國家開發銀行向蘇州提供無息和低息貸款200億元,蘇州利用這批資金建成的項目有金雞湖整治二期、繞城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前期準備、內環高架及附屬立交、環古城風光帶、蘇州工業園二期、三期基礎設施、太倉港一期工程、公交鎮鎮通工程等。 同期無錫獲得國家開發銀行貸款為29.5億元,無錫利用這批資金建成的項目有蠡湖水環境整治、太湖大道改造、火車站廣場改造、金城公鐵立交等一批城市道路項目。
2005-2010年5年間, 國家開發銀行許諾向蘇州提供無息和低息貸款500億元 同期無錫獲得國家開發銀行貸款許諾為120億元
⑤省投資項目,2017年全省集中開工省市縣三級重大項目1363個,計劃總投資1.33萬億元,年度投資4300多億元。各設區市已分別就開工項目出具了承諾確認函。具體情況如下:
分地區看,蘇南五市項目667個,總投資7973億元,佔比60%,其中南京開工項目規模全省最大,達到2716億元,蘇州開工項目個數全省最多達到177個、年度投資額最大達到594億元;蘇中三市項目308個,總投資2145億元,佔比16%,其中,南通、泰州項目個數均為140個左右,南通開工項目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蘇北五市項目388個,總投資3199億元,佔比24%,其中徐州項目140多個,總投資超過900億元。
耕地紅線前面已經說過了這裡略過
最後感言:
在發展蘇中蘇北上,習慣性做足了宣傳,什麼產業轉移,什麼舉全省之力發展蘇中蘇北,但土地指標不給你,政策不給你,銀行貸款指標不給你,交通不給你上馬,發展基礎根本就不存在。這些口號變成了畫餅充饑。蘇中蘇北的一些項目,年年進江蘇五年規劃。而後就是拖字術,年年說建設,年年力爭明年建設,年年力爭明年開工。年年下去,就是一二十年不見開工影子。比如寧淮鐵路(中國歷史上規劃最久的鐵路接近30年了還沒開工)等等。
一切政策不平等的對比都是強姦!
都說要致富先修路,就拿江南江北鐵路來對比,蘇南五市(蘇錫常鎮寧)之間有3條鐵路線:京滬鐵路,京滬高鐵,滬寧城際,而且準備另建一條沿江城際鐵路;而江北三市(揚泰通)之間只有一條斷頭的寧啟鐵路,而且是單線運行的有木有,速度可以說是蝸牛。這樣的話江南的雙向6條線和江北1條線(6線中幾乎每一條都比江北那條強,很多都是高鐵,動車),以這樣劣勢的條件江北三市的GDP幾乎接近蘇南五市的三分之一也沒多大丟人的。
再貼一張2014年江蘇省政府剛出的《江蘇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裡面的圖:看看江北大片的限制開發區域,為了全省的糧食保障,你懂得!
不過話說回來,正因為有了蘇北的第一產業,和蘇南的第二產業,才撐起了江蘇這個富可敵國的經濟大省,蘇南蘇北就像江蘇的兩條腿,只有兩條腿步調協調,江蘇才能走得更遠
2016.5.17更新
經·Frank Whatever提醒,萬年斷頭的寧啟鐵路通動車了
七年啊,我本科時就開工了,我碩士畢業都沒坐上,現在工作都好幾年了,終於雙線運行通動車了,感謝省里的大力支持,呵呵.......大力的程度可以通過對比來管中窺豹
寧啟鐵路 設計時速200km/h(開工時間2009年7月14日--通車時間2016年5月15) 270公里 近7年
滬寧城際鐵路 設計時速350km/h(開工時間2008年7月1日--通車時間2010年7月1日) 301公里 2年
寧杭客運專線 設計時速350km/h(開工時間2008年12月27--通車時間2013年7月1日) 249公里 4年半
京滬高速鐵路 設計時速380km/h(開工時間2008年4月18日--通車時間2011年6月30日)1318公里 3年多
敢問江北除了搭上京滬高鐵順風車的徐州,還有誰有機會坐這運行時速120km/h的動車
-------------------7/18感想------------------------------------------------------------------
蘇南/蘇北的差異,不僅在江蘇省內,貌似在華東地區都是個熱門的老話題,可能也引起了全國其它地區同學們的注意。幾乎每個月、在每個和經濟/地域沾點邊的網路社區,都能看到有關這個話題的帖子,每次都能引起熱烈的討論。這個問題有關地理/歷史/文化/政治/經濟,有關過去/現在/將來,也有關自尊心,可見其複雜,所以每次都引起爭論,每次都沒有答案。
我也不指望自己能說清這個話題。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還沒人回答,忍不住隨手寫了幾點;本來想拋磚引玉,看看大牛的觀點,結果沒想到自己的回答得到了這麼多贊同,當真慚愧!
我也看了其它知友的不同看法或者反對意見,這裡說說我的幾個基本觀點:- 蘇南/蘇北的定義:本來就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有按地理位置劃分的(江南/江北),有按方言劃分的(吳語/江淮方言),有按經濟發展水平劃分的(蘇錫常和他們的兄弟們),甚至最近還有提出蘇北/蘇中/蘇南的劃分方式,莫衷一是;
- 蘇南/蘇北的差異是歷史問題:這一點也許是我和其他回答者最大的觀點差異。我認為蘇南/蘇北的差異,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現象,最早也許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這一點,相信有大量文獻資料、民間習慣(童謠等)可以佐證。49年特別是78年以後,蘇南/蘇北的差異在縮小。而其他回答者認為這種差異是49年以後產生的,或者至少在78年以後變得更為嚴重。
- 如果同意上面第2點,那麼回答這個問題的合理思路也許是:地理&>農業&>經濟/政治/文化。因為在古代,一個地區的發展水平,由它的地理條件所決定(比如,平原地區大河邊),地理決定農業水平,農業水平決定經濟/政治/文化。其它因素如手工業的發展、貿易等,都會受到農業發展的影響,然後才影響社會和歷史。大運河的開挖、「蘇湖熟、天下足」等等,都是對這個規律的證明。另外別忘了,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也出現在蘇杭地區(《三言二拍》嘉靖年間蘇州吳江盛澤施復的例子,高中歷史課本引用過)。我本來想順著這個思路,整理蘇南/蘇北氣候、土壤、農作物、耕種習慣差異的數據對比,但是這些研究遠遠超過了我的能力範圍。
- 我試圖用數據/文獻證明我的觀點,如果沒有,則保留不說(也許我的答案看起來不太連貫)。希望其他回答者至少同意這一點,並且同樣在自己的回答中運用。
------------------------------------------------------------------------------------------------
應該有很複雜的地理、歷史、政治、文化原因,很粗淺的說幾點我知道的:
地理上,蘇北地區位於中原地區邊緣,淮河流域東部地區,歷史上受戰禍、洪澇災害影響較大,黃河也多次發生天然的「奪淮入海」現象、人為的決堤,對當地的經濟、自然環境造成巨大破壞:http://baike.baidu.com/view/8734.htm
由於黃河「善淤、善決、善徙」,不僅多次從北岸決口,淤積海河平原,河道向東北遷徙,而且也多次從南岸決口,淤積淮河平原,河道向東南遷徙,奪淮河入黃海。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為防禦金兵南下,東京守將杜充在河南省汲縣和滑縣之間人為決堤,造成黃河改道,大部分黃水從泗水分流入淮;至1194年黃河完成了又一次大遷徙,黃水全部奪淮入黃海,直至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縣境內向北決口,經山東利津入渤海。在1194~1855年的黃河奪淮期間,黃河也多次從南岸決口黃水從淮河北岸支流渦河、潁河入淮河幹流,直到明清才形成較穩定的河道。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當局為阻止日軍西進,在鄭州附近的花園口炸開黃河南堤,黃河主流自潁河入淮,直到1947年花園口堵復上,黃河又泛濫達9年之久,淮河北岸支流又一次普遍遭到破壞。
受黃河長期侵淮奪淮的影響,地形和水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古濟河、鉅野澤和梁山泊已消失;河床普遍淤高.且留下了廢黃河河床;形成新的湖泊如洪澤湖、南四湖和駱馬湖。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淮河水系紊亂,排水不暢或水無出路,造成了「小雨小災、大雨大災,無雨旱災」的局面。中游的水下不來,下游的水又流不出,是一條難治之河。
上面是淮河流域圖,江蘇部分的南側邊界,基本上可以作為地理上蘇北蘇南的分界線,也是歷史上江淮官話和吳方言的大致分界線,南京曾經是吳方言的重鎮,近代以來才逐漸受江淮官話控制。
-------------------------------------------------------------------------------------
政治/文化上,蘇南地區相對教育更為發達,掌握的政治、文化資源相對也更多,隨之反哺教育,形成良性循環。如果同意把狀元的數量作為衡量當地文化教育水平的一個簡單粗略的指標的話,這裡有一些數據:
從這幅圖上可以看出從唐代以來以江蘇、浙江、福建、江西為代表的南方地區狀元比例逐漸增大的趨勢(明清最為誇張),這也和歷史上南方地區從唐代開始逐步開發的歷史相符合的。
再看蘇南蘇北在明代的數據。 先明確一下南直隸的定義:http://zh.wikipedia.org/zh/%E5%8D%97%E7%9B%B4%E9%9A%B6
基本上南直隸等於現在的江浙滬+皖南,
明代狀元籍貫數據: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2077841.shtml
其中南直隸出現了22人,其中蘇州府7 人+常州府4 人+松江府3 人=14 人 ,現在屬於蘇北的淮安府2 人(其中1人的祖籍為蘇州府崑山)+揚州府1人=3人,差距非常明顯。
清代狀元籍貫數據: http://bbs.sjtu.edu.cn/bbscon,board,HigherEDU,file,M.1324458328.A.html
清代狀元共112人,其中當時屬江蘇籍貫的49人,蘇州府24人+常州府7人+太倉州5人+金山衛1人=37人。
-------------------------------------------------------------------------------------
另外,歷史上眾多名臣能吏在蘇南、浙北作出了很多貢獻,包括白居易、蘇東坡等等,以下幾個人起的作用也不小:
吳越王錢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2%B1%E9%95%A0
唐末、五代時期所稱「兩浙十四州」,包括現在浙江全境和江蘇長江以南部分地區。七五八年,江南東道下屬的浙江東道和浙江西道共有十四州,其中除去潤州和常州,再加上福建的福州和臨安縣的安國衣錦軍,共為一軍十三州,號稱「十四州」,便是錢鏐創立的吳越國的大致範圍。
......
由於錢鏐在其晚年堅持保境安民政策,不參與軍閥混戰,而且對內統治相對廉潔清明,使得這一時期杭州的發展超越了中原地區的許多大城市,成為東南地區的經濟中心。
......
後世一般對錢氏評價較高,認為他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保障了民眾安居樂業的局面。主要有:
「時維五紀亂何如?史冊閑觀亦皺眉。是地卻逢錢節度,民間無事看花嬉!」——北宋·趙抃
「錢立國,置營田數千人於松江,闢土而耕,…民老死無他纏累,且完國歸朝,不殺一人,則其功德大矣!」—— 明·朱國楨
......
目前在西湖南岸,建有錢王祠,供後人瞻仰錢王業績。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吳越國最後一任國王錢俶向宋太宗主動獻土,使當時繁榮富庶的兩浙地區(現江浙滬地區)免遭兵禍,為此錢俶被封為淮海國王,得到丹書鐵券,並留居開封。吳越錢氏遂成江南望族,後代著名者如清代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錢大昕、當代學者和政治家錢鍾書、錢復、錢穆、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錢其琛、錢正英等。
范仲淹http://baike.baidu.com/view/1601120.htm
北宋名相范仲淹出生在蘇州(一說幼年隨父母遷居蘇州),出仕後,利用各種機會講學、興辦書院、義學,包括在故鄉蘇州。據說,原來吳中地區(蘇南)民間並不好學,范仲淹父子辦學以後,吳中民風為之一變。(此處憑記憶,原文出處暫時找不到)
http://baike.baidu.com/view/5465.htm
從海陵到高郵,從蘇州到邠州(今陝西彬縣),范仲淹每到一處,總是首先興學聘師,關心教育。後來作到宰相時,更下令所有的州縣一律辦學。而經他指教和影響過的很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
目前蘇州的景范中學據說就是范仲淹當時辦的義莊。
蘇南蘇北的經濟差距,原因非常複雜,我知今天就來澄清亮點吧——
江蘇省的建立完全是人為的
大江大河自古是天險。正如南宋李濤在《六朝通鑒博議》中所說:
「力不足者守江,進圖中原者守淮,得中原而防北寇者守河。」
古代但凡南北政權對峙,於東線爭奪最為激烈的,就是黃河、淮河、長江三道防線。所以,現在的江蘇省,歷史上經常以淮河或長江為界,被分為兩個政權。
一江之隔,皇帝兩個,國號相異,風氣有別。南邊攻擊北人野蠻沒文化,北邊嘲笑南人柔弱怕打仗,這種地圖炮,上千年前就開始了。
分裂對峙時期沒辦法,大一統的時代蘇南蘇北總該一家親了吧?並沒有。
元代之前,絕大多數政權都依據「山川形便」的原則劃分行政區,江淮南北分屬不同行政區管轄。這種劃分方式的好處是充分利用天險,壞處也很明顯:容易導致地方割據。
● 唐代的淮南道和江南東道
明清兩代,現在「控江而治」的劃省原則初具雛形,蘇南蘇北的聯繫也日益緊密。明代以南京為中心設立南直隸,轄區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蘇、安徽兩省和上海市。
● 明代南直隸
清軍入關之初,行政區劃沿襲明制,順治二年把南直隸改為江南省。後來因為江南省人口眾多事務繁雜,康熙六年又將其分為江蘇和安徽兩省,經過康雍乾三朝的一系列細節變動之後,在乾隆年間,安徽和江蘇基本以現在的面貌出現在中國大地上。
但這一划分的合理性似乎始終被人質疑:直到清末民國,關於蘇南蘇北是分是合的爭論也沒有停息過。
江蘇建省完全是人為地把風俗、語言、地理、氣候大相迥異的蘇南、蘇北強湊在一起的過程,所謂「強扭的瓜不甜」,為什麼江蘇人尤其是蘇南人,對本省的認同感不強,這是主要原因。
● 乾隆 《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
蘇北其實也沒那麼窮
縱觀歷史,蘇北並非一直很窮。兩漢時期,中國經濟重心在北方,徐淮地區比蘇南還要興盛。
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江北五郡的人口密度是江南二郡的2.6倍,鐵犁牛耕的普及度、水利設施和農作物產量也都是江北五郡佔優勢。
到了南北朝時期,蘇北形勢開始嚴峻,由於地處南北政權爭鬥激烈的東線戰場,蘇北地區多次受到戰爭打擊,人口銳減,民生凋敝。
● 南北對峙,淮北在兩國邊界
隋唐以來蘇北經濟有所復甦。但是好景不長,南宋紹熙五年(1195年)黃河南遷奪淮,淮河流域在之後的七百餘年間屢遭水患,雖然部分地區尚有鹽業漕運支撐,還是逐漸被富庶的蘇南甩在了後面。
● 全國水系圖
清代江南分省之所以不採用歷史上的橫向劃分,而是豎切一刀,除了經濟上「肥瘠搭配」,政治上「控江而治」,最主要的是為了保證運河水系完整,漕運通暢。
然而隨著晚晴漕運衰落甚至終止,蘇北的存在感越來越低。上海成為通商口岸之後,蘇北給人的印象,更是日益接近於「窮」。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政策偏向、外商投資、工商業基礎等各種原因,蘇南蘇北之間的經濟鴻溝並沒有被填平,反而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呈現擴大的趨勢。
當然,蘇北的所謂「窮」也只是和蘇南比,無論是看人均GDP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蘇北都完全沒窮到到可歌可泣,要被全國可憐的地步。
● 2016年全國人均GDP簡圖
數據顯示,2016年,江蘇省人均GDP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遠超全國平均水平,最富有的蘇錫寧更是達到全國平均數的2~3倍。
人均GDP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城市只有連雲港和宿遷,它們雖然不能和富親戚蘇錫常寧比,但還是超過了湖南、河北、黑龍江、江西、安徽、四川等二十省的人均GDP。再考慮到許多省的GDP基本只靠省會拉動,蘇北最不發達的地方,放在大部分省,也能算是一個比較富裕的城市了。
所以蘇北被黑了這麼多年「窮」,可能是因為江蘇省確實太富了。
出品丨視知 作者丨馬馬馬
視知(微信公眾號ID:shizhimedia),知識解釋類短視頻「一哥」,致力於打破信息高牆,將深奧、枯燥、晦澀的知識用專業、精準、有趣的形式「翻譯」出來,形式不限於視頻、漫畫和圖文。目前旗下有百科、汽車、財經、醫學和二次元五大垂直領域。我們的口號是,知識看得見。
只論窮富差異的話,可能文化差異對現在局面的形成,並不如此顯著。
很多不算是文風興盛之地,現在也是大陸最富裕的地區,所以根子可能還在地理上,蘇南嚴格說只包括「蘇錫常」三市,此地前有長江天險,不易受到中原戰亂紛擾,而且河網密布,不利於大兵團戰役的展開,天然的適合商業環境的積累發育,大家都有了錢,才能談教育文化氛圍的優化,而最近一次的興盛,更多的是受益於毗鄰上海(比如崑山)。
但同時中國滿足這樣要求的地域也是很多的,特別是長江中游與福建或者嶺南地區,不過這些地區都沒有形成蘇南或者說江浙一帶這樣的商業長期繁榮的局面,這或許是因為,適當的隔離可以避禍,但過多隔離帶來的交易成本增加是不利的。
所以京杭大運河的修建,可能初衷是為了加強對江淮、黃淮地區的控制,其時也給處在運河、長江兩大黃金水道交匯位置的江南一帶,帶來了上千年的繁榮局面。
同樣上海、天津、寧波、廣東的興起,更多是得益於中國加入到國際貿易中,帶來海運上的發展。
而蘇北的海岸線多是灘涂(就是爛泥),不能提供很好的貿易條件,蘇北的港口只有南通的羊口港和連雲港兩處,其中連雲港還被用來給蘇南地區配套修了一個田灣核電站,不談別的,不重視的程度,可見一斑。
南通與蘇州常熟之間的蘇通大橋在2008年才通車,總部在上海的公司,現在把加工廠放到南通也很方便了,那裡用地成本,人工成本都要低不少,所以南通現在是江蘇發展最快的城市,經濟總量排在南京之後,全省第四。
從北宋末到晚清八百年,蘇北長期黃河奪淮,水利事業廢壞,災害頻仍,農業凋敝,江南的農業生產環境很穩定,所以蘇南穩定發展,工商業、文化、技術全面進步,蘇北為水所患,一直半死不活。。。建國之後,蘇北大興水利,農業有了根本性進步,蘇南卻更進一步,放下農業,全力發展城市化,所以還是蘇南更發達,江蘇的耕地保護指標大部分留給了蘇北。。。說蘇北窮是相對的,蘇北如果自成一省,經濟可排在全國前十,比其他地方還是強一些。蘇北農業很厲害,江蘇九成糧食產量在蘇北,江蘇地方小,人口多,靠蘇北才實現糧食自給,很了不起。
回答里有人說蘇南的颱風也很厲害,比蘇北的黃淮水患厲害,這樣的回復就是來曬智商的,回復者不看相關著作,不看地方志,就來信口開河一番。推薦一位南大社會史博士馬俊亞,他主要就是研究蘇北社會史的,有興趣的不妨去搜來他的論著看看。
與江蘇相比,浙江、廣東、福建的糧食只能自給四成左右,這裡面當然有客觀因素——浙粵閩等地多山少田,但從歷史上看,江蘇北部雖然平曠,但災害頻仍,其農業產出極低,本省糧食大量依賴長江中游地區供給,蘇北平原的破敗經濟反而比不上南方山區經濟作物產業效益高。嚴格來說,蘇南蘇北的劃分一直沒有定論,真正的蘇南蘇北並不是用江來劃分的。其劃分邏輯是「富者為南,窮者為北」。
在江蘇內鬥的邏輯里,「蘇北」其實不再是一個客觀的地域,而是一個整體富裕的片區里的另類,更確切地說,是富裕蘇南的遺忘之地。
清朝中期之前的歷史長河中,蘇北這個概念並不常出現。在那時,蘇北是可以與蘇南相媲美的繁榮之地。
- 2009年9月,淮安市境內的鄉間平原上駛過的高速火車 / 視覺中國
兩漢時期,蘇北甚至比蘇南更富,人口密度是蘇南的2.6倍,而且由北到南遞減,農作物產量、手工業發展都遠超蘇南地區。而此時的蘇南,按照《史記·貨殖列傳》的記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螺蛤」,蘇南基本還處於未開化、自給自足的階段。
費孝通先生曾有言:「大運河、黃河與由兩河分流形成的分支水道一起,一度形成一個運河網,很像今日長江以南所見到的河渠縱橫一樣。」蘇北的淮陰市正是清代漕運總督府的中心,而大運河上的樞紐揚州更一度是中國最繁華的城市之一,被稱作是「一個真正的威尼斯」,在唐代是全中國著名的貿易口岸,在元代是馬可波羅讚嘆不已的對象,在清代,是江蘇鹽商巨富的私家花園。
轉折點發生在清朝中期之後,「蘇北」一詞開始大規模的使用,原因其實是蘇北經濟的衰落。
1855年黃河改道,海運取代大運河。黃河不再流入洪澤湖後,橫穿蘇北,而蘇北一直以來都是靠鹽場和基礎農耕,原先富庶的對外港口成為了洪災饑荒頻發的貧瘠之地。
相反,此時的江南,不僅沒有連年洪災的噩夢,還迎來了歷史性的機遇。1872年,上海「輪船招商局」成立,開始了中國航運業的歷史。機械動力的大輪船在大部分內河難以通行,臨近上海的長江航運成為了主要通道,蘇南的紡織商品又有了一條得天獨厚的運輸渠道。
1898年至1912年,淞滬、滬寧、滬杭甬、津浦線相繼建成。除津浦線經過徐州外,其餘都是集中在江南地區,成為溝通蘇南與上海的重要通道,廣大蘇北腹地更加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 2002年上海開建國際航運中心,對蘇南地區的經濟效益輻射非常可觀 / 視覺中國
若將歷史的鏡頭定格於此,就在此時,蘇南經濟超越了蘇北,並從此一騎絕塵,讓蘇北再無翻身機會。到了20世紀,蘇南更是以富聞名,一如蘇北以窮聞名。商業化、工業化兩者都在拉大差距。
富者為南,窮者為北
蘇南到底發達到了什麼程度?
1915年,蘇北號稱擁有的本地銀行比蘇南多,但其實四分之三的資本都掌握在蘇南銀行手裡。商會的格局也同樣,1911年,蘇南有著39家商會,11981個成員,收入68676元,而蘇北只有25家商會,5471個成員,收入35439元,只有蘇南一半。
而近代工廠,幾乎都集中在蘇南的城市裡。從源頭上看,1842年,上海被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外國資本大量入侵。辟租界、開海關、設銀行、辦工廠,倒逼民族工業發展,上海成為了輻射江蘇近代工業的核心城市。
在這段時間,民族企業家開設的一百餘家工廠,基本都是從上海核心圈沿交通幹線向蘇南延伸。徐州因居於省內大運河末端,僅有徐躍玻璃一家近代企業,而南通由於處在上海輻射圈內,成為了蘇北地區工業最為發達的地區,建設了以大生紗廠為代表的一批近代工業。
- 2007年4月1日,江蘇南通一紡織企業工人在進行碎棉處理 / 視覺中國
蘇南在現代工業上的絕對優勢,毋庸置疑。1931年,江蘇403152個產業工人中約有95%受雇於蘇南城市,長江北邊,除開南通,其他蘇北城市,如徐州、鹽城等,每個城市的產業工人都少於100人,依然是農業為主。
即便是以農業生產進行對比,蘇南依然強於蘇北。20年代30年代中期,蘇南諸地水田平均每畝售價為100至140元,而蘇北只有30到50元。而建國後,由於蘇北地處江淮平原,人均耕地面積達到1.2畝,遠超江蘇省平均水平0.9畝,不得不擔當江蘇省「糧倉」的重任。
在蘇南地區大量將耕地改造成為建設用地之時,蘇北只能在政策的限制下努力邁開步子。農田比不上工廠的道理誰都知道,但蘇北人也只能默默忍受這份苦澀。如此看來,蘇北的確被蘇南在經濟上全面碾壓了,毫無話語權。
「富者為南,窮者為北」這一觀念集中體現在位居蘇北的南通上。30年代,南通棉紡業規模僅次於上海和無錫,南通賺到的財富也成為其努力脫北的理由。
在上海的蘇北同鄉會中,從來看不到南通人的身影,來自南通各縣的同鄉彼此抱團,包括南通、如皋、崇明、海門、啟東等縣在內。南通實業家最有名的張謇也否認自己的蘇北人身份,認為蘇北只包括緊貼淮河以南的地區。
江蘇內鬥的局面,在經濟的巨大差距下,一直延續到現在。從GDP總量來看,蘇州、南京、無錫3市就佔據了江蘇GDP的幾乎一半,其餘10個地級市貢獻率達到了53.92%,其中宿遷、連雲港貢獻率最低,僅有2.89%和2.94%。在人均GDP上,蘇州第一,達到了130081.11元,比江蘇省平均水平高出了45925.7元。
蘇州領頭,其餘蘇南城市緊隨其後,無錫、南京、常州,都高出平均水平。而徐州、鹽城、淮安、宿遷等蘇北城市均低於平均水平。
- 2014年6月8日,蘇北洪澤雙溝農民正開著拖拉機在耕地作業,引來一群白鷺覓食飛舞 / 視覺中國
而在城市化程度上,綜合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結構優化、城市生產條件和生活質量各個方面,蘇南的城市化水平是蘇中的1.5倍,蘇北的2倍,無論是城鎮數量還是規模均遙遙領先。
蘇北的貧窮帶來了城市發展的滯後,發展的滯後又恰好迎合了蘇南人對蘇北長期以來的偏見,蘇南嫌棄蘇北落後,蘇北嫌棄蘇南小氣,長此以往構成了江蘇省內最大的內鬥兩方。
而這一切說到底,都是財富掌握話語權。畢竟驕傲的蘇南,面對著旁邊的上海,也只能抬頭仰望這座難以逾越的大山。
本文首發於【浪潮工作室】(微信ID:WelleStudio163),歡迎搜索關注,更多地域知識在這裡等你!
http://weixin.qq.com/r/6zo1LZzEaMEXrdhO92-5 (二維碼自動識別)
江蘇最窮的宿遷,放到我隴都能排前三
上面各種視角都有了,我換一個視角來評述這個問題,以家庭為單位來看,我自己的家族就是個很有意思的樣本。
家族南遷第一代:爺爺與奶奶
自家往上三代,我爺爺一條水泥船從如皋(南通的一個縣)出發,拖家帶口,鍋碗瓢盆,過江搬來了常州,從地主家長工干起,慢慢在村裡有了自己的半間土坯房。與我爺爺同過來的還有爺爺的兩個弟兄,最後全部嫌吃苦又回老家去了。
爺爺奶奶辛苦大半輩子(從解放前到90年代),作為村裡唯一的外姓人家,養育了兩子一女,造了兩間磚瓦房,而後88年爺爺車禍去世,97年奶奶自然死亡。
爺爺奶奶老來,倆兒子都是鄉鎮企業(80年代講鄉鎮企業,全國哪裡比得過常州)幹部,女兒也嫁了個國營廠的會計。也算村裡值得稱道的人家了。
這算家族南遷以後第一代,總結爺爺奶奶那一輩給我的感覺:
1能吃苦,爺爺奶奶最大的本錢就是能吃苦。我爺爺七十多歲了還和我伯伯一起出去拉板車呢,我沒見過常州城裡的老頭70多歲還這麼拚命的。家裡整理舊物,甚至找到過80年代時爺爺的板車證。作為對照組,我爺爺的倆兄弟最終又跑回了老家沒能立住腳。
2敢冒險,老家苦雖苦,但是也不差了那一口兩口吃的,反正大家都窮唄,但是我爺爺不甘於過那種日子,他希望自己能過上至少更舒服的日子。基本上,我爺爺最終實現了他的人生規劃。
家族南遷的第二代,大伯與父親:
按照爺爺奶奶的安排,我爸十六歲(1971年)的時候,和我伯伯分了家,爺爺奶奶的兩間磚瓦房弟兄倆一人一間,那一年我伯伯二十六歲,已經成家。我爺爺奶奶照顧我爸的性質,和我爸一起過日子,算小兒子家裡的勞力。
上面說了祖輩們最寶貴的品質,到了第二代,結果是一分為二地遺傳了。我大伯繼承了爺爺能吃苦的秉性;我父親繼承了爺爺敢冒險的性格。
和村裡大部分農民種地種到郊區划了菜區,安排農民進廠幹活才擺脫農民身份的被動變化不同,我伯伯和我父親都是自己想法子進了當時非常紅火的鄉鎮企業。
大伯勤勞但是保守,父親懶散但是敢冒險,可以說,完全不同的脾氣性格。偏偏倆人還都坐上了兩家不同鄉鎮企業的供銷科科長……這是倆兄弟人生最輝煌的時刻,也是家族南遷第二代最值得驕傲的那幾年。
我父親買了村裡第一輛幸福250摩托,我家裡起了村裡第一座三層樓,大伯家裝了村裡第一台電話,裝了村裡第一套抽水馬桶,90年代,我家裡已經有私家車了……(在我很小的時候啊,我也曾經壕過唉,只記得那年,周潤安叔叔很慈祥呢)。
不過大伯和父親的性格缺點都很明顯,大伯保守到最後近乎固執,家裡倆兒子,家庭負擔重。和大媽家庭矛盾也多,最後我大伯成了個不可救藥的酒鬼……前年底,食道癌去世了。
我父親成也敢冒險,敗也敢冒險,年輕時風頭太盛,到了中年,也就不行了,此處不多講。因為南遷第二代們的精彩比不上正在崛起的第三代。
家族南遷第三代:二堂兄與我
91年,二堂兄部隊復原歸來,當然,帶著黨員身份回來的(我大伯大媽很有身為農民的政治遠見),而後進村委當了水電工
二堂兄人生路線圖非常簡單,但是每一步都無比紮實:水電工-聯防隊員-治保主任-村主任-副書記-村書記-街道紀委書記(主管經濟、招商、拆遷)兼某麻煩村村書記。從水電工,到街道實權副科級領導,二堂兄花了22年。現在還在往前邁那至關重要的一步。
作為村裡外姓人的第三代,二堂兄的成長基本上給了村裡本家本姓那些沒出息的小夥子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噹噹噹噹,下面是全篇最重要的部分:
1987年暮春時節,我出生了,母親家裡書香門第。80年代末到90年代前中期,我過的是少爺日子。後來家道中落,我父親起不來了,我開始成為家族裡新的驕傲。家道中落後,父母親別的不再有優勢了,但是在人前依然驕傲,只憑一條,兒子念書考試就是讓他們省心。
1999年,小升初,290分,附近中學快班……
2002年,中考,我進了本地最好的高中,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
要命的是上了高中家裡有電腦了(汗一個),現在我回頭想想,16歲的時候,其實擺在我面前有兩條路,一,退學,去電腦城學生意(那時候我和電腦城裡很多老闆都很熟,並且作為高中生,我的電腦硬體維護水平是很棒的);二,好好念書,高考進985……
可惜,我兩樣都不想放,既放不下對電腦的痴迷,也放不下對成績的追求,於是2005年,我以一個近乎恥辱的高考分數,流放西安四年。
還好,這四年里我至少入了黨,也還好,這四年里我把學校圖書館五樓的書看完了。
2009年畢業季,我第一次公務員考試裸考失敗,400:1的崗位,我26……而後村官考試得中。和二堂兄一樣成了一名農村幹部。好吧,至少吃上公家飯了,找工作沒要家裡操心。
農村幹部五年,考碗屢試不中,也灰心過,不過還是堅持等來了努力的回報。
2014國考本地國稅,綜合成績第一成功結束了自己的農村幹部生涯,現在我的目標是5-7年給家族裡添第二個副科級幹部。
農村幹部五年收穫也很多,雖然我不在本地,但是在我工作的鄉鎮,絕對已經算吃得開的小夥子了,去哪裡都有幾分薄面。
這五年里,我結了婚,有了女兒,我和妻子憑自己的努力買了房,今年還買了車……我沒有來自父輩的加成,我只有靠自己……
其實純以地域論,二堂兄和我算標準的蘇南人了,生於斯,長於斯,學於斯。但是分析性格構成的話,二堂兄其實完美的繼承了爺爺的品質,還是肯吃苦,敢冒險,在他緩慢的仕途里程里,這兩樣東西讓他最終從農家子弟變成了基層領導。可以說,二堂兄是用家族第一代源自蘇北的那些品質,獲取成功。
而我自己的性格,更純粹地蘇南一些,說智力因素也好,說頭腦也好,我生就了學東西不費勁的天賦,這是母親家族的遺傳。我的曾外祖父是地方上的士紳,我的外祖父是舊社會的少掌柜,53年的黨員,幾十年老大隊長風風雨雨沒下去過,上過新聞聯播。說簡單點,就是蘇南人腦子活的優點在我身上體現得很多很多。
不過回顧自己高中以後的這十年,很多時候我是後悔的,那時候如果接受邀請去電腦城裝機器,搞不好現在我也身價千萬了;也或者那時候好好念書,繼續之前的軌跡上985,那麼也許我的仕途也不用這麼坎坷,也許今天已經副科了。普通人家孩子,沒有人生規劃這麼個東西,其實吃虧的。
可以說,當年的年輕不懂事,讓我高中之後近10年,都在追趕當時同樣優秀的某些人的背影。還好,來自家族那不服輸的冒險精神還在,幾次三番,最終在國考上我把差距拉回來一截了。比比班裡同學已經不差了,行了,繼續努力吧。
所以說唉,年輕人要是念書不費勁的話,這天賦真不該浪費了的……
……………………
以上是家族斷代史,從蘇北到蘇南,三代人的努力。僅供分析不同地域人群性格特質時進行參考。
如果簡單回復下題主,我的答案是,把蘇北人扔到蘇南,把蘇南人扔到蘇北,蘇南蘇北還是今天這樣,就是單純的區位優勢而已!
PS:我的曾祖父當年在如皋當地也是小有頭面的人物,手裡打理著一個戲班子,我爺爺不肯繼承父業才跑蘇南來的……而不是逃難來的。
再PS:從我爺爺再往上數三代,我家族還是蘇南的,太平天國鬧得凶,從常熟跑到江對面避難去的……據說家族祠堂在常熟呢。不過對於我們這種子孫輩而言,常熟的故土太過遙遠了,我們只能看到爺爺那一輩,還有么,就是,我是常州人!我喜歡這座城市!
再再PS:蘇南蘇北差距雖大,但是我個人感覺沒有珠三角-粵西北差距大,而且,蘇北的縣市擺在全國範圍內,經濟體量還是靠前的
1.蘇南蘇北定義:以長江為界。
建國後,蘇北是一個行政區劃,包括江蘇長江以北的所有地區,即鹽城、南通、揚州、徐州、連雲港、宿遷、淮安、泰州8個省轄市。
蘇南同理,是江蘇長江以南的所有地區,包括江蘇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鎮江5市。
2.題目所說問題是否成立?
這裡有2013年江蘇各市GDP和人均GDP排名,標紅為蘇南5城市:
從圖中可得,蘇南5個市GDP總量為:
8011.78+8070.18+4360.93+13015.70+2927.09= 36 385.68億元
蘇北8個市GDP總量為:3475.50+5038.89+3252.01+4435.82+1785.42+1706.28+2155.86+3006.91= 24 856.69億元
從GDP總量來說,蘇南5個市GDP總量大於蘇北8個市。蘇南蘇州、無錫和南京三市遙遙領先,但常州和鎮江兩市落後於蘇北南通、徐州。
3.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蘇州、無錫、南京一路絕塵的原因是什麼?
以蘇州為例。下為中國2013年十大GDP城市排行榜,蘇州僅次於北上廣深和天津,排名第六。這個城市,深藏功與名。
蘇州是中國服務外包示範城市。2009年實際利用外資82.2億美元,僅次於上海。世界500強企業中有470家落戶蘇州。
下為部分落戶蘇州外資企業。其中,製造業企業占絕對數量:
根據2008年數據,蘇州市第一二三產業比例為:1.6: 62.0 :36.4。第二產業占絕對優勢。
類似的崑山也可作為佐證,下為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內企業名錄。製造業占絕對優勢。
4.蘇州=上海的延伸。
從地理上說,蘇州緊鄰上海,市區直線距離80公里。對面積狹小的上海來說,毫無疑問,擴張領土首先想到的就是蘇州。
而且,我們應該把崑山也看成上海的一部分。
5.上海為什麼成為上海?
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後,上海成為中國開放對外通商口岸之一,並很快因成為東西方貿易交流的中心而迅速發展。至20世紀30年代,上海成為跨國公司開展貿易和商務的樞紐,是亞太地區最繁華的商業中心,被譽為「東方巴黎」。改革開放後的1990年,上海又開始重現往日的繁華,成為了今日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貿易港口。
很多人會問,為什麼是上海?
用一句話回答,那就是地理位置。
如果讓你做一道數學題:將貨物寄存到日本、韓國、上海、北京、台灣、香港幾個城市中的一個,使其到各個城市中轉距離最小,運費最低,應選哪一個?
毫無疑問是上海。上海對於西太平洋的區位就相當於武漢對於中國城市的區位優勢:地理中心。
注意看圖,上海遠東中心,中心中的中心有木有!!
上海的地緣優勢是一直存在的:不僅距日本、韓國、朝鮮、台灣、俄羅斯遠東是等距離。而且上海還有新加坡所沒有的優勢,就是有二條大河(長江和京杭大運河)貫通北京杭州和上海重慶。還有鐵路、公路覆蓋到全國所有的地方。
物流的中心一定是資金流的中心,資金流的中心一定是金融的中心,金融中心又一定會派生出商業中心、生活中心、服務中心……
地理中心,物流中心,這是上海之所以繁榮的最大原因。
6.回到題目,蘇南為什麼成為蘇南?
馬太效應,近上海者昌。通俗說就是,跟著大哥混,有肉吃。
---------UpDate---------------------------------
PS:個人認為若 @布丁Papa 用歷史分析當前的蘇南蘇北經濟差距,是方向性的偏離。原因在於,蘇州無錫當前的經濟主力是第二產業,也就是製造業。製造業源於西方的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這跟蘇州無錫農業中國歷史上的經濟繁榮基本無任何承接關係。
而蘇南大哥上海的區位優勢是西方航海大發現和工業革命之後才得以體現。在農業社會中國,上海無明顯區位優勢;直到西方海洋文明、商貿文明浸入之後,上海才強勢崛起,成為東方巴黎。
蘇南城市發展最根本原因在於,上海作為區域地理中心,承接世界的產業轉移,順便帶動周邊城市融入全球製造金融體系,城市因此發跡。誠然,長期以來,江蘇範圍之內,水南向來對水北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這個優勢不是全方位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如隋唐時期,拜大運河所賜,水北的揚州(即今揚州所在地。隋以前城址則與今日不重合)便是中國第一大城市。
揚州是當時淮南道的首府,蘇州是江南道(後有析置)的首府。這個江南道多大呢,南到泉州漳州,西到夜郎黔州,舉凡今日的貴州湖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北及蘇皖的水南部分均屬於它,囊括了我們今天除巴蜀和部分兩廣之外的全部長江以南地區。而淮南道只有今江蘇中部一塊,外加安徽合肥安慶一塊、湖北黃岡附近一塊及河南信陽部分地區而已,連今天江蘇的徐州都不含在內。說這個什麼意思呢?因為行政區劃的特點是很能反映當地發展程度的。三國時的州,小小中原佔十幾個,蜀國名義上得天下三分之一卻只領了區區一個益州,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越是已開發地區,區劃就越細,越落後的地區劃分得也就越粗獷,淮南道領先於江南道是顯而易見的。今天也是這樣,新疆面積接近17個江蘇,西藏面積頂12個江蘇,將它們的發展程度跟江蘇比比,想必大家不難得出結果。當然蘇州號稱唐朝江南第一雄州且是唯一的雄州,是有一定貨的,但那又怎樣,烏魯木齊和拉薩也是當地第一大城,跟東南能比嗎?
唐人號稱「揚一益二」,那蘇州就算再牛逼也不可能排在成都之前對吧,又怎能與作為老大的揚州媲美?當時上海還是個菜,蘇州一直是上海崛起之前水南第一大都市,兩個地區龍頭之間的PK就是這結果,所以當時水南的人面對水北人尤其是揚州人不可能有任何優越感!
作為整體的水北地區湧現(或曰流傳至今)的故事可能不如水南那麼絢爛,地區經濟總量可能也不復可考、難於比較,但當時揚州遠強於蘇州的事實,跟如今蘇州碾壓揚州的現狀一樣是不可否認的。
水南在改開之後勇於探索市場脈搏、勇於觸碰政策底線的實幹精神,無疑是水北望塵莫及的。所以改開之後,南北差距是在不斷擴大的。
我認為蘇南/蘇北的差異,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現象,最早也許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這一點,相信有大量文獻資料、民間習慣(童謠等)可以佐證。49年特別是78年以後,蘇南/蘇北的差異在縮小。而其他回答者認為這種差異是49年以後產生的,或者至少在78年以後變得更為嚴重。
之前聰明睿智的知友在 紐約成為世界第一大都市的過程中,有哪些關鍵影響因素?中進行了精彩的分析,結論是當然有部分運氣,但最大的因素是什麼?伊利運河(Erie Canal)!
同理,簡單地說,只要大運河還是動脈,揚州就不可能淪落(哪怕經歷戰火也無礙)。
水北衰落的根本原因,是鐵路和海運的崛起,內河航運的式微。
按時間順序,具體講,有六大影響因素使水北逐漸與水南拉開差距:
1淮河水患(南宋至清末黃河奪淮700年,水旱頻仍,使淮河流域較蘇湖地區的農業優勢大減)
2明清戰亂(揚州十日,東南丘墟,水北受害尤甚,拉開了蘇湖反超的正式劇幕)
3官商文人因素(我說的不是個別文人,而是成批登科為官的水南士人,他們影響力大)
4海運地位的上升與上海的走運(水北無良港。這個因素是長期的,今天尤甚。)
5對鐵路運輸的短視(清末鹽商擔心通火車後影響他們壟斷大運河的利益而趕走津鎮鐵路)
6改開後的坐貽良機(可以去了解一下兩個「蘇南模式」,一個是八十年代蘇州鄉鎮企業遍地開花ノ模式,另一個是世紀之交蘇州瘋狂引進外資ノ模式,我相信未來還會有新的蘇南模式產生;相比之下,水北的南通、連雲港與上海同時被共和國列入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然毫無活力,水北的經濟環境相對糟糕,至今官吏仍吃多做少)
當然水北命途多舛,水南也不是沒點背過。太平天國一亂,蘇州半世紀不能復元,從此水南經濟中心轉移上海至今。
但江蘇人吃飽撐著互黑娛樂一下也就罷了,外地人就省省吧,除少數地方外自己先吃飽再說,別被人拿明晃晃的數據打了臉。對那些愛湊熱鬧的夥計,我想問:難道最近鏡子漲價了?拉倒吧,蘇北經濟再差也比很多內地城市強太多,太多,太多,江蘇的整體發展放在那呢。
如圖,蘇北蘇南的差距,其實是中原和黃淮平原(豫東、魯西南、皖北、蘇北)、與江南的差距。四省相交之處,也分別是省內的經濟相對落後之地,原因如下:
1、中原為四戰之地、戰亂頻仍,人口南遷,江南相對安定(如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錢鏐據有今蘇州上海浙江地區,後立吳越國,採取保境安民的政策,境內經濟繁榮 吳越國_百度百科錢鏐_百度百科),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南移自三國兩晉南北朝開始,及至南宋完成。宋元明清至今,千年間,江南(揚州雖在長江北岸,但人文上屬於江南核心區,如揚州園林)一直是中國經濟的重中之重。民諺有云:「蘇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2、江南自然條件優越:氣候適宜、土地肥沃、水資源充足、交通便利。
3、黃河的影響。
如圖,可見歷史上的整個黃泛區,在今天仍然是華北的經濟窪地。
1)1194年,黃河第四次大改道,奪淮入海(以淮河河道入海),泥沙淤積,擺來擺去。淮河失去出海口,黃淮平原(即豫東、魯西南、皖北、蘇北)原有水系被攪亂,從此災害頻繁。
直到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決口北徙,終於結束了黃河奪淮的局面。奪淮入海_百度百科
2)1938年6月9日,黃河鄭州花園口決堤,由於沒有固定河道,新黃河滾來滾去,在豫、蘇、皖三省之間就形成了一個沼澤區,也就是穿越豫皖蘇三省44個縣的黃泛區。
淹沒耕地1200餘萬畝,共計有千萬人受災,390萬人流離失所。每年幾十億噸的泥沙順著決口湧入平原,淤塞河道、淹沒田野、漫溢湖泊 、堵塞交通和航運。
1947年3月15日,國民政府未與中共方面協商,即在花園口堵口合龍,黃河回歸故道。
但是黃泛區的生存環境仍然十分惡劣,耕植條件嚴重惡化,繼續給當地人民造成災難,直到解放後經過長期的治理,才得到好轉。
4、上海的崛起,進一步帶動了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
此外,長江以北經濟較好的是揚州和南通。
1)南通。
靠著上海是很大的優勢。
2)揚州。
歷史上曾相當興盛,在唐代中期和清代後期。安史之亂後,北方經濟地位下降,長江流域地位上升。揚州、成都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經濟地位超過了長安,洛陽。所以有「天下之盛,揚為首」的說法,又有諺語稱「揚一益二」。
「江南」是人文概念,揚州屬於江南核心區,揚州園林即是明證。
揚州因運河而興,淮安因漕運和鹽運而興。
1842年,英軍在鴉片戰爭中決勝的一戰,就是奪取京杭大運河與長江交匯處的鎮江,封鎖漕運,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決定,不久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
1853年後,太平天國佔據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帶十多年,運河漕運被迫中斷。戰爭極其慘烈,期間沿線主要城市都遭受重創,部分甚至全部焚毀。
1855年黃河改道後,運河山東段逐漸淤廢。從此漕運主要改經海路。
1872年,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輪船承運漕糧。
1904年,漕運總督也被撤廢。
1911年,津浦鐵路全線通車。從此京杭大運河以及沿線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3)關於連雲港和鹽城的港口。
沿海最有利的,就是作港口、輻射腹地。
連雲港港到現在吞吐量遠不如北邊的日照港和南邊的南通港,因為是其腹地正是多難落後的黃淮平原以及中西部等經濟較不發達的地區,連雲港當地的工業支持力度也不大,連雲港港的發展「孤立無援」。
鹽城沿海是泥沙灘涂,並非良港,且港區至今未通鐵路……
全國來看,圖中泰州鹽城徐州是第二檔次,連雲港淮安宿遷是第三檔次,江蘇全省沒有第四檔次的城市。可見蘇北的差距,是相對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之一的長三角而言。
綜上,蘇北和蘇南的情況,也是其各自所在大區塊的命運,有著長久的地理和歷史因素。果然又是內鬥的節奏。。。。。無錫人表示家鄉好不代表你好,今日你以無錫為榮,無錫什麼時候能以你為榮?
根源是約一千年前的兩宋之際,宋將杜充掘開黃河,企圖「以水當兵」,致使曾經繁華的兩淮地區毀於一旦。後來,黃河逐漸奪淮入海,堵塞了淮河的入海口,淮河由於沒有了入海口,水患頻繁,土壤逐漸鹽鹼化,今天的蘇北、皖北從北宋以前的千里沃野大糧倉,變成了不毛之地。再後來,大運河逐漸淤塞,交通也變得不方便,在清末以來的經濟大轉型、大發展中,也沒有來得及趕上潮流。
當然,歷史邏輯是先有蘇北的不發達,後有江蘇省的。把蘇北和蘇南劃入一個省份,是一種政治智慧,使經濟發達的蘇南帶上蘇北這個「包袱」而無法成為獨立王國,同時也可以利用省內的資源轉移來拉平這種差距。
不光江蘇,傳統上認為發達的廣東省,其實也是有貧困地區的,除了耀眼的珠三角,粵北、粵東、粵西山區,甚至比不上蘇北、皖北,這是客觀的地理條件決定的
蘇北經濟水平比全國大部分地區都要好。
綜合下面論文的分析,原因可以歸為以下幾個:
1.由於地域之間自然、地理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江蘇蘇南、蘇北的經濟差距早就存在;(歷史原因)
2.1953年起,隨著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逐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形成。制度上的安排使蘇南加快了城市工業化步伐,蘇北地區,由於建國後水利設施的逐步建立和完備,農業發展較快(這個為改革開放後蘇南蘇北的不同發展模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3.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蘇南充分利用其得天獨厚的優勢,鄉鎮工業在全國率先得到發展。以市場為先導的鄉鎮企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城市企業的改革與發展,蘇南城鄉經濟進入大發展時期。與此同時,蘇北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徑。江蘇南北的區域發展差距大幅度拉大。(蘇南利用人才,地理優勢發展鄉鎮工業,而蘇北卻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向,這讓蘇南大大甩開了蘇北。)
4.蘇南經濟的內生動力和外部推力較強,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支撐強度均高於蘇中和蘇北。2007年,蘇南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是蘇中、蘇北的2.37倍,蘇南實際外商直接投資是蘇北的6.29倍,蘇南金融機構的貸款餘額是蘇北的7.14倍。2007年,蘇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蘇北的2.85倍,進出口總額是蘇北的32.5倍,其中出口是蘇北的29.8倍。 (人民相對富裕,有自身的市場和創業的可能,區位優越,緊臨上海,發展外貿和吸引外資更有優勢)
5.基礎設施與跨江通道建設的滯後 (基礎設施落後,制約了蘇北經濟的發展,而蘇南相對基礎設施就比較完善,能夠支持經濟發展的需要)
6.蘇北地區計劃外生育現象比較嚴重,勞動者負擔係數較高(超生現象比蘇南多,影響了家庭的長期發展計劃,蘇南相對少超生,沒有那麼大的生活壓力,可以拿出精力謀發展)
7.蘇北人口素質低,科技水平較低,人才短缺 (有經濟發展的原因,也有歷史觀念的原因,蘇南比較重視教育,相對的蘇南人口素質高)
8.省級區域調控政策的失誤與不到位 (政府的規劃和指導不到位,同時觀念是重南輕北,有限資金用於南部發展,影響蘇北的發展)
最後結論是:
蘇北長期落後,生產力水平低下,不僅有歷史上戰爭創傷、水患等自然災害頻繁的原因,有地理區位因素、經濟基礎因素、區域政策因素、文化觀念因素、人口素質因素、市場發育程度等因素的綜合影響造成的,還與一個時期江蘇省經濟發展指導思想上的重南輕北有關。
(兩地的發展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必須要延曆史的發展脈絡,綜合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形成全面的視角去分析,但是有主有次,要能抓住主要的原因。)
江蘇南北差距現狀、原因與區域統籌發展的對策
徐元明 劉 遠
內容提要:區域統籌發展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新任務提出的緊迫要求,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江蘇省的蘇北長期落後、南北經濟社會發展差距大始終是江蘇省現代化建設的突出問題。加快蘇北發展,不僅要借鑒蘇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經驗,更要吸取蘇南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的過度攝取和對環境破壞的深刻教訓。蘇北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要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經濟發展模式。關鍵詞: 南北差距 區域統籌 蘇北發展模式
區域統籌發展就是要使區域發展形成地域分工明顯、發揮特色優勢、發展比較均衡、公共服務比較均等的格局。因此區域統籌發展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新任務提出的緊迫要求,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
區域統籌發展始終是江蘇省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2007年,蘇北五市人口和土地面積分別佔全省的 44.85 %和 52.84%,而GDP和財政收入佔全省的比重分別只有19.49 %和14.89%。經濟發展上的差異必然帶來南北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加快蘇北發展步伐,縮小南北差異,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江蘇省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任務。同時也要看到,蘇北相對於蘇南、蘇中資源要豐富,而經濟總量小,說明蘇北發展的潛力也大。實現江蘇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特別是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實現江蘇保增長、率先復甦的目標,蘇北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可忽視。
一、區域差別發展的態勢、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儘管江蘇努力縮小南北經濟發展差距。1984年,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積極提高蘇南、加快發展蘇北」的發展方針。1994年確立了「沒有蘇北的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小康,沒有蘇北的現代化就沒有全省的現代化」的思想,明確把「統籌區域發展」作為全省經濟發展的三大戰略之一,並實施南北合作產業轉移示範工程(1997)、全面推進農村小康和現代化建設工程(1998)、啟動「南北掛鉤、對口協作」工程(1999)。進入新世紀後,針對新的區域發展態勢,江蘇省統籌區域發展戰略提出了新思路、新方針,以因應形勢的變化。但是江蘇省南北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仍然明顯。
1、區域差別發展的態勢
江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60年中,經歷了一個經濟加速增長與產業結構急劇變動的發展階段,區域經濟差異呈現出一個由「相對較小—-持續擴大—-趨於縮小」的演變過程。
改革開放前的1949~1978年,區域差異有所擴大,但並不十分突出。由於地域之間自然、地理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江蘇蘇南、蘇北的經濟差距早就存在。新中國建立時的1949年,蘇南、蘇中、蘇北人均工農業總產值之比為1.4:1.15:1,1952年為1.4:1.3:1,區域差異較小。1953年起,隨著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逐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形成。制度上的安排使蘇南加快了城市工業化步伐,蘇北地區,由於建國後水利設施的逐步建立和完備,農業發展較快。這段時期,江蘇區域差異有所擴大,但並不十分突出。1978年,蘇南、蘇中、蘇北工農業總產值分別增加到257.61億元、108.98億元和118.37億元,分別是1952年的7.4倍、4.8倍和5.32倍。1978年人均工農業總產值蘇南、蘇中、蘇北比為2.95:1.43:1.00。蘇北人口的急劇增長是導致蘇北工農業總產值增長略快於蘇中,而人均工農業總產值增長比蘇中慢的情況。在1949~1978年的20年中,蘇南人口增長0.55倍,蘇中人口增長0.52倍,而蘇北人口增長0.89倍。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的區域經濟發展大體經歷三個階段。 區域發展差距加速擴大時期(1979~1994)。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蘇南充分利用其得天獨厚的優勢,鄉鎮工業在全國率先得到發展。以市場為先導的鄉鎮企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城市企業的改革與發展,蘇南城鄉經濟進入大發展時期。與此同時,蘇北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徑。江蘇南北的區域發展差距大幅度拉大。1979至1994年,蘇南、蘇中、蘇北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20.31%、18.21%和17.18%。蘇南分別快於蘇中和蘇北4.63、5.62個百分點。1979年至1994年三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分別為19.15%、17.51%和15.71%。蘇南快於蘇中和蘇北,蘇中快於蘇北。
區域發展差距趨緩時期(1995~2001年)。1990年代中後期,受亞洲金融危機和蘇南鄉鎮集體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影響,蘇南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三大區域的發展差距有所縮小。2001年蘇南、蘇中、蘇北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分別為11.09%、8.7%、11%,蘇南與蘇北的增長速度相當,蘇中速度慢於蘇南、蘇北。1995~2001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分別為10.6%、8.48%、10.08%。這一時期,蘇北與蘇南、蘇中的發展差距趨於縮小。
區域差距再趨擴大(2002~2005)。「十五」期間,蘇南、蘇中、蘇北的地區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4.6%、12.9%、12.5%。蘇南快於蘇中和蘇北。按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這一時期,蘇北與蘇南、蘇中的發展差距不但沒有縮小,還有所擴大。
2006年以來,江蘇加大了對蘇北的支持力度,蘇北工業步伐加快。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快於蘇南和蘇中。2、區域差距現狀
從2007年三大區域各項指標的比較,江蘇省南北發展差距仍然巨大。實行區域統籌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
2007年,蘇北地區人口、土地面積、耕地面積分別佔全省的44.85%、52.84%、56.45%以上,但地區生產總值佔全省比重不到2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佔比不到15%。蘇南人口、土地面積、耕地面積分別佔全省31.68%、27.30%、20.47%,但地區生產總值佔全省的比例超過60%,達到62.39%;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佔比超過70%。3
特別是經濟增長動力的南北差距仍然較大。蘇南經濟的內生動力和外部推力較強,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支撐強度均高於蘇中和蘇北。2007年,蘇南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是蘇中、蘇北的2.37倍,蘇南實際外商直接投資是蘇北的6.29倍,蘇南金融機構的貸款餘額是蘇北的7.14倍。2007年,蘇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蘇北的2.85倍,進出口總額是蘇北的32.5倍,其中出口是蘇北的29.8倍。
2007年蘇南、蘇中、蘇北主要經濟發展指標比較二、區域發展差距難於縮小的原因與制約因素
在長期的發展中,江蘇省南北區域經濟形成明顯的差異,蘇北長期落後,生產力水平低下,不僅有歷史上戰爭創傷、水患等自然災害頻繁的原因,有地理區位因素、經濟基礎因素、區域政策因素、文化觀念因素、人口素質因素、市場發育程度等因素的綜合影響造成的,還與一個時期江蘇省經濟發展指導思想上的重南輕北有關。
1、基礎設施與跨江通道建設的滯後
蘇北及蘇中地區國土面積佔全省的80%以上,然而,直至上世紀末,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仍然十分落後,除徐州和連雲港外,蘇北其它地區長期沒有鐵路,公路交通網也極其稀疏,且除國道、省道外,其它道路的路面等級較差,等外級公路所佔比重極大。近年來,隨著全省交通建設重點向蘇北轉移,蘇北地區交通有所改善,但與蘇南地區相比,仍存在明顯的差距。郵電、通信等方面的情況也是如此。正是由於交通、通信的長期落後,嚴重影響了蘇北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對外的交往,也影響了利用外資和對外開放的步伐。
江蘇區域差別發展的主要障礙是長江的阻隔。長江把江蘇省分隔成江南、江北兩大板塊。這一江之隔,在農業社會、以水運為主的古代和近代,江南、江北經濟發展的差距並不突出。清代以前,江北的徐州、淮安、揚州是中國的經濟繁華之地。但在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公路、鐵路成為主要交通方式,長江便成為阻礙南北經濟聯繫的最主要因素。特別是近代以來上海市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工業、金融中心和港口交通樞紐,極大地帶動了江南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江蘇江南地區經濟社會的大發展、大變化,與上海市的經濟輻射分不開。而由於長江的阻隔,人口和國土面積佔三分之二以上的廣大江北地區,沒有充分地享受到上海市和江南地區經濟大發展的帶動作用。而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上世紀末,江蘇境內只有1968年由國家投資建設了南京長江大橋。進入新
世紀,才有5座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①
。顯然,跨江通道建設的滯後是江蘇南北發展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之一。①1999年10月江陰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2001年3月26日,南京長江二橋全線通車,2005年4月30日潤揚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2005年10月7日,南京長江第三大橋正式通車,2008年6月30日,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
2、人口控制的南北差異 從人口負擔看,多年來,蘇南、蘇中地區認真貫徹中央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基本國策,人口增長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負擔率較低,每個勞動力負擔的人口較少,而蘇北地區計劃外生育現象比較嚴重,勞動者負擔係數較高。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蘇北的經濟總量增長並不慢,特別是與蘇中比較,許多年份蘇北還高於蘇中,但是,按人均計算,則蘇北與蘇南、蘇中的差距擴大了,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是蘇北的人口增長大大快於蘇南和蘇中。2007年,蘇南、蘇中、蘇北的總人口分別為2329.5萬人、1726.08萬人、3298.5萬人,分別比1978年增加520.76、151.96、847.31萬人,分別增長29%、10%、35%,蘇北30年人口增長分別比蘇南、蘇中高出6個百分點和25個百分點。在1990年以來的17年中,蘇中人口只增加25.77萬人,增長2%,而蘇北增加了390.61萬人,增長13%。蘇北人口的急劇增加抵消了經濟總量的增長。據省統計局調查,1999年,江蘇省蘇南、蘇中、蘇北三個地區的勞動力負擔係數分明為1.39、1.41和1.51。人口負擔率的不同,無疑對地區的貧富差異產生較大的影響,蘇北地區較高的人口負擔,是造成這一地區貧困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3、蘇北人口素質低,科技水平較低,人才短缺
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最主要的方式,教育對於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由於蘇北地區沒有能夠落實好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高,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比蘇南地區低。今年我們對蘇北地區某村167戶農戶的抽樣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農村勞動
力受教育水平以小學和初中為主,低於城鎮經濟活動人口的水平(1967年)②
。農村教育落後,家庭收入較低且家中兄弟姐妹較多,在家庭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父母更傾向於讓男孩上學,從而造成男女兩性教育水平的差異。女性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人口比重達到69.75%,是男性的一倍多,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為25.21%,是男性的一半。同時,農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也低於2000年城鎮女性勞動力平均上學年數(8.7年) 。與人口素質相對應的是科技水平較低,科技人才嚴重缺乏,專業人才流失嚴重。經濟的落後,使蘇北勞動力的富餘和高素質人才的短缺現象同時存在。蘇北人口佔全省的44.8%,而科技人才總量只及蘇南的三分之一,由於不能為科技人員提供優越的條件,難以吸引人才,大量的人才流失到蘇南等一些發達地區。本地通過高考等途徑跳出「農門」的大專院校學生畢業後也大多不願回鄉,形成惡性循環。
在現代商品經濟社會裡,人口的整體素質還表現在人的觀念上,表現在整個社會氛圍中。蘇北地區人的觀念比蘇南地區保守,而且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已形成了一種「群體文化氛圍」。在這種氛圍中,人們商品經濟意識淡薄,墨守陳規、害怕風險。不求上進,不思開拓,於是無形中產生了一種「等、靠、要」的思想,等上面給政策,靠發達地區來支援,要銀行給貸款,構成一種封閉內向的文化意識圈,形成一種群體性的思維定勢。人口素質還表現在地方幹部的工作作風上,一些地方在產業承接過程中,政府實際行為與招商引資宗旨相悖,重招商引資,輕服務管理,機關辦事過程中吃拿卡要等「權力尋租」現象仍然較為普遍。這種在產業承接過程中的短視行為,導致企業交易成本偏高,而政府的失信行為和市場經濟的不健全更導致了制度成本的加大。
4、省級區域調控政策的失誤與不到位
一是政府的產業政策目標往往優先於區域政策目標。江蘇在工業化過程中,在選擇主導產業時,主要考慮對GDP增長的貢獻。為了尋求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政府的產業政策目標往往優先於區域政策目標,從而使資源配置比較集中在經濟發達的蘇南地區。結果進一步加劇了地區發展的差異。
二是在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上,把蘇南模式擴大為放之全省而皆準的江蘇模式,使蘇北在仿效蘇南經濟發展模式時忽視自身條件盲目發展,連連失誤。最典型的是上世紀80年代,蘇北不顧自身條件,學習蘇南,大辦鄉村集體工業,結果在80年代後期的國家國家宏觀調控中全軍覆沒。再有90年代的全民招商引資,也是大傷元氣。實踐證明,蘇北經濟發展不能照搬蘇南模式。
三是在支持蘇北發展的政策措施上,側重於輸血型的扶貧支持。為實施區域共同發展戰略,江蘇 省各級政府動用大力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蘇北落後地區的發展。但是,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特別是上世紀80、90年代,支持的方式主要是派駐扶貧工作隊,財政轉移支付、改善基礎設施等等。而在支持產業發展方面的力度不夠② 江蘇省統計局,生存與發展——江蘇農民工現狀與出路分析,2007.03.16。 ③
同1。
先去看看粵北和珠三角的差距,就不會覺得蘇北和蘇南差距大了。
【不大啊!】蘇北其實比全國很多地方都富我覺得。
【另外我覺得揚州應該是個省會級別的城市,帶動帶動淮南】
宋朝的行政區劃就非常好,我尤其推崇,我覺得這是宋朝經濟那麼繁榮的一個原因。差距確實很大
推薦閱讀:
※北京人的方位感是否格外強?是怎麼培養的?
※如何用地理知識撩妹?
※博物君何在?看看這是什麼鳥?
※戰國早期,中原小國"鄭國"的領土範圍??
※戰國時期中原打成一團的時候,楚國以南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