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書名看起來就高大上,你不懂,但會覺得懂得人很厲害,很博學?

比如自己編個書名裝裝逼,啥的那種。一聽就高大上。


《二人轉與薩滿研究》


謝邀。
原本,我天真地以為, @叔控與書控 想問的,似乎是看起來很高深的著作,於是,我就想,這樣書很多啊,比如商務印書館的漢譯學術名著系列,或者人民聯盟文庫。附加書目鏈接
豆瓣圖書標籤: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 豆瓣圖書標籤: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
人民聯盟文庫_360搜索 人民聯盟文庫_360搜索

然而,我又一想, @叔控與書控想問的應該不是這種類型的書,因為這些書的名頭太響了,所以,我找到了下面這些書,希望對叔書有用

《放屁,是有學問的》


辟邪劍譜
葵花寶典


謝謝邀請,本人比較愛看譯文書,於是在書名方面的翻譯發現有兩種不同的譯法,一種是按照英文意識的直譯,另一種則是根據漢語語義進行的意譯,前者基本上沒什麼問題,一目了然,後者有時候不看書全名就容易讓人誤會,比如說下面的幾本書:

講述美蘇古巴導彈危機的紀實文學《午夜將至》,單看書名的話還以為是一本懸疑類小說,再加上這個不太歷史的封面很容易讓人誤會,當然書裡面有很多不為人所熟知的小細節和珍貴照片值得一讀。

講述冷戰末期美蘇軍備競賽、間諜戰、共同削減核武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蘇聯秘密研製細菌彈毒氣彈以及冷戰後美國幫助俄羅斯銷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控制核原料泄露之百科全書式的《死亡之手》,看這本書第一眼我還以為是一本驚悚小說,又是一本不看副標題不知道內容的書,推薦一讀,阻止核戰爭爆發不光是那些大國領導人還有一個個有良知不違背良心的小人物。

現在這個書名翻譯有些搞不懂,《野獸花園》不看書內容我覺得應該是一本反烏托邦式小說,但沒想到就是美國駐德國大使多德和他女兒在德國發生的大大小小的瑣事與花邊新聞,以歷史價值而言不算太大,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納粹德國也別有一番趣味,目擊式記錄長刀之夜和多德女兒與蘇聯特工和蓋世太保頭子狄爾斯之間的曖昧算是亮點。順帶一提這部紀實文學即將改成電影,由湯姆?漢克斯飾演多德。


作者:zhen-liang
鏈接:地質在西方是貴族行業么?為什麼? - zhen-liang 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第五章 敲石頭的人們(1)

正當亨利·卡文迪許在倫敦完成試驗的時候,在650公里之外的愛丁堡,另一個重大時刻隨著詹姆斯·赫頓的去世而即將到來。這對赫頓來說當然是壞消息,但對科學界來說卻是個好消息,因為它為一個名叫約翰·普萊費爾的人無愧地改寫赫頓的作品鋪平了道路。

赫頓毫無疑問是個目光敏銳、非常健談的人,一個愉快的夥伴。他在了解地球那神秘而又緩慢的形成過程方面是無與倫比的。不幸的是,他不會以人人都能基本理解的形式寫下他的見解。有一位傳記作家長嘆一聲,說,他"幾乎完全不懂得怎麼使用語言"。他差不多每次寫一行字就要想睡覺。在他1795年的傑作《地球論以及證據與說明》中,他是這樣討論......哎呀,某個問題的:

我們居住的世界不是由組成當時地球的直接前身的物質所構成的,而是從當今往前追溯,由我們認為是第三代的地球的物質所構成的,那個地球出現在陸地露出海面之前,而我們現今的陸地還在海水底下。

不過,他幾乎獨自一人,而且非常英明地開創了地質學,改變了我們對地球的認識。赫頓1726年生於一個富裕的蘇格蘭家庭,享受著舒適的物質條件,所以能以工作輕鬆、全面提高學識的方式度過大半輩子。他學的是醫學,但發現自己不喜歡醫學,於是改學農業。他一直在貝里克郡的自家農場里以從容而又科學的方式務農。1768年,他對土地和羊群感到厭倦,遷到了愛丁堡。他建立了一家很成功的企業,用煤煙生產氯化銨,同時忙於各種科學研究。那個時候,愛丁堡是知識分子活躍的中心,赫頓在這種充滿希望的環境里如魚得水。他成為一個名叫牡蠣俱樂部的學會的主要成員。他在那裡和其他人一起度過了許多夜晚,其中有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化學家約瑟夫·布萊克和哲學家戴維·休謨,還有偶爾光臨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和詹姆斯·瓦特。

按照那個年代的傳統,赫頓差不多對什麼都有興趣,從礦物學到玄學。其中,他用化學品搞試驗,調查開採煤礦和修築運河的方法,考察鹽礦,推測遺傳機制,收集化石,提出關於雨、空氣的組成和運動定律 方面的理論。但是,他最感興趣的還是地質學。

在那個愛好鑽研的時代,在許多令人感興趣的問題當中,有個問題長期以來困擾著人們--即山頂上為什麼經常發現古代的蛤蜊殼和別的海生物化石。它們到底是怎麼到那裡的?

許多人認為自己已經找到答案。他們分為兩個對立的陣營。水成論者認為,地球上的一切,包括在高處的海洋貝殼,可以用海平面的升高和降低來解釋。他們認為,山脈、丘陵和其他地貌與地球本身一樣古老,只是在全球洪水時期被水沖刷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些變化。

對立面是火成論者。他們認為有許多充滿活力的動因,其中,火山和地震不斷改變這顆行星的表面,但顯然跟遙遠的大海毫無關係。火成論者還提出難以回答的問題:不發洪水的時候,這水都流到哪裡去了?要是有時候存在足以淹沒阿爾卑斯山的水,那麼請問,在平靜下來以後,比如現在,這水都流到哪裡去了?他們認為,地球受到內部深處的力和表面的力的作用。然而,他們無法令人信服地解釋,蛤蜊的殼是怎麼跑到山頂上去的。

就是在考慮這些問題的過程中,赫頓提出了一系列不同凡響的見解。他朝自己的農田一看,只見岩石經過腐蝕變成了土壤,土壤粒子被溪水和河水沖刷,帶到別處沉積下來。他意識到,要是這個過程持續到地球的自然滅亡之時,那麼地球最終會被磨得非常光滑。然而,他身邊到處是丘陵。顯而易見,肯定還有某種別的過程,某種形式的更新和隆起,創造了新的丘陵和新的大山,不停地如此循環。他認為,山頂上的海洋生物化石不是發洪水期間沉積的,而是跟大山本身一起隆起來的。他還推測,是地球內部的地熱創造了新的岩石和大陸,頂起了新的山脈。說得客氣一點,地質學家不願意理解這種見解的全部含義,直到200年之後。這時候,他們終於採納了板塊構造論。赫頓的理論尤其提出,形成地球的過程需要很長時間,比任何人想像的還要長得多。這裡面有好多深刻的見解,足以徹底改變我們對這顆行星的認識。

1785年,赫頓把他的看法寫成一篇很長的論文,並在愛丁堡皇家學會的幾次會議上宣讀。它幾乎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原因不難找到。一定程度上,他就是這樣向聽眾宣讀論文的:

在一種情況下,形成的力量在獨立存在的物體內部。這是因為,這個物體被熱激活以後,是通過物體的特有物質的反應,形成了構成脈絡的裂口。在另一種情況下,還是一樣,相對於在其內部形成脈絡的物體來說,原因是外在的。已經發生了最猛烈的斷裂和扯裂;但是那個原因還在努力;它不是出現在脈絡里,因為它不是在我們地球堅實的物體內部--那裡找得到礦物或礦脈的特定物質--的每條縫隙和每個斷層里。

不用說,聽眾里幾乎誰也不懂他在說些什麼。朋友們鼓勵他把他的理論展開一下,希望他能在更大的篇幅里碰巧講得清楚一點。這是很感人的。赫頓花了此後的10年時間準備他的巨著,並且於1795年以兩卷本出版。

這兩本書加起來有將近1 000頁,寫得比他最悲觀的朋友擔心的還要糟糕,真是不可思議。此外,這部作品的內容將近一半引自法國的資料,仍然以法文的形式出現。第三卷非常缺少吸引力,直到1899年才出版,那是在赫頓去世一個多世紀以後。第四卷即最後一卷根本沒有出版。赫頓的《地球論》很有資格當選為讀者最少的重要科學著作(要是沒有大量別的這樣的書的話,那就可以這樣說)。連19世紀最偉大的地質學家、什麼書都看過的查爾斯·萊爾也承認,這本書他實在讀不下去。

還算運氣,赫頓在約翰·普萊費爾身上找到了一個鮑斯韋爾式的人物。普萊費爾是愛丁堡大學的數學教授,赫頓的一位密友。他不但寫得出漂亮的散文,而且--幸虧多年在赫頓身邊--在大多數情況下知道赫頓其實想要說些什麼。1802年,在赫頓去世5年以後,普萊費爾推出了赫頓原理的簡寫本,題目叫做《關於赫頓地球論的說明》。這本書受到了對地質學感興趣的人的歡迎。這種人在1802年還為數不多。然而,情況快要發生變化。那麼,情況是怎麼發生變化的?

1807年,倫敦13個志同道合的人在科文特加登廣場朗埃克街的共濟會酒店聚會,成立了一個餐飲俱樂部,後來取名為地質學會。學會每月碰一次頭,一邊喝一兩杯馬德拉白葡萄酒,吃一頓交際飯,一邊交換對地質學的看法。這頓飯的價錢故意定在昂貴的15先令,以便使那些沒有頭腦的人望而卻步。然而,事情很快就變得一清二楚,需要有個設有永久性總部的合適機構,人們可以在那裡分享和討論新的發現。不到10年,成員就發展到400名--當然仍都是紳士--地質學會看來要使皇家學會相形見絀,成為該國的首要科學社團。

從11月到次年6月,會員每月碰頭兩次,因為到這個時候,實際上所有的人都已出門,整個夏天在做野外工作。你要知道,這些人出去找礦石不是為了掙錢,在大多數情況下甚至也不是學者。它不過是既有錢又有時間的紳士在不大專業的層面上從事的一種愛好。到1830年,已經發展到745名會員,世界上再也不會出現那種情況。

這種情形在現在是難以想像的,但地質學激活了19世紀的人--完全抓住了他們的注意力--這是任何科學以前沒有過,或許將來也不會有的情況。1839年,羅德里克·默奇森出版了《志留紀體系》,一本又厚又重的書,研究一種名叫雜砂岩的岩石。它頓時成為一本暢銷書,很快出了4版,雖然一冊要賣到8個幾尼,而且具有真正的赫頓風格,即毫無可讀性。

(連默奇森的支持者也承認,它"毫無文學作品的魅力"。)而當偉大的查爾斯·萊爾於1841年去美國,在波士頓開設一系列講座的時候,每次都有3 000名聽眾擠進洛韋爾學院,靜靜地聽他描述海洋沸石和地震在坎帕尼亞引起的震動。

在整個近代思想界,尤其在英國,有學問的人都會下鄉去干一點他們所謂的"敲石頭"

的活兒。這項工作幹得還一本正經。他們往往打扮得很有吸引力:頭戴高頂大禮帽,身穿黑色套裝。只有牛津大學的威廉·巴克蘭牧師是個例外,他習慣於穿博士服做野外工作。

野外吸引了許多傑出人士,尤其是上面提到的默奇森,他大約花了前半生近30年時間來騎著馬追趕狐狸,用獵槍把空中飛行的鳥兒變成一簇簇飄揚的羽毛。除了閱讀《泰晤士報》和打一手好牌以外,他沒有顯示出任何會動腦子的跡象。接著,他對岩石發生了興趣,以吃驚的速度一躍成為地質學思想界的巨人。

再就是詹姆斯·帕金森博士,他還是早期的社會主義者,寫過許多富有鼓動性的小冊子,比如《不流血的革命》。1794年,發生了一次聽上去有點兒發瘋的陰謀,叫做"玩具氣槍計劃",有人打算趁國王喬治三世在劇院包廂里看戲的機會用帶毒的飛鏢射中他的脖子。帕金森跟這件事有牽連,被帶到樞密院進行盤問,差一點給戴上鐐銬發配到澳大利亞。但是,對他的指控後來不了了之。他漸漸對生活採取比較保守的態度,並開始對地質學產生了興趣,最終成為地質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和一部重要的地質學作品《上個世界的有機遺骸》的作者。有半個世紀時間,這本書不停地印刷。他再也沒有製造過麻煩。然而,今天我們所以記得他,是因為他對一種疾病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研究。這種疾病在當時被稱之為"震顫性麻痹",但之後一直被叫做帕金森綜合征。(帕金森在另一個方面也稍有名氣。1785年,他很可能成了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人,在一次兌獎銷售活動中贏得一個自然史博物館。這家博物館位於倫敦的萊斯特廣場,原本是阿什頓·利弗建立的,但利弗無節制地搜集自然寶物,最後搞得傾家蕩產。帕金森將這個博物館保留到1805年,再也維持不下去,便把收藏品拆賣了。)

有個人在性格上不如帕金森那樣引人注目,但影響比當時所有地質界的人的影響加起來還要大,這個人就是查爾斯·萊爾。萊爾生於赫頓去世的那一年,離赫頓家只有113公里的金諾迪村。他的父母是蘇格蘭人,但他在遙遠的南方--英格蘭漢普郡的新森林長大,因為他的母親認為蘇格蘭人又懶又愛喝酒。總的來說,他和19世紀紳士科學家一模一樣,也來自生活優裕、思想活躍的家庭。他的父親也叫查爾斯,是個大名鼎鼎的人,是研究詩人但丁和蘚沼(即萊爾蘚,大多數去過英國鄉村的人都在上面坐過,就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方面的主要權威。萊爾受他父親的感染,對自然史產生了興趣,然而,是在牛津大學,在威廉·巴克蘭--身穿飄逸長袍的巴克蘭--的影響之下,萊爾才開始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地質學。

巴克蘭多少是個有魅力的怪人。他作出過一些真正的成就,但人們至少也是因為他的怪僻性格才記得他。他尤其以養了一群野獸出名,其中有的很大,有的很危險。他還以吃遍開天闢地以來有過的每一種動物聞名。他會以烘豚鼠、麵糊耗子、烤刺蝟或煮東南亞海參來招待家裡的客人,這取決於他的一時衝動和是否有貨。巴克蘭覺得它們的味道都不錯,但菜園裡的普通鼴鼠除外,他宣稱這種動物的味道是令人噁心的。他幾乎勢必成為糞便化石的權威,家裡有一張桌子幾乎完全用收集來的這類標本製成。

博物學家,收集蝴蝶,飛禽都屬於這類技能,優雅而精緻,通過收集上帝的造物而讚美上帝的無所不能


《飲冰室全集》
《管錐編》
《冊府元龜》
《玉台新詠》
等等


謝妖!

閱讀此書,你離成功更進一步。

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書名,如果現在沒有,我相信未來一定會有。


謝邀。
本人買書一向看的就是書名、簡介和包裝,很多書現在甚至還沒拆封,只是為了那滿滿的逼格。

一、
首先推薦的當然就是詹姆斯·喬伊斯的《芬尼根的守靈夜》了。一看到守靈夜這個很少見到的詞,我就覺得這本書必須要買了;再一看到作者的評價:【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愛爾蘭作家、詩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後現代文學的奠基者之一,其作品及「意識流」思想對世界文壇影響巨大。】嗯,真是太適合裝X了。
喬伊斯得意的說過,這本書足夠後來人研究一百年了。事實上也是如此,國外也有很多《芬尼根的守靈夜》的解讀專著。至今沒有人敢說能讀懂這本書。
書的具體內容我在燒腦的書有哪些? - hunter jack 的回答里答過,隨便貼個圖你們感受下:

二、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部尼采大神的作品大家應該如雷貫耳了。相比於尼采其它作品:《悲劇的誕生》、《論道德的譜系》和《權力意志》等作品來說,「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個書名帶著一股朦朧的禪意,會讓你的書架充滿一種神秘的色彩^_^
然而,我這種小白完全看不懂這本書,什麼上帝死掉、超人、道德,這都講的是什麼啊!!!哭,棄書。

三、
《戰爭論》。這個與《孫子兵法》齊名的巨著,書名應該也能夠點亮你的書架。作者克勞塞維茨在這本書里使用了大量18、19世紀的歐洲戰例來說明他的觀點,如果你對這些戰例的背景、細節、結果等不熟悉的話,也很難明白舍營、要塞、側翼等等之類的具體作用。
另外,作者充分體現了一個德國人嚴謹的特點,感覺每一個名詞前面都要有大量的形容詞、副詞來限制這個詞的範圍,讀起來很痛苦。
本書不能流暢讀完,能流暢讀完的也絕對不是為了研究。

當然,還有好寫書,書名挺厲害,但你可能可以看懂,你可能也不會覺得能看懂的人有多了不起。找幾個我買過(但不一定看過/(ㄒoㄒ)/~~)的書列個名字:
1、《罪與罰》,陀思妥耶夫斯基
2、《原來你也在這裡》,泰戈爾
3、《阿特拉斯聳聳肩》,安蘭德
4、《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阿多尼斯
5、《阿拉伯的勞倫斯:戰爭、謊言、帝國愚行與現代中東的形成》,斯科特·安德森
6、《耶路撒冷三千年》,西蒙·蒙蒂菲奧里
7、《左傳》
8、《國語》
9、《史記》
10、《資治通鑒》
11、《古漢語常用詞辭典》
12、《宇宙的琴弦》
13、《傳習錄》,王守仁
14、《《古典音樂:海頓、莫扎特與貝多芬的時代(原版引進)》

還有《百年孤獨》就算了,這書名現在已經爛大街了,我都不好意思擺在書架的顯眼位置。。。


謝邀

&
《十九世紀的基礎》

寫於1899年,是一本1200頁的巨著,而寫作僅僅用了19個月

而且,作者在寫完之後,連自己寫了什麼都不記得

至於這本書的影響,我覺得啊,對人類歷史影響最大的書里,這本應該能排進前十

這是我看過的,為數不多的,讀不下去的,且一邊讀一邊想撞牆的書


戰爭與和平


《貨幣戰爭》無疑。

第一次聽說這個書名的時候滿滿都是危機感啊。

圖文無關。僅僅是裝了個逼。o(`ω′ )o


謝邀。文學作品看得多一點,看了題目立馬出現在腦子裡的就是百年孤獨,一看有人答了,我又馬上想到一個:追憶似水年華。


百年孤獨。


哲學系和探索宇宙科學的書都很裝逼啊
並不是說學這兩類學科的人,勿噴,只是說如果什麼都不懂,就放一本在邊上,逼格很高。


國富論


八字命理學領域有不少牛氣衝天的:
《滴天髓》
《淵海子平》
《三命通會》
…………
尤其是第一個,那種珍貴、稀罕的韻味……


瀉藥。。
《本書書名無法描述本書內容》


其實康德三大批判和幾部導論之外的著作或論文的名字也很高大上,比如:

《論永久和平》 、《把負數概念引進於哲學中的嘗試》、 《上帝存在的論證的唯一可能的根源》、 《論地球自轉是否變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 、《視靈者的幻夢》、《論感覺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則》 、 《自然通史與天體論》 …………畢竟康德當年授課的科目包括物理學、數學、邏輯學、形而上學、道德哲學、火器和築城學、自然地理等等……不過我覺得名字最高大上的還是他的碩士學位論文:《論火》。


《塞拉菲尼抄本》
基本是這樣的調調。


謝邀。

我看過的幾本,基本沒有看懂的: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
喬治?赫伯特?米德《現在的哲學》
加繆《西緒弗斯神話》
拉康《結構精神分析學》
柄谷行人《作為隱喻的建築》
賴特《拉康與後女性主義》
塔姆辛·斯巴格《福柯與酷兒理論》
小栗蟲太郎《黑死館殺人事件》

看懂一半,沒懂一半的:
齊澤克《斜目而視:透過通俗文化看拉康》
柄谷行人《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
巴塔耶《色情史》
《生活.境遇 : 薩特言談、隨筆集》
威爾遜《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
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記》《少年》
賴希《法西斯主義群眾心理學》

因為畏難,到現在還木看的
錢鍾書《談藝錄》
薩特《存在與虛無》
拉康《拉康全集》
等等等等等等……


推薦閱讀:

什麼是真正的人間煙火?

TAG:書籍 | 心理 | 取名 | 裝文藝 | 格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