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有道」中的「道」究竟指的是什麼?

既然是太初之時,那又是誰創造了它?


太初有道,道與 神同在,道就是 神。
這道太初與 神同在。
萬物是藉著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祂造的。
生命在祂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約翰福音1:1~4

  如 @ 劉金鑫 所說,「」希臘原文Logos,中文含義是「話語」,英文譯為「Word」(大公教會譯作「聖言」,更正教會譯作「話語」),一般做道理、真理、哲理解釋。

  聖經《約翰福音》說「道就是 神」,又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這幾節經文提供的信息就是:「道」並不單是真理、哲理或邏輯,還具有與上帝一樣的光明、聖潔、公義、恩典、智慧等屬性。所以約翰說「道就是 神(上帝)」。
  約翰在這裡要引出的是作為世人的替罪羔羊——耶穌基督,所以用「道成了肉身」、「父(上帝)獨生子」的說明,來解釋耶穌的真正身份,具有不容置辯的神性。

  《聖經》中的「」與《道德經》中的「」並非一回事。

  《道德經》中的,一般被解釋做「規律」,是一切自然事物的既成規律、法則、真理,《道德經》中所闡述的全部理念,都源於對萬物自然規律的遵循、演變、總結。所以老聃這樣說:「道可道,非常道」,常理解為:可以被用語言來解釋的規律、法則和道理,就不可能是真正可以常存、長存的真理。道德經》多為闡述對自然規律的理解和認識,以及如何符合這些規律生存。可以這樣說,老聃用《道德經》記述了自己自然論天演論思想。

  《聖經》中則開宗明義地提出神創論道與 神同在,道就是 神。這裡不僅是提出真正的「道」是高於人類可以理解的範疇,是與上帝同存的一種存在,更是萬物被創造的本源。在這個「」中,包含生命、光明、真理、公義、慈愛、恩典、智慧、聖潔、能力等多種唯有上帝才能集於一身的特性。這幾節經文為基督是唯一救贖主的原因做了說明。因為「道成了肉身」,這個由「」化成的人,具有不同於其他人類的特點,他擁有與上帝同樣的完美品格,是真正意義上的完全人,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夠成為贖罪祭被獻上,擔負全世界人類的罪孽,釋放世人被罪捆綁的靈魂。

  因此在《約翰福音》的這幾節經文中,要說明的就是:
  耶穌基督就是「道」,「道」就是上帝的靈,所以耶穌與上帝原為「一」。
  為預表將來上帝子民所要承受的福分,耶穌被稱為「父神的獨生愛子」,所以凡跟隨耶穌的人,就是上帝的兒女,是耶穌的弟兄姐妹。
  作為「道」的基督,不是被造的,而是與上帝同存的,在萬物被造以前,祂就與上帝同行

  這裡我舉個小例子:
  我們都知道水的組成,就是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但我們同時也知道水有三種不同的存在形式,液態水、冰、水汽,而且這三種形式有時也會並存,比如冬天河水表面漂浮的冰塊以及水分散發時的水汽。那我們要怎麼說水的這三種形式呢?我們能說冰是水創造的、水汽是冰創造的或水汽創造了冰和水?我們用三種不同的稱呼去分類水、水汽和冰,但我們不能改變這三者的分子結構。

  所以我們無法說「」是誰創造的。
  在聖經里明確說「道與 神同在,道就是 神」,這句話就是告訴讀者:不要爭執是水創造了冰還是冰創造了水,只要知道無論是冰、水汽還是水,都是同一種物質。

  「」就是如此。
  「」只是一個翻譯的稱謂,我們可以稱其為「」,但我們需要明白,這「」就是上帝的一種存在形式,同類的還有「聖靈」,也是上帝的另一種存在形式。
  所以:
  「道」不是造物,而是與造物主同樣的存在,「道」就是上帝,在世界萬物被造以先,「道」就已經存在,並且亘古長存

  以上就是根據《聖經》所得關於「」的解釋。


太初有道,天地造化,從自然角度來看,『道』是物質實體,宏觀的是自然規律,圍觀的是量子的高速不規則的運動。
太初有神,這裡的神,是人最初的樣子,也就是靈魂,精神的存在。

看這張早餐桌,你可曾看到宇宙?
行星運轉,在天體的宇宙中,人的身體和精神同樣構成了小宇宙。
由此可見,道法自然,神在人間,人就是神,只不過是限制了一個條件,那就是最初,最原始的狀態。
這個條件,對『人就是神』做了規定,對無限制做出了規定,即否定。
所以只能說,『人是具有神行的』,那麼怎麼才能打破限制?
—— 得道
在理性思辨的過程中,得出物質的總體,方為『得道』。
在這一過程中,感性並不重要,口耳鼻舌身意,每一個官能帶來的體驗都是具有欺騙性的錯覺。
當你真正有過神秘體驗過後,才會懷疑感受,非理性的感受。太初有道,『道』是普遍事物的規律,得道,方能對未知事物有先驗認知,全知全能,即為神


這裡引述一篇藏於360網路圖書館的文章,它把聖經和中國古代文獻道德經相比較,我覺得很多地方說的還是有些牽強,但是如果老子說的那位一切的本初不是上帝,還能是誰呢?既然老子的天地和猶太人的天地是連為一體的,那麼他們的造物主就是同一的,也就是道是同一的,只不過因為道之不可道,名之不可名,上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先是用口傳道,後又用文字,多少有了各個地域的表達特點,然而道為一,這是不用去懷疑的。

以下為引文,有刪節:

《聖經之約翰福音》一開篇說: -

1:1太 初 有 道 , 道 與 神 同 在 , 道就是神。1:2這 道 太 初 與神同在。

而《道德經》一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譯文∶「道是可以道出來的,但不是尋常之道;道的名字也是可以叫出的,但不是尋常的名字。」 -這是老子向他的聽眾指出,他所要講說的道可不是什麽尋常之道。而且,這「道」的名,也非尋常之名。 -接下來,老子希望他的聽眾們注意,這非常之道酷似某位之 子。他繼續說∶「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原文《道德經》第四章)。譯文∶「我不知道他(道)是誰的兒子,有帝王氣象,卻在帝王之先。」 -

  這位有兒子模樣的「道」,早於中國各位先帝。中國的古經上,也沒有關於他生事的記載。那麼,《聖經》是否可以幫助確定這位「兒子」的身份呢?老子之前二百年左右,希伯來的大先知以賽亞曾預言說∶「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聖經--以賽亞書9∶6)


  這「嬰孩」顯然超出了人類的理解力,因為他既是「子」,又是「永在的父」。既是「永在的父」,故必在一切帝王之先,從永恆的過去就存在。可是這「嬰孩」又是「全能的上帝」,他的名字又叫做「奇妙策士、和平的君」。何等不同尋常的名字難怪老子不知其名。《聖經》告訴我們,這兒子就是聖子耶穌基督。他曾與上帝同在,他就是上帝。「萬物都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約1∶3) -


  論到天地的創造,聖經上說∶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淵面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創1∶1-2) -


  這裡的「上帝」一詞,在希伯來原文中是一個複數名詞,意味著一位以上。大概是指聖父與聖子。這段經文中,還單獨提到了「上帝的靈」,叄與天地的創造大工。從這裡可以看出,三位上帝同時叄與創造大工。我們感興趣的是,「子」在創造中所擔任的角色。 -


  「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 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我。 從亘古、從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 ......他立高天,我在那裡;他在淵面的周圍,划出圓圈,上使蒼穹堅硬,下使淵源穩固;為滄海定出界限,使人不越過他的命令,立定大地的根基。那時,我在他那裡為工師,日日為他所喜愛,常常在他面前踴躍;踴躍在他為人預備可住之地,也喜悅住在世人之間。」 (箴8∶22-24;27-31) -


  可見。 「子」在創造中乃是「工程師」的形像萬物都是藉著他造的。耶穌就是那與起初「上帝同在」的道。「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1∶14)耶穌又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14∶6)。耶穌即是「上帝之道(言)」,又是「道路」與「真理」。 -


  饒有意味的是,中文裡的一個「道」字,既有「言」,又有 「道路」與「真理」的意思。一個「道」 字,正是耶穌的多種身份,我們不禁想起,耶穌是否就是老子所說的「道」或「子」呢?老子所見的是否只有一位「子」,擬或還有別的什麽人? -


  再看《道德經》第十四章原文∶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明,其下不昧。......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譯文∶看見卻不能看得分明 超乎於形(夷);聽見卻而不能聽得分明超乎於聲(希);摸,卻握不住不可捉摸(微)。這三者不可思議,聯合在一起。 ......與亘古之道同在,與今時同移。知道遠古之始,才是道的真諦。 -


  這古道既是超乎於形,聲,又不可捉摸;試問,老子是如何得見,得聽,得以捉摸的?老子也似乎是處在不同異象的經歷之中使徒保羅描述到「主的顯現與啟示」時說∶「我認得一個在基督里的人,他前十四年被提到第三層天上去。或在身內,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只有上帝知道。」(林後12∶2-3)很明顯,保羅所描寫的經歷超出了人的有限感官的正常體驗。這是從上帝得啟示與異象的特徵之一。 -


  我們在第五章提到,上帝藉異夢與異象向他的先知顯現並發出啟示。那麼,老子的經歷是否也是從「道」直接得來的啟示呢?老子是否夠資格被稱為先知呢? -


  真神與假神的區別在於創造主的身份。我們已經看明基督既 是有言之道,又是道路之道與真理之道。如果創造主的身份也是道的內在特質,那麼我們就滿有把握的說「道」就是真神上帝了。 -


老子所說的道是否為一切萬物的創造之主呢? -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

  譯文∶有物神秘地形成,在天地之前就存在。在沉寂與虛空中,獨立而不變化,不停地運行,可以稱作萬物之源。我不知他的名字,以「道」 為他的字,勉強以「大」為他的名。

  比較《創世記》1∶1-2與《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不難看出,兩者所描述是同一件事。三一真神上帝既沒有始也沒有終(先天地生);比較「周行而不殆」與「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三一真神上帝(道)當然「可以為天地母」。 -


  上帝的名字,與上帝一樣,同樣是一個奧秘。只有藉著上帝自己的啟示才能得知。在《聖經》中,當上帝在棘荊叢中向摩西顯現時,同時宣告了他的名字∶ -

  「上帝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 耶和華你們祖宗的上帝,就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耶和華是我的名,直到永遠,這也是我的記念,直到萬代。」(出3∶13-14;15)後來,摩西蒙召上西奈山,上帝再次宣告自己的名∶ -

  「耶和華在他面前宣告說∶ 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34∶6-7) -


  很明顯,老子並不知道亞伯拉罕等外國名字,但是他卻正確的用「道」來指稱創造天地的主。而且,一個「大」字也好生了得。《易經》中有「大哉乾元」,以大來描述乾元,即天。孫希旦《禮記》集解∶「大者,極至之名。」可見,大,就是至大至剛之乾元,至高至上之天。這一個「大」字,說明了「道」至高無上的地位,與天、乾元相同無異。 -


  老子在給出了「道」與「大」的名與字之後,繼續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


  《聖經》中所說的耶和華,就是「自有永有」(「I AM」)的意思。是取法於自我,以我為法的自有永有的自在體。「道法自然」,是說「道」以自己為法的依歸。「道法自然」與「自有永有」都是「自在的立法者」。 -


  綜合以上「道」的各種特質,可以看出,中國古經中的「道」,乃是萬物的創造者,正是《聖經》中的三一真神! -


  道是用什麽創造萬物的呢? -


   看《道德經》第四十章「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所謂「有生於無」,按照中國哲學的理解,乃是從「有」自身而生,並不是假藉於外物。使徒保羅說∶「我們因著信,就知道世界是藉著上帝話造成的;這樣,所看見的(有),並不是從顯然之物出來的(無)。」(來11∶3) -


  讓我們再次重溫一下《約翰福音》的開首語∶ 「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然而,老子最著名最神秘莫測的一句話卻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


  這句話再簡單不過了,可是它的意思卻從來沒有人能說清。許多人對此作過解釋,而這些詮釋者們對自己的解釋也大多不滿意。這句話也同樣的困惑著我們,但以上面對老子之道與聖經中的上帝的新的認識,我們相信下面的兩段《聖經》經文對理解老子的這句話,必有所幫助。 -

  「你們要就近我來聽這話∶ 我從起頭並未曾在隱密處說話;自從有這事,我就在這裡。現在,主耶和華差譴我和他的聖靈來。」 (賽48∶16) -


  「在天上作見證的原來有三∶ 父、道、與聖靈∶這三樣也都歸於一。」(約一5∶7)(注一) -


  我們在這裡嘗試著在《聖經》的光照下,提出一種解釋。上帝(道)乃為一,任何一位上帝均可代表其他二位,任何二位上帝也可代表三位上帝。三位上帝一起創造萬物,即「三生萬物」。 -


讓我們進一步了解真「道」---看《老子與基督》所述 -


1老子與基督 -


老子這個人:在諸子百家中,老子極為獨特,獨特的令人驚詫不已! -

-

先是老子這個人神秘莫測,撲朔離迷。其姓名,籍貫,仕旅,行蹤,享年,世系等等,無一不成問題。「舉凡先秦西漢關於老子之文獻,幾無一可據」(注釋1)。「司馬遷在《史記》中,雖染提出李聃(ㄉㄢ)這位西周守藏吏,卻又列出老萊子,太子儋二人,說世人「莫知其然否」,最後只能肯定:「老子,隱君子也」。據說老子西行,經過幽谷關,守關人尹喜逼老子留下真言才肯放行。老子寫下五千字離去,不知去向。(注釋2) -

《老子》一書雖不像作者一般影影綽綽,卻也是獨特奇妙,深藏玄機。其中最顯見的一點,就是它有別於中國一切古經,隻字不提中國的人物、事件、朝代、地域等等,儼然突如其來,儼然超越時空,微見永恆之道和道的化身聖人。(注釋3) -

-

老子見道不見人 -

-

老子同孔子,墨子一樣,為那個背離大道的時代而嘆息,而尋求。不同的是,第一,老子絲毫不藉助於仁、德、禮、法,只求助於道。他認為天下若離了道,仁、義、禮、法是無法補救的。他說:大道廢,仁義興;失道而後德;禮與法不過是禍亂的先兆。唯有道,有恩典給人美善知心,又有能力成全美善之行。順從道,才是最高的道德形態;不順從道,則早已註定要滅亡了。(注釋4)第二,老子絲毫不寄託於帝王,君子和賢士,只將拯救的盼望寄托在「道的化身」聖人身上。他認為世人皆有病而不自知有病,帝王更是強盜頭子。唯有聖人善於拯救世人,便能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無人被遺棄不顧。(注釋5) -

-

道與上帝 -

-

讓我們先看看老子的「道」。 -

道就是上古的道,即先祖們所珍惜重視的那個天道,上帝。(注釋6)老子說,大道隱去了,並非不在了。道又真又切,古今如一,看起來無為,實際上無所不為,無所不至。老子說,正是道,使我信於道,且行在其中。(注釋7) -

道又稱為「夷希微」;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是獨一純粹的光明。(注釋8)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夷希微」就是《聖經》「耶和華」的傳音,專稱上帝。(注釋9) -

-

道是自有永有者 -

-

其實,「耶和華」並非上帝的意思,他的希伯來文原意是「我是我所是的」(I am who I am),即「自在者」,中文《聖經》譯成「我是自有永有者」。(注釋10) -

老子說:人以地為法度,地以天為法度,天以道為法度,道以自身為法度,亦即「道是最高的立法者,是一切存在的法度」之意,也就是唯一的「自在者」。(注釋11) -

老子又說:道無形無象,先於一切有形有象之帝。(注釋12)

-

道是造化養育者 -

-

道造化了一切,是萬物之母,萬物之宗,天地母,天下母,天地根。(注釋13)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注釋14)道無形無象,故又有「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之說。 -

道養育著一切:道造化萬物,又以恩德去蓄養,使它們成長發育,給它們平安穩定,對它們愛撫保護,然而他這樣創造養育卻不強行佔有,他這樣無所不為卻不自恃己功,他是萬物之主卻不任意宰制,這可真是深不可測的恩德啊!(注釋15) -

-

道是超越者 -

-

道超越一切形象:大象無形:世人都說我的道太大,簡直難以想像為何物。正因為他大,才不具體像甚麼。若具體像甚麼,早就渺小了。(注釋16)老子又說,道作為一種存在,只是恍惚,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實在。在深遠幽暗中,有靈存在著。這靈至真至切,充滿了信實。(注釋17)莊子也說:「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注釋18) -

道超越人的智慧:智慧出,有大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注釋19)老子在描述大道時候,常常使用下面一類詞表示自己理智的無能為力:吾不知、孰知、似、若、不可名、強字之、強為之、多言數窮等等。老子又用下面一類詞表達大道深不可測,難以把握:玄、妙、微妙、淵、湛、恍惚、綿綿、繩繩、不見、窈冥、寂寥、恢恢等等。(注釋20)顯然,老子傳達的是一個靈象,一旦他試圖理智的描述這個靈象,立即就變的模糊不清,正如物理學「測不準原理」原理一樣。 -


2老子與基督! -


道超越人的德性:喪失了大道,才強調德行。(注釋21)聖人並不理會世上所謂仁義,而將百姓視為祭神用的稻草狗。(注釋22)這稻草狗在神的祭祀上極為尊貴聖潔,一旦離了祭壇不過是一捆稻草而已。 -

-

道是啟示者 -

-

人不能憑藉知識和理性來認識道,倒要絕學、棄智、致虛極、守敬篤,來領受道的啟示。(注釋23) -

老子說大道可以,實際上也一直在將自己啟示給人:從古到今,他的名字從不消失,好教人們看到萬物之父。我之所以曉得萬物之父的情形,也是由他而來。(注釋24) -

大道的啟示,可以藉著先知的語言:大道出口成為話語,平淡無味,看起來不起眼,聽起來不入耳,用起來確受益無窮。(注釋25)也可以是無言的啟示,即「不言之教」,只是這種無言的教化,天下很少有人能得著啊!(注釋26) -

-

道是生命者 -

-

道不是自然神,乃是有信實、有恩德、有大能、有慈愛、有權柄、有賞罰、有教化、有公義、有生命、有赦罪、有拯救的全善全知全能者。(注釋27)老子說人若入了道,就是復歸本命了,因為道里有永恆的生命。(注釋28) -

老子懇切的勸勉世人:世界有一個開始,那開始的,就是世界的母親。既曉得有一位母親,就知道我們是兒子,既然之道我們是兒子,就應當回歸守候母親,若是這樣,縱然身體消失,依舊安然無恙,藉著大道灑下的光亮,復歸其光明之中,就不會留下身後的禍殃了。這就是承襲永恆,得著永生的意思。(注釋29) -

為甚麼世人不曉得大道有生命呢?因為:至高至善的掌權者,人們感受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贏得人們的親近讚譽。再次的,使人們畏懼害怕。更次的,遭人們侮慢輕蔑。缺少信,才不信。悠悠然大道之行,無鬚髮號司令,大公告成之後,百姓都視之為自然而然的事,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啊!」(注釋30) -

-

道是公義者 -

-

老子說道是至高的掌權者,即太上。(注釋31)是至高的立法者,「道以自己為法度」。(注釋32)又是至高的司法者:冥冥永恆中,已有一位主宰生殺予奪的。企圖起而代之去主宰生殺予奪的人,就好像外行人代替木匠砍削木頭,少有不傷害自己手的。(注釋33) -

老子又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注釋34) -

-

道是拯救者 -

-

老子論道的主旨,是大道的拯救。 -

春秋時代,世人都沉淪了,人間沒有美善: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為美,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為善,這就是惡了:是上的善良與邪惡,兩者的差別又在哪裡呢?人們追求今生如此過份,以至於連死都不在乎。(注釋36) -

老子說,最大的禍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過就是貪婪。(注釋37)他一再警告,罪的結局就是死:「人一生出來,就進入死亡。為甚麼?世人太貪婪今生的享樂了!」(注釋38)老子用「壯、堅、強」來形容背離大道,自恃其能,偏行己路的人必死。(注釋39)敞開自以為是的感官,極盡聰明能事,更不能得救了。(注釋40) -

老子用「止」、「反」、「復歸」、「靜」、「久」等概念,說明甚麼是得救。 -

止:知道停止方能免除危險,可以得享長久的生命。(注釋41)止的深涵,世人在神面前不可潛越:宇宙一開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該知道自己的限度,不可潛越,知道人的限度而及時止步,就可以平安無患了。(注釋42) -

反:「這至高無上的恩德啊!多麼奧妙深遠與一般事理恰恰相反,然而唯此才通向大順啊!(注釋43)相反(返歸),正是大道的作為。(注釋44)老子又用水作比喻說:「它處身於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注釋45) -

復歸:復歸本根、復歸真生命、復歸嬰兒、復歸無限、復歸本相、復歸母親、復歸其光明、復眾人之所過、復結繩而用之(注釋46)等等。這是最後一句話,現代人只會嘲笑。然而「不笑不足以為道」。(注釋47)當不治之症越來越多,生態危機越來越嚴重,道德水平越來越低,犯罪越來越普遍,殺人武器越來越精妙,地球資源越來越枯竭,人類的胃口越調越高,一句話,當「末日」來臨時,再讀老子「小國寡民……復結繩而用之」的話,人們將作何感想呢? -


3老子與基督 -


靜:回到本根,便是靜息,靜息之處,是真生命。(注釋48)

久:永生之意。離道者必死,入道者永生:無死地、死而不亡、沒身不殆、可以長久、無遺身殃、是謂襲常等等。(注釋50)後世道教不知老子微言大意,竟然練起「長生不老術」來了。 -

《老子》第十六章,完整的表明了大道的拯救: -

道為萬物之主,是善人的寶貝,罪人的中保。美好的言詞固然可以博取尊榮,美好的行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棄絕呢?所以,就是立為天子,封為三公(太師,太傅,太保),財寶無數,榮華加身,還不如坐進這大道里呢!古時候為什麼重視道呢?不就是因為在他裡面,尋求就能得著,有罪能得赦免嗎?所以道是天下罪尊貴的啊!(注釋51) -

-

道的化身聖人 -

-


大道拯救世人,似乎是藉著「道的化身」聖人。 -

道無形無象,唯有聖人將道表明出來,普化人間。老子不是那聖人,老子只是指出那聖人。《老子》八十一章中,至少有二十六章二十九次描述了那位聖人,總是在講完道體、道性、道像、道理之後,用「是以」(所以)將聖人引出來,不論不辯、直筆而出、言之鑿鑿、不容至疑,儼然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 -

值得深思的是,老子論道時,為甚麼提出這個聖人來?為甚麼老子反覆展示這樣一個一直被學者們視為「莫須有」的人物形象?如果這位「聖人」真是一個虛構那麼必須要問,為甚麼一字千金的老子竟然重筆墨的「虛構」他? -

不管理智上多麼吃驚,不管聽起來多麼神奇,我必須說,老子筆下的聖人,非常像耶穌。請看: -

他是世人認識道的中介,是天下的牧者:他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他秉持大道之像,吸引天下前往,得享安息太平;他承襲大道的光明,總是善於拯救世人,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他知道榮耀所在,卻干守屈辱之境,知道光明所在,卻干守暗昧之地;他掌握著世人欠債的存根,卻不強令世人償還;他將自身置之度外,其身卻永遠長存;他受辱受難,卻為主為王,但是天下之王。 -

凡認識耶穌的一眼便認出,這酷似《聖經》舊約所預言,新約所展示和見證的耶穌。吻合之極,令人瞠目結舌。 -


聖經中 道 的英文單詞是 Word,說的道就是神的話語。創世紀中,神說有天,於是就有了天,什麼意思,神是用話語創造天地的。所以神的話語就是神。


希臘文原文是logos。這個詞原意是說話,話語。後來引申含義很多,在神學和哲學裡多指理性,道理的意思。邏輯logic一詞和這個詞相關,可以理解為邏輯就是正確說話的道理。
這個字在哲學界一般被音譯為邏各斯。之所以音譯是因為這個詞牽扯的含義太多,不好意譯。中國「道」字剛好既有「說話」的意思,也有「道理」的意思,所以用來翻譯logos還是不錯的。但是中文的「道」和logos的內涵和歷史上的用法依然有些微差別。


《太極》


太極圖告訴我們:


一、

見仁見智永遠存在,

這是自然而然、勢所必然、理所當然。


二、

相對客觀有主觀,

相對唯心有唯物,

相對微觀有宏觀,

相對矛盾有統一,

高低、內外、正反、大小、長短、遠近、新舊等等。


三、

有所變有所不變,

有絕對的相對有絕對的絕對。

矛盾是絕對的相對,

統一是絕對的絕對。

變和不變、絕對和相對,

既矛盾又統一。


四、

相對有,相對的創造性;

絕對有,絕對的局限性。

相對有,相對不斷的創造;

絕對有,絕對不斷的局限。

相對有,相對的已知;

絕對有,絕對的未知。

相對有,相對問題會不斷化解;

絕對有,絕對問題會不斷產生。


五、

天下大勢: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一而二、二而一。


六、

相對:

有相對的相對,有相對的絕對。

太極:

有相對的太極,有相對的無極。

自然宇宙:

矛盾統一、相對絕對、無極太極。


七、

身心:

矛盾統一身心無極太極:

吃喝拉撒、心跳呼吸、冷熱苦甜、悲恐怒喜、思想行為、生死病康、胖瘦美醜、男女老少、壽夭殘健、嘴巴開合、眼睛睜閉、新陳代謝、手心手背、前後內外、情緒起伏、得失成敗、坐立住行、吉凶禍福等。


《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易經》


一、無極太極能解釋宇宙自然


無極太極包含0123


0(易)為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1(一)為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2(異)為陰陽:相互消長,此起彼伏;

3(移)為動靜:陰陽動靜,緩速顯隱。


二、道是宇宙也是自然



宇宙一體合和無極太極:

易: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一: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異:陰陽——相互消長、此起彼伏;

移:動靜——善惡吉凶、緩速顯隱。


陰陽自然合和無極太極:

1.一化二——陰、陽,

2.二化三——陰、太中陰陽和合、陽;

3.陰化二——陰中陽、陰中陰,

4.陰化三——陰中陽、陰中陰陽和合、陰中陰;

5.陽化二——陽中陰、陽中陽,

6.陽化三——陽中陰、陽中陰陽和合、陽中陽;

7.和合為一。



身心一體合和無極太極:

陰中陰陽和合:合情合理;

太中陰陽和合:合理不變;

陽中陰陽和合:合法合理。


知行自然和合無極太極:

陰中陰陽和合:慈、靜、行、退、柔、舍、文、虛、曲等;

太中陰陽和合;

陽中陰陽和合:嚴、動、止、進、剛、取、武、實、直等。


萬事萬物合和無極太極:

公私、正邪、順逆、是非、明暗、親疏、信疑、利害、連斷等。


三、無極道太極


若有其他的一切世界,都必然符合無極太極;

無極和合道同通太極;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四、道


易:道包含無極太極;

一:儒釋道及一切文化、思想和宗教,為人體悟道而解說道;

異:無極零,無無有;太極一,有無有;

移:無極通同道合和太極。


五、太極和合道通同無極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局內常迷局外清,只因心在此局中;

化去所有及身心,一無所有身山明;

太極有無無極無,易行無有有無通。


六、0123能解釋宇宙自然


0(易)為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1(一)為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2(異)為陰陽:類比物事,矛盾統一;

3(移)為動靜:吉凶善惡,緩速顯隱。


道包含0123,

自然宇宙就是道,道就是自然宇宙。


七、生生不息


相生是相生亦會相剋,

相剋是相剋亦會相生。

自然不會僵化,自有變化,

變化不會失序,自有規律。

無終無始,

生生不息。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道德經》


推薦閱讀:

能否簡要說明一下王陽明的理論體系?
如何證明自己不是生活在想像的世界裡?
如何才能過上平靜的生活?
如果上帝看到了「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句話,TA會如何想呢?
如何理解蘇軾「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 」這句話?

TAG:思考 | 哲學 | 基督教 | 上帝廣義 | 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