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時使用紅外濾鏡可以透視,這是真的么?是什麼原理?


好的,這問題從紅外攝影的原理開始說起。
可見光是380~760納米波長的電磁波,低於該波長的是紫外線,高於該波長的是紅外線,肉眼對於二者均不可見(恩,我指人類)。數碼照相機在感測器(CMOS或CCD)前加裝了濾鏡,只允許可見光通過,吸收其他波長光線。這也就是為什麼過濾紫外線的UV鏡對於數碼相機只起保護作用。
紅外線攝影是一種另類的拍攝方式,讓紅外線通過鏡頭到達感測器上,實現紅外線成像曝光。這意味著需要摘除感測器前的濾鏡,讓紅外線進入。事實上進行紅外線攝影的實現手段不止這一種:
1.使用鏡頭紅外線濾鏡。紅外線濾鏡能吸收可見光(或吸收一部分可見光),讓紅外線透過。對於一些較早期的數碼相機,感測器前的濾鏡過濾紅外線效果並不徹底,不傷害機身的情況下即可實現湊合的紅外攝影。當然它需要長時間曝光,這對感測器的壽命是十分有害的;
2.對相機動手術,摘除原有的感測器濾鏡,加裝紅外濾鏡,只允許紅外線透過(或也允許少量可見光通過)。這類方法比較有效,但成本較高,相機除了紅外攝影就不能幹別的事兒了。

數碼紅外攝影有波長的類別。780~1000納米的紅外線,感測器有較高的敏感度,而超過1000納米波長的則敏感度低,失去攝影意義。在可利用的波長類,有不同的濾鏡。630納米以下的濾鏡能獲得濃烈的色彩、680左右的紅外濾鏡能獲得適中色彩、850納米左右的近純紅外黑白略帶紅藍色、850納米以上的是純紅外,即呈現出黑白影調。
你發現規律沒?波長越低越允許可見光通過,故而有一定的顏色信息;波長越高的可見光干擾越少。

紅外攝影的初衷:刑偵上用它攝錄肉眼難以看清的犯罪痕迹;科研上用它來記錄隔離實驗;文物保護部門用其鑒定文物。

生物體本身就屬於輻射源,它一直在輻射著不可見的紅外線,實現透視的原理並不複雜,捕捉肉體紅外線,盡量弱化可見光干擾。但你要搞清楚,並不是所有的衣服都能透視。純棉料的衣服會吸收紅外光線,而尼龍及混棉衣服則會透射紅外光

粗暴提示:特別是濕了的尼龍面料!游泳池邊得攝影人們有福啦!


就像X光可以看到骨頭一樣。波長不同介質就會反射或者不反射。然後就能記錄。


相機改紅外的主要過程就是拆低通,加紅外濾鏡。
拍出來的是黑白片,反射紅外能力強的物體或者紅外源就是明調,不反射紅外的物體就是暗調。
玩法基本上是選擇對紅外有特殊反射率的景物,這樣照片整體明暗調與現實世界會有顯著差異,奪人眼球。
嚴肅的人體題材亦可,強烈的明暗對會對線條進行明顯的突出。
至於透視,的確是會產生一定的透視效果。但我相信你不會有什麼興趣的,網上的紅外攝影作品也有不少,可以搜來看下。


紅外本身有這個能力。相機改加濾鏡。淘寶找個商家改裝。買個二手相機或者直接買人家改裝好的。濾鏡可以配2-3個。這個東西玩過了會上癮,不過人性本如此。愛好不違法就行


現在市面上常見的紅外相機的探測器和咱們的單反的探測器是不同的,材料有氧化釩、硫化鉛、碲鎘汞、銦鎵砷等等,其吸收對於的波長也不等(基本都是繆米級的)。
而咱們相機的吸收的只是近紅外線


不用紅外濾鏡也行。如果你相機有夜視功能。鏡頭前面加個老式膠片擋一下就有效果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攝影作品要做後期處理?做了處理之後作品不就是不真實的嗎?
拍攝何種濾鏡最好?
長時間曝光如何進一步降低噪點?
對使用數碼單反相機的人來說,哪些濾鏡是必備的?
濾鏡的光學性質有哪些?

TAG:攝影器材 | 單反相機 | 光學 | 攝影濾鏡 | 紅外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