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為什麼低價拋售了 SOHO 中國的上海項目?

「由於策略轉變,造成手上現金減少」,因此潘石屹拋售了上海兩處商業地產項目。這筆總成交額為52.30億元的交易,與之前120億元的預期收益相比,折價56.42%。此時,距潘石屹宣布SOHO中國轉型成功剛好半年。 via 潘石屹資金吃緊52億斬斷上海項目 成交折價 56%

半年前,潘石屹宣布 SOHO 中國轉型成功,半年後他拋售了上海兩處商業地產項目?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1. 「折價56.42%」的說法純屬扯淡。
預期收益120億元是怎麼算出來的?誰預期的?哪份文件裡面的?
即使是新聞原文中,也只不過說了「公開資料顯示,潘石屹原本預期獲得至少120億元收益(包括未能出售的虹口SOHO項目)」
而拿到這篇稿子的編輯,第一沒去深究這個120億元的出處是什麼,第二刻意忽視了120億元說的是三個項目而最後是兩個項目賣了52億,第三,他傻逼兮兮地自己算了個所謂56%的「折價率」掛在標題和導讀上了。
我總是說平媒已死,說的就是這些事情。

2. 這兩個項目到底賣虧了還是賺了?
這兩個地塊都是2011年拿的,3年,總共賺了11.26億元,盈利率23%,年化還不到8%,和房地產喪心病狂的盈利率相比可能低了點,但以三年為期而且是半途轉讓,也尚可接受了,至於這兩個項目在上海市場上「應該賣多少錢」,可比較的樣本太少,主要還是看雙方的議價能力吧。

3. 該如何看待潘石屹賣項目?
沒什麼值得過分解讀的,他既然要轉型,就必須要深耕項目,以前的做法所謂的開發+銷售,就是不管這項目好不好,我賣的出去就行,賣完了和我一點關係沒有。現在的所謂開發+持有,就很有所謂了,所以SOHO必須拋售自己認為自己玩不好的項目,而且是爭取在高點拋。
有趣的是,接盤的金融街,也是北京系的地產公司 ,潘石屹所忌憚的吃不透上海市場,他們反而看起來不太擔心。


2012年潘總說要轉型的時候,SOHO已經沒有新增項目了,手上的幾個項目該賣的已經賣了(北京望京SOHO)該等著融資的等著融資(上海的幾個SOHO),拍不著地,不轉型物業自持,還能怎麼辦呢?

關於SOHO的故事,本著還在這個圈子裡混飯,不能太得罪人的原則,就不具體舉例了。簡而言之,SOHO成也銷售,敗也銷售。在擴張期的房地產經濟下,群狼策略確實在這個粗放期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10年還是09年來的,單年200多億的銷售額)但是隨著擴張期的逐步消失,地產行業逐步走向精細化運營,這時候SOHO的的短板就日益顯現了——由於歷史原因,SOHO初期招人制度並沒有很嚴格,而大量的老銷售已經成為公司中高層骨幹,這批老同志們的整體學術素養和實際管理能力普遍不強,平時大家喜歡互相扯扯後腿,但在必要時也常團結在一起排擠空降過來的新同志(你看我說的這麼委婉最後還是得罪了一批人)這也是張欣下決心整頓公司的重要原因,借著轉型清洗了一批老銷售們。

轉型後張欣主導了幾次海外資產收購,豐富了資產配置種類,用了一批素養很不錯的人才,可冰凍三尺,還得慢慢來。潘總說轉型成功,如果理解為改變了過去SOHO模式,那麼倒也不算言過其實。

最後談談這次的資產轉讓。50多億收購不到20萬平的資產(減去地下面積,這塊散售根本賣不出錢)每平米單價也趨近上海市場價了,潘總這筆買賣做的還挺划算的,金融街的同志們並沒有佔到太大的便宜(好吧我實在想不出來金融街背著超過70%的債務還收購這麼大體量的項目,他們自己是怎麼過會的)。不管怎麼說,盤出去自己融不到資的資產(其實是融資成本過高)增加了現金流,進可攻退可守,在現在這段不確定期,算是上策。

哦對了,不要再邀我回答房地產是漲是跌的相關話題了,我在這個回答如何避免樓盤降價引發老業主砸樓盤事件? 和以前的幾個回答中,已經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就不再重複了。

以上


上海的寫字樓市場與北京深圳完全不一樣,北京是火爆,上海是凋敝,沒有大量的創業公司出來,尤其沒有代表未來的新興產業湧現,你覺得上海的未來會很好嗎?


不是吧,會不會預示房價要跌哦?這種不太懂,自己只是會寫寫文章,話說回來,我還寫過他老婆的成長曆程哦,個人挺仰慕,算很勵志了。有興趣的看看微博或公眾號wakao_wx吧,放上去啦


一言蔽之:
潘石屹相信soho上海的市場價值已超出其內在價值。

為其他投資機會提供資金。享有更大財務彈性,可充分把握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


推薦閱讀:

在上上謙吃火鍋是種怎樣的體驗?
只能選擇一個能買得起房子的男朋友嗎?
復旦大學附近有什麼一定不能錯過的食物?
上海市中心有哪些高樓可以爬樓攝影?
大四應屆生查出艾滋病,未來該怎麼辦?

TAG:上海 | SOHO中國 | 商業地產 | 潘石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