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如今喜歡孫吳政權的人數較少?


一個是任人唯賢的寒士政權,王霸兼用,英才輩出,建安風骨,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情懷滿滿,彷彿是開創新時代的篳路藍縷。

一個是廣收人心,百折不撓,絕世天才如赫日當空,兼有忠肝義膽,威震華夏等流傳千古的故事,彷彿是古典時代輝煌的最後迴響。

而東吳是什麼?士族帶著部曲們構成的門閥集團。某種意義上他們和曹丕後的魏國都是符合未來歷史進程的先聲,只不過最後勝利的是司馬家而已。而這先聲里充斥著腐臭,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九品中正制和當時的經濟結構相符合,但依然很難讓人產生好感。秦漢的第一帝國結束了,我們見證了漢民族的奠基,而之後的幾百年里,華夏在門閥的手中開始了持續苦難,直至隋唐寒門逐漸崛起的第二帝國。

一個偉大時代的終結常常令人懷念,而一個未來的引領者——當這個未來並不美好時——人們往往就不太喜歡了吧…


都是因為只看歷史故事、不做歷史研究的緣故。要是做三國史研究的話,走馬樓吳簡就是你的衣食父母。敢不喜歡吳國?還想不想畢業求教職評職稱申課題了?


名聲好的,死的早——孫堅。
軍事好的,死的早——孫策。
名聲/軍事雙C級的,活了七十歲——孫權。

典韋之死,比我兒子死,還讓我傷心啊!——曹操
因為你這熊孩子,險些讓我失一大將啊!——劉備
我廢自己兒子,干你什麼事?功勞大,很了不起么?——孫權

有人格魅力,能拉動粉絲的,都早早謝幕。
玩弄權術,薄情寡義的又最長命,同行再一襯托。
東吳自然就沒什麼人喜歡了。

客觀點兒說東吳,
先天不足——孫堅早死,大義缺失,人脈盡斷。
政治殘缺——孫策跟過袁術,自身立場得不到信任,無法有效招募士人。
人心不和——外來戶,心腹不足,人手不夠,無法有效統治江東。
地利欠佳——士人兩邊走,一邊回中原仕曹魏,一邊奔荊益仕季漢,留下來的只有吳地士人。

東吳最重要的便是主不慈/臣不忠,君主與地方士族互相不信任,終死於內耗。
兩次大戰役,赤壁被諸葛亮拉走一票粉絲,夷陵被季漢拉走一票同情粉。
逍遙津,又摔了個稀碎。
這樣一個勢力,真的,是很難讓人喜歡的。

唯一一個看起來不錯的,就是這個勢力命很長…………
長到後期,幾乎沒有存在感……


作為吳粉、權粉看到這個問題總是無語凝噎。為什麼孫吳粉少,我覺得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吧:

1.傳統文化影響的先天不足
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三國演義以季漢為正統,無論正史還是通俗文學都沒有受到關注,在吸引粉絲上有先天不足。尤其是三國演義影響太大(低頭看多少這個問題的回答中多少人拿什麼舌戰群儒等演義段子說事就知道了),很多人討論三國都是拿演義杜撰的故事當史實(所謂的蜀漢粉很多都是),羅貫中忽略的孫吳自然會被忽略。


2.當代影視劇的推波助瀾

這裡說的就是以高希希《新三國》為代表的主流影視劇,這部劇為孫吳尤其是孫權招了一大批黑,渣權的稱呼就是由此得來。裡面的孫權猜忌周瑜、逼走大橋、毒死呂蒙、冷藏陸遜,做出了一系列喪心病狂的事情,平心而論,歷史上的孫權晚年搞政治鬥爭,的確很昏庸,但是這並不能抹殺他中前期的英主形象,新三國里的孫權宮心計本領增加了不少,但是那個年少時禮賢下士、胸懷若谷的明主不見了。一個政權君主的形象都被抹黑這樣,那麼他所代表的那個政權,自然也已經慘不忍睹了。比如識大體明大局的好隊友周瑜被拍成一個擁兵自主、拉幫結派、目無君上的傲嬌,比如智勇雙全的呂蒙被拍成一個心裡只有周瑜沒有君上也沒有江東基業的傻逼,比如文韜武略的孫策被拍成一個「恭喜爹可以稱帝了」的腦殘……影視劇由於受眾廣、且受眾基本沒有多少專業知識,很容易把受眾洗腦,對其產生長久且深刻的影響。


3.快餐文化的時代大概就這樣

很多總是黑吳國的人,99%沒有完整地讀過三國志裡面吳志部分,甚至完全沒讀過。但就是這樣,他們也敢大言不慚地批評吳國的任何一個人乃至於吳國整個政權。比如因為呂蒙建議襲殺關羽,所以很多季漢粉、關羽粉就會給呂蒙扣上背信棄義的小人帽子,他們才不會去關注呂蒙的整體為人,當然也會選擇性忽視關羽在孫劉邊境搗亂、煽動盟友內部叛亂這樣的「光榮事迹」(甚至有的人完全就不知道吧)。


很多時候,大家發表一個觀點,是因為心裡先入為主了這樣的觀點,然後再去給觀點找論據支撐,而不是說通過,某些論據來總結出一個觀點,這種本末倒置的邏輯方法,就會導致大家在做判斷的時候,很容易受到一些偏激的、感性的言語影響,而不是去理性分析,當然,理性分析歷史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為要花費很多時間,去讀大量的書籍資料,但對於很多總是在網上對歷史人物口誅筆伐的網友們來說,信口雌黃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情,而讀史論證是多麼的不經濟啊!要客觀地評價一個人是很難的,你需要讀他的傳記,他相關人物的傳記,了解他所處的背景時代和政治格局,但是黑一個人是多麼容易啊,你只需要抓住一個點,就可以抹殺其他任何功績。

三國志原文或者譯文也許還勉強翻一翻,呂思勉、田餘慶等史學家的評論也可以看看,沒有翻譯的裴松之注有幾個關注的,盧弼的集解又是什麼?誰管呢?我們知道演義,我們知道新三國,我們知道百家講壇,就行了!


其他人怎麼看的,我不清楚,只能就我個人來說。
個人欣賞東吳諸將,尤其是周瑜、陸遜、甘寧、呂蒙、太史慈。但我不喜歡東吳這個勢力,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東吳太孫子、太勢利了。渣權這三國第一經驗沙包,戰鬥力有多渣就不說了,更為重要的還是既沒有曹劉那樣氣吞天下的雄心壯志,又首鼠兩端,朝蜀暮魏。坐擁江東六郡的大好資源,卻跟遼東的公孫度一樣,以割據一方為意;空有一種濟濟人才,卻專以鉤心鬥角、自相殘殺為務。——試問一個三觀以中國的統一和穩定為正確的人,又豈能推崇乃至擁戴東吳呢?


又見黃粱大神所謂的參考史料,參考論著。我說,這通篇寫的東西,有吳簡什麼事,通篇就沒涉及吳簡的。而且,別人是走馬樓吳簡,怎麼到了黃粱大神這裡,變成了走馬樓兵簡?能不能找本叫走馬樓兵簡續探的書讓我們廣大知乎er學習一下的?還是黃粱大神用五筆打字?或者港澳台僑胞用倉頡手寫的?但這個吳和兵,怎麼都打不到一塊才是,感覺還是我學識不精了。

畢竟黃粱大神通篇都跟走馬樓吳簡沒任何關係,應該就是走馬樓兵簡續探了,感覺要跪求黃粱大神走馬樓兵簡續探一書,共同學習。

我說黃粱大神怎麼每每都能看到這些散佚的書籍,幽冥錄哪裡看的?別說是啥書什麼引文看見的,能不能不要這麼搞笑的。雖然太平御覽是引過幽冥錄的孫氏出身,但畢竟黃粱大神沒給太平御覽,應該是直接看的幽冥錄沒問題的。

對了,黃粱大神的這個回答,怎麼通篇跟王永平大同小異的,怎麼參考書目裡面沒有王永平的?

有興趣的朋友自行查閱王永平的孫吳政治與文化史論。難不成黃粱大神和王永平暗合了?雖然通篇大同小異,畢竟暗合也是有那麼的1%的可能性,我也不能說死黃粱大神抄襲王永平三個小時。但是我只想說一句的,王永平寫的那個東西裡面,不說問題很多吧,至少很多東西是值得商榷的。感覺就算是抄襲,能不能抄點靠譜的東西。哦,對了,黃粱大神是暗合,不是抄襲。我可沒說黃粱大神抄襲。

聽聞以前黃粱被楊文理追著噴抄襲的,不是很清楚什麼情況,每次看見黃粱大神各種參考資料,不知道為什麼,感覺就是很想笑。擺明了裝逼都不會裝,只能愚弄愚弄一群連百度學史都不會的人。


談論三國,要麼談蜀漢正統,要麼論曹魏天下,大家幾乎自然而然地習慣忽視掉吳國。縱觀今日的三國迷,可見擁戴蜀國的人是最多的。其次是魏國,而吳國則少得幾乎沒有。之所以造成今日這種局面,是因為吳國本身不夠精彩嗎?絕對不是,有三個原因可以分析:

(1)和魏國相比,吳國終究只是一方割據勢力。魏國在曹操的帶領下,強勢而國富兵強,佔地最大。東漢末年那幾十年間南征北戰,為司馬氏的晉朝統一天下做出了最多的貢獻,加上魏國的人才多以及曹操本人的人格魅力,吳國難以相比。
和蜀國相比,吳國沒有蜀國所謂的漢室正統。從古至今,人們都有追求正統的癖好,這一點吳國不能相比。
(2)關於研究三國歷史的三大權威史料:《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鑒》。這三本權威書全部都是文言文,對於一般人來說想要如《三國演義》那樣通俗易懂地看不太可能。多年來很少有人能夠真正靜下心去客觀地對其進行研究。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一代,在這個浮躁而充滿各種誘惑的社會裡,很少有會去關心史學,挖掘傳統精華進而推崇的人。大多數人對待三國的歷史,要麼一笑而過不上心,要麼玩玩三國歷史題材的遊戲(比方日本光榮公司出品的三國志系列遊戲),閑時翻翻《三國演義》,很多人認為對三國歷史的了解,這已經足夠了。(其實能夠做到這樣已經算難能可貴了)。所以,就算大家去看史料,大多也只是摸著邊際,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人們看史前還會帶上「三國演義印象病」,被羅貫中的虛構小說先入為主,加上沒有好的條件對三國歷史做客觀而全面的接觸。所以,對於吳國,喜歡的人當然不多,更別提擁戴了。
(3)元明時期正是評書、小說。雜劇等盛行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文人對於「擁劉」有著極端瘋狂的態度。所以他們的「傑作」大多極端擁劉,特別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小說中貶低、歪曲、抹殺了吳國一連串的歷史輝煌,而對於蜀國的許多人物則用轉接或是虛構的手法增添了無數的光彩。這本小說寫得太過巧妙、虛構、誇張和襯托等手法可以說是出神入化,按現在的說法就是——神作。特別是其中微小的細節方面也是安排周全,導致一切虛構劇情配搭上真實歷史劇情時,一切都顯得順理成章。其人物形象刻畫又非常成功,蜀國的故事精彩不斷,深入人心,博得古今大量讀者的感情。這一反一正的做法,不但拉開了兩者間高低的差距,更是將吳國的魅力推入了黑暗的深淵谷底。在現代,影視、遊戲又跟著配合。像是《新三國》里好演員的出色演技,《三國志11》遊戲里人物的帥氣身姿等等,極得觀眾感情。所以,從元朝開始,吳國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這都多少年過去了,根本沒有翻身的機會。


這個喜歡不喜歡不好說吧?作為一個孫十萬的黑粉,我只是對孫權有些意見而已,然而對孫吳政權沒意見。這不,我花了三個小時,寫下了這篇討論孫權家族寒門與否的文章。取個名吧,就叫《從虛美出身與婚姻行輩看富春孫氏的寒門特質》。

最近看到網間有討論曹操與諸葛亮世家與寒門與否的話題,當然本人在這無心討論過多,轉過來說下孫堅家族的性質問題。

不少人認為出身吳郡富春的孫堅一家是屬於地方豪族系列,陳寅恪先生也認為富春孫氏是江東地區不以文化見稱的次等士族,理由是韋昭的《吳書》中「堅世仕吳」的記載。

然而讀過史書的我們都知道,所謂帝王的出身以及譜系,是不一定可靠的。

《吳書》的作者是韋昭,韋昭身為吳國大臣,官至中書僕射,又先後在孫亮、孫皓時期擔任過太史令、左國史。《吳書》便是他在擔任太史令時期所撰寫的,華覈、薛瑩、周昭、梁廣等人也參與了《吳書》的撰寫。

——————————————

一、史官的虛美

古代帝王中出身比較低下的,往往想方設法將其家裡的某種異象預言化,或者將出生時發生的事件神秘化,或者捏造先祖是某位歷史名人的說法。這三樣,孫家都用上了。

1、 祖墳預言化

從韋昭《吳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孫堅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孫家位於富春縣城東邊的祖墳上常常會出現奇異的光(不是鬼火,也不是手電筒),同時有五種色彩的雲氣直衝雲霄(五彩祥雲?),蔓延數里。有如此怪象,周邊的父老鄉親七大姑八大姨自然要跑過去看了,然後互相轉告,畢竟是極品八卦啊!於是這時候有見識的人自然會出來給一個說法,說:「這可不是一般的靈氣啊,孫氏的家族恐怕要興旺發達了!」

2、 出生神秘化

古代帝王出生的時候往往有異象,比如漢高祖劉邦的出生就有異象。劉邦的母親劉大媽就曾經在水塘邊上休息,可能因為太累就睡著了。這次,她做了一個夢,夢中她與神相遇了。一時之間天昏地暗,雷電閃鳴,劉邦的父親劉太公跑過去看的時候,卡件有一條蛟龍在劉大媽身上盤旋,不久劉大媽有了身孕,生下的孩子便是劉邦。

這種故事在漢朝之前也曾有過,據《史記》:商朝的先祖契,他的母親簡狄在外邊洗澡的時候吞食了玄鳥蛋,受孕生下了契;周朝的先祖棄,他的母親姜原在野外踩踏了巨人的足跡,受孕生下了棄;秦朝的先祖大業,他的母親女修,在紡紗織布的時候也吞了一個玄鳥蛋(玄鳥:我的蛋真不值錢,隨便扔),受孕生下了大業。

李開元先生在《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中推測:司馬遷採錄劉邦出生傳說的背後,可能隱藏了劉邦是劉大媽在外野合的私生子的事實。

作為孫吳武烈皇帝的孫堅,出生的時候自然也得有神秘事件的發生!韋昭《吳書》中就說到:孫堅母親懷上孫堅的時候,做夢夢見自己的腸子出來了,繞著吳郡的昌門(似乎很重口的樣子)。昌門,是吳郡的郭門,也就是外城的城門,可見這個腸子繞得太遠了。孫堅母親醒來後自然是很害怕啊,就把這事兒告訴了鄰居的某位大媽,這位大媽似乎是位長者,告訴了孫堅母親一點人生的經驗:這怎麼能說不是吉兆呢?(這口氣讓我想起了塞翁失馬的塞翁)

無獨有三,武烈皇帝孫堅如此,長沙桓王孫策與大皇帝孫權也是如此。孫策孫權的母親吳夫人,懷孕的時候夢到了月亮湧入了她的懷抱,後來就生了孫策;懷孫權的時候又夢到了太陽投入了她懷抱,吳夫人把這事告訴了孫堅,孫堅明顯是個有經驗的人,說道:「日月是陰陽的精靈,大貴的徵兆,我的子孫後代都要發達了!」

這則記載出自《搜神記》,《宋書·符瑞志》也有同樣的記載,裴松之將此條注引,大約是他認為這都是吳國官方傳播出來的把!

3、 追祖名人化

孫家自稱是孫武的後代,孫武是春秋時期的大兵法家,這自然是頂級的名人了。然而陳壽在《孫堅傳》卻說「孫堅字文台,吳郡富春人,蓋孫武之後也」,一個「蓋」字,陳壽就把自己的意思暴露給大家了:你孫家說自己是孫武的後人?我不信。

「蓋」,在這裡是個疑詞,表推測,意思是「大概」、「大約」。翻譯下那句就是:孫堅字文台,是吳郡富春縣人,大概是孫武的後代。這一翻譯,好尷尬啊!

不僅如此,陳壽還在《孫堅傳》的評語中說「孫堅勇摯剛毅,孤微發跡」,孤微,低微貧賤的意思,陳壽很明顯是把孫堅一家當作徹徹底底的寒門,而不是陳寅恪所說的「江東地區不以文化見稱的次等士族」。

那韋昭《吳書》中的「堅世仕吳」該如何解釋呢?這個不難解釋,韋昭身為吳國史官,為君主的家世進行虛飾避諱,這是不得不做的事情。田餘慶先生也認同這一看法。

《宋書·符瑞志》就曾記載,孫堅的祖父孫鍾遭遇了荒年,以種瓜為業。劉義慶的《幽明錄》也有類似記載,區別在於說孫鍾是孫堅的父。劉敬叔的《異苑》也有記載此事,並說孫鍾是孫堅的父親。由以上這麼多記載,我們可以知道這個故事廣泛流傳於東晉與南朝時期,從此不難推測處孫堅父輩與祖輩的家世如何。

二、孫堅的履歷

孫堅年少的時候在富春縣當縣吏,然後在十七歲的時候擊敗了海賊胡玉,才得以當上了一個假尉(代理校尉);之後的孫堅雖然參與平定了許生的叛亂,歷時三年,才得到一個鹽瀆縣丞的職位,而後又分別在盱眙與下邳當了縣丞,始終沒有當上縣令。孫堅之後得以發跡,是因為跟隨朱俊平定黃巾之亂,又隨張溫參與平定涼州的戰爭,最重要的是他平定長沙區星的叛亂,得以當上了長沙太守。這一年,孫堅已經三十三歲了。

可見,他的仕宦經歷完全因為個人的奮鬥,所謂「堅世仕吳」根本沒給他帶來任何益處,從此不難看出韋昭作為吳國史官對君主家世的虛美。

孫堅的出身卑微,從孫堅與其妻子吳夫人的婚姻問題也可以看出端倪。吳夫人是吳縣人,搬到錢塘,與弟弟吳景居住在一起。孫堅聽說吳夫人「有才貌」,便想娶她;然而吳夫人家裡的親戚卻嫌孫堅為人「輕狡」,使得孫堅「甚以慚恨」。據方詩銘先生考釋,「輕狡」一詞是儒學世族鄙視寒門的說法。

從記載看,吳夫人一家明顯不是什麼世家大族,最多算是一個有文化素養的士族,從後來吳景跟隨孫堅征戰且吳家所出名人有限,就能看出吳夫人的家世背景並不是很高。但就是這樣的一個普通文化家庭,其親族對孫堅也是輕視,可見吳夫人家的門第至少是比孫堅高一些的。雖說曹操也曾被陳琳在檄文中稱作「操贅閹遺丑,本無令德,僄狡鋒俠,好亂樂禍」,然而一來這是檄文,有失客觀;二來袁紹家族門第之高非吳夫人家族能比。畢竟,曹操的父親也曾當過太尉。

然而因為孫堅有「輕狡」之名,吳夫人擔心拒絕孫堅會給家裡帶來禍患,才同意嫁給孫堅的。孫堅早期交往的都是「鄉里知舊,好事少年」,不要說儒家士大夫,就是地方豪族也沒見到幾位。可見孫堅是非儒家的寒門無疑,而不是次等士族。

漢末三國作為一個過渡時期,有多處於名門與寒門之間的門第。這其中包括一些地方豪族,也包括一些沒落的大族。
曹操並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寒門,他早期與士大夫相處不和睦,更多的原因在於其父親是宦官養子的身份,還有曹操本人任俠放蕩的本色。但他少年結交的袁紹張邈等人又豈是孫堅結交的鄉里少年能比?曹操父親曹嵩官至太尉(雖然是買的),曹操二十歲舉孝廉為郎,併當上了洛陽北部尉,不久就成為了頓丘縣令(孫堅卻當了那麼久的縣丞),之後更是成為西園八校尉之一,與袁紹、袁術等人並列,這都不是孫堅所能仰望的。

孫堅斬殺王睿,孫策後來對江東大族英豪的屠戮,如盛憲、周昕、王晟、鄒他、高岱等人及其家族,孫權對江東大族的迫害,如陸績、虞翻、魏滕等人及其家族,均可窺見富春孫氏的出身。田餘慶在《孫吳建國的道路》一文中多有考證,概不贅述。


三、孫權父子的婚姻行輩

從孫權對待自己與兒子的婚姻,也能看出孫家的非儒家本色。順帶提一句,從長沙走馬樓吳簡出土資料看,吳國文書把十四歲以下的女子稱為小,十五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女子稱為大,且小於十四歲結婚佔比不過百分之一——可以推測十五歲是個婚姻分水嶺。

孫權的徐夫人,也是吳郡富春人,是徐真的孫女。而孫堅的妹妹嫁給了徐真,可見徐夫人是孫權姑母的孫女,即孫權的侄女。

孫權的第六子孫休,其妻朱夫人是朱據與孫魯育的女兒。孫魯育是孫休同父異母的姐姐,可見朱夫人是孫休的外甥女。

孫權的第七子孫亮,其妻全夫人,是全琮的侄孫女。而全琮的妻子孫魯班是孫亮同父異母的姐姐,可見全夫人是孫亮的孫女輩了。

孫休娶了自己的外甥女,這與漢惠帝娶自己姐姐魯元公主的女兒張皇后似乎情況一樣。這兩對,都是長輩(孫權與呂后)一手操辦的。

荀悅對漢惠帝事的看法是「姊子而為後,昏於禮而黷於人情」,裴松之則認為孫休是一樣的情況。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感嘆:漢時法制,疏闊如此。

孫家婚姻如此不注重禮法,這與富春孫氏的出身是分不開的。孫家對儒家的禮法的漠視,原也不是大驚小怪之事,不過孫權怎麼也想不到:這一切導致了後宮之爭甚至朝堂之爭的悲劇。

感謝孫權,造就了三國時期政治水平最高的女政治家——孫魯班。

——————————————

參考史料:陳壽裴松之《裴注三國志》,司馬遷《史記》、沈約《宋書》、荀悅《漢紀》、干寶《搜神記》、劉義慶《幽明錄》、劉敬叔《異苑》。

參考論著:

趙翼《廿二史札記》、

盧弼《三國志集解》、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講演錄》、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

方詩銘《三國人物散論》、

李開元《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

于振波《走馬樓兵簡續探》。


我其實挺喜歡孫堅,孫策,東吳諸將的。
但實在架不住孫權這位大神一把好牌不想著贏也就算了,還四個二帶著倆王這麼打。

太噁心人了。。。
———————————————————————————————————————————
歪個樓,當我玩三國志12的時候,看到曹老闆的「魏武之強」,劉先主的「義勇軍",再看看我們的孫大帝就個可憐兮兮的」全軍堅守「。
不由得會心一笑,暗榮就是懂歷史啊,23333333333333.


我找到了孫吳的一個重要吹點,「孫吳極大地拓寬了漢民族的生存空間」,畢竟我吳「東苞百越之地,南括群蠻之表。」

首先突出的是孫吳對浙江的開發, 「迨孫氏立國江東,三吳(吳、會稽、丹陽)為根本所系,經營闢劃,不遺餘力,而新縣林立矣。即西晉初年所增設之四縣,語其開闢之功,自亦當歸之孫氏。」「是盛唐之有功於浙江,蓋僅亞於孫吳而已。」「浙西之地於全省不過十之三,而(孫吳)辟縣多至十一,此則須歸功於賀齊、陸遜、諸葛恪諸人開闢山越。」——《浙江省歷代行政區域——兼論浙江各地區的開發過程》

另外,漢朝的時候,福建還僅僅是會稽郡下的一個縣,孫吳除了設建安郡,還新設了一大堆縣。今天很多福建人都自稱祖上是東晉衣冠南渡來的,但如果沒有孫吳在這裡辛辛苦苦地搞開發,衣冠怎麼南渡。

我自己是荊州某地人,我家鄉第一次置郡就是在孫吳。整個交廣,光是郡,孫吳就新設了八個,篳路藍縷,開拓之功不能忘。

還有台灣,你們每次和台灣吵架都把權權派人去台灣搶人口的事情拿來吹,這時候怎麼能翻臉不認孫吳之功呢?

唐朝和漢朝,哪個堪稱是中國歷史第一王朝? 這個問題下面,很多人吹漢朝的理由都是「漢朝拓寬了漢民族的生存空間。」如果你因此而喜歡漢朝,那你一樣也應該喜歡孫吳啊!特別是孫吳對蠻越的開發建立了東晉及南朝南渡偏安的根基,對保存中華文明的火種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利益相關,並不是吳粉,第一句話就暴露了粉籍。

至於高贊答案居然把士族門閥推到我吳頭上,魏晉的士族可以說就是在曹操的霸府裡面當官的,魏晉六朝的士族,吹起門第來,不是吹自家在漢朝做過什麼官,而是吹在魏晉做過什麼官,即使是吳姓,也只能灰溜溜地吹陸機。士族門閥居然能和我吳扯上關係,真是神奇~


有句話叫,先問有沒有,再問為什麼。

我不知道題主這個很少人喜歡孫吳政權的數據從何處統計而來,但就我所接觸到的情況來看,妹子里喜歡孫吳的多過其餘兩國。

還有,因為演義影響使得東吳近現代被無視就直說,犯不著東拼西湊也要整出些玩意來黑東吳,擱的像誰家沒點黑歷史似的。

孫權雖然比較渣,但也只不過是帝王所必須的權術而已,何況孫家作為淮泗門閥,必然遭到江東本土世族的抵觸,所以可以看出來孫權對江東世族的策略無非是連拉帶打,該結姻就結姻,該用寒族就用寒族,該黨爭清一波再送倆兒子就送,打壓了陸朱照樣焚個書就能讓人家後代為他賣命。

說江東人才少只有周魯呂陸拿的出手的,季漢人才很多麼?除了諸葛亮,法正龐統都只有入川之功,還死得早,諸葛亮一人撐過兩朝,怎麼沒人說季漢人才凋零?何況江東四大族朱武張文陸忠顧厚,都是人才輩出,只不過演義沒寫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再者因為孫吳政權結構原因,與其餘兩國的文武分治不同,東吳四傑都是領武職,文武兼備,陸遜更是出將入相,陳壽都為他單獨立傳,唯有諸葛亮與他待遇相同,如此英傑當時還有幾人?

孫權軍事能力不行,可說他不會用人就搞笑了,三大戰役兩次都與吳國有關,而且兩次都是吳國勝利,難道都是靠運氣?至於為什麼江東偏安一隅,一是物產豐饒長江天險能守得住,不必像季漢那樣因為蜀地貧瘠不得不以攻為守數次北伐,二是由南至北本就不好打,幾千年除了朱元璋誰成功過?

打江山易,守江山難,你讓曹操十八歲守江東,也未必能比孫權做的更好,堅守不出總比像袁紹那樣雄踞青冀並三州,結果全給曹魏送了經驗來的好。


因為渣權啊!你看這貨打個合肥打了幾十年了都沒打下來,攜著赤壁大勝的勢頭十來萬人圍毆遼神鎮守的合肥,愣是被人遼神帶了八百來人給嚇跑了,之後回回都是跟魏國在合肥對歐,歐了半天自己打不過撤退了,更別提赤壁之前一直想打荊州的注意,愣是被個黃祖給攔在江夏死活過不去。。。這讓人如何喜歡得起來?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太過偏激。
從人們同情弱者角度、忠義角度 帶入了蜀國勢力角色。
而渴望強大和成功的人選擇了奸雄,同時也選擇了歷史發展的必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吳國相對追求安逸,造福一方百姓的角色。加之富有英雄氣概的孫堅、孫策英年早逝,只留下善弄權術的孫權,兩邊不靠。

羅貫中挺狠的。三英戰呂布 溫酒斬華雄 都是人家孫堅乾的,為了襯托劉關張三人,竟然篡改歷史,寫孫堅大敗。
真實的歷史可能比不上比小說精彩渲染,但歷史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小說~~~


一、羅貫中把太多屬於孫吳的英雄事迹挪給了劉備,比如虎牢關,比如赤壁。長期以來魏蜀的光輝太盛,遮住了江東。
二、魏和蜀漢都有所謂正統的名義,唯獨吳在這方面缺失了。
三、東吳名臣與魏、蜀其實難論高下,但是君主水平差太遠。唯一有能力懾服江東豪族謀取北方的孫策早早逝世,使得孫吳政權在其後的半個世紀都只能依靠地利守勢來維持統治。相比較至死北伐不休的季漢,還有一心統一天下的曹魏和晉,這種方式當然得不到大多數人的喜歡,雖然那是唯一可行的選擇。
四、孫權的人品真TM爛……雖然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個合格的君王。


補充:
有熱心知友對該答案提出了異議,為避免大家誤解,做一個解釋:

既然問題是「為什麼喜歡孫吳政權的人數少」,所以我對三國成員的評價方式不是參照史實,而更看重各國將士在大眾心中的知名度
P.S:我就知道會有人提到賀齊,可惜在《三國演義》中,賀齊幾乎就是在打醬油。

雖然吳國將士如 @湯恩伯 所列舉有很多,但是就知名度來說,算得上頂級的並不多:
周瑜魯肅黃蓋呂蒙甘寧太史慈周泰陸遜(我再加上孫堅孫策
不能否認,其他如程普韓當凌統蔣欽與之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陳嘉誠 蜀國名將雖少,但知名度高的很多:
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諸葛亮徐庶龐統法正魏延姜維


至於魏國,就更多了:
荀彧荀攸郭嘉賈詡程昱許褚典韋夏侯惇夏侯淵張遼龐德張郃徐晃鄧艾鍾會司馬懿

------------------------------------------------------------------
以下為原答案:

我覺得孫吳政權里拿得出手的大將要比蜀魏少很多
看看現在市面橫行的三國遊戲吧,吳國里永遠是大喬、小喬孫尚香充門面,話說讓這一群萌妹子打打殺殺真的好嗎?


樓上,
誰說孫吳出彩的人少:
初代目孫堅為天下義軍先鋒勇不可當;二代目孫策長的死帥,武藝死高,老婆死美,事業面更是一片大好,而且什麼「士民見之無不傾心,樂為致死」個人魅力碉堡了,這不是現代富帥一族的楷模么,我最喜歡孫策的說,三代目孫權就更不用說了。
還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帥簡直就銜接的天衣無縫,兩個大決戰把兩個邪惡軸心的超級大國夢都打進進了長江里。
誰說騷人們忽視江東豪傑:
自古大部分文人們就是把赤壁之戰的功勞放在周瑜身上的,「東風不與周郎便……」「小喬初嫁了……」還那個經常被拿出來說的好兒子的楷模仲謀同學(他哥也是這個評價,不過影響低點)


舌戰群儒:一個諸葛亮秒了吳國所有文官。
三氣周瑜:一個諸葛亮爆了吳國大都督。
合肥張遼:一個張遼堵了孫權一輩子。

魯肅被塑造成了老好人,孫權在赤壁面對曹操鐵蹄還猶豫要不要投降;
陸伯言漂亮的防守反擊?打的是我們政治最正確+為了兄弟報仇的大黃書;
呂子明驚險的白衣渡江?乾的是我們敬仰萬千黑白都拜的武聖關二爺。。

黃蓋老爺子、周泰純爺們都不符合偶像氣質,甘寧臨死被沙摩柯追的到處跑,
太史慈孫策前期屌爆但那時還沒吳國這個概念,權權接位以後也沒幹出啥驚天動地的事情。。

綜上。。實在愛不起來呢~


魏國曹家那一大家子都是著名文人,曹操、曹丕、曹植都有不朽詩文,曹沖也留下了幾個眾口相傳的故事;蜀國有個諸葛亮,一篇出師表名垂千古。反觀東吳,將領雖多,卻沒有一個出類拔萃的文人,沒留下一點能讓人念叨的東西,時代一變,誰還惦記它?


俺是合肥人,吳國那孫子總處心積慮想打俺們合肥,你說,就憑這一點,俺能喜歡他們嗎?(聲淚俱下控訴中)


各種門閥政治研究借古諷今,雖然在知乎深入人心,恐怕不是一般讀者的評判基準。

三國人物流行評價如何,到底還是得看《三國演義》安排的戲份。全民性作品除了原著也就是央視94版電視劇了。

其中,孫吳在的個人英雄主義橋段比較少而平淡,孫堅冤死,孫策遇弱很強還沒遇強也就冤死,程普黃蓋韓當祖茂四英戰汜水沒收到什麼人頭,周郎赤壁做了孔明陪襯,魯肅開會做了關公陪襯,陸抗蹲戰壕做了羊祜陪襯,太史慈周泰甘寧丁奉的作用似乎就是各種擦屁股找場子——還要搭上一條半條命,呂蒙和陸遜是捅刀撿漏的小人……諸葛恪,我看好你喲。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中國江蘇崑山一名骨髓捐獻志願者墮胎救一名患血癌兒童?
如何評價陝西藝考後媒體報道宣傳單亂扔一事?
如何看待 1.5 萬科學家發出對人類的「第二次警告」?

TAG:歷史 | 三國 | 社會輿論 | 東吳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