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精神分析?


我不能同意「精神分析的重要意義不在科學上,也不在心理學上,而在文學上」的說法,這種說法似乎有些暴殄天物。
如今每一個樸素的心理學家——即每一個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在其對自身心理狀況進行分析時採用精神分析的一些理論。進一步地,整個社會科學領域都被精神分析影響。文學領域當然不例外。
因而,如果要說對精神分析的看法,那麼至少得對整個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有所涉獵,不然,則會犯下「不在科學上,也不在心理學上,而在文學上」這種錯誤。
學生知識淺薄,只了解精神分析對於心理學領域的重要意義,不妨羅列如下:
1、第一次關注人的內心。馮特、構造主義以及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重點皆在於感知覺等低級心理過程,從弗洛伊德開始,心理學家們明白了有比感知覺重要並困難千倍的東西(這裡沒有考慮艾賓浩斯的記憶研究)。
2、心理學上的各種治療體系皆是基於人格心理學的,而人格心理學研究的開創者即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此之謂「天下武功出少林」。精神分析的確不可證偽,的確可以被看做是不科學的,可是其極強的治療效果以及如今的廣泛應用,難道因為其不可證偽就被抹殺?
3、稱心理學為科學,來自於華生的近乎偏執的信念。行為主義在美國的盛行,使得心理學變成了一門科學,但同時也失去了對於意識、本能等重要心理概念的重視。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精神分析似乎在某種程度上與行為主義互相補充著。在整個美國心理學世界都沉浸在行為主義之中時,如果沒有精神分析,現在的心理學又會是個什麼樣子呢?
4、心理學的幾乎每門分支學科都要講到這個領域的精神分析觀點。精神分析對心理學領域的極大影響力,以及其完善整個心理學知識體系的努力,促使著各種心理學流派的前進。
5、等等。


精神分析的145條箴言

1.學精神分析不要用腦子而是要用身體。

2.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論是探索工具是治療方法。

3.心理治療不是治療一個人,而是治療一個家族鏈。

4.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療師。

5.逆反心理是父母親的問題而非孩子。

6.催眠是給治療者以暗示,精神分析是挖掘潛意識的東西。

7.精神分析理論的出現,使西方國家集體意識發作率降低。

8.精神分析是研究關係的學問,研究的對象是愛恨情仇,如果說它不是科學,那麼它一定高於科學。

9.精神分析可改為育兒學。

10.精神分析揭示了父母與子女間的相互殘殺的關係。

11.一個人的現實人際關係是他的內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結果,而他的內心世界又是在早年的時候與其父母親的關係中形成的。

12.人在六歲之前形成人格,六歲之後的經歷是六歲前的強迫性重複。

13.移情就是一個人把他早年與父母親的關係轉移到與諮詢師的關係上來。

14.弗洛伊德是把神經症變為移情神經症進行治療,而自戀性人格障礙不能移情,所以不能用精神分析進行治療。

15.享受自由的代價是忍受孤獨。

16.永遠不分析別人,只說自己的感覺。

17.越是本能的越可靠。

18.女人讓自己漂亮是吸引男人的,女人讓自己皮下脂肪增厚是準備生孩子的,女人讓自己肥胖是對性的拒絕。

19.我們對一個人的態度、看法、情感和行為,部分地是被這個人教會的。

20.貧窮的實質是受虐。

21.一個人早年的時候被不喜歡,就在後來勾引別人不喜歡。

22.父母對孩子不好,孩子就越來越離不開父母。

23.移情是過去的重複,是時間上的錯誤。

24.高考焦慮不是怕考不好而是怕考好,是害怕成功。

25.胃潰瘍是內心有孤獨和依賴的衝突,是「吃不消了」。

26.暈車船是因為控制性過高。

27.哮喘是內心孤獨和依賴的嚴重衝突。

28.鼻炎是家庭控制太強。

29.乳腺癌是因為與媽媽關係不好,是對媽媽的報復。

30.在一切疾病的發生髮展過程中,心理起了很大作用。

31.迴避自己的很多想法,可能是成病的原因。

32.精神化表達是從軀體-行動-圖象-語言發展。

33.解釋無所謂對和錯,只要能整合病人的經驗就是對的。

34.心理治療是一種人造的非自然的關係。

35.說出對病人的診斷就是對病人進行貼標籤暗示。

36.一切心理問題都是關係的問題。

37.性的需要是追求快樂和繁殖,攻擊的需要是證明比別人優秀,這是內驅力理論的兩個基本點。

38.人活著就是為了尋求關係,是客體關係理論研究的基本問題。

39.一個人寧可在心理裝一個對自己的迫害者,也不願意自己沒有關係。

40.一切心理障礙都是關係的障礙。

41.每個人都傾向於活在過去,精神分析是要人們活在當下。

42.性交是用女人的存在證明自己的存在。

43.看到父母做愛留下的創傷是嫉妒和孤獨。

44.性行為合理性三要素是成人、私密、自願。

45.自我防禦機制的失敗帶來心理癥狀。

46.人一生都是超我和本我的鬥爭。

47.健康的人是在現實層面能夠滿足自己慾望的人。

48.總是讓自己不平衡就容易讓自己生病。

49.心理治療就是幫助病人找個合適的理由騙自己。

50.如果一個女人叫床不好的話,她在生活中就亂叫。

51.女性的性冷淡是性壓抑。

52.慾望得不到宣洩叫憋著,應該有的慾望而沒有叫壓抑。

53.男人過度肥胖是拒絕自己吸引女性。

54.男孩學習成績永遠倒數第一是攻擊性壓抑。

55.肥胖的男孩有一個很小的生殖器,因為他拒絕它長大。

56.男人的成就是男人性功能的延長。

57.歌德名言:永恆的女性,指引我們向前。

58.女人喜歡年齡大並成功的男性。

59.男人一輩子的任務就是把攻擊性象徵化。

60.過度上網是在現實層面的攻擊性被壓抑的結果。

61.反移情是探測病人內心世界的最好工具。

62.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發展出了一整套保護自己的措施,這些措施構成自我防禦機制。

63.心理諮詢師治療的目的是幫助病人把保護自己的措施變得成熟而堅固。

64.看一個人就看他是如何保護自己的。

65.一切影響治療關係的言行都叫阻抗。

66.好的精神分析師必須具備保持沉默的能力,堅決不先說第一句話。

67.要不顧一切地保護病人的面子,讓他優雅地改變。

68.慢,語言才有滲透力。

69.在快節奏的社會提供慢節奏的享受似乎很奢侈。

70.心理諮詢中最浪費時間的是快。

71.永不直接回答問題。

72.每個人都是潛在的雙性戀者。

73.不願意麵對曾經的傷害才進行情感隔離。

74.人必須一定限度生活在自己投射的世界裡,太多會造成衝突,太少就活不下去。

75.安全感從來不是外面的,而是自己內心的。

76.自做多情是不當投射。

77.禁慾是拒絕快樂,是對愉快的否認,以此來享受道德上的優越感。

78.強調孩子學習是害怕自己被拋棄。

79.「大人不記小人過」是用理性代替情感,是理智化防禦。

80.「掛羊頭賣狗肉」是反向形成防禦機制。

81.把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是大人在表達仇恨。

82.潔癖的本質是喜歡髒東西。

83.畫畫是塗抹大便慾望的升華。

84.一切過度的情感都是反向形成,有外遇的丈夫會突然對妻子好。

85.轉移防禦就是把攻擊性轉移到安全方面來。

86.抑制防禦就是為避免焦慮而縮小活動範圍。

87.合理化防禦就是為錯誤找個理由。

88.被動攻擊防禦一般是用自己生病來懲罰別人。

89.否認是人們常用的防禦機制。

90.孩子撒謊一定是父母給孩子製造了一個不撒謊活不下去的理由。

91.儘管現實明確存在著仍加以否認是本質否認。

92.用行為象徵性地說,「那個骯髒是現實不是真的」是行為中否認。

93.堅守不正確的信念不去看不願意看到的現實是幻想中否認。

94.使用特殊的詞語讓自己相信現實是虛假的是語言中否認。

95.過度誇張是掩蓋內心的平淡。

96.認同,是21世紀最大的問題。

97.女人是比男人進化較好的動物,是因為女人一生要完成兩次認同。

98.男女吵架是有性別認同障礙。

99.個性永遠大於共性。

100.戀愛的狀態是典型的邊界不清楚。

101.想念一個人想的抑鬱了就是愛,沒有抑鬱只是喜歡。

102.只要是領導就關係不好,以不喜歡的方式喜歡是反向認同。

103.抑鬱症是攻擊性的逆轉。

104.性愛的最高境界是施虐和受虐。

105.小時候受到虐待,容易英年早逝。一般用玩命工作把自己虐待而死。

106.分裂是在同一時間只能看到好或壞。邊緣性人格。

107.分離是把自己的意識分為可控制的多個部分。癔症。

108.退行就是退回到心理發展的早期。

109.沒有退行就沒有心理治療。

110.減少退行的辦法是目光接觸。

111.抽煙是退行到口欲期的表現。

112.見諸行動就是用行動表達內心的不安。一切反社會行為都是內心衝突見諸行動的行為。

113.投射性認同:一個人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方式來行為或作出反映的人際行為模式。

114.「沒有你我就活不下去」是依賴投射認同。誘導出來的情緒是同情。

115.「沒有我你就活不下去」是權力投射認同。誘導出來的情緒是無能和無力感。

116.父母的權力投射:「我不說你你就不知道學習。」

117.孩子在某些能力上的欠缺都是被父母扼殺的結果。

118.「只有我才能讓你滿足」是性慾投射認同。誘導出來的是興奮。

119.在與他人的關係中,你感覺到不得不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時,就進入了投射性認同中。

120.放過別人就是放過自己。

121.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被暗示的過程。

122.升華是唯一成熟的防禦機制。自我協調了超我與本我的關係並與現實相和諧。

123.一切藝術都是性慾的升華。124.軍人是攻擊欲的升華

125.諮詢師是偷窺欲的升華。

126.自私是一種疾病,過度利他也是心理障礙。

127.幽默是最高的防禦機制。

128.培養遊戲精神。

129.幽默是衝突的潤滑劑。130.防禦機制的強度,約等於人格的強度。

131.嚴重人格障礙和精神分裂症一般是口欲期的問題。

132.機械、固執、呆板等人格障礙一般是肛欲期的問題。

133.一切神經症問題都是俄里浦斯期的問題。

134.亢龍有悔---說明成功者的內疚感。

135.俄里浦斯情結是我們現在已經遺忘的、針對我們一生中第一個女人的全部心理活動,這些心理活動會以我們不知道的方式影響我們的一生。

136.俄里浦斯情結的引申含義是,一個人在渴望成功和懼怕成功後的懲罰的衝突。每一個正常人都不同程度存在。

137.考試焦慮症是典型的俄里浦斯衝突。

138.處女情結是俄里浦斯情結。

139.尊重說明了距離感。

140.男人和女人的關係是體液交換的關係。

141.忘記自己時諮詢師就使病人減少防備。

142.老人一般通過疾病來控制別人。

143.凡是抱怨太多的人都是沒有長大的人。

144.遇到阻抗就繞開。

145.精神分析不談遺傳,因為遺傳是精神分析師解決不了的問題,況且說遺傳是說人家種不好。


說到精神分析就不能不說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Freud)作為知名度最高的心理學家,個人認為非常名不副實,而社會大眾對他也有較多誤解。比如說,非心理學專業而對心理學有少許了解的人一般會認為佛洛依德是心理學的創始人,然而他只是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學派的創始人。主流心理學界認為,弗洛伊德的盛名不止對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地位有所損害而且還妨礙了現代心理學知識在社會上的傳播,讓群眾認為精神分析是可以得出可靠結論的方式實在是誤人子弟。


下面列舉兩個事實幫助大家了解精神分析學派的地位:(1)美國幾乎所有主流大學都不設立關於精神分析的課程(2)我所遇見過的所有心理學教授都直言精神分析不是「科學」,其中一位甚至開玩笑說,如果遇到研究精神分析的博士生請「laugh him at the face"。

這裡說一下我對精神分析的缺陷的個人理解,首先這個學派過分強調了兒童時期和潛意識(unconsciousness)對人的影響,與近來在發展心理學的發現相左;第二個缺陷是缺乏可偽證性,和第二個缺點相比,第一個缺點幾乎不值一提,因為研究方法上的系統性缺陷是無法彌補的。


為了理解為什麼精神分析不靠譜其實不需要理解科學的方法論,一般生活常識就夠了。每個人對同一事物的認知是不同的,比如說有的人認為狗可愛,有的人認為兇狠,這是認知分叉的第一步,所以同樣是夢到狗,但是對不同的人來說有不同的含義;第二個誤差的來自於「我們想說的東西和我們實際說出來的東西不是一個東西」,也就是來自於認知和語言上的落差;第三個誤差來源是表達者的語言和接受者的認知之間的誤差。這三部下來信息其實已經扭曲得很嚴重了,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表達者是可以撒謊的。撇開最後更不可靠的分析方法不說,只考慮信息的收集方式,精神分析就已經遠遠達不到科學對可靠性的要求。


精神分析的錯誤在於忽略了基於實證的現代心理學研究思路,似乎把心理學拖回了兩百年前精神哲學(mental philosophy)盛行的時代。除此之外,由於缺乏嚴謹的科學論證思路,准入門檻和理解難度相對低很多,因而更容易在社會上傳播,從而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導致社會大眾對心理學的誤解以及衍生了一個唯利是圖,而且幾乎有害無利的精神分析產業。


說實話,如果有人言之鑿鑿地說經典精神分析中說的俄狄浦斯、陰莖嫉羨、閹割焦慮、肛欲期愛排泄物等等等的說法都是100%精確地描述現實世界,我是完全無法信任的;

如果說客體關係學派說的嬰兒是怎麼怎麼想,怎麼怎麼感受的,嬰兒的世界是怎麼樣的,說這是100%精確地描述人類幼期的精神世界,我也是完全不能信任的;

但如果你把這些理論學說當做是一種理解人類精神世界的工具,它確實是極為有用的;它不能說是真理(至少我不認為它是真理),但它是從人類的經驗中得來,並希冀去框架性地描述一個人之所以是現在這個樣子的原因是什麼,之所以停滯在當下的理由又是什麼。

建立框架和理論後,再依憑此去推理,希冀去理解一個人。

只是說弗洛伊德這個老頭有很深的宗教學功底(他是19世紀的猶太人,幼年的保姆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很擅長使用一些文學性、神秘學性質很強的隱喻去描述他的經驗,並建立學說。

退一步講,如果把精神分析當做是一種藝術來看待的話,也許更能接受一些;

而如果你感受過精神分析的魅力,你就很容易承認它是有用的。


有意思,好象認為精神分析法是垃圾的人還滿多的。

弗洛伊德的理論的確很不完善,但現代廣義的精神分析法是根據大量的臨床案例來進行修正的,說它是」20世紀最具迷惑性的偽科學「未免有些過分了。

說起精神分析似乎就等同於」童年陰影「,等同於」解夢「,等同於」一切都是因為性「,這的確給精神分析籠罩了一層」偽科學「的色彩,現代心理學也並不廣泛支持弗的理論,但這其實是世人對它的誤解。精神分析的核心價值在於對心理現象的追根溯源——弗認為幾乎所有個體心理問題都可追溯至生、死、性這三種本能——我們暫且不去評論其理論的對錯,但將心理問題賦予生物性,追溯至伊底本能的研究方法,其意義不用我說大家也都知道。

在臨床心理治療中其實精神分析法也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畢竟心理治療與生理治療不同,不是醫生看了癥狀就可以開方子,已影響行為,但還不至於病態的心理治療中,其實沒有」對症下藥「這一說。在大部分案例中,」心病還需心藥醫「,心理醫生的職責並不是告訴病人,他/她的哪些心理是錯的、負面的,要如何避免和改正,那不就成了小學老師了?一個合格的心理醫生,所要做的是慢慢引導病人,啟發他們發現自己心理問題的根源(事實上在這一過程中往往心理醫生也並不知道問題在哪裡,這種啟發是雙向的),並發掘自身心靈的力量來克服這一問題——精神分析法是引導途徑的一種,途徑本身沒有對錯,從A地到B地,你不能說某條路線是對的,而另一條是錯的。心理治療的治癒率不高,一方面是因為心理醫生沒有足夠的耐心,另一方面,也並不是每個病人都擁有那種心靈力量的。


暈死,精神分析變成弗洛伊德一個人的理論了?沒有人提到拉康嗎?沒有人提到齊澤克嗎?
精神分析不只是一種方法論(這種方法論在拉康時代得到了極大改良),更重要的在於,是一種思潮,而且能夠引領後現代思潮的發展。這樣一種具有包容力的思想結構不偉大么?


問這個問題的人,應該是奔著性本能理論來的吧

1. 性本能有沒有潛伏期?弗洛伊德認為潛伏期(6~12)的時候,性本能是被壓抑的。但事實似乎認為性本能並沒有被壓抑,而是逐漸增強的,見:Elkovitch, N., Latzman, R. D., Hansen, D. J., Flood, M. F. (2009). Understanding child sexual behavior problems: a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framework.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9(7), 586.

2. 性器期(3~5)歲是怎麼樣的?如上文所述,性器期的性本能並不比6~12歲強。如果性本能的強弱會導致俄狄浦斯,那麼俄狄浦斯就不應該發生在3~5歲,而應該發生在6~12歲。

3. 為什麼弗會提出俄狄浦斯這個概念?《心理諮詢導論》196頁,關於男女平權部分指出,弗洛伊德不相信「紳士」會侵犯女童,於是就用性本能,強行說這些性侵的記憶都是受到性本能的驅使,杜撰出來的。現在看來性侵問題已經是路人皆知的。

4. 強迫性重複是什麼?聽起來是重複以前的發生的事情。現代的研究對於性的強迫性重複有一個新的解釋:童年性虐待會增加性成癮的風險,不論男女。見:

Sandra S. Stroebel, Stephen L. O"Keefe, Keith W. Beard, Shih-Ya Kuo, Samuel Swindell, Walter Stroupe. (2013). Brother–sister incest: data from anonymous computer-assisted self interviews. Journal of Child Sexual Abuse, 22(3), 255.

Cyr, M., Wright, J., Mcduff, P., Perron, A. (2002). Intrafamilial sexual abuse: brother-sister incest does not differ from father-daughter and stepfather-stepdaughter incest. Child Abuse Neglect, 26(9), 957-973.

這個問題下有人用強迫性重複解釋,但是可能和性成癮混淆了。遭受過長期虐待的人,會不會比其他人容易吸引施虐者或引發他人的虐待行為? - 知乎

5.六歲以後都是重複過去,我覺得這句話部分是假的。1和2已經說明,性本能也有其發展的過程,所謂性慾期(12~)僅僅是性器期(3~5)的重複嗎?再者,汶川一地震,我就不明白怎麼個重複了。

6. 新精神分析還強調性本能嗎?這個問題可以看:王國芳. (2001). 試析對象關係學派的精神分析思想. 心理學探新, 21(3), 7-11.

弗洛伊德的第一代學生就有人開始放棄性本能了。也就是說,新精神分析的某些流派,已經有將近半個世紀不強調性本能了,而豆瓣上還評分8.1.

王登峰(1992)也指出:

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中強調的是性驅力(Libido)和攻擊驅力的表現特點,但在臨床實踐中所強調的則一直是驅力所指向的對象(或客體)……因此,這些臨床治療者開始對病人與他們的對象(客體)之間的聯繫感興趣。與精神必析不同的是,這種對象聯繫理論特彆強調,病人與對象之間關係的失調與嬰幼兒時與父母的分離。

王登峰. (1992). 精神分析理論的某些最新發展. 心理科學進展, 10(2), 25-31.

7.夢的解析在解析什麼?如上,既然夢的解析最早是以性本能為基礎的,後「性本能」時代也就需要有新的解讀。


精神分析把美國心理學從鎮定型轉變成了治療型,這不是因為精神分析方法治療了許多病人,而是因為它使我們對精神病患者有了新的認識,以及對疾病和健康新的、不同的認識(卡爾·曼寧格)


關於精神分析,關於佛洛依德,大家眾說紛紜。很多都是非專業人士的觀點,用精神分析的語言來說是自己投射出來的精神分析,其實連精神分析是什麼?什麼是潛意識?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什麼是移情和阻抗?基本上都不了解,人云亦云。鄙人從事心理諮詢行業到今年14個年頭了,算個半吊子精神分析師吧,說點自己對精神分析的看法。要是大家真的要討論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先看看這些精神分析名著再交流比較好。《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性學三論》、《文明及其缺陷》、《日常生活的心理學分析》《圖騰與禁忌》、《摩西與一神教》等等。如果把佛洛依德全集都看完,那討論起來就精彩了。
1、佛洛依德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讓人類對於自身的認識邁出了一大步。曾經有人將哥白尼《日心說》,達芬奇的《物種起源》,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列為西方人類三大思想革命,讓人類從理性的層面突破,認識到潛意識的存在。潛意識三個字說起來好容易,其實真正有體悟的人才明白這三個字的涵義,而不是語言文字遊戲。這句話說了算白說。呵呵。
2、佛洛依德是一個很嚴謹的人,用科學的精神探索心理和潛意識的世界,他通過長期的自我分析和精神分析治療了解人類內在的壓抑的潛意識,揭露出潛意識的運作方式和壓抑的來源,並將這種結構在現實生活中的移情和投射也表達清晰,通過夢的解析和自由聯想的方式來幫助人認識自己的潛意識,將人的心理問題的根源——童年的影響力揭露無遺。
3、六歲之後沒有新鮮事。人的心理結構在早期已經確立,後面的生活是在原有的模式下不斷的強迫性重複,不斷的移情和投射,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強大的個體,其實只是內在潛意識控制下的必然產物。沒有一隻麻雀會無緣無故停留在你的桌上,你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精神分析就是幫助你尋找到你為什麼是這個樣子,從而回溯到你的精神發展歷程,回歸到根源,修復你的心理創傷,重建內在人格,最後回歸現實生活。
4、精神分析不是一門理論,它是需要我們去體悟的,理論只是智力遊戲,精神分析的理論需要回歸到我們的精神生活中,變成真正的感受和體悟,就知道佛洛依德所表達的東西是什麼意思了。口說而不行,那只是空口白話,做無用功。
5、佛洛依德經典精神分析的地形論:意識、前意識,潛意識;精神分析的人格論:本我、超我、自我。本能論: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精神分析的發展論:口欲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青春期;精神分析的方法:夢的解析、自由聯想;精神分析治療的核心:移情和阻抗。
6、絮絮叨叨這麼多,也就想為這位大師正個名,作為開創性的開山鼻祖,心理學中基本上沒人能達到他的成就。為佛洛依德致敬!


剛才有人提到過拉康,至少拉康本人對弗洛伊德是非常崇敬的——雖然他幾乎重構,完善了精神分析理論,通過語言學的基礎使之變得更加嚴密,更加像一門理論。他曾經對他的學生說:你們可以管自己叫拉康派,而我則是弗洛伊德派。
儘管如此,我們不得不承認拉康的精神分析在臨床上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效果。其中原因我個人意見是——拉康似乎並不承認有正常心理存在。從他的鏡像理論中可以看出,所謂的主體從一開始就是被引向歧途的。他本身的治療也是一種『無為』的治療。他非常反對北美分析師那些強調病人自我調節能力的做法。當然,這都是我個人意見。我本人也沒有接受過拉康派分析治療。只是聽說拉康派的治療在過程中比較拒絕病人對分析師的認同。當然,開始分析還是需要共情的。但只是一點點。
齊澤克我更覺得是個學術小丑。但是我個人挺喜歡他的,他將拉康的理論廣泛運用到了通俗文化批評中去。說實話——沒有齊澤克,今天就沒有那麼多人會知道精神分析和拉康。

當然,拉康可能會覺得——我們在討論精神分析這件事情,本身和精神分析一點關係都沒有吧。

個人見解,歡迎指正。


說是精神分析,其實大家討論的重點都放在了放在了對弗洛伊德的評價上,不過,畢竟精神分析的老祖宗嘛~~~
最近剛看完了一本書,張源俠的《心理黑洞》,他在美國進行心理諮詢和治療的過程中,經常性的,甚至在書中提到最多的便是關於弗洛伊德的理論。包括心理問題大部分是由於幼年時期受到的創傷影響,性發展的口唇欲、肛門欲、性器官欲,夢的解析等內容,由此可以看出,精神分析依然有著強大的基礎。
另外,在看《時間簡史》時,霍金的一句話也能很好的說明一些問題,「那就是科學,便是在推翻中前進的。"這個前提是,我們將心理學當做科學來看待,從實驗的特徵來說,心理學確實是科學,但因為其脫胎於哲學,便不可避免的有許多理論為人所詬病。弗洛伊德本身就是一個具有複雜人格的大師,因此,他自身的精神問題也成為不少反對者的矛頭指向。 他的理論有一些已經被推翻,但其提出的大部分理論還是對目前一些問題的最佳解答,相信這點,便可以客觀的看待精神分析這一理論。
一個理論,僅是理論而已,在正確的時候運用,在公認已經無效的時候便捨棄,科學不就是這樣發展的嗎?即使是失效的理論,依然會進入歷史,依然會有人去研究,因為它的影響力已經不可否認。這便是我心中對精神分析的態度。


支持 楊沁雨 的說法
精神分析的重要意義不在科學上,也不在心理學上,而在文學上,僅此而已
不過在程度上有些區別:

在心理學上,你可以乎略 Freud,很多學校正是這樣做的。而在文學上,如果用僅此而已似乎太輕描淡寫了,整個二十世紀的藝術創作規跡都因他改變了,你可以說大部分藝術家都有意識無意識的受他和精神分析的影響。

另外,要說的是 Freud 還是個很牛的科學家的,除了心理分析,他還是有實實在在的其它研究成果的。


我在 心理學從業者怎麼看待近年來在國內心理諮詢和治療中十分流行的沙盤(箱庭)療法? - 穆穆的回答 的回答從某種程度上其實回答了如何看待現代的精神分析理論和方法,並且反駁了關於認知行為等方法優越於精神分析,也適時反駁了關於精神分析批判的主要觀點:見下

我這裡所說的精神分析流派不僅僅是指佛洛依德的經典精神分析,更多的是指當代社會更加流行的現代精神分析學派以及更加整合的以精神分析為基礎的心理動力學取向流派。如果仔細了解和學習過後我想對於精神分析的批判會更加嚴謹和詳實,而不會僅僅提出 「精神分析已經不是英美澳等國家的主流學派」和 「精神分析是缺乏循證方法,不科學的方法」 這兩點反駁論據了。

誠然,高效快速和有證據支撐的心理學治療方法在現代強調快速和效率的社會中是必然受到一部分人的追捧和推崇的。就我個人來說,在系統完成精神分析和心理動力學培訓之後也十分想要了解和接觸CBT和遵循循證方法的一系列流派。只是,精神分析的魅力我想遠比CBT和其他循證方法,至少在現在的中國社會裡是如此。所以,如果沒有系統學習和了解過精神分析的人,即便title寫的是治療師和諮詢師,關於精神分析的看法我想也只能是泛泛的從眾而談。

精神分析和以證據與實驗為基礎的CBT等流派而言,就我個人看法,是建立在專業基礎上的個人直覺的一門藝術。其工作過程和工作效果也是更多以諮詢師和治療師人性為基礎,治療師本身做工具。對結果的衡量也是基本沒有太多統一和可以測量的標準,但不代表是失敗和沒有功效的。且不說精神分析動力學治療時間更長,人性中的很多部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改變又怎麼可能通過一朝一夕的幾次治療而形成?當然我們相信人性中的自主性和領悟能力,只是有些部分可以通過快速高效方式做調整,而有些地方是需要長時間工作的,精神分析必定是後者。

另外,精神分析中提出的「意識」與「潛意識」;「移情」與「反移情」,外加「投射」和「投射性認同」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就我個人諮詢中所體會到的,自己意識裡面所知曉的,和自己未曾知曉的部分,差距是很大的。固然有人會辯駁說精神分析有暗示和引導之嫌疑,我想說,那他們太不了解精神分析動力學治療了。我想任何一位曾接受過動力學方向諮詢體驗的人都明白諮詢師態度基本是中立和客觀的。這一點毋庸置疑。發現自己多年來未曾看到的,或者也可以說換一個角度去看,本身就是一件很療愈的事情(或許這一點僅僅局限於神經症水平吧······)。還有精神分析動力學治療裡面一個常有的概念,「投射」「移情」「反移情」,通過將治療師/諮詢師 本身作為工具,來重現和修正來訪者與自身及與他人的關係。在我理解里,「投射」無處不在,只要有人與人交往的場所,「投射」便隨時會發生。諮詢室就是一個微型的場,可以容納各種「移情」,「投射」進行。我們不僅會賦予與親人在對方身上,還會將自己身上的一部分賦予到對方身上。由此,一切互動都以一種突出的方式顯現出來。讓你能夠看到,感知到,體驗到,隨後才能允許修正和改變。

精神分析理論大多是建構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你可以說它們總是關注在過去,但不意味著忽略現在。「here and now 此時此地」的方法正是對上述言辭的有力反駁。過去是用來發現的,現在才是用來改變和體驗的。只是人所有的一切都是由過去組成,所謂「知己知彼」,只有充分了解曾經所經歷的是如何影響我們現在的,才有機會調整現在的模式吧。

至於為何在國外都已經快要逝去的精神分析為何國內如此火熱,曾有觀點說,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經歷了太多的磨難和波折,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的創傷需要回溯和整理的力量,而精神分析恰好某種程度上符合了人們的這種需要,適應了這樣的集體無意識吧。有趣的是,佛洛依德提出精神分析的之前的年代,貌似也並不是很太平吧。。。

暫且先寫這些,想到什麼再來補充。發現其實回答並非所問,著實是看到某些回答有感而發,歡迎各種意見想法。


似乎大家對精神分析的理解都還停留在弗洛伊德的時代,現代精神分析已經把注意力放到俄狄浦斯期之前的時期,弗洛伊德認為不可分析的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在自體心理學的理論框架下也可以得到治療了,而越來越普遍的邊緣型人格障礙,也可以用客體心理學來理解和治療,這些是代表現代精神分析的兩大發展。
換句話說,弗洛伊德的理論還停留在神經症水平,主要涉及俄狄浦斯期及俄狄浦斯期之後的心理問題,現代精神分析中的客體關係心理學和自體心理學則把關注點設置到前俄狄浦斯期,解決了很多弗洛伊德當年無法解決的問題。
相對而言,拉康的思想帶有更多哲學的色彩,我對他不了解,不知道其臨床應用主要體現是什麼。

補充一句,說精神分析是偽科學的可能不了解心理治療的現實狀況,精神分析現在已經廣泛應用於各大精神病醫院、心理醫院,已經取得無可置疑的臨床效果。現在對精神分析的批判不是偽科學,而是它「太科學」了,精神分析的病理化思維方式已經得到後現代思想的廣泛批判,特別是福柯。根據福柯的思想,還專門興起了一個敘事療法(後現代三大療法之一)。


說到精神分析就想到弗洛伊德,但是精神分析和弗洛伊德不能劃等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時代早已過去,他之後的很多精神分析師發展出來了更多的對現代心理學很有意義的理論和治療方法。
看到一直有人在說,精神分析是偽科學。然而,偽科學又怎樣呢?科學和偽科學也只是人類下的定義而已。現在的很多精神分析理論無法證明和證偽,但是不代表在人類發展到更高的文明之後依然沒有辦法證明和證偽。
就像是一隻井底之蛙不知道井上面有什麼,只是以為天空只有那麼小小的一塊;而當它跳出禁錮著它的那座井之後,才能夠發現原來世界那麼大。
科學就好比禁錮著青蛙視野的井,而人類就是那隻井底之蛙。
PS:我的回答依然沒有辦法證明和證偽,因為我用了比喻的手法,所以,我說的不是科學~


個人認為,精神分析是20世紀最具迷惑性的偽科學。
其一,精神分析所用的概念之閾限不確,弗洛伊德倒是省事劃分了潛意識、前意識、顯意識這座冰山,但是,這三者之間的明確界限在哪裡,弗洛伊德是模糊其辭的,多的是一大堆的比喻;
其二,精神分析的理論沒提供一個證偽的機會,你若不承認他的分析結果,他則說你是在抗拒,承認和否認都在他的理論的預測範圍內,所以,完全無法證偽(科學必須具有證偽的可能,即指出出現什麼情況,此理論不成立);
其三,弗洛伊德所提供的大量案例分析經不起事後跟蹤,也經不起現代科學的統計分析,效果有點類似中醫達人的獨家秘方、自說自話,不具有任何統計學上的意義;
其四,個人認為,精神分析的重要意義不在科學上,也不在心理學上,而在文學上,僅此而已。


好吧,我也覺得精神分析是偽科學,但我也覺得科學是偽精神分析。
科學的根基尚且不穩,後現代思潮的靶子也多半瞄準著科學,信仰科學的人------我只能稱之為一種信仰-------偽科學這個詞語與其說是拿出去殺人,還不如說在自殺。


目前有一種最流行的也是最簡單的逃避責任的辦法,就是跑去做精神分析治療。爬到沙發上,花費一整天訴說我們為什麼變成這樣或那樣。這也是最昂貴、最奢侈的消費。 治療師告訴你說,你的一切問題都源於兒時對你家褓姆的性幻想,源於對你過分關注的老媽,或是對你兇巴巴的老爸。你覺得這種解釋讓你解脫了嗎?若回答是肯定的,那你就多去幾次吧,只要你錢包里還有錢。精神分析治療會成為你終生依賴的拐棍。對你來講,借口是現成的。


堅一幢主體起來,住進來的還嫌裝修糙了,必須感謝弗氏。西弗從生(性)和死本能來建構了解心理的設計,具有本源意義。


精神分析的推理邏輯,我最難理解。是我程度不夠還是它本身有問題。?


感情文學是回收站哪
Intelligent Life magazine:IN DEFENCE OF PSYCHOANALYSIS
Freud』s ideas have become part of the fabric of everyday life—yet his methods are going out of favour. Robert Rowland Smith argues that the professionals have got it wrong
http://moreintelligentlife.com/content/ideas/defence-psychoanalysis


任何東西都有其可取與不可取之處,辯證看待就好。


第一,為什麼非要把精神科學歸於科學或者偽科學,由此作為如何看待它的唯一標準;
第二,同意 @魯卂 的觀點,精神分析不等於弗洛伊德,而不管是精神分析學派還是弗洛伊德本人,對於後世無論是心理學、文學或者社會學的發展,以及哪怕是談不上「學科」的個人思想之啟發,都是有其重大意義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達芬奇?
為什麼九州小說中江南的縹緲錄是絕對的扛鼎之作,還有這麼多人對他不滿?
如何評價蔡崇達的新書《皮囊》?
如何看待電視劇白鹿原中的白靈這個角色?
如何評價諸神字幕組?

TAG:心理學 | 學術 | 精神分析 | 如何看待評價X | 心理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