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故障藝術 (Glitch Art)?

它是怎樣興起的?有哪些代表性的藝術家?它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謝邀~
好久沒答題了,頭腦和指頭都不能鬆懈!

上圖作品:Lava rules everything around me

Giacomo Carmagnola的作品,答案最後會講他!


顧名思義,Glitch art 就是「故障藝術」。算是新媒體藝術的一個小分支,關於什麼是New Media Art我寫過一個回答:新媒體藝術是什麼?有哪些知名的作品? - 了不起的蘇小姐的回答
Glitch這個詞的意思就是「失靈;短時脈衝波干擾」,可以理解成一種自動或人為的bug。但是Glitch art不一定是只限制於數碼環境中的,在analog art里出現的機械、或人為干擾產生的故障都可以被歸為「故障藝術」;但重要的一點是,這不止是一種故障的呈現和表現,還應該是一種基於「故障」的審美創作,所以Glitch art也可以是看做是「美化故障」,或者通過「故障」完成審美活動的創作手段。

關於歷史
Glitch art的流行和進入學術討論大概是2010年以後的時候,但其實它的出現還更早一些。
最開始,Glitch art的產生還是電子設備成像技術里的「出人意料」的圖像錯誤,算是一種驚喜;後來,Glitch graphics成為了一種獨特的審美偏好,就開始慢慢被藝術家接受,並人有意為之,在設計領域裡也會有它的趨勢和左右。
最早「Glitch」在英語世界裡的記錄發生在1962年,在一次美國的太空計劃里,信號圖像的傳輸中出現錯誤,著名的美國宇航員John Glenn(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美國宇航員,曾完成過水星-大力神計劃)對這種現象的表述為:"Literally, a glitch is a spike or change in voltage in an electric current."翻譯過來就是,這個小故障是穗狀花序或電流電壓變化產生的圖像。

早期作品
Digital TV Dinner (1978) created by Jamie Fenton and Raul Zaritsky

我手上有這個作品的GIF,但是知乎怎麼不能上傳動圖啊!所以大家就自己去翻牆Youtube搜好了~總之,那還是analog的年代,1978年,人家還是在玩錄像帶呢。這個作品的音效,(對了,Glitch art不止是圖像,也包括音效)glitch audio 是 Dick Ainsworth做的。他們是取材於一個叫「巴利」(Bally)的視頻遊戲控制台,(貌似是美國第二代家庭遊戲機,我不知道是什麼玩意兒),干擾這個遊戲,然後用錄像帶記錄影像和聲音的結果。

比較有名的重要作品:Magnet TV (1965) by Nam June Paik

南大神的作品,在電視機上面放一個大磁鐵,顯示屏里的圖像和聲音就會發生變化,把物理的因素拿出來給你看,還有點幽默感。這種作品是屬於典型的人為干擾,有意為之的Glitch art先驅。而且我個人認為這種作品比較完整,除了顯示器里的圖像和聲音,整個電視機加上大磁鐵都有現代雕塑的意味,讓我聯想到杜尚在高腳椅上按一個車輪,錯位的聯繫,物件的隱喻。
同時,試想下,這種1965創作的作品放到2016年的今天,一個蠢萌蠢萌的人為干擾放到數碼科技成為空氣的年代,時間又是一大作用因素。對於科技和文化的觀念變遷,可以談論很多。總之,我覺得這種作品比現在很多人PS一下,或者截個圖就拿出來放上「Glitch art」的標籤要強上幾百倍。

事到如今,Glitch 已經可以囊括很多種類、媒介、載體的bug,例如電子軟體,電子遊戲,圖像、視頻、音頻,包括資料庫。
而在上世紀90年代中,glitch這個詞由於流行音樂錄影帶的大熱也流行過一整子,特別是那時有一批音樂人喜歡玩電子實驗音樂,甚至是直接用電子噪音來創作,於是產生了「glitch music」這個種類,特指代那些 「experimental/noise/electronica」風格的音樂作品。隨著這些VJ("video jockey"的縮寫)的推廣,glitch已成為一種審美風格影響了大眾的趣味,於是現在變成一種視覺藝術里的熱潮也不奇怪。我讀MFA的時候,還有一個黑人學長,就是腦殘形式的MTV VJ,天天各種拿麥當娜的MTV做素材,各種玩壞。

理論代表
荷蘭女藝術家Rosa Menkman算是Glitch art的領軍人物,她本人是一位glitch artist,同時還是策展人,是「glitch art」和「resolution theory」的理論家,出過一本書,專門研究Glitch art,叫做《The Glitch Moment(um) 》是 University of Amsterdam出版的。

同時,她還做了一個網站,相當於一個搜集和評論全球Glitch art的blog,叫做「Glitch Studies Manifesto」,網址在此:http://rosa-menkman.blogspot.com/2010/02/glitch-studies-manifesto.html
網站本身就非常的glitch art,怕你們打不開,截個圖給你們看看:

現在,Glitch art在美國已經不怎麼熱了,有點被玩過了的感覺,而且是個人都能稱自己是Glitch artist。不過,我覺得,在新時代下的Glitch art有一點復古的意味反而是有意思的,不要過度地強調技術和數碼科技感,反而是要回歸到圖像、結構、審美,較為深刻一些。
最後,小提一下我最近發現的一個glitch artist,pixel artist,也是個digital artist,畫面不全是Glitch,而是利用Glitch成為一種手段,討論媒介和圖像意義的關係。畢竟,作為二維藝術的圖像藝術還是得考慮到「符號-意義」,「能指-所指」的關係。
藝術家名叫,Giacomo Carmagnola,義大利人,貌似還是個學生。

上圖作品:「Church fire」
This has been one of my first experiments in which I combined pixel sorting with photoshop. It started as a test, but then it looked good so I carried on working on it.

上圖作品:「Derox」
這是把翻拍的老照片和PS進去的Pixel合起來的Digital collage作品,可以看出舊的文化符號(含帶著私人記憶和歷史情感)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但是人物的面容卻被數碼時代毀滅,能指產生所指。

上圖作品:"GWM" - OFFF, let"s feed the future
同樣是digital毀臉,面目全非的大理石人像,呈現出過去的藝術形式,現在的藝術形式或是疊加或是摧毀?Giacomo Carmagnola似乎在問自己,什麼是藝術?
他的作品在畫面表面還是有一定的裝飾意味,總之是看著還非常賞心悅目的,不像是一般的Glitch art看著就是一種「錯誤」,這種特色是我比較喜歡的地方。

上圖作品:「Sortintosh – pt.2」
這就比較明顯了,老式的電腦,雖然和一百年前相比已是非常驚人的科技進步,但在現代人的腦海中已是老古董。顯示屏流出的Glitch art,跟Nam June Paik的Magnet TV有點呼應,但是更是一種二維世界裡的自娛自樂,另一種層面的人為干擾。或許,也是一種自嘲,現在人覺得很「酷」的Glitch art在後世人的眼裡,也許很low,就跟這種古董電腦一樣,都是歷史和科技淘汰的產物。

------------------------
先寫這麼多吧。
希望你們覺得有用。
如果要轉載,請私信聯繫我。


【2015.12.07 更新】
很開心關注這個問題的人暴增,glitch這種在國內冷門東西終於被大家看到多一點了哈哈!有人喜歡有人討厭,它的魅力在於門檻低,在於你自己對原作的重譯與重現,創作過程樂趣很大。更新兩個視頻
故障藝術TEAM DOYOBI - ART OF MEMOREX (SKAM 2012)—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Contour amp; Shape - STAFF PICK on Vimeo -

--------------------------------------------------------------

我來推薦個glitch藝術家和幾個超接地氣的製作工具吧。

Alexander Peverett

最喜歡的藝術家之一,下圖為Grace Jones,電腦藝術作品。

Computer Graphic Painting系列

QR art

他們的組合Team Doyobi的作品也是贊爆了!!!!不論是音樂,視覺。最喜歡這個衝浪的glitch。
好吧不支持YouTube……以後我傳到國內網站上給大家分享,先貼個YouTube網址會翻牆的自己去看吧。
TEAM DOYOBI - ART OF MEMOREX (SKAM 20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ggB9NZjJrg

除了圖像,視頻,推薦兩個做glitch音樂的藝術家,網易雲音樂上就找得到他們
Alva Noto 與 Aphex Twin
alva noto 現場非常棒,聲光結合。

2. Glitch的工具:

APP系列

最推薦第二個gltiche,首先我隨便拉了一張圖進去

效果如下,大家可以自己重複加效果,或多個軟體同時使用,蠻好玩的。

除了APP,製造glitch的方法還有很多。比較常見的是轉格式,搞破壞,轉格式轉回去的思想。
比如一段聲音你把它轉成圖片格式,在「畫圖」中打開,畫幾筆保存,再把格式轉回去。簡單的glitch就出現了。視頻可以轉成音頻,修飾之後再轉成視頻播放,畫面就有了變化。
-----------------------------------------------------------

有人問用電腦怎麼做glitch,上傳了個視頻分享給大家。

1.【如何使用Audacity 來glitch 視頻】

Glitch Art Tutorial - Databending Videos in Audacity 第一步:輸入文件,但是以raw data形式。

import——raw data

第二步:修改encoding為 A-law,修改channel 為1 channel

第三步:選擇一小段加效果(注意要一小段!不可以太多!不然最後會播放不了!)

第四步:輸出export,保證header是raw header-less,encoding仍然是a-law,ok了~

2. 【使用ImageGlitcher 來glitch圖片】

ImageGlitcher是個在線工具,拉圖片進去就行了。

網址:ImageGlitcher


如果我沒記錯「故障藝術」不是作為一個派別門類而是一種美學態度「錯誤美學」[glitch aesthetics]出現的,把科技硬體或軟體的錯誤運行作為手段來創作。地鐵上失真的廣告,掉幀或者出現高純度幾何彩條,卡花的屏幕都可以用來創作。雖然它最初是一種態度,或者企圖建立聲音藝術中技術的方法論,但當這種創作手法被過度強調形成專利,尤其當故障可以人為施加時,再賦予其理論或意識形態就太牽強了。而且並不能因為它產生了故障就美了,就藝術了,當然它也可以是,可這種東西想想就煩的不行。

另外諸如鈞窯、雞血石之類的偶然之美與故障藝術兩碼事,鈞窯對技術要求非常高,雞血石也得靠營銷。故障藝術很多時候是沒有內容、沒有後話的藝術,甚至對「故障」進行了美學透支,以後誰想玩心裡還得想:「媽的,以前有人玩過了。」而對把故障可視化後倒賣給視覺藝術這種行為也是值得警惕的,正如上面所說,明明是單純的手法,畫面五彩斑斕了理論也五彩斑斕。

故障似乎是突如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東西,不過仔細一想,硬體 / 軟體正常運行沒什麼新奇,出現 BUG 也沒什麼新奇,BUG 總是有原因的,如同正常運行一樣有原因。


1. 機器和媒介容易出現技術故障,例如 CD 可能會跳針,黑膠唱片上有灰塵唱針可能會卡住,軟體可能會出錯(如本版許多答案所示)。

2. 作為工具,這些故障是不好的。是秩序的反面。

3. 等等,誰說的?憑什麼妳來規定什麼是秩序?我們在討論藝術,而非軟體工程。

4. 於是有人專門以機器發生故障時生成的視覺形象、聲音和其它結果為素材進行藝術創作。她們視其為某種「錯誤美學」。

5. 但事實上,不管素材多麼混沌和無秩序,大部分 glitch art 最終追求的仍然是某種已知的秩序。竹村延和的這首 Icefall 的素材是 CD 快進快退播放的聲音,但它像流行舞曲一樣悅耳動聽。從這個意義上說大部分 glitch art 是保守的。

(話說竹村真是從一九九零年代就開始萌え了。)


原文來自 創想計劃 :科技時代的創意革命 | VICE 中國

古希臘人傳承下來在完美中尋求藝術與美的概念在當今看來可能要過時了,故障藝術(Glitch Art)就是一種慶祝和擁抱各種瑕疵的美學。

故障藝術顧名思義就是因機械故障而產生的藝術,當你的電腦死機時,屏幕上顯示各種破裂的圖像,那些讓你抓狂的抽象畫面就是「故障藝術」,而在英國最新的PBS節目Off BookThe Art of Glitch中就以此為主題,探討這個與大眾媒體追求的完美主義對立,由次文化中朋克和黑客文化萌生出來的審美觀。

在視頻中,藝術家Philip Stearns為我們解釋故障藝術吸引人的地方和它的重要性,它的存在讓我們理解科技附帶的文化價值,這個過程重申我們的電子配備都是供人創作和表達的媒介。視頻封面the art of glitch視頻


未經過故障處理的真實照片 哈哈哈!


==2015.08.20更新==
更新一篇介紹故障藝術的文章,來自好奇心日報:還在討論變廢為寶?不是的,這個叫做「故障藝術」
==原答案==
關於故障藝術的定義(來源譯自Glitch art):

Glitch art is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digital or analog errors, such as artifacts and other "bugs", by either corrupting digital code/data or by physically manipulating electronic devices (for example by circuit bending).

故障藝術是數字故障或模擬故障的美學化,比如數字代碼、數字數據的損壞或者對電子設備的物理操作(比如電路改裝,或稱電路擾動)而導致的失真或者其他漏洞、缺陷。

關於故障藝術的歷史(譯自Glitch art):
在技術層面上講,glitch指的是malfunction而造成的意料之外的結果。glitch最早記錄於1962年美國太空計划上John Glenn對他們存在的問題而進行的描述,他解釋道:「從字面上來講,glitch指的是電學電流中電壓出現的尖峰或者變化。」

早期的將故障(是指glitch,下同)引入媒體藝術的作品有Jamie Fenton和Raul Zaritsky創作的Digital TV Dinner(1978),其中是Dick Ainsworth完成的故障音頻。這段視頻作品通過Bally Astroca(一種遊戲操控平台)製作完成,並將結果錄製在了錄影帶上。在著作Glitch Studies Manifesto中,作者Rosa Menkman提到了幾項機械和數字噪音應用在視覺藝術上的例子:Len Lye的A Colour Box (1935)、Nam June Paik的MagnetTV (1965)以及Cory Arcangel的Panasonic TH-42PWD8UK Plasma Screen Burn (2007)。

故障被用來描述出現在軟體、視頻遊戲、圖像、視頻、音頻和其他形式數據上的種種缺陷。在90年代中期,故障這個詞和音樂聯繫了起來,被用來描述一類試驗性的、雜訊的電子音樂類型(見glitch music)。不久之後,隨著攝影師和其他視覺藝術家在這個數字時代以開放的胸懷接納故障作為一種美感,故障藝術所描述的對象擴大到了整個視覺藝術。

在2002年的1月份,一家名叫Motherboard的數控技術企業在挪威的奧斯陸舉辦了一場關於故障的研討會,這個研討會「將國際上的藝術家、學者和其他故障藝術從業者召集起來,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相互之間或與大眾一起分享他們的作品和想法。」

2010年9月29日到10月3日,芝加哥作為東道主舉辦了第一場為期五天的GLI.TC/H會議,該會議由Nick Briz、Evan Meaney、Rosa Menkman和Jon Satrom組織舉辦,會議內容涵蓋工作間、講座、表演、設備安裝以及電影放映。在2011年的11月,第二場GLI.TC/H活動從一開始的芝加哥,後來轉移到了阿姆斯特丹,而最後一站則到了英國的伯明翰。這次會議內容包括工作間、電影放映、講座、表演、小組專題討論以及一場藝術展覽,這一系列活動為期七天在三個城市進行。

關於故障藝術家:
從GLI.TC/H上面找到了一些人,題主若感興趣可以看看他們的博客:

  • Rob Ray [US]: Feral Art and Technology
  • Anthony Antonellis [DE]: Anthony Antonellis
  • Minuek [UK]: destroy things beautiful
  • Leanne Eisen [CA + US]: LEANNE EISEN
  • Jon Satrom [US]: Jon Satrom: is a Chicago-based artist, educator, designer ...
  • ……

其他藝術家還可以在這個頁面上找:GLI.TC/H 20111。

關於故障藝術的創作(有很多種方法,下面提供一個):

  1. 首先找到一張圖片

  2. 右鍵用文本編輯器打開, 刪除其中的數行代碼,然後你還可以試試改一改其中的數值;
  3. 然後保存,用圖片查看器查看一下

  4. 若不滿意繼續進行步驟2-3。
  5. 這裡有那些大師們在workshop工作時的照片(請備梯子)。

███████?█▄▄▄▄ ▄▄█████████┐┐▄┐
其實用Ps做會更方便,然而就不符合故障藝術的來源了。。。



嘗試用我的記憶去解釋一下這個。

glitch下文有說明特指電流導致的故障,非常有意思是為什麼選擇是我們這個時代,風靡起來的一種形式。

其實它更多伴隨一種人對權利美學的推翻,在圖片傳播過程,完美呈現是一種常態,而損壞而產生當中的特殊形態和不確定性。
然後西方一批瘋狂的藝術家開始了研究。

我們都聽說過薛定諤之貓,在微觀世界並非非此即彼的肯定,當中就涉及到了熵的作用,而上文提到的不確定性,就是電流直接傳播損壞的一種結果。

好了,逼裝到這裡差不多了,因為要我解釋我實在沒這麼豐富的分享,只能憑藉當時看過一個人藝術家的論文,沉迷一時,而作簡要概述。

我對著事情最大的啟發就是,科學和藝術的作用是多麼切近,比如音樂和數學,藝術和物理學,他們都彼此影響。記得某名人曾說,每一次藝術的突破都是伴隨著科學的發展。

我是設計師,對於glitch art 的運用我在我們產品有絲毫影響

好了回答到這,必須是廣告時間呀,想聽企鵝fm嗎?無聊時候陪著你。


在深圳地鐵拍的


動畫領域有一位大牛叫 David OReilly,他的作品充斥著故障藝術。他與卡通頻道合作過一集冒險時光,名字就叫"A Glitch is a Glitch"。

我也做過類似的 glitch 攝影作品: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30438891/Glitch-Wedding ,使用的是一個叫 Glitch Wizard 的 app。


更新一張: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
生活中的故障藝術無處不在。

自帶標題。


個人以為,Glitch Art還是很親民的。
我一直能看見的。
大家隨意感受下:

《疑惑的青年》

《百感交集》

《迷情熱飲》

《大跌眼鏡》

《憤怒的鄰居》

《你是來殺我的嗎》

《印象·邦德》
嗯。
自從我電腦的MXPlayer升級之後,我每每按下快進就能看到。
還有更壯魄的,我在觀看4、5G一部的片子時時常可以看見。
有些好畫面,意境深邃。可遇而不可求。
但是年輕,不懂Glitch Art,沒有保存,可惜了。以上。


基本已經過時沒人玩了


想起了林肯公園的歌new divide


我們還是生活在這世俗之中。

世俗告訴我們:娃娃到了四五歲的時候就需要去幼兒園報到,學業完畢時應該找一個過得來的人成家,成家之後就要馬不停蹄地繼續立業生娃然後把娃養大,給娃報幼兒園。上了年紀的人會告訴我們:跟著世俗經驗走,總是沒錯的,因為它代表的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它指導了我們周圍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

但我討厭世俗,我想要活出一個獨特的自己。

於是我開始特意表現出自己區別於周圍人的性格。當周圍人一窩蜂地圍著老師要重點時,我只是在那裡靜靜地坐著,想著明天會不會下雨。宿舍人都在那裡打遊戲,我卻抱著新買的吉他,想像著自己彈致愛麗絲時候的沉醉。班裡人上課時都在瞌睡玩手機,而我只是大大方方把課外書攤到桌上,慢慢地翻閱。

只是後來我卻突然發現:無論我怎麼改變自己,也只能把自己的沉默換成熱情,也只能換出來這世上已經有的品格,也只是 在一個叫做道德的小小的圈子內有限地晃蕩,畢竟性格這東西,再怎麼獨立特行也不能越過道德的邊緣。一個人想要活出自己的個性,也不能為了標新立異而強迫自己,故意和道德優良的人對立,做一個道德敗壞的人。

這便是世俗。世俗給我們劃定了一個關於道德的大大的圈子,我們只能在圈子裡面嘗試著,這裡走一走,那裡看一看,小心翼翼地變換著自己的屬性。比如把熱情換成審慎,把獨立換成從眾,把呆萌換成高冷。而一旦超越這圈子,我們便越過了道德,甚至碰觸到法律,為世俗所不容。

所以我開始小心翼翼地觀察: 身邊人缺少幽默,那我就努力做一個幽默的人。周圍人太過沉靜,那我就努力使周圍變得熱鬧 漸漸地,我由原來的街邊盜版變成了現在的原裝正版。可正版又有什麼用呢,正版也還是在那個小小的圈子裡面,又不能做出殺人放火的事來說明自己與他人的不同。

為自己感到悲哀,轉來轉去,原以為自己已逃脫了那個與別人雷同的圓,結果卻進入了一個更大的我們稱之為世俗的圓中。人們說 圓是世界中最漂亮的幾何圖形,我卻痛恨它,太過圓滑,沒有稜角,雖然有那麼多的空白在裡面,但卻無法找到任何一個可以利用的稜角來突破它。

不過讓人高興的是:我們還年輕。而年輕多稜角,年輕易衝動。要趁著年輕,把自已的稜角拿出來,跟世俗過過招,即使結局是意料中的遍體鱗傷。更何況我們還是有可能成功的,成功之後,我們年少時說的屁話便變成了世人眼裡的名言。小時候做的那些調皮搗蛋的事就會被改稱為天生異志。打過范進一巴掌的鄭屠戶就會說:這文曲星果然是打不得的。

年輕就是資本,青春亦須放縱。青春大多不拘泥於世俗,處於青春的孩子大多喜歡叛逆,而青春與其他時期最大的區別便是尾隨著叛逆的自由。初中生那時候可以萌萌噠,可以置班主任於不顧,一起在晚上放學時分,拍著桌子大聲唱著we"ll rock you。高中生那時候可以殺馬特,可以置世俗於不顧,專心致志地在那裡研究如何破解手機遊戲。

然而青春固然歡樂,卻只是算是漫漫人生中別開生面的一個開場舞,它只能隨著時間的遠去而一步步地離開,消失不見。「世俗"這位老人並未看出來我們對青春離去的不舍,他穩穩地步著他那亦趨亦緩的腳步,漸漸地離我們近了。悄然間帶走了我們的任性,剝離了我們的純真,埋葬了我們的青春。在近與不近的距離間悄然改變著歲月的年輪。

我們開始接觸世俗,我們開始努力思考認真學習仔細聽講增添閱歷總結經驗養家糊口make money for family 。我們變得離不開世俗,我們開始眼紅,開始八卦,開始打聽訴說誰誰考研了結婚了工作了添娃了娃都會打醬油了。突然間感覺周圍都變了,就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更像一次沒有時限的考試,本來大家都在咬緊牙關苦思冥想發簡訊看小抄核對答案奮筆疾書苦想對策,都還沒有起身交卷的意思。一段時間過去了,一兩個人交卷了,不是太在意,繼續寫自己的,不見得交卷早的就寫得好。到後來 ,絕大部分人都交了,於是我們就開始急了,就不管自己是什麼想法了,也不在意這考試其實是沒有時間限制的,只是想著我也要交,胡亂塗上幾筆就交上去了……… 誰又能仔細想過,這監考的,是世俗,只有他一直在無形中催著你趕快交卷。而這考卷, 是人生……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在考卷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使自己的人生多姿多彩,而造化卻 往往弄人,世俗也隨之搗蛋,實際上考卷上只有寥寥幾筆而已,而人生,,,亦是碌碌無為。
而h 我們始終
還是生活在這世俗之中。,



代表藝術家:IE瀏覽器…

隨時隨地隨你創作……


葯,葯,葯,切克鬧,切切切切切切切切切切克鬧~
以上就是 glitch pop 最基本的表現


小夥子,聽說過鬼畜么?


原照片。

glitch,三個都是隨機的。


推薦閱讀:

提香的《田園合奏》和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為什麼後者更加飽受非議?
莫奈的畫為什麼總賣那麼貴?
有哪些反差很大令人驚異的音樂作品?
知乎上有哪些藝術家?他們的創作方向分別是什麼?
八大山人的畫好在哪?

TAG:藝術 | 設計 | 圖像處理 | 繪畫 | 美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