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書畫刻章都是篆體的?

謝謝各位的回答,我受益匪淺。

那個,大家方便再回答一個書法問題嗎?為什麼落款里的酉字都是兩橫呢?手機版無法關聯問題鏈接,我已經在問題界面真誠地邀請各位回答啦,靜候你們~

以下是原問題:

看到很多刻章店 都是篆書刻章 為什麼不用其他書體呢?問了一位學書法的同學,他說這沒什麼為什麼,就像一加一等於二,篆刻篆刻就是刻的篆書。可是難道不是先是刻章是篆書我們才叫它篆刻嗎?那為什麼都是篆書呢?


「篆刻」這個稱謂比起「印章」要晚得多,篆刻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名稱是在元明文人印章興起之後的事情。我們常常說秦漢璽印和文人篆刻,二者是有差別的。文人刻印逐漸盛行之後,明清直至我們所處的時代,稱印章為篆刻的多。

整個印章體系,分為兩大系統:

一為實用系統,主要是元代以前的官印私印。這裡面有戰國璽印,秦漢璽印和唐宋官印。這幾個時期的作品主要是因實用而產生流行的,同時也取得了後世堪為學習楷模的極高的藝術成就;

二為文人藝術系統,則為元以後的文人藝術活動為主,其功用在於雅玩怡情,元明清的文人篆刻繁榮發展,流派紛呈,而且藝術水平逐漸提高,至清代成為印章發展繼秦漢以後的又一個高峰。

嚴格來說,文人印章興起以後的印章稱為篆刻更為妥帖。文人印興起之前的作品稱為璽、印或印章等。

書畫印章我們常稱為篆刻,篆刻由篆寫和刻制組成,是一個綜合的工藝。那麼為什麼叫做篆刻?這是因為書畫印章的入印文字以篆書為大宗,篆書最為常見,因統稱為篆刻,以篆刻為名稱統領其餘。然就入印文字而言,翻閱古今印譜不難發現,楷書隸書皆有入印的先例,而且現當代還有探索以簡化字入印的,總之除篆書外其他書體也可入印。因此又不可只理解字面意思。


為什麼以篆書入印為大宗,這個問題值得細細探討。


印章起源和盛行的時代(實用系統)社會通用或官方認可的入印文字是以篆書為基礎的。

戰國古璽是經過印化後的印章專用文字,而秦代摹印篆則是經過規範後印化處理的印章專用文字,漢代印章用字則是在摹印篆的基礎上進一步規整方塊化而形成的。

此三者都是印章的專用文字,無論是在大篆(指金文)還是小篆的基礎上進行印化處理,都沒有離開篆書這個系統,沒有離開古文字的系統。這是大的文化背景。一個主要生長於篆書環境的事物,篆書和印章的搭配自不必說是最為合適的,有其他文字無法取代的先天優越性。這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


不僅如此,經過幾百年上千年的發展和優化,經過前人的發揮、創新以及歸納總結已經形成了一套針對篆書印化的特殊模式。因此後世篆刻家在借鑒前輩經驗的時候,就顯得尤為方便而駕輕就熟。這是直接的運用而不是另起爐灶。始於模擬而終於變化有著極豐富的資源。

而文人篆刻興起之後走的是一條「印宗秦漢」的復古道路,因此元明清的文人篆刻家專註的仍是前代已有的印章形式,以繼承為主,雖有發展,卻無根本突破,從根本上說絕大多數篆刻家沒有想著去突破這個模式。或許是由於唐宋時期印章發展的衰落導致了後來者不得不復古以續上秦漢印章的脈絡。這也導致了入印文字主要還處在學習和借鑒古人作品的階段,因而沒有突破篆書的大框架,其心思在繼承而非創新。

此外崇古的思想在篆刻的用字上也起過一定的作用,篆刻作為文人雅事,自然需要保持其作為一種技藝的神秘性和難度,這是一種標榜。篆書在宋元以後退出實用範疇,屬於古的東西,因古而雅,文人們還掌握著這一古雅之事,因之越發重篆書入印而輕其他文字。

篆字工具書的普及和金石文字的豐富,導致了篆書的面目豐富,而不是單一的。一方面規範限定了入印文字,另一方面又開拓了篆法的取法範圍,使得印人們沉浸其中,心無旁騖。在這樣的情況下,其他文字入印必然無人顧及,也無暇顧及,更不用說去開發探究了。


再來看看篆書入印的優越性:

印章的形制以方正為主。選擇與自身外形的方相匹配篆書字體更為合適,它的裝飾性和可塑性極強。篆書所特有的排疊裝飾手法。短者伸之、長者縮之,筆畫少者盤曲排疊,以補空白,曲直疏密,斜正倚側可以隨心所欲,增強了篆書的裝飾感,在視覺上造成一種精巧平穩、整齊均勻的美,同時篆書還有省筆減筆處理手法,可以刪繁就簡。而且篆書寫法繁多,造型多變,可資選擇的餘地大,這些其它書體所無法比擬的。

篆書用筆簡單,筆畫精鍊而首尾轉折處無過多動作,線條凝練勻一,用筆相對簡單,重結構而輕用筆。結體精整勻美,多左右對稱,結體方整。這些都導致了印文書寫的方便。


在探討入印文字的時候,也要考慮為什麼其他書體難以最為入印文字或者說即使用以入印而無有多大成果?

首先,篆書精整勻一的線條可以隨意改變線條的方向,以適應篆刻那「方」的形制。而隸書、楷書、行書等字體的美主要集中在起收筆和轉折處,線形豐富變化多端。筆畫具有極強的規定性和方向性,每一種筆畫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固有形態,任何一種筆畫的方向和形狀的改變,都將破壞由不同形狀的筆畫所構架的字形的美。

其次,篆書以外的書體入印的探索,相比較而言,顯得用力不夠。歷代有以隸書楷書入印的,但嘗試者太少,未成一種風氣。作為一種藝術的探索,審美經驗需要經驗的積累,同時得有人欣賞和運用,這樣才會有個長期的發展。在長期的探索中還需要將其雅化,元押在當時不可謂不盛行,然元以及元以後的篆刻家不甚重視,這是為什麼?推測其原因就在於元押不夠古雅,製作草草,雖有奇趣卻難以俘獲文人雅士們的芳心。


事物是發展變化著的,篆書入印雖是主流,然要想有所發展或創新,必須破而後立。不破不立,有堅守傳統者,有銳意創新者,對於二者我們無可厚非,傳承和創新都自有其存在的意義。在書法篆刻純藝術化的當代,無需太多拘泥,應該多一些大膽的嘗試,即使失敗也是值得的。比如,楷書入印在現當代探索者不少,而且也能刻得古雅而有趣味。並非只有篆書入印才能把印章刻好,楷書印或其他文字入印,如果有很多人參與實踐,假以時日的積累,相信也能取得一些成就。

附:印學史梗概

研讀沙孟海先生的《印學史》你會發現:

印章的起源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最初是作為信用憑證,為了保證貨物的安全轉移或存放而存在。早期的印章稱為璽,人人通用而無差別。

以下是目前發現的最早印章

到了戰國時期,印章大量使用,官方和民間大量使用,有官璽私璽之分,其所用文字為當時使用的金文但經過特殊的印化處理,而這種用於官私璽的文字有一個專稱「璽文」。璽文屬於廣義上的大篆系統。古璽結體錯落奇肆,疏密有致,極生動又不失典雅之態。

戰國古璽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規定「璽」為天子專用,臣下只能用「印」。連稱印章則要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

而到了秦漢時期,入印文字有了變化,秦印逐漸改用「摹印篆」入印,這種文字和六國文字相比規範而方整,用於刻印平穩而安詳,同時,秦印文字還非常有自然的風趣,雖整齊但不呆板,還沒有發展到漢印用字的那種極端程度。

秦印

摹印篆大抵和權量詔版的書法風格無二致。熟悉後者的大底無需多言即知。


此時的印章還是比較靈活多變,富有趣味。到了漢代普遍使用漢印的專用文字有秦代的「摹印篆」發展成為「繆篆」,這種篆書字形方整,易曲為直,以直線為主,呈方折之勢,空間均勻,適合漢印分格均勻布局。漢印也有官私之分,官印一般來說大氣古樸,私印則多小巧精緻。

漢印 勮右尉印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印章基本沿襲漢印,沒有更多的發展。

古璽和漢印的興盛時候,印章是權利和身份的象徵,人們有隨身佩帶印章的習慣。同時,古人重印,印信印信,有印則有信,在我國現在依然有重印的傳統。重要的文件都需要蓋印。

唐宋是古印衰落時期,同時文人篆刻尚未興起,所以能看到的多是唐宋官印九疊篆屈曲盤繞風格類的大型官方用印,水平不高,運用不廣,私人用印傳統中斷。九疊篆是以秦代小篆作為基礎的,印文屈曲填滿,筆畫重複摺疊。這與印章尺寸加大,印面空間多有一定的關係。另外這樣的寫法還有一定的防偽作用。

唐宋官印 中書門下之印

元代是相對獨特的時代,元代多用「押」,元押是元代的大宗,以楷書或巴斯巴文等少數名族文字入印。也形成了一定的風格,並且值得後世的篆刻家學習和借鑒。


參考書目:沙孟海《印學史》

參考文獻:

朱天曙《書法的「工藝」——談篆書對篆刻藝術的影響》

陳岩《「非篆書」入印何以無果?——從張燕昌創製「飛白印」說起》


我認為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到小篆都是用硬質工具在硬質載體上書寫,和篆刻一樣。
第二,上古的文字實用性偏弱,裝飾性更強。


篆刻有實用性和藝術性兩個方面。有這樣一句話:篆刻興起於先秦,盛於漢,衰於晉,敗於唐、宋,復興於明,中興於清。
最早的印章可以追溯到上古三代時期,因為年代久遠很多具體的已經不可考證了。可以肯定的是流傳下來的以金屬材質的印章為主,當然還有有玉石和木製印章。印章最早的作用肯定就是作為一個實用性的信物存在的,最早是時候是用在封泥上的,後來才用在紙上面。
印章的文字,肯定最早的是金文大篆一類的古文字,當然,還有鳥蟲書和大量的圖案符號圖騰一類的。到了秦代統一文字,這個時候有一個很值得注意的事情,就是秦代規定了八種書體。其中用於印章的叫「摹印」,為了印章的美觀與小篆有一些不同。王莽時期又定了六書,印章字體叫「繆篆」。其實摹印和繆篆指的都是同一種字體,它不同於金文和小篆,是為了適應印章的需要,在筆畫上多方正和整齊,現在我們看到的漢印,很多都是這種類型。這種規範書體的官方行為,對後世影響很大,可以說直接決定了印章的主要字體就是篆書。就如同現在政府規定公文字體,印章採用圓形一樣,影響很深遠的。作為篆刻的一個高峰時期,印宗秦漢這個名詞就說明秦漢時期對篆刻發展的影響力。
漢代以後,由於紙張的普及,印章也蓋在了紙上。晉代以後,特別是入唐以後,印章的一個主要分支官印逐漸採用了九疊文,其特點是彎曲盤折呆板毫無藝術性,但是也沒有跳出篆書的範圍。這一時期,楷書的大量使用,也出現了很多楷書行書印章。
到了元代,王冕發現了花乳石可以入印,從而使文人刻印成為了一種可能。之前的印章大多數是銅和玉石一類堅硬的材料,都是專門的工匠刻制,實用性大於藝術性。到了明及其以後代,篆刻真正的進入了文人視野,大量的文人開始自己刻印章,出現了很多大家流派。諸如文彭、何震、西泠八家、鄧石如、趙之謙、吳讓之、黃牡甫、吳昌碩等等,這一時期是篆刻藝術大繁榮大發展的時期。清代小學興盛,為篆刻藝術奠定了文字理論基礎。這些文人在學習篆刻的時候,無不先要學習篆書和秦漢印章。

所以我認為,印章為什麼選擇篆書?和秦漢官方標準有直接關係,歷代沿襲。其次是明清印人以秦漢印章為宗,大力學習發展的結果。


前面幾位回答得都很好,我先概括一下再說:

(1)篆刻不只有篆書。

(2)篆書的裝飾性強。

(3)印章出現的時候處於使用篆書的時代。

我且補充兩點:

(1)有朋友 @刻刀 已經質疑,印章出現的時候使用的不是篆書,是金文。我個人的認識呢,金文也可以稱為篆書的早期形式。不過這的確揭示了一個問題,從甲骨文開始,到青銅時代的金文,春秋戰國簡書、盟書,秦始皇統一小篆,其中能納入篆書的有很多。我們籠統稱之為篆書,實則千差萬別,期間綿延兩千餘年歷史,什麼概念?就大概是秦朝到現在。其中字體嬗變太多,我們今天不認識的,大多隻成為篆書。說到刻章當中,也分為很多:有用先秦古璽文字,有學陶片、兵器刻文,有甲骨文,當然主流的還是摹印篆、漢印一路。題主如果對印章有更多了解的話,會發現篆刻有很多種類。

(2)篆刻這個詞是否特指用篆書呢?以前是的,「篆」即指藝術形狀的花紋,也作動詞。但是現在篆刻比較小眾,很多不了解的作家會用來泛指刻字的工作。這樣的話,只要是刻鑿一些東西,都能叫篆刻。但是我覺得並不嚴謹,如此叫「鐫刻」可能更適合。

以上,請方家指正。


篆書的可塑行更好,在同樣有較好可塑性的字體里還有甲骨文金文這些,但普及不如篆書。而且篆刻的字體取材廣泛,但因為上面的原因,篆刻以篆書為主,所以給很多人造成篆刻就是刻篆書的想法,其實篆刻不只刻篆還有其他字體,甚至還有少數民族文字(具體就不舉例了,有興趣的可以百度)
還有題主認為一開始的印章用的篆書所以叫篆刻,其實是不對的,現存的最早印章是銅質,金文。


書法小白過來強答一發。

中國最早的書法形式可以認為是在獸骨,陶片,金屬,竹簡上的刻字,因為要用刀具在材料上刻字,所以沒法做到太多的線條粗細變化,這應該就是篆書的起源。所以篆書這一形式是比較適合刻印的,而隸書楷書有筆鋒變化,不好刻出來。


其實唐代之後就有以楷隸入印的,多為私印、朱記
如下圖
故宮博物館藏五代時古璽銅質官印「右策寧州留後朱記」。

這就是一個以隸書治印的例子。
宋代也有朱記印但感覺就不那麼好看
宋,銅製官印朱記「壽光鎮記」

宋,銅製官印朱記「都檢點兼牢城朱記」

總體來說楷隸之印相對於篆書印還是少數,篆書治印歷史時間長,個人認為篆書筆畫好看,具有裝飾性。


沒多複雜,篆書的主要構成因素是線條,線條主要源於刻畫,所以線條便於刻。隸書到楷書,行書到草書,主要構成因素是筆畫。筆畫的特點是運筆變化豐富,書寫便捷。對毛筆的要求很高。但要在石頭上用刀表現不如篆書豐富,篆刻的石與刀更便於表現線條的優美。北魏、唐碑、淳化閣帖刻的匠人再好,藝術成就也是拿毛筆的書法家的。散式盤、金文確大多數出自匠人的手筆。所以清代以來,尤其是吳昌碩能用書法的筆畫表現線條的篆刻,很了不起。


在楷書隸書已經出現後 很大一段時間 人們還是以篆書視為「正體」 比較正式的標題 官方印鑒都是篆書 比如立碑 碑文內容可能是楷書行書隸書 但是碑額 也就是碑的標題大部分都是要用篆書 又叫篆額


推薦閱讀:

想送女孩一枚藏書章,刻什麼字比較好?
如何尋找到一個途徑,為自己打造一枚篆刻私章??或者是專屬於己的傳國玉璽?
請問印章篆刻中,這樣的變形合理嗎?青字下面的月是卧著的~我在網上查沒有這樣的篆文.
朱文白文篆刻方法是什麼?
怎樣才能利用自己的書法特長掙錢謀生?

TAG:書法 | 篆刻 | 刻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