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部《華爾街》到第二部,奧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的導演手法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凌厲快捷的剪輯
剪輯一直是長時間以來斯通風格的最重要體現。在一般看來,在一部電影里運用過多過快的剪輯是「大逆不道」的,但斯通卻將這樣既快又多的剪輯用的得心應手,不僅沒有讓整個影片看上去毫無頭緒,而且豐富了其主控思想的可視性,使每個部分相互連接。像他這樣的,人們在觀看時能一眼看穿卻又不覺煩躁的剪輯運用實在驚人。他的這種風格在《火樂焚城》中就得到了極好的表現,那種比MTV還眩目的切換讓觀眾不知不覺地投身其中,到了《天生殺人狂》的時候,剪輯手法已被他運用得出神入化,並直接引導著影片主題的展開。斯通作品裡鏡頭間的時空表現是相當有價值的,特別是對時間的掌握,在不停地更換或重組。對時間段的選擇及銜接亦是恰如其分,每個時空的過度都對影片的發展具有推動性的作用。在剪輯的構圖搭配上顯得大膽張揚又切合整體情境,經常反常規地跳過180度軸線,只對準人物關係,而不體現場景空間,甚至是模糊了影片的敘事空間,強調事件的本身。但這並不是說他對長鏡頭的運用置之不理。有時候,在一連串眼花繚亂的切換過後,一個長鏡頭的出現會讓人打起精神,全神貫注。《薩爾瓦多》中的一個長鏡頭運用應證了這一點,當時攝影機沿著成直角的走廊進行移動拍攝,這裡,直角處成了切換的替代,由此使得光線發生了變化,人物形體位置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整個情節也在這裡出現了轉折。這樣的長鏡頭運用不會使人感到冗長,又讓影片在這個時刻引起觀眾極大的興趣。我認為在「華爾街:金錢永不眠」中,並沒有太多上述「快而凌厲」的剪輯手法出現。
在這兩部相隔幾十年的電影中可以看出,Oliver 的導演手法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瀉藥。
其實斯通就影像風格看,經歷了三個階段,大致可以按照80、90、00年代劃分。下面我按幾個範疇來說他的風格吧,這樣對比起來方便一點
代表作:
第一階段:薩爾瓦多、野戰排、生於七月四日、華爾街、抓狂電台
第二階段:大門、刺殺肯尼迪、天生殺人狂、尼克松、天與地、不準掉頭
第三階段:挑戰星期天、亞歷山大大帝、世貿中心、布希傳、華爾街2、野蠻人
題材:
第一階段:初涉社會、政治領域,關注社會議題。
第二階段:集中在最有爭議的社會議題上,甚至主動製造議題
第三階段:炒冷飯,把自己曾經賴以成名的題材一個一個重複並自我毀滅……
敘事:
第一階段:傳統的、說故事的
第二階段:非線的,mv式的,或是將意識傳達與傳統故事技法結合
第三階段:回歸傳統,力有不逮
視覺:
第一階段:色彩濃烈、酷愛慢鏡,但總體還是比較規矩傳統,打光上有強烈的八十年代特徵
第二階段:獨立於時代,能玩的手段玩遍,閃回、傾斜構圖、黑白、戲仿……而莊嚴規整的做得也不差。
第三階段:有一個對第二階段的短暫延續,又試圖對同時代元素進行吸收,最後自我風格喪失,還不如同時代平均水平。
劇本:
第一階段:自編自導。構架非強項,而是其中一股戾氣,激情澎湃地讓你忽略它的不完美。
第二階段:兩個極端,要麼完全忽略傳統架構,要麼十分規整。大部分自編自導,且有的編劇頭銜掛得很可疑——比如Nixon,據傳其並未真正動筆。
第三階段:部分自編自導,亞歷山大大帝之後,幾乎完全平庸化,構架弱的缺陷暴露無疑——特別是華爾街2,即使在這個階段,也是最差的一部。
補述:
1、斯通的三座奧斯卡個人獎,一座劇本是70年代末拿的(午夜快車),兩座導演是80年代拿的(野戰排、生於七月四日),但我個人覺得他最好的創作階段還是九十年代:刺殺肯尼迪和尼克松是他個人風格最凸顯、最成熟、藝術成就也最高的兩部,大門和天生殺人狂屬於嗑藥嗑high了但還是宇內僅此一家的獨門貨,就連U-turn這種在北美口碑票房雙輸的片都很耐看。
2、斯通最失敗的階段毫無疑問是亞歷山大大帝之後一直延續到現在。我覺得原因有幾點:
首先、他本人一貫專斷獨行,私生活(女人也搞,但沒搞出特別狠的,這裡主要是說酗酒和吸毒)過於墮落以致影響正常工作(99年因為吸毒又被拘捕了,不過這種生活方式也有推動工作的,比如天生殺人狂……),雖然藝術家的奔放可以理解,但還是缺乏必要自律。
其次、他跟羅伯特·理查德森的分手。截至u-turn,理查德森一直是他的御用攝影師,斯通電影的視覺風格,理查德森功不可沒。他的作用有多大呢?看看他走之後斯通的作品就知道了。雖然,後來斯通也有視覺上的嘗試,也跟不少一流攝影師合作,比如他跟Rodrigo Prieto合作了亞歷山大、華爾街2、指揮官等多部作品,在亞歷山大里也不遺餘力地進行視覺嘗試,像「鷹眼視角」,像亞歷山大受傷後的視角,但都沒有跟理查德森來電。講句不誇張的話,理查德森走了,斯通基本被廢了一半。
第三、亞歷山大大帝的失敗對他的打擊還是頗大的。本來這部是他換了一撥班底後力圖重整旗鼓的作品,投資印象中應該是他作品裡最大的,而且他在這部考證上也花了相當大的功夫,但出來之後票房、口碑都很失敗。基本這一部的失敗把他從一線趕下去了,後面幾部即使有好的題材,也拍得畏畏縮縮的。
第四、他本人是編劇出身,拍片初期之所以對那些核心議題那麼上心,帶著自身經歷的傷痛在其中的,越戰、肯尼迪之死、水門事件等等,對他都是刻骨銘心的。這麼多年過去,激情早就雨打風吹去……
說到這,基本上已經悖離了題干,「華爾街2」那麼糟糕的東西,哪裡還有風格可言……只是借這個機會對斯通做個總結吧,跟不時拿出幾部讓人眼前一亮作品的「老」導演,像喬納森·德米、巴里·萊文森,還有邁克·尼克爾斯等一比,斯通的水平下滑得太快太快了。他曾經是同時代最有才華風格最凸顯的導演,他將類型化的故事和作者風格結合得極好,在社會議題電影化表現兩頭挑尖,可是今天……作品水平下降得慘不忍睹不說,上海電影節所見,他從一個能冷靜思考問題的社會批判者,徹底墮落成了邁克·摩爾式的憤中——或許這也是他作品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吧。
我為他今天的樣子感到悲傷,不過,我也感激在有生之年曾經看過他最好的一面。
推薦閱讀:
※《華爾街之狼賣》裡面賣的鋼筆到底是有什麼不同的意義?
※華爾街真如電影《華爾街之狼》里那麼荒淫無度么?
※朱長虹是誰?如何評價他在華爾街的工作成果?
※華爾街的實習生工作是怎樣的?
※在紐約曼哈頓上班是怎樣一種體驗?
TAG:電影 | 好萊塢Hollywood | 華爾街 | 奧利弗·斯通導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