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是否被過譽?
實際的成就與享受的名譽是否相符
袁老師得到的讚譽和他付出的辛勞根本不成比例,他得到的獎勵比起他創造的財富來更是九牛一毛。放在歐美髮達國家,他早就應該是億萬富翁了,專利權換股當上先正達,孟山都的董事都有可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家都是窮死的,你有成果只給你發經費,像袁老師這樣老實的科學家在體制內只會認認真真地粘發票什麼好處都拿不到。
2006年的時候我跟幾個師兄在五常那邊搞抗逆品種,聽說袁老師要到農大去,給我們興奮壞了,開著輛破桑塔納半夜了往哈爾濱跑。
第二天在圖書館,看見袁老師真人了,心裡特別的激動,但是一幫小姑娘圍著他要簽名,我們也沒上去湊熱鬧。
說實話他的報告我好多沒聽懂,因為當時我專業課根本就沒好好聽,擱公司里就是處理各種日常的事務。但是專業方面我們有5個博士,還有留日回來的師兄,看他們聽得津津有味的樣子我其實挺嫉妒的。
報告完了袁老師問有沒有什麼問題,底下一片寂靜,然後有個小丫頭站起來問經費你準備怎麼花。。。然後更毀三觀的是好多學生還問各種的私人問題,搞得就像韓國演員的見面會一樣。能看出來老爺子挺不開心的。
後來我們師兄,還有管科研的院長問了幾個稍微前沿點的問題,算是把氣氛拽回來一點。但是很明顯都是救場,不是準備了來的。袁老師能看出來其實有些失望,但是特別感激地回答了,很用心,還說歡迎發郵件給我。
然後下邊還是有小孩問你喜不喜歡吃米飯這樣的傻鳥問題。真的,我當時覺得東北農大的臉都給丟光了。
主持人也覺得看不下去了,說袁老師也累了,最後一個問題。忘了誰問的了,「你這一生最看重的一樣東西是什麼?」
袁老師當時都快哭了,哽咽了半天,臉都憋紅了,對著話筒很悲憤地吼了一聲:
「括———學!!!」
以上。
從我的親身經歷回答吧
本人有幸和一位和袁老師一起的科學家共事幾年。說說我所了解的吧
第一 所謂偶然。當年該科學家為了找到適合的野生水稻,從超過二十萬的水稻植株種選一兩株合適的。這難道不叫大海撈針。袁老師所做的,也基本如此。
第二,我們這位科學家,今年80歲,每天早上五點起來,在地里工作,一直到晚上。堅持了近六十年。最近三個春節,都和我們在國外工作,沒有回家過年。袁老師是他的摯友,這種狀態工作了66年了。直到現在。
第三。我問過他,我說是什麼力量讓你和袁老師一生奮鬥,做這一件事。他說,當年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讓中國人吃飽飯。
第四。國外生活極其艱苦,經常熱到四十多度。住在野地里,沒有電,條件極其差。我們曾經多次被當地村民圍攻,碰到毒蛇,野豬更是經常。還在地里挖到了一箱地雷,三廂手榴彈。 老人家有一次摔倒,胳膊發炎,差點截肢。
這位長輩和袁老師半生友誼,講了袁老師文革受衝擊堅持研究的事情。袁老師出身高級知識分子家庭。本可以不做農業。我的這位長輩,早就是全國勞模,頂級的農業科學家,每個月退休金老兩口加起來近十萬。本可以在國內安享晚年。
以上所說,都是我的真實經歷。我願意用生命擔保!
袁隆平之所以給人過譽的感覺,是因為太多太多的科技工作者欠譽。
如果和其他行業相比呢?演員、政客、甚至殺人犯恐怖分子都有人歌功頌德,這些新聞熱點人物,沒有被媒體過譽?
和那些新聞小丑相比,袁隆平獲得的榮譽是恰如其分的,但是還有更多我們不知道名字的人,本應具有更高的聲譽。
這就是「新聞自由」悲哀。
雖然不是做水稻育種工作的,但是因為研究內容和水稻高度相關,看到這個問題忍不住來回答。
非常贊同 @珊瑚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袁隆平之所以給人過譽的感覺,是因為太多太多的科技工作者欠譽。
對於 @肖習 (總是@不到正確的人)的看法有不贊成的地方
雜交水稻的方案早有他人提出和實踐,只是他的團隊在合適的時間偶然找到了那個合適的雄性敗育的野生稻品種。
我沒有考證肖習先生是從事什麼工作的,我覺得但凡做過基礎研究,尤其是宏觀生物和農學相關研究的人,看到這句話都會心有不甘。
在你看起來輕而易舉的偶然,卻是我們多少艱辛換來的成果
在我以及我周圍不少同仁看來,尋找野生稻品種這樣接近於大海撈針的工作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偶然」。我是做重金屬植物修復相關的工作,我的師長和前輩們很多都參與尋找了重金屬超富集植物,該工作與尋找野生稻品種非常類似。就我所知,他們中的很多人把數年甚至更多的時間都奉獻給了野外勘察以及取樣篩選的工作。
可是以肖習先生的邏輯,大概只有提出「超富集植物」這個概念的研究者才是配得上讚譽的人,其他人也不過是在合適(或不合適)的時間偶然找到了那個超富集植物而已。
我資歷尚欠,不敢對科研領域的狀況大放厥詞,只是我能看到周圍有很多研究者,他們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註定了他們可能永遠發不出IF 5.0以上的文章,永遠都拿不到大項目,他們的研究內容說出來都會顯得土,他們中的很多人最終都不得不離開科研領域謀生,但正是他們的努力切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如果人人都想發大文章,人人都想做新領域,不僅中國的科研工作會一團糟,更可怕的是無數的碩士和博士可能就畢不了業了(笑)。
所以我的觀點是:
1. 袁隆平可以說沒有被過譽
2. 如果你覺得該領域的其他研究者需要得到更多讚譽,請給他們更多支持,而不是打壓、輕視袁隆平的工作
3. 請不要僅靠文章判斷一個團隊的工作(@白楊並不是只有發文章多的團隊才值得被讚譽,這是一個糟糕的看法),不要根據是否能評上院士判斷一個科研工作者的貢獻
對於袁隆平選育的品種應用價值幾何我不敢妄下斷言。根據我們團隊在粵北地區的調查,我們的研究區域內確實很少見到來自他們團隊的品種。但是基層政府部門對農戶選擇水稻品種的引導性很強,所以袁隆平團隊的品種沒有推廣開來,並不意味著一定是品種本身有很大的問題。並且判斷一個品種的好壞,可以參考的指標實在太多,剝離應用環境來談論一個水稻品種的優劣也是不現實的。
舉個例子:現在人們對重金屬等環境毒物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水稻品種是否有較好的重金屬抗性,籽粒是否能夠低積累一種甚至多種重金屬也成為了非常重要的評價指標。而具有高耐性低積累的水稻品種可能又並非是高產品種,因此在推廣時會面臨取捨的問題。若耕地重金屬污染的區域恰好又是非常貧困的山區,農戶就很不理解政府鼓勵種植的品種為什麼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推廣的時候經常會出現不配合的問題。作為一個非常非常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我認為足夠的經費支持是一方面,輿論的支持對我們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諾貝爾和平獎挨個往下數,有一個對人類和平和發展貢獻達到袁隆平一半的算我輸。
袁隆平先生確實被「嚴重過譽」。講一講,天不會塌下來。
1、袁隆平先生為什麼不是中科院院士?
陰謀論、排擠論和賭氣一說,看看笑笑就算了。業內人士對袁隆平先生的科研能力評價並不高,因為他在育種方法上並沒有做出突破性創新,成功的結果源自大量重複的培育和田野調查。雜交水稻的方案早有他人提出和實踐,只是他的團隊在合適的時間偶然找到了那個合適的雄性敗育的野生稻品種。袁隆平團隊的成果,更偏向工程實現,這也是他不能進中國科學院的原因之一,工程院院士實至名歸;
水稻雜交的工程難度在於,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而且有孚殼包裹在外面藥物難以滲入,不像玉米那樣雌雄蕊分離,所以產業化生產雜交種子只能通過選育讓母本雄蕊失去功能,三系法兩系法分別是通過不同途徑保持母本自身正常繁育和表現出雄蕊敗育的技術。誰先找到第一棵合適的雄蕊敗育水稻誰就是贏家,這是依賴大樣本調查選育的簡單工程實現。
2、袁隆平是雜交稻之父嗎?
雜交水稻並不是袁隆平先生首創的。
雜交水稻基本的思想和技術,以及首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ll也被學術界某些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由於Henry Beachell的設想和方案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 後來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選育法來培育雜交水稻,提出可以尋找合適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來作為培育雜交水稻的基礎。雖然經過多年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另外日本人還提出了一系列的水稻育種新方法,比如趕粉等,但是最後由於種種原因沒法完成雜交水稻的產業化。
主流的雜交水稻品種不是袁隆平團隊培育的。
雖然袁隆平團隊第一個做出三系法的樣本品系,但中國普遍種植的並非袁隆平團隊培育的品種。最早幾年全國大規模推廣袁隆平團隊的種子(不抗病),結果稻瘟病大爆發,雜交水稻種子被成倉庫地廢棄,幾乎徹底失敗。直到自帶抗稻瘟病屬性的秈優63(謝華安,福建所)出來,才拯救了雜交水稻產業,這個種子至今都有相當的市場佔有率。袁隆平先生的研究團隊此後20多年一直沒有重量級的品種做出來,直到2004年左右才做出了一個堪用的品種,2007年做出的二系超級雜交稻一期Y兩優1號也只是將將能用。市場是金標準。
袁隆平團隊的貢獻不是無可取代的。
歷史不只由英雄創造,雜交水稻這種工程類實現也不是一定非誰不可。袁隆平團隊最大的貢獻就是發現和培育了野敗型種源,但實際上除了他們的野敗型突變,後來還發現了紅蓮型和包台型,除此以外也許還有更多基因資源未被發掘。錯過了那棵野生稻,我們也還會有其他機會。
3、袁隆平團隊現在的研究有實用價值嗎?
他們選擇特殊自然條件搞專種專肥衝擊畝產第一,這是「不服跑個分」的節奏(實際上沒跑到第一高分),不可複製不可推廣。超級稻Y兩優系列推廣種植效果遠遠沒有宣傳中那樣誇張,並沒有跟老的雜交水稻品種甩開差距,傳統育種潛力真的盡了。
雜交水稻就是未來方向嗎?
初代雜交水稻具有優勢,二代之後發生性狀分離,有很多所在培育二代,試圖純化高產品系。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現在南方有些地方農民居然把雜交水稻的恢復系當做普通品種種植,產量並不明顯低於老的雜交水稻品種。優良基因如果能夠純化,定性測定,理論上能夠遠遠優於一筆糊塗賬的雜交水稻。水稻的未來為什麼不能是轉基因和基因測序等級的優化呢?
4、是雜交水稻讓中國人不再挨餓嗎?
水稻增產主要功勞是化肥農藥的普及使用和基礎設施的完善,種子的改進只能算1/3的功勞,這還沒考慮非雜交水稻品種的改進。
5、袁隆平先生幾乎獨佔了雜交水稻事業的榮譽,團隊得到的榮譽太少,當初的主要合作者都跟他翻臉了。當年雜交水稻研究事實上是政治推動的全國統籌研究浪潮,全國各地都有貢獻,其中袁隆平聲勢最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得到了華國鋒的青睞。幾個突破性的成果,都不是袁隆平完成的,可媒體宣傳把榮譽歸於他一人。據當事人回憶,特等發明獎頒獎時,大家就鬧得很不愉快,最後只能由中央直接指定獎金分配方案。總共10萬元的獎金,20多人分,袁隆平分得最多,5000元,顏龍安第二,4600元。其次是張先程和李必湖。從官方獎金分配上,也可以窺見這幾位的貢獻大小相差彷彿。張先程、李必湖和顏龍安後來都與袁隆平不和。這幾個人的成績是:袁隆平是三系法總設計師,主要負責管理和翻譯論文工作;李必湖,發現野敗;顏龍安,第一個種植野敗成功,第一個培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培育出應用最廣的不育系「珍汕97」;張先程,第一個恢復系。以前你聽說過他們幾位嗎?
這裡補充一點,特等發明獎是1981年,那時候還基本沒有萬元戶,10萬不少。5000也不是平分,研究所慣例大部分都提留經費。10萬更不是全部的榮譽和收入,不用臆想一個清貧的科研工作者形象,他們並不潦倒。
6、隆平高科純粹是概念股,主業是資本運作,了解股市歷史的人都懂。這裡不多作展開了,我也並不知道袁隆平先生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7、袁隆平先生團隊未來的研究方向轉向了轉基因技術,但我真不信袁隆平先生的小兒子袁定陽能成功轉基因把水稻搞成C4植物。袁定陽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作,工作目標就是玉米碳四基因轉入水稻。2008年袁隆平教授也承擔了「高產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培育」的國家重大專項。碳四和碳三差別非常大,要修改上千條基因。抗蟲只需要轉一條BT毒蛋白基因進去,霰彈槍法亂入都能轉成功,碳四轉入幾千條起,還有順序要求,我對此很悲觀。能自由堆砌基因的時代離我們現在還很遠,這個研究方向就像金龍電池一樣充滿了理想化和不切實際的色彩。
我堅信玉米才是未來,水稻救不了人類。玉米是神授植物,雄蕊頂在頭頂上,無論人工去雄還是化學去雄都很容易—而且玉米粒的顏色取決於花粉攜帶的基因,天然標識物。孟山都公司用傳統育種辦法做出來的迪卡007/008水平已經高到水稻摸不到的高度了,幾乎不用管理,刨個坑拌點肥料種下去就有收成;農民居然爭買小顆粒不飽滿的種子,因為品種特性穩定,小顆粒種出來不比大粒的差,顛覆了播壯種的農業傳統。玉米天生C4,去雄極易,比水稻有前途多了。我們這一代人現在不努力奮鬥的話,以後退休了只吃得起玉米飯。正所謂評論裡面講的「少壯不努力,老大玉米粒。」
利益相關:銀行從業,無利益相關。回答中多處引用其它報道或數據,恕不一一說明。
—————————————————
2015.4.9:剛剛看到新聞,歷史重演,袁隆平團隊近年推廣的兩優0293又砸在稻瘟病上面了。衷心希望安徽受災農戶能夠獲得一定的補償和補助,也希望Y兩優系列能更重視抗病抗逆,不要一味追求紙面高產性能。
不是。
這個問題不應該問。
我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知乎上已經越來越有一種:
xxx賺了名賺了利,他配嗎?
這樣的問題了。
xxx裡面有守序善良的,也有中立邪惡的。
而知乎群眾的混亂陣營在這個時候體現得有點搏出位的意思。
只要是自己不喜歡的,就要批倒,打臭,就不可以賺錢,就不可以有名聲。
這就是為什麼微博大V一個月能賺80萬。
知乎大V一個月只能賺8千塊的原因。
至於有些人說了,知乎大V賺多少關我們什麼事,又不是我們賺。
沒錯,短期內你當然看不出關你什麼事。
但是你記得我說過一句話嗎?
利益鏈條越長,節點越多,從中獲利的群體結構越複雜,那麼這根利益鏈條才會越牢固。
因為一旦出點事情,這些有利可圖的人都會來修修補補。
所以這個社會上要做大,
就要像毛主席說的:
把朋友搞的多多的,
把敵人搞得少少的。
也就是你要把你利益鏈條上的節點搞得多多的,
這樣想要弄斷這根利益鏈條才會少少的。
微博這種過期平台為什麼堅挺異常?
廣告塞爆你的頁面都流量稱霸?
不就是因為靠他吃飯的資本多,利益環節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嗎?
講道理,區區鹿晗就搞爛的伺服器承壓能力,要是換成知乎,還不被人黑得天翻地覆?
放在微博呢?玩個梗就過去了,大家權當無事發生。
而目前的知乎呢?
不要說利用知乎賺錢了,
人家袁隆平老先生這樣一個業界泰斗,
在知乎上一個屁都沒放,都得被掛起來批鬥……
還都是一個個找不出數據但是要口口聲聲我就是要來打臉的……
萬一到時候知乎有難,你猜,有誰會仗義出手啊?
目前的知乎,我看來看去,能「仗義」出手的,只有騰訊爸爸。
我敢說,所有大v,包括有能量和沒能量的,全都是捲鋪蓋走人的態度。
甚至這個時候不跳出來踩你們一腳,已經算對得起天地良心了。
比如奶爸,你們覺得他到時候會說什麼?
在今日頭條發個文章:哈哈哈,這群傻叉自做死,不可活也。
你信不信?
不是我瞎講,如果知乎官方繼續縱容這樣的風氣,
雖然我覺得奶爸人不咋的,但是,他說的事情,變成真命題,還真是指日可待。
這個事情我說了一次又一次,雖然我一直說就看知乎怎麼操作,
但是我實際上還是希望它變好的。
然鵝,我只能看到他們的操作越來越差……
==========
我在這裡鄭重再提醒下知乎的官方,
你們最近那個時間線上重複相同問題的bug這種,都能被用戶吐槽成這樣,
你特么好好想想,
是因為bug本身的原因嗎?啊?
實際上,從老百姓的角度看來,袁隆平的主要貢獻並不在於「將大米的產量提高到了什麼程度」,而在於「將大米的產量提高到了比小米高的程度,以使得大米大規模地取代小米進行種植」。
我父母出生於1960年代中期,小米飯是他們共同的噩夢。
我爸自不必說,農村人,1979年之前長期處於慢性飢餓狀態,小米都得不到保障,長期徘徊在死亡線邊緣的那種,具體可以參照《平凡的世界》里改革開放之前的場景。但我媽是縣城人,作為工人階級的家屬,雖然也吃不太飽,但是斷頓是不至於的。而她記憶最深的就是「小米飯喇嗓子」。
說白了,就是小米飯極其堅硬,吃的過程中會讓人,尤其是小孩子稚嫩的消化道非常難受。因此,雖然我媽常常很餓,但在吃飯的時候還是非常不愛吃,幾個粒兒幾個粒兒地咽。
這個時候,經歷過日治時期、戰爭時期、三年饑荒以及一共農業生涯的我姥爺就會呵斥她:多好的小米飯!肉頭兒的(形容小米飯的質感像肉一樣美妙),現在的小孩子,真是福燒的。
但這仍然改變不了我媽每吃一口小米飯都會嗓子疼這一事實。後來她與我爸相識,我爸也表示了這一點:雖然他每天都吃不飽,加上還要學習,餓得頭暈眼花,但那種吃小米飯時的嗓子疼是極其清晰的。
我媽吃上大米飯,是83年前後,在東北的家裡;而我爸吃上大米飯,則是他84年去武漢上大學以後的事了。而他88年大學畢業,獲得了大慶油田的正式僱傭,然後衣錦還鄉,他的家鄉還仍然沒有普遍吃上大米。
如此想來,即使考慮到袁隆平的貢獻,科研成果的推廣也仍然是一個緩慢並且關乎國力的過程。
如此想來,東亞人民都有著相同的記憶。對30年代的日本少年來說,「去當兵可以吃大米」,就是絕大多數少年當兵最大的誘惑;而對於80年代的中國少年來說,「上大學可以吃大米」就是絕大多數少年讀大學最大的誘惑。
或許他們知道,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國力的增長,在不久的將來,這個國家各行各業的人,不論高低貴賤,都吃得上這種珍貴的「銀舍利」;但仍有相當一部分青年根本等不及那一天。
他們一口小米飯都吃不下了。他們現在就要吃大米,立刻,馬上。
大米,是一種可以為之而死的信仰。
這個問題,我想我還是有點發言權的。
全國搞水稻育種的人里,覺得袁隆平過譽的人很多。各種「我們(所、院、團隊……)在雜交稻育種方面貢獻比袁隆平大多了」的言論可謂汗牛充棟,我可謂是從小聽到大,甚至在鄉土教材里也見過(鄉土教材自然是為了突出本地另一個搞雜交水稻育種的大權威)。當然這個就涉及到本位主義,涉及到同行相輕,所以我就不一一照抄了。想看這種無聊口水仗、爭功表、陰謀論的,可以移步 @圖倫加利亞 這個集大成的答案:圖倫加利亞:袁隆平是否被嚴重過譽?
在這裡,我不站任何一方。
大聯合、大協作的時代早已過去,現在是資本主義的時代。每個學術權威都想利用自己的老闆乃至行幫師傅身份把整個團隊的研究成果佔為己有,然後申請專利吃地租,甚至拿這個入股再去剝削廣大勞動人民。對於其他權威的成果呢,當然是能搶則搶、能偷則偷,同時還要花大力氣去保密,以防被別人再搶了偷了。這就是當前的現實,怎能怪過去互相協作的團隊反目為仇、互相爭功呢?不過我們這些利益不相關的人,就不要參加這種鬧劇了吧。
不過,這些人今天表演的鬧劇和對農民的剝削,也不能夠抹殺他們作為一個整體在1970年代為勞動人民作出的貢獻。
拋開誰是雜交水稻首功這種問題,實際上雜交水稻本身也沒有那麼神奇的「餵飽中國人」特效。
首先袁隆平自己研發出來的雜交水稻品種,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都不到,怎麼談得上是「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飛凡:袁隆平是否被嚴重過譽?
其次,雜交水稻總的增產在全國所有糧食作物中的增產,又是很小的一部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爭論誰在雜交水稻育種方面的貢獻大,本身就是無意義的一件事。糧食增產是全體農技人員的貢獻,更是全體勞動人民的貢獻,決不是一個人、一個研究方向、一個系統能夠建立的功勞。
不過,無論如何,最高票答案 @Chris Tinman 給袁隆平哭窮就很搞笑了。
一個團隊的領導人將整個團隊的勞動果實竊為己有,然後再申請專利收地租,最後以這個「地契」入股壟斷資本分享從全世界農業勞動者身上剝削來的超額利潤,這種資本主義模式對農業和農業技術的發展是否有幫助,我們姑且不提。然而,袁隆平自己不是已經走上了這條路,成了億萬富翁么?
「隆平高科」上市 袁隆平身價將上億
2000年12月11日,隆平高科上市,袁隆平在其中占股5%(250萬股)。
請問000998 隆平高科的發行價為多少?謝謝
隆平高科發行價為27.98元,首日收盤價為40.37元。
袁隆平在2000年12月11日當天已經成為身價10億元的億萬富翁,成為一個200多億市值公司的大股東。哪裡還需要在小本本上粘發票?為什麼還要去奢求孟山都、先正達的董事職務?
當然現在我們在隆平高科的大股東名單上已經找不到袁隆平:
隆平高科(000998)十大股東,持股數,持股比例_證券之星
這期間發生了何種股東內鬥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這種事情在孟山都、先正達內部顯然也是會發生的事情。一朝當上董事,也不能被避免排斥出局,何況我們並不知道袁隆平在其中的得失。然而,至少袁家在其間並非輸得一敗塗地:我們可以看到,2017年3月31日該公司的第六大股東(第一大個人股東)叫袁豐年,是袁隆平的侄子,他持股2945.56萬股,按本日股價(每股26.36元)計算身價大約為7.76億元人民幣。而袁隆平先生和其子袁定江(持股不詳,任副董事長兼常務副總裁)現為該公司董事會成員(隆平高科(000998)_董事會成員_財經_鳳凰網),父子二人參與管理著這家市值330億元人民幣的上市公司。
我感到非常惶恐:克里斯先生到底坐擁何種資本,竟然要為身價以十億計、掌控市值二三百億元企業的袁老一家哭窮?
至於說隆平高科發展緩慢……既然已經成了大資本家,就應該按照資本主義規律辦事、自負盈虧,對不對?這個時候應該不找市長找市場啊。再來責怪中特社,我覺得就有點吃水忘了挖井人了。
說真的,袁老先生這人,沒上過鈔票,沒上過城樓,沒有專用療養院,沒有出版過他的語錄,身後也肯定不會有水晶棺。
你算算他培育的稻種多養活了多少人,再考慮有沒有神化?
=============================
動不動就「又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這種邏輯我相當不喜歡。什麼叫集體也有功勞?他人亦有功勞,那就說出來,不要憋一臉神秘相好像無名英雄內幕人士說出來會被滅口的樣子。文明成果的推廣當然需要很多人共同努力,但是有誰的功勞說誰的功勞,另有誰有貢獻另外感謝。拍個電影,還有主演配角群眾演員。頒最佳男女主角的時候,感謝一下燈光場記製作組同仁那是禮貌,但是不等於每個角色同樣重要。分不清公正和平等,社會是要出問題的。
稻種的貢獻找育種的,化肥的貢獻找發明化肥的,造農機的說農機的。
人家說育種的貢獻大,你就跳出來說又不是他一個人的貢獻育種化肥農機多了去了。
人家說化肥的貢獻大,你就跳出來說又不是他一個人的貢獻育種化肥農機多了去了。
人家說什麼的時候,你都能找個萬能句式複製粘貼一下。誰的貢獻都沒有「又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先生貢獻大。
在泰特斯維爾幾個寒冷的冬季中所經歷的磨難讓德雷克的健康每況愈下。他帶著妻子勞拉和4個孩子定居在新澤西後便病倒了。勞拉靠做些針線活來為家人掙回買土豆和鹽的錢。1869年,一位泰特斯維爾的老朋友,石油商人澤布·馬丁(Zeb Martin)偶然碰見了在紐約市尋找工作的德雷克。德雷克正在海關大樓附近的碼頭上蹣跚而行,穿的還是10年前的那件黑色外套。馬丁把「德雷克上校」的現狀告訴了那些現在已經變得富有的德雷克的昔日舊友們。
友人們在科林斯會堂(Corinthian Hall)聚會,他們馬上為他籌集了3000美元,對這個「為如此輝煌的財富打下基礎、開拓了人所見證的壯觀石油工業之路的人」表達他們的敬意。第二年,人們籌集了更多的資金。1873年,賓夕法尼亞州全民投票決議「發給德雷克,或者在德雷克去世後給他的遺孀」1500美元的終身年金。1880年,德雷克在伯利恆去世。72年後,他的墳墓被遷到了泰特斯維爾的林地墓園(Woodlawn Cemetery),與他的妻子勞拉合葬在一起。「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的老闆捐資修建了德雷克的青銅雕...
——《他們創造了美國》
在美國石油產業的先驅者因為自己的投資錯誤陷入困境的時候,賓州人用樸實的感激之心回報了他。他們沒有說「挖到石油的又不是德雷克上校一個人還有blablabla」「我們因為石油發了財又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說的好像打井輸油煉油石化汽車航空都是他一個人的功勞一樣」。
雖然世間這樣的故事不常有,我還是希望多一點對先驅者的感激,而不是「又不是他一個人blablabla」。
殺人放火籍首論功,豐衣足食集體奉獻。哎,績效系統還處於初級階段呀。在學校見過一次袁隆平先生,幾分鐘,大概是這樣的。
瘦小,黝黑,穿得很簡單。校領導請他講話,他說,學校圖書館修得真好。讓他提字,整張桌子那麼大的紙,他在巴掌角落裡寫了個「好好學習」一類的話。
總覺得,被過譽的人,倘若健在,或多或少有種建立在虛無之上的自我膨脹。
因「譽」不僅僅是別人施加的,更多是自我選擇的結果。換句話說,活著,你可以選擇不接受那份謬讚吧?
離開校園後,因工作關係見過許多「過譽」的人。老實說對雜交水稻不懂,社會意義與科技價值不好說。畢竟,不是袁先生,也很可能由其它人來解決這個種植問題。
但是,那次短短的接觸與之後很多年查閱的採訪記錄,讓人覺得,這位老先生絕不是那個「過譽圈子」里的人。起碼,就算是過譽了,他自己也沒給人這種感覺。
不過如果你問他,他也許會說自己被過譽了吧?
--------------------------分割一下----------------------------
被同學吐槽,就不匿了……重申一下,這個答案不針對袁先生的學術成就,所以實際上算是偏題。
非專業人士,確實不懂雜交水稻培育的困難行與實際歷程,事實上謬讚與否真心不好評價,但確實承認「沒有袁隆平,也不一定不會有雜交水稻」這個觀點。
研究成果往往由團隊甚至多個團隊所創造,基於我國在解決糧食問題上的強烈意願與大量投資,這一課題的成功,我認為從某種程度上,有種排除時間考慮的歷史必然性。
但是,評論里稱袁先生只是一個比較努力執著的農民伯伯這類觀點,是非常不認同的。覺得您有貶低整個農業科學的嫌疑,這樣真不好。
解釋一下。首先,前文說他說話平實,提字小等,並不是因為袁先生不能寫、不能說。恰恰相反,現有專訪資料顯示,他語言功底還不錯。就留下的幾個小字而言,筆法也是不差的,寫大應不成問題。
不會和不為是兩件事,前者是能力問題,後者是依場合自我控制。直白講,就是別顯擺,別自我膨脹。我認為人要做到這樣很難,所以很敬佩他。但這跟評論里因是農民伯伯就不會寫字不會說話這樣的認定,沒有絲毫關係。
再者,袁先生絕對不是什麼農民伯伯+「勤勞500」+「執著8000」。
學者就是學者,不管他投身於哪個領悟,也不能說他是只比該領悟基礎工作者多了一點意志上的區別。學術能力與客觀知識上的差異,導致了兩者質的不同。這是常識,請不要搞學科歧視。
農民伯伯除了利用業務時間苦讀專著論文、做研究搞實驗經歷異常艱苦的自我學習外,沒可能成為袁隆平。兩者之間的差異,不是俯首田地的時間,而是埋頭書海的經歷。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意志力從來都不是,這也就是為什麼大躍進會失敗,儘管大家曾瘋狂的執著過。
對袁隆平的宣傳不是過譽的問題,而是胡說八道!如果說袁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這個稱號,這樣宣傳基本可行。但是如果說袁隆平解決十三億人的糧食問題,那完全就是胡說八道了。按照袁隆平本人的說法,他的雜交水稻從1976年推廣到2006年,在全國共累計推廣種植56億畝,增加產量共計5200多億斤。如果按照這種說法(在媒體上的幾種說法並不一致),就是平均每年增加170多億斤。這個數字只佔2006年全國糧食總產量(9800億斤)的1.7%左右。怎樣解決中國人吃飯的?!
人們知道,在我國糧食作物的種植中,水稻並不佔大部分,其他大量的還有小麥、玉米、大豆、高粱等等,在這各類作物品種的改良中我國科技工作者的成就可謂是群星燦爛、層出不窮。例如著名農業科學家李振聲研究雜交小麥,反覆試驗十多年,取得了成功,新品種使小麥畝產增長25%、在七十年代就達700多斤。還有被稱為「中國雜交玉米之父」 的李登海,培育的玉米新品種在1975年就達到畝產1024斤,比建國初提高了兩倍以上。
根據國家統計部門統計的結果,從1962年到1979年,十七八年的時間內全國糧食產量都是持續增長,基本上沒有出現過任何一年減產、滑坡的狀況。僅從1965年至1978年來說,糧食產量就由19452萬噸增至30475萬噸,十多年間增長了56.7%,年均增長率是3.9%,大大超過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年均增長速度。197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6632.3億斤,全國人均佔有糧食達到684斤,這不僅超過了歷史上最高水平,而且比改革24年以後的2003年(人均670斤)還高!
按照袁隆平本人的說法,他的雜交水稻從1976年推廣到2006年,在全國共累計推廣種植56億畝,增加產量共計5200多億斤。如果按照這種說法(在媒體上的幾種說法並不一致),就是平均每年增加170多億斤。這個數字只佔2006年全國糧食總產量(9800億斤)的1.7%左右。而實際上,據當時新華社的報道,1979年我國雜交水稻的種植推廣,總共面積7600萬畝,共增產稻穀78億斤。我們無法知道其中袁隆平的品種佔多少數量,就按最高估有三分之一是袁隆平的品種的成就,那就是增產稻穀26億斤。這個數字只佔197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632.3億斤)0.39% 。這麼小的比重對全國大局來說是無足輕重,又怎麼談得上是它「解決了中國人吃飯問題」的呢?
稍有農業常識的人們都知道,農業產量的增長是綜合條件造成的結果,決不是單由種子的改良這一種因素達到的。任何優良品種的大面積生產也必須要在水利、土壤改良、化肥、防治病蟲害,土地耕作等條件基礎上才可能實現。
正好學的是農學,也在農業部門工作,也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個人認為,袁作為個人來說,確實存在過譽,但作為一個群體的代表,卻沒有過譽。
這個說法並不是否定袁隆平的貢獻,對於長期挨餓的中國人說,糧食安全直接影響國體重器。記得高中時的政治老師,對袁隆平推崇備至,以老爹稱之,認為國家科技進步獎,甚至諾貝爾和平獎,都不能表達袁老爹的貢獻。
之所以說袁老爹過譽,相信做水稻育種的同志們更有發言權,這裡參考 @尺上四 的答案。
首先,雜交水稻的方法並不是袁老爹原創的;
其次,很多工作是袁的團隊完成,而不是他個人完成的,而除了袁之外,後面默默工作的人並沒有得到應得的榮譽。
再說一些自己了解的信息,報紙上宣傳的袁老爹品種推廣面積和市場佔有率,個人認為被明顯的誇大了。長江以南的省級農科院系統,甚至各市的農科所系統,都不乏專門研究水稻育種的科研工作者,針對各區域的氣候,水肥條件和常見病蟲害開發了有針對性的品種,並不存在所謂的通用品種,因此袁的品種主要還是在湖南及周邊佔有率較高,在江蘇,主要的雜交稻就是本省培育的,如果把所有雜交稻加起來算成是老爹的,我勉強還能相信「中國大陸一半以上的水稻都為袁隆平的雜交品種」
至於「過譽」,卻很難用在袁老爹身上,因為他身上的譽,大部分是媒體加上去的。個人認為袁是中國科研人員的典範,比如淡泊名利,樸素,節儉,低調,和前段時間網路熱過一把的李小文院士頗有相似之處,但典範並不一定是規範,喝十塊錢的酒,抽二十塊的煙,穿一百塊的鞋,是袁老爹和李院士的權利和自由,但假設他們喜歡的是蘋果手機或者是法拉利呢?大家還會不會認同他們是科研人員的典範呢?
而另一位最近熱門的院士是李寧,但又是另一個典範,由於挪用課題經費被查處判刑。挪用科研經費,是最讓人氣憤的一種貪污,國家擠出納稅人的錢,承擔研究失敗的風險,支持科技的發展,以完全的信任將經費撥給科研人員,沒想到卻被挪用,進入私人腰包,該查該抓該殺。
但回過頭來,以育種為例,假設一個兢兢業業的科研人員,申請的課題經費是國家的,租地費用,勞務費用,儀器設備費用,水電費用都是國家出的,而一旦出了成果,比如專利和種質資源,卻是個人的,有重大貢獻的還可以終生享受國務院津貼,是否算還是進入了私人腰包?而試驗也不一定就是成功的,一個兢兢業業的科研人員,如果試驗失敗了該怎麼辦呢?
科研是否也可適用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思路呢?
前段時間參加了一個農業學術會議,有幸和內蒙一位農業口的老師同住。
晚上和老師聊了會天,沒想到剛入職場的我還沒來得及抱怨,所長先吐了苦水
「內蒙的工資水平相對較低,我招了好幾個博士和碩士,工作都很認真,幹得都很好,但工資只有3000不到,哪怕在內蒙養家都很困難,成天灰頭土臉的,結果工作幾年都跳槽了,有一個被500強挖走拿年薪了,還有一個自己開公司賣儀器都在國外買房了。後來再看到他們,氣色都好多了。我也替他們感到高興。」
但是,我除了羨慕,感到的只有一種來自心底的心酸。
假設搞科研只喝得起十塊的酒,抽得起二十塊的煙,還有多少人願意搞科研。沒有貶低別人的意思,搞原子彈的賺不過賣茶葉蛋的的時候,你會不會挪用科研經費?派去中科院調查的巡視組應該最清楚吧。
回到最開始的結論,個人認為,袁作為個人來說,確實存在過譽,但作為一個群體的代表,卻沒有過譽。只可惜,現在的情況與我的結論正好相反,袁老爹為王,他代表的農業,或者更大範圍的科研工作者,為寇。
如果和很多默默耕耘的科研人員對比,袁隆平確實過譽了。感覺國家把袁隆平抬到了拯救人類免於饑荒的高度,其實這裡面,袁隆平也不是一個人戰鬥,沒有新型化肥的幫助,產量也不會這麼高。
但是,你要和日本那個煮飯仙人比,一點都不過譽。袁隆平再牛逼,國家民間再熱捧,也沒有人把袁隆平稱之為稻米天神。
所以,論造神,日本確實走在了世界最前列。沒有乾貨,只說一點個人觀點。
並不是過譽,而是其他科學家讚譽不夠。
不要因為某個科學家被頻繁放到公眾面前就認為被高估,被表揚過度,從而去批判去打壓,覺得「科學家不應該是默默無聞的嗎」「又不是你一個人的功勞」,把他依然打回那個默默無聞的科學家,和其他默默無聞的科學家一起,默默為一群根本不知道他們是誰的人做貢獻。
如果把其他的,更多的科學家放到公眾視線中,袁老也就不會顯得那麼突兀了。而且我覺得,通過讚譽一位科學家,可以讓公眾了解這方面的專業或是勾起更多人的興趣甚至是給予其他科學家的一種鼓勵,都是一件好事。
可能有點偏題。
1.無相關利益,非農業相關專業本科生,如因知識欠缺而產生的疏漏還請指正。
2. 是否過譽包含主觀判斷,不作直接回答。但可以說其他科研人員過於「低譽」。
-------------------------------------------以下為理論研究部分的數據---------------------------------------------
3.
2001 - 2010 年中國( 大陸) 「水稻」發文量排名前20 機構[1]
* 論文測試集為為2001-2010年的SCI論文
* 據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網站(走進中心_中心簡介,2014-10,16)介紹,該中心由袁隆平領導,袁隆平自2000年之後的科研成果均以該中心作為單位發表。
4. 水稻研究各指標排名前20位的作者[2]
整體上看,各個指標TOP20中,日本作者過半,其中論文數量TOP20作者中,日本作者達12位,總被引頻次和篇均被引頻次TOP20作者中,日本作者均為11位。在TOP20作者中,根據合著論文分析,來自日本名古屋大學的Matsuoka Makoto、Kitano Hidemi、Ashikari Motoyuki和Ueguchi-Tanaka Miyako來自同一個研究團隊;日本國家農業生物科學研究所的Hirochika Hirohiko和Miyao Akio合著論文數為79篇,來自同一個研究團隊。中國的優秀學者包括來自華中農業大學的張啟發、浙江大學的吳平、中國農業科學院的錢前、中國科學院的朱永官、朱立煌、韓斌以及南京農業大學的萬建民。張啟發發文達到88篇,發文量位居中國第1,世界第8;韓斌發文68篇,居中國第8,世界排名28,但其發表論文的總被引頻次為2656,總被引頻次居中國第1,世界第6,篇均被引頻次39.06,居中國第1,世界第3。
5.水稻研究TOP20高被引論文[2]
6. 在SCI庫中 以 Hybrid Rice 為主題詞進行檢索(*Hybrid Rice一詞為袁老使用),對結果進行國家分析,其中近39%的雜交水稻論文為國內發表。
以Rice or Paddy or Paddies or Oryza 作為主題詞檢索,分析國家/地區,結果如下圖:
ESI資料庫可以根據SCI論文聚類分析當前領域研究熱點,對水稻的研究熱點如下圖[2]:
7.在ESI庫中以Rice or Paddy or Paddies or Oryza 為主題詞查看近兩年熱門論文,其中有兩篇為國內研究機構,中科院和浙江大學:
/
/
/
/
/
/
/
/
/
-------------------------------------以下為水稻實際種植數據------------------------------------------------------
8.根據國家水稻數據中心(國家水稻數據中心==RiceData==中國水稻品種及其系譜、指紋資料庫,2014-10-16)的數據,我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稻為:汕優63¦汕優64¦威優64¦岡優22¦汕優2號¦汕優6號¦威優6號¦D優63¦Ⅱ優838¦汕優10號
這裡, 汕優63 自1983年以來累計推廣超過93939萬畝,由 謝華安院士 研究,84年審定
汕優64 自1983年以來累計推廣超過19370萬畝, 由 陳昆榮; 孫家滬; 黃烈文; 朱其時; 徐旭增 研究,86年審定
威優64 自1983年以來累計推廣超過17796萬畝,由 袁隆平院士 研究,85年審定
岡優22 自1983年以來累計推廣超過13926萬畝, 由 四川省農科院作物所彭興富等,95年審定
汕優2號 自1983年以來累計推廣超過12663萬畝,由 江西省萍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78年審定
汕優6號 自1983年以來累計推廣超過11923萬畝,由 萍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83年審定
威優6號 自1983年以來累計推廣超過9701萬畝, 由 湖南省賀家山原種場,78年審定
D優63 自1983年以來累計推廣超過9601萬畝,由 四川農業大學 劉文炳,87年審定
Ⅱ優838 自1983年以來累計推廣超過9689萬畝,由 四川省原子核應用技術研究所,95年審定
汕優10號 自1983年以來累計推廣超過9233萬畝, 由 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台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葉復初等,89年審定
[1]孫秀煥,路文如. 基於Web of Science的「水稻」研究論文產出分析[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2,02:31-39.
[2]孫秀煥,路文如. 基於Web of Science的水稻研究態勢分析[J]. 中國水稻科學,2012,05:607-614.
---------------------------------正在編輯中,先發以免丟失------------------------------------
袁隆平的貢獻不是被高估而是被嚴重低估
就看到樓上那個五千多點贊的答案就知道了。純外行不是他的錯,對於水稻生物我也是純外行,然而純外行跑出來胡亂污衊一個本專業首屈一指的為人類巨大貢獻的人,就是他的錯了。簡單說就叫放p
ir8無論是哪種單位,給他的定位都是常規水稻
給個國家水稻數據中心
雜交的目的是將野生品種雜交後連續自交,篩選出純和可穩定遺傳的具有優良性狀的物種
雜種優勢是僅限於子一代的,必須有恢復系保持系等等一系列手段來「穩住」。
在袁隆平之前, 這些人對雜交水稻基本上是以為不可能實現的,ir8和雜交水稻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這是高中內容。
1971年irri建立雜交水稻項目,次年結論不可能撤銷項目,五年後被老袁打臉。
高中生物最基礎的東西。一群純外行在這裡胡扯之前回去翻翻高中教材
袁隆平最大的失誤是培育了雜交水稻,給了一群人吃飽了有力氣去罵他
太祖最大的失誤上山下鄉,讓一群知識分子和被給他們教育出來的識字的人可以寫字罵他
然後說自己沒吃過雜交稻的,現在雜交稻產量佔全國稻子產量百分之六十。自稱沒吃過除了說明你吃不出來沒別的意義
說現在的雜交稻和袁隆平雜交稻無乾的,袁的三系雜交稻就是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現在的雜交稻是不需要不育系,但是這三種東西都是袁隆平搞出來的。
什麼謝安華,或者其他任何雜交水稻,他們都是以袁隆平為基礎
至於那個老外hennery和那個日本人,這兩貨搞得都不是雜交水稻,沒有雜種優勢。
再看那個5000贊的胡言亂語,真是丸淡的節奏。。
什麼玉米,玉米這個玩意,完全成熟的極其難吃。為什麼玉米在任何亞洲國家都不是主食?因為能量不足、而且一般吃得玉米都是沒成熟的,成熟的極其難吃。基本上在缺乏糧食的時候,再難吃的大米也比成熟的玉米好吃。第二就是稻子和玉米種的區域不一樣。
舉凡學過高中生物的,再百度一下就知道人Henry Beachell那個玩意不是雜交水稻,只是雜交種水稻,不存在雜種優勢。
其實看到第一條就可以判斷這是胡言亂語了,業內那個真正的大牛,對袁隆平有不敬的?,您先舉個名字,何時何地在何種公開場合?
業內公認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之前,美國人得出的結論是水稻雜種優勢有,但是搞不出來。日本人搞出來的結論是沒優勢。糧農組織首席顧問,美國科學院外籍首席顧問,irri的首席顧問,各種國內外榮譽多如狗毛,這才是國際國內科學界對袁隆平的主流看法!
順便我也不知道這個回答如何不友善了,都有人舉報了,抹黑黨真是不遺餘力啊
個人覺得沒被過譽。
我要說兩個人,一個袁隆平,一個是李四光。
袁隆平的貢獻,不僅僅是培育出了雜交稻,提高了產量,還打破了水稻不能被雜交的神話,開創了一片新領域。
而袁隆平的成就,與當時的公有制計劃經濟是分不開的,與當時不崇洋媚外的政府也是分不開的。
袁隆平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被分配到湖南的一所農校教書。一所中專學校的普通老師。
根據多年在農校試驗田的水稻種植經驗,1966年袁隆平在中科院的《科學通報》上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向世界權威發出挑戰,認為水稻可以雜交。這在今天不可想像,一個普通老師,向世界權威挑戰,想發表論文,門都沒有,要被編輯笑呵呵地扔垃圾桶里,邊扔還得邊說:又有民科奇思妙想了。但是那時是個不信邪的時代,不迷信權威,也不迷信學歷的時代,這個事居然就成了。
由於袁隆平在雜交稻的研究上有重大理論成果,1971年被調進湖南農科院專門研究雜交稻。政府對他的工作大力支持,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要地給地,要東西給東西。因為海南島野生稻資源豐富,政府還在海南島給他划了試驗基地。同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島發現了一棵罕見的雄性不育水稻,為雜交稻解決了大難題。
1972年,雜交稻培育被列為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開啟了全國性的大協作會戰,三十多個科研單位,成千上萬人參與了研究,進行了上萬次雜交試驗,全靠人海戰術。
1974年,雜交稻種子培育成功。1976年,開始試種並推廣。
由此過程可見,如果當時的政府不支持,告訴袁隆平:你一個普通的小老師,又不是碩士博士,瞎搞什麼,外國都搞不出來你能搞出來?你就別異想天開,老想搞大新聞,別浪費錢財了。袁隆平會一事無成,鬱鬱而終。不過大家要注意,培育雜交稻的事都發生在WG期間。為了黑WG,我們還可以插播一段,例如袁隆平被批鬥,被關進牛棚,後來被周公保了下來。
還要說一個李四光。
當時的中國被外國專家欽定為貧油國,日本侵略期間曾在日戰區到處勘探石油都沒找到,貧油國的帽子就更戴結實了。
李四光歷經周折回國後,1952年被任為第一任地質部部長。1953年李四光用他特殊的知識向中央彙報,中國有石油。他的觀點得到了當時不崇洋媚外的政府的支持,也是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要東西給東西,一路綠燈。終於陸續找到了大慶、勝利等大油田,為中國的工業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成就了李四光。如果沒有當時政府的支持,李四光的那一套理論也就會被他帶到棺材裡了。
千里馬不是沒有,中國人也不比外國人笨,關鍵是你信不信,用不用,怕不怕失敗。鍵盤俠一堆,你可知道,當全世界都不相信自花授粉作物能實現雜種優勢的時候,還能堅持是需要什麼一樣的精神。再說一句,謝華安可是中科院院士!再來一句,農業科研不是你鍵盤敲敲就能完成的,鍵盤俠搞一年作物育種就知道是怎麼個情況。
知乎上的人是有多牛逼,
動不動就是xxx是否被過譽?
我有一句:
知乎是否被過譽了?
在當時的國情和時代背景下,誰會計較功過之大小?後來成績有了,功勞有了,大家剛剛能吃飽肚子了,就開始討論袁老師是否被過譽了,這樣似乎有些不妥吧。
在長沙開計程車的年紀大一點的一提到袁隆平都是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