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社交的出路在哪?

國內熟人有微信,陌生人有陌陌這兩大壁壘;
垂直社交類:職場類的脈脈,同志類的zank、blued等,音頻類的啪啪,視頻類9158、YY等,無一不面臨同質化嚴重、競爭門檻低、商業化成疑(除了視頻類擦邊球除外),
就這種現狀,是否意味著後入者未進入已死。
垂直社交該如何發展,出路在哪?


瀉藥。
這個問題,其實我一直在思考,真的。
但是想了幾年,想不通。我在這裡,可能說不到什麼出路,或許只能分享我的困惑。
1、社交究竟是什麼玩意兒
過去我們說社交,其實都在說社會關係的交往,你會發現,這裡有渠道(關係從何而來)、有場景(為何會交往)、有關係維繫(如何保持交往、如何深入交往)、有方法(怎麼交往)……等等。
現在說社交,如果是互聯網圈子,大家基本說的是兩個東西,一個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一個是Social Network Sites/Apps。
差別在於,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服務於真實的社會關係,將真實關係投射到網路中;而Social Network Sites/Apps,是要讓用戶在網路上建立社交關係。

2、什麼樣的社交產品能活下來
如果我們把視角放到整個互聯網社交產品的的盤子里去,我們總歸會明白兩個道理:
1)用戶維繫關係的精力是有限的
2)一個社交產品是可以適用於很多場景的
那麼,很簡單,垂直或者擴散,是社交產品成功的關鍵點么?
其實不是,而是,誰能夠擁有用戶的關係鏈,或者說,誰能夠讓用戶願意在平台上創建關係鏈,並能讓關係鏈保持活躍,誰就贏了。
說到底,時間、功能、運營方法,缺一不可。
早期的QQ,核心功能是聊天,可是產品運營上卻不可謂不努力,每一個Feature,都是一個可以運營的點,這點幾乎讓我這個做運營的深有感觸,想一想,表情、群組、語音、視頻……只是為了讓核心的那個聊天可以無所不能。傳文件、斷點續傳等等,又讓用戶在娛樂之餘可以用於工作。
誰能相當過去工作用MSN,下班用QQ這個規則就慢慢的沒了?
垂直會有市場,比如YY,比如陌陌。
但是要思考他們對應的場景,YY是遊戲里用來語音聊天、戰隊指揮的,那麼假如UC誕生的是時候,也挑選了這樣的角度,YY是否還有機會呢?陌陌是做陌生人社交,但是如果陌陌早幾年出生,其結果是否會比百度HI、盛大圈圈、網易泡泡更好,誰知道呢?

3、新的社交產品未來究竟在哪兒?
不得不承認,只要現有的社交巨頭們不犯錯,或者用戶世代不更迭,新的社交產品基本不會有未來,不管它是做垂直的,還是通用的。
比如說:

  • 商務社交
    • 商務社交App,脈脈的問題在於,它一直在說自己是工作版微信,可是,微信就不能用於工作么?誰說的?
    • 而商務社交Web呢?呵呵,Linkedin在國內用的多不多?似乎不太多。優士、大街、天際……,哪一個不是要麼成了小廣告聚集地,要麼成了招聘渠道,要麼死了?
    • 最後,商務社交最好先研究一下生意人平時到底是如何社交的,現在所謂的商務社交,我實在是連槽都不想吐。
  • 非商務類的呢?
    • YY之後還沒看到別的遊戲內語音產品(哦,請注意,YY最早是因為可以在遊戲內提供高質量的語音,才得以在後期成為了所謂的社交工具,但實際上其基礎並不穩固,離開了遊戲,還有多少用戶會用YY呢?)9158是秀場,裡面基本沒有社交元素,但有社會元素。
    • 同志應用以及更多的非商務類應用不了解沒法說

機會是有的。

====

就算是垂直社交,本質上也是社交。我先假設一個社交服務的成功並非是以商業收入來衡量,而是以用戶量和用戶粘性來衡量。而這個假設是建立在另一個「有用戶就不愁沒收入」的假設下。所以這裡只說用戶的事情,不說盈利的事情。

那麼「社交」的動機是什麼?即是說,用戶為什麼要用社交產品?

社交產品實際上是降低了用戶的社交成本。網路社交服務,讓用戶更方便在親友之間分享自己的近況。在網路產品之前,這種行為是靠電話、簡訊實現的,再往前則是電報,甚至是書信。雖然目前通過網路,這種行為變得廉價便利,但本質上的內容是沒有變化的。


那麼垂直社交是怎麼回事?

我覺得垂直社交的概念,和google plus的「圈子」,twitter的list,微博的「分組」沒有本質區別。映射到現實的人際關係,即我們交朋友基本上是興趣相關的。性格相符,或者興趣相投,才能是一個圈子。當然處在一個職業一個公司的環境下也是一個圈子。我們對不同的圈子貢獻不同的內容,但「貢獻內容」這一行為,在哪裡都是一樣的。所以我一直認為垂直社交的概念,並沒有獨立出來的意義。

很多所謂獨立社交的產品,其實「垂直」更多是「分享工具」的性質,而「社交」的部分,則與傳統社交應用區別不大。而很多產品作為工具都不成功,是因為想像中的需求根本不存在。


順便說一句,判斷一個產品A是社交產品還是工具產品,我覺得可以通過一種方法判斷。就是貢獻內容的時候,會使用「分享到別的社交網路」,還是在用別的產品的時候會使用「分享到A」功能。比如instagram,本身是為了一個攝影群體提供的社交產品,但大部分人是把他當做創總工具來用的。而想分享自己的照片,往往是通過同步到twitter或微博或其他社交網路來實現。所以雖然號稱是「圖片社交」,其實大部分用戶是用的圖片濾鏡工具。所以它的成功並非是垂直社交的成功。


而 @張亮-Leo♂ 所說的一句話很有道理「微信就不能用於工作么?誰說的?」這確實是垂直社交的咽喉。

既然在貼吧裡面可以找到任意一個圈子的聚集地,我為什麼還要轉到別的應用去?

在體驗沒有質的提高的時候,這確實是個問題。

當年啪啪名聲正盛的時候,打出的時「有聲音的圖片」這一招牌體驗。很多用戶去玩,是因為別的產品沒這個功能,只此一家。雖然我認為,別的公司都不做,是有原因的。括弧笑。後面再說。這裡要說的是,搶到第一批用戶,應該依靠的是抓用戶痛點。後面持續吸引和維持用戶活躍度,才是其他的運營和體驗決定的。而內容垂直,並不是一個痛點。在有「社交平台」這個東西在的時候,如果有需求的內容,用戶都可以自發建立,並不需要一個新的東西出來。新產品應該解決的時社交方式的問題,這是從信件到電報到電話到互聯網一直在做的,也是後面新產品應該做的。

我覺得目前垂直社交方面有兩方面似乎還沒有人做,或者沒有人做好過。


一個是針對不同年齡層的社交動機的研究。

比如微信的社交,老實說我認為體驗不能算好。其本質上與朋友圈的體驗並沒有多少提高。而所謂的熟人社交,怎麼說呢,也就那麼回事。我一直認為熟人社交是上個時代的遺留產物,社交這種東西不應該因為熟才社交,而應該是因為社交才熟悉。所以父母一輩是熟人社交的主力軍。而年輕人更多的是興趣主導社交。有人在00 後表妹告訴我的 5 個移動社交真相說過這個問題,現在的初中生不用微信而是用qq居多,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是根據興趣來交往的。而微信沒有這個環境。這也是大而全的平台體驗上的一個弊端,也就是後來者的機會了。


另一個是社交方式上的改變。

舉個例子,之前一段時間,圖片社交比較火。我離職之前,公司內部也很看好圖片社交。但是似乎一直沒有一個產品做的很好。比如啪啪,從定位來看,雖然掛著聲音,但主題畢竟是「圖片」。而圖片這種東西做社交,我覺得是違反直覺的。社交重要的信息的傳遞和交流,再發消息的時候要上傳一張圖片,實際上是增加了成本,無論是拍照,還是從手機上傳都是。普通人是沒有鑒賞能力的,加上普通人的照片又沒有鑒賞價值。所以instagram在小圈子裡面可以做社交,這是攝影愛好者的垂直交流,但放開了,社交圈就沒有了。博客敗給微博,就是因為成本問題。增加成本又不能得到相應的體驗上的回報,前途堪憂。

題主舉的例子裡面,我認為做的最好的是yy。而yy的做法,我認為是垂直社交產品應該借鑒的。

說到yy,肯定是說聲音社交了。yy從遊戲起家,本來是工具。但有了用戶只會,轉社交轉的幾乎渾然天成。他知道有什麼東西是聲音能做,文字圖片不能做的。所以現在yy平台裡面語音聊天,在線課程,配音社團比比皆是。

另一個做的比較好的是滬江的CCTalk。不過不多說了。


而且把我想加的私貨說明了吧,所謂「圖片為王」的說法根本是扯淡。聲音才是正道。圖片適合做媒體,用聲音表達情緒,才是社交的血統所在。原因很簡單,交流是要靠語言的,普通人熟練使用的語言都是靠發聲的,用聲音表達自我也更自然流暢。


==

想到哪寫到哪,有點亂。最後總結一下吧。

垂直社交也是社交,在內容上獨立出來是沒有價值的。值得投入的應該是體驗和社交方式上的回歸和提升。社交產品能幫用戶找到舒服的表達方式,機會就來了。


==

另外上面所有內容都沒有做過客觀的調查。


當然有機會了!!

難道你覺得現在社交產品做的足夠好么,你使用過程中沒有痛點么?

說陌陌:多少人的消息發過去得不到反饋,這麼低效的溝通形式你覺得很正常么,以後萬一出一個高效的陌生人社交產品,沒有可能么?
說花田:相對於世紀佳緣的收費,花田已經做的很不錯了,但是找對象變得更容易了么?
說脈脈:你真的在上面找到了很多人脈,找到了好工作還是看了很多沒用的八卦?
說虎撲:多少人厭煩無腦攻擊而離開了?這些人去哪裡了?
YY、9158:主播們那麼賣力的表演,賺了那麼多錢,可惜終究是網路主播,如果出來一個產品能讓網路主播像電視媒體主播那樣光彩,為什麼不能幹掉YY和9158?

沒有什麼不能被顛覆的,如果你能做的足夠好,況且已經有很多團隊都是研究怎麼打敗他們了,找對象、找工作、吃喝玩樂都是剛需,總會有新的產品顛覆舊的

想想你自己,你每次戀愛都很滿意么?每次找到的新工作都是最理想的么?只要不是,就說明總有潛在的顛覆性產品

還有,那麼多垂直的機會沒有被挖乾淨呢
去豆瓣小組、百度貼吧、陌陌群組、Q群多看看,看看哪些討論的比較多,單獨拿出來都有可能是一個垂直的機會

當然垂直社交產品總得克服兩事件:
1、用戶喪失興趣,用戶不會一輩子是學生,一輩子是單身,一輩子喜歡打三國殺,一輩子喜歡京劇,但是像學生群體、單身群體、白領群體這種通常是恆定數字,市場不會萎縮,可以三國殺、京劇指不定哪年就消失了
2、用戶轉移,產品不能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了,比如知乎的某些人群自己拉了一個小圈子,陌陌上的小圈子會移到微信上,這也是不可避免的,泛泛的社交總會變成更聚焦高效的社交方式,所以相似的人群跑到Q群,跑到微信討論組裡面,然後又變成單聊是一直持續的事兒

跟很多做社交的團隊接觸過,聊過,至少我看到了很多人找到了切入點,我相信會有後來者

唱吧不就通過唱歌工具屬性在切入YY的市場么
貓眼不就通過購票、微博不就通過影評切入豆瓣電影的市場么


社交和社區是有本質區別的。社交的目的便是高效地找到想找到的人。那麼垂直類社交類產品便是幫戶用戶快速找到滿足有一些特定需求的人,能夠有效提高效率。那麼社區本身目的是如何高效地獲取相關的信息或者互動,所以垂直社區在這塊應該也是很有前景的,但要解決好這類人的信息痛點。


貼兩篇我專欄的文字給大家分享
1.為微信O2O指一條路 - 在路上 - 知乎專欄
2.論盈利模式的重要性——與所有移動互聯創業者共勉 - 在路上 - 知乎專欄

希望大家看完再來討論這個問題。社交永遠無法直接產生收益,沒有收益不談出路。

希望大家關注我的專欄,本來興緻勃勃的準備碼字,寫了幾篇只有個位數的關注,我就崩潰了。

對,現在依然崩潰。

關注人數破30就繼續碼字。


為啥關注我專欄的人比贊該答案的人數多???


雖然我不是特別懂什麼交垂直社交,在我理解下,二次元這個圈內的特殊社交app算么。

圖片(掛了七八次,我想說的app是 半次元 半半 次元)

我所下載的有這三個,還有更多針對二次元的社交軟體不斷湧現,大部分用戶活躍度很高。
我看這些軟體新用戶都在以爆髮式增長,其中半次元我註冊的很早,這兩年越做越好,針對對二次元有愛的群體很有吸引力,現在使用率一周2-5次左右,通過這個軟體認識的愛好者也很多,也沒有任何廣告等東西埋沒它(其實,我也不知道它現在靠什麼盈利)


垂直社交當然有機會,但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垂直,有人說在內容上做垂直,我覺得不大合理,因為做垂直細分的內容很容易會把自己框死,這就好比我以前有個朋友說要開個淘寶店專門賣格子衫,我建議他不要從賣什麼來考慮,而是要考慮清楚你想要把產品賣給什麼人。
so,我理解的垂直,不是內容的垂直,而是人群的垂直你能把一群垂直細分的人群聚合在一起,給他們創造一個能和同道中人交流、沒有過多外部干擾的空間,這就是機會

然後再說社交,現在互聯網產品好像都喜歡貼上「社交」的標籤,但大多名不副實,比如你讓用戶在產品上面發圖,然後下面一幫人點個贊就走人,這是社交嗎?
我理解的社交應該是能讓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一種長期的、有效的聯繫,熟人社交是把線下的關係鏈搬到線上,這一塊因為有企鵝的存在所以個人覺得機會不大,而另一塊就是陌生人社交,讓人在線上認識其他陌生人並且慢慢變熟,從弱關係逐漸變成強關係,這才是陌生人社交的價值。比如我之前玩WOW,在AFK後還經常上去看看,就因為在上面認識了很多好友,我們不僅是遊戲上聊天而已,也會到各自的城市聚餐,成為真正的好友,甚至在我第一次創業的時候,一個WOW好友曾堅持給我贊助10萬RMB,當然我沒要,哈哈。

結論來了,做垂直社交的出路在於:
1、能真正做到人群的垂直,而不是內容的垂直;
2、能讓人們形成長期有效的關係鏈,從弱關係向強關係延伸;

我正在做的旅行社交產品,就是基於以上思路,對錯與否,等產品上線後再看看吧。


我一直覺得社交軟體如果沒有大平台就不能做全範圍的社交。

每個人都提出了各種社交軟體的思路但是總是跨不出的就是:

1,實名
2,匿名
3,完全隱秘

當然 @張亮-Leo♂提出的也是有

1,商務社交
2,非商務社交

兩個情況。但是依然還是擁有局限性。就好像QQ,還有QQ - TM,QQ - RTX 一樣,只是基於定位。用戶群體太大,如果平台不夠那麼必然出現的情況就是檯子做好了沒有人用。

很早的時候說到社交軟體,大家喜歡分到很多很細,論壇,微博,博客,輕博客,等等等。

其實看破了這些所有的之後垂直社交無非需要滿足的就只有
圈子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其實所有的人無非也就是在分為大眾圈,小眾圈子。
大家常常能看到的

娛樂
電影
八卦
運動

這些都是一些大眾熟悉知道的,用戶基數非常大,非常的龐雜。將大眾圈子打散之後還能分成某一個很多很多是小圈子。

而小圈必然就會出現言論領袖。

這些小圈的人大多分散在很多大社交軟體中。比如QQ比如YY比如微信。

他們的交流需求可能會比較低,比如音樂-吉他,這個圈子。很多人想進入,很多人想成為這個圈子的言論領袖。

那麼必須就要給他們一個足夠展示,或是進行資源囤積的地方。

那麼這樣才能算是有垂直社交的樣子。

社交網站產品的核心在一定的程度上面可以說80%的影響是需要基於運營的。

---------------------------------------
關於圈子理論
用戶的分級
我們將用戶分為旁觀者,表演者,影響者。
旁觀者:無特長,無特別喜好,無固定社交取向。具有很大的隨機性被任意話題吸引。
表演者:有特長,擁有固定喜好,會被固定話題吸引。
影響者:很大的程度決定表演者的模仿或是表演方向。

表演者是最大程度提供社交中的固定展示內容的用戶,他們會通過一系列的辦法尋求更多是展示方式無論是視頻,文字,語音,圖片,任何可以展示出自己的方式進行發布內熱。
而旁觀者會隨機的進行瀏覽到表演者的內容,在一定的程度上進行模仿,或是了解該表演者的圈子。
當表演者吸引的旁觀者數量到達一定的程度,那麼表演者就變成了影響著。並擁有很多追隨自己的表演者。
最後形成一個固定的圈子。


產品的核心
穩定而持久的內容展示以及優秀的搜索方式。
除非我們能提前預計到表演者的內容,否則我們需要提前準備好的就是任意格式的內容的上傳以及保存,同時擁有一個很好的數據展示方式。能很客觀的展示該內容的質量。
很好的分發渠道,能讓表演者很輕易的將自己的表演內容展示出去。

1,優秀的分類方式
2,用戶快速的搜索定位
3,用戶的個人內容良好展示

最大的難點
目前中國互聯網發展到如今,用戶獲取資訊的速度遠遠快速於以前。那麼面對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圈子的時候,快速的融入進去的他們的一個硬需。

大學生不知道自己的一個手機怎麼選,那麼他們需要去找到表演者去展示優質的手機選擇方式。
少女想變漂亮,那麼他們需要去找到表演者去展示如何化妝

這些問題在針對不同情況的用戶門檻是不一的,我們暫且將這些用戶都定義在擁有固定的上網時間,熟練使用瀏覽器,熟練使用搜索器。
那麼他們需要的結果就只有一個。
「如果我想要XXXX,那麼應該如何做」
找到誰能告訴他

而這個問題是很難搞定。

諸如知乎。

如果這裡不能給出用戶答案,那麼這裡的社交將是浮雲。

找到影響者,並讓他能讓自己的下面的表演者拿出最好的內容產品才能成功。

-------------------------------
後記

關於yy
yy的最初抓住是一個用戶語音交流的硬需,之後發展為社區的在一定的程度上。個人的理解為,他們利用頻道,很好的讓用戶形成了自己的圈子。由頻道管理的影響者,再固定下方的表演者,為yy裡面的用戶提供觀看內容。
但是衰敗的原因也是在於,單純的語音交互讓這些表演者的內容單一,毫無留存。讓後來的觀看者不能很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他們能建立小眾圈,但是很難讓小眾變成大眾圈。用戶不能進行很好的循環再生。
雖然目前還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能滿足他們一般的語音交流希望。
可是作為圈子,必須要出現一個固定的用戶級才能良好的運作,否則擁有了更大的平台,更優質的產品服務就必然會慢慢的轉換用戶習慣導致產品走向滅亡。當然這也是產品和技術決定的。

關於其他的一些垂直社交後面再議。。。。


不要動不動就想顛覆,不要老盯著BAT去看,
不要覺得沒幾億用戶就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忘了社交這個偽命題好嗎?搞得好像自己真有多少朋友似的,
我就問一句,以前PC端那些大大小小的論壇到哪裡去了,
現在你還可以去哪裡深度交流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玩意兒,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

如果能再有這些小而美的地方,那該有多好,
我們不是為了交朋友,我們只想好好的討論一些事。


怎樣的垂直自媒體會獲得廣告主青睞?

文|鄧璟

以下是我9月11日晚晚參加「一道自媒體」(微信公號:yidaozmt)垂直自媒體微信社群交流的內容。

今天跟大家交流分享的主題是「怎樣玩垂直公號才能讓甲方買單」,在開始這個話題之前,我想談談身邊的一個小故事:

在我住的小區周圍200米內,有兩家大型商超、四家便利店,但在小區內還有兩家10來平方米的小商店。他們在小區開店的時間已經10多年,比周邊大小商超和便利店的存在時間都要久遠。在主營的日常生活用品銷售價格幾乎完全沒有優勢的現狀下,大家認為這兩家小店靠什麼生存和賺錢?


其中一位老闆跟我說,他可以從早8點到晚8點為小區住戶送貨上門,柴米油鹽和桶裝水等都行,打一個電話就可以免費送,定價比大中型超市也沒貴多少(一般每件商品貴2-5元,香煙和油鹽這種重量輕的商品除外),這種送貨優勢,在沒有電梯的老小區和老齡化趨勢下,應該是一種競爭優勢。


不僅如此,這家小店還代收快遞。也許有很多小區現在已經安裝或開始配置自動收取快遞的郵櫃,但大件快遞是裝不進去的,這樣,這家小店每天憑代收100來件快遞,就可以從快遞公司拿到100來元的代收費用——更可喜的是,通過代收快遞,它讓小區很多住戶成為忠實客戶。


另一位老闆的盈利主要靠蔬菜水果,他說每天凌晨和下午兩次到水果和蔬菜批發市場進貨,辛苦是辛苦,但他能保證自己小店裡的蔬果比超市、菜市場的還要新鮮。這家店的蔬果價格是比小區外商超的貴那麼一點,但他的生意一直很好,每天一小麵包車的蔬果都能賣完,很多小區住戶非常信任他的人品和商品的品質,幾乎把這個小店當作蔬果定點供應商了。


這兩家小店,在過去10多年間不僅存活了下來,而且過的還不錯(據我所知,兩個小店老闆都在杭州安家了)。


開頭跟大家分享這個故事,是我想藉機闡述自己對垂直微信公眾號的理解。

極度細分

垂直微信公眾號的一大特點,我的理解是極度細分。


像「人民日報」、「央視新聞」這類微信公眾號,以新聞信息為主打,包羅萬象的,不屬於垂直公號。這種號普通人也做不了,因為要投入非常多的資源,包括人力、物力和寶貴的時間資源。


如果一個人或三兩人組成的小團隊,想做一個打算商業化(即賺錢)的微信公號,我想在「過了微信公號紅利期」的現在,基本上只能選擇一個極度細分的領域。這個領域往往具備一個特徵:大的市場已經被少數寡頭壟斷了,但市場中有那麼一小塊強烈的需求未被巨頭們觸及或難以觸及。

比如前面說到的日常用品售賣,小區內小店無論價格優勢和品種款式肯定比不過大小商超和電商,但大小商超還沒法提供一袋米一箱水也給你及時送貨到家,電商則存在物流時間、收貨時間不確定等因素,所以小區小店它可以憑藉這麼一個看似非常小卻又非常強的市場需求,把生意做大、做久和做強。

這種模式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優勢:做得越久,品牌知曉度、信任度和美譽度往往也會越高。久而久之,你會跟小區店主會形成強關聯關係(抬頭不見低頭見,店主不可能隨便拿一袋劣質發霉的大米送給你吧),起碼會形成較強、較友好的鄰居甚至好友關係,甚至你跟他的關係會比你跟隔壁鄰居的關係還要好,而你跟超市售貨員和收銀員,是不太可能形成這種強關係的。


做得好的垂直微信公號,背後道理也相似。


簡單地說,我們如果打算弄一個意在商業化的垂直微信公號,首先要研究下市場——哪些市場已經被巨頭們壟斷了,哪些市場縫隙它們還沒有做好,而這個縫隙恰恰是用戶渴望解決的痛點。


再舉一個例子。我上月辦理申根簽證,研究並準備材料、後來去上海送材料,前後一共花了一周多時間。準備過程中,我查閱了網路上很多申根簽證攻略,也看了相關電商和旅行社代辦的價格(代辦費人均大概1200元),而最後自己辦理的價格是人均700元不到,即第三方代辦的服務費大概有500元/人——這是基於信息不對稱,第三方代辦的利潤空間所在。


這麼一輪申辦簽證下來,順利是順利,但我最大感受是:我還算懂點英文和會查攻略的,也花了那麼多時間去準備,那些不太懂英文不太會查資料的人怎麼辦?


假如有一個權威、準確的簽證信息小幫手類微信公號,可以提供即時的諮詢服務和簽證材料預審,該多好?這可以為簽證申辦者節約很多精力和時間。


如果當時有這麼一個垂直細分類微信公眾號,我想我可能願意出100-200元請它幫忙提供幫助服務。這個價格比第三方代辦便宜(如果自己去辦理了,就會發現第三方其實沒做什麼工作,最多就是幫你填表)。


因為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垂直微信公號,所以下面會提到一些我關注或觀察到的微信公號,但要先說明一點,這些只是個人觀察,不代表我為這些公號做推廣和公信力背書。

如果你喜歡慢跑,可能你留意過一個微博賬號或微信公號叫「跑步指南」,是寧波一家電商公司運營的,它這個號推送的內容都跟跑步有關,做得也相對專業、有趣,還會結合熱點做跑步知識普及——比如馬拉松報名時,它會談跑馬注意事宜……當然,它做這個公號是為它自己的跑步裝備,比如跑步衣服、鞋子的網售服務的,偶爾也會發有關相關題材的軟文。

我關注這個號大概有兩年多了,它開始時也就幾百上千的閱讀率,但日復一日在這個領域耕耘,加上它有自己的跑步裝備品牌和網售體系,所以兩年多深耕下來,效果應該很不錯,我曾在它那裡買過幾件快乾跑步衣服,質量不敢說優質或頂級,但性價比屬於不錯的(下午再去看了下它的微信公號,頭條文章閱讀率幾乎都有7萬—8萬+以上了,也接了不少軟廣)。


這樣的垂直類公號,現在有不少,而且做得越細分、越專業、服務越好,市場空間和盈利能力相應地也就越大。


如果現在要再做一個跑步類垂直微信公號,照搬「跑步指南」模式,可能很難干過它了。但是,從區域、性別、社群細分著手是否可以繼續做?比如做一個「浙大跑友」、「杭州夜跑」、「帥哥美女陪跑團」……我覺得這裡還是有縫隙市場和想像空間,因為它可以從線上延伸到線下,盈利模式也可以進一步創新,不一定再靠電商和軟文。

精準用戶

除了極度細分,垂直微信公眾號的另一大特點,我的理解可能是精準用戶。


簡單地說,用戶(具體到垂直微信公號就是關注者)越精準,價值一般也越大

我的兩位前同事,最近做了一個微信公眾號bookme,它的中文意思是「約我吧」——這是一個親子閱讀類平台,每天除了推送與親子讀書活動有關的內容,也推送小朋友專門為bookme寫的高品質原創文章,還推送小學語文高級教師、冰心文學獎獲得者等名師給孩子傾情指導的魔法秘訣作文課,以及阿基米媽每晚為小朋友精心錄製的語音繪本故事……

很多人可能會想,有了凱叔講故事等親子閱讀類微信公號大V,這麼晚才進場的bookme,優勢在哪裡?還有沒有機會脫穎而出?我的答案是:有機會,因為bookme有更加精準、粘性更強的用戶,但能不能抓住要看運營者和速度,還要一點點運氣。


bookme的目標客戶群,主要是杭州地區三年級以下(含幼兒園及開始閱讀、聽故事)的孩子,它經常在杭州舉行線下活動,為父母和孩子提供免費交流的機會和場所。其他親子類垂直微信公號大V能不能也這麼做?當然可以,但它的資源等會有所側重、不一定能傾斜於杭州地區,關注者人數的區域分布也會相對分散,比如10000粉絲里可能只有300個是杭州地區的,而bookme的1000個粉絲可能有800個都是杭州地區的(且因為頻繁舉辦線下活動,粘性和忠實度都會很強)。


試想一下,假如你是某款童書出版商或童裝廠商,手頭預算有限,想專門開闢杭州市場,你是願意給親子類大V公號投放5萬元去抵達那300個杭州地區用戶,還是願意花1萬元投給bookme去展示給那800個精準、粘性很強的杭州地區用戶?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我關注了一些個人「業餘玩票」的微信公眾號,有做的非常好的,比如在新媒體(社交媒體)研究領域,像魏武揮老師(微信公號ItTalks:wwh_33330533)、金鵬遠老師(微信公號老金扯淡:sociallab)、許維老師(微信公號THE ONE@許維:xuwei0418)……


根據我的觀察,這些號的關注者不一定多,但他們的關注者非常細分、穩定和優質,多屬於精準用戶。不過,這類號基本上不靠公號推送內容本身來掙錢,而是藉此打造和推進個人/企業品牌,靠延伸業務和服務掙錢。


垂直類微信公號的用戶越精準,就越便於商家投放軟文和廣告。大家都知道「石榴婆報告」這個由個人開始運營(據我所知現在有小團隊在運營了)的微信公號,商業化算是比較成功的,接過很多奢侈品的廣告。


為什麼是「石榴婆報告」,而不是擁有更多人力物力的時尚頻道或雜誌做出這樣的號?這背後有天時地利的因素,比如它做的很早,但更重要的是,我認為它以個人化風格切入了一個細分市場領域,收穫了數十萬精準的女性用戶。


打開時尚雜誌和頻道,你能看到很多明星這麼穿那麼穿,但可能跟你的關聯性很弱,可望而不可及。而「石榴婆報告」沒有那麼嚴肅,它多數時候不是板著臉孔或高高在上,而更像一個閨蜜,談論穿衣打扮就像跟你嘮叨跟你八卦跟你插科打諢。


傳統媒體的廣告常被業界詬病,是因為大家都知道很多廣告費是浪費的,但很難確定浪費在哪裡。網路技術和大數據為精準投放廣告提供了技術基礎,沒多少商家願意繼續恣意浪費,未來廣告投放一定是朝著精準投放方向走。


精準投放的前提是精準的潛在客戶。對於想投放廣告及展開其他合作的商家(甲方)來說,一個好的垂直類微信公號,它的用戶(關注者)畫像——包括年齡、性別、地域、興趣愛好和購物計劃等,應該是非常清晰的,越清晰越好。

內容+服務導向

我關注了大概200多個微信公眾號。


總結一下:這些微信公號中做的好的,沒有一個不是以內容和服務為導向的。移動互聯時代,內容和服務為王。沒有好的內容,沒有越來越偏向於即時響應的好服務,也就很難形成品牌和拉動銷售,商業化可能就更難了。

杜蕾斯的微博和微信公號都外包了,如果你關注了它的號,可能大致知道它是怎麼玩新媒體營銷的。它的成功可能很難複製,因為涉及話題具有天然的高關注度,但它做內容營銷的思路是值得大家思考和借鑒的,比如最近做了多個群體的親密生活調查,也許從社會調查角度看是不嚴謹的,但內容非常有趣,獲得很高的傳播率。

服務方面,有一家國際知名食品企業做了一個微信公號,是育兒類的,粉絲數大概有50萬+。它的內容比較中規中矩,但厲害的地方在於它能提供24小時問答——設一個小編?肯定不夠,它把問答這塊轉包給了一個半官方的專業協會,借協會專家的專業力量為新媽媽和准媽媽24小時提供專業問答服務。


設想一下,一個新媽媽半夜發現孩子咳嗽吐奶、一個懷孕的媽媽半夜不適,有些害怕和焦慮,這時去醫院好像有些過慮或不太現實,網上搜索一下癥狀能出來一堆嚇死人的內容,如果有人守在微信公號那頭提供專業解答,是不是很貼心很到位?所以,這個公號的粘性變得很強很強。


我可能屬於比較偏執那種人,堅信好內容好服務一定會帶來好的回報,這種回報可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甲方廣告投放,也可能是其他,比如個人品牌或延伸業務。


很多朋友常在微信群里問:怎麼增加粉絲?怎麼提高粉絲互動和粘性?……這類問題非常大,我在自己的微信公號「專業主義」一直跟蹤研究這類話題,也粗淺談過一些看法,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關注一下。


對於上述問題,雖然有很多種方式可以抵達目標,但我想答案里應該有一個共同之處:在做好細分市場和精準用戶功課(即垂直類微信公號)的基礎之上,你需要堅持提供好的內容和好的服務。


做好這些的基礎上,垂直類微信公號讓甲方買單的機會將大增。比如,前幾天「一道自媒體」微信公號發了一篇文章《一萬粉就不能接單了?》,介紹一道自媒體與藝窩瘋合作推出的「一萬粉也能接單」項目。不過,仔細研究一下,這個項目也是有合作條件的,其中一條是「公號屬性:泛文創類+泛生活類」,這恰恰是那些精耕細作的垂直類微信公號才可能具有的屬性。


至於垂直類微信公號有沒有速成的捷徑,這個我不知道也沒見過,但我傾向於盡量少走、不走彎路便是捷徑。


最後說一點體會,有優秀微信公號運營者前不久演講時說,「你們跟別人約炮的時候,我在敲鍵盤」。做好一個垂直類微信公號,最重要的一定是堅持創作好產品和提供好服務。這意味著你為了這份「事業」會犧牲很多東西。


至於盈利和商業化,我引用一句自己非常喜歡的話跟大家分享:回報是貢獻的影子。當一個人奔向太陽時,影子會跟著你;當你追隨影子時,你將遠離太陽,遠離光明,最終失去影子。

精選問答

Q:公眾號應該如何確定定位?是應該以用戶作為導向還是運營者自身的喜好?


A: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定位錯了再努力也沒前途 什麼樣的微信內容才好看(2)》,裡面提到:微信公眾號要有非常準確的定位,精確地界定屬於自己的細分市場。微信公眾號內容要想跟關注者產生強的粘性,需要貼近(落地)、實用、通俗且專業、有情感共鳴、構建/維持人際關係。


把時間拉長一點看,一個微信公號很難讓所有人都滿意,只能選擇努力滿足最適合微信公眾號定位的那批目標人群。


如果你意在依靠微信公號創業,可能更多地要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來反推產品製造、服務提供,而且要分析清楚哪些領域是你做的來、競爭對手尤其是巨頭們很難做到的。比如,我們都知道原創短小視頻可能是未來一個營銷傳播方向,但有哪個縫隙市場,你做的到,別人做不到,想清楚這點很關鍵。


運營者自身喜好也非常重要,我很少看到不喜歡一件事情卻能把它做的非常好的人。


Q:我覺得微信還是朋友圈流量占絕大部分,在粉絲極少的情況下如何獲得大流量?


A:微信朋友圈轉髮帶來的閱讀量,現在應該超過了打開微信公號的閱讀量。小號怎麼把流量做大,我想除了把內容和服務做好,還可以做一些渠道的推廣。打個比方,我的微信公號「專業主義」有幾篇文章,比如《什麼樣的文章能獲得瘋轉?(基於1億篇文章大數據分析)》,自己這裡的閱讀量只有7100多,但是因為有幾百個公號轉載——我打了原創但允許轉載標籤,所以後來增加了1000多位關注者。我還發現,像知乎等第三方渠道,對增加微信公號的關注度也是很有幫助的。


總的來說,有時候特別好的文章/形式/服務,在某一渠道上收穫的效果和反應是不太一樣的。比如,我會把文章貼微信公號、博客、微博、知乎和頭條號等地,認真分析和總結這些渠道帶來的效果,有助於我們更精準地針對不同渠道創作不同的內容、提供不同的服務。


Q:有什麼方法可以調動互動的積極性,除了發紅包?


A:我覺得可能是個人化的公號風格+即時響應的優質服務;線下活動也很重要,強關聯和忠誠度僅靠線上互動很難形成,如果有機會應該舉行線下活動。一旦用戶(關注者)覺得公號背後的運營者不人性化、不夠人情味、不靠譜,便會失去信任,很可能就沒有多少進一步交流的需求和慾望。


Q:社會評論類微信公號的盈利方式有哪些?


A:可以冠名商家,這些商家不需要直接拉動銷量,但需要曝光度和美譽度。但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社會評論類微信公號,也要給商家描繪出一幅相對精準的用戶畫像,他們是誰?這樣才會有匹配的商家願意冠名。


----The End----

長按上方二維碼掃描關注

專業主義

回復「目錄」或在底端菜單「迷你倉庫」

可索取和查閱過往推送文章

轉載無需授權,須標註作者和出處

專業 21世紀你唯一的生存之道


我感覺上面寫都很牛逼,從大方向把握,移動互聯網的到來讓大家上網時間更多了,時間也更碎片化了,按年齡劃分用戶群體你會發現新生代的小鮮肉更喜歡比微博翹一點的,比微信酷一點的產品。從興趣領域來看,當我們已經滿足了溫飽更注重生活質量的時候,用戶的興趣點越來越多。微信是打敗不了了,可是垂直社交一定會爆發。相信年輕人比我們的需求更旺盛,相信年輕人比我們更愛玩,相信年輕人現在看的叛逆都是正確的。


垂直社交的重點在於垂直,而不是在於社交。
這點被很多人忽視,總是拘泥於我們團隊技術力量多麼強大,產品功能多麼好。但這些對於有需求的用戶來說,團隊和功能算個P,你能不能解決我的問題才是產品被選擇的第一要素。
1、要找到一個垂直細分市場。而這個市場目前是空白或現有產品還未滿足需求的。那麼你的產品才有價值。
2、這個垂直細分需求對於用戶來說是足夠重要的。不少產品雖然做的好,但是滿足的功能是浮於表面的,用戶的這個需求似有似無,那麼產品就沒有根本的粘性。
3、垂直細分市場足夠大。這關係你產品是否產生更多的市場價值,從而影響你的資源整合,當市場足夠大,自然價值大,吸引的資金充裕,團隊建設、市場推廣、運營等才能做得起來。
4、你對需求的把握足夠好。需求隨著用戶不同、區域不同、時間不同、場景不同會有多樣性的變化,你是否能夠順藤摸瓜的抓住核心點,從而策劃好你的產品功能,用最少的資源直達目的。
5、最後才是其他產品、技術、運營、變現的問題,當以上4點都沒做好時,其實很多是浪費時間的事。很多人往往在前面4點都沒做好,就匆忙做了產品,當產品沒有發展時,不去反思產品的核心立足點,而是去對外尋找出路,其實已經進退兩難了。


出路?其實沒什麼大出路,收入除了搞搞廣告,遊戲。。其它方面的盈利模式就難講。光從廣告遊戲創收,肯定沒什麼想像空間。


還以為是專門用在電梯里的社交工具呢。
腦補一下:
約不?
不!
叮~~到了


同意現在排名第一 @張亮-Leo♂ 的大部分觀點~
但是我覺得 垂直社交的機會 是絕對有的~

從 讓用戶在網路上建立社交關係 來看~
做飯的下廚房算么?
玩運動的咕咚怎麼樣?
show圖片的nice有1000W了吧
95後聚集地same 每天的增長速度也很嚇人吧...

服務於真實的社會關係
戀愛類的小恩愛 真的是有人用的
熟人類的path 在國內也是有不少用戶的
XXXX 也是不錯的!(廣告:我們自己的產品... 還沒發布...)

至於是否會成為巨頭 我覺得這個要看命~
web3.0才剛剛開始~
每一個技術時代的來臨,總有那麼幾家公司要崛起的

擋是擋不住的。


垂直電商聚焦於細分市場,對行業和產品的理解更為深刻,因而也更容易做出特色,滿足某一類用戶群體的個性化需求,有其存在的市場價值。不過在電子商務飛速成長的10年多時間裡,垂直電商的發展卻一直難以令人滿意,雖然有唯品會、聚美優品等少數幾個行業明星,不過不如意的卻是絕大多數,我們已經看到紅孩子賤賣蘇寧、麥考林逐漸枯萎、凡客正在經歷轉型之困,更有一大批曾經的明星企業如維棉網、品聚網、初刻等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最近兩年綜合性電商平台的發展勢頭越來越猛,搶走了幾乎所有的風頭,佔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在他們的擠壓下,垂直電商更是一片沉寂,幾乎沒有還手之力,逝者已逝,生者卻也在遭遇著流量和交易額的持續下滑。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垂直電商又該如何繼續破題呢?


垂直電商的商業邏輯困境


垂直電商企業今日的困境是有多重因素造成的,其中有商業模式固有的缺陷,也有自身經營的問題。


1、垂直電商的模式之殤


垂直電商是相較於綜合性電商而言的,相比後者的全品類覆蓋,大多數的垂直電商聚焦在某一個細分品類上,也正因為這樣使得垂直電商在商業模式上有一些天然的缺陷需要克服,以至於很多人在討論垂直電商是不是一個「偽命題」。


首先,消費者對一站式購物有著天然的需求,因為只有這樣最方便,再加上綜合性電商平台上各種有效的會員激勵措施,更刺激消費者在一個平台上完成所有商品的採買。在選擇商品時,消費者也更傾向於面對的是豐富多樣的商品,而不是有限的幾個選擇,這點在線下也是一樣的,所以我們看到線下的商業越來越向固定的商圈集中,不過這並不是垂直電商的優勢。對於垂直電商而言,也時常面臨著品類管理的困惑,因為一般來說20%的暢銷品類佔據了80%的銷售額,如果砍掉了剩下80%的品類,則品類的豐富度大幅降低,影響用戶體驗。如果補充剩下80%的品類,則會造成庫存成本的大幅上升。總之因為上述的這些原因,綜合性電商平台具有越來越強的規模效應,用戶的粘性也越來越大。


其次,對於零售來說要完成交易就需要有足夠多的流量,這點不管是在線上還是線下道理都是相通的,不過線上和線下的流量結構是完全不一樣的。線下最重要的是「地段、地段和地段」,本質上是人流,選好了位置就註定會有很多自然流量。但是線上則完全不一樣,線上的流量更加集中,除了依靠品牌效應逐漸提升自然流量的佔比以外,還需要去搜索引擎、門戶網站或者通過聯盟的方式購買大量的流量。目前互聯網的整體流量價格都很貴,獲取新用戶的成本也就非常高,如果花錢買過來的流量形成不了比較高的轉化,或者是用戶過來轉化一次就流失掉了,那麼企業就始終要花很多的錢去做營銷,一旦營銷費用減少隨之而來的就是流量和銷售收入的銳減,這是很多垂直電商面臨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很多企業來說一旦資本市場停止輸血,遭遇困境就是註定的。而對於綜合性電商來說,由於品類更加豐富,用戶基數也更大,相對來說就攤薄了昂貴的流量購買成本。因此,我們看到京東的營銷費用營收佔比基本維持在2%左右,而絕大多數的垂直電商則在10%以上,更為瘋狂的時候甚至可以達到30%-50%,這樣的商業模式是很難持續的。


2、垂直電商的經營問題


我們上面談到了垂直電商商業模式上的缺陷,但其實模式很大程度上無所謂好壞,也並不會十全十美,只是針對不同的商業模式需要有完全不同的打法,所謂垂直就不能採用平台的思維和邏輯,可惜的是很多企業一上來就踏錯了節奏,失敗在所難免。


垂直電商講究的是更專業化的運營,通過差異化的商品或者服務與消費者產生更多情感上的交互,從而產生平台所無法複製的用戶忠誠度和粘性。不過我們看到的卻是,大多數垂直電商與綜合電商相比經營的商品毫無差別,甚至由於物流體系的缺陷提供的服務反倒不如京東等電商平台,而所謂的垂直只是做到了表面貨品的垂直,運營並不專業,很難形成護城河,反而落入了價格競爭的怪圈,毛利率持續走低。


這背後的原因與幾年前整個電子商務行業浮躁的氛圍有很大的關係,大家所有的焦點都在企業的規模上,或者是為了拚命地拉開與競爭對手的距離,也或者是為了下一輪融資的數額,又或者是為了為數不多的那幾個上市的名額。這其實都無可厚非,因為零售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講求規模效應的生意,沒有規模就難以形成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也無法有效地攤薄各項運營費用,沒有一定規模的企業註定是很難獲得太大成功的。但需要明確的是電子商務並不僅僅是一個規模的遊戲,更是一種成本上的競爭,對管理的精細化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對於垂直電商來說,還需要在商品或服務的差異化上下大功夫。很多企業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迷失在了對規模的一味追逐上,最後變得難以為繼。


3、綜合電商平台的擠出效應


由於模式上的固有缺陷和經營上的誤入歧途,大多數垂直電商並沒有抓住較短的時間窗口期展現自己的專業化運營能力,做出特色並形成品牌。當京東等電商平台涵蓋的品類逐漸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當傳統品牌開始擁抱京東、天貓等綜合電商,綜合性電商平台對垂直電商的擠出效應開始顯現,而且越來越強,因為二者提供的商品一樣,服務也很難體現出差異,反倒是以自建物流為特色的京東為消費者提供著更好的服務。


在綜合性電商平台進行某一個品類擴充時,也往往會選擇該領域內經營最好的垂直電商作為靶子,展開最直接的競爭。對於他們來說可以犧牲某一個品類的毛利,因為可以通過關聯品類的帶動來將公司的整體盈利水平維持在一定的標準之上,而對於垂直電商來說卻是滅頂之災。京東當年就是靠著這樣的策略將以圖書為核心品類的噹噹由盈利直接打成了虧損,股價連連下挫,這基本上也是噹噹發展歷史上的轉折點。紅孩子也是由於綜合性電商平台對母嬰品類的涉足而銷售大幅下滑,不得不賤賣給了蘇寧。


最後,經過一系列項目的洗禮,投資者逐漸搞懂了電子商務的內在商業邏輯和玩法,資本市場的寒冬開始來臨,切斷了垂直電商繼續依靠外部輸血的可能,而自身造血能力的不足使得很多企業變得難以為繼,遭遇「關停並轉」的厄運。


垂直電商的模式突圍


過去幾年,我認為是垂直電商的第一個發展階段,這是一場百米衝刺,很多企業從一個細分的標準品類出發,終點只有一個:那就是成長為綜合性的電商平台,原因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標準品類垂直電商存在的無法克服的弱點。因此,對於很多企業來說一開始就註定了最後的結局,因為在奔向綜合性電商平台的賽道上,最後有機會留存下來的只會是冠、亞、季軍,而大多數企業入場的時候就已經晚了,時間窗口所剩無幾。


經過了10年多的發展,阿里巴巴、京東等綜合性的電商平台越來越大,馬太效應也已經十分明顯,打造綜合性電商平台的機會窗口期已經基本上關閉了。不過,綜合性電商只能滿足人們的一般購物需求,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消費層次的提升,對個性化商品和服務的追逐將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消費理念,這是屬於垂直電商的機會。國外電子商務的發展也基本上呈現這樣的趨勢,綜合性電商平台越來越大,但與此同時一些個性化、有特色的垂直電商不斷出現。對於市場上的玩家來說,面對已經逐漸成熟的電子商務市場和強大的競爭對手,以舊有的思維和邏輯已經很難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了,因此一定要採用差異化的打法,尋求模式上的突圍。這是垂直電商的第二個發展階段,也是他們一開始就應該採用的經營邏輯。


垂直有兩層含義:第一是商品品類的垂直,例如聚焦在鞋類的Zappos、化妝品的聚美優品等,這類垂直電商非常注重產業鏈上下遊資源的整合,從而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具有更多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將標準品做出特色,將非標品做出品牌;第二是目標人群的垂直,例如聚焦在母嬰群體的Zulily、軍事愛好者的鐵血君品行,這類垂直電商通過挖掘特定人群的核心需求,進行品類的擴張,滿足這類人群的綜合購物需求。在國內外,我們都已經看到一些創新型的垂直電商企業,在垂直品類或者垂直人群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多種維度的創新,不但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結合他們的情況,我認為垂直電商可以重點關注以下四個方向:


1、銷售模式的創新


電子商務將交易行為從線下搬到了線上,買賣關係的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本質流程上卻是一樣的,不過對互聯網特性的充分利用卻可以通過改善或者改變購物流程中的某個環節帶來購物效率的提升或者購物體驗的創新,從而滿足人們個性化的購物需求,提升消費者的忠誠度和活躍度,這是綜合性電商平台很難做到的。


目前比較典型的銷售模式創新是限時特賣,這類模式的電商通常聚焦在一個品類或者特定人群上,在限定的時間內提供具有較高性價比的商品,刺激著人們的衝動性購買。而且由於產品定時上新,消費者每次登陸都可能有新的發現,好奇心的驅使刺激他們不斷回頭,因此這類電商一般具有很高的用戶粘性和重複購買率。這一模式在我國的代表企業是唯品會,唯品會上市後強勢的表現引發各大電商的競相模仿,但是往往只得其表。在美國,上市的電商公司有很多,除了亞馬遜和eBay等綜合性電商平台,市值表現最好的企業基本上都是限時特賣的模式,而且這類企業往往具有更高的P/S估值倍數,也具有更好的盈利能力。


除此之外,近年來興起的周期購、社會化電商等都屬於銷售模式創新的範疇,有不少此領域的創業企業拿到了不菲的投資。


2、服務垂直人群的個性化需求


找到目標消費群體無疑是任何商業模式成功的最重要前提,上一波的垂直電商大都沒有做到這一點,所以無可避免的面臨倒閉或者被收購的命運。他們大都專註在某一個細分品類上,做到了貨品的垂直,但這只是商業模式成立的表面。垂直電商更重要的是做到目標消費群體的垂直,也就是說找到與綜合性電商平台差異化的消費群體,這種區隔越明顯,也就越可能通過有特色的商品和服務滿足他們的需求,商業模式也就越有效,當然前提是這個市場有足夠大的空間。


目前市場上成功的垂直電商大都在目標消費群體定位上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例如唯品會專註在三四線城市,Zulily聚焦母嬰群體,鐵血君品行則面向軍事愛好者等,我們後面將提到的社群電商更是一種以垂直人群為核心的電商運營模式。找到了垂直化的消費人群,垂直電商也就不局限在單一的品類上了,而是圍繞這類人群的特殊需求進行多品類的擴充,往往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唯品會最初以服裝鞋帽為主,但是目前正在加大化妝品、母嬰等品類的比例;Zulily則同時提供嬰幼兒用品、女性時裝以及家裝家居等品類;鐵血君品行更是幾乎從一開始就覆蓋了包括服裝鞋帽、手錶、眼鏡以及皮包等在內的各種各樣的軍品。


3、非標品類的品牌化


對於非標準品類的商品,消費者經常會有選擇的障礙,因為有時候他們面對的是數以千萬計的商品,其中的質量又參差不齊,這是綜合性電商平台在提供豐富商品的同時又帶來的令人頭痛的問題。而這恰恰給了垂直電商機會,聚焦在某一種非標準品類上,將產品和產業鏈同時做深,利用自身的專業化服務水平幫助消費者來簡化選擇的流程,從而帶來購物效率和體驗的提升,並基於此樹立品牌。垂直電商由此積累的對消費者需求的精準把握能力和對產業鏈的深度把控是綜合性電商平台難以企及的。


唯品會的成功是限時特賣的勝利,另一方面也是精選導購模式的勝利,因為唯品會通過專業化的買手團隊和自營的機製為消費者篩選出了符合他們需求的高質量商品,簡化了購物的流程,並實現了與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平台的區隔;Zulily的商業模式也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專業化的買手團隊從大量的中小供應商中為消費者篩選出性價最高的商品,由此滿足了他們的需求,並形成了鮮明的品牌形象。


4、個性化的垂直品牌電商


對於很多垂直電商來說,擁有的僅僅是渠道價值,而這恰恰是最容易受到大型電商平台擠壓的。但是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商品的品牌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平台依賴的也是大量的品牌商家。互聯網是一個非常好的打造品牌的工具,不受地域和貨架的限制,具有非常強的輻射範圍和聚客能力。相比線下傳統品牌幾十年甚至數百年的積累,利用互聯網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建立起強大的品牌效應。我們已經見證了很多淘品牌成長的奇蹟,雖然他們現在面臨著一些經營上的問題,但這基本上是一個品牌成長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陣痛,是由一個淘品牌成長為一個真正經久不衰的互聯網品牌的必經之路。提起垂直品牌電商,這裡還不能不說一下凡客,凡客本來極有可能成為這一領域的標杆,我也一度非常看好它。不過凡客今天出現的困難與商業模式無關,而主要是在戰略執行中出現了迷失和偏差。


總之,垂直電商一定要非常清楚自身的商業邏輯和生存方式,在差異化上做足文章,建立起綜合電商和其他競爭對手難以複製的核心競爭力。


垂直電商尤其要關注的問題


現在,垂直電商百米衝刺奔向綜合電商的賽跑已經基本結束,接下來他們需要在大型電商平台強大的聚集效應和輻射範圍下找到自己的位置,此時除了需要通過獨特的定位以實現商業模式上的突圍外,也更需要專業化的運營能力以建立起穩固的差異化競爭優勢。這一過程更像是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賽,需要企業能夠沉下心來,告別單純追逐規模拿融資的浮躁心態,回歸到商業的本質上來,關注經營中的一些核心問題。


1、放棄對規模的一味追逐


我們上面談到過,零售一定是與規模相伴的,規模太小就無法支撐起一個企業的獨立運行,也很難獲得資本的青睞。但是規模的意義對於垂直電商和綜合性電商是完全不同的,綜合性電商是一定要有規模支撐的,做大了規模才能有足夠多的流量和消費者,也才能服務好平台上的商家和消費者。因此在奔向綜合電商的道路上一定是百米衝刺,比拼的是誰能最先做大規模,然後就具有了強大的平台效應,後來者就很難再達到這樣的量級與其對話。


對於垂直電商來說,不管是針對垂直人群,還是垂直品類,歸根結底面向的都是一個細分市場,滿足的是用戶的細分需求,因此需要將細分領域做的足夠專業和獨特,要放棄對規模的一味追逐,更加關注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垂直電商首先要確保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具有足夠的市場容量和空間,能夠支撐企業未來的發展,而對於發展的速度則更講求適度。


2、深耕供應鏈


綜合電商能夠覆蓋人們對商品的一般需求,垂直電商要做出特色就要把供應鏈鏈做得更深、更專業。首先要從供應鏈的高度去設計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加強對企業上下遊資源的影響和把控,從源頭上控制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其次要不斷的優化供應鏈上的每一個節點,提升運作的效率,實現成本與效益的最佳配比。總之,垂直電商要通過對供應鏈的重塑和完善,要麼能夠提供獨特的產品和服務,要麼具有更高的供應鏈效率,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與綜合性電商的差異化。


3、注重精細化運營能力的提升


精細化的運營能力是今後擺在所有電商面前一道永恆的命題,一個企業的成與敗,很大程度上決定於運營、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細節上。不過與百米衝擊不同,這是一個慢功夫,效果的顯現的來自於經年累月的積累。互聯網也好,互聯網思維也罷都只能加快企業成長和品牌塑造的速度,但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這一過程。電子商務歸根結底是一個有著濃厚傳統色彩的實體經濟,供應鏈很長,涉及採購、銷售、倉儲、配送以及客戶服務等諸多環節,每一個環節以及環節與環節之間都涉及到很多細節性的東西需要不斷地優化。所謂精細化管理就是要不斷地精益求精,把任何事情都做到最細,在相同投入的情況下產生最大的效益,帶來最好的用戶體驗。


4、密切關注用戶轉化率、留存率和粘性三個指標


我們上面提到用戶對一站式購物有著天然的訴求,因此流量越來越向綜合性的電商平台集中。而且在流量價格如此之貴的情況下,綜合性電商平台可以通過品類間的關聯銷售來實現流量成本效益的最大化,而垂直電商則不具備這樣的優勢。因此,垂直電商一定不能與綜合電商拼流量和資源,而應該拼專業化和差異化,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用戶轉化率、留存率和粘性,這才是垂直電商的核心。


對於垂直電商而言,一定要非常關注用戶的轉化率、留存率和粘性,而且在這三個指標上一定要體現出相比綜合性電商的優勢,如此才能說明發揮了垂直電商針對性強和專業化的特點,這樣也才意味著企業會有越來越多的自然流量,最大化了營銷費用的價值,從而避免落入高營銷成本的怪圈。事實上,目前比較成功的垂直電商也都在這些指標上具有良好的表現。


5、謹慎看待垂直電商的擴張


垂直是與專業化相伴而生的,且不說這種能力的打造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即便是已經做出了特色,也往往是為某一類人群量身定製的,一旦要踏出這個圈勢必會產生很大的困難。我們已經看到有不少的垂直電商在一個領域做的很成功,但在開始擴張後不久,就不得不又重新退回到原來的領地。


當然也不是說垂直電商一定不能去考慮擴張,只是要非常的慎重,比較穩妥的做法是慢慢尋求在關聯性強的品類或者人群上的擴張機會。


6、全網分銷


垂直電商除了獨立建站外,也可以結合品類和目標消費群體的特點考慮進行全網分銷。一方面,綜合性電商平台的規模化效應愈發明顯,不僅自身的平台上已經彙集了大量的消費者,而且流量購買的回報率(ROI)也比較高,這就形成了價值的窪地。相比獨立的站點,垂直電商在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平台上的銷售費用更低;另一方面,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平台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圍繞電子商務交易建立起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生態體系,可以很好的為入駐的商家提供包含物流、支付、數據服務以及資金支持等在內的各項配套服務,便於商家將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商品的交易和服務上,從而提升企業整體的運作效率。因此,尤其在我國特殊的情況下,垂直電商與綜合性電商平台的合作預計將會越來越多。在這方面,最典型的企業當屬噹噹網,這家老牌電商本身有自己的交易平台,但同時也入駐了天貓。


1.深層次挖掘用戶的真實需求(概念太泛泛太複雜,容易造成開發方自己在用戶混亂前就迷茫最終導致走上了不歸路)。
2.讓用戶自己選擇分類去化被動推薦為主動給自己貼標籤找同類(這一點知乎就做得超級好)。
3.分類完成後,你讓用戶幹什麼呢?(最終玩兒死自己)
好像偏題了。。。


垂直社交的出路一直都有。關鍵點在於產品的「垂直」深度如何。

我不認為陌陌、啪啪、YY之類的是不同種類的垂直社交。在深一個層面來講它們都是屬於「陌生人認識陌生人」的社交。(認識 是標粗加底線的,請注意)
陌生人「認識」(或者說 「勾搭」)陌生人的垂直社交之所以有市場,緣由是線下環境的多樣不便造成陌生人間相互認識、破冰很困難,線上則提供了更方便、更簡單的破冰方式。由此陌生人社交才有立足之地。
之所以認為陌陌、啪啪、YY之類的不是不同的垂直社交,是因為他們產品有市場的本質原因都在於幫助陌生人間更好地破冰,開始「認識」對方。他們的不同點僅在產品的表現層面,採用了不同的產品手段解決破冰的問題

不同的垂直社交產品之間的區別,應該是在垂直的方向及深度上的區別
什麼意思呢?具體到陌生人這一塊兒就是陌生人認識之後要幹嘛,做到了這個要幹嘛,就是陌生人社交這一塊兒的更深一度的垂直。
不要說「陌生人認識陌生人之後幹嘛都可以啊,看他們心情了」。如果因為這句話就淺嘗則止,那這個世界有了QQ/微信就不會有陌陌的活路,是不是?正因為QQ/微信在陌生人社交這一塊兒的深更不如陌陌,才有了如今陌陌的壯大。
同樣地,正因為QQ/微信/陌陌 在同性戀市場上的不深耕,所以有了ZANK、Blued的發展空間。

插一句:很多人面對垂直社交的的時候都愛問:「QQ/微信/陌陌做了這一塊兒怎麼辦?」 其實這個是一個產品/品牌的「定位」問題(極力推薦 定位 (豆瓣) 一書)這就跟你在星巴克要買中式盒飯套餐一樣,擰巴得簡直想把整個人旋轉720度。

如果一個產品能夠做到在某個領域深耕並佔領這個領域的市場,那麼同一個產品一定無法在另外一個領域也做到同樣的成績。
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的社交,&<刪&>除了打炮&,從本質上是基於某種興趣(需求)細分的群落聚集行為(打炮也是一種需求好不好)。
大家聚集在一起幹嘛?靜坐真的好玩嘛?當然是為了進一步交流興趣(需求)啦!一群熱愛炒股的人聚在一起難道會在一起家長里短嘛?當然是相互通通對股市的看法對那隻股看好該如何挖到潛力股呀!然後哪?然後就完啦!。。。。。?那他們能不能討論完就去買入賣出啊?那他們能不能順手就找到合適的工具呀?那他們能不能順便聯手合作一下呀(抱歉合作幹嘛我不知道因為我不炒股。。。)?等等等等
人們的群聚不會單單地為了嘚吧嘚地說一通而已的,一定伴隨著更真實的更進一步行為。當產品把這些進一步的、聯展開的地方做好權衡決定取捨並深耕之後,就實現了進一步的垂直。
這樣的垂直產品,你說有沒有市場?(當然,到後面好像這個產品已經不僅限於社交這個層面了。這個沒細想,感覺上叫社交產品還是叫電商產品不重要,只是覺得一個垂直產品僅僅是停留在傳統意義上的社交層面(就是一群人僅僅在嘚吧嘚),或許真的沒出路吧。。。。。= =|||| )


update:關於垂直深度
若垂直社交的產品僅致力於讓用戶在平台上結識,並促使他們的關係進一步加密,但不對產品的垂直方向進行深挖,用戶很自然地會流向其它平台。
舉個栗子,兩個愛旅行的人在陌陌上認識了,他們會留到某有社交屬性的旅行產品上,因為在那個產品上可以共同撰寫、分享旅途見聞,組織旅行計劃,結識更多跟他們一樣有旅行愛好並樂意組團旅行的朋友。陌陌作為大根基雖然不會徹底拋棄,但逐漸地讓他們聯繫最緊密的興趣點交流會遷移到更加垂直的產品上去。


我不混社交圈的,以下答案僅為個人觀察與猜測,沒有數據支持,有較強的個人主觀傾向。僅供打開思路參考之用,謝絕轉載複製。

1、什麼樣的人有時間去社交?——小孩、老人

2、什麼樣的人有金錢去社交?——小孩、老人

3、什麼樣的人有強烈的社交意願?——小孩、老人

垂直社交的出路在哪?


國內熟人有微信,陌生人有陌陌這兩大壁壘;
垂直社交類:職場類的脈脈,同志類的zank、blued等,音頻類的啪啪,視頻類9158、YY等,無一不面臨同質化嚴重、競爭門檻低、商業化成疑(除了視頻類擦邊球除外),
就這種現狀,是否意味著後入者未進入已死。
垂直社交該如何發展,出路在哪?

出路在小孩(18周歲以下)、老人(60周歲以上)這兩個群體,尚沒有成型的產品出現。

市場很大,困難很多。


比如家校通,小孩作業的語音視頻提交、學雜費繳納、在校表現實時反饋,即使在北上廣深,還是在用信封交紙幣,微信+QQ+郵箱的操作。

學校要求的一月一次親子活動,有足夠的線上線下場景,頻次高,至少有9年時間(3年幼兒園+6年小學)可以活躍。


老人社交可以幅射到境內外旅遊、養生保健、體檢鑲牙各個領域。

他/她們沒有工作,宅,缺少社交,有時間有精力有金錢,至少有10年時間(60-70)可以活躍。


我不知道垂直社交的出路在哪,但是我希望未來的移動社區是「小而美,專而精」的,而且我相信未來移動互聯網社區將是少量超級app和眾多垂直小眾app共同的天下。


推薦閱讀:

2017 年回看知乎,知乎做錯了什麼?
豆瓣該如何開展電子商務?
為什麼豆瓣電影的訪問量能遠勝時光網?
如何增加 Instagram 的粉絲?
如何評價韓國視頻社交app「SNOW」?

TAG:互聯網 | 移動互聯網 | 社交網路 | 垂直S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