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荀彧既然一心想匡扶大漢為何還要輔佐曹操?
抱歉我不認為早期曹操有明顯篡位傾向,事實上他直到死都沒有稱帝。
我也不認為荀彧忠於漢室,一個一生都在為曹魏政權服務的人,僅僅因為阻止曹操晉位魏王就被認定忠於漢室?
我更願意相信荀彧忠於自己氏族的利益,而後期與曹操政見相左是因為曹氏的利益與氏族利益有了衝突。
而他阻止曹操晉位魏王,那個時候確實不是個好時機。阻止晉位是個人行為並非為了氏族利益。
你問我史實我也拿不出來,但我也沒看見荀彧忠於漢室的史實。
薇恩是個很有潛力有能力並且決心帶大家走向勝利的一個adc
渴望勝利的機器人看到這些後決定輔助薇恩超神成神為了勝利而前進
於是控兵線,做眼位,補兵,換血,消耗,走位,找機會開打,等gank
十幾分鐘下來,薇恩憑藉風騷走位,銷魂意識,神級操作,與機器人配合,十幾人頭,半身神裝,已然無解於中期
然後……
薇恩野心膨脹,一挑五,單挑大龍,單抓人反被曰,不再想要拆塔團戰,保護基地,將勝利目標拋之腦後,腦中只想不斷刷新戰績,獲得更多人頭數來提高自己的戰損評分、結束後截圖炫耀帶來的好評與讚不絕口
機器人看到忘記初心的薇恩在召喚師峽谷浪來浪去(我尊敬的某位偉人曾經說過「不以勝利為目的的行為,都是浪b浪」),決定勇敢的去指正薇恩的行為,結果薇恩只是送給了機器人布里茨一個回復餅乾,上面印著「滾犢砸」
最後……布里茨安靜的掛機在了血池,思緒里無限飛奔著萬隻羊駝……
因為曹操確實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首先,當時的曹操展現出了複習漢室的意願. 不管曹操當時的想法究竟是怎樣,但從行動上看,他確實是沖在救國第一線的人物。在董卓之亂以後,最有希望平定天下的,首先是袁紹,其次是袁術.然而這兩兄弟在討伐董卓過程中的表現都趨於保守.反倒是曹操事先士卒,率領零時湊起來的非正規軍和董卓手下大將虛榮激戰了一天,自己也受了傷還,險些被俘.而其他的諸侯卻在大本營吃喝玩樂。曹操和他們在對待漢室態度上的反差自然被荀彧看在眼裡。而且曹操自己也說過,他人生的理想就是為朝廷效力,做到征西將軍自己就滿足了。
其次,曹操有著更好的領袖才能。在亂世之中,一個君主要想吸引人才,必須有以下幾個品質:禮賢下士,知人善任,明決果斷,明察秋毫。而在當時,只有曹操具備這些優點。同樣符合這些優點劉備一無資本,二無名氣;劉焉劉表之流更是成不了大事。所以,選擇曹操,是明智之舉。
多說一句,其實,荀彧在一開始應該就不是完全信任曹操的。因為眾所周知,曹操得到荀彧後,對他的評價極高:吾之子房也。曹操把荀彧比作自己的張良,他的雄心有多大,不言自明。所以,在荀彧更隨曹操的幾十年里,既要為曹操出謀劃策,又要不斷擔憂著曹操日益膨脹的個人權力。可想而知,荀彧的內心是有多麼煎熬。他後來的死,即便和曹操沒有直接關係,也肯定和多年的憂鬱有關。但到了那個時候,也沒有別的出路了,他總不能千里迢迢的去投奔劉備吧?這是一個看多了地攤貨的可笑觀點。
荀彧心裡頭漢獻帝到底有多重?
我就舉一個例子
曹操迎獻帝入許,舉薦荀彧做尚書令,東漢尚書令處理政務,這個時候實際上荀彧不僅是曹操的「大管家」,還是漢獻帝的「大管家」。要知道這個時候漢獻帝身邊是有自己的文武百官,有軍隊,曹操覲見獻帝還有禁軍交戟相迎,嚇得曹操不敢面聖。
獻帝身邊這些人後來都哪去了?
你得問荀彧啊!
個人覺得呢,荀彧不是忠於漢室,而是用個俗氣的說法,忠於自己的理想,古代文人心裡都是希望的自己能輔佐出一位自己內心渴望的君主,我相信曹操是被荀彧選擇的,正如諸葛亮選擇了劉備,他們乃至其他的古代文人都希望是佐明君而大治天下,自己是勛臣。荀彧最後發現曹操偏離了自己的理想君王軌道,自己也無法改變,自然內心是無比失落的,他的死亡多少還帶點自殺成份吧
十七年,董昭等欲共進操爵國公,九錫備物,密以訪彧。彧曰:「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振漢朝,雖勛庸崇著,猶秉忠貞之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雖然有些套話,也能看出荀彧的意思了。同床異夢。以為都可以改變對方,曹操低估了荀彧的士節,荀彧高估了曹操的志向。夢醒來,已物是人非
實名反對 @凡心的答案,這位知友認為荀彧不是真正想匡扶漢室,我也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荀彧是反對曹操封魏公,而不是稱帝,這二者是孑然不同的。
其次,荀彧如果不是真的想匡扶漢室,為何要反對曹操晉魏公?和自己侍奉了大半生的主公公然對抗,他能得到什麼好處?
再者,早期的曹操還是忠於漢室,想要成就一番功業的,到了中後期心態慢慢開始發生變化的。
最後,這位知友提到,荀彧為何不投中央政府,或者其他勢力。請先去了解一下荀彧這個人物的經歷:先舉孝廉,任守宮令,後因董卓亂政辭官投奔袁紹,發現袁紹不能成大事後投奔曹操
可以看出,荀彧是嘗試過出仕中央政府以及袁紹的,發現這兩條路並不能完成他匡扶漢室的志向後才選擇投奔曹操。從結果來看,荀彧還是達到了自己的一部分目標:保全漢室(雖然未能完全興復),成就功名。他本人也得到了世人的稱頌
荀彧不是「代表了潁川士人集團的利益」。他是「被潁川士人集團的利益代表了」。
荀彧不是什麼「小股東」。他是職業經理人,而且具有極高的職業道德,決不允許代理人風險存在。
荀彧的政治理想是什麼呢?他若是想框復漢室,為什麼還盡心輔助曹操幫他居中持正給他推薦大量潁川士人?
因為在他的眼裡曹操也是個職業經理人,他理想中的曹操是個和他一樣具有極高職業道德的職業經理人,或者說他理想中的曹操是後期的諸葛亮——位高權重,大權獨攬,但是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漢室江山交給有才能的人管理,劉氏天子安心做股東就好。他為什麼推薦的都是潁川人、士人?他也得認識非潁川寒門的德才兼備之人吧?他推薦杜畿的時候是聽了一夜牆角,第二天早晨直接就讓人去吐槽(夜聞畿言,異之,旦遣人謂紀曰:)「有國士而不進,何以居位」了,連對方名字都不一定聽見了,難道還連夜查了杜畿的籍貫,祖宗是否是高官?而且杜畿是京兆人,不是潁川人,若是荀彧真的只為了潁川士人集團的利益著想,幹嘛要推薦他?
然而曹操不是諸葛亮,曹操就是曹操。他誅殺董承,董貴妃的時候,荀彧應該就已經很痛苦了,(說他「情緒穩定」的,我也是醉了)但那時袁紹威脅在外,官渡之戰一觸即發,若不清理好後方,內外勾結,官渡曹操必敗,袁紹就會坐在曹操今天的位子上。以荀彧對袁紹的了解,肯定知道袁紹還不如曹操呢,不然當年不會拖家帶口的去了河北,發現省長變成袁紹之後又離開他。所以我估計荀彧雖然痛苦,但還是權衡了一下,最終以大局為重了吧。有人還把曹操殺伏皇后的事拿出來說荀彧情緒穩定,拜託,那時荀彧已去世兩年了。
當董昭找到荀彧想讓他勸曹操稱魏公,我覺得荀彧並沒有想那麼多。他只是想像當初規勸曹操「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那樣,希望通過自己來影響曹操,讓曹操心中的君子戰勝小人,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做一個諸葛亮式的丞相,一個把股東利益放在首位的CEO。然而曹操從來就不是諸葛亮,他的野心是會隨著功績膨脹的。當他坐穩了CEO的位置,他就想搞點股權,股權慢慢多了,他就想當董事長了。荀彧看到曹操想稱魏公,看出他要搞管理層收購的意思,這和他的職業道德是完全不符的。
本來如果荀彧像他以為的那樣只代表他自己提出「不宜如此」,其實不至於遭到曹操的忌憚,因為他應該很清楚荀彧是個君子。然而荀彧像曹操推薦大量人才後,在【士人和曹操眼中】(包括在現在很多人眼中),他就代表了潁川士人集團。在曹操眼中,荀彧的反對立場足以號召整個潁川士人集團的反對——曹操不得不打壓荀彧。然而荀彧並沒有考慮那麼多,也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什麼代表。所以我說,他是「被當代表了」。
這讓我想到崔琰。曹操私下問所有人對立世子的意見,只有崔琰「露板」。崔琰這麼做只是覺得自己是正人君子,而且立長是天下正道,沒有什麼好隱藏的。他卻不知道,在曹操眼中,在世人眼中,他代表了他選拔出來的所有官員,他的「露板」足以讓他所選拔的人公開站隊。所以崔琰立刻被明升暗降,最後被逼死了——他也死於「被代表「。這又讓我想到嵇康。若不是三千太學生去求情讓司馬昭對他的號召力感到恐懼,估計不至於被處死,某種程度上,他也被代表了。
荀彧死後,曹操才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股東,潁川士人們以荀彧為鑒,慢慢在曹大股東職業經理人的位子上越爬越高,還不斷勸進來給自己分一點股權,但曹操終究沒有改換公司招牌。曹操死後,陳群立刻向曹丕提出九品中正,其實就是給這些士人系的高級職業經理人索要大量認股權證,這下士人的利益和曹家的利益真正統一了,曹丕立刻同意,漢朝滅亡了,潁川士人們通過行權成了曹魏真正的股東。後來司馬氏故伎重演用管理層收購取代了曹魏的事,我們都知道了。可是後來人做的事,怎麼能強加在荀彧身上呢?
追加一份勸進曹操稱魏公的名單:後漢尚書左丞潘勖之辭也。勖字元茂,陳留中牟人。魏書載公令曰:"夫受九錫,廣開土宇,周公其人也。漢之異姓八王者,與高祖俱起布衣,□定王業,其功至大,吾何可比之?"前後三讓。於是中軍師*(王)*陸樹亭侯荀攸、前軍師東武亭侯鍾繇、左軍師涼茂、右軍師毛玠、平虜將軍華鄉侯劉勛、建武將軍清苑亭侯劉若、伏波將軍高安侯夏侯惇、揚武將軍都亭侯王忠、奮威將軍樂鄉侯劉展、建忠將軍昌鄉亭侯鮮於輔、奮武將軍安國亭侯程昱、太中大夫都鄉侯賈詡、軍師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南鄉亭侯董蒙、關內侯王粲、傅巽、祭酒王選、袁渙、王朗、張承、任藩、杜襲、中護軍國明亭侯曹洪、中領軍萬歲亭侯韓浩、行驍騎將軍安平亭侯曹仁、領護軍將軍王圖、長史萬潛、謝奐、袁霸等勸進曰:"自古三代,胙臣以土,受命中興,封秩輔佐,皆所以褒功賞德,為國藩韂也。往者天下崩亂,髃凶豪起,顛越跋扈之險,不可忍言。明公奮身出命以徇其難,誅二袁篡盜之逆,滅黃巾賊亂之類,殄夷首逆,芟撥荒穢,沐浴霜露二十餘年,書契已來,未有若此功者。昔周公承文、武之夡,受已成之業,高枕墨筆,拱揖髃後,商、奄之勤,不過二年,呂望因三分有二之形,據八百諸侯之勢,暫把旄鉞,一時指麾,然皆大啟土宇,跨州兼國。周公八子,並為侯伯,白牡騂剛,郊祀天地,典策備物,擬則王室,榮章寵盛如此之弘也。逮至漢興,佐命之臣,張耳、吳芮,其功至薄,亦連城開地,南面稱孤。此皆明君達主行之於上,賢臣聖宰受之於下,三代令典,漢帝明制。今比勞則周、呂逸,計功則張、吳微,論制則齊、魯重,言地則長沙多;然則魏國之封,九錫之榮,況於舊賞,猶懷玉而被褐也。且列侯諸將,幸攀龍驥,得竊微勞,佩紫懷黃,蓋以百數,亦將因此傳之萬世,而明公獨辭賞於上,將使其下懷不自安,上違聖朝歡心,下失冠帶至望,忘輔弼之大業,信匹夫之細行,攸等所大懼也。"於是公敕外為章,但受魏郡。攸等復曰:"伏見魏國初封,聖朝發慮,稽謀髃寮,然後策命;而明公久違上指,不即大禮。今既虔奉詔命,副順觽望,又欲辭多當少,讓九受一,是猶漢朝之賞不行,而攸等之請未許也。昔齊、魯之封,奄有東海,疆域井賦,四百萬家,基隆業廣,易以立功,故能成翼戴之勛,立一匡之績。今魏國雖有十郡之名,猶減於曲阜,計其戶數,不能參半,以藩韂王室,立垣樹屏,猶未足也。且聖上覽亡秦無輔之禍,懲曩日震蕩之艱,托建忠賢,廢墜是為,願明公恭承帝命,無或拒違。"公乃受命。魏略載公上書謝曰:"臣蒙先帝厚恩,致位郎署,受性疲怠,意望畢足,非敢希望高位,庶幾顯達。會董卓作亂,義當死難,故敢奮身出命,摧鋒率觽,遂值千載之運,奉役目下。當二袁炎沸侵侮之際,陛下與臣寒心同憂,顧瞻京師,進受猛敵,常恐君臣俱陷虎口,誠不自意能全首領。賴祖宗靈佑,醜類夷滅,得使微臣竊名其間。陛下加恩,授以上相,封爵寵祿,豐大弘厚,生平之願,實不望也。口與心計,幸且待罪,保持列侯,遺付子孫,自托聖世,永無憂責。不意陛下乃發盛意,開國備錫,以貺愚臣,地比齊、魯,禮同藩王,非臣無功所宜膺據。歸情上聞,不蒙聽許,嚴詔切至,誠使臣心俯仰逼迫。伏自惟省,列在大臣,命制王室,身非己有,豈敢自私,遂其愚意,亦將黜退,令就初服。今奉疆土,備數藩翰,非敢遠期,慮有後世;至於父子相誓終身,灰軀盡命,報塞厚恩。天威在顏,悚懼受詔。"
開頭就是兩個重量級潁川人。再加上後來勸進曹操的陳群,潁川三大姓齊了。所以那些說曹操稱魏公不符合潁川士人利益的,似乎潁川人自己並不同意你們的觀點。
首先荀彧並不是想真正匡扶漢室,只是反對曹操篡漢稱帝。。這二者並不相等。
而且題主你不要倒因為果,假定荀彧是想匡漢室吧。難道在他出仕的時候去投中央政府啊?各大世家都不是傻瓜,朝廷羸弱天下皆知,都是把青年才俊散到各大勢力中。且在荀彧出仕的時候,大家打的都是匡扶漢室的旗號,在那個時候可不像最後搶著稱帝一樣。題主你這樣說就感覺是荀彧一開始就知道曹操幾十年後的想法了,別說荀彧,估計曹操自己都沒想那麼多
我認為,荀彧自始至終忠於自己的政治理想,這個政治理想在他早年一定是匡扶漢室,這並沒有錯。他不論是一開始投奔袁紹,還是後來毅然決然的又投奔了資歷尚淺的曹操,都是他為了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途徑。在助力曹操以及居中持重的二十年里,他才慢慢的發現其實曹操和當年的袁紹並沒有什麼區別,他在自己的政治之路上兜了一個大圈子。選擇曹操,是他的不得不為,他是一個改良派,利用曹操這個軍閥來逐漸達到匡扶漢室的效果,他以為自己掌控的人脈是自己的,沒想到二十年後成了曹操的。
附一張字母君的圖,【不是我做的,不是我做的,不是我做的】
首先 荀選擇曹操是在初期的時候 相對而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輔助曹操在傳統意義上即是匡扶漢室,在眾多諸侯中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接著我們看看曹操做了哪些事情,讓廣大忠於漢室的子民認可:
1獻刀董卓刺殺,這無疑是大大的加分項,對當時許多忠於漢室者而言是如此
2拯救漢獻帝,將當時處於水深火熱的獻帝從混亂的軍閥爭鬥中拯救出來,給予一個形式上的朝廷的位置
3除呂布 袁紹 統一北方 給漢朝一個安定的環境
5統一荊州,納降劉綜。征討劉備、孫權,雖然沒有成功,但是曹操一生從始自終從來沒有說過希望當皇帝的話語。
6更何況給予一個安定的北方,震懾烏丸塌頓等少數民族,在當時的漢朝人心裡,無疑是揚我國威的事情。畢竟無數人想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曹操屠了N個城,荀彧沒吱聲。曹操把皇帝的懷孕妃子逼死了,荀彧情緒穩定。這種匡扶大漢之心我不是非常理解。
至於為什麼反對曹操稱魏公,個人猜想是以荀家為代表的士族(潁川係為主)和曹操權力之爭。奉天子,在名義上兩者都是天子的臣子,平級。而漢獻帝,撇開他本人能力如何不談,他的處境就不允許他對臣子管理太多,士族也就相對自由。換了曹操這種性格上比較下得去手,能力上也比較強,此時又有足夠的軍隊的人,士族在他手底下,日子估計不那麼舒服。
曹操是稱公不是稱帝,但是魏公已經屬於諸侯王,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官員班子。這種時候,士族得選擇繼續做漢朝臣子,還是做魏國臣子。做前者等於公開和曹操決裂,士族未必下得了這個決心;做後者得聽曹操命令。都不是什麼很舒服的選擇。
說荀彧忠於漢室還真有點不信
這樣從政多年,識人一看一個準的人精,跟了曹操二十一年看不出他的野心,一手扶持助他打天下,到最後稱王加九錫突然就遭不住了,不免讓人心生疑慮。(PS:當年曹操殺董承荀彧可是都看在眼裡的)
而另一種士族利益的說法也有問題,畢竟曹操進公對潁川士族只有好處。當時的荀氏一族還是大權在握,荀彧完全沒必要和曹操鬧僵。
最有可能的還是令君志在平天下,認為稱王時機未到,容易引起內憂外患,才勸阻曹操進公的。
曹操是騎虎難下,荀彧是騎虎想下卻沒法下,作為尚書令,作為曹操安排在許昌朝廷的一把手,他的心也是猶豫的。他的理想是輔佐一個有能力的君主還漢室和平,而如果主上無能,曹操代位也無可厚非,但是荀令君在許昌看到的是一個有能力有理想有慈愛之心的好皇帝,他認為皇帝很可憐,如果還政於皇帝,這個皇帝有能力管好這個國家!而曹操已經騎虎難下,他覺得還政於劉協,他就要死,所以他不能還政!所以我認為荀彧一直是內心自我鬥爭的,
最簡單直接的就是,曹操把持的才是朝廷,漢獻帝也在這,你去其他人那,或者去劉「皇叔」那,你那才是反賊呢
人都是會變的,曹操開始也並不想如何如何
東漢末年,皇帝控制力減弱,各地諸侯出現,都想控制某個地方甚至控制全國。諸侯們打著忠義的旗號,實際上做著利己的事。例如,先是何進 董卓爭奪大權,曹操試圖刺殺董卓,不過是看到董卓遲早出事。從本質上來說,哪個諸侯得勝,都不會把朝廷的控制權拱手讓給漢獻帝,即使劉備控制朝政也一樣。既然如此,那麼這些士人們選擇哪個諸侯都不能幫到漢獻帝。士人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要選擇一個有潛力或能自保的主子。所以,選擇曹操,其實是,當知道漢室無法復興時的次優選擇。三國時期,士人們心裡儒家的忠君思想已經難以實現,弱肉強食的法則更明顯地顯現,因此才出現了很多篡權和戰爭的故事。曹操說得好,如果沒有曹操,不知天下幾人稱帝。
這兩個並不矛盾
之前曹操還沒大問題啊,異性稱王是不忠的體現,這時候荀彧第一時間出來了,這還不行嗎?
漢高祖說過,異性一律不得稱王,這個對漢朝的江山,影響是很大的。
那曹操為什麼不合乎禮法,不願意只被封侯呢?就是因為理論上異性可以封侯,所以漢朝末年侯已經沒什麼大價值了。關羽都被封了個侯。
推薦閱讀:
※建安十二年,荀彧與曹已生嫌隙?
※話說荀彧,曹操給了他一個空盒子,然後就死了,是為什麼?
※荀彧對曹操的影響力是否比諸葛亮對劉備的影響力大?
※荀彧官職有多高?
※荀彧為何能向曹操推薦這麼多實力出眾的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