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聽的旋律是否已被作曲家寫完?

記得約翰·克利斯朵夫里說過,每每腦海中浮現一段旋律,寫出來就發現是某已故作曲家的作品,根本寫不出新的旋律。
簡單按照一個小節8個音符,每個音符12種可能的音高,那麼一個小節就是4億種可能的組合,真的都被嘗試過了嗎?


單從排列組合挺絕望的:人只要聽三個音就會想起另一首他熟悉的曲子。這就只剩1728種可能了。再加上這其中包含了任意一種的12個轉調,就只剩144種可能了。

但如果不去糾結這些細節的話,即便是同樣的旋律也能創作出無數多種不同的曲子。音樂和語言一樣,從來沒聽任何人說文章已經被寫完了。


首先你得定義好聽:我覺得春之祭也挺好聽,但很多人不這麼覺得。
如果這個問題撇開「好聽」不說,只談旋律的話,知乎上已經有很多這樣的問題了。


我們都知道,音樂是由聲音組成,聲音很廣泛,也有很多的組成方式。 知友你所說的好聽的旋律其實是一種片面的對社會多數群體意識的感知,也就是說,好聽的旋律是出於多數人的愛好。
克里斯朵夫所認為的旋律已被寫完,其實是由於他被藝術環境的熏陶而造成的創作局限性。
音樂的組合還有很多,隨著時代發展變化,不同時代的音樂風尚不同,音樂價值觀不同,普遍的音樂欣賞觀也就不同。
綜上所述,音樂的流動空間永遠不會消失,永遠都會有新風潮,新力量。


如果僅限於旋律。是的,大部分旋律已經被寫完了,沒有錯。如果從作曲的結構來看,還遠遠沒有盡頭。


要不然古典音樂怎麼會走到「現代嚴肅音樂」此境呢〔x


在音樂的表達里,單旋律的寫作確實是存在都被使用了的可能。

但就算同一個旋律在不同的調式調性里也會產生不同的音響效果,越高音響效果顯得清亮,越低顯得越沉穩。不同的樂器有自己不同的音色,小提琴演奏鋼琴的旋律會帶來另外一種感受。

另,西方音樂和我國傳統音樂不同的一點就是擁有豐富的和聲,同一旋律的和聲可以有非常多的方式進行。高級和聲里也會學到更多的和聲變化。

所以,聽西方音樂不能只聽旋律,西方音樂的發展之一就是從格里高利聖詠開始的,同時也是和聲的發展。


旋律是旋律,編曲是編曲


一段旋律可以搭配很多不同的和聲,和聲又能有很多不同的配器…換個人來唱又是另一種味道…還絕望嗎?


當然沒有,差遠了還


很顯然不是的,一首曲子有這麼多小節,一個小節又包含若干個音符,你想想這其中的排列組合..當然好聽的音樂,我的理解是比較順耳的,不嘈雜的(喜歡重金屬的朋友請自動忽略),每個小節或者每幾個音符都基本合乎和弦的規律(如do mi so do),再添加一些令人驚喜的半音,切分,停頓,我想一首好聽的(至少能打動我的)的音樂就這麼出現了。


推薦閱讀:

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第一章要如何使用踏板?
貝多芬的《獻給愛麗絲》算幾級鋼琴曲?
貝多芬現存的所有曲子加起來要演奏多少小時?(可以按最佳版本的唱片或者錄像的時間算)
貝多芬代表作有哪些?尤其是鋼琴奏鳴曲。?
為何近現代出不了莫扎特,貝多芬這樣的交響樂大師或者作品?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 | 音樂學院 | 作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