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多次諮詢後覺得沒有效果,我應該如何處理(上次我說覺得焦慮........心理師說我羞辱他...)?


跟你交流兩個問題:

為什麼現在的諮詢無助於解決你的問題?如何開始嘗試解決你的問題?


1、為什麼諮詢讓你困惑

看不出你們對話的情境

但作為專業諮詢師,當你談到近期的壓抑感時他沒有接納你,反而運用了自我防禦性的語言打斷了你連貫的情感,並讓你產生了內疚、無措感,這一行為本身就說明他犯了錯誤。至少他的使命是通過服務協助你獲取更多資源和力量,而不是去削減它

看你的描述,全程以你傾訴為主,不知你的諮詢師是否是人本主義風格,這個他應該在一開始跟你交流的。如果是,他需要全程展示對你的傾聽、接納和支持,這種傾聽本身具有療愈你情緒的價值;同時接納而非建議的價值,在於通過為你提供支持性、包容性的環境,讓你有機會處理痛苦,自己找到要走的路

從你的描述看,你覺得五次諮詢後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為什麼我還是幫不了孩子,還是解決不了他突然厭學的問題,甚至不知道他行為的原因……

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在於現在你是諮詢師的服務對象。諮詢師現在的諮詢目標是幫你緩解壓力,希望通過你個人的心理自由,間接影響到你的孩子,對孩子產生良好的影響。

但這個鏈條太長了。你的問題源於孩子,孩子的問題得不到緩解,你所有在諮詢室獲得的放鬆都是假象。這大概就是讓你壓抑,讓諮詢師防禦的根本。

2、如何嘗試去解決孩子厭學的問題

你面臨的最大困難,目前不是孩子厭學,而是完全不知道孩子思想、行為的誘因,以至於感覺無能為力、不知所措

不知你的孩子是幾年級?平常與你們夫妻的溝通模式是什麼?你們與他慣常的關係如何?

孩子厭學,在小學階段可能會源於老師的指責、批評,當面臨的壓力過大而又沒有有效的應對方案時,孩子可能會畏懼學校;到了五六年級尤其是初中以後,來自老師的壓力有可能讓位於同伴間的壓力,比如孩子遭到同伴的嘲笑、排斥,那種無可逃避的感覺會讓孩子畏懼上學

除了外在的原因,當孩子因為種種原因缺乏足夠的信心,無法形成自己能勝任學習任務,認為自己的學習能力、智力無從改變,在學校里感覺不到成就感時,都有可能造成厭學。

所以,試著去真正接納孩子,支持孩子,讓他得到足夠的安全感,了解他厭學的理由,然後才有可能真正解決你的問題。

祝好!


建議您直接和諮詢師討論,還有曹老師問的問題,您假如現在是一個孩子,以當事人,以及第一人稱的狀態去體會,感受一下。
不舒服的狀態,可以在心中堆積一會,看看它有什麼變化,想想它們怎樣來的,不建議在知乎上用幾個字去概括諮詢過程,把諮詢彼時彼刻情感,情景狀態省略,直接把一些大概的「內容」呈現出來。就比如在什麼情景下,說被羞辱這個詞。過度的概括性的表達也許只是暫時發泄了憤怒,不滿或者疑惑,用知乎提問這樣的行動來緩解自己不知所措,整個人都不好的感受。
但如果忍受它們,帶到諮詢里去,也許會對自己有更多的認識
祝好


請問,你的諮詢目標是?


沒有完整的流程很難判斷有沒有問題,但是如果你覺得沒有幫助,那麼可能就是沒有幫助,你傾聽你自己內心的聲音就好了,如果真的不舒服就換一個諮詢師。

對於你的問題,我覺得家庭諮詢不是更好嗎?既然是解決你和孩子的問題,那麼你和孩子都到場會更有效?


我想李松蔚老師可能也有這樣一種感覺吧。首先我想從為什麼你和孩子的交流會受阻展開。

不知道為什麼,從題主對題目的補充和對答主的回復來看,題主給人的感覺有一點……過於理智了。不對!是太他媽理智了!

甚至可能有一些給人一種冷漠的感覺。「你不想上學嗎?你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家庭原因嗎?什麼讓你恐懼呢?」

我沒有見過題主與孩子的互動,不排除有猜測的成分,但是以這個前提來看,我也不想上學,作為一個孩子我也回答不了 你任何問題。

因為我看不到你。看不到情感。「你是誰?」「我就是我我還能是誰!」「你難過嗎?」「我不難過找你幹什麼?」「你的孩子讓你感覺到什麼?」「別問我那麼多問題直接告訴我怎麼辦!這些問題有什麼用?」

因為這些問題的目的其實都是想讓你看到你自己。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你的諮詢師感覺到你在羞辱他,因為我感覺你似乎一直在用道理和一些冰冷的條條框框與母親的身份來度量外部,保護自己,在迴避別人的情緒的同時也在迴避著你自己的情緒。

最重要的是用這種方式保護著你自己的痛點,甚至是無意識的迴避自己的問題。「我的孩子不想上學,我是不是在母親的角色上存在著一些失誤,我是不是在認知方式上出現了偏差。」

你的確是孩子的母親,但是你必須先是你自己。孩子的確是家庭的重要成員,但他首先也是他自己,絕不只是家庭支柱。因為這無論是對你還是他來說都是一種綁架,因為責任只是我們的一部分而不是我們。

先想想你這陣子開不開心,什麼讓你感覺到不開心,為自己想想。聽起來可能很可笑,但是如果你連設身處地的為自己著想都做不到,那你怎麼幫助你的孩子呢?而且對於孩子來說,不,對於我們來說沒有什麼是我們應該做的,只是我們想那麼做、同意那麼做而已。

當你對於孩子未來的焦慮都是如此之大的時候,孩子自己更是承受不了你吐出的無法隱藏的焦慮的。

如果我是你的諮詢師我會告訴你:沒有法律規定不上學的孩子成年、與同齡人脫節以後統統槍斃,況且你怎麼知道他脫節沒脫節。你要是沒什麼事回家多喝點熱水,給孩子多做點好吃的,多抱一抱他,帶著他去清華北大旅旅遊,諮詢費死貴死貴的還。而不是像那個諮詢師一樣陪你一起迴避。

下面讓我問個問題,我孩子不想上學,怎麼說都沒用,我去諮詢還碰著個弱雞說我羞辱他,怎麼辦?


成長有時候是不舒服的。關鍵看諮詢師說的這句話,是否對你有幫助。如果你們之後能把你不舒服的感受說出來,談明白,那就是一個有效的回應。如果他無法和你討論這個,那可能換個諮詢師比較好喲!


題主,

想像下,您父親和您說, 你去上學,你好好上學,你好好的才是家裡的幸福


您的感受,反應?


您有沒有想過或者嘗試過體會您孩子的心情,您的孩子現在內心是有多麼的痛苦,才會在學業上有如此大的影響。
您第一位關心的應該是他(她)內心的痛苦,而不是他(她)的學習!不然不管你採取什麼方法或者手段,給孩子的感覺都會是「學習才是最重要的,我開不開心您根本就不關心」。所以,您大多數的手段都很難見效~


諮詢師本人容納 接受力問題,並非你的問題。一般來說諮詢師要處於客觀的心理狀態去分析 理解 理清諮詢者的心理模式,小孩很難面對諮詢,在於缺乏基本的理解力,給小孩諮詢其實一般是通過家長諮詢重新領悟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從而做出有效的互動。

也可以掃碼加我微信諮詢下,相信能很快讓你找到問題的關鍵,從而調整解決。


我覺得大人的問題很嚴重,而表現出的焦慮等精神心理層面的因素只能是一方面,我覺得:


構成解析和支撐 理由(諮詢的案件)的排他性心理防禦盔甲呈現出特殊的「碳素鋼」結構,早已經經在過去的年月中經歷了無數次推演,完善,自洽........普通的動作已經無效了。

(如果解析這個案件,可以發現其外在表現是具有明/暗多層次因素的共同作用,我不清楚你的建模水平。)

---

我建議:

1、給予一個攻陷對方邏輯鏈的種子(病毒),用放大、簡單歸因、證據替換等方式替換其部分原因,讓她在以後的此類事件中因邏輯無法自洽而崩潰。(治標)

2、導入一種解析習慣:金字塔解析,然後開始對於各個層面(切片)邏輯推導;(副作用在於無限制推演的冗餘,要提醒 給垃圾信息和無關元素標記 「無關」),讓對方在以後的日子裡,自行分析和總結問題。(治本)

3、插入邏輯鏈:「如果困惑,大部分因為未知」,開始上邊1、2的重演。

---

對於諮詢師,我覺得應該多學下系統思維,需要有強大的推理能力。

另外,收費要高啊,不然,沒有意義。


沒諮詢過,但遇到過心理老師,很不喜歡他。因為他總是在分析我們學生,但關於自己什麼都不說。感覺他自我保護很好,我們卻被他在心裡分析甚至評判,關係不對等,不真誠。
上課他舉例子,說有個女來訪者跟他告白,他問我們什麼感覺,又說我們能看出來,這位來訪者不太正常。因為剛見面,過於隨便,輕浮。
聽了就覺得不舒服,第一泄密。第二,他在諮詢師向來微笑,但這件事讓我覺得他像笑面虎,面對來訪者看起來很接納關心,其實很假,而且評判別人。
後來他讓做實驗之類的,就不願意寫太多,因為我自認不是陽光向上的人,不想被他分析甚至當眾評判。
所以我覺得還是符合起反作用的,因為心理防備他。


這是我看過的最可笑的帖子。人類是群體動物,誰都不想被落下,您的孩子不愛上學,因為他對於學校有一些焦慮,有一些恐懼,否則一般不會脫離集體,是他有一定的心理問題,可能是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或者有抑鬱焦慮,心理治療的對象是他,而不該是家長。這個心理諮詢師太可笑了,所謂頭痛醫腳已經很可笑了,自己頭痛卻去醫別人的腳,是不是更可笑?

抑鬱焦慮和心理問題往往是有原因的,比如他在學校遇到了什麼不愉快的事情,或者有什麼不愉快的感覺,積累了大量的痛苦情緒以及不安,需要心理療法疏導和釋放出來,特別是找到原因,回到一開始,徹底的釋放,這樣疏導,有利於緩解焦慮,讓他能夠接納環境,逐步回到學校。

關於心理療法我推薦你參考這本書《從心理問題到心理優勢:一個抑鬱症患者的家庭治療筆記》,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就是講述引導回憶,釋放內心深處不安和痛苦情緒,從而走出抑鬱症的方法,我覺得您可以參考,希望能應用成功,給孩子的未來帶來轉機。


按照題主描述,這個心理師很可能真的不稱職。
心理師可以聽題主講,一是宣洩情緒可以暫時緩解焦慮,二是心理師可以在傾聽中獲得信息。但不宜總是傾聽,一般講,第一次諮詢後題主一定會有個反思、總結,第二次的講述就會比較條理、指向性更明顯,第二次會面結束前、最遲第三次會面時諮詢師就應適時地引導、介入。假如在後續的會談中繼續放任客戶傾訴,舒緩焦慮的正面作用會迅速遞減,客戶一般會開始懷疑諮詢師能力,產生新的焦慮。
孩子厭學是家長焦慮的根源,與家長會談可以了解到一些情況,但作用很有限。
厭學的原因很複雜,多數情況只接觸家長幫不到孩子,也不能消除家長焦慮的根源。比如:家長有意無意地灌輸了讀書無用論,孩子成績不理想又追不上教學進度感到絕望,與同學攀比外表、家境感到自卑或受到校園欺凌又不便告訴家長。諮詢師從家長這裡掌握基本情況後,可以給出原則性的建議,幫家長說服孩子來接收諮詢,也可以提示家長尋找孩子厭學的根源。如果不能,我的建議是給家長力所能及的建議後,立即結束心理諮詢。
另,諮詢師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展示給客戶,這是很不專業的幼稚行為,常直接導致客戶不信任,諮詢失敗。


一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不應該給來訪者負面影響,如果你覺得他對你說的話產生了負面情緒帶來了負面影響,可以直接和他說心理的感受,看他準不準備對你的心理負面情緒負責——承認你的情緒情緒並且更專業的探討它。你本來就是過來了解你自身的負面情緒的,如果他否定或者轉移話題,那要麼他專業不合格要麼他不打算幫你解決問題,那就不用糾結了,直接換就行。


非專業的不請自來。

看問題描述以為是小學生階段,沒想到是高中生。

你的焦慮感是不是過頭了?


推薦閱讀:

心理諮詢師在遭遇投訴後,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狀態?
如何應對心理諮詢師突然提出結束諮詢?

TAG:心理治療 | 心理 | 心理諮詢 | 心理健康 | 心理諮詢糾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