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為什麼不反劉邦?是沒找到倒戈的理由嗎?


韓信為什麼不反劉邦?有的大神說這是因為韓信沒有反叛的實力,這種說法暫且不論。

假定:韓信有反叛的實力。既然有,韓信為什麼不反?個人認為,這是由韓信的身份及其價值觀所決定的。

韓信的身份是什麼?

韓信窮困潦倒的時候,總是隨身帶著一把劍。在戰國時代,帶劍是貴族身份的象徵,而韓信生活在秦末,舊有的社會規範正在崩壞,帶劍並不能說明他一定是貴族出身。另外,雖然漂母曾說韓信是「王孫」,但是,「王孫」同樣不能說明韓信是貴族出身,因為這個詞也是那個時代對年輕男子的一種敬稱。


司馬遷惜墨如金,畫人畫骨,既然在《淮陰侯列傳》里提到落魄的韓信帶劍,自然是有用意的,不是隨隨便便一說。帶劍固然不能說明韓信的出身,但是它可以說明韓信的身份。——出身和身份可是不一樣的哦!


《淮陰侯列傳》一開頭,介紹了韓信的籍貫之後,司馬遷馬上就說明了韓信早年的生活經歷:一開始,他想成為秦帝國的吏,結果落空,又因為不願意經商,走投無路,所以「常從人寄食飲」。


那個時代的大階層主要就四個——士農工商。史書里並沒有說韓信對農的態度,不過,讓他這種胸有韜略的人,去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刨食,他肯定是不願意的;做工吧,他又沒有一技之長(其實不是沒有,而是他的一技之長太特殊,一般的地方用不上);經商吧,秦國的政策是貶低商人,商人的社會地位很低,屬於被歧視的對象,心比天高的韓信也不願意做這一行。


通過司馬遷描述對韓信早年行跡的描述,再加上排除法,韓信的身份是什麼就很明白了——不是農,不是工,不是商,但是人家並不真的是遊手好閒的二流子,而是「士」,只不過是個寒士

戰國時代的養士風氣很流行,秦國統一天下之後,移風易俗,但是養士的風氣還有濃重的殘餘(即使在漢朝也有養士的風氣),成為一個士,依靠庇主的推薦進入仕途,也是一個出人頭地的辦法。


韓信早年間「常從人寄食飲」,又「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戰國時代,士依附庇主的方式就叫做「寄食」。韓信早年間不停地變換「寄食」的地方,應該就是他的寒士經歷的寫照。


士雖然靠庇主吃飯,但是他們和庇主是平等的,並不存在誰高人一頭的問題,你覺得我有用,你就養我,你有難,我就出力幫忙,甚至是「士為知己者死」,你要是覺得我沒用,那就一拍兩散。簡單地說,士的精神是獨立的,需要別人的平等對待和尊重。


韓信是怎麼對待劉邦的呢?私以為,他的精神是獨立的,是用士和庇主的關係來看待自己與劉邦的,他並不認為自己是劉邦的奴才,而是認為自己和劉邦是平等的。關於這一點,《淮陰侯列傳》里寫得很清楚,韓信本人的作風也是士的派頭。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的時候,蕭何一再叮囑劉邦,老劉,你得尊重韓信,不能對他大呼小叫,「如呼小兒」。碰巧的是,劉邦本人對此並不陌生,早年間他有過遊俠經歷,也算是一個士,對這個門道是很懂的,所以,蕭何一點撥,他就恍然大悟,拜將的時候對韓信畢恭畢敬。


陳壽在《三國志》里說張飛「義釋嚴顏,有國士之風」。再看韓信,破趙之後,韓信親自給敗將李左車解縛,把他當成老師對待。陳壽說張飛有「國士之風」,這四個字是不是也很適合韓信?——韓信「義釋李左車,有國士之風」。怎麼樣,是不是毫無違和感?


韓信擊敗龍且之後,項羽派遣武涉策反韓信,韓信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有人認為韓信在這裡的表現太奴性,被劉邦的好處收買了,貪小便宜丟大命,但是琢磨一下,這哪裡是被收買了?韓信說這個話,體現的就是士的行為準則,「雖死不易」這四個字,分明就是「士為知己者死」的另一種說法啊!


再往下看。

武涉走後,蒯通又來策反韓信割據自立,韓信說:「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劉邦對我不錯,所以我不能見利忘義。韓信在這裡說的這幾句話,總結起來依然是那幾個字——士為知己者死。


作為那個時代最為頂尖的大腦之一,韓信豈能意識不到劉邦對他的算計,但是他對劉邦心存幻想,並沒有把劉邦想那麼壞,或者說,他意識到了劉邦的壞,只是沒有料到劉邦會那麼壞。


韓信為什麼對劉邦心存幻想呢?因為,他和劉邦生活在一個時代,早年間都有當過「士」的經歷,而且當時距離戰國時代不遠,士的精神還是比較流行的。簡單地說,就是韓信誤以為士的規範對劉邦還是有一定約束力的。而劉邦呢?他的年齡比韓信大很多,但是他並沒有把老傳統放在心上,所謂的老傳統,對他來說只是一個工具,需要韓信的時候,以士的方式對待,不需要韓信的時候,就把士的規範拋到一邊,用流氓的方式對待韓信。而且,韓信更沒有預料到的是,不但劉亭長比他料想的壞,劉亭長的老婆也比當年寄食的那個亭長的老婆更壞。


所以說,韓信是沒有奴性的,他只是沒有遇到投桃報李的人,如果真有奴性,他早就飛黃騰達了,何至於慘死深宮?


關於韓信是不是士,蕭何的評價很準確——國士無雙。不但是士,而且是國士;不但是國士,而且是無雙的。


每次看到這種題目就想怒而翻臉.

先問一個問題:為什麼韓信要造反?為什麼周總理不造反?為什麼袁世凱不造慈禧的反?

這是一個典型的百度知道式的問題.參見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602918/answer/156096593

這種問題 其實只適合你先說明為什麼韓信該造反,我再說明為什麼我認為不該,雙方就對方的觀點和證據交換意見,實乃不足為第三人道。

========分割線=============

韓信為什麼不造反?答案很簡單。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雖然說這句話的出處是《史記》,而我個人對於《史記》的評級是:就連一個標點符號也不值得相信。

但是這段話確實是很符合韓信這個人的思維模式的。

想來一般人推究韓信必須造反,無外乎1、其能力過人,知兵善任,領天下之兵,自可自立;2、其心懷雄心,能忍人所不能忍,俯而出人胯下,自然會讓人聯想到暫居劉邦手下而終有一反。

可是實際上,這些根本就不是問題。韓信想不想造反,只要看一點,他為什麼自立齊王?

韓信在劉邦受困的時候打下齊地,於是立即向劉邦發來賀電,說齊地不可無王,吾願暫代之。這個信號有兩種理解,一個是他要自立,一個是他在邀功。

我的理解是第二種,當時天下沿襲舊制,採取分封諸王,唯一的例外秦始皇迅速的就被人給碾壓了,所以大家毫無理由懷疑漢王擊敗楚王后必將重新分封天下的事情,而韓信這個時候只是在提前邀功搶佔一塊好地方而已(齊地產銅,產鹽,物阜民豐,可自給自足。),他若是真要造反,一個不該這個時候搶名分,暴露野心,二個此時恰好是他最好的自立時機,楚漢戰事膠著無暇北顧,而且此時他作為大元帥統轄兵馬頗多,總比日後做了一個破楚侯的時候帶的兵要多了無數倍。而且劉邦跟項羽對戰的一大依仗乃是諸侯王聯軍(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這些聯軍全都是被韓信打臣服的,他們怕韓信必定多過怕劉邦。韓信這個時候威信正盛,若是從蒯通之言,縱不論一統,三分天下終歸不是問題。

所謂人貴自知,韓信大抵也知道自己只善於打仗,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他構建過自己的一套行政班子,一個純武將,就算想造反,能撐幾天?


當年王翦出兵滅楚前,就曾向秦王要封賞,以消其疑心;韓信如果真的不想反,請封於漢王也說的過去。只不過他請封的地方不應該選擇這個與關中齊名的的王霸之地——齊地,而應該選一個平庸點的地方,比如他最終被冊封的楚地。選擇齊地就說明了其割據之心,即使他主觀上沒有反意,也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韓信是個有野心的人,但他的想像力只能停留在安於一方諸侯的水平上,遠遠比不上劉邦的王天下和項羽的霸天下。這種思想,使得他既不能認認真真的臣服與劉邦(如果選擇做劉邦的臣子,就要徹底認慫),也不願揭竿而起自立為王。不能胸懷天下的人,連一方諸侯也當不上;老老實實地認慫,卻有可能安穩一方;最怕的就是貪於眼前,小富即安。說白了,韓信之所以不反,其實就是他沒想明白而已,或者說政治上不敏感。


韓信反了,謝謝


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而且像李宗吾說的,韓信不夠黑,還是比較重情義。當時劉邦和項羽打,韓信只要按兵不動,等他們倆打完再收拾殘局,天下肯定是他的。蒯通當時就是這麼建議韓信的,結果韓信還是感激劉邦對他的種種的好,幫劉邦滅了項羽。當然最根本的應該還是韓信想當帝王的心沒到劉邦那種地步。


看到這問題我都想鄙視+笑。

說韓信沒野心,很忠誠的——我先問一下,忠臣遇到有人提議謀反,應該斷然拒絕,抓其上報,證明清白,沒意見吧?(馬超都會做)

然而。。。韓信謝曰:「先生休矣,吾將念之。」後數日(下略)
以及臭名昭著的擁兵自重請封齊王。。。

明顯有自己的小九九。

為什麼不反?為什麼能反?

韓信內政的低能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放眼韓信的河北軍團,幾乎找不到一個內政文臣——哦,還有一個,張蒼,劉邦死忠。
所以軍糧誰給他的?自己想,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都知道吧?

韓信軍隊多,本人統帥好,但身為統帥總不可能自己來衝鋒、保護側翼、後防吧?還是由將領來辦——然後自己查查韓信軍團下的著名將領曹參、灌嬰(這兩人是有獨立兵團的)、張耳、傅寬等人和劉邦是什麼關係。
或者你們打算讓蒯通李左車兩個人掌管整個河北?你確定他們忙得過來?順便說一下,韓信被捕被殺的那幾年,除了蒯通叫冤外,李左車理都不理,乖乖在劉邦手下幹活。

還有外圍的彭越,英布。。。韓信恐怕連見面都沒見過。

還不明白的話,看看韓信兩次被奪兵就應該明白了:劉邦說要多少兵就要多少,韓信反抗的餘地都沒有,而韓信部下諸將個個都服從安排,理所當然——為啥會這樣?職權雖然給了你韓信,但人才是我劉邦提拔的,後勤是我和劉邦給的,你能咋地,讓空氣幫你打仗?

實際上換誰在韓信那個位置,坐擁河北那麼廣闊的大地,沒點野心誰信啊,誰都會有。但是韓信的內政能力和人緣都太差,有統帥之能卻無治國之才,反叛了也無法長久,他自己也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雖有想法,還是婉拒蒯通


反不了。劉邦打敗後,與灌嬰兩人出入韓信軍營如入無人之境。說明韓信身邊都是劉邦的人。


因為韓信更希望成為劉邦的皇后。
你可以算一下,普天之下,哪有比齊王更尊貴的王?楚王?呵呵呵呵呵呵剛死了個項羽你不避諱?
所以齊王就齊王吧……
陛下要見我?一定見啊!
你把我弄到長安軟禁?老公我知道你想我了!
什麼呂后你要見我?小樣的咱們倆就比一比,看誰最得陛下喜愛!
啊啊啊啊啊啊 你居然敢殺我 我恨你(╬  ̄?皿 ̄? ╬)


舉棋不定
這世上從來沒有四角俱全的事
要好名聲就只能殺身成仁


你是一個能力出眾的業務員,被一家大公司的總裁看重高薪聘請去做業務總經理。
每年業務第一的你會試圖去踹掉這個總裁自己當老總么?

你有錢?
你有地?
你有人?

都沒有你憑什麼去造反呢。


韓信面對項羽的使者,韓信說的很清楚啊,「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後來蒯通勸他「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結果韓信還是說劉邦對他的知遇之恩,最後說:「坐人家車子的,要與人家共患難;穿人家衣服的,要替人家的事擔憂;靠人家養活的,要為人家的事拚命,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再後來蒯通還勸他,結果韓信呢,「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
所以啊,韓信壓根就是政治幼稚的典型,和項羽有的一比


推薦閱讀:

為什麼光武帝劉秀很少被提及,現在大部分歷史書都隻言片語般略過?
同為漢室子孫,為什麼劉秀可以做到中興漢朝,而劉備卻失敗了?
王莽的土地政策很好啊,為什麼會亡國?
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為什麼漢朝政府沒有懲罰他,反而成為一段佳話?
漢初的七王之亂,漢末的各個士族爭鬥,以及西晉的八王之亂,這幾百年的上流階層鬥爭是如何演化的?

TAG:歷史人物 | 韓信 | 漢高祖劉邦 | 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