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認為曹操在軍事方面強於關羽,為何會因為關羽水淹七軍就想遷都?

曹操在軍事上的才能毋庸置疑,坐擁天下九州,上將無數,無論從國力,謀略,將帥,都不處於下風。關羽也沒有史吹那麼厲害,可是為什麼曹操會在水淹七軍之後提議遷都?

我並沒有深入讀過史書,故有此問,叫我回去看書的就別作答了。


這倒和曹操軍事才能沒什麼關係,主要是當時的局勢不得不讓曹操慎重些

一、于禁七軍全軍覆沒,而關羽幾乎無損,而且於禁身為大將卻投降關羽。戰損比嚇人,于禁的表現也很讓曹操失望。

二、曹操年邁身體不是很好,這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三、關羽大敗於禁後,聯絡各地賊寇,讓他們在曹魏境界內殺燒搶掠,作為自己的聲援,一下子威震中原。而這些賊寇又是因為漢中之戰對峙之時,補給路線上的百姓苦於勞役,人心擾擾。

【建安二十三年,陸渾長張固被書調丁夫,當給漢中。百姓惡憚遠役,並懷擾擾。】

【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民孫狼等因興兵殺縣主簿,作為叛亂,縣邑殘破。固率將十餘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遺民,安復社稷。狼等遂南附關羽。羽授印給兵,還為寇賊】

四、之前許昌曾經發生了叛亂,深受曹操信任的臣子王必也在叛亂中死亡,這讓當時的人心更加浮動。

五、曹操作為決策者,在判斷過程中冒出了遷都的想法,自然和屬下脫不開關係。當時許多曹魏官員認為事態危急(比如後來認為曹操應該親臨最前線的陳群),曹操自然也會受到他們的影響。(同理蔣濟等人跟他講明白道理後,曹操也馬上做出了正確的決斷。)

而遷都本來就只是曹操提出來的議題,【曹公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換句話說就是曹操出於謹慎,召群臣開會,畢竟局勢確實不太好,這也不是奇怪的事情。

六、曹操低估了徐晃的能力,畢竟面對關羽,徐晃帶的又是新兵,這不能不讓曹操擔憂。

【太祖欲自南征,以問群下。群下皆謂:"王不亟行,今敗矣。"階獨曰:"大王以仁等為足以料事勢不也?"曰:"能。""大王恐二人遺力邪?"曰:"不。""然則何為自往?"曰:"吾恐虜眾多,而晃等勢不便耳。"階曰:"今仁等處重圍之中而守死無貳者,誠以大王遠為之勢也。夫居萬死之地,必有死爭之心;內懷死爭,外有強救,大王案六軍以示餘力,何憂於敗而欲自往?"太祖善其言,駐軍於摩陂。賊遂退。】

曹操一開始認為即使徐晃曹仁拼盡全力也難以取勝,不過在桓階的勸說下,駐軍摩陂,作為聲援。

之後徐晃的表現可以說是超乎曹操的預期,曹操得知後大讚徐晃!

【太祖令曰:"賊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

七、曹操在經過多年的運轉,漢朝廷早就人去樓空,漢官也寥寥無幾了。對於曹操來說,遷都也就是把漢獻帝換個地方,操作起來並不複雜。當時曹操可能是想做一個保險措施吧。


原因有六。
一 士氣低落。于禁七軍被淹,加上曹操之前爭奪漢中失敗,夏侯淵被陣斬,一連串的失利讓曹魏的士氣降到了最低點。曹操本人也已近暮年,喪失了早年的銳氣。
二 兵源緊張。于禁七軍是魏國精銳,竟一朝覆沒。導致徐晃援軍多是新卒,對上關羽的荊州精銳,並無勝算。
三 周邊騷動。關羽北伐前,宛城侯音反叛,剛靠曹仁血腥屠城鎮壓下去。水淹七軍後,「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所以時助曹仁守樊的滿寵會對曹仁道:
「自許以南,百姓擾擾...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復國家有也」。
四 許昌不穩。關羽北伐前一年,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在許都發動兵變,未能成功,但曹操的心腹王必傷重而死。曹操因此對發動了一場對漢官的大清洗,許昌人心惶惶,餘波未消。
五 孫吳威脅。孫權若趁火打劫,起兵響應關羽,曹魏可就首尾難顧了。雖然孫劉聯盟早有裂痕,但畢竟湘水之盟剛剛敲定荊州的劃分,所以當時大部分人都不會想到,孫權不但沒去打曹魏的劫,反而把盟友給打了。這大概也是他在一千多年後還要在網上被黑的一個原因吧。
六 加強控制。魏國建立,以鄴為都城。而關羽北伐期間,爆發了魏諷案,魏諷與其黨羽竟欲襲取鄴城。加上之前許昌的吉本叛亂,曹魏內部兩大核心城市都出現了亂象。將漢帝遷離許都,不僅是避關羽鋒芒,更能靠近魏國腹心鄴城,便於曹操兩頭控制,穩定政權。


軍事上的失利眾所皆知,就說說另外幾點吧。

一、曹操病重將死(建安22年起曹操身體就差不多到點了,夏侯淵在漢中陷入困頓,曹操都被迫在長安休養多時才能出征)

二、漢室的反撲達到頂點(建安23年王必被殺,留府長史王必被殺的嚴峻性可以試想下諸葛亮北伐時,成都發生叛亂,導致蔣琬被殺會帶來多大影響。)

可以說劉備集團北伐時機真是好的不能再好了,但是。。。。。。

軍當遠出,卿諸人好諦其事。昔先主帝不取漢中,走與吳人爭南三郡,卒以三郡與吳人,徒勞役吏士,無益而還。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於巴,幾喪一州。後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


因為之前弘農南陽穎川發生過叛亂,其中穎川的叛亂乾死了典兵督許中事的王必,不知道王必之死重要性的就假想一下魏諷謀反把曹丕乾死是什麼性質。
于禁龐德曹仁滿寵這幾支本來是補叛亂過後防禦漏洞的支援部隊,被關羽借水勢淹的淹圍的圍。荊州刺史跟南鄉太守也跟著投了關羽,就剩下徐晃在宛城吊著,許以南的防禦全是窟窿。這種情況下獻帝留在許是非常不安全的。


這應該是曹魏一次非常成功的情報操作,放出大量「要完」的情報給孫權,讓孫權錯估形勢,以為劉備集團馬上就要成為三方中最強的具有壓倒性實力的勢力,從而誘導孫權下手破壞同盟

事實上曹魏並沒有自己宣傳的那麼慘,不至於被關羽打得遷都。在孫權出手後,曹魏就露出真面目,又回到了在三方中穩坐第一的位置,並且一直維持到被西晉取代


主要是曹操那邊內部不穩定。曹操打的是漢獻帝的旗號,實際上想建立自己的王朝。曹操那邊人員非常複雜,有一心一意、只忠心曹操的。有大量的騎牆派,管你是曹操、劉備、袁紹、漢獻帝,誰得勢跟著誰。還有荀彧這樣一邊為曹操幹事,一邊心存漢室的人。像楊彪、孔融這樣的漢室死忠派也有不少。而劉備那邊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還是很有誘惑力的。曹操那邊投靠劉備的人也有不少。

一旦關羽突破襄樊陣線,那許都就無險可守了。曹操內部心存漢室的人會更加受鼓舞,內部會更加麻煩。說不定不用關羽動手,許都漢獻帝身邊就有人揭竿而起、響應關羽了。曹操一旦失去漢獻帝,就失去了政治號召力,三國形勢會完全逆轉。所以遷都是其次,主要是要把漢獻帝弄到身邊,好好控制住。


你玩王者榮耀,關羽以200碼的速度向你劈過來,你咋辦?當然是避其鋒芒啊,等他慢下來再說。
更新一下,在我方多次沖高地未果(曹操多次想滅蜀)對面裝備漸漸成型,關羽更是六神裝(坐擁十萬大軍)。對面一波野區突襲強行開團反打,剛開始我方肉盾就被關羽踢死了,(當時曹操的三萬大軍像螞蟻一樣被水一衝就沒了),你問大神下面還怎麼打?當然是選擇撤退,否則等關羽下一馬蹄過來都得殘血,然後就等著團滅吧。


也就隨口一問,不要當真


很簡單,因為當時的曹操已經處於了相當危險的境地

首先是漢中之戰的失敗

這使得曹操丟掉了漢中,軍心不穩,士氣低落,這也就使得曹操必須親自坐鎮,來防止劉備的大舉進攻,因此面對關羽的進攻,曹操是沒有辦法脫身去面對關羽的

第二是因為于禁的覆沒

于禁應該是曹操手下外姓第一大將,率領的又都是曹魏的精銳軍隊,按理來說,應該是可以和關羽大戰三百回合的,結果讓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身經百戰的優秀將領于禁竟然會敗的那麼慘,那麼徹底,而樊城的曹仁在此刻自然也是危在旦夕

第三,就是孫權了,

曹操的合肥對於孫權來說一直是一塊心病,孫權早已是垂涎三尺,因此孫權曾多次進攻合肥,結果都只是給張遼刷戰績罷了,現在還落得個孫十萬稱號,而在當時,曹魏的注意力,明顯是被全部集中到了關羽身上,如果此時孫權出兵協助關羽,樊城真的能保得住?

一個關羽就打的讓曹魏捉襟見肘,如果說勢力和劉備差不多的孫權也全力進攻的話,你說曹魏危險不危險?

對於當時的曹魏,想的悲觀一點,崩盤是並不奇怪的

,因此產生遷都的計劃自然也就不奇怪了,不過最後由於孫權的背叛,使得曹魏的所有威脅都煙消雲散了,曹操和孫權都得到了大量的好處,結果就是劉備被坑慘了,關羽死了,荊州也丟了


不管軍事能力的比較客觀與否,遷都的想法與關羽水淹七軍是否有因果關係,以上表述是否在歷史上真實存在,我只想說軍事能力與遷都決策之間有半毛錢關係嗎?雖然隔壁廚子燒的菜總體上沒我家的好吃,只要是來過得口碑肯定咱家的好,但是隔壁王大力家由於位置好車總擋咱家的道,晚上和媳婦合計重新找一個臨街口的店,我腦瓜子里有這個念頭與否與我家廚子手藝如何有關係嗎?


不請自來,回答中有部分腦補,輕噴

首先要了解一件事,關羽水淹七軍時,曹操所統治的北方有兩個都城,一個是漢都許昌,獻帝待的,另一個魏都鄴城,曹操應該待的(此時曹操還在長安)。曹操想遷的都城是許昌,遷都實際上就是把獻帝帶到鄴城。在平定袁氏之後,在曹操父子的建設下,曹魏的根基很早就改成河北了。遷獻帝也是為了更好的控制。

其次,關羽大敗於禁,贏得非常漂亮,估計是曹操始料未及的。樊城離許昌近,劉備又高舉皇叔的大旗,許昌附近叛亂連連,如果戰事不能馬上結束,保不齊獻帝會多出許多小心思。遷都既可以防範關羽,也可以防範獻帝,還是很好的辦法。

還有一點,這時候的曹操已經60多歲了,基本屬於命不久矣(畢竟次年就死了)。老年人火氣弱,趨向保守也是常態。

多說一句,許多人覺得關羽攻下樊城,劉備勢力就能北定中原。我覺得是不可能的。按隆中對的策略,一路漢中,一路洛宛還是需要遙相呼應的。劉備雖然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但畢竟兵力有限,當時估計無法呼應關羽。且關羽兵力也不多,即使攻下樊城,要想再北進也很困難(真一路開掛到了許昌估計也是送)。等曹魏緩過於禁失敗勁,說不定回頭就把關羽反包圍在樊城,再來點圍點打援,說不定也是很舒心的。


欲遷都是有的,但是很多人把這句話理解成曹操準備全面放棄河南就比較搞笑了。


關羽沒有吹的那麼厲害,但也不弱,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龐德,威震華夏,關羽的巔峰期,也是蜀漢的巔峰期,曹操想暫避其鋒芒也可以理解,前有狼後有虎的也不安全,不過遷都這種話也只是說說而已,到底遷不遷他心裡是有a_c數的


這個問題應該解讀成「關羽水淹七軍後,孫權應該幫誰,又為什麼選擇幫曹操?」站著孫權的視角理解曹操遷都的問題,最好不過了。至於究竟怎麼解讀,才疏學淺,解釋不了。


打仗這種事情,絕對不是孤立的兩軍對壘,然後比哪個指揮官統帥值高、哪個部隊攻防高。打仗是需要漫長複雜的準備、統籌,以及對收益與損耗的評估的。尤其當時的曹魏集團,內部和貴族門閥的鬥爭仍在持續,外部有各方勢力互相壓制,無論怎麼行動,一定是一發動全身的。


想想而已,又沒有實施。就像高考之前會想考高了、考低了、考不上一樣,難道學霸就不顧慮發揮失常的情況嗎。迎戰、據守、遷都、偷襲、合縱連橫都是謀略之一,重要的是實施方略,其他謀略都是瞎想,沒意義,不值得深究。


老人家老了…………當年劉曄讓他打漢中都不願意打…………任你威壓天地老了就心氣退了…………打了一輩子仗曹老闆也累了…………這是很重要的原因吧…………


曹操有一外號,曹大嘴,很多東西都是想想未必實現的。


那個時代,是官僚政治的漢朝,中央政府缺乏官僚遴選來源情況下,地方政府被血緣壟斷的門閥時代。。

所以政府,就是張紙,說沒也就沒了。


看看地形行么?南陽丟了到許都都是平原


推薦閱讀:

中國人說的「老天爺」是誰?
關於成吉思汗的精神之旗?
你如何看待太史公在《秦始皇本紀》中多次寫到彗星和大飢?
請教諸位老師,后羿跟黃帝,相隔大概多少年?或是否為同一時代的人物?
关羽是汉寿亭/侯、汉寿/亭侯还是汉/寿亭侯?

TAG:歷史 | 軍事 | 三國 | 曹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