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未來世界僅存一種語言,是不是一件好事?

在三體里,未來世界只有一種語言,這樣好嗎?


2103年,一對父母殷切地注視著他們的寶寶。
「%!-*?」寶寶努力地囁嚅著嘴唇,「%!......####」。
是會先學會叫爸爸呢還是叫媽媽呢,父母開心地想著。

「include &int main(){printf("hello, world");return 0;}」寶寶如連珠般一下吐出一大段音節。
父母喜極而泣。


不好,我個人覺得這是一種極端功利的前景,適合於政治家和商人,只有一種語言,等於切斷了所有歷史,也切斷了未來的所有可能性。
我們的思維是歷史經驗形成的,而進入語言之後,語言成了思維的基礎,也就是說語言是由歷史來塑造的。
舉個例子,在孩童性別認知上,發音統一的語言緯度的孩童就很晚分辨性別,而性別指代詞明確的地方,就很早分辨,這些代表一種思維。
再舉個例子,某個民族,對紅色特別敏感,那麼在他們語言里就會有許多紅色的詞來區分不同的紅色,如果喪失這種語言,他們將在兩代人之內喪失這種超過其他民族的紅色分辨能力。
我們切斷語言,就是切斷一種思維方式,切斷一種可能性。


據說現在台灣的人才有很多流失到大陸來,1是因為大陸企業給的錢多。2是溝通毫無障礙。

所以溝通無障礙的世界絕對是更加適合強者的世界
絕對是更加殘酷的世界

想想吧

我們的詐騙電話可以打給呆萌的美國人

他們肯定會信啊


這是一個典型的LPP(language planning and policy)專業的問題。

對於這個觀點一直存在兩種對立的價值觀下的觀察,一個是國家主義下期望通過語言規劃來實現標準化和統一化,一個是語言多樣性視角和後殖民視角下支持保護少數族裔語言和語言多樣化。目前國際學界基本尊崇第二種思路,理論來源有:

a、類比生物多樣性,認為語言多樣性具有一定的研究和社會價值,能夠揭示人類認知方式。

b、經濟原因,認為統一語言所帶來的好處不及這個過程所需要付出的代價。

c、後殖民主義反對霸權和去西方中心思潮的影響。

然而互聯網的發展,目前英語已經事實上成為了世界通行語,特別在學術領域,重要成果基本都由英語來發表。教育方面,全球範圍內的二語教育已經接近於「英語教育」。

然後來回答作者的問題:

是一件好事,理由在於:

1、經濟上更有效率,參見how many languages do we need?一書中所述歐盟每年花在翻譯上的巨額經費。

2、文化上的認同感。

是一件壞事,理由在於:

1、研究素材單一化

2、意識形態單一化。

第二點是更加主要的,語言是某種權力結構下的意識形態,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英語和盎格魯薩克遜文化,漢語和「敏感詞」。鑒於喬治奧威爾小說里的恐懼,這一目的很難達成。歐盟各民族所持態度是:語言越少越好,只要不影響本國本民族語言即可。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用什麼語言來作為通用語?
PHP?


複雜分析可以說很多,
簡單結論:對人而言不是好事,只能更方便人們打架 (暫且不談同一語言這點不可能實現)。

在這個地球上
1.先有人後有語言這個先後關係要搞清
2. 實際上每一人都在說他/她自己的語言
3. 不同語言但對同一詞語定義相似的人可以相處的比同一語言雞同鴨講的人和諧多了
4. 語言僅是載體,靠載體去改變本質好壞差異(利益/階級/性別/屁股等)問題,異想天開。


假使果真有一天通過某種手段統一了人類的語言,
只要這個世界還存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還存在分散於世界各地的聚落,甚至只要還存在社會分工,——它就會迅速分化。

如果不去不斷地約束它、再統一它,它就會從辭彙開始,到語音,到語法,最後發展成不同的語言。
歷史上的例子有很多,現在正在發生的例子也有很多。

我們的語言和物種一樣,是發展和演變的,是連續的;同時也和物種一樣,經常被人們理所當然地理解為孤立的,離散的。

至於統一語言是不是件好事,不是。
大尺度的語言統一行為從來不是自發的,維持這種統一也永遠不是自發的——那意味著一個無孔不入的大政府。


看看這幾張照片吧:

構圖好看嗎?好看吧!
細節清楚嗎?清楚吧!
你看,在白的基礎上,只要不同濃度的黑就能勾勒出所有的圖像,又簡單又美好,只要一個顏色就能表達所有我們所需要的視覺訊息了呀!

那麼再看看以下幾個照片吧:

這才是世界原本的模樣吧?色彩斑斕而繁複,你可能會覺得花眼,但是你更希望住在哪個世界呢?

世界上各主流語言博大精深,就算全世界只剩下其中一門或者互相結合的變種,我們也完全不會遇到無法表意的問題,但是語言不是只為了互相了解意思的工具,語言本身就是人類創造的一門藝術,已經有其他答主用實例為我們證明了這點。倘若世上只剩下一門通用語,我們生活會因此不方便嗎?不會,或許還方便了許多!人類生產力說不定會大幅提升,但是我們的發展物質並不是為了享受更多物質,而是為了享受美與藝術而發展物質基礎。

星辰大海如此的美好,但是如果「星辰大海」成為世界上對此僅存的表述,是不是它的雄偉也略顯蒼白了呢?

(所有圖片都是Google搜索上隨意找的,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謝謝!)


那肯定是php


參差多彩,乃是幸福本源
王小波


想像一下: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種語言了,會是什麼樣呢?

你可能會說,哇塞太好了!再也不用考四六級了!

確實,我們從小到大,在學外語這件事兒上往往花費了太多時間。 但是,小碗想在這裡和你分享幾個自己一直很喜歡的詞語。

はないかだ 花筏 (日語)

解釋:櫻花瓣灑落水面,像竹筏一樣漂浮,滿滿地鋪在水面上。

Rimjhim (印度語)

解釋:The gentle sound of rain tapping against a surface. 雨點輕柔地拍打地面的聲音。

M?ngata (瑞典語)

解釋:The reflection of the moon on the water.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如果世界上僅剩一種語言,這麼美的詞語,也許不會被任何人知道。如此美好的存在,就這樣靜默地消失在時間長河裡。

語言,僅僅是一件冷冰冰的工具嗎?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信仰,人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全都被悄悄鐫刻在它的語言之中。當一種語言消失,這一切,也隨之消失了。

劉慈欣在《三體》中提到過,在未來,人們僅會使用一種語言——一種英語和中文的混合體。這個世界上大概有7000種語言,有專家分析,在這個世紀末,一半以上的語言都會消失。

這大概是人類不可避免又難以應對的宿命吧

overwhelming
/???v??w?lm??/

If something is overwhelming, it affects you very strongly, and you do not know how to deal with it. adj. 難以應對的

1

起源

over表示「過於...」,而whelm表示「淹沒」。據說,在15世紀中期,這個詞最初用於描述一條小船。

這條小船有一天遇到了大浪,難以繼續航行,感覺要被淹沒了。overwhelming就描述的是這樣一種「因為過於強悍而難以應對」的感覺。

2

用法

期末考試周時,面對成堆的複習材料,你就可以感嘆說:This is so overwhelming! (考試太難人家hold不住啦!)

overwhelming majority 壓倒性的大多數

She is supported by an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students. 絕大多數學生都支持她。

overwhelmed 不知所措的

美劇《生活大爆炸》第七季,Leonard和Penny訂婚,準備搬走時,Sheldon覺得承受不了這樣巨大改變而帶來的壓力,他對Leonard說:Leonard, I"m overwhelmed. 我很茫然,不知所措。

昨天是情人節,如果你的男閨蜜不幸和你表白了,你就可以說:Wow, to be honest, I"m a little overwhelmed by your feelings. (講真,面對你的感情我有點不知所措。)

3

詞語延伸

大家也許知道聖經中「巴別塔」的故事。

很久以前,一群人來到了一塊新的土地,想要建一座高聳入雲可以通天的塔。上帝看見了,就把他們的語言打亂,讓他們不能理解彼此。

當時的人們一定很overwhelmed,不知所措,因為沒有人能揣摩上帝的心意。但小碗覺得,就是因為有了不同的語言,人們有了差異,也就有了繽紛。這也許是一種禮物。

美國在建國初期,曾經想消滅印第安人的語言。因為當一種語言消失,它所承載的關於這個民族的一切也都會被漸漸被淹沒,印第安人的後代就會逐漸成為「安分守己」的美國人了。他們強迫印第安人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強制孩子們用英語交流。

英語對於他們來說是如此overwhelming,孩子們根本無力反抗。

讓人心酸的是,當這些孩子畢業回到家,也許已經無法和他們的祖父母交流了。

如今,英語依然統治著世界。各種機構的英語培訓班依然讓人覺得overwhelmed。但是好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語言的重要性,英語的地位正在被一點一點地動搖著。

剛剛提到的印第安語言,就是一個例子。一些印第安人創立了語言學習班,教授孩子們已經被遺忘的語言。

其中一位創立者這樣說:You take away the language, you take away the heart.

Languages are overwhelming. 語言是這麼複雜,又是這麼重要。它讓人痛苦,更讓人豐富。

如果世界最終真的只剩下一種語言,小碗真希望,這一天能慢一點到來。


讀完這篇文章你可能會覺得,既然這樣的話那乾脆不要學英語了,練好家鄉話,也是對世界的貢獻啊。是這樣嗎?關注公眾號「一碗單詞」,小碗下次告訴你。


文章中出現的單詞你都認識了嗎?

overwhelmed /???v??w?lmd/ adj. (因強烈影響而)不知所措的

overwhelming /???v??w?lm??/ adj. 難以應對的

overwhelming majority 壓倒性的大多數


還好我反正活不到那個時候


可是怎樣讓全世界本來不用這種語言的人來用這種語言呢?

如果全人類創造一種不屬於已有語言的世界語,也會付出巨大的學習成本,特別是比較強勢的國家更是會反對


好啊好啊(*/ω\*)

這樣我就不用學完java學c,學完c學c++,還要接著學scheme,php等等等等了。


兩千年前秦始皇的車同軌書同文奠定了今天的中國,否則的話?齊魯燕趙韓魏宋衛中山,語言各不相同,何處中華?百里一國,處處夜郎,波斯可以死傷二十萬捲土重來,斯巴達能拿出多少批三百勇士?
統一,由語言至文化至政治至經濟,小語言正被成批吞噬,一個小部族可以創作出一首很好聽的歌,但是建出萬里長城的永遠是大國。
何況,誰說一種語言就寫不出好多歌了呢?
未來只有一種語言是好是壞,在我眼中只在於那種語言是不是中文。


不好!利益相關!到時候學外語的就沒飯吃了 西語狗看到這個問題瑟瑟發抖中…


當然不好
雖然方便 但是很多東西必須靠相應的文體作為載體傳播

而且個人覺得某匿名答主簡直有病滿滿的沙文主義思想,你殊不知中文也是一種語言,中文字還分簡體字和繁體字。你如果把世界語言合一,你們會肯定想把中文作為第一語言,我也是這樣想,但是你們想過別人國外人么

而且每個語言都有自己的語言特色。
中國的平仄
老俄子的彈舌
英國的考究發聲
美國的重鼻音
芬蘭語是世紀大魔王
還有可愛的台灣撒嬌腔
等等

這些語言都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集團鑄造他們文化必要的載體。

那我這麼說,如果以後世界變成了中文,那在中國的發音就是普通話了么?你們不一樣還是歧視有口音後鼻音分不清的湖南人,更何況我上面舉的那麼多例子?

再來一個,如果世界語言是英語,那麼我們中國人有幾個口音是正確的?首先教我英語的班主任口語發聲還沒有我的好。所以每次他說完一個重點單詞我都要幫他複述一遍,同學才聽的清。而且英語這個還分美式和英式,就說「卡車」這個單詞。
「lorry 英國人用」
「truck 美國人用」
所以你們看。

不說多了,語言對於我們最有影響的就是歌曲了,中國歌曲我聽的很少,不能妄加評論,但是我能感受到它們很喜歡用一首歌來寫故事唱給我們聽,而且它們很喜歡使用發音相同的字做結尾。而英語歌曲就單指Rap他的歌詞注重的是韻腳,而且他們白人和黑人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確實得到了用武之地。「黃人的天賦應該是經商」並不是中國人不能唱英語歌或者是不好聽。我是歌手這個節目有很多時候選擇了英語歌,而且這次格萊美吳亦凡也用一個作品「juice」去參加這個盛會。不是他的粉絲,但是我覺得他的唱法和黑人很相似了,而且我個人覺得這個歌並不好聽。

好吧就是這些了


當然是一件好事,而且對於古人而言,現在就是他們眼中的「世界」或「天下」在說同一種語言


這裡形形色色的論說都屬「形式主義」,而在生命本原處結合語音,並以其不可分割的整體迴盪出「人」的價值,令西方形而上學的「邏格斯中心主義」(Logocentrism)的現代精神返回東方追求生命體驗的哲學思想。

「邏格斯中心主義」實質上是個「語音中心論」,而它的立論根基在於它認為西方哲學的最終目標都是由邏輯性來決定,這種邏輯性存在於語言之中,所以既是語言之果,又為語言之因。

這個命題一經提出,必須要有心智去解釋,才能使得這個命題成為「真命題」,檢視這麼一個邏輯上的命題就成了界說一個「真實的存有」與「虛幻的存有」最實際的問題;這個問題,維根斯坦(L. Wittgenstein)有極其嚴謹的「七條基本命題」,將邏輯上的命題本身就是一個邏輯議題與其命題的結構本身亦具邏輯內質的互為指涉關係點描出來,而當一個邏輯命題經過了這一系列的檢視以後,倘若仍舊違逆其邏輯內質,則不能命題。這是第七條「基本命題」的意義。

其實只就「語音中心論」來看,它的思想中心即是「邏格斯中心主義」,是歐洲哲學對其拼音語言體系所提出的「語音中心主義」,不具中文象形字的「表意」內涵,只強調語音,於是中國傳統所注重的「觀的哲學」就整個喪失了,不止「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不復存在,中國傳統的思想所賴以建構的「微觀、宏觀」也整個付諸東流,於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模式就整個轉為被動,只能論述「萬物流出說」,再也無法與「道德目的論」感應道交,而徹底向西方邏輯哲學繳械了。

「入文字」以化文,除此而外,別無「文字」可述。何以故?以「文字」為本體故,非離本體而另有一本體故。何以故?「入邏輯」原非有一「邏輯」可入,以「入邏輯」本非邏輯故,如或有一邏輯可入,則此「入邏輯」亦為邏輯故。何以故?以其「周匝」故,以其「周匝」故有「莊嚴功德」故,是曰「周匝莊嚴功德」,是之曰「大」,大其「周匝」,故得莊嚴功德也。

弔詭的是,「入文字」只能以思想論述,以「思想」與「文字」一起皆起,互顯互現,庶幾乎可謂,思想操控文字,文字承載思想,兩者互牽互扯,不分主從;以是之故,知「邏輯思維」必須以「邏輯語言」來支撐,而「邏輯語言」也只可用來敘述「邏輯思維」。

那麼,「入邏輯」的思想又要如何敘述呢?從「邏輯內質」來看,一切的「邏輯語言」都沒有那個力度足以承載「入邏輯」的思想,而「邏輯思維」也不具備一個足以操控「入邏輯」文字的思想高度,其之尷尬,正是維根思坦所整理出來的第七個「邏輯內質」,曰:「任何一個邏輯命題如果通不過(邏輯)檢驗,則不應建構邏輯命題。」這個結論同時適用於「邏輯語言」與「邏輯思維」。

這是西方哲學思想經過了兩千年的發展以後,才由維根斯坦做了總結,說明西方式的邏輯思想在西方的拼音文字體系裏,不能用來敘述「入邏輯」的宗教思想;同時,深具「邏輯性」的拼音文字在各式各派的邏輯理論裏,也不具備一個可以敘述「入邏輯」思想的文字結構,更因其行文本就不具「入邏輯」的力度,而思想又不能臻其「入邏輯」的高度,卻又在掙脫不出「邏輯內質」的矛盾下,勉以敘述,於是思想與文字互拘互絞,逐漸形成一個只知玩弄智能的理性社會。

這正是今天全球思想逐漸大一統的現實寫照。奇奧的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敘述,從一開始就從一個思想的頂端入題,嘗試掌握「思想本體」,及至發現「思想本體」在文字敘述裏,不可能被掌握,隨即討巧地以各種「形象語言」來掌握「思想本體」;闡述這個「本體與現象」最具體的就是周朝的《周易》,不止處處充斥著「形象語言」,而且從「乾卦」揭櫫了「思想本體」以後,隨即以「坤卦」闡示「形象語言」之意義,藉以掌握「思想本體」,然後在「屯卦」裏,將「入邏輯」思想與「形象語言」聯繫在一起,浩浩蕩蕩地開展了「思想與文字」的六十四種糾葛,是之謂「易」。


看著答案一個個都是統一語言好,或許大家都沒有那種對自己方言的特殊情感吧。每每我這個矯揉造作的小市民在外地或是從外地回到家鄉,聽到鄉音都會有一種獨有的矯情般的感動。
這種感動也只有我這樣的思想老古董還能自己偶爾品品。
文化是延續的記憶,我也不否認人類必須前進,終有一日各種方言會如殘燭為一陣又一陣進步的旋風所熄滅,但至少我願意做那個頑固的反動分子,堅守那聯結一代又一代祖先的記憶和我之間的紐帶。
---------------
看到評論區一些回復和其他答主的答案,補充一下。
我並不否認舊事物終究會消亡,但是大家總是抱著一種文化沙文主義,語言歷史主義嚷著方言和地域主義等於落後,叫囂著用自己的文化去征服世界,無疑和歷史上那些一次又一次上演的狂熱運動一樣是對文化的漠視,對傳統的無情摧殘。
語言和文化是祖先的記憶,而這些記憶也終究有一天會被時間磨平,但這不代表著你就可以從這個結果出發,因為它那終將滅亡的結果而去消滅它,正如同不能因為人將死,就殺死他。
或許有一天我們終究會忘記它,但正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的文化的保守,才可以保證人類不會在進步主義的狂飆突進中迷失方向,或者走錯了方向還有機會回過頭來,重新再來。
當我們回顧歷史,會看見進步主義無往不利,保守主義一敗塗地。因而總是嘲笑在那些成功的進步主義運動對立面上跳樑小丑般的保守主義者,卻忘記了並非進步主義無往不利,而是只有無往不利的才是進步,也忘記了「進步」的成功背後那一次又一次試錯中堅守文化和傳統的守護者。
我難過的不是方言會被消滅這個事實,而是大家對於自己所處的傳統和文化氛圍的漠視,認為保守等於落後,當一個社會失去最後一個保守主義者,也就變成了脫韁的野馬,誰也不知道它會馳向何方,或是光明,或是黑暗,社會就會變成變成理想主義者們為了他們的理想試錯的狂歡。


推薦閱讀:

為什麼權力的遊戲中艾林家族的箴言中使用的是honor一詞而不是honour?
你最喜歡的英文表白語是什麼?
西語有什麼類似於英語的《摩登家庭》《老友記》的適合模仿跟讀的電視劇?
如何準備 GRE 考試?
美式書法和歐式書法的區別是什麼?

TAG:學習 | 語言 | 文化 | 英語 | 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