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文解字》用小篆書寫?

說文作者是東漢許慎,漢朝通用字體是隸書吧,為什麼說文要用篆書?


  1. 許慎原版《說文解字》已佚,現在可以看到的都是大徐版、小徐版,或段注版;
  2. 不管原版還是註疏版,《說文解字》都不是用篆書寫的;只是字頭都用篆書,字形分析也是針對篆書字形;
  3. 正是因為在漢代隸書開始逐步取代篆書的正體地位,書體的演變勢必帶來字形上的變化,所以才有研究漢字字形、含義、讀音的學科出現,才有了《說文解字》一書。

隸書是古文字與今文字的分水嶺。
小篆作為正體(官方書面文字)的時候,隸書作為小篆的俗體(便於書寫、記錄)出現,並且由於書寫上的方便,地位很快超越了作為正體但書寫比較麻煩的小篆,並且在漢武帝時發展成為正體。
為了達到「書寫便利」這個條件,隸書對小篆相對複雜的字形進行了各種省改,省改的方式在裘錫圭先生的《文字學概要》一書中有很詳盡的總結,手頭沒有資料,在此不做贅述。
由此可觀,隸書這種字體已經經過種種省改,與作為古文字的小篆在形體上有了很大的差別,如果許慎在隸書的基礎上去「說文解字」,那和許多現代人拿簡體字來探討字的本義一樣,只能斷章取義胡編濫造了。況且許慎由於接觸的除了篆書之外的古文字材料相當有限,還受到了漢代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的影響,在《說文解字》中已有許多字義犯了斷章取義的錯誤。
要探索文字的本源,當然要以最古的字形作為依據,隸書是那個時候流行的字體,怎麼也夠不上「古」。小篆也不是許慎能接觸到的最古的文字,但是它數量多,《說文》中除了作為正體的小篆,還收錄了很多重文,這些重文來源不一,古文和籀文最多,但不是每個字都有對應的重文,而且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異形,秦國地處偏僻,篆書受到的影響相對小,保留的古文字特徵更多,拿來作為《說文》的正例最為合適。
以上是基於對漢字發展的一些粗淺了解而產生的愚見,有些理論根基,更多的是自己的淺薄理解,歡迎批評指正,發現問題請不要大意地吐槽我。( ? ?ω?? )


許慎博聞強記,精通今古文經學(經學發展中從漢代起一直存在今古文之爭,簡單說明一下,今文指口耳相傳用漢代當時的隸書寫下的文字,古文指用戰國的六國古文寫下的經書,多是焚書坑儒的倖存物品,今古文有各自的學派,思想、政治利益有分歧,自然爭論不休),許慎推崇古文經,時人稱「五經無雙許叔重」,著有《五經異義》與《說文解字》,前者已經亡佚,傳世的只有《說文解字》。《說文》雖是我國第一部字典,但是,許慎絕不是為了編字典而編字典,他的目的是為了解經。漢代今文經一直佔據主要地位,到漢末,讖緯之風盛行,今文經學家解經時任意穿鑿附會,曲解原意。許慎想要從源頭上破除這種風氣,於是便採取了編字典讓人們了解字的本義的方法。這些,許慎在《說文》序里已經表達得很明白了。漢字有很強的以形表意特性,越古老的形體就越接近造字之初的本義,以此解釋古文經就更貼近實際含義。許慎的解釋絕大多數是可靠的,引用了大量古書材料,民間口語資料,旁徵博引,信而有徵。《說文》絕大多數都是篆體字頭,也有少數六國古文,或更古老的文字。其實,許慎在《說文》中保存了很多字的形體材料。小篆是許慎當時能夠找到的大規模對應漢代隸書的最古老的文字形體,他並不曾見到甲骨文或更早的文字、符號。小篆比隸書的形體表現功能更強,圖畫感更強,更接近古文,基於解經的目的,許慎自然會選擇更古老的字體,即小篆。
推薦題主看陸宗達,周祖謨,殷孟倫先生關於介紹《說文》的論文,在知網可以下載。另外可以看看萬獻初先生的《說文》研究視頻,在超星上可以看到,網易上也有。


小篆是古文字的最後一個階段,可以清楚地看到漢字的本初含義。而當時的「今文字」隸書好多已經看不出漢字的本初含義了,大量的文字被曲解。比如當時的字書把「長」解釋為「馬頭者為長」,顯然是錯誤的。所以許慎沒有用隸書而選擇了小篆。


推薦閱讀:

西南大學校徽上的圖案,是怎麼由「西南大學」四個字的篆體字組合來的?
圖片里的這段小篆是什麼字?
會寫小篆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這是小篆的什麼漢字?
小篆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TAG:說文解字書籍 | 小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