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清朝在當時是錯誤的嗎?
無意否認辛亥革命的愛國者對共和傳播做出的重大貢獻,但是清朝滅亡後的民國是一個混亂,分裂的時代,實在看不出比清廷有什麼好的地方,相反,清廷在清末時期已經建立憲政,在1906年設立諮議局,並將會在1913年舉行議會選舉,雖然搞出皇族內閣這東西,但是按照滿族人在清末越來越弱勢的情況,他們絕對會在選舉後被孤立化,清朝如果沒有滅亡,那麼蒙古、西藏就不會獨立出去,特別是外蒙,而且清朝建立的工業化體系也不會因為民國戰亂而被打斷,接受一個滿族立憲皇帝,現對於戰亂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條件。 事實上革命黨說清朝立憲是欺騙那其實是假的,當時清朝內部自己立憲步伐就是非常急的,參考明治維新,1868年成功,1889年才設立議會,歷時31年,預備立憲1905年開始,1913年就要設立國會,也就8年時間
清廷唯一的遺憾就是死晚了。
1、說說曾國藩。
進入近代以後,世界已經逐漸分化為「先進」和「落後」兩個陣營,「落後」陣營想要逆勢反超就得集中力量,集中力量最常用的工具,就是民族主義。很不幸的是,統治中國的清政府,最恐懼的,就是在這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推行民族主義。所以,他們雖然在面對外國列強時同樣處於被掠奪的一方,但他們做的,恰恰是列強們不得不去做的事——鎮壓國內的民族主義思潮。
從曾國藩掃蕩太平天國的那一天起,清廷就已經走到了未來的對立面。曾國藩何等人才,追隨他的文武放在歷朝歷代都是開國級的,但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經不起折騰,作為地主士紳階層代言人的曾國藩沒敢再燒一把火,中原大地免受戰爭之禍。然而清廷並不感恩,也沒法感恩,曾國藩依然還只是個漢人臣子。漢人,不是滿人。
曾國藩的結局讓漢人士紳清晰無比的體會到,清廷始終是建立在少數人特權基礎上的異民族政權,每一次變動都要面臨保中國還是保大清的抉擇,尾大不掉的既得利益者階層,也就是已經蛻變成寄生者的滿人集團,根本無法適應新時代,而清廷最不能拋棄的就是這個既得利益階層,這關係到執政合理性的問題,是根本問題!於是可以看到,每一次中國人救亡圖存的嘗試,都會遭到清廷內部本能的反對。幼童留學,辦洋務,建海軍,統統治標不治本。康梁想治本,想對滿人動刀子,直接身首異處,這就是清廷對於「救國」的最終回答。
蓋子是捂不住的,但捂久一點還是有可能的。當革命黨人終於掀翻蓋子的時候,惡臭直衝天際,難道是革命黨的錯嗎?
2、說說袁世凱。
把你放到袁世凱在1911的位置,你也得琢磨琢磨。曾文正公手提兩京還天子,功成名就後自剪羽翼以示無異心,後來在天津教案中身敗名裂;李文忠公掃平捻軍,手創北洋,但在甲午一戰中慘敗,馬關簽約遺臭萬年。這就是外憂內患的清王朝對待功臣的手段。
我袁項城貴有自知之明,才幹遠不及曾公李公,就算這次平定叛亂,將來難免也鳥盡弓藏,還不如早為自己做打算。現在滿地革命黨,各地督撫也搖擺不定,已經是這個朝廷最虛弱的時刻,我再推一把大事可成,即使不成,北洋軍在手,也算是有條退路。
再者,獨立的各省難道是真心革命?不過是如我所想,不願為這個滿人朝廷賣命,想趁勢自己撈一把而已。他們做得,我老袁做不得?
於是清廷倒了,最後推動一把的是袁世凱的北洋軍。裁撤湘軍,打壓淮系,練了北洋新軍,可謂是機關算盡。這場遲了半個世紀的兵變,終究還是沒有躲得過。
1864年,湘軍沖入天京城,將建立者曾國藩推上了功高震主賞無可賞的位置,順便再次拷問了滿清政府執政的根基。從這一刻起,清王朝滅亡于軍閥的命運已經無可避免。
3、清王朝是否可能保留下來?
回頭來看,清王朝如果作為一個符號存在,其實歷史保留了這種可能。
1861年咸豐去世,臨終命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輔佐幼君,但兩宮皇太后聯絡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除去顧命八大臣,垂簾聽政掌握政權,此事埋下伏筆。
如果以曾國藩為首的新晉漢軍集團,在擊敗太平天國之後,主動挑起事端,以「維護咸豐遺命」的名義逼宮,有相當大的可能性徹底摧毀已經與兩宮高度勾結的滿(恭親王)蒙(僧格林沁)集團,從而獲得全國名義上的領導權。在戰爭中被摧毀的滿蒙集團將無力反對民族主義思潮的崛起,與此同時,漢軍集團也沒有必要徹底推翻清政府,那麼,沿著這條路發展下去的中國,將完全有可能保留一個淪為傀儡的清王室。對滿清貴族而言,這說不定是比現實更優的結局。
題主這個想法很危險,有點像醫鬧那種「人死了一定是醫生惹得禍」的思路。革命黨不過是把問題擺到了檯面上,但如果說沒有辛亥革命推翻清朝這一歷史事件這些問題就不存在,那是不現實的。
光緒和慈禧,一個代表了法律上的正統性,一個代表了權力上的正統性。二者是滿清能活過辛丑的原因之一,但二者不可能永遠活著。滿清自身其實不剩多少合法性了,皇帝越換越沒人認同,老百姓不傻,這種世道只能讓政府合法性隨時間流逝而貶值。
皇族內閣是一個導火索,但即便制憲成功那還是要亂。因為制憲無法消除清末的「皇族」、「舊官僚」、「舊軍閥」、「買辦」、「地主」和「資本家幾大陣營的力量對比。中國不進行徹底的革命是無法脫胎換骨的,而這種革命就算使用不流血的改革去替代,也要求政治領域高度統一。所以打出一個領導核心是必然的。
甚至可以說,如果清朝得以延續,那麼當帝國主義再一次攻佔北京時,會直接解散清王朝。因為各地諮議局、地方軍閥和落後的生產力足以讓全國失去統一的根基。
這種情況下,列強直接統治將變得可行,那麼中國革命那種「在白色恐怖夾縫中生存的優勢消失殆盡。緊接而來的就是文化奴役與新移民遷入,再通過人為製造饑荒和戰亂削減中國人人口,最終把中國人人口削減到不影響宗主國文化的程度,哪個時候被瓜分的領土就徹底成為列強的核心領域。
可以說,滿清死亡所造成大混亂,即打消了妥協的幻想,也讓帝國主義難以長期扶持一個代理人。而跨區域的大作戰必然讓各個勢力以爭奪全國作為目標,因為不進則退,那麼統一思想還是根植於人心。
正所謂不破不立。看似安安穩穩最容易被溫水煮青蛙。我僅談一點,即使清朝沒有滅亡,按照原來歷史軌跡運轉,清朝最後還是避免不了四分五裂的格局局面。
曾國藩的幕僚對此也早有預言:異日之禍,必是根本顛仆,而後六州無主,人自為政。國初創業太易,後君之德澤,未足恃也。
清朝在長時間內能夠控制地方,靠的是:
1 地方稅收一律上交中央戶部,地方財政由中央撥款
2 軍隊主體仍是自家的八旗軍,各主要省會城市都有駐防將軍和八旗軍駐紮監視
3 地方政治制度上,總督、巡撫互不僚屬,也能互相監督,防止其中一人坐大,清朝總督又多授予滿族人自己
並且中央對地方的人事權有絕對掌控權
人事任免、財政權永遠是中央掌控地方的核心點
但是太平天國爆發後,改變了這一格局
1 由於太平天國擾亂了大運河運輸,各省的糧餉無法運輸到北京,後來形成了地方督撫私自截留糧餉,糧餉不上交給中央戶部的惡習,中央也默認這一做法,變相給了地方財政自主權,加上因太平天國運動開徵厘稅,給地方搞獨立割據提供了便利
2 也是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賦予了總督更大的權力,在之前總督的權力並不是很大並且偏重軍事,等太平天國運動開始,迫於形勢,總督已經是軍政一把抓,權力遠遠大於之前,這也是為什麼東南互保中幾個總督就能私下協議對抗中央的原因
3 太平天國的興起,也讓漢族人開始大規模掌握實權,在之前,雖然清廷也重用漢人,但是重要的職位仍然是留給滿人自己,等太平天國興起,被迫大規模啟用漢人
4 人事上,本來地方高級官員的任免權完全掌握在中央手裡,太平天國以後,地方官員多出自湘軍派系、淮軍派系、北洋派系等,中央的人事權漸漸的失去了。
4 最要命的是,清廷自家的八旗軍已經沒落了,對地方的軍事威懾已經很微弱了。
最關鍵的是,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在慈禧在的時候不敢有異心,但是等慈禧死了,清廷的繼承人又是無能之輩,根本駕馭不住後面的袁世凱等人。
所以,即使清朝不滅亡,也避免不了地方勢力坐大四分五裂的格局
PS:沒有想到這個話題一下子又熱了起來,當初隨手寫的,本來回答也不切題,得到贊誠惶誠恐,想想還是加點補充吧
1 外蒙之所以獨立,與清政府是否還存在關係不大,即使清朝沒有滅亡,按照當時的發展趨勢也是要獨立的(我有篇回答是關於外蒙為什麼獨立出去有分析),外蒙獨立是外部蘇/俄和內部分裂分子共同作用的結果
至於西藏,西藏能保留還是北洋政府的功勞,清末英國入侵西藏,民國時期西藏已經有了獨立可能,北洋政府以強硬姿態才控制住了西藏。
2 關於工業化,即使清朝沒有滅亡,原本的工業化也維持不下去,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儘管也有一些像樣的製造工廠,但機器設備完全進口、生產效率極其低下,官商合作模式失敗導致僅有的工業也淪為清政府的一點裝飾,清政府的財政困境(財政收入被地方截留厲害)導致無法進行大規模的工業投資,拿得出手的漢陽鐵廠和漢陽軍工廠還是張之洞截留的湖北湖南稅收才得以建成,金陵製造局等地方企業也是地方督撫支持建立的,買辦不是從民國才出現的,清末就有了,談不上擁有所謂的工業體系,即使按照原來的歷史軌跡清朝保留,也無這個能力去推動中國工業化。
談一下自己關於為什麼要推翻清政府吧
之所以要推翻清政府,關鍵一點是,清政府在末期已經徹底爛掉,已經完全不具備領導當時中國進行改革的能力和條件,具體體現在:
1 無法駕馭大局
地方勢力坐大已經到了清政府基本上無法控制的地步,尤其是南方省份,慈禧的繼承者和滿族的貴族高層也基本上是無能之輩,清政府這艘破船在慈禧在世時候尚能勉強航行,但隨著慈禧的離去,沒有人能夠駕馭大局、也無人有能力引領中華大地的改革,也沒有辦法扼制當時地方割據的傾向,中央政府這個中樞已經失去了執政威望,要想繼續前進,只有大破才能大立、
要想重新建立一個權威的中央政府,只有徹底推翻舊有的中央體制。
另外:日本明治維新的明治政府也是在推翻原有的德川幕府政權後重新建立的。
2 政府失去信用
清政府被推翻,導火線是四川保路運動,背景是清政府本允許通過股權的方法向民眾籌集資金,結果卻要收歸國有,而從洋務運動開始,清政府這種做法已經是屢見不鮮,打著官商合辦的旗號,湊集到資金後就全部佔位官有,李鴻章的手下人盛宣懷就是最好的例子,這種與民爭利並且失去信用的政府,商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也不會支持、可以參考民國末期情況。
比如所謂的立憲問題,清政府的態度一再讓各地的鄉紳階層失望,失信於民。
最根本的一點:在當時從上到下的頂層改革已經變得不可能,只有走從下到上的底層改革,改革才能取得成功,清政府在這種大趨勢下已經成為了社會阻礙。
中國陷入混亂和分裂,是大清亡國的原因,而不是結果。題主搞不清這一點,才會提出這種問題。
1853年開始,兩江總督區的行政中心、全國最大的幾座城市之一南京被一夥叛軍佔領了11年。中國陷入混亂和分裂應該從此時,而不是1911年算起。
大清主導之下,中國確實出現了可觀的進步。近現代的外交、法制、政治、軍事,甚至初步的工業,都在不斷發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些發展可以鞏固大清,相反,這些越發展,大清就越沒有必要存在。大清的錢不應該用來武裝近現代化軍隊、建立工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鞏固海權,而就應該用來給老佛爺修園子。而那些可以建立近現代化軍隊和艦隊、發展中國的近代政治、法制和外交的人,也不會永遠把大清當作自己的祖國。可能會把大清當作自己的祖國的,大概只有扶清滅洋的義和團了。當時的中國已經有了一個現代國家的萌芽,而這個蒙昧的政府,配不上自己的臣民。
而且大清建立的過程就決定了,它連作為一個名號存在都完全不可能,愛新覺羅家坐多一天江山,大家就有多一天攻擊它的話柄。
近代意義上的國家形成,不是改憲政議會那麼簡單。
憲政改革,議會政治看起來很簡單的國家,在簡單之前就經歷了深刻複雜殘酷的歷史變革。
比如你覺得明治維新簡單。
但深入了解背景就知道很不簡單。
江戶三百藩,為啥長洲薩摩成為日本新政府的主導者。
晚清名義上官僚軍隊以百萬計,為啥只有北洋六鎮與鄂軍脫穎而出。
國家是暴力機器,是一個階級對其他階級的暴力統治工具。
而最大的拳頭,則是軍隊。
最有實力的軍隊,掌握在誰手裡,誰就掌握了國家。
長州薩摩經過近代化改革,已經是最有實力的近代化軍隊的掌握者。他們把幕府十萬大軍打得落花流水。
幕府首腦嚇得跑去寺廟裡懺悔。認罪。交出統領。
所以憲政改革議會制度才能水到渠成。
要是幕府大軍還在,你搞什麼改革?那隻能是鍵盤黨。肯定第一個就被殺。
而晚清呢。
不客氣的說,晚清就是幾個重臣與老佛爺的關係維持著。
滿人腐朽沒落,冷兵器都不行了。康熙時代就已經用綠營了。
咸豐時代,綠營也不行了。用曾國藩的湘軍,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
湘軍被裁撤。淮軍毀於甲午。
又用榮祿的甘軍。甘軍毀於庚子。
於是啟用袁世凱練北洋新軍,張之洞練鄂軍。
滿族貴族也有練自己軍隊的打算,但實際上腐朽已久,難以復振。
其他零碎的軍隊有一些,但不如北洋與鄂軍厲害。
張之洞死後。鄂軍因為多為留洋者,實際上已經成了革命火種。外國學的那一套,是不可能與倫理綱常共存的。即使倫理綱常,也是漢人的東西。
所以革命者對於革命得目標許多不一致。但有一點是一致的。排滿。
袁世凱的北洋六鎮,被猜忌。袁世凱被貶,當了漁夫。
因為滿清貴族掌握不了任何的新式軍隊。而且由於異族的排他性,導致他們也無法真正信任漢族的將領。
所以實際上,他們越獨裁,或者越分權,就越產生異見者。
最後能依靠的只有同族的幾個貴族。
所以你不喜歡軍隊可以。但不能掌握軍隊,不被軍隊喜歡,那麼麻煩就大了。推翻清朝是個完美的結局,也是最好的結局,各方面都沒有選擇的餘地。
對於清政府而言,僧王死後就沒有能挑大樑的內部成員,太平天國滅亡之後就沒有忠於國家的軍隊,只有忠於個人的軍隊。變法廢黜,立憲虛偽,已經沒有任何可緩和的政治可能。
對於北洋而言,清政府已經給不了北洋軍上升空間,南下作戰內部必定會分裂(護國戰爭證明了這點)。逼清帝退位,一能穩定內部,二能與南方討價還價。
對於南方獨立省(滇、桂、粵)來說,辛亥革命後是擴充地盤的最好時機,與北洋類似,革命黨只是南方三大省擴充實力的借口(同北洋軍討價還價的籌碼),但絕不會去為革命黨的遠大目標去賣命(二次革命說明了這點)。
對於革命黨而言,各獨立省的開支給不了,軍隊指揮不了,要建立新政府,推翻清朝這個政治正確只是唯一用來談判的籌碼。
對於當時中國最主要的四大政治勢力而言,推翻清政府是實現各自目標最為低廉的成本,包括清政府自己。
如果清政府堅持不退位,試圖武力反抗,那麼就是北洋屠殺清王室納投名狀。
清政府之外的三大勢力,無論是哪方笑道最後,或是哪兩方合流,亦或是一番折騰後分配各自利益,最終悲劇的還是清皇室,皇族能否善終值得疑問,包括滿族。
假設是南方軍閥最後獲得勝利,不排除滿族從行星上抹去的可能性。軍人得勢的革命,法國、俄國,皇室都沒好下場。
謝邀
清朝是退位,不是推翻,如果辛亥革命不是以士紳為主,而是純民變,可能打到一戰以後,還沒分出勝負來,這樣問題更大。1912年退位,算是退的很是時候,否則愛新覺羅家不保,中國也可能被整的更差。
士紳最大的好處就是其妥協性,在達成目標以後,他們就要馬上回去守自己的根底。而且早在清立憲時,清政府就與士紳們答成了共識,當時的選民條件如下:
真正讓士紳們失望的就是皇族內閣,這等於斷了他們進入中央,參與最高決策的路徑,所以武昌一聲槍響,各地士紳雲集響應。至於後來的問題,當時誰也想不到,也可能歷史就是將這些人當成推動中國前進的燃料。
如果說民國的亂局,這隻能說是炮黨們太壞了,本國也由此有了一個教訓,就是相信本土派,而在政治問題方面上能不用洋派就不用洋派,技術是有求於人家,這個另說……
附下個汪精衛當年說的話,很有意思:
—— 《張學良口述歷史》P93 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7
世人對辛亥革命建立民國的意義認識嚴重不足,推薦著名皇漢一道閃電的這篇文章。(中國人的鮮血從此不再白流-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 烏有之鄉網刊 )
中國人的鮮血從此不再白流-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一道閃電
2011年10月10日、海峽兩岸同時紀念「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和「民國建立」是同一事件的兩面。大陸這裡紀念的是「辛亥革命」,台灣那裡紀念的是「民國建立100周年」。
但由於意識形態上的偏頗,使得主流媒體避談國民黨在辛亥革命後的功績,避談民國的貢獻。今天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應當明辨歷史,充分肯定民國的貢獻,國民黨政府的貢獻。辛亥革命之前,中國人民每一次抗爭都沒有取得成功,反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一步步的深化。辛亥革命後建立的民國是中華民族從谷底走向高山的轉折點。
一、中國人民不是一夜之間就站起來的,中國人民站起來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程,每一份尊嚴都是打出來的。
當代中國人一直有這麼個認識:「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從那天開始,舊中國的一切屈辱就都一去不復返了。
文人們蓄意曲解中國歷史,立足於無比自豪的「自古以來」,他們特別虛構了一個無限偉大的「康乾盛世」,之後是西方殖民者來臨後一落千丈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用「萬惡的舊社會」這幾個字就完全概括了這麼長的一段沉甸甸的歷史。宣傳重點全都放在闡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將黨史取代了國史。實際情況不是這樣,黨史只是中國現代史的一部分。中國人民也不是一夜之間就站起來的,中國人民站起來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程,充滿著艱辛。近現代中國每一點進步,每一次站起來靠的都是人民的鮮血。
「辛亥革命」後的中國仍然是積貧積弱,一盤散沙、一窮二白的中國,除了人多什麼都沒有。國家的尊嚴,國民的尊嚴,在一個一窮二白基礎上,怎麼可能一夜之間就改變得了呢,當時的中國要贏得民族獨立,維護主權、收回失地,哪怕贏回一點點民族尊嚴全都是靠這些生命和鮮血換來。
大家常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而憤慨,但卻很少有人講明白這塊牌子是何時摘掉的,如何摘掉的。事實是:這種牌子豎起是在滿清時的租界,最終摘下是在民國。是在北伐即將勝利,北伐軍收回武漢租界之時。摘下時,人們感慨中國人為此已經鬥爭了有六十年了。所以,關鍵在於這個政府是否在努力改變。
弱國無外交,就「屈辱外交」而言,改革開放之後卻越來越多,九四年「銀河號事件」、九九年「五·八炸大使館事件」,南沙被東南亞國家蠶食,最近發生的「湄公河血案」看來又要不了了之。積弱站不起來,積貧站得不直。「馬其頓校車風波」,吳建民發起輿論導向說中國人要擺脫「弱國心態」。這些年來中國外交歷經這麼多屈辱,他還認為很強大?屈辱就是屈辱,處置不當就是不當,換個說法騙不了人。從一以貫之的「韜光養晦」到借題發揮提出「擺脫弱國心態」,官方文人變臉真快,但毫無章法可言。
「不平等條約」的提出和廢除是國民黨政府的一大貢獻
「半殖民地」主要標誌是「不平等條約」帶來的租界、治外法權之存在,「不平等條約"還在,國家獨立和民族尊嚴就不復存在。「不平等條約」這個概念是孫中山在1923年首先提出的。他說:「與各國立不平等之條約。至今清廷雖覆,而我竟陷於為列強殖民地之地位矣。」在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制訂政綱時明確指出要「廢除不平等條約」。但長久以來,給我們大家一直的印象是「不平等條約」不合法不合理,是無效的。只要是民族獨立的國家,政府自成立那天起就可以宣布廢除,天經地義。
實際情況遠非如此,要艱難得多,不承認或者廢除意味著要迫使帝國主義做出讓步,吐出已經到手的利益。廢除「不平等條約」,贏回尊嚴結束國家的屈辱,要靠實力,要靠戰爭,全都是鮮血換來的,是抗戰軍民的生命和鮮血。從來不是空口說說「不平等」就能廢除得了的。
廢除「不平等條約」是抗戰的勝利果實
廢除「不平等條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民國政府開了一個很好的頭,最重要的進展是在抗戰期間廢除了大部分不平等條約,但仍有殘留,直到解放後仍然存在,全部清理完畢是等到上個世紀末的香港、澳門回歸祖國。
在建國後不久新中國簽訂重要盟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有補充協定:「無論是在蘇聯的中亞共和國和遠東地區的領土上,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滿洲和新疆境內,都不給外國人提供租讓權,並不允許有第三國的資本或這些國家的公民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參與的工業的、財政的、商業的及其他的企業、機關、公司和團體的經營活動。」蘇聯堅持中國東北和新疆不得有第三國勢力存在,不允許第三國資本和人員以任何方式參預東北和新疆的任何機構以及經營性活動。用毛澤東後來的話來說,斯大林實際上是在中國要了兩個勢力範圍。
當時的中國不可能爭取到真正的平等,比如中蘇條約成立的四個合營公司,這種合作方式事實上損害了中國的主權。蘇聯同意向中國提供3億美元的低息貸款,但從1950年到1963年的14年里,中國必須把它所有過剩的工業原料統統賣給蘇聯,而不得賣給第三國。這顯然是一種不平等的商業壟斷行為。
直到抗美援朝勝利,戰爭勝利使得中國在社會主義陣營中得到尊敬、信賴和倚重。之後蘇軍順利撤出旅順。並引來史上規模最大一次現代化浪潮。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引進的技術包括原子彈、導彈,那真是傾囊相贈,這等好事真是空前絕後啊。使得中國短短在十年內就建立起完整的基礎工業和國防工業,在世界歷史上創造了成本最低和規模速度空前的紀錄。中國從中世紀的農業國一躍而成工業大國。
二、大中國的誕生,每一寸領土都浸潤著普普通通抗戰軍民的鮮血
歷經抗戰的磨難,中國從此以大國姿態出現在世界。
極左通常指責辛亥革命後,軍閥混戰,國家不能統一,人民飽受戰亂災荒,實際上,軍閥割據的惡果早在清末就已經種下,各地軍閥背後都有帝國主義勢力。不論革命爆發與否,各地自行其是,不聽滿清政府的政令早就出現了。分裂分治割據難以避免。帝國主義從不甘心讓一個強大、統一的中國出現。
對抗戰(二戰)這段歷史,茅於軾也發表看法,他的看法由於其美國立場,立場偏頗,他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互相支援的同盟軍關係,看作美國對中國抗戰的單方面援助,「美國幫助中國打敗了日本」(「茅於軾:重新看待中美關係」)。既而誣衊「抗美援朝」是恩將仇報。
在中國抗戰最初五年,美國根本就沒有援助過中國,沒有支援過一槍一彈。相反卻以原油、鋼鐵貿易支持了日本侵華。41年,英國封鎖滇緬公路,蘇聯承認「滿洲國」。中國陷入空前的孤立無援,在國際環境異常惡劣的情況下,國共各黨、從中央到地方仍然在組織軍民堅持抵抗,決不投降。
1941年底,日本發動了「珍珠港事件」,美、英也陷入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火屠刀之下,一度深陷危境,美國需要同盟軍牽制日本。反法西斯的各個戰場都是互相支持互相支援的關係,怎麼能看作單方面的援助呢?茅於軾這種假設「如果沒有美軍參戰,中國就會如何如何」,根本不能成立。
也就是在這一階段,中國抗戰的價值和作用被「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高度重視和評價,他們給予中國大量的物質支援,極大的精神鼓勵。包括廢除租界和「不平等條約」都在這時宣告,「開羅條約」明確中國領土主權包括東北、台灣。將中國納入聯合國五大成員國也在這時。
反法西斯戰爭期間,中國人民承受了極大的苦難,犧牲的還是沒有犧牲的都歷經人類歷史上少見的磨難,殘暴的日寇、殘酷的戰爭、巨大的人禍加天災,再加政府組織領導的無能和腐敗,中國人民為什麼還是選擇抗戰,因為不願意子孫後代去當亡國奴,中國人為子孫後代的幸福是願意犧牲一切的。所以說中國的領土疆界和大國地位是中國人民用鮮血換來的,一點都不誇大,是鐵的事實。中華民族超強的承受力世所罕見,堅強的人民,眾多的人口,只要很好地組織起來,中國必然崛起於世界,抗戰使得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的尊重。當年斯大林強迫中國承認蒙古獨立時,曾經對蔣經國說過:「我不把你當做一個外交人員來談話,我可以告訴你:條約是靠不住的。再則,你還有一個錯誤,你說,中國沒有力量侵略俄國,今天可以講這話,但是只要你們中國能夠統一,比任何國家的進步都要快。」
抗戰勝利取得的戰果則是巨大的,中國贏得的國家利益僅次於美蘇,遠遠超過了英法兩大列強。蘇聯解體了,中國還在,這就更顯出那一代中國人給我們的豐厚遺產極深極厚。
不能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一口抹殺了國民黨、民國政府的貢獻。維護國家統一,反抗外來侵略,廢除不平等條約,引進西方科技文化。成為聯合國五大成員國都是民國政府的貢獻。民國政府畢竟是抗戰的組織者,領導者,不能因此而遺忘在其領導下的抗戰軍民的巨大犧牲和貢獻。
憤青們常常譏笑國民黨只會「地圖開疆」,但「地圖開疆」也是開疆,是靠流血犧牲換來的法理性,是被當時的國際社會承認的,是至今為止領土領海爭端中國政府據理力爭的法理基礎。
官方文人一直在譴責國民黨片面抗戰、消極抗戰、喪師失地,這是事實。但是,既便是共產黨領導抗戰,敵強我弱的總體態勢不會改變,共產黨領導抗戰能否避免東北淪陷?能否避免南京大屠殺?能否靠自己的力量收復東北和台灣?彭德懷在自述里曾提到「如果八路軍經常有二十萬,有蔣介石嫡系軍的裝備,再附加若干炮兵,國民黨軍依險防守,我軍機動作戰,靈活打擊敵人,把群眾發動起來參加抗日鬥爭,山西是難以打進來的。」事後他承認是錯誤的,是「輕敵速勝思想」。事實是:在抗戰中凡是日軍圍剿的根據地沒有一處不被日軍佔領過,根據地老百姓犧牲同樣慘烈。在延安整風中,「百團大戰」遭到批判,理由是刺激了敵人,給根據地帶來極大困難。《聶榮臻回憶錄》說:「(百團大戰)暴露了我們的力量,引起了日本侵略軍對我們力量的重新估計,使敵人集中力量來搞我們」。之後八路軍再也沒有打過中等規模的戰鬥,經常性的是游擊戰。紅軍時期游擊區規模很大,黨史書中可曾提到游擊隊的貢獻?蘇德戰場類似卓婭的游擊隊數量眾多,有百萬之眾,但其作戰效能不及正面戰場主力會戰之百分之一。
回顧歷史,讓人確切感受到的是:國家的獨立、統一、領土完整、民族尊嚴要靠整整一輩人的犧牲奉獻,不光是軍人還有普通老百姓,不光是共產黨,還有各派抗日武裝,犧牲和奉獻精神才是中國抵禦外侮、維護主權、走向強國的唯一依靠。每一寸國土都是用鮮血澆灌出來的,每一份尊嚴都是用生命換來的。「辛亥革命」紀念和「抗戰」紀念在這點做得遠遠不夠。自由派文人因眼界逼仄,看不透也不想看明白。官方文人則是在授意下從不願意正視歷史。
感慨之一:自由派的悲劇從其娘胎出來就註定了,這些人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從來不知道犧牲和奉獻,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別看現在民主、自由、人權喊得山響,一但面對暴力和鮮血,利害誘逼。立刻就會轉而當奴才,這些人怎麼可能贏得民心取得政權?投靠而不是獨立才是他們的本質,而眼下他們是越來越像漢奸了,妄圖解體中國。
感慨之二:感嘆憤青的幼稚不成熟,憤青想去殺人想不到被殺,想征服卻不去想如何承受苦難。要一時痛快而沒想到耐心等待,對領袖和英雄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多讀讀抗戰期間普通人的苦難就知道戰爭是多麼艱難。
感慨之三:懷念先烈,懷念犧牲和死難的同胞,當代中國人應該樹立一顆感恩的心。恩仇分明才能樹立自尊心、責任心、公平正義原則。這些年來,屏幕上卻滿眼都是滿清皇帝的「偉大英明」,一個個被拔高到千古一帝,君臨天下,剿滅叛亂、開疆擴土,無所不能。我們撫今追昔,我們有今日的中國,今日的生活,我們應該感謝誰,是感謝帝王將相「自古以來」創造了中國、還是為保衛中國真正付出血汗的普通老百姓。
「讓我們的血肉築起新的長城」不是比喻形容,而是實實在在的。當我們追思前輩的犧牲奉獻,同時樹立起的是當代國人的責任心、奉獻和犧牲精神。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民族精神就是這樣一代代延續下去的。而一味向群眾灌輸什麼「自古以來的固有領土」,則跳過了父輩們的犧牲貢獻,創業之艱辛,也意味著無從激發人們的責任感,獻身精神。
感慨之四:
民國史的缺失,使得中國人特別是知識界的歷史觀既錯誤也不完整,國內不可能出現民國史權威,話語權更是無從談起。絕大部分人的腦子裡歷史鏈條是斷裂的、扭曲的。從晚清史(中國近代史)直接跳到黨史,民國史被黨史取代。話語權掌握在清史學和黨史學手裡。清史學主張國家主義,黨史學主張革命史觀。
這造成兩個後果,其一是對滿清歷史地位不適當的定位,錯誤地將清中前期定義為古代中國的終結,推出虛幻自豪的「康乾盛世」,「自古以來之輝煌」,錯誤的認為滿清奠定當代中國的領土和民族基礎。而對於滿清之落後、封閉,主流輿論界則一概以「清襲明制」,明清並論,以「腐朽沒落的封建社會」,把滿清的惡政轉嫁到明朝或者傳統文化上;其二、黨史學從本專業出發,對民國人物和民國事件充斥了貶斥和忽視。以「萬惡的舊社會」,把滿清留下的罪孽一股腦推給民國來背,蓄意抹殺民國的功績。
對「前清功績」錯誤的拔高,以黨史取得國史,就會忽略近現代中華兒女所做的犧牲和貢獻,歷史也就失去了教育和啟迪作用。這種缺失在學術界、文藝界問題更嚴重,這意味著當代知識精英們都存在著知識結構斷層,理論基礎縫隙,直接影響著國家政策的制訂,輿論正確方向的把握,左右觀念也難以彌合。如此歪曲歷史,扭曲中華文化,何談什麼文化復興?文化強國?特別是難以對國民黨歷史和現實狀況做客觀分析評估,對台工作很難「入心、入腦」。
有不少左派從革命史觀轉向國家主義,又因其歷史知識欠缺而理論功底極差,因此他們有這樣錯誤的直觀認識:左派等同於革命,革命等同於愛國、愛國等同於國家主義。但他們把國家主義之「國家根基」都搞錯了,以至於他們反對孫中山,反對辛亥革命。與當前形勢不當類比之後咒罵孫中山是帶路黨,這些左派的做派和那時的保皇黨反到一致了。
清史學界擅長詭辯,他們在和新清史家辯論時,他們以文書中滿清、中國合用為證據,論證滿清代表中國,其實,滿清政府代表中國並不意味著其代表中國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兼任印度女皇代表印度,但她不代表印度人,印度還是殖民地。(見「滿清政權的性質,談談滿洲人的中國人認同問題」)
反侵略反殖民反分裂反割據,移民實邊,各地政府軍閥面對階級矛盾和民族衝突的處置以及地方治理都留下豐富的經驗和教訓,軍閥之間、地方之間矛盾演化衝突的歷程同樣給人們留下多少啟迪。張作霖移民建設東北,楊增新建設新疆,都有過抵制帝國主義滲透和侵略、打擊民族分裂,捍衛國家主權的事迹。兩蔣建設台灣,落實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確實實現了「三民主義」。這都是民國史當中值得重新思考的內容,不能迴避。
以黨史詮釋近現代史,以革命史為主線,與共產黨對立的都是要打倒的反動派,這是單線歷史,事實則是複雜得多。這種史觀忽略了近現代中國史不僅僅是革命史,也是一部爭取民族解放獨立自由,捍衛國家主權的歷史,是保衛和建設邊疆的奮鬥史,是中華民族由衰到興的歷史。
三、愛國主義不能搞成國家主義,立足中華民族,中國才能統一
紀念「辛亥百年」,海內外華人還有一個共同的心愿,就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愛國主義是近代以來中華兒女共同的呼聲,是百年來不變的主題。但愛國主義不能搞成國家主義。國家主義以維護國家政權為本位其實就是政權主義。愛不愛民,是愛國主義和國家主義的本質區別。
國家主義者向來是排斥人民的,蔣介石就搞過「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集權之後,他卻背離孫中山「聯俄、聯共、輔助農工」新三民主義的政治主張,根本不去解決當時中國最迫切的農民土地問題,反而敲骨吸髓地壓榨人民,對民眾疾苦熟視無睹。抗戰期間,「四大家族」大發國難財,國民黨的國家主義成為法西斯主義。國家主義是以國家的名義去擴張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抗戰之後,人民再也無法忍受其統治,國民黨政權很快被拋棄。
政府雖然從來沒有說過鼓勵「國家主義」,但事實卻是如此,國家主義並非是外界誤傳的民族主義,國家主義還要遏制民族主義,用官方的話說就是「國家既反對大民族主義,主要是大漢族主義,也反對地方民族主義。」所以,大家經常看到的是:不能提漢族民族英雄,連岳飛、文天祥都不能提,更不用說冉閔。「多元一體」、「版圖中國」才是國家主義的核心內容。
比如政府要歌頌「統一」。文人們就把古人說的「大一統」歪曲成「大統一」並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民族傳統和所謂的民族凝聚力的核心。誰能統一大中國,統一56個民族,誰才是中華民族的大英雄,這樣一來,鼓吹滿清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辮子戲從此泛濫開來了。
國家主義者的對台思維是:「寧可台灣不長草,也要拿下台灣島。」無疑將全體台灣人都推向了對立面,典型的征服者思維。既然要統一台灣,就又有統一的氣度,如果搞成征服,只要寶島不要民心,自然會激化台海兩邊民眾的對立情緒。
大陸和台灣的兩股分裂勢力
大陸這邊是滿洲民族主義,台灣那邊是「島國意識」+「皇民意識」發展而成的台獨,這兩股勢力都假借「國家主義」而發展。
國家主義的推行,使得一股陰險的民族勢力-滿遺勢力聞風而動,逆風飛揚。藉助國家主義,從此滿洲民族主義混成了正果,任何批判滿清的言論都被打成了「狹隘的民族主義」,不論是平面媒體還是電視、互聯網,從努爾哈赤到乾隆所謂的「滿清明君」只許歌頌不許說不,政治待遇竟然比二十世紀的三大偉人還高,令人驚詫。
作為滿遺集散地的央視,「捧清排漢」滲透到邊邊角角,搞了不少小動作。「施琅大將軍」、「康熙王朝」 曾經在央視十一台經年累月地循環播放……。
洪承疇、施琅、尚可喜都是當年抗日將士強烈蔑視的漢奸,現在反而成了國家歌頌的偶像。滿遺勢力在干擾對台大政方針的制訂和實施。
鄭成功父子解放台灣,開發建設台灣,至今仍得到台灣人的敬重,而施琅帶清兵征服台灣,把台灣當私人屬地,施琅在台時就是惡霸。台灣人對其一直深惡痛絕,可見「國家主義者」並非是階級革命論者。有一篇文章寫得好「從「革命好」到「立憲好」、從「偉人孫中山」到「小人孫中山」、從「腐朽無能」到「我大清」……,這是巧合嗎?」
大陸這邊因無知無識把滿清供奉起來大搞國家主義,而台灣人對日本的感情則是複雜的。日本和日本人在台灣有超高的人氣,《海角七號》熱遍整個台灣,亞錦賽中日女排大賽,台灣觀眾把日本女排當成了主隊,日本3·11地震,對日本的捐災,台灣名列第一遠遠超過了對汶川地震的救助。
客觀的說,日本在台灣的現代化進程做過比較大的貢獻,相對於腐朽、落後、野蠻的滿清統治不知強多少,這點不能抹殺不能漠視。鴕鳥政策,抹殺和漠視使得對台工作出現盲點和誤區,遲遲不得進展。
但是台灣畢竟是日本的殖民地,大多數台灣人在日據時期是亡國奴,二等人。為支撐日本發動的太平洋戰爭,台灣人民被無辜的卷進去,蒙受極大的戰爭苦難。
台獨背後有日本勢力。日本地震時,台灣模仿秀節目「全民最大檔」揶揄日皇,台獨立委管碧玲就說這是台灣形象及外交的損傷,要新聞局及傳播委員會NCC查辦控管。新聞局立刻命令電視台及製作人王偉忠向日本皇帝道歉。所以,我們應把反台獨看作是抗日戰爭的延續,把握住輿論的主導權。兩蔣殘留下的中華勢力仍然還在,應鼓勵支持與台獨皇民鬥爭。站在世界公義角度,日本法西斯勢力是非正義的,見不得光。
和平統一的重要一步要從重新評價歷史做起,讓在台灣的中國人有歷史感,歸屬感。大陸政府應儘早認識到當代中國同滿清政權切割的必要性,重要意義。這是復興中華文明、建設文化強國的需要,是祖國統一的需要,是擺脫野蠻,回歸文明的需要。而且在法理上並不存在障礙。
四、正視歷史、面向人民,「統一」觀念不再迷失
愛國主義、和平統一,從紀念遠征軍魂歸祖國做起
祖國要統一,本應立足於民,歷史貢獻更該明白歸功於民,當地方政府大肆修繕蔣氏陵墓時,遠征軍將士的骸骨卻散落荒郊,無處安身。
中新網12月10日電
據台灣《聯合報》報道,台灣防務部門專案撥款整修位在印度蘭伽(Ramgarh)的軍人公墓,昨天(9日)舉行竣工典禮。台灣方面派員向抗戰期間埋骨異域的官兵致祭。
而在9月13日,19具在緬甸尋獲的中國遠征軍陣亡官兵遺骸,在口岸邊防武警的軍禮中,回到祖國。然而在緬甸,絕大多數遠征軍將士的陵墓和遺骨至今仍散亂四處,無人看護。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墓地盡數被毀。密支那的華僑艾元昌說,他親眼看到這些墓地被毀掉,「骨頭扔得到處都是。」當孫立人將軍得知新38師在緬甸的墓地被毀掉後,仰天長嘆,每年清明節,都會到後山上給這些緬甸的孤魂野鬼燒紙紀念。同樣在緬甸,英軍墓地由英聯邦戰爭墓地委員會妥善管理。甚至日寇的「招魂之碑」卻全都得以修繕保護,連死馬都立了墓碑。當地人說:「來這裡的多是日本人和中國人」。「日本人是來祭祀老兵的,中國人是來做生意的。」在緬甸被毀掉的,不僅僅是中國遠征軍的墓地,還有對這段歷史的記憶。生活在曼德勒的老兵張富鱗曾跟隨部隊敗走野人山,想起那些死在原始森林中的早已化作泥土的數萬名兄弟,他常常老淚縱橫,「我們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遺忘。」
這種對比太刺眼了,誰是勝利者、誰是可恥的法西斯,如此漠視抗擊侵略保衛國家的烈士,怎麼可能樹立愛國主義情感?怎麼建設文化強國?怎麼可能贏得周邊鄰國的尊重?《金陵十三釵》大肆宣傳和熱映,炫耀於世的是妓女抗日,主流精英的意識形態空虛、貧乏又下流。
眾所周知,搞台獨的骨幹是日據時期留下的皇民,在李登灰、陳水扁大鬧「兩國論」時,國台辦就想不到如何去收攏台灣的人心,在95年、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60周年之時,中國政府如果在中緬舉辦抗戰烈士安魂儀式,迎請遠征軍英靈回歸中國,褒顯中國在二戰中突出的貢獻,那將贏得世界多少尊重,贏得多少人心,特別是激發在台灣的國民黨遺屬的愛國之情,這比任何對台灣讓利、優惠見效都大得多。可是不,反而大放特播什麼《施琅大將軍》,這一樁樁一件件讓海峽兩岸心存正義的人士極為反感寒心。
先烈不可忘卻,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既然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代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應敞開胸懷,厚待為中國人民獨立解放事業做出貢獻的一切愛國人士,尊重歷史,緬懷先烈的功績。紀念抗戰英烈,包括國民黨愛國將士。視台灣同胞為真正的國人。面對狹隘的台獨思潮,要高舉反法西斯大旗,反殖民主義大旗,捍衛真理、捍衛世界公平正義、把台獨叫囂轉變成反軍國主義反皇民運動。這是祖國統一、文化強國的正確途徑。
對台政策要包容歷史,包容人民,國共兩黨共同建構了中國,國民黨完成了推翻滿清、北伐、抗戰,共產黨建立了強大的中國。可以不包容台灣政府,但要包容台灣人民,台胞感慨在大陸受到歧視性待遇,被劃入外國人之列,去西藏要特批,住賓館、在遊覽區買票、都與國人甚至港人待遇不同,這明顯是將台胞往外推。要把台胞當作自己人,把「大陸和台灣都是一個中國」落實到實處,要努力找到新方式,共享正統。比如在國際性民間組織民辦活動中就稱中國大陸,中國台灣。或者稱來自北京,來自台北」。用中華主義取代國家主義。「統一大業」應基於要土地更要人民,讓台灣人民過得更好。
閻學通寫了一篇文章「中國如何戰勝美國」,他說:「那中國如何才能贏得世人之心呢?按照中國古代先哲的說法,要先從國內做起。實行仁政首先要在國內建立能夠感召國外民眾的治理模式。這意味著政策的重心應該從優先發展經濟轉向構建和諧社會,消除目前巨大的貧富差距,用傳統美德取代拜金主義,同時消除政治腐敗,維護社會公平公正。」
這就是中國人自古以來信奉的道理:「帝乃誕敷文德,舞干羽於兩階。七旬有苗格。 」
對人民要好,這樣才能讓人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是驕傲的自豪的滿足的幸福的。並非同種同文,卻有多少人願意去當美國人?所以還是那句話,「民本主義是立國之本,民本主義是中華之本」,用民本主義-消融普世價值,以「賢能政治」瓦解「票選政治」。
政策是針對社會集團、社會群體而制訂,從根本講是解決依靠誰、團結誰、打擊誰的問題,有利於誰不利於誰的問題。台灣早已開放黨禁,為什麼共產黨卻無法存在?為什麼台灣沒有左右之爭,只有統獨問題?
1949年後的台灣也實施了土改,是不流血的和平土改,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當年台灣有800萬人口,600萬務農,國民黨土改之後,不得人心的國民黨政權在台灣很快站穩了腳跟。
政策主張應該適應現實具有針對性,解決的是依靠誰、團結誰,打擊誰的問題。機械、教條的沿用政策,繼續以階級鬥爭理論去解決台灣問題,顯然是刻舟求劍。從階級鬥爭到民族和解,大陸這邊對台大政方針逐步從「解放台灣」到「和平統一」,要想統一,必須站在民族立場上,才能達成共識,形成意識形態上的統一。而陷入黨派意識、繼續沿用階級鬥爭理論或者主張國家主義,都很難贏得人心。
國家必須強大,人民必須團結、民族不可分裂是抗戰留給中國人的寶貴的經驗遺產。
毛澤東說:「現代中國人,除了一小撮反動分子以外,都是孫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胡錦濤說:「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開創的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親密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不斷實現和發展了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的偉大抱負。」
國民黨只要回歸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國共兩黨就有合作的基礎,而共產黨不被極左控制搞「關門主義」,兩黨就有合作的可能。
過去是國共合作「北伐」、「抗戰」,今天是「和平統一」,共同維護南沙主權。
註解:「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毛澤東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上的原話是「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
一道閃電於2011年12月31日
相關文章: 中國領土疆界的法理性是二戰的勝利果實,而非追溯到「元、清之自古以來」 (天涯討論帖)
「鴉片戰爭」、「辛亥革命」與「多元一體」,近代以來「中國觀」的演變及前景滿清政權的性質:談談滿洲人的「中國人認同問題」民本主義是立國之本,民本主義是中華之本
這個問題也可以這麼問: 推翻明朝是不是一個錯誤?無意開歷史倒車,但一個漢人政權不是肯定比一個外夷政權要好不是嗎
要注意的是,推翻一個政權的前提是這個政權無法繼續維護社會的穩定和保障國民的利益——就是說,這個政權已經無法再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同(包括體制內,袁世凱),所以推翻清王朝不是什麼對不對錯的問題,而是清政府已失去機能,順應歷史潮流,中央政府塌台,天下必亂。大清不行了,自然會有其他政治力量取代清政府
同理,崇禎不行了就要讓位於李自成和多爾袞——不是你錯了,而是你不行啊我再來做個類比,你爸爸在家生活的好好的,突然一天一個強盜1破門而入,不僅把你爸爸打了個半死還搶走了你家所有的家財,還住進了你家的房子,把你爸當成僕人,就這樣欺壓了你爸286天,突然有一天又有一群更蠻橫的強盜闖進了你家,把之前的強盜1打了一頓,順帶著你爸也被殃及魚池,強盜1好漢不吃眼前虧,所以拿出你家的錢財給那群強盜,讓你爸給他們當狗,這時候你爸爸決定我的地盤我做主,起來先乾死了強盜1,然後拖著殘破的身體打走了那群強盜,之後更是憑藉努力讓家裡又恢復了往日的富裕安詳。這時候你享受著空調電腦安逸無比的跟你爸說:你為什麼要打死強盜1啊,你看你弄死強盜1的時候的照片多慘啊?你為什麼不好好當個奴隸,說不定強盜1還能把壞人都趕跑呢。
我想這時候迎接你的肯定是你爸的大耳刮子…………………………………………………………………(我也不會弄分割線)
題主的思維邏輯其實是有問題的,他覺得民初的中國之所以不好是因為推翻了壓迫在中國頭上的滿清政府,這個邏輯是本末倒置的,應該是正因為是滿清政府的無能自私腐敗導致了清末甚至在它被推翻之後的民國愈加破敗。
奴隸在奴隸主的壓迫下是過的艱難,但是好歹還能有口飯吃,但是奴隸推倒了奴隸主後就連給他飯的人都沒了,這不是更慘么?更何況這個奴隸主偶爾還會發發善心多給奴隸一點剩飯狗糧。這就是題主的邏輯,多少有點斯德哥爾摩症。
然而他忽略了一個最大的問題,讓奴隸活的悲慘的根本原因正是奴隸主造成的,雖然推翻奴隸主會讓奴隸一時無法適從,甚至沒有飯吃,但是奴隸卻獲得了自主的權力和更大的發展可能,因為他不再是一條狗,而是站起來的人。所以說推翻滿清政府是完全正確的沒有一丁點錯誤的。中國人從此不再受滿清奴役,中華民族在危難中也能堂堂正正的直起脊樑,所以敢於勇於為中國挺身而出撒盡熱血的不朽英雄才會如過江之鯽,保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
然而這些是在滿清統治,民族被奴役之下無法做到的。
歷史已經說明了一切。落後就要挨打,人人按著你打的時候,你順從他們,就會變成永遠的傀儡。
我們今天的主體民族受到了一些委屈。網上已經吵翻天了。
那清朝呢。
漢人被強迫留不屬於自己文化的辮子。男士也不能穿著傳統的漢服。
大量的職位被極少數的滿族官員佔據。完全不成比例。少數有權的漢族官員也被大大的提防。
對漢族人的民族意識高度警惕,大搞文字獄。生怕滿清入關時大殺漢族的事情曝光。
早期就是明搶漢人的田地,這就是著名的圈地令。實際上,這個圈地比著名的英國圈地令野蠻數百倍(因為英國的圈地法令下這些田地名義上的產權所有者就是地主的,只是長期歸佃農使用)
法律上歧視、打壓漢族。
這就是徹徹底底的民族壓迫,你說你該不該反。
現在的著作和影視作品裡面,已經不太提辛亥革命的這一個面向了(原因嗎,眾所周知)。但實際上,在當時的革命者心目中,這是非常重要的。
記得同盟會的口號嘛。第一句就是「驅除韃虜」,這可不是沒有原因的。
將心比心,我們現在經常自嘲為四等人。但滿清,我們真的就是下等的奴才啊。你說該不該推翻?
看你說了清朝預備立憲。
那我就給你看看人家是怎麼預備的= =
1911年5月8日清朝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近現代內閣,這已經是宣布預備立憲之後的第三年了= =
然而內閣成員:
總理大臣奕劻(宗室),協理大臣那桐(滿)和徐世昌(漢),外務大臣梁敦彥(漢),民政大臣肅親王善耆(宗室),度支大臣載澤(宗室),學務大臣唐景崇(漢),陸軍大臣蔭昌(滿),海軍大臣載洵(宗室),司法大臣紹昌(覺羅),農工商大臣溥倫(宗室),郵傳大臣盛宣懷(漢),理藩大臣壽耆(宗室)。
注意啊= =這裡面漢人本來就不多,還只有徐世昌有點實權,剩下的都是橡皮圖章。。。
這就跟英國內閣成員基本全姓溫莎是一個程度。。。
都搞成皇族內閣了,你還當真以為人家想立憲啊。。。。
就算一切和平,沒有革命黨,不推翻清朝,維持到了今天,那麼我們國家只有兩種可能,第一是變成朝鮮,第二是變成沙特,你說你是想當哪種國家的國民。。。。
中國會在清朝滅亡後出現長期的軍閥混戰這種局面並不是因為什麼清政府管理有方、革命黨管理不當。
本質上來說是因為清政府這個帝國主義的代理人垮台了,列強都在扶植自己在中國的代理人。
推翻清政府在當時絕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我們不去管清政府在所謂「改革」、「憲政」的路上走得有多努力。清政府在歷史進程中最大的的過錯就是:它沒有能力以國家的名義去組織動員民眾。
天下是皇帝的天下,給誰交皇糧都是交,愛國永遠綁定忠君。在這種環境下就生長了一批魯迅筆下麻木自私的中國人,這種國家才是真的吃棗藥丸。
最後突然想起來sin在《遊戲雜談》里說過的一句話:
清朝從建立以來干過的唯一一件好事就是,它滅亡了。接受一個滿族立憲皇帝,現對於戰亂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條件。
事實上在當時很多漢人眼裡,接受一個滿族立憲皇帝和接受一個日本立憲皇帝是一樣的
當然是錯誤的選擇,大清帝國如果立憲成功,沒有滅亡,那麼會對世界格局產生非常巨大的影響,其震撼程度甚至要超過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崛起。
第一,沙俄1917年會爆發十月革命,屆時東北亞會天下大亂。
第二,美國為了制約日本,會通過《伯利恆合約》扶植大清來對抗日本
如果大清帝國熬到1920年,完全可以趁沙俄十月革命參與多國干涉,和日本瓜分南西伯利亞
洋務運動只改科技不改制度,已經被證明破產了。 所以晚清末年,制度也開始改革了。
大清末年的立憲改革,除了政治改革外,同時捆綁了軍隊現代化改革。 大清改革完成後,會冒出40萬新式現代化軍隊 (大清解體前,新軍改革只完成了一半)
大清末年的軍費,1910年為例,摺合英鎊2000萬, 一艘無畏級戰列艦的造價只需要160萬英鎊,同期德國、法國。奧匈帝國之流的軍費也不過是不到5000萬的水平, 大清在財力上是有實力維持一隻具有德法這樣的國家規模一半的現代化軍隊的。
如果大清帝國熬到1920年,40萬新軍完全可以趁沙俄十月革命參與多國干涉,和日本瓜分南西伯利亞 (實際上,後來的北洋政府也確實參與了對蘇俄的軍事干涉,但是規模相當虛弱,假如大清沒有滅亡,那麼北洋水師和40萬新軍入侵外東北,將會是絕對的干涉主力。)
此外,中美伯利恆合同將得到執行,北洋水師內華達級戰列艦炮轟海參崴,20萬一戰標準的現代化大清軍隊北上逐鹿西伯利亞的宏偉場景,將從架空變成現實
該合同是美國為了抑制日本,對大清的軍事援助計劃,金額2500萬兩白銀,幾乎可以購買3艘1906年下水的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或者2艘1912年下水的內華達級戰列艦
1908年,T.羅斯福考慮抑制日本勢力,維護美國在遠東利益的需要,向清提出合作計劃。包括:美國為清建立艦隊及其一切設施。清所需的艦艇由美國建造,其費用暫由美國政府墊付,再根據清政府的財政狀況逐步償還;由美國設計軍港的設施設備,暫由美國政府出資建設;美國政府不收任何報酬為中方培養海軍將校,可派美國海軍軍官駐紮清的各艦艇,也可接受清海軍學員赴美留學。
1911年3月,塔夫托總統接見訪美的原外務部尚書梁敦彥,強調中國若要自強就必須加強海軍力量,在這一方面美國可替中國建造艦船,培訓軍官。根據這一提議,清政府內部達成借款協議,決定造船金費以2500萬兩為限;借款方式為無抵當,按年償還;在國內建設炮廠、船廠,生產火炮型號由中方來規定。
1911年9月貝里咸鋼鐵公司總經理在總統支持下訪問中國。10月21日清政府與貝里咸鋼鐵公司簽定合同。
。。。。
1912年日本資助漢奸高野長雄推翻大清,大清無奈退位。隨後中國南北分裂。北洋集團和高野長雄集團內戰
1919年,由於中國分裂,美國的軍事援助並不能有效牽制日本,只會資助軍閥打內戰,美國無奈放棄合同
瀉藥。
中國人民不是沒給過清政府機會,然而遺憾的是,在這份從1860年開始的答卷上,清政府的分數是——不及格。
近代中國的落後,是科學理論,工程技術,文化體系,和生產力上的絕對落後,全面落後。如果說中國被滿蒙統治只是軍事上的落後,在經濟和文化領域仍佔優勢,那麼在19世紀,中國的確有亡國滅種的危機。中國會逐漸被列強更高等的工業文明同化,甚至漢語漢字都不復存在。具體參考印度和台灣。
[有些幻想日本會和元清一樣統治中國,甚至成為第57個民族的,可以歇歇了。]
要想擺脫這樣的命運,必須將中國轉型為一個近代民族國家;近代化的核心,是工業化;工業化的本質,就是擴大生產力。具體表現為:用機器代替人,用自然能源代替人力,將農業時代微小的生產力成百上千倍的擴大。簡單舉例:
——農業時代一個母親一個月織好的衣鞋,一個工廠藉助煤炭和縫紉機,一天之內可以織造數百件;農業時代徵召幾十萬民夫才能完成一場戰爭所需補給的運輸,工業國家只需一條鐵路,幾十輛機車和幾百個司機鏟煤工。
那麼同樣地,在軍事領域,清朝這樣的農業國花了大筆銀子買來的鐵甲艦,英國這樣的工業國分分鐘就能再造幾艘。所以工業國所擁有的國力是不能以人口和領土來算的,他們的「人均國力」遠遠超過農業國。再小的工業國也能擊敗大型農業國。
對於這一點,清政府是有清晰認知的,至少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已經認清了自己和西方的巨大差距。李鴻章曾感慨:「這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清政府也曾派人去西洋引進「造器之器」,隨後開展了一系列「洋務運動」。可見,清政府不是不知道工業的重要。
但結果是怎麼樣的呢?甲午戰爭,清朝戰敗了,遠東霸權易手,中國崛起之路就此一蹶不振;八國聯軍侵華,清朝徹底淪為列強的走狗,清朝政府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幫列強搜刮中國的民脂民膏。在甲午戰爭之後的幾年裡,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浪潮。
而革命黨人也清楚意識到,清朝不能將中國帶入強國的行列,亡國危機卻是已經迫在眉睫,中國已經沒有時間等清政府慢慢完成工業化了。與其如此,不如奮力一搏,推翻清政府,建立新政府,或許還有成為強國的機會!
這就是革命黨人推翻清朝的原因。
………………………………………………………
說起來,還是清政府自己不給力。
事實上,要將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確是不容易的,這其中要付出的代價和陣痛可謂巨大。所以要完成工業化,最好是有一個開明專制的統一政府,集中所有力量,掃除利益集團,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化政策。從歷史來看,清朝倒台之後中國事實上分裂,一直到1949年後gcd統一全國才開始工業化,就是這原因。
所以,將清朝政府續命續到20世紀的唯一原因,就是因為工業化,需要一個統一的國家政府。
然而,清政府居然輸了,而且還輸給了日本!
日本只是一個小國,乾的都比中國出色,人家至少是全心全意進行工業化,從技術,組織,制度,社會各個層面都進行工業化,不像清朝搞什麼「中體西用」,畫虎不成反類犬。
亞洲有沒有日本,對清朝來說很重要。清朝就算再輸十次給英法,英法也不會威脅到清朝;可是輸給日本,中國的亡國滅種的危機彷彿一下子就迫在眉睫了。這就是區別,日本離中國太近了,之前日本在世界的地位也不高,現在清朝居然輸給了日本,豈不是人人都可以滅殺中國?
所以在甲午戰爭之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浪潮,而革命黨人也對清政府徹底失望了。
哦,就算是分裂的中華,也能堅持十四年把日本人打出去,二戰時期的中日軍事經濟差距和甲午時期的中日差距哪個大?
整個清末,就算一部跪舔史,清政府跪了一次又一次,最終在辛丑條約後放棄了最後的尊嚴,做了洋人的走狗。
充分說明了一隻豬帶著一群狼的大一統還不如分裂的狼群。
就沖那些王爺們跟袁世凱說「這是我們的大清不是你的大清」就知道指望他們君主立憲是扯蛋。而且日本的明治維新實際上就是干倒了一個王朝,只不過他們那王朝的老大叫將軍不叫皇帝,明治天皇的地位更類似孫大炮而不是溥儀,被干倒的將軍才是溥儀。
民國軍閥割據是因為袁世凱作死稱帝而不是推翻清廷,作死之前除了沒兵沒權的孫大炮之外其他人都乖乖聽他的,誰想割據他一句話就會有好幾路大帥撲過去摁死,根本割不起來。
所以軍閥割據恰恰是因為又出來了個皇帝,而不是干倒了一個皇帝。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