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扎克伯格承諾將手中 99% Facebook 股份轉移到商業公司並致力造福人類,你有什麼感想?

12月1日瘋傳扎克伯格將99%股票捐給慈善事業。中文翻譯全部實用了捐字。導致大量網友聯想到避稅的慈善組織。
後來澄清並非慈善組織而是商業公司同類組織,並不能避稅,但同時法律上也不再強制慈善支出。
以下是澄清報道:
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北京時間12月4日早通過Facebook個人頁面發聲,稱其計劃發起的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項目(該公司經營業務以社會價值為取向,同時利潤會用於慈善事業)將會是一個LLC制的有限責任公司,而不是傳統基金(LLC rather than a traditional foundation)。他解釋稱,由於是LLC公司,他不會享受任何來自美國政府的減稅獎勵,而且未來這個LLC公司出售Facebook股權時,按照法律規定也需要繳納相應稅款。

報道原文:扎克伯格回應裸捐質疑:出售股票無法避稅


最近中國富豪圈最討厭的人,莫過於扎克伯格了。小札一捐款, 可憐的他們又被殃及池魚地嘲笑了一通(如果按照扎克伯格這次捐出的450億美元(人民幣2879.4億)計算,那麼扎克伯格和馬雲(捐款145億元,據胡潤慈善榜)之間則差了600個王健林(4.4億元)。)。但是我們普通人還是不要站在道德高地上嘲笑他們,那是會很冷的:)

其實 ,扎克伯格生完女兒後的捐款,引起的轟動 ,其實主要是他捐款的比例之大和年紀之輕是空前的, 不然他支持慈善事業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在2014福布斯美國最慷慨的慈善家排行榜中,扎克伯格和他的太太普莉希拉?陳以9.922億美元高居榜首 摺合人民幣63.5億元。)。但是,如果考慮到美國企業家的慈善事業的發展史,那麼扎克伯格的捐款力度反而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扎克伯格其實是美國企業家的慈善事業的最新一個鏈條。十九世紀末期的卡內基、洛克菲勒這些強盜資本家轉型成的慈善家 ,通常以老年人居多。對於他們的財富、他們的退休計劃,都安排好了,他們是在自己的生命接近尾聲的時候放棄財富的。因此他們對慈善事業沒什麼野心,他們更願意為建造一座歌劇院、圖書館、學校來寫一張支票 。就是巴菲特也是這樣的類型,他到了70歲左右才和蓋茨一起做慈善事業,也就是開了張大支票,把他的財產捐給蓋茨的基金會來管理。

而扎克伯格呢, 他和前輩蓋茨一樣, 是在技術上獲得巨大成功的新一代企業家 ,也是新生代的慈善家——所謂的科技慈善家the Techno-philanthropist。這一代人的特點,一是很年輕就開始從事慈善事業,二是把慈善事業作為一種企業來經營,親力親為,追求效益。

比爾-蓋茨當初本來覺得,一邊考慮盈利一邊考慮慈善事業很分裂, 所以打算60歲時再投身慈善事業,但是母親的病危卻改變了他的這一想法。寫那本著名的《喬布斯傳》的艾薩克森,在更早之前的1997年,為時代雜誌寫了篇《探尋真正的比爾?蓋茨》。在那篇文章里,42歲的蓋茨說他希望再經營微軟10年,然後致力於慈善事業。蓋茨確實是言出必行, 2008年 他就宣布把宣布將580億美元個人財產捐給慈善基金會,也把大部分時間都投入慈善事業。

像蓋茨這類慈善家,不再是『我開出了一張支票,我的任務就完成了』, 而是關注具體落實、強調親力親為。『我開出一張支票,但這只是一個開始』。」他們精力過人、充滿自信、勇於冒險,他們想解決一些全球性的重要問題——例如核擴散、流行病或水資源等問題。科技慈善家相信,使他們在技術上獲得巨大成功的這些高效率的思維方式和商業模式同樣也能在慈善事業上給他們帶來成功。慈善機構給人們的只是食物,但是 科技慈善家並不僅僅滿足於教會人們如何種植糧食——除非他們教會了農民如何種植糧食、如何賺錢,如果把賺得的錢回投於他們所經營的業務,然後另外再聘請10個人,他們是不會感到幸福的。而正是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改變了整個行業。當蓋茨致力於根治瘧疾時,他的商業思路對成效起來很大作用。「為什麼嘗試治療瘧疾,而不是癌症?」「世界已經花了大量金錢在癌症上,所以我的財富起不來太大作用。 「.他會對於疫苗的價格爭論不休「我們對於所付的錢極其精明。我們可以得到價格上的讓步。我們會跟蹤有多少孩子得到了疫苗。」。通過這樣的努力,他讓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數從1000萬減少到了600萬。

這也就是扎克伯格在給女兒的信中的兩個解釋: 一。 為什麼這麼早致力於慈善事業?「但是這些問題太重要了,我們不能等到你更大了,或者我們更老了才去解決它們。我們希望早早地開始,在有生之年就看到成果。」 二。 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比例的金錢(更重要的是精力)在慈善事業上?「個性化學習,疾病治療,連接人們和建立強大的社區。」扎克伯格已經想好了他的方向,難道這樣的方向不是和商業一樣有意義嗎?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現在的著名富豪, 除了還剩下幾個房地產投資商外, 已經和美國一樣,變得以科技界為主了。但是為什麼沒有這類科技慈善家呢?

捐款最多的馬雲最近說了自己對慈善和捐款的看法。他表示, 中國企業家資源其實是有限的,企業家的第一責任是應該是把錢花在投資,創造更多就業和財富上,如果不先把這個做好,就把錢捐出來,反而沒好處。而且,捐款還面臨「我們把錢交給誰」的問題,現在中國的公益慈善缺乏基礎設施、法律體系和整個人才體系的培養。

恩, 馬雲這話也不見得就是推託,他一頓也吃不了多少錢,也需要社會認同。 但是他的解釋,說明了兩點, 他覺得做慈善就是把錢捐出來而已,而且要求有現成可靠的慈善機構來承接。 這幾乎是100多年前的卡內基時代的認識水平。

所以中國企業家和美國企業家在慈善事業上的天壤之別,其實不能歸咎於他們的個人品行,而是可以歸結為他們的思想高度。 中國企業家的思想,永遠都是限制在商業範圍。 對他們來說, 慈善事業有點像賺了錢以後給社會的一點回報而已。

所以雖然蓋茨一直都比喬布斯有錢,中國企業家的偶像卻是喬布斯,而不是蓋茨。 因為喬布斯擅長的商業模式、產品設計對他們來說更好理解。 喬布斯當然是個偉人,但是在他的更為狹窄的世界裡,「重要的只有兩種人:生產者和消費者。「 雖然喬布斯已經英年早逝了,我們不知道他老了本來會怎麼做。 但是我們知道, 他二十五歲時財產就超過一億美元,而且在從1985年到1997年期間並不太忙, 但是他並沒有做什麼社會公益事業。重歸蘋果後, 他馬上就裁去了公司在慈善方面的預算。 所以, 雖然喬布斯是和蓋茨同年出生的, 但是在抱負和作為上,卻更像蓋茨的上一代人。作家格拉德威爾寫道「我堅定地相信50年後,蓋茨將因他的慈善事業而銘記,沒有人將再記得微軟是什麼。至於這個時代的偉大企業家喬布斯,人們卻會遺忘他,誰是喬布斯?蓋茨的雕像將會遍布世界。」

如果我們把範圍放大, 不把目光局限在「慈善」這兩個字的所帶給我們的「施捨粥飯、濟孤濟貧」的傳統印象的話,那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美國科技企業家的格局,其實不僅僅是幫助窮人病人之類,而是衝破本企業本行業的格局,用科技的力量為人類爭取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比如說,最近有個大新聞,美國的BLUE ORIGIN公司成功地實現了火箭的回收, 很多人才驚奇地發現貝佐斯這個賣書的傢伙不知啥時和太空也扯上了關係。 其實,早在2000年,當互聯網泡沫破沒後,亞馬遜處在生死關頭之時,貝佐斯卻在那年悄悄建立了一家叫作藍色起源的公司。 這家公司致力於成為商業企業,讓太空遊客進入近地軌道觀看地球和星星。但是,它的長期目標, 是「讓人類長久地佔據太空」。那個目標要追溯到貝佐斯高中畢業致辭中的夢想。「我們想使人類以更安全、更便宜的方式進入太空。」他在2003年說。 在公司網站上,貝佐斯的一段話解釋了公司的目標:』我們很有耐心地、一步一步地來降低宇宙飛船的費用,以便更多的人能負擔得起去太空,人類也能更好地繼續探索太陽系。實現這個使命要花費很長時間,我們正在有條不紊地工作。我們相信漸進式的改進和可持續的投資。慢而穩是取得成績的方法,我們沒自欺欺人這個研究會越來越容易。小而頻繁的步驟會促進更快的學習,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給我們每人一個機會來看到我們最新的產品能夠很快飛起來。」藍色起源被形容為「一個巨大的、充滿挑戰的、難度很大的技術努力的一小部分」。沒想到吧,我們日常接觸的書商,其實內心深處的理想是要幫助人類佔據太空。

而最近很熱門的特斯拉電動車的伊隆?馬斯克,很年輕就靠賣掉PAYPAL賺了一億多美元,但是他卻把這些錢都投入了三項簡直不可能賺錢的事業中,多年來處於破產的邊緣。他是因為嗅覺敏銳,看到了什麼常人發現不了的商家么?不是,在一個TED訪談中馬斯克說了他的思路. 在大學時,他一直想什麼樣的問題會影響人類和世界的未來?那就是可持續的交通和源源不斷的能源生產。 從這個思路, 他就想到要做電動車,因為即使驅動車的電能是由燃燒碳氫化合物生成的, 但是在發電站的燃燒更有效率, 可以得到60%的燃燒率, 所以電動車本身就可以節約能源。 接下來, 他考慮到如果有可持續的電的來源, 那麼就更很有意義了。 於是他把目光投向太陽, 因為在他眼裡, 太陽就是個巨大的核聚變發電機。為此,他創建了SOLARCITY光伏公司, 其模型是通過在在屋頂免費安裝太陽能設備, 實際上就是建立大規模的公用設施,所謀極大。

接下來呢,即使人類擁有了永續的能源,但還是有問題. 雖然本來對航空一點都不懂,但是從他那著名的「物理學的思考方法」出發,他又考慮到,如果我們人類自己局限在地球上的話,那麼總有一 天,概率上我們肯定會碰到毀滅性的事故而坐視整個族群的滅亡,所以, 人類唯一的出路,就是讓人類文明成為space-faring civilization(遍布宇宙的文明) ,讓人類成為 multi-planet species(多行星種族),於是他就做起SPACE X火箭公司來了。這種思路對我們常人來說是難以想像的, 一個早已擁有巨額財富的年輕人,沒有享受,甚至也不當輕鬆的天使投資人,而是把擁有的一切都投入到幾乎不可能得到回報的項目,其出發點竟然是整個人類的未來。

所以谷歌的拉里佩奇表示,如果自己死了,他寧願將數十億財產捐給像伊隆?馬斯克這樣的資本家來改變世界 。他表示,他認為馬斯克將火星作為人類「第二家園」的想法意義深遠。他說,「這才是一家公司應該做的,這也是一家公司博愛的象徵。」

而佩奇自己呢,其實也具有博大的抱負的。且不說GOOGLE X 的那些匪夷所思的項目,比如用氣球為大家提供免費WIFI的 GOOLELOOP計劃。 就是現在取得很大進展的無人駕駛汽車項目,也起源於佩奇在母校密歇根大學旁冒著大雪等公車時萌生的想法 除了交通方便,他還認為城市土地應當用在更好的方面(而不是停車場和道路)。此外,導致美國34歲以下人士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車禍。所以他認為,無人駕駛汽車將能夠解決這一問題。 接下來呢?谷歌不是致力於分享信息的公司么?而無人駕駛的本質是如何獲取周圍信息、如何確定自身位置和方向、如何反饋,這不就是谷歌的強項么?於是這個無人駕駛項目就沒有商業籌劃地開始了,希望它也將會改變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

所以說, 從扎克伯格的樂捐中, 看得出整個美國科技企業家的特質:極度的樂觀、寬廣的視野、無畏的精神。這種特質, 來源自他們寬廣的知識面和極度的好奇心。 我們都聽說過小蓋茨從小的閱讀熱情,也每年都看到他推薦的書單,這些書單看得出他的廣泛的關注和深度的思考。 扎克伯格也以他的每年挑戰聞名,從學習普通話、每天寫感謝信 每天寫一封感謝信給某位讓世界更美好的人,到今年的兩周讀一本書。 這說明他們每天都在努力拓展自己的視野。

反觀中國IT大佬,吳曉波在一篇文章里說柳傳志、王石讀書很多,馬雲、馬化騰讀書不多,馬雲辦公室連書架都沒有。他解釋說可能跟互聯網行業屬性有關。這個實用主義的說法其實有點可笑。 正因為互聯網行業的前無古人的屬性,才需要從書本中尋找具有前瞻性的靈感。 (不然就只能還是等待從矽谷溢出的靈感來抄襲了)。

前陣子方興東在一篇《大跌眼鏡!如何評價阿里巴巴上市一年表現?》中嘆息道,「阿里上市,馬雲全球成為神話。而在此之前,我們心中早已經將馬雲放置在代表未來的中國企業家旗幟。是遠遠超越柳傳志、張瑞敏等,更不用說王健林、張近東等傳統領域的企業家。甚至李嘉誠也是俱往矣。所以,上市之後,馬雲不再是一個中國的馬雲,更應該是一個全球的馬雲,是一個與庫克、小扎等全球最頂尖企業家們整天廝混一起的超級企業家。但是,察看馬雲這一年的活動,頻頻拜見省委書記,頻頻參加國內土豪們的盛會。怎麼要大刀闊斧走出去的馬雲反而更加往回走,與傳統領域的土豪們更加親密地廝混一起,開始分不清差異,分不出彼此高下了。 一年的馬雲和阿里沒有繼續在神話的軌道上繼續前行,反而開始跌下神壇。 」

何以如此?

其實, 原因從方興東在去年寫的很正面的那篇《阿里巴巴正傳》的前言里,引用的馬雲的談話就可以解釋了「 谷歌在拓展技術的邊界,今天搞軟體,明天搞技術,後天搞……我很簡單,技術拿來賺錢,我們是干係統。世界上有信基督教的,也有信佛教的,但只有一個教大家都相信,就是鈔票,這是最容易理解的。這世界上人們最通用的信仰就是錢,其他都不通用。」

忽然想起個故事。 清末鄭孝胥曾論重臣:「袁世凱不學有術,張之洞有學無術 。」袁世凱作為清末能臣,有術肯定沒話說。 而他的 「不學」 連他本人都不否認。復辟帝制失敗以後,袁世凱向幕僚張一麐感慨:「……我歷事時多,讀書時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

梁啟超說:「袁氏自身, 以為一切人類通性,惟見白刃則戰慄,見黃金則膜拜,吾挾此二物以臨天下,夫何其不得者。」黃金為錢,白刃為刀,袁世凱對人性與社會的認知,淺陋如此,陳舊如此。正因為袁世凱雖然善於辦事,但是對於政黨、共和等現代政治觀念,茫然無知, 一旦國家爆發重大危機,執政者的知識局限,決定了他的視野,不是習慣於向前看,而是習慣於向後看 。譬如遭遇共和危機的袁世凱,不是堅守共和,奮然前行,而是甘於逆流,退到他熟悉的帝制。執政者的知識水平, 它決定不了一個國家的上限,卻足以決定一個國家的下限

所以說, 在阿里已經功成名就時,遇到瓶頸時,它的上限決定了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後看。到了今年,反而更加用力炒作已經意義沒那麼大的「雙十一」,濫用現金購買各種現有的導航、音樂、社交網路平台,做各種商業化變現,甚至魅族被入股後也變成了一個畫虎不成反類犬的低價低質的小米二世。 這就是為什麼阿里股價一直跌的原因。上市後,才被人看穿它的發展的上限之低。

當然讀書也是要看原有的境界。 在中國現在的商業化氣氛中,什麼東西都會被吸入現實主義成功學的話語黑洞中。小札一捐款就有人說他時為了避稅,因為人們習慣批評他們不能理解的東西。 (就算是有一定的避稅意義, 把這部分錢留在扎克伯格手裡支配,和交給美國政府支配, 哪一種方式會更有利於整個社會呢?)像這幾年大熱的《三體》,本來是體現了大劉的宇宙情懷,但是對國內IT界來說,簡簡單單地把裡面那些「黑暗森林」「高維打低維」之類的概念給生吞成商業競爭的口號而已。 另一本彼得泰爾的《從0到1》充滿著烏托邦的隱喻,考慮的是一個由科技進步來推動的未來 而在中國僅僅被用於談論互聯網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趨勢和商機。如果從高維低維的角度來說, 我倒覺得很多國人好像是在二維的紙面上爬行的螞蟻, 只知道向右或向左,向前或向後走,對它來說高與低這樣的第三維度很難理解。

從維度這個概念上來說, 其實更重要的是時間這個維度。 也就是過去和未來。扎克伯格在少年時喜歡的書里提到了兩本,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並曾經背誦過裡面的句子 「knows no boundaries in time and greatness。」 「時間無所邊界,偉大沒有盡頭。」這是偉大的過去。 關於偉大的將來,是他在FACEBOOK個人資料里提到的《安德的遊戲》,勇敢的少年在未來的世界裡探索宇宙和人性,這是未來。 而在扎克伯格給女兒的信里, 關鍵詞就是「未來「----「我們的社會有義務去為所有即將來到這個世界的生命去投資,而不是僅僅關注眼前和當下。」

扎克伯格對未來的偏愛其來有自。 彼得蒂爾回憶過2006年7月扎克伯格拒絕雅虎10億美元收購邀約的決定。那時Facebook才2歲,是一個有800萬~900萬大學用戶的社交網路,每年大概產生3000萬美元回報。雅虎提出收購時,扎克伯格、蒂爾和風險資本家吉姆?布萊爾(Jim Breyer)是董事會成員。蒂爾說:「那時布萊爾和我想拿錢。我的態度稍微不那麼堅決。扎克伯格走進會議室說:『這就是走個過場。董事會會議不能超過10分鐘。我們肯定不賣。』」那時的扎克伯格22歲。蒂爾與布萊爾告訴扎克伯格:「你有25%。這筆錢可以做很多事情。」扎克伯格說:「我不知道拿這錢幹什麼。不過是再開一個社交網站。這個我就很喜歡了。」扎克伯格拒絕大公司的收購,在蒂爾看來,在矽谷的歷史上是轉折性的。「扎克伯格最後說:『雅虎對未來沒有明確的想法。它們無法對還不存在的東西做出正確的估值,所以它們低估了。』」這件事讓蒂爾學習到如何認識「未來」的價值。

根據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觀點,人到中年時最典型的任務是繁衍後代。其中包括傳遞某人的基因和模因。前者指的是生育孩子,後者指的是向後代傳遞自己的理念、價值觀、知識和技能。當知道自己的一部分在自己死後還能繼續存在於世時,人們可以更從容地面對死亡. 醫學家喬納斯?索爾克將這種態度稱為「做一個好祖先」。 這才是一種對未來的更健康的期待。即使純粹從自利的角度, 對扎克伯格來說, 通過資助教育、醫療和社區, 留給他的孩子一個更健康更友好的世界,豈不是比留給孩子一大筆錢,高牆深壘地隔絕於貧困和疾病的汪洋大海中明智得多麼?

至於所花費的時間和失敗的可能, 扎克伯格在信里也說得很清楚「治癒疾病需要時間。短期比如五年或十年可能都不會有很大進展。但長期來看,播下的種子總會開花結果;終有一天,你或你的孩子會見證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景象:一個不受疾病困擾的世界。我們有許多這樣的機會。如果社會可以在這些問題上投入更多,那麼我們就會給後代留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記得以前我和一個讀生物的朋友探討過無政府主義的問題,關於現在和未來孰重的問題,被她教訓了一番:「我上學期有門課叫《作物遺傳育種》,老師在課堂里總是會提到的一件事就是「時間」。你知道,育種是件很花時間的事,差不多一代作物就要一年,而許多育種方法需要連選9代才能開始在局部地區種植鑒定!而且工作量很大,結果又沒法保證,所以育種「是門藝術,而不是科學」。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工作的時間也就那麼幾十年,那麼,一個育種學家在制定計劃時,必然會著眼於「現在」,他的計劃必須能在近期內出成果。不錯,他們的工作也是有延續性的,但這種事落實起來畢竟困難,育種學家也是有家庭要養活的,那麼,出現的結果就是:沒有長遠的、超出一代人時間的育種計劃,或者育種結果無法整理——因為當時的人已經退休或死掉了。這種情況,實在很難說是恰當或正確的。有時候,對「現在」的努力把握,的確會給未來帶來很不利的影響。而作為一個年輕人,你不得不承認,你的大部分時間將度過在「未來」裡面。」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好像永遠活在當下這個瞬間,但是,不僅是個人,每個國家、群體、家庭,除非滅絕,不然大部分時間也是度過在「未來「中,這個是扎克伯格的行為給我們指出的有點反直覺的一個事實。 而在內心深處,未來和現在孰重孰輕, 願意花多少努力在未來,多少努力在現在,也就是可以標明一個國家或一個群體的未來前途的隱喻。


我真的來說一些感想。

我這學期上了中世紀史,讀了好一些感覺不大讀得懂的書和文獻。其中有一件我不能理解很好的事情是這樣的。在七世紀的法蘭克王國,貴族們開始捐地來建修道院(以下,Régine Le Jan, "Convents, Violence and Competition for Power in Seventh-Century Francia")。比如,有一個貴族家的女兒叫Sadalberga,她和丈夫有了五個孩子,把他們都帶大了,然後就和他老公商量,「我們建個修道院吧。」他老公同意了。於是,Sadalberga就把從娘家繼承來的所有土地拿出來,就建了一個修道院。

這樣的事情在當時實在是非常普遍。於是問題是,這些貴族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很顯然,至少對一些人來說,相當一部分的動機,就是他們的信仰。他們希望自己也能夠侍奉上帝,能夠供養修士,和他們一起來祈禱,希望「世界」可以更加美好,或者更多人死後可以去到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但這背後也有太多現實的原因。這個家族在建立這個修道院以後,仍然保留了相當的權益。很多時候,即使沒有明文規定他們可以直接任免「院長」(abbot),他們也具有極大的發言權。上面那個故事中,Sadalberga之後就直接管理她建立的修道院。甚至,在她去世以後,就把自己建立的修道院(們)交給自己的一個女兒了。同時,這個家族很多時候還可以繼續獲得經濟的好處。雖然土地是歸修道院所有了,但還有一些渠道可以來收一些租,這個應該叫precaria——對了,這個詞的詞源在現代英語中衍生出的詞就是我們熟悉的precarious,不那麼可靠的……

於是,這種安排對於整個家族來說是非常有利的。一方面,可以規避非常複雜的繼承法對家族財產的分割。比如,在上述例子中,Sadalberga會面臨把土地平分給所有兒子的訴求。如果這樣做了,在這樣一個暴力的世界裡,每個兒子的力量實際上都更弱了。我們還不如把地集中起來,交給一個孩子管理,其他孩子實在沒出息可以來這裡做修士的呀,總比被各個擊破好。另一方面,通過這個修道院,可以和當地的主教(通常也是親戚)、修道院的其他捐助者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進一步強化家族的經濟、社會基礎。當然,這個過程中,修道院給家族帶來的榮譽與聲望更是不可忽略的軟實力。

顯然,我覺得大家也知道我要說什麼了。七世紀貴族捐地建修道院這樣的事情,和二十一世紀捐錢建基金會這樣的事情,到底是不是同質的?

相似的地方真的很多的。

扎伯格可以和他的太太一起來管理這個基金會,他們的社會關係和管理能力一定能夠讓這個基金會為社會做很多有益的事情。其實,法蘭克世界裡的修道院也有這樣的色彩。Sadalberga來認真經營她的修道院,她丈夫的似乎也是非常支持的。Sadalberga的能力與影響力使得她的一些修道院非常成功(當然還有的被仇家幹掉了),這就為很多僧侶尤其是女性提供了修行祈禱的場所,這在他們的世界裡也是最美好的事情。對於家庭事業的延續來說,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們國家很多富二代把錢花了就花了,也沒有了。對於扎伯格的小孩來說,那錢根本不是他們家的了,是那個基金會的。整個家庭和那個基金會之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縱然不能直接獲得收益(像precaria那樣),至少首先規避了遺產稅的問題。也許更重要的是,基金會通過從不同富豪那裡獲得捐助,其實也在無形中把這些富豪整合在一個共同的關係網當中了。這和修道院的功能也是一樣的,通過向共同的修道院贈送各種禮物(首先是土地),他們之間獲得了婚姻以外最可靠、最穩固的聯盟關係。這對於他們長期保持自己的權力是尤為重要的。

這些現實的意義並不能否認這其中的善良與虔誠,對於扎伯格來說是這樣,對於Sadalberga也是。他們都是各自世界中很好的人,很有公共責任感的人。其實我很喜歡@gauchewood回答中這樣一段話:

這種思路對我們常人來說是難以想像的, 一個早已擁有巨額財富的年輕人,沒有享受,甚至也不當輕鬆的天使投資人,而是把擁有的一切都投入到幾乎不可能得到回報的項目,其出發點竟然是整個人類的未來。

確實是這樣,對我們普通人是很難想像的;但對於法蘭克貴族來說,「咦,這不就是我們在做的事情嘛!」同樣很有趣的是,他的回答里還有這樣一段話,講一個外國人說:

「我堅定地相信50年後,蓋茨將因他的慈善事業而銘記,沒有人將再記得微軟是什麼。」

這固然是對蓋茨的奉承拍馬,但這馬屁拍得很是地方。11、12世紀的很多人大概就是不知道阿基坦公爵(Duke of Aquitaine)Guillaume I(875-918)是個多厲害的人物。大家就知道他捐建了一個克呂尼隱修院,現在分舵已經遍布西歐了。

我當然知道,建基金會和建修道院,個中林林總總的差別總是有的——所以我並不是要說明太陽之下沒有新鮮事。我也不是要講很多事情在西方,自古以來就是那樣的——這種說法並沒有意義,西方並不是一個整體,有很多不同的地域,有很多不同的時段。我甚至不是要做一些當而無當的中西比較,說一下卜式獻產報國,相對於Sadalberga來說,境界是多麼得低——中國的事情也很複雜,所謂「小政府大社會」的優越性也未必是自明的。我只是覺得,扎伯格捐股份這樣的事件,它背後有漫長的歷史、複雜的制度,以及對我個人來說非常陌生的文化——就像墨洛溫加洛林的那些奇怪的名字一樣,都是那樣得陌生。

質言之,對於各種形式的「權力」的表達與鞏固,與對於社會的關懷與責任編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個極其複雜的制度與文化的世界。這樣的世界的行為邏輯,遠不是我們尋常人所想的圈錢或避稅那樣簡單——而其濫觴與演變,確實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本題百分之九十五的答案是錯的,而我是對的!可以讓專業的來不?
在大家忙著點贊,興緻勃勃的計算著基金會、避稅、收益的時候。
我點了好多個踩,我不明白為什麼誤導的答案會得到那麼多贊,
聽到慈善就想到基金會,聽到捐贈就想到避稅,你們真的懂公益么?

實際上他一分錢沒捐,大部分人的認識都是錯的。
扎克伯格成立的是LLC,也就是大家最常見的有限責任公司。
這個公司更像他所擁有99%股票資產的【控股公司】
與其說是捐,不如說是他把左口袋裡的錢放到右口袋。
扎克伯格隨時能將這右口袋裡的錢拿出來,只要他願意。
股票全還是他的,對,一分不少。
所以這問題下百分之九十的人提到的慈善,捐贈,基金會,避稅,都是瞎扯淡。
不是針對你,我是說這問題下百分之九十的答案,都是瞎扯淡。

那為什麼說他是公益呢?
那是因為他在【公開信】中提到,要將這些錢用在【個性化學習、疾病治療、互聯網連接,以及社區的發展上】,
這是一份承諾,很重的承諾。

但是,我依舊需要提到,比起基金會,扎克伯格所想要進行的【慈善】行為可能會更類似商業行為,例如Facebook的【免費互聯網】項目——雖然是在踐行【互聯網連接】這一承諾,但他也很可能有【吸納用戶】、【營銷】等方面的原因或目的,因受到爭議,這個計劃在印度被擱淺。

我們可以預見,扎克伯格在未來可能還會有很多動作,
譬如【創辦mooc慕課類的互聯網平台】,【幫助聯繫醫生或醫療方案的溝通平台】等等,
當然,這些項目也是極有可能是搭載在facebook這個平台上,
也就是說,扎克伯格的這450億美元,重點根本不是【捐】,而是【做】。
他的做法,更類似創辦一家【社會企業】。

或許這樣說大家可能會很失望,
扎克伯格要做的,不是應該撒錢到各個公益組織,基金會,做公益嗎?
「【社會企業】是什麼?和公益有關?聽都沒聽說過。」

所以我說,大多數人對公益的理解就是錯的。
公益的核心是什麼,是解決【社會問題】,
即,【探索以更低成本解決「具有普遍性的公民障礙」的方案的這種行為】,它是公益。
說人話,就是在【個性化學習、疾病治療……】這些領域上,社會上有各種問題,
例如有人沒錢讀書,有人沒錢治病,
那麼做一個慕課網站,使人可以廉價的接受高等教育,研發一種葯,使治病的花費大大降低。
這都是公益。
而慈善,即是單純的捐錢給人讀書,給人治病了。

那麼很明顯,扎克伯格要做的,【改變世界】,絕不是單純的慈善,捐出這450億美元,
他要做的,是用商業的力量改變世界。
當然,這些行為很可能會為他的facebook,他的股票帶來收益,
但這也正是他和我所期望的,
如果運轉順利,未來這450億,將有可能變成4500億,45000億!
這才是他的目標,用商業的力量改變世界!
而這些東西,都是傳統的慈善所做不到的!也是他成立LLC的原因。

或許你會說,為什麼公益要參雜商業?這太不純粹了。
但實際上,讓一個公益成為商業才是改變世界最好的方式之一,
譬如現在,我開個特殊學校,敬老院,會被很多人認為是在做公益。
但如果,我尋找到一種合適的商業方案,將我的企業,甚至整個行業發展壯大,
【殘障人士適應不了社會】、【養老成本高】等這些社會問題才能真正得到有效解決。
公益成為商業,可能並沒有失去初心,而是解決社會問題後的偉大成果。
現在能用廉價的抗生素治病,便宜的手機通話,許多商業的背後,隱藏包裹著公益的核心。

考慮如何將公益轉變為商業,以此來解決社會問題,才是社會企業家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以上


中國有句對聯: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終古少完人。"

引申開來是說,判斷善意的標準要從寬,判斷惡行的標準要從嚴。

好啦,很多人是反過來的。例如扎克伯格捐款這件事情,很多人本能就是」這怎麼可能,人都是自私的,他一定別有目的。對對對,一定是想要避稅「。然後看到有答案這麼說,趕快點個贊。

當然每個人都有質疑的權利,但你能不能自己至少調查過一些基本事實之後,再下結論呢?否則發表出來的言論,基本上就是」東宮娘娘烙大餅,西宮娘娘洗大蔥"的水準。

一個人關注的問題,可以分為3個層次:

* 昨天的問題
* 今天的問題
* 明天的問題

不同層次的人,通常他們的核心關注點,有非常大的差異。例如在一家公司,通常來講:

基層:關注昨天的問題
中層:關注今天的問題
高層:關註明天的問題

例如一個公司的基層員工,往往被諸如」客戶投訴「、」收入微薄積蓄少"之類的問題困擾,這些其實都是「昨天的事情沒做好」導致的後續問題。而中層,往往是關注」這個月的業績怎麼樣「,這就是今天的問題。

那麼高層呢?在比較健康的情況下,他們的關注點應該是發展的問題。例如互聯網時代,企業應該如何轉型?這叫做明天的問題。

對於大多數人來講,"缺錢"其實是一個昨天的問題,因為你以前的收支決定了今天的經濟。但Jacobs年紀輕輕,已經是世界級的富豪,生活消費觀點也簡譜,宣布捐錢做公益,一群還困擾於基本金錢問題的人,不假思索跑過來把自己的思維套到對方頭上,只能說缺乏見識。

那麼如何理解扎克伯格的行為?鑒於他剛剛開始做這件事情,可以分析的不多,我覺得更有參考價值的是他的校友:比爾蓋茨。

比爾·蓋茨,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開創了公益事業的新氣象:科技富豪出錢出力做公益。

首先需要了解的一個概念是,公益和慈善並不是一回事,前者的範圍要大很多。

慈善所關注的,往往是」昨天的問題「或者"今天的問題"。例如我們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導致有些人非常貧困,如何幫助到這些人?有人得了疾病,沒有錢怎麼辦?慈善的重點在於救濟。

但一個社會還有很多別的問題,甚至可能非常重要,而政府或者市場難以解決的。舉個例子,我看到有人說他的同學在研究新的核能技術,這種技術的突破可能帶來能源運用的革命,但從市場的角度投資未必有利可圖。如果沒有蓋茨基金會的捐助,他們很難拿到錢。

今天大家對於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應該已經很熟悉了,但是十多年前,這也是一種新的事物。人們覺得將一流高校的教育資源,分享出來,讓更多的人可以學習到,有助於推動社會的進步。但從市場的角度無利可圖,政府這種官僚機構對於新興事物反應一項緩慢,所以在早期,也有很多的公益組織介入。

順便說一下MOOC這件事情,在當時看來,可以幫助到更多沒法接受高質量教育的人。但從今天的結果來看,貌似那些從MOOC中受益最多的,還往往是本身學習能力不錯,有良好自學能力和習慣,甚至英語也不錯的。學習能力一般的,可能連長視頻都看不下去。這裡並不是說長視頻是最好的在線教育方式,但一個人消化教學資源的能力和意願,本身也很能說明問題。

科技富豪的背景,導致他們的眼光更容易放長遠,願意將資源投入到」未來的問題「上,而不是簡單的救濟疾苦。例如無論是蓋茨基金會,還是扎克伯格宣布的意向,教育都在其中。而今天的教育體系,依然沿襲工業化時代的模式,難以適應新的環境,可以說是我們」走向未來「最大的問題之一。

儘管美國富豪捐助公益事業早已有之,但比爾蓋茨不僅僅是投錢,而且是把公益工作當成了全職。這也是給公益事業帶來的新氣象。無論是微軟還是Facebook,作為超級成功的創業公司,"創造未來"本身就是科技富豪的擅長點。

從另外一個角度,科技富豪擅長的另外一件事情,是提高生產率。而傳統公益行業,在運作效率上也存在著不小的問題。所以怎麼把錢花的更有價值,科技富豪們的介入也是非常的有意義。

比爾蓋茨在哈佛畢業典禮上有一個演講,建議各位去看一下,會對他的公益思維有更清晰的認知。他談到公益問題的複雜性,如何化簡為繁去一步一步把事情處理好,典型的科技宅思維。這些對於改進公益行業本身也是很重要的。

最近一兩年,在知乎上看很多問題,總覺得很多人眼界和格局太小。這其實沒什麼,但其中一部分人還非常自以為是。

就像非常熱門的注入「上流社會是怎麼生活的」、「窮人家孩子就沒法趕上富人了嗎」,看很多問題,背後都是一種思維,就是過於關注賺錢啊、消費啊、階層啊之類的東西。

除了生產力超級低下的原始社會,人類總有精英和大眾的劃分。精英可能有更好的個人回報,但整體上他們之所以存在,根本合理性在於精英階層需要對社會承擔更大的責任。如果說消什麼費、賺多少錢作為攀比的標準,哪怕在精英階層的主流價值觀里,也是挺低級的事情。

比爾蓋茨、Jacobs這些人,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的精英了。他們願意把自己的金錢、時間投入進來,用科技和商業思維去改進現有公益事業的運作效率,投資和創造新的未來,無論是這些事情本身,還是從對他人的榜樣作用,都是值得鼓勵的。

當然,我並不是就是完全樂觀。這個趨勢發展下去,我覺得可能會對社會產生複雜的影響,但這個已經超出今天的話題了。

各位可能今天停留在錢的問題上,所以本能的想到避稅之類的。但說實話一個社會頂層的精英,眼界還停留在省錢上,這個社會恐怕也就完蛋了。

上次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問「為什麼給劉備送房子、送女人,但劉備還是要自己干?」然後有人回答說:「如果劉備會被房子、女人打動,也就沒人送他這些東西了。」

所以建議看到「他是為了避稅」就趕快點贊的人,反省一下自己的眼界問題。

另外推薦n年前的一本書《離開微軟,改變世界》,是一位前微軟高管寫他從事公益的故事,想要了解公益事業的人可以看看。

最後,作為一個長者,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點人生的經驗。

各位看見「避稅」的,就點贊比誰都快的。請你換位思考一下,在美國這個社會,作為一個頂級企業的CEO,如果你是想避稅省錢,到底是會搞個大新聞,讓全世界都注意到你呢?還是偷偷地進村打槍的不要悶聲發大財?到底怎樣才是最吼的?儂識得唔識得啊?

=====倒追關係學電子書免費下載=====


* 情場:《單身女人,讓男神倒追你》:關注公眾號「倒追學堂"獲取

* 職場:《求職者,讓僱主倒追你》:關注公眾號」讓僱主倒追你「獲取

* 商場:《銷售員,讓客戶倒追你》:關注公眾號」讓客戶倒追你「獲取


-

不久前接了一個採訪,談扎克伯格捐款的問題,我把其中一些內容貼在這裡作為回答。

1.捐股份和捐的區在哪裡?捐股份會公司造成影響

有差別,而且區別不小。對於捐款人來說,其實像蓋茨、扎克伯格這類富豪,他們絕大部分的財富並不是先進,而是自己公司的股票。像這次扎克伯格捐出的股票目前市價450億美元,但扎克伯格手上一定沒有這麼多的現金。如果要捐贈這麼多的現金,扎克伯格就需要出售自己手中的股票才行。對於基金會而言,收取大量現金的話需要自己進行投資增值,其實這是一個風險比較高的手段,但如果接受的是股票,則至少可以保證每年獲取一部分分紅,需要現金時也可以出售股票,操作起來比較穩健。終究慈善基金會不是營利性的基金,並不以創造最大的增值為目的,所以股份無疑是最穩妥的形式。


第二個問題也可以和第一結合起來說,如果讓扎克伯格拿出450億美元的現金,那麼它必須出售股票,誰買得起是個問題,而且董事會也不會同意他一次性出售這麼多的股票,更重要的就是股票出售之後代表著公司控制權的流失。像Facebook這種公司是典型的A、B股制,A股是市面流通的,一股一票,而B股是非流通的,一股十票,投票的權重不同。扎克伯格捐贈股票之後,他手中的B股也可以保證自己在董事會的話語權。另外,基金會在接受捐贈人的股票後,一般也不會插手公司運營,會把投票權再次委託給捐贈人。而且我們要注意的是,扎克伯格是「承諾」捐出99%的股票,而不是說現在一次性捐出,這也是為了避免捐贈行為對公司股價造成影響。所以說,捐股份不會對公司造成什麼影響。


2.什麼像蓋茨、巴菲特這樣的富人都選擇投入慈善組織?(我們查到的據有是第一是避稅, 第二是把傳給後代。點,你怎麼看?)

對於這個問題而言,很多人都說富豪們捐款是為了避稅,也為後代繼承減輕遺產稅的負擔。我覺得這個沒什麼好避諱的,成立基金會的捐款的確有避稅的事實,這筆錢的確就不用交稅了,未來把基金會傳給孩子,孩子也不用交稅,但孩子只能獲得一個基金會,並不能獲得基金會裡的錢。如果說他們捐款的最終目的就是避稅,那未免就有些偏頗了。


美國是個有個人主義傳統的國家,尤其在社會福利方面國家沒什麼政策,所以私人和私人部門在很久以前的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就有承擔社會責任的傳統,美國有個學者叫賴克,是柯林頓時期的勞工部長,他在自己的書《超級資本主義》里把那個時代定義為「民主資本主義」,也就是資本家兼顧政治家的角色,有處理社會問題的責任。所以說,資本家關心社會問題是固有的傳統。


以我個人而言,蓋茨、巴菲特等等的富豪選擇捐款,本源還是他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對世界上需要幫助的人群的關懷。我們習慣了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後,這種行為和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對資本家的認知不太一樣,固然就顯得有點反直覺。但其實仔細想想,除非是完全沉醉於自我中的人,否則我們關心的事情絕不僅限於自己的生活,還會關心父母和孩子,兄弟姐妹親戚朋友,甚至是過路看到的陌生人,人們的移情能力、責任感、忠誠等等因素已經遠遠超出了所謂理性人假設的認識。


換句話說,當獲得了足夠多的財富之後,他們認為自己有責任為創造一個更好的人類社會去投資,希望整個世界能有個更好的未來,而不是僅僅關注自己以及家族的成敗得失,這才是他們決定捐出財富的原因。

不然,以他們的聰明才智,為什麼不去找尋避稅和收益最好的平衡點,而要選擇捐出99%的財富,為什麼不是每個富豪都捐了99%呢?想避稅、傳承的話,有比這個更方便、更高效的方法。


3.布斯是直接把善款投入到某一個具體的公益目中,而扎克伯格和比蓋茨是把用於立一個自己的基金會。他們這樣不同的做法可能是出於什麼原因?(有的法是,些基金會是他的私人財產,相當於自己捐自己。,要捐,因不知道人會怎麼利用,能不能用好。自己成立基金會的其中一個原因,會不會是他有一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不相信組織能幫他們實現這個願想?)

先談談區別,這個區別其實和我們普通人捐款時面臨的情況一樣。我是捐給某個公益組織、項目,還是把錢捐給某個基金會,讓基金會統一調配。一般來說,小額的資金捐給公益項目,體現的是捐贈人對某一個項目、某一個單獨議題的關注。一般我們認為喬布斯不是一個捐贈意願非常高的企業家,這也符合他的出資額度的要求。


而蓋茨、扎克伯格選擇創立基金會或公司的,這裡面首先是因為他們的捐款額太大了,一般的公益項目不可能消化如此巨大的捐款,他們的個人精力也不足以去把金額分散開投資給無數個公益項目。這樣資金不好管理,也無法跟蹤自己捐的錢究竟效果如何。第二,是他們不僅僅關心一個領域,蓋茨的基金會關注全球健康、全球發展和美國本土教育,扎克伯格則關心個性化學習、治療疾病、普及互聯網以及提高小區素質幾個方面,這都不是某一個單獨的公益項目可以解決的,所以必須以成立基金會或公司的形式來進行統一規劃,管理這一筆巨大的資金。


4.捐出來的,最後會如何被利用?如果是股份,是以一種什麼方式去利用?(目前到的料是成立了一個基金會,那麼基金會會如何利用?如果是成立了一個公益組織,那麼他本人在公益組織中會做什麼事情?)

這裡我想特別介紹一下,扎克伯格並沒有像傳統模式一樣成立公益基金會,而是註冊了一家名為「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LLC」的有限責任公司,公司以社會價值為導向,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


另外,扎克伯格也沒說99%的股份只投入這一家公司,而是承諾投入會為公共帶來利益(也就是公益)的領域,未來他可能會進行更多的嘗試,現在做一些斷言還為之過早。


他承諾利潤投入公益事業而不分紅,弄個公司做慈善邏輯上就很奇怪,何況他要做的也不是傳統慈善,只是公司的業務範圍是促進社會福利相關的內容。不分紅,經營領域在社會福利、醫療等範圍,這就符合廣義的社會企業概念,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公司並不是非營利組織,是要賺錢養活自己保證自負盈虧的。


這筆錢拿出來成立公司,股份每年的收益回到公司之中,以公司出資的形式經營社會事業。扎克伯格既然選擇了成立社會企業,而不是傳統的公益基金會,我想他也想嘗試用更新的思路解決社會問題,融合公益機構與商業企業兩方面的能力。


感謝 @Junjie Weng 的看法,LLC模式,即使扎克伯格一生都用公司所得做慈善,等他退休後,後來的股東只要一個股東大會就能重新分配財產去向不受法律束縛,這是一個不能忽視的風險。不過美國現行的幾個社會企業治理架構,L3C、BC、BLLC、FPC、SPC什麼的基本也都是用LLC為基礎,不過不同州的規定不太一樣,小扎的這個公司未來註冊形式有什麼變化還有待觀察。

社會企業的例子最著名的就是孟加拉國的默罕默德·尤努斯的格萊珉鄉村銀行(Grameen Bank),以小額貸款(microcredit)概念給孟加拉國窮人提供第一桶金,最後收回貸款的利益滾出雪球,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這一方式已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推行。

扎克伯格本人會出任公司CEO,關注整體社會企業的運行。


5.基金會是不是有一個受益人的法律概念?(有的法是蓋茨基金會的受益人是蓋茨夫和他的子女。受益人是一個什麼角色?我自己理解的受益人是接受捐象或者因某個公益目受益的象。)

不是,並沒有「受益人」,一般來說投資性的信託基金會設立受益人,但是慈善基金沒有。我們平常投資理財的時候,都會看到上面寫著「幾年期」,待產品到了上面寫的終止日期,就會結算給投資的「受益人」。但慈善基金會是一個長期存續的基金會,並沒有「終止」的界限,所以「受益人」更無從談起,所以這筆財富不可能移交給下一代。唯一的可能,也就是給自己的下一代在這個基金會裡找個工作,拿基金會發的工資。


扎克伯格成立的是社會企業,性質是有限責任公司,就更不可能存在受益人的概念了。他的社會企業在章程中明確規定,「善款的使用對象和投放不允許用在扎克伯格自己和他家人身上,必須是和他無關的人和事」,這已經非常清楚了。


如果說公益基金有受益人的話,那受益人就是基金會公益事業關注的群體,甚至是整個人類的未來。


6.結語

最後我還想補充幾句話,我特別理解大家看到扎克伯格捐款之後產生的各種質疑,事實上這種質疑是對公益事業的一種監督。他是真心捐款嗎?捐款都去哪裡了?這種質疑和監督是公益事業發展的推動力,但我不希望看到的是過多的動機拷問。


扎克伯格、蓋茨的歷次捐款的確達成了避稅的結果,但避稅並不是第一目的。這非常好理解,為什麼有許多富豪即便可以避稅也不願意捐款,為什麼捐款也不是捐出99%,答案就是捐款並不是最好的避稅手段。更何況公益基金會成立後,子女就無法獲得繼承權。我們換個角度看,為什麼稅收制度要設立高昂的遺產稅,同時還要給出減少繳交遺產稅的避稅手段,這其實也就是政府在鼓勵資本家們把財富拿出來貢獻給社會,一方面你可以避稅,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明有需要的人,雙方得利何樂而不為。一點小善也該論跡不論心,更何況這種450億美元的大善。


對於每一個在地球上生存的個體來說,4.5億美元、45億美元、450億美元對於滿足我們的個人需求沒有本質的差別,基本都夠花一輩子綽綽有餘了。扎克伯格還是個30歲的年輕人,這450億美元對他來說更多只是符號上的象徵意義,他一輩子也花不了這麼多錢,他的後代也花不完。當財富到達這個量級之後,「富不過三代」之類的話就不適用了。

感動、欽佩大概是我看到這則新聞後的感想,無論社會怎樣現實,人心如何險惡,在這個我尚在憂心自己存摺上的數字,為了追求理想而奔忙的時候,扎克伯格讓我知道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裡,還有人在關心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關心世界的發展與和平,關心全體人類的未來。


謝謝他們。


感謝 @羽水和 @Junjie Weng 的提醒:
扎克伯格實際上沒有成立慈善信託基金,而是成立了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LLC(有限責任公司)。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LLC是一家「專註於社會公益」的有限責任公司,由扎克伯格掌控。當然,扎克伯格對FB仍然擁有控制權,且能享受分紅。

Facebook採用的是雙股權結構,B類股票的投票權是A類股票的10倍。在2012年Facebook上市之初,扎克伯格持有5.34億B級股,佔B級總數的28.4%。依據Facebook周二披露的數據,目前扎克伯格持有大約400萬股公司A類普通股以及4.19億股B類股票,約佔B類股票的22%,也就是說扎克伯格的投票權約為22%。
  這個比例不能保證扎克伯格的絕對控制權,為保證扎克伯格對公司的控制,Facebook真正讓人叫絕的措施是在雙層股權結構的設計還加入了一個表決權代理協議(voting
agreement)。
  根據Facebook招股書中披露的內容,Facebook前10輪所有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都需要同Facebook簽訂表決權代理協議,同意在某些特定的需要股東投票的場合,授權扎克伯格代表股東所持股份進行表決,且這項協議在IPO完成後仍然保持效力,這部分代理投票權為30.5%,加上其本人所擁有20%多的B級股,扎克伯格總計擁有超過50%的投票權。
  因此答案是,即使扎克伯格將99%的股票捐獻出去,若表決代理協議不變,那麼仍有公司30%的代理投票權,仍具有對公司的把控,除非他已經計劃退休。

該公司是贏利組織,可以進行商業運營與私募投資。不直接參与慈善活動,其收益將交由非贏利慈善組織處理。由於其LLC的性質,扎克伯格擁有控制權並可控制其資金投向。由於資金用途為慈善,該公司獲得相應稅收優惠也是必然的。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這個視頻:
http://www.wsj.com/video/chan-zuckerberg-initiative-how-it-works/F5EDA00A-163B-4EF9-8D00-F62D3FACB013.html?mod=trending_now_video_2
以及該文章:
Is Mark Zuckerberg The Next Bill Gates?

謝謝理性的各位!
-------------------------------------------
之前草率的認為他直接成立慈善信託基金是我的錯,對不起。

我做人光明磊落,有錯誤的原答案不改,大家就當了解個新知識吧,關於慈善信託的解釋是沒有錯的。為避免誤解,請大家將下例中的人名腦補為小明和老王。
-------------------------------------------
扎克伯格,包括比爾蓋茨等等的裸捐,實際上是成立了一個慈善信託基金(還是在他們自己名下),

慈善年金信託是一種長期信託基金,委託人投入一筆善款,然後定期向慈善機構支付善款,若干年後再將信託基金的餘額交給一個非慈善受益人,通常就是委託人的後代。比如450億,這個基金是可以進行投資的,基金每年收益假定10%(假定,別較真),並且每年捐出450億本金的5%真正的去做慈善,因為每年使用5%作為慈善使用,那麼20年後剛好450億本金全部使用完畢,而慈善信託基金捐出全部本金後剩下的所有收益可以無稅轉移給第三人。這就達到了避稅的目的。

我們來算一筆賬,如果扎克伯格沒有捐款,他女兒將得到40%遺產稅(2015年是超過543萬門檻,稅率40%)後450*0.6=270億,20年每年10%收益,並且還有資本利得稅和紅利稅等,這個資金量也適用於短期投資39.6%,長期投資20%的稅率,最終得到1097~1453億美元。(不知道具體投資內容)

而使用慈善信託基金的話,大家可以在excel中輸入FV=(0.1,20,22.5,-450,0)=1738。(這個是指年收益10%,期限20年,每年支出22.5年金,初始為450,0指的是年金在每年末支付。)很明顯,裸捐可以讓自己的女兒在20年後多得到285~641億美元,如果是你,這麼名利雙收的事,你捐不捐?


感謝 @魚頭魚尾 的補充:

不是簡單白做慈善哦。可以指定用途的。比如,自己先收購了一些土地。然後圍繞這個土地,以環保或者改善社區為名義做大量的基建投資。而這個本來就是為了烘托自己土地資產值得投資的。
還有,比如自己投資了一個醫院。然後做慈善,給來自己醫院做某種手術的窮人補貼。這不就是一個廣告么?

Ps:年收益肯定是有波動的,10%只是為了計算方便;大資金不可能指數增長;股權不是現金,質押也不可能全部質押。只是為了幫助理解而做的簡化。整體運作以及收益實際也要複雜得多,不是那麼隨便可以算出來的,上面那樣計算只是為了方便理解慈善信託基金的避稅作用。

鬱悶的備註:沒看仔細就質疑該信託是否比不捐款最終收益更高的朋友們,你們也不想想,要是不合算,大佬們直接捐了不就好了,費這勁幹嘛。
-------------------------------------------
大資金的管理非常困難;慈善項目的管理與約束同樣困難;善款也不可能一口氣全花出去;富豪們的資產絕大多數是以股權等形式存在的,並不是現金;並且慈善機構還有大量的開銷。所以成立基金會並且使其增值是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方案。並不是說其擁有避稅的附屬功能就不純潔了。

寫這個答案也只是讓大家茶餘飯後能順便了解些新鮮的知識,告訴大家金融並非那麼乏味,其背後有著這樣有趣的機理,也不意味著要削尖了刀子捅進創立者的心口,看一看他的心是紅的黑的。

那些急忙跳出來的人們,你們的辯證觀去哪了?不是極善就是極惡?扎克伯格不管是為了純粹的回饋社會;還是想幫助不幸的人們順便還能為自己女兒避個稅;抑或是純粹為了避稅並且這條途徑是唯一的可以名利雙收的方法。我們都無從知曉,也沒必要去揣測。我只是在客觀的答題,告訴大家有這麼個事兒,僅此而已。

不管慈善信託基金是為什麼誕生的,這對於受助者來說總歸是個好事。

在1999年和2000年,美國國會曾兩次通過廢止遺產稅的法案。然而比爾·蓋茨的父親威廉·蓋茨、沃倫·巴菲特、索羅斯、迪斯尼的女繼承人迪斯尼等120名億萬富翁聯名向美國國會遞交請願書,反對取消遺產稅,並在《紐約時報》上刊登廣告:「Please tax us」。

就算是水深火熱的資本主義,也會有陽光的,對吧。


2015年12月4日更新下小扎個人聲明
下面才是真正的小扎聲明。之前網路上流傳的那個「中文聲明」應該是偽托的。雖然寫得不錯。

其中重要的一段:

「陳-扎克伯格行動」的法律結構是有限責任公司(LLC),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基金會。這是為了讓我們既能資助非營利機構,也能進行私營投資和參與政策辯論。.....該公司的所有投資利潤都會被用於實行其使命。

由於使用公司形式而不是傳統的基金會,我們把股票轉讓到「陳-扎行動」中去,是不會有任何避稅效果。這樣做的好處,是我們在實現目標的手段上有更大的靈活度,從而可以更有效率。如果我們把股票轉讓到一家傳統的慈善基金會中,我們就能立刻獲得稅收優惠,而轉入公司是不會的。而且,我們今後通過該公司出售股票時,也一樣要交資本利得稅。

I want to thank you all for your heartwarming congratulations on Max"s birth
and on starting the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This whole community has been so
lo...ving and supportive.


If you"re interested in following the philanthropy work we"re doing with the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I encourage you to like the page here:

https://www.facebook.com/chanzuckerberginitiative

Since we announced this a couple days ago, many people have asked about what
we"re planning to focus on and how we"re structuring our work.

Our initial focus areas are personalized learning, curing disease, connecting
people and building strong communities. We"ve already made many investments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in these areas -- education, science, health, internet
access and inclusion -- and you can see a summary of our investments on the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page timeline.

The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is structured as an LLC rather than a
traditional foundation. This enables us to pursue our mission by fund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making private investments and participating in policy
debates -- in each case with the goal of generating a positive impact in areas
of great need. Any net profits from investments will also be used to advance
this mission.

By using an LLC instead of a traditional foundation, we receive no tax
benefit from transferring our shares to the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but we
gain flexibility to execute our mission more effectively. In fact, if we
transferred our shares to a traditional foundation, then we would have received
an immediate tax benefit, but by using an LLC we do not. And just like everyone
else, we will pay capital gains taxes when our shares are sold by the LLC.

What"s most important to us is the flexibility to give to the organizations
that will do the best work -- regardless of how they"re structured. For example,
our education work has been funded through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Startup:Education,
the recently announced Breakthrough Energy
Coalition will make private investments in clean energy,
and we also fund public government efforts, like the CDC Ebola response
and San Francisco General Hospital.

We"ll have more to share soon, and if you want more information I recommend
liking the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page.

Thanks again for all of your support and interest. This community has been
amazing and we"re excited to get started on this work together when we"re back
from parental leave!

---------------------以下是12月2日的原答案,請大家不要相信國內的渣翻譯和無腦轉發的媒體 都不看英文原文,明明是LLC制度下進行慈善 都能翻譯成慈善信託~----------

友善度不要了!! 不能忍!!!!
這種話題一定會有很多稍微懂一點,但其實不怎麼懂,但又要顯示自己很懂的人站出來義正言辭的說:「他這樣做就是為了避稅。 」

有人去認真看了原文報道了嗎??!!
這真的是知乎嗎?
有沒有人注意到這一條「善款的使用對象和投放不允許用在扎克伯格自己和他家人身上,必須是和他無關的人和事 」

避稅需要這麼拼?
需要99%股份?
需要31歲就這麼著急?
以後每一筆開銷都是要向大眾公布的。

不要把美國中小富豪避稅的方式強加在小扎這種資產的人身上!!
個人認為小扎對待這件事的精神境界已經跟諾貝爾設立諾貝爾獎類似了吧。。。
反正他之前也2次套現了30多E的股票了。。

如果你覺得我這個小人物說的話沒可信度,質疑我的水平。。。
那我放出上市公司CEO中的最佳(自黑型)段子手,段子手中的最佳(自黑型)CEO

出擊吧~汪總

中國網路某些流傳已久的文章和國內某些慈善基金令人作嘔的做法讓大家直接習慣性去思考。。。
都沒有人願意去看原文了嗎!!!(國內某些翻譯和無腦轉發的媒體啊。。。。白目。。)

-------------------------無聊的分割線

你問我對國內慈善的態度?
你有每天都在堅持做的東西嗎?為什麼而堅持呢? - 岑杉紀的回答
這是我的一個回答,還有注意我說的是國內某些慈善基金 。
我哪裡罵國內慈善機構了?
您看不到某些這兩個大字嗎

我也沒歌頌美國所謂的慈善信託啊
我只是說了句
不要把美國中小富豪避稅的方式強加在小扎這種資產的人身上!!(然後你就一直罵我對美國慈善信託是無知無知無知的)

請理智討論 ╮(╯▽╰)╭
我真沒興趣撕逼。這天下間無論什麼制度都是雙面的,不可能是完美的。
你愛怎麼想怎麼想 是你的事,我看你義憤填膺,戰鬥力爆表,

我怕你影響我心情就拉黑了。。。這也是我的選擇。(您一上來就把我定義無知了(順便還對我呵呵呵呵呵了),我這麼無知的人也無法跟您討論啊~ ╭( T □ T )╮討論下去只會影響我心情啊。。)

因為我講的是LLC制度下的慈善
你舉的例子和網站真的不是LLC制度下的慈善╮(╯▽╰)╭

我講的是小扎這種資金量的富人想要做的慈善
你舉的例子都是一些相對於小扎來說算是中小富豪為了避稅要做的慈善╮(╯▽╰)╭

無法對比 更無從討論 我更沒興趣幫您科普

就醬

---------------------------------------

本想認真科普的,發現有人已經科普好了
當個伸手黨 http://zhuanlan.zhihu.com/xiabai/20385618 這個專欄文章裡面回答得很詳細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冷炎
鏈接:http://zhuanlan.zhihu.com/xiabai/20385618
來源:知乎

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喜得千金,宣布將捐出持有股票的99%用於慈善事業,消息一出,頓時刷爆了朋友圈和知乎TL。點贊者有之,驚嘆者有之,羨慕嫉妒恨者也不少,這都正常,但是也有不少人開始發出諸如「只是為了避稅」、「左手換右手」等誅心之言。顯然,很多人還不明白家族信託與慈善基金之間的區別。

家族信託,是信託機構受個人或家族委託,代為管理家族資產的信託理財方式,其目的是家族財富的保值增值和代際傳承。家族信託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發展於歐洲,但真正為人所熟知,則是在黃金時代的美國,洛克菲勒家族、摩根家族、卡內基家族等知名富豪家族,都是通過家族信託來實現家族財富的代際傳承。

家族信託的基本結構,其實與一般信託沒有太大的差異,所不同的是,家族信託期限長(才能實現代際傳承)、封閉性高(僅服務家族成員)、委託人與受益人嚴格分離(預防敗家子),並且具有合理避稅功能。

家族信託之所以在美國繁榮壯大,主要因素是稅收。眾所周知,美國的稅收很高並且無孔不入,即所謂的「只有死亡與稅收無可避免」(所以安迪在鯊堡才有用武之地),尤其是遺產稅,最高稅率達55%,此外繼承人還要繳納個人所得稅。辛辛苦苦一輩子,臨終卻要把大部分交給可惡的政府(質疑政府是根植於美國人血脈中的),這是很多富豪所不能接受的。為了合理避稅,傳承財富,家族信託應運而生。

家族信託之所以能夠避稅,主要源於信託的財產隔離功能。信託一經設立,信託財產就獨立於委託人財產,即便委託人破產也不能追索到信託財產。通過家族信託來打理家族資產,資產增值部分屬於信託財產而非個人財產,因而這部分財產不需要繳納遺產稅。儘管將家族財產交給信託需要支付轉移稅,信託財產本身也是獨立的納稅主體,但其稅率相比遺產稅來說要划算得多,並且還可以通過設立離岸信託等方式再次規避。

此外,家族信託的另一種避稅方式是慈善年金信託,即信託每年根據事先好設定慈善目標和金額向慈善事業捐贈一定金額,信託期滿再將剩餘的信託財產交給指定受益人。例如,設立一個2000萬美金的慈善年金信託,期限20年,每年捐贈100萬美金,理論上該信託已經完全消耗完畢,因此不需要徵稅。但實際上由於信託運作過程中能夠實現財富的增值,因此信託到期後仍有剩餘資金可以交給受益人,如果信託投資得當,甚至能夠獲得更多。

慈善基金,則是與家族信託,包括慈善年金信託都不一樣的東西。慈善基金會是個獨立法人,根據其基金會章程獨立運營,不受捐贈者控制,其存續目的是為了慈善事業而非財富傳承。慈善基金會每年必須將不低於其總資產的5%投入符合其宗旨的慈善事業,不得向基金會內部人士支付過高薪酬,基金會運營人員不得利用基金會為自己謀利,聯邦稅務局和各州稅局都會對基金會的每一筆開支查賬,一旦發現違規行為,州檢察長有權對基金會及其人員採取法律措施。

以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為例,這是一個長期存續的慈善基金會,沒有終止受益人(所以財富不可能移交給下一代);主要宗旨是全球健康與教育事業;為維持該慈善基金會地位,每年必須花掉總資產的5%(按照目前的資產計算大概15億美金);基金不賦予捐贈者參與基金會決策的權利,基金會董事會是最高決策機構,包括比爾蓋茨在內都只是董事會的執行人員。

從扎克伯格的表述來看,他將做的是一個LLC架構的公司製法人慈善組織,而非家族信託基金,所以未來他的女兒是無法獲得財富傳承的。但無論如何,對於慈善事業來說,應該論跡不論心,哪怕他做的是個慈善年金信託,都是一件好事。

---------------------
或許你看完這個答案到現在為止會覺得這個和小札捐出450億美元股份,你有什麼感想?並不是特別切題

現在我就來說說我的感想。

在我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粗略看了下之前有的十幾個回答,到處都是在扯慈善信託避稅,我記得我之前看的英文原文明明就是成立LLC有限責任公司(而且我還同別人認真討論了下),由於待會有事,便草草寫了答案,多次呼籲大家去看英文原文(我真心以為知乎上認真的人會比別的論壇多一點),晚上有空回來看,100多個答案,絕大部分又是在扯慈善避稅,真心是一邊倒的局面。原先看到的答案除了Alkaid在某些知友的提醒下更改了答案,其餘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而不少人又把錯誤的答案無腦轉發到其他的平台) 實在是對絕大部分的胡亂點贊的知友感到失望(也為社會輿論下大部分人先入為主,喪失思考/追溯能力的震驚)。

我一直認為 點贊這個行為是要慎重的,並非率性而為,隨著知乎影響力越來越大,我真心不想看到知乎成為一個謠言的誕生地,特別是對於小札這種行為。

看著這個問題下的各種爭議,不少人需要被科普一下如何討論問題啊


知乎讓我見識了什麼叫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當然很多人也僅僅是利己主義者,精緻還談不上。

當被別人崇高的人格和行為亮瞎的時候,馬上就是這樣的思路:對方這麼做一定是出於某種利益考量,而不是真正的為社會無私奉獻。

然後當看到諸如什麼慈善信託基金能夠避稅的說法時,彷彿是找到了救命的稻草,馬上就蹦了起來:看,不就是合理避稅而已嘛。

中國的信託制度沒有美國完善,慈善制度也沒有美國完善,但在中國做慈善同樣也是受到稅收優惠的,同樣也是收穫名聲的好事情,向馬雲這樣的富豪也為慈善出過很多力。
但是,國內有哪一個為慈善的付出能做到像蓋茨、巴菲特、扎克伯格這樣程度的?

在美國慈善信託基金的確是有避稅的作用,但我想告訴那些自作聰明的人,財富到了扎克伯格這種級別的圈子,避稅方法何其之多,避稅人才何其之多,避稅手段你想都想不到,到了一定層次,別說是避稅,洗錢都不是大問題。
敢情扎克伯格為了所謂的用慈善避稅就把99%股權捐了?在侮辱誰的智商呢?

人家扎克伯格發達以後,沒有換辣妹老婆吧,沒有過奢靡的生活吧,據說狗仔隊報道生活與普通人無異,吃麥當勞開1萬元的車,在國內恐怕一個創業板上市公司老闆都不是這個調調吧?

很多人見不得高尚的人做高尚的事,因為這樣會顯得他們太卑微和淺薄。


排名第一和第4的答案都有著非常非常非常巨大的漏洞,我不知道該如何吐槽了。排名4的答案尤其無恥

因為這個答案(這個指9千贊答案)真是徹頭徹尾的不懂經濟學,後面是什麼邏輯啊

想看對第4個千贊答案吐槽請翻到後面去
抱歉啦(排名第一的那個是剛剛來的,我這個答案本來是吐槽原來那個第一現在第二的,如果timeline刷到的同學可以去後面看關於扎克伯格的乾貨,抱歉啊,有大段空格作為分割線)

我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隔壁老王賣得一手好醬油,很有錢(阿里的壟斷地位和渠道優勢),但是長相一般般(馬雲水平一般般),那時候有很多女生前呼後擁,非常受歡迎,這裡的受歡迎程度就相當於,市值。

突然隔壁老張家加入了醬油黨中!生意不好做了(這裡假設京東,當然阿里衰退的具體原因不好說,這裡舉個例子)

隔壁老王家的生意有些不好做了,也沒有那麼有錢了,雖然還算受歡迎,但是沒有之前受歡迎了(市值下降)

請問,隔壁老王受歡迎程度下降是因為他長得不帥嗎?大家都知道他不帥好嗎!是因為未來很難預測,誰知道會有一個隔壁老張呢?

正所謂,人吶就都不知道,自己不可以預料,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歷史的行程!


他的邏輯是馬雲水平境界太低,不如扎克伯格,所以阿里市值只有原來的一半了。

馬雲水平不如扎克伯格嗎?不好說,我覺得只有99%的可能性而已→_→應該是不如啦。

但是阿里市值只有原來一半了,這是因為馬雲水平太低,這就是莫名其妙了。

各大華爾街投資機構大家都知道馬雲,至少邏輯水平不算特長好嗎(這傢伙把投行分析員當白痴嗎?他能看到的投行承包IPO的早就各種數據事實分析了,還上市後才發現,另外美股可以做空,如果這些人知道阿里會跌還不狠狠撈一筆?),當然也有很多優點的,這個因素早就被考慮進去之前的估值里了好嗎?之前2500億的估值里,已經考慮到馬雲水平有限這個因素了(這裡就姑且同意第一名答主說的水平有限吧,實際如何是一個可能性問題)


其實我並非完全不贊同他觀點,事實上我前面看的很激動感謝加點贊,最後看到最後把點贊取消了。感謝還留著

仰望星空是好事情,但是同時也得腳踏實地。

分割線…………………………

首先我和第二答案答主交流了,我說比爾蓋茨基金會沒有最終受益者,他說他會改,結果一點沒改

他用黑體字標明說避稅名利雙收,表示結論強調,結果說自己是賣萌,說不會誤導人,我覺得確實有點無恥。

他說我揪著字裡行間的失誤不放,是啊,我提出了,你倒是改啊!說,為了閱讀體驗捨不得改?這是什麼心態?而且你說的失誤用黑體字加粗強調了好嗎?

他說,「如此名利雙收的事,你改不改」?黑體強調

還說這話會不會誤導人不好說說這是我無端的猜忌?我無話可說

以下是對第二個千贊答案的吐槽。

說是吐槽,說實話我覺得他有一點點無恥

很簡單的道理,如果辦慈善信託基金可以做到遠遠高出直接繼承遺產的效果,而且還能收穫名氣和讚譽。

那為什麼美國那麼多百億級別的富豪,願意捐出自己90%以上資產的人為什麼只有少數幾個呢?

他們都是世界上最精明的人,名利雙收的好事為什麼大家不搶著干,按排名第一答主的邏輯,所有人都應該把大部分錢捐出去做基金才對啊?

補充:這個答主和我在評論區探討了,我覺得雙方的探討還是比較嚴肅的,首先我撤回他不懂經濟學的觀點,不過他本人解釋是,為了語言的幽默而賣萌,對此,我還是不贊同。

補充一個重要事實!蓋茨基金會沒有最終指定的受益人,他孩子拿不到基金會剩餘資金的任何一分錢,也就是說,至少他捐出去的部分,不是因為避稅!


他們精確考量著每一個避稅的方法,絕大多數人得出的理性決策是

我有更好的手段避稅,雖然可以得到名氣和讚譽,但是還不夠抵消我失去的利益。

如果要討論扎克伯格是否為了名氣和避稅兩方面因素綜合起來,而沒有善意我還可以討論下可能性,雖然我覺得可能性很小,但是並非完全不可能。

如果說扎克伯格做這個是僅僅因為避稅,連名氣方面的考量都沒有,我只能說你沒學過經濟學。

回復 Alkaid :另外你的答案有個很明顯的問題是,你僅僅計算了按遺產稅來判斷其他富豪的選擇,弄是否有給出其他富豪選擇直接繳納遺產稅比例的數據?沒有數據就說,扎克伯格這個選擇是得到名聲得到利益,這是基於一個錯誤的估計,即,很多富豪除了慈善基金外都是選擇遺產稅這個方式的,事實是怎麼樣的,請你給出數據

下面是我在扎克伯格另外一個問題的回答,也拿過來吧

首先我先提供我知道的事實

扎克伯格的生活在他的階級里簡直勤儉樸素到離譜的地步,住在普通的房子里,很多車子都是很普通的工薪階層都能買的車子,平常穿衣服也是非常普通的t恤,牛仔褲,他的妻子長相一般,但是扎克伯格卻一直很愛她,甚至為了和妻子的奶奶交流特地學了中文。

她的妻子曾經流產過2次,扎克伯格卻一直在邊上守護她,她妻子有著穩定的工作是一名兒科醫生,他們在飯桌上討論妻子的每一個病人。

他在公司里尊重每一個員工的意見,Facebook公司滿意度極高,為人友善而不搞權威。

他並不是那種貪圖享受的人,他自己說他的目的是為了改變世界讓世界更好,他的工作也是為了這些。

所以,我傾向於他很可能是有善心在這次捐助中的,也有相當可能是有挺大善心因素的,至於絕大多數因素都是善心?我覺得,完全有可能。

因為扎克伯格給我們提供的事實(他的生活水準和對普通員工的態度,對妻子的態度)是那麼的擲地有聲。

其實人是很有趣的生物,對於大洋彼岸一個只在網路上見過隻言片語的人物能大言不慚的說:他肯定/肯定不是 為了避稅。

然後再根據自己腦袋裡腦補的扎克伯格好的,或者不好的形象(善良的理想主義者or唯利是圖的資本家)進行激烈的交鋒,或者互相謾罵,當然,這個情況在知乎比較少,但是廣泛存在於大部分互聯網社區。

我們討論一個問題是根據大量事實進行一個可能性的討論,這個可能性會隨著雙方提供的事實的不斷豐富,邏輯漏洞的不斷彌補不斷的完善,從而大家都有所收穫。

當然,事實往往不是這樣。

絕大多數人已經預設了立場,他們被挑戰好像是被激怒的獵犬一般,不斷的尋找對自己有利的事實,不斷的為了維護自己的觀點而進行概念偷換,截取部分事實等行為,網路上很多分成兩派的人,都是這樣。

好了,上面有點跑題了,我開始扯正題,我的看法是,扎克伯格非常可能在這個基金會裡捐助是有著善心和理想主義的因素的,至於占的比例有多少,這→_→我又不是他,我怎麼知道?

首先有沒有為了避稅這個問題剛才討論過了,其次還有一個問題,讓一個人下決定的因素不僅僅只有一個,可能這個佔30%,那個佔45%,另一個15%,我們只要討論,他是否有善心因素在裡面,而不是純粹為了避稅就足夠了,當然,他也可能純粹是為了善心,但是我們要鼓勵的是每一點善意。(我個人傾向於扎克伯格是有很大善意的,這是我的個人看法)


另外再跑題一下,扎克伯格是很好的人無誤,但是對於那些可能是為了避稅和名利捐助的人,我覺得也要持支持讚揚的態度。

好的市場原則和法律能讓資本在追逐利潤的過程中促進生產力的進步和資源配置的優化,從而實現共贏。

好的道德和輿論體系,難道不是也要追求共贏嗎?

最後,我回答的時候已經有150個回答了,而且我權重低排名很後面,很高興這個答案能爬上去。


瀉藥
重要更新,請移步底下
關於美國的NGO,我倒是也同意題目中的說法,很多民間機構打著慈善的名義騙錢的,就比如什麼什麼志願者協會太多了,尤其是那些組織海外志願活動的,有相當數量的行政人員拿了捐贈的大頭,只用零頭去執行真正的支援活動。

但是這些巨富,別的我不大清楚,但至少蓋茨的The Bill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我一直覺得有蓋茨夫婦的理想化成分在裡面,他們是真的想做些自己覺得好的事情的。但是這樣大的慈善機構,你說平均overhead有60% - 70%,哈哈哈,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會信的。於是我調出了The Bill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近十年的財報瞄了幾眼,別的不看,就看expenses這一項好了
喏上圖,auditor都是KPMG(你要說他們狼狽為奸那我也沒辦法了)
2014年 2013年

2007年 2006 年

其他年份我就懶得貼了反正差不太多。
可以看到每年的開銷(大約在幾百萬美金)基於該基金的體量(幾百億美金)的確不大,但是,大頭都用在了grants上面。overhead是算在program and administrative expenses裡面的,沒有一年超過10%,距離60%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我不知前面一棍子打死的是什麼心態,WSJ的報道可以把原文發我嗎謝謝。
然後蓋茨去年收入USD 11,500,000,000.00,捐掉的1,500,000,000.00也不過是個零頭,然後你覺得他需要串通KPMG搞個假的財報去省下那幾百萬美金來開party嗎?你自己心懷歪念,就不允許別人用零花錢搞點真慈善嗎,講不好人家真的有一個夢想是要改變世界呢?

嗯然後說說避稅的是啪啪啪打臉,我重申一遍說,都是和我一樣自己沒錢看別人捐錢還嘲諷什麼心態。

首先,小扎並沒有一次性捐掉這價值450億美金的股票,他只是宣布將在自己有生之年將自己99%的股票也就是現在市值 $45 billion的股票捐給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且在未來三年內,每年以出售換做現金或者直接捐贈的形式至少轉10億美金 ($1 billion)到這個慈善基金名下,這個過程中,所有權轉移到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但小扎仍然持有股票的投票權。也就是說,這部分捐出去的股票收益自此與小扎無關,由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慈善基金會打理,但是小扎還是能夠保持原有的在臉書股東大會上的投票權,從而繼續掌控臉書的方向。

有人要問這個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到底是啥了。 這是一個類似The Bill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的慈善基金。
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會

The Gates』s charitable foundation, now worth $41.3 billion, has given away more than $34 billion.

根據 Bloomberg 的數據,蓋茨的基金會目前市值413億美金,但已經捐出了超過340億美金用於慈善。
Paywizard.org 的數據 再看看蓋茨的收入

Bill Gates
Co-founder and Technology Adviser of Microsoft Corporation
Born: 1955 USA
Married
Children: 3

  • Annual: USD 11,500,000,000.00

花錢買名聲買心安買地位都可以理解,我不懂的是大片答案都是避稅捐現金的確可以避稅,稅前收入捐給慈善機構就可以少納稅,像蓋茨那樣去年收入USD 11,500,000,000.00,捐掉的1,500,000,000.00也不過是個零頭即使主要目的是避稅,那實際用於慈善的部分也很可怕,蓋茨2000年至今已經捐贈了超過300億美金給他的基金會,蓋茨的基金會目前市值413億美金,但已經捐出了超過340億美金用於慈善。但是股權不一樣,股權一旦捐出去收益就跟自己無關了,只能是基金會打理用於慈善事業了。無論他們花大把錢做慈善得到的地位名聲關係網都不會讓他們的孩子從零開始,反而會能提供給他們更好的教育和人脈,慈善是暴發戶走向貴族底蘊的捷徑。最後一點,我一直覺得小扎是個極其聰明極其努力極其有野心的人。這一點可以從他的書單,他作為可能是Forbes top50唯一一個會說流利中文的外國人看出來,更何況別忘了, 他才31歲。450億對他來說,真的不過是符號而已。

一個事業在而立之前就已經站上人生巔峰的人,因為女兒的降生想要盡自己的能力做些自己覺得能夠改變世界的事兒,難道就這麼招人嫌嗎?心中存疑的人,我覺得不妨讀讀他給女兒Max寫的信。

巴菲特在75歲時第一個妻子去世後才想通把自己的遺產留給世界,蓋茨在45歲時才開始大搞慈善,小扎在31歲就能想到這點,無論是真心還是假意,我覺得值了
占坑再埋

分割線不會用不要嘲笑我


之前的答案有很重要的錯誤,之前寫答案時,因為只看了bloomberg的文章沒了解清楚以至於我以為這是個NGO是我的草率,現在發現實際上這個重新成立的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是個LLC有限責任公司
然後我查了當天facebookSEC的 8-Kfiling地址附上。
裡面寫到

On December 1, 2015, our Founder, Chairman and CEO, Mark Zuckerberg, announced that, during his lifetime, he will gift or otherwise direct substantially all of his shares of Facebook stock, or the net after-tax proceeds from sales of such shares, to further the mission of advancing human potential and promoting equality by means of philanthropic, public advocacy, and other activities for the public good. For this purpose, Mr. Zuckerberg has established a new entity, the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LLC, and he will control the voting and disposition of any shares held by such entity. He has informed us that he plans to sell or gift no more than $1 billion of Facebook stock each year for the next three years and that he intends to retain his majority voting position in our stock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Any sale of shares by Mr. Zuckerberg will be conducted pursuant to a trading plan established pursuant to Rule 10b5-1 under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as amended (the "Exchange Act"). Sales and gifts of shares by Mr. Zuckerberg will be disclosed public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ules established by the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under Section 16 of the Exchange Ac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filing, Mr. Zuckerberg beneficially owns approximately 4 million shares of Class A common stock and approximately 419 million shares of Class B common stock.

另附一個視頻可以幫助理解這個公司的大致情況
http://www.wsj.com/video/chan-zuckerberg-initiative-how-it-works/F5EDA00A-163B-4EF9-8D00-F62D3FACB013.html?mod=trending_now_video_2
謝@Alkaid

這個WSJ的視頻說的沒錯,這是一個法律意義上以盈利為目的的公司,只是其創始人和董事小扎口頭宣稱會將部分盈利所得捐贈給其他NGO的方式進行慈善事業,並沒有法律效應規定它必須將其所得用於慈善。因此小扎並沒有一次性捐掉這價值450億美金的股票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LLC資本不是 小扎宣稱的他那99%的FB股權,因為這部分股權還一點都沒有捐出去在未來三年內每年以出售換做現金或者直接捐贈的形式至多捐贈10億美金 ($1 billion)」 該公司目前的資本只是原本扎克伯格夫婦從09年至今捐贈的接近18億美金,至於小扎個人的99%的股份,一分還未投入,他只是口頭承諾會在有生之年將這些都用於public good,因此是沒有法律效應的 沒有法律效應的 沒有法律效應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自然不會是新建的這個公司的股本了。
嗯至此,可能我們需要重新考慮一下小扎新建立這個公司的目的,但無論如何我覺得既然他有這個膽量向公眾宣布這事兒,至少是好的


看到上面的所有答案大部分可以分成兩類:
1. 哇,berg人格好高尚!我們國家的**富翁,你們看看人家blablabla!你們什麼時候blablabla!
2. 不就是為了避稅么?裝什麼清高?你們這些沒見過世面的在這瞎吆喝什麼?

我們國家富翁不作為不代表我們就有權當衛道士。反過來,berg童鞋就算是為了避稅,自己的子孫後代謀點福利,也沒啥好指責的,而且我也不覺得berg童鞋是在裝聖人。人性本就不是完美的,但是一國的法律,如果能夠使得富人的財富流向更加需要它們的領域;使得有更多資源的人無論是逼不得已或心甘情願貢獻出自己的財富,讓該發展的領域得到資金支持,最後捐贈人還覺得物有所值並願意繼續遵守這種遊戲規則,外加我們這等看客還能夠有茶餘飯後的談資,這難道不就是法律本身所應該具有,並且有效率的法律么?

如果一國法律達到了這個效果,這可以說是形成了「多贏」的局面 (研究領域得到資金支持,富人捐獻既避稅又能拿到「聖人牌」,我等小民可以盡情腦補商戰瓊瑤戲)。這麼有效率的法律,我們國家就不要用了吧,否則我怎麼再看 「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的戲碼?


重點說一下稅務問題,對於慈善捐款本身沒什麼好說的。

關於避遺產稅,富豪們避遺產稅的方法很多,慈善基金捐款只是其中一種而已,更常見的是家庭信託基金,操作更靈活,限制更少。

而且扎克伯格的慈善捐款使用有限合伙人公司(LLC)。這種公司形式不產生公司稅,所有稅務影響全部體現在他們夫妻個人稅單上。當然LLC比傳統慈善基金會的優勢有二:

1、保密性強,慈善基金會作為非盈利免稅組織必需披露一些經營數據,以扎克伯格的地位和這筆巨款可以想像媒體會怎樣的扣住他的慈善活動不放,對於他們夫妻是個不小的壓力。私人LLC沒有任何公開經營數據的義務,報到稅務局的稅單是保密的,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他們的隱私。

2、保證扎克伯格對於這筆巨款使用的掌控權。把錢投給傳統形式的慈善基金會,雖然可以保證自己的影響,但仍然不如公司制下面對於如何花錢的決策集中有效。扎克伯格更習慣自己做決定拿主意,LLC之下他可以完全的保留對這筆巨款如何分配使用的最終決定權。

至於他的股份轉移給LLC的時候是免稅的,從股份轉變為現金的時候則有許多避稅的處理方式。在這裡,LLC保密性強的好處再次體現出來,別人很難知道他是怎麼處理這些股份的,處理了多少。而如果是非營利的慈善基金會,這些信息是可以被查到的公開信息。

可以預見,以後超級富豪們會越來越多的考慮選擇公司制的基金會方式,雖然損失了一些慈善捐款的稅務優惠,但是可以靈活的運用許多非盈利組織不能使用的稅務工具,並且保密性很強,這些都是相當誘人的砝碼。


個人淺見是,自從他有了孩子,他就開始想辦法合理避遺產稅了。
==========================================
我做下修改,避稅是一方面,還是有其他的原因的,並且他的這種方式沒有犯法,不能說他做錯了,也不能說他不陽光。
專業的請看 Alkaid 的答案,她說得非常好,解釋得很全面,很專業,她的答案才是顧及全面,擴展視野。
我自己都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的贊,畢竟我自己寫完都覺得太片面了。
請大家理性看待這件事情!
==========================================
再補充一點,我不知道扎克伯格的基金有沒有政治訴求,但是我所知道的,國外有一些基金組織是有政治訴求的,還是請大家理性看待這件事情,畢竟這個世界不僅僅只有黑暗的。
並且我自己也非常贊同 Alkaid 的答案的。


實在受不了這些說避稅的人了,真是不耽於用最大的惡意來推測他人善行,卻又根本不懂,什麼叫慈善基金?裡面的錢捐出去就是捐出去了,是要定向去做慈善的啊!所有賬目要公開!
怎麼以為這些錢可以自由提取呢?!真是沒見識!
知乎上扯蛋的真是多,越看越氣!真是一幫齷蹉又無知的人!無非就是要炫耀自己多麼的有見地!一個人的善行就被這幫sx說成什麼了!果真是英雄流血還要流淚。
友善度是什麼鬼!


今天你很可能已經被Facebook CEO 馬克?扎克伯格宣布將捐出450億美元做慈善的消息刷屏了。在一封給剛出生的女兒的公開信中,小扎夫婦稱將在未來分批拿出手中99%的Facebook股份(目前市價約450億美元),投入「激發人類潛能和提倡公平「的事業中去。


早在2010年,扎克伯格就已經簽署了巴菲特和比爾?蓋茨發起的「捐贈誓言「(The Giving Pledge)。所有簽署該誓言的富豪們(目前138位)都承諾將把自己絕大部分的個人財富用於公益事業的發展。


然而,這裡的「捐款」並不是簡單的將錢拿出去給某個慈善機構或項目使用。有趣的是,跟巴菲特、蓋茨等老前輩相比,扎克伯格選擇的捐款方式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富豪們常見的捐贈方式是將現金或股票贈送給一個自己或家人控制的私人基金會(Private Foundations), 再通過該基金會開展或支持具體的公益項目和組織。跟公益機構相比,私人基金會的主要不同在於其角色--前者更主要是各種項目的具體實施者,而後者則偏向扮演項目資金的提供者。

公益機構vs私人基金會


在美國,和直接把錢拿出來成立公益機構相比,私人基金會的最大好處之一是便於控制。按照美國國稅局(IRS)的要求,公益機構的管理層必須足夠多樣化,有血緣、婚姻、或者生意關係的管理者一般不能超過董事會的一半。另外,公益機構的資金來源也要足夠多元,其中33%的捐款必須來自較小的個人捐贈者。


但私人基金會則沒有這些限制,個人或家庭成員可以完全控制基金會,而其資金來源也可以由少數幾個捐贈者組成。例如股神巴菲特就是其3個子女各自名下基金會的主要出資人;除此之外,巴菲特還向比爾?蓋茨的基金會捐助大量資金。


比爾蓋茨夫婦設立的「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基金會, 其信託資產在2014年底達到434億美元, 資助的項目遍布世界各地,涉及農業、醫學、教育、金融等諸多領域。


私人基金會和公益機構共享的好處就是它們的減稅功能。若某富豪將手中股票贈與其名下的基金會後再轉手賣掉,基金會並不需要支付任何資本利得稅,而富豪本人也可以獲得與股票價值相等的應納稅收入扣除。要保持基金會的免稅資質,基金會管理者每年至少要拿出託管資產的5%投入到具體的公益事業中。2014年,蓋茨基金會的資助和直接公益支出約為其信託資產的10%。


公益信託投資


不難看出,私人基金會並不會將龐大的資產一次性拿出捐給公益組織。其賬面上剩餘的不少資金則往往被投入了資本市場,以取得更高的收益。


根據網站Dataroma的數據顯示,截止今年第三季度,比爾蓋茨基金會的信託基金持有伯克希爾哈撒韋(巴菲特旗下公司,佔總配置60%)、沃爾瑪、可口可樂、聯邦快遞等19支股票,市值超過172億美元。蓋茨基金會2014年報也顯示,去年一年其投資總收入達到近260萬美元。


除了直接投資股市以外,基金會還可以選擇對沖基金、私募股權甚至風險投資等渠道讓其資產增值。由於自身的公益性質,一些基金會也會通過股權或債券的形式投資一些其認為對社會公益有貢獻的企業或組織。


但對於絕大部分基金會的投資凈收益,聯邦政府是要徵稅的,只不過稅率非常低,依不同條件徵收1%或2%。


有限責任公司


說回到扎克伯格--這位年僅31歲的富豪捐款的方式和巴菲特、蓋茨等前輩有所不同。Facebook向美國證監會(SEC)提交的文件顯示,扎克伯格夫婦新設立的陳-扎克伯格計劃(Chan-Zuckerberg Initiative) 並非為一家私人基金會,而是一個責任有限公司(LLC)。 該文件稱,扎克伯格將完全控制該公司的投票權和股權,並通過慈善、公共代言(Public Advocacy)等其它方式來達成其「激發人類潛能和提倡公平」的使命。

按照聯邦法稅法,責任有限公司也是可以向國稅局申請獲得和非營利組織一樣的免稅待遇的。目前美國國內稅收法中規定了29種可以免稅的機構種類,陳-扎克伯格計劃致力於推動教育平等,獲得免稅資格應該不是問題。


《紐約時報》報道中稱扎克伯格的這一選擇不同尋常(unusual); 與基金會相比,責任有限公司並不受每年5%公益支出的約束,而如果扎克伯格將公司股票直接捐贈給該公司,則可以獲得最高相當於當年其應稅收入30%的扣除額;同樣的股票若捐贈給私人基金會,扣除額只能達到當年應稅收入的20%。不過,超過這一比例的數額則可以延續到下一年繼續使用,最多順延不超過5年。


當然,扎克伯格應該並沒有這方面的煩惱,因為自2013年起,他給自己開出的年薪只有象徵性的1美元。


看到很多答案以及下邊的評論,心裡很不舒服,因為發現「聰明人」很多,每一個認為小扎不是以避稅為主要目的人,這些「聰明人」都要湧上來冷嘲熱諷一番,教育他們人是複雜的,不要這麼幼稚和單純。幾句刻薄的諷刺之後,擺出一副妙語天下的姿態,等待著同類的掌聲。
於是我就在想,這些「聰明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什麼樣的?是不是做每件事都能趨利避害、算無遺漏。我覺得不是的,他們應該都是被欺騙過的人。

我知道人是複雜的,所有功利性的可能我也都了解,我對人的要求同時也很低。但是當一些人的努力在客觀上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一點的時候,我更願意以最大的善意去理解這件事,而不是去試圖指出這件事背後可能隱藏的種種自私的可能。你所謂的」聰明「與」清醒「只會讓這個原本已經很乏味的世界變得更乏味一點。在某些我們信任的人欺騙了我們並且對我們造成傷害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自己:「人是複雜的」,因為這可以安慰我們的內心,並且給予他人適當的寬恕。而在一個並沒有傷害我們的人決定要去做一件可能對世界有益的事時候,我們絕對不要草率的去說:「人是複雜的。」因為這沒有任何意義。

小時候,我最喜歡讀安徒生的《光榮的荊棘路》,而我自己的理想是希望在有生之年更多的了解這個世界,去做一些希望渺茫但卻有可能讓後來者更進一步的事。而這個世界有那麼多比我優秀的多的人,他們已經有能力並且可能已經開始在為後來者進行努力了。人類社會需要那種這個世代我們無法做到,但是下個世代請無論如何Carry on,Carry on的情緒來支撐。這也是在很多絕望無助的時候,我們思考著人為什麼為人這種問題, 還有勇氣堅持下去的原因。如果有人會身先士卒去做這些事,我想最大的可能是像蓋茨、扎克伯格這些靠智慧與創造力為自己獲取了巨額財富的人。因為Windows、Facebook本身就像是一種被創造出來的世界,而作為創造過這些小世界的上帝,他們內心是細膩豐富的,他們也往往會更關心整個大的世界甚至是整個宇宙,我相信他們知道很多有趣的事,這些事至少比把一些對他們來說只是數字的東西絞盡腦汁留給兒女有趣。

你們一句「都是為了避稅」,讓比爾蓋茨基金會所所挽救的數百萬的瘧疾患者情何以堪。我更想知道,如果百年之後的有一天,扎克伯格所發起的醫學研究攻克了某種疾病,而這恰恰讓今天某個諷刺者子孫的存活了下去,那時已經死去的我們會作何感想。
之所以難過,並不是因為有那麼多觀點不同的人,而是因為有那麼多畫地為牢、非此即彼、急於為他人插上標籤的人。在一件無害的事情發生之初,蘊含無限可能,很多人卻迫切地想讓這件事走向最乏味的那一種可能。


大家好像對好多有錢人類似裸捐的行為存在一些誤解。這捐了並不是啥都不剩下來,反而是啥都給了自己的孩子。在美國這個死不起的國家,如果死後直接以遺產或贈予方式給孩子,那麼聯邦會拿去37%,州政府還有其他稅收,再加上賣出股票的資本利得,稅收是巨額的。按照450億的資產,估計孩子留下的也就百來億吧。通過設立不可撤銷慈善類信託(irrevocable trust)即可規避稅收。一方面承諾捐出,給自己留下好名聲,企業文化獲得提升,第二方面自己的孩子將來可以直接在基金會中以管理基金會的名義繼續合法擁有這些錢。所以捐出99%,挺明智,即可通過慈善的方法改變世界,就像洛克菲勒基金會和蓋茨基金會都是一個套路,又對遺產做了交割。這就是現在的wealth management


這幾天發現問題被修改了。
之前最早是硬扯小米。那個改了就算了。

但是不保留12月1日號稱捐,號稱是慈善組織的文字是啥意思?讓下面一堆討論慈善和討論避稅的用心答案搞笑嗎?

要不是當時全部中文媒體都說是慈善基金。會有那麼多避稅的討論嗎?一方面中文不斷強調成立慈善。一方面不讓人按照慈善組織思路去討論慈善問題。這是要名但不要責嗎?

既然12月4日強調不是慈善組織。那為了各答案好,應該保留12月1日的慈善組織誤傳,還應根據4日的聲明的本意,強調這是法律上的非慈善組織。

請問題修改者別再寫捐,不要刪掉「非慈善組織」的文字


今天看見一堆純潔的小姑娘和男人們為扎克伯格捐出99%股份這個事給感動的不要不要的?還號召中國富人學習?我這種10年之前就看透這種左手換右手把戲只能呵呵了。

記得有個笑話,老師問學生們長大想做什麼,有個學生說想當慈善家,因為慈善家都很有錢。當時都說者觀點的錯誤在於,不是因為慈善而有錢,是因為有錢才能做慈善。可是現在看看,也未必全錯

,慈善捐款還真能讓有錢人更有錢。

我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出現在我5年之前的博客里。(五年過去了,很多人還是沒看透西方式慈善的真面目)

我是中國大學生的首富(O(∩_∩)O舉個例子,方便理解,沒別的意思),我有101元的財產。後來,我聽說政府要對我克以重稅。於是我靈機一定,想了個辦法:成立吳禕偉慈善基金會。

於是,我從我101元的總財產中拿出100元投入到吳禕偉慈善基金會中,然後我開始集資。大家覺得是慈善基金,就紛紛慷慨解囊,踴躍捐款。最終,吳禕偉慈善基金會募集到1個億的資金。但是,因為

我是最大的股東,投了100元,而你們一般只投1、2毛,個別的地方首富也只投了1、2元。所以,這個基金會的運作要聽我的。

慈善基金會其實也是基金,它也是要繼續投資的。比如我今年把這1個億投入房地產。第二年,我賺了10個億。這基金會的基金就成長了對吧。當然了,顧名思義,慈善基金多少要做一些慈善。但是,

根據美國的法律,慈善基金會只要將每年獲利的30%投入到慈善事業就行了。

也就是說,在我用你們的錢賺的10個億中,只要將其中的3億投入到慈善事業就行了。其餘的7億繼續留在基金會。而我依然是最大的股東,我依然對吳禕偉慈善基金有決策權。現在這個基金變成了8億

請大家回憶一下我的成本,我投入了100元對吧,所以,我名義下的財產少了100元。但是,我馬上就實際控制了1個億的資產,並且在第二年將這筆資產變為了8個億,雖然這筆錢不屬於吳禕偉,但是

它屬於吳禕偉慈善基金會。而我因為是最大的股東,可以控制這筆資金的流向。也就是說我名以上控制的錢少了,但是實際上控制的錢成倍暴漲,而且還為我贏得了慈善家的美譽,還少去了繳稅的麻

煩,再說了,我繳稅對我沒任何好處,繳稅是應該應分的。可見,成立吳禕偉慈善基金會是一舉多得啊。

又過了幾天,我覺得錢多的差不多夠我「造」一輩子的了。於是開始我的下一步活動,首先把這筆錢轉入瑞士蘇黎世銀行。我有自由支配這筆基金的權利,因為我是最大的股東。而且,政府一般不會

調查。(美國政府對慈善基金會的管制幾乎為0,中國劇更不用想了。誰會想到搞慈善的人會是干這種壞事?我估計好多人在看這篇文章以前也沒想過吧!)

再過幾天,我以考察的名義出國。。。。。

後來的故事我不說你們也會想到吧。

以上出自我2010年的博客,我設想的故事是跑路版的,我再講個不跑路但是一樣左手換右手的慈善把戲

在此再引用義一篇2013年的文章

某國規定年收入1000萬以上的部分要繳納50%的個人所得稅,但是慈善捐款可以免稅稅前抵扣,現在又甲乙兩個富翁年收入1200萬,那麼這200萬就要交100萬的稅。現在甲拿出200萬捐到乙搞的慈善基

金,乙拿出200萬捐到甲的慈善基金。這樣雙方都沒有1000萬以上的部分了,50%這部分就免了(當然1000萬以下的也要交稅,不能全避,總要注意點吃相吧,總要給政府留面子吧),有人會說,100萬

稅不交了,可是這200出去不是少了更多收入,人家不還是做了善事了?別急,這些錢還能搞回來的。

給出去的錢怎麼搞回來的?一個慈善基金總不可能靠一人捐款搞起來吧,總能吸引來社會捐款吧,假設甲和乙的慈善基金都從社會上各自又募集來200萬捐款,兩個基金的池子都達到400萬,那麼就開

搞了——甲的慈善基金要採購一批物資捐給某單位,這個物資從乙的企業採購,明明價值100萬的東西開出300萬的發票。這樣一來乙就等於按照市場價賣出了一批產品,又在免稅情況下拿回了自己捐

走的200萬,還落下個捐款200萬的好名聲。同理乙控制的基金也可以依樣畫葫蘆把利益再傳送給甲。雙方的合作就這樣完成了。

根據我上述的的利益輸送原理,他能搞得到的善款越多,獲利空間就越大,100萬的貨開300萬票可以拿回自己的錢,開400萬呢?那不就空手套白狼賺下100萬嗎?多輕鬆。君不見功夫明星李某某搞數

字慈善基金的精神頭明顯比拍戲大。而且自從他搞了慈善以後,在華人演員的收入榜上不但沒下去反而上升了。

還有,不知道大家關注不關注西方媒體。西方富人玩的這套把戲,有的西方媒體都看不下去了。

美國CNN電視台聯合《坦帕灣時報》(Tampa Bay Times)、「調查性報道中心」(the 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Reporting)對美國慈善機構的腐敗現象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調查。調查結果令人震驚

:美國民間慈善團體腐敗嚴重。

美國法律規定,慈善基金會每年要撥出其賬面資產的至少5%(真的只有5%)用於公益事業。同時,禁止基金會和其有相關聯的公司和個人進行商業交易。比如某基金會的創建人是汽車公司的大股東,

那麼如果該基金會需要購買汽車,而從此人公司購買就變得很敏感。必須證明購買過程是公正透明的。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公知們吹得神乎其神的美國民間慈善團體是怎麼做的呢?

美國民間慈善團體募集到善款中的10億流向私人盈利性企業。這些企業大部分都和慈善基金會的負責人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美國最差的50家慈善機構只將不到4%的善款用於現金直接資助。一些機構則資助得更少。十年里,一家糖尿病慈善機構籌得將近1400萬美元,卻只在病人身上花了1萬美元。有六家機構根本沒有在他們所服務的領域使用任何善款。

即使機構經營者請求財政支持,50家最差機構中的大多數經營者都對捐贈者撒了謊,沒有如實交代資金走向、領取多份工資、秘密支付諮詢費用以及和朋友簽訂籌款合同。一家癌症慈善機構8年里給了

一家公司近1800萬美元,而這家公司歸機構主席的兒子所有。一家醫療慈善機構將最大的一筆科研經費給了機構主席自己的公司。

所以啊,雖然捐給慈善,多少是好的,但是我們沒必要太感動吧。

如果你們知道今天的烏克蘭悲慘境遇和美國的慈善基金會的支援現在的烏克蘭政府(當年的反對派),你們可能還會對各種慈善基金會提高警惕。

我估計為扎克伯格感動的人很多是反轉基因的吧,比爾蓋茨的慈善基金會支持轉基因,呵呵


450億美元,人家捐掉了900億個題主。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 Google 公司員工離職去 Facebook?
為 Facebook 每天帶來 4000萬美元收入的 News Feed 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廣告形式?
如何評價馬克·扎克伯格對引力波發現的關注?
扎克伯格初期是怎麼保護 Facebook 的最初創意?為什麼 Facebook 上線後沒被其他大公司抄走?
如何分析評價 Facebook 移動應用 『unbundling』 分拆理論?

TAG:Facebook | 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 | 慈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