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隱含暗喻或細節、情節的名畫?

美術史老師講維米爾的時候說他的一張描繪少女接到遠方信件的畫(名字忘記了orz)經x光照射後發現牆上其實有一張丘比特的畫,說明少女接到的信是愛人寄來的。另外講《倒牛奶的女僕》說有一個暗喻,讓我們自己去看......但是題主是一個不是美術生的普通人啊根本就看不粗來(什麼鬼)...所以想問問大家暗喻是什麼順便求一些有暗喻有小故事的畫~並不知道有沒有人看到這個問題但還是給大家一個么么噠


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其實藝術家們都是一些心機婊。他們為了混臉熟,常常會把自己的頭像畫到自己的畫里。

1、大衛(Jacques-Louis David)和《拿破崙一世加冕典禮》

這幅畫前面的同學已經講了很多了,但是更多得是從政治層面上來分析,裡面暗含著種種政治角力和考量。但是,很少人會注意到,畫裡面其實還有個有趣的小彩蛋,那就是:畫家把自己也畫進了這一歷史性的場面!

來,我們來找找,他就在站二樓包廂的人群中,而且畫中的大衛也在拿筆作畫,如此兢兢業業,簡直業界良心啊喂!(#`O′)

這裡插一句,關於《拿破崙一世加冕典禮》這幅名畫,我們做了一個好玩的小視頻:川普大帝的登基儀式長啥樣,有興趣的可以看下哈。

如果覺得好玩的話,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藝起范兒(artfixe),我們每周會出一個好玩的藝術史小視頻。

2、戈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和《查理四世一家

▲戈雅,&<查理四世一家&> 1800

這是西班牙畫家戈雅為國王查理四世一家畫的畫。仔細看畫面左後方,有沒有發現一個灰暗人影隱沒在背景里?那就是畫家本人。

▲畫家戈雅

▲戈雅自畫像,1794

戈雅把自己畫進去的原因,並不是單純地想出鏡混個臉熟,而是因為這一家人一共有13位,但是「13」這個數字在西方文化中不是很吉利,所以戈雅就跑到畫裡面湊個人數啦~

當然,這幅畫裡面還有其他一些好玩的彩蛋,比如說畫面左邊有個女人居然沒有看鏡頭!在如此隆重的貴族合照裡面,不看鏡頭似乎有點不太禮貌吧?原來,這是一位被畫家故意忽略掉的女人,她就是身旁穿著淺藍色禮服的茲迪南七世的妻子。

因為作畫當時這位王儲的妻子還沒有選定,所以戈雅非常機智地不把女人的臉畫出來,不然到時候如果新娘子不是她,這幅畫恐怕得重畫了!

3、揚·凡·艾克Jan Van Eyck)和《阿爾諾芬尼夫婦像

▲揚·凡·艾克,&<阿爾諾芬尼夫婦像&> 1434


畫家凡·艾克在《阿爾諾芬尼夫婦像》這裡描繪了尼德蘭典型的富裕市民的新婚家庭,凡艾克用極其細膩的筆調,逼真地刻畫了年輕阿爾諾芬尼夫婦夫婦倆的肖像。

如此美好神聖的場面,凡·艾克當然不能錯過,於是他把自己也畫進了畫里。大家看牆上的那面鏡子,裡面顯示出來的剛好有三個人,那個藍衣服的男子就是在他們對面作畫的凡·艾克了。

4、拉斐爾Paffaello Sanzio)和《雅典學院》

▲拉斐爾,&<雅典學院&> 1509


這幅巨大的壁畫是以帕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為中心,畫了50多位大學者,不僅出色地顯示了拉斐爾的肖像畫才能,而且發揮了他所擅長的空間構成的技巧。

▲拉斐爾自畫像,1506

他也把自己畫進了畫里,就在畫面的右邊,一群學者拿著手裡的地球儀在激烈地討論著,但是拉斐爾在旁邊一幅漠不關心的樣子,靜靜地看著他們裝逼……

5、倫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和《夜巡》

▲倫勃朗,&<夜巡&> 1642

這幅《夜巡》是倫勃朗的代表作,作為藝術史上著名的「群像畫」,倫勃朗描繪了許多手持步槍的士兵。他們收到隊長的命令,正準備整裝待發,進行巡邏。

▲倫勃朗自畫像,1659

在畫面的最左邊,倫勃朗把自己cos成了一個士兵,想混進這個隊伍中搞個大新聞。

6、委拉斯凱茲(Velazquez)和《宮娥》

▲委拉斯凱茲,&<宮娥&> 1656

同戈雅一樣,委拉斯凱茲也是西班牙著名的宮廷畫家。在這幅《宮娥》中,委拉斯凱茲也把自己「入鏡」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委拉斯凱茲自畫像

我們來仔細地看後面牆上的鏡子里的人物,他們就是國王和王后,也就是這幅畫最主要的觀賞者。幫小公主畫像的畫家本來應該站在她對面才對,現在卻站在了小公主的後方,委拉斯凱茲機智地利用「觀看角度」的轉換,讓身為觀眾的我們也跟著國王和王后一樣彷彿如臨現場,增加了作品的真實性。

7、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和《大衛手提戈利亞的頭

▲卡拉瓦喬,&<大衛手提戈利亞的頭&> 1609


卡拉瓦喬估計是藝術史上最著名的惡棍了,他脾氣特別差,打架鬥毆,還因為殺人而逃亡。在這幅給教皇的聖經故事畫《大衛手提戈利亞的頭》里,卡拉瓦喬畫了大衛殺了巨人,手裡提著巨人的腦袋,那個腦袋就是卡拉瓦喬以自己為模特畫的。有人認為卡拉瓦喬是在請求教皇赦免他的死罪,主動把自己的頭送來。

▲卡拉瓦喬自畫像


名畫的小心思無法窮盡列舉,但看了題主的補充信息,我想到了這個讓我一度少女心爆棚的X光故事。

在還年少時,真的被庫爾貝這個愛自拍的少年迷倒過,別鄙視我,真的兔羊沒見過啥好看的男紙,更沒見過啥好看男畫家。我不管,我反正從他少年時的模樣我看出了奧蘭多·布魯姆的痕迹,留上鬍子的他又彷彿讓我看出了約翰尼·德普的影子,真是可鮮可大叔。

故事是關於庫爾貝一幅名為《受傷的男人》的畫。(下圖)

古斯塔夫 庫爾貝(1819-1877),受傷的男人(L"Homme blessé),1844-1854

畫中一位英俊的男子斜靠在樹旁,彷彿這會兒,他正閉眼小憩。但他身側面的劍折射著的光澤提醒著人們,事情似乎沒有這麼簡單。他白色襯衣上那抹顯眼的紅似乎是由胸口的傷逐漸透到襯衫後暈開的。他的左手拽著半脫下的外套,手背上的血管清晰可見。彷彿暗示著剛發生的事:一位剛輸了一場決鬥的騎士,趁著暮色在無人的地方獨自療傷,在解衣查看傷勢的過程中,因為體力不支昏厥了,也許從此再也醒不過來。整個場景表現得十分具有電影鏡頭感。

充滿空氣感的煙花頭,邏輯清晰的鬍鬚走勢,輕易便可發現,畫中受傷的男子就是庫爾貝自己。畫面中,庫爾貝的神情乍看安詳,細看卻夾雜著憂鬱,揚起的嘴角卻掩蓋不住痛苦和哀傷,配上胸口的傷和身旁的劍,讓人不免產生疑問,究竟是誰刺傷了庫爾貝呢?難道是因為自己無法承受屬於這個年齡的帥氣而自刎?還是被自認為能力出眾的人掀起了腥風血雨?對於這個問題,從畫面中有限的線索看,似乎很難得到答案。

為了確診這道難題,科技又一次幫了忙,讓我們看看庫爾貝在X光下的心理陰影面積。

1973年照了X光(進行了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在這幅畫下發現了修改的痕迹,而且是不同時期進行的。最初,他應該是畫了一位名為 Virginie Binet的女子的側臉肖像,她是庫爾貝當時的女票。應該覺得這位姑娘好美膩,畫張畫像吧。

之後的修改痕迹顯示,庫爾貝把女友的側臉肖像改為了他和女友相擁靠著小樹小憩的情景,簡直不要更浪漫,好幸福。

而現如今是我們最終看到的名畫《受傷的男人》,不同的是,躺在胸口的女友消失了,在女友的位置上,留下了致命傷。原來庫爾貝是輸了愛情這場仗,滲血的不是劍傷而是心碎。他們在一起整整十二年,這傷的確足以致死。

(送上一張熱戀時的畫,不是說好要做彼此的天使嗎?)

萬一你還好奇我少女夢是啥時候碎的呢?看了庫爾貝的照片,我心情和畫中的「受傷的男人」如出一轍:沒想到你是這種靈活的庫爾貝?!

關注了《被誤診的藝術史》,發覺歐洲之前算是白去了。
除知乎日報外,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歡迎關注我的新開公眾號「董悠悠」donguuart
每天會有酷炫藝術小知識問答,可得簽名新書^_^

http://weixin.qq.com/r/ADlwaFrEgAf-rR4L92wS (二維碼自動識別)


【2月16更新啦】
北方文藝復興的作品都是「觀眾你們快來找彩蛋」的風格,把主題隱藏在日常生活的場景後面,拒絕傳統宗教畫的「說教形式」,比如這幅畫,

真正的主題在這裡,大家可以找找,藏在圖片中隱晦的小角落裡面,

再比如這幅,看起來就是普通農民在耕地,

實際上重點確是這裡,

而這幅畫的名字是《有伊卡洛斯墜落的風景》…………講的是古希臘的神話故事,和父親一起逃離米諾斯迷宮卻飛的離太陽太近而墜入海中淹死的伊斯卡斯的故事…

【安利時間】
因為覺得超有趣,所以關於第一幅畫最近還出了個視頻!大家對這種形式喜歡的話還可以關注我最近在參與的公眾號【藝起范兒】(對主頁君就是我你們可以來調戲)
年夜飯桌上的豬頭 你擺對了嗎?

更新一下,有的畫家們也喜歡在自己的畫裡面藏入以前的畫作,比如

高更的這幅自畫像的背景是他在大溪地的作品《死神的幽靈在注視》,

再比如馬蒂斯的這幅,

背景裡面是他各式各樣的作品…


(5.1日更新)

Jan Vermeer, Milkmaid, 1658
《倒牛奶的女工》的右下角有一個暖腳爐,暖腳爐後面的牆上貼著的瓷磚上畫著小小的丘比特。暖腳爐和丘比特在當時有著很明顯的性暗示。然而女工完全無視了能讓她舒適的暖腳爐,而是專心致志地用著不再新鮮的麵包和牛奶做著麵包布丁,所以這幅畫其實描繪了17世紀荷蘭所崇尚的勤儉持家、把小家庭經營得很好的美德(domestic virtue)。

Boucher, Triumph of Venus, 1740

這是洛可可大師布歇爾的一副充滿著情色意味的作品。畫中左下角有一個女子,正在自慰... 當時在上洛可可藝術,教授講到這幅畫時,她的措辭是"Oh, she is well pleased with herself"... 上另外一堂課時,教授也講了這幅畫,她年紀比較大,講到這個時非常尷尬,她說: "Look! What she is doing!" 然後就匆匆跳到下一頁幻燈片了hhhhhhhhh。

William Blake, Newton, 1795

布萊克是一位英國的詩人和畫家,他熱愛自然,追求一切有著靈性(spiritual)和神聖的美好事物,他忠於自己內心的感受。所以,他非常討厭牛頓,一個用物理用數學用各種科學來理解世界測量世界的人。更可恨的是,牛頓還給色彩制定了一套理論(光色原理?),而對於布萊客來說,光是非常神聖的、充滿無限的靈性和無限可能的美好事物,是不可以被理性或者科學褻瀆的,於是布萊克便畫了一幅畫來諷刺牛頓。

這幅畫描繪了布萊克討厭的牛頓,他坐在黑暗的海底的最深處,專心測量著他幾何,研究著他的數學。他背上的的一塊塊肌肉,彷彿龜殼,又彷彿鎧甲,將他深深的包裹在自己的世界中,與外面神聖的大世界隔離。他對眼前海底世界的一切,那些怪石,植被,微生物等奇妙的存在,都熟視無睹。他是一個冷冰冰的人,只專註於冷冰冰的理論,完全無視了身邊任何神聖超然的存在。

(嗯,物理不及格數學艱難過的我也討厭牛頓hhhhhh)

Friedrich, The Chasseur
in the Forest, 1814

這幅畫是德國畫家Caspar David Friedrich在一次1814年的愛國藝術品展覽上所展出的作品。他描繪了拿破崙軍隊里的一名失去了坐騎的軍官,正往德境的幽深森林深處走去。他孤身一人前行,在雪地上留下一串腳印,然而不斷飄落的雪花,正慢慢覆蓋住他留下的蹤跡。與巨大的北境森林相比,這名軍官顯得那麼渺小,那麼微不足道,這名法國的軍官將會被北境森林吞噬,永遠不能找到出來的路了。這幅畫也暗示著,拿破崙最終會被盟軍打敗,會從德意志退兵。

同年,拿破崙軍隊被迫從德意志撤退。

Delacroix, 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1830

《自由領導人民》應該是被眾人熟知的一副作品了,我就不多作介紹了。在這幅畫里比較有趣的一則小故事是,當這幅畫被展出時,評論家們都很討厭中間的自由女神的形象。他們說,她就是個街邊賣魚的漁婦好嘛!你們見過哪個女神的胸上有土,皮膚被曬得那麼黑紅,腋窩裡還有腋毛!你說她是自由的化身,寶寶才不服!哼!(這不是我說的...是當時的批評家說的...當然最後一句話是我自己腦補的...)

Courbet, The Artist』s Studio (A Real Allegory Representing Seven Years of My Life), 1855

在法國先鋒派畫家庫貝爾的《畫家的畫室》中,右邊畫著的是他的贊助者,朋友,和欣賞他畫作的人。左邊畫的,則是他稱為"exploited"和"exploiter"的人。在左邊的人群中,有當時法國的財政部長Fould,也有許許多多潦倒的窮人。1848年,路易拿破崙出任總統。他贏得選舉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寫過一本書(或者可以說是小冊子),裡面的內容大約就是他將如何讓法國底層人民擺脫貧困,創建一個更進步的社會。然而,當路易拿破崙出任總統後,窮人的生活卻並沒有得到改善,在法國仍舊有成千上萬的窮人存在。

在畫中左側的窮人中,還有一名抱著嬰兒的愛爾蘭婦女。因為愛爾蘭大饑荒(potato famine),愛爾蘭有許許多多的難民逃到英國和歐洲大陸。當時的愛爾蘭被英國統治,卻完全沒有受益於當時英國的憲法制度和工業革命。而且當大批的愛爾蘭人開始因飢餓死亡,英國政府卻置身事外。

1855年世界博覽會在法國巴黎舉行,參展者向世人展出著科技、軍事、教育、藝術等等的成就。庫貝爾在展廳的旁邊,自己搭了一個搭帳篷,展示著自己的畫作。這幅畫也被掛出。庫貝爾在英國法國驕傲自豪地向世人展示著自己取得的成就時,狠狠地打了英國法國的臉,無情地揭露了英法政策上的失敗。


---------------更新--------------

Van Eyck, Madonna with Canon George van der Paele, 1436

在右側站著的是Saint George,他的小圓盾(buckler)上,映出了畫家楊凡艾克的影像。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幅包含了畫家自身影像的畫。

非常難以看清... 倒映的影像中,楊凡艾克站在畫架旁邊,戴著在他自畫像中出現過的紅色頭巾。

William Hogarth, The Te?te a? Te?te, 1743

《時髦婚姻》是Hogarth對18世紀英國所流行的沒落貴族與新興的商人階級聯姻的諷刺。這幅畫描繪的是,男主人公疲憊地從party回家,他的寵物狗正嗅著他口袋裡別的女人的內褲。他脖子旁邊有一塊黑斑,暗示著他因縱慾而染上了花柳病。而左下角的椅子,樂器和樂譜,則暗示著有人,也許是他老婆的音樂老師,因匆忙離開而撞翻了椅子。畫面左邊,他們的僕人,手上拿著厚厚的一疊賬單,做出了一副不屑的表情。

室內的裝潢是新古典主義風格,壁爐上擺著許許多多來自遠東的裝飾品,隔壁的房間掛著各種洛可可風格的畫作。這幾乎可以說是當時的暴發戶風格。所以Hogarth在此也表示了對貴族逐漸變差的品味的輕蔑。

Bosch, Haywain triptych, 1500-05

Bosch的畫真的太有趣了,裡面有很多很多好玩的小細節。 他最有名的作品大概是《人間樂園》,不過因為上學期寫過一篇關於它的paper現在有點審美疲勞hhhh,所以在這裡想講的是他的三聯畫《拖草車》。

比較有意思的細節在中間的那一聯里。Bosch在此聯描繪了一個堆滿了草垛的拖草車正駛向右聯的地獄。人們跟隨者這個拖車,爭先恐後地試圖拽扯出些乾草來(乾草在當時的荷蘭代表著人世間轉瞬即逝的肉體上的歡愉,和短暫存在於塵世的物質)。為了爭奪乾草,人們打架鬥毆,互相殘殺,小孩,女人,甚至教皇都涉及其中,當然還有許多Bosch獨創的各種奇奇怪怪的雜種生物。

而在托草車的正上方,有一個小小的悲傷的耶穌。可是所有人都正為了慾望互相廝殺,沒有人注意到耶穌的存在。只有草垛上的一個小天使,抬起頭來,注意到了神色哀傷的耶穌。

這個三聯畫其實描述了一個荷蘭諺語: 「All the world is a
haystack and each man plucks from it what he can」 (翻譯無能…),大概說的就是人類的貪婪。而因為人類的貪婪,他們將會走向毀滅,遭到痛苦的懲罰(右邊的地獄)。

------------17-02-2016 更新-------------

揚凡艾克,《阿爾諾芬尼夫婦像》,1434
已經有不少分析這幅畫的答案了,其他的細節我就不說了,來說一個沒有被說過的細節吧~

在這幅畫中,牆上的鏡子上面有著一行字,翻譯成英文是」Jan van Eyck was present
1434」,但通常來說畫家署名一般會寫」xxx
made this」而不是」xxx was present」。 而且這一行字是用非常華麗的哥特體(Gothic script)書寫的,這種字體一般只有在法律文件中才會使用。所以這大概也暗示著,揚凡艾克不僅僅記錄了這場婚禮,更是扮演了一個法定證婚人的角色。

Hieronymus Bosch,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
(Open), 1505-1515

Bosch的《人間樂園》三聯畫描述了人類因自身的荒唐和墮落而遭受到可怕的後果。

最左聯中,造物主正把夏娃介紹給亞當。夏娃身邊的兔子們有著多子多產和情慾的寓意,同時也暗示著人類多產的能力和亞當夏娃的墮落。

在前景和中景中,瘮人的生物正在往深色的池塘外爬,兇猛的動物正攫取著撕咬著它們的獵物。伊甸園並不平靜,而是暗流涌動。這一切似乎預示著接下來將發生的可怕的災難。

中聯則描繪著上百個赤裸的人類狂歡者——亞當與夏娃的後代。他們在人間樂園中,沉溺於感官享受(sensual pleasure)里不可自拔。除了人類,還有各種Bosch式的奇形怪狀的雜種生物。最令人震驚的是Bosch甚至描繪了一些正在親吻、愛撫以及交媾的狂歡者,在北方(德國、荷蘭、比利時 等等)傳統的三聯畫中,這樣帶有情色意味的場景是從所未有的。

背景有著形狀奇異的噴泉,左聯也有一個粉色螃蟹形狀的噴泉,它們其實是從當時的煉金器皿演變而來的,它們暗示著chemical marriage——化學物質或者化學成分的結合。所以,左聯的粉色螃蟹狀噴泉可以說是暗示著亞當與夏娃的結合,而中聯的噴泉則與狂歡者們的交媾相對應。

中聯還有許許多多被當做房間,小船,或者被狂歡者們食用的大顆的甜美的果實,比如草莓,葡萄,櫻桃,石榴等,它們有著多產、短暫的寓意,也有著性暗示。這些果實暗示著狂歡者們正享受著的感官上的歡愉都是轉瞬即逝的,它們必然是會消失的。

右聯則描繪了一個荒謬怪誕的超現實的Bosch式地獄。在中聯的狂歡者們正在地獄中受著可怕的刑罰。畫面里有兩隻大型的怪誕的雜種生物,一隻半鳥半蛙獸,另一個是半樹半蛋人。半鳥半蛙獸正一邊吞噬著墮落的狂歡者們一邊將他們排泄出來,半樹半蛋人則提供了專門用來折磨墮落者的刑房。

前景的樂器,比如魯特琴、豎琴和鼓,還有樹蛋人頭頂上的風笛,代表著感官享受,比如貪吃,比如情慾。這些讓中聯的狂歡者們沉溺於中的感官享受,現在都變成了折磨他們至死的刑具。


這幅三聯畫被布魯塞爾的一個貴族收藏。在16世紀, 分析類似這樣複雜的作品在知識分子圈或者貴族圈子裡非常流行,解讀畫中隱藏的信息和含義可以說是高逼格知識分子和貴族們熱衷的娛樂項目。

---------------------5月1日更新----------------------------

Manet, Dejeuner sur l』herbe, 1863

馬奈,草地上的午餐

草地上的午餐描繪了一個赤裸的妓女與她的兩位顧客在巴黎某個小樹林中野餐的場景。馬奈的許多畫作都是從古時候的名畫中尋找靈感,這一幅草地上的午餐也不例外。這幅畫中三位主角的構圖和Raimondi的The
Judgment of Paris(帕琉斯的審判)右下角的構圖是一樣一樣的。

這幅帕琉斯的審判講述的其實是導致特洛伊戰爭的一個重要事件, 右下角的三位河神卻坐在河邊,漠不關心畫中心正發生著的大事,而是自顧自的四處張望或聊天。

並且,在古希臘建築的三角牆中,河神往往是被雕刻在最偏僻的角落,這也許是因為他們往往不會參與到人類或者神的重要事件中,所以一直被邊緣化 。馬奈借鑒了Raimondi帕琉斯的審判中三位河神的構圖,也許就是想表明他所描繪的娼妓與資產階級男人的性交易是邊緣化的,暗搓搓地發生著的, 是閃閃發光的Haussmannization(奧斯曼化?)後的嶄新的巴黎的醜陋的陰暗面。然而他卻公然將這見不得光的陰暗面給畫到了巨大的畫布上,並且展出,所以這激怒了當時的圍觀群眾和批評者(當然了他作畫的技法也是激怒圍觀群眾的原因之一,但在這裡不講了)。另外,帕琉斯的審判,英文其實是The
Judgment of Paris (Paris貌似是特洛伊的一個王子的名字),所以帕琉斯的審判其實也可以解讀為巴黎的審判。所以草地上的午餐也可以看做是巴黎的審判,馬奈對光鮮亮麗的奧斯曼化巴黎的審判。

Cassatt,
Five o』clock Tea, 1880

卡薩特,美國女畫家,在巴黎生活。這幅五點鐘的下午茶畫的是她姐姐和另外一個富太太在喝下午茶。下午茶在當時的巴黎是一種必要的中上流社會社交儀式 (social ritual)。當客人來時,她們往往不會逗留超過15分鐘,一般連帽子和手套都不會摘下,坐下來喝口茶,有特定的一系列的聊天內容,等15分鐘到了的時候就站起來走人。這幅畫描繪的就是這樣的社交儀式。畫中,卡薩特的姐姐左手托著腮,她的客人正小口飲茶。有一種蛋蛋的尷尬感流露出來,彷彿她倆已然無話可聊。而且能看出卡薩特的姐姐應該是不太習慣或者不太喜歡這種社交儀式的。所以在這幅畫中卡薩特大概諷刺了這種無聊的、程式化的社交儀式。

Seurat, Bathers at Asnieres, 1884

修拉,阿尼埃爾的浴場

這幅畫和修拉大名鼎鼎的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其實是相呼應的。這幅畫所描述場景是大碗島的對岸。雖然看名字,阿尼埃爾的浴場貌似像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一樣也描繪著巴黎人民周末閑暇時的娛樂活動,然而其實不是這樣的。WHY? 看遠處的工廠的煙囪,正在向外冒著滾滾的濃煙。工廠周末開工嗎?並不。而岸邊休息的人們,那白色的襯衫其實是他們的工作罩衫。所以,這描繪的大概是阿尼埃爾的星期一二三四五下午,累了一上午的工人們趁著午休時間到河邊透透氣的罷。 我們教授是這樣評論這幅畫的:What
Seurat is giving us is that leisure is not realm of freedom. Leisure is
something that exists and is carefully bounded by my labor and your labor. The
illusion is realm of freedom. The bourgeois myth of leisure. this shows us the
leisure is caught within the labor, carefully bounded by labor. This is a
radical image for that reason. (這是課堂筆記,語法有點亂不要介意哈哈哈)

高更自畫像

梵高自畫像

當梵高來到南法的阿爾勒後,他與高更有通信,他還和高更互贈了自畫像。高更畫了一幅自畫像給梵高,並把這幅畫命名Les Miserables (就是雨果寫的那本悲慘世界)。他還附上了一封信,說自己在布列塔尼的生活有多麼的悲催,住在一個小破酒店,沒有錢,很想念家人之類的。梵高收到他的自畫像和來信後都驚呆了,他覺得高更一定生病了,因為高更的自畫像中他的皮膚透著一股青藍色,所以高更現在一定很不健康… 於是 梵高回贈了他一副自己的自畫像,他將自己畫成一個日本僧侶,一個自然的追隨者(a follower of nature)。因為當時的歐洲人認為日本是一個沒有任何的現代化工業化的地方,人們都過著簡單原始的生活,歐洲人十分嚮往這樣的日本。而梵高覺得阿爾勒就是法國版的日本,於是他盛情邀請高更來和他一起生活畫畫,他認為簡單原始的生活和如畫的美景一定能夠治癒高更。


順便打個廣告~

想關注更多藝術史的知識,就來關注我的專欄吧!

http://zhuanlan.zhihu.com/mizongplanet


謝邀!

《清明上河圖》被當今的媒體稱為中國的「蒙娜麗莎」,其中的很多細節是值得體味的。

一、

先看這幾張,不知各位能看出什麼問題?

北宋大街上還有專門刮鬍子的小鋪。

一個挑夫買了一個炊餅當午餐。

原來武大郎賣的炊餅就是饅頭。


這家腳店的招牌是立起來,恐怕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了,很像現在社會這些招牌了,直接側立,能夠吸引遠處的客人。

什麼是「十千」,其實是指酒,這個就是酒館。


三個腳夫在一個「飲子」前,買什麼?是在買水,但不是一般的白開水。

《東京夢華錄·州橋夜市》記載賣的飲子中有「砂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葯木瓜、砂糖綠豆甘草冰雪涼水」 等,一般都含有兩三味中藥,不僅可口好喝,還有養生功效。


這家是賣的「香飲子」。飲料加的可不是香精,而是麝香。

純天然麝香呀!

知道現在這樣的麝香什麼價嗎?八萬元左右一克!

麝香有特殊的香氣,稍微有苦味,可以製成香料。這是神經中樞的興奮劑,還能鎮痛,你可以想想這個茶的香味吧,喝了還能興奮。即便現在人想喝,也喝不著了。因為天然麝香幾乎就沒有了。


這家「久住 王員外家」,就是一個旅店,供客人住宿的。

「趙太丞家」其實就是診所兼藥店了。招牌上的寫著「治酒所傷真方集香丸」,「大理中丸醫腸胃冷」。

這是一家專門治療胃病的診所。腸胃病可是一種富貴病,「治酒所傷」,在宋以前,糧食珍貴的,用糧釀的酒是「浪費」,普通百姓喝不起的,可見北宋人們的生活水平如何了.


這個店鋪寫著「解」。這個有點類似今天的銀行,可以把「交子」(紙幣)匯兌成硬通貨。

《清明上河圖》中街道兩邊全是店鋪,其中飯館茶館最多。


這些信息透出什麼?


你想連刮個鬍子都要找專業的,喝水都不喝白開水,普通老百姓也在街上吃飯,說明北宋的商品經濟相當的發達,人們生活水平真是不錯。


這個場景最有趣,一情侶正在買花,女子把手搭載情郎的肩上。過來幾個轎夫,不約而同的都看「美女」,居然連方向都走偏了,美女竟也得意的笑了。好有現在社會的生活感。

二、

盛世的表面下有什麼?

再看這幾個細節:

這是一家「孫羊正店」。這家店是經營什麼的?

細看一下:

「孫羊正店」掛著的紅梔子燈。

《都城記勝》記載:「謂有娼妓在內,可以就歡,而於酒閣內暗藏卧床也。門首紅梔子燈上,不以晴雨,必用箬蓋之,以為記認」。

宋朝的酒店,門首通常都是懸掛著紅梔子燈。如果紅梔子燈蓋整天蓋著燈罩,表示這家酒店還提供「特殊」的服務。重點是此樓是畫中最大的建築。


這個細節展示了一個官宦出遊的場面。清明節到了,士大夫們就要出城踏青。前面五個開道的,兩個牽馬的,後面兩個挑東西的。

注意:這個人是騎馬的!整個圖中馬不多,大多全是驢和牛。這個「馬」相當於現在的名車「寶馬」。


我們對比一下:

城門處三個乞丐,地上是個小孩子。看看旁邊經過的出去春遊的有錢人,絲毫沒有憐憫的樣子。

有錢人只能騎驢,帶兩個僕人,與官宦形成鮮明落差。

這個很瘦的挑夫只能在沮喪的在樹蔭底下休息,旁邊就是個茶館,他為什麼不進去,不用解釋。

他後面是個算命攤子。這個細節很有寓意吧。


一頭驢低頭拚命的拉著車,後面兩個人也非常費力。

這與其他不同的五處特殊的細節,展示出來當時貧富不均問題已經很嚴重了。


三、

這是城門旁邊的稅所。出入的商品都要上稅,一個人很不滿意的向收稅的人喊話,好像覺得稅太高了。

這是亭子是「望火樓」,樓上專門有人查看火情,樓下是兵營。可是現在,樓上沒有一個人,兵營改成茶館。

汴京是十二世紀初世界最大的城市,人口已經上百萬了,房屋多以磚木為主,汴京非常重視的預防火災,每個街坊都有座望火樓來觀測火警。樓下駐紮「潛火兵」。


可現在形同虛設。


這是兵營。幾個士兵無所事事的坐在那裡,百無聊賴,或打著盹。最左邊的士兵居然躺著睡覺。院子里的馬吃飽了卧著。

整個汴梁城門樓,城門沒有一個士兵上崗執勤,只有收稅的。

此時,已經是宋徽宗的時代了,離北宋滅亡也不遠了。或許,我們可以看出點原因了。


四、

整幅畫全長五米,中心就是河與橋的交叉點。這橋上和橋下發生了什麼?

橋上,騎馬的武官和坐轎的文官相遇,互不相讓,僕人爭吵起來。突出官場矛盾。

交通混亂居然沒有「城管",也沒有「交警」,他們在打盹呢。社會管理無序和弱化可見一斑。


橋下,是一艘船就要撞到了橋的驚險情景。

船頭上的人緊張起來。船中央的船夫著急放在桅杆,一船夫用竹竿抵住橋身,避免相撞。岸上河橋上的人在旁邊看著熱鬧。


所以,整副畫的主題就是兩個關鍵詞:矛盾和危機。


河面船隻眾多,航道擁擠,如同陸路交通混亂。兩艘民船就要相撞,一船夫趕忙用竹竿抵住另一船身,避免相撞。

畫中的人緊張的神態、動作倒畫得很傳神。


在郊外,一些私船停在岸邊,有人把船上的糧食背進河邊的飯館和鋪子。

富人們開始屯糧,持住了城市的糧食市場,操控糧食價格。我們也就理解了宋徽宗時期,為什麼糧價翻了十多倍。


這對農業社會來說是巨大的毒瘤,而政府卻軟弱無為,社會開始失控。


最後,看看整圖開始部分的神來之筆。


一隊很長的更大的官家踏春回來,前面的一匹馬驚了,直接跑向了市集,後面三個馬夫連忙去追趕驚馬。

只可惜,畫面失色受損,那批馬只剩後半部分了。


市集的人扭頭觀望驚馬,那頭驢子也不安的跳了起來。

一個老太太趕緊去拉路邊的孫子,生怕孩子被馬踏著。危險就在此時定格了。

官馬失驚,百姓危機。這樣情節放在整圖的一開始,當時社會矛盾不協調的寓意一下成為主題。


表面上繁華盛世,實則危機重重,敗象已現。這就是北宋後期的真實情景。

以後的明朝和清朝臨摹《清明上河圖》,則是顏色鮮艷,一片盛世繁華。

《清明上河圖》作者是北宋徽宗時期的張擇端。

他是個有想法的人。


此文已授權《世界華人周刊》,請不要任何形式的轉載,侵權必究。


----------------------------------------------------------------------------------------------------------------------------

有人對麝香的價錢很感興趣,在評論區展開激烈的討論。

好吧,我把麝香問題解釋一下。

麝鹿,分為原麝、林麝,黑色。

林麝,只在我國的陝西和四川才有,因為現在禁止取麝香。所以,林麝,號稱「軟黃金」。屬於收藏品了。

至於有些知友說的價錢,那是原麝。

我國前幾年已經開始養殖,成為一種產業,在東北大量養殖。所產的麝香,價錢和知友差不多。網上也有賣的,不是那麼貴。

黑麝在西藏。

北宋時期,東北和西藏不在管轄之內。所以,當時開封用的是原麝。


這個問題好有意思~這學期修了一門外國美術史,特別喜歡這門課,沒想到答這道題也是剛剛好呢!好久沒有寫長回答了,已經預感到這個回答會變成一個長長長文啦==慢慢填坑~
1.提著畫家頭顱的大衛
卡拉瓦喬堪稱義大利最有個性的畫家,他的名作便是下面這幅《手提歌利亞頭的大衛》:

(卡拉瓦喬《手提歌利亞頭的大衛》)
這幅畫講的故事很「勵志」——少年英雄大衛終於戰勝了敵人歌利亞(傳說中的三大巨人之一),並割下了他的頭顱。眾所周知,詩人喜歡題詩留名,但其實畫家也喜歡在自己的畫里刷存在感。怎麼刷呢?——把自己畫進畫里呀!不過,卡拉瓦喬不是把英雄大衛畫成了自己,而是將自己畫成了那個頭身分家的歌利亞。

(畫中的歌利亞)
卡拉瓦喬是個怪人,性格孤僻好強,還很有攻擊性,尤其喜歡和人「決鬥」(關於卡拉瓦喬那可是說不完的神奇故事==)。畫中歌利亞臉上有傷痕,就是因為卡拉瓦喬在和別人的打鬥中將對方打死了,自己臉上也留下了傷疤,他有意在自己的畫作中將此表現出來,那張極其扭曲的臉也反應出他當時內心的痛苦與掙扎。
2.文藝復興三傑之間的愛恨情仇
達芬奇出生於1452年,17年後米開朗基羅出生,又八個年頭後拉斐爾問世,三人被尊稱為「文藝復興三傑」。其中,達芬奇和拉斐爾都是和和氣氣的好好先生,溫文爾雅,平易近人。米開朗基羅就要有個性得多,他不修邊幅甚至有點邋裡邋遢,對別人也總是沒什麼好臉色,對前輩不以為意,對後生也看不上眼。所以,怪不得三個人的關係是達芬奇和拉斐爾同仇敵愾,一致對外——這個外嘛,自然就是米開朗基羅。

(拉斐爾《雅典學院》)
這是拉斐爾的名作《雅典學院》,畫中皆是各個時代的偉人,正中央的則是偉人中的偉人——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下面這張是放大圖:

(柏拉圖和蘇格拉底)
左側的便是柏拉圖。不過諸位有沒有覺得那標誌性的大鬍子有點面熟?如果還沒有想起來那不妨來看看達芬奇的自畫像:

(達芬奇自畫像)
沒錯,拉斐爾在作此畫時便是按照達芬奇的模樣來畫柏拉圖的。為什麼呢?因為拉斐爾極其推崇達芬奇,可以說是達芬奇他老人家的死忠,好不容易逮著這個機會那還不趕緊表表忠心,「您在我心中就是柏拉圖一樣的人物啊!」
不過表完忠心,也不能忘了老對頭米開朗基羅——這傢伙平日里老是跟我過不去,沒給過我好臉色,最開始還搞得我跟熱臉去貼他冷屁股似的,也得給他安插個角色。不過拉斐爾畢竟是個厚道人,他將米開朗基羅的臉移花接木到了頗為傳奇的赫拉克利特的脖子上。這個赫拉克利特跟米開朗基羅一樣,也是個挺有個性的人——他本來可以繼承王位,卻心甘情願讓給了自己的兄弟。拱手讓江山,終身與哲學相伴。

(畫中的赫拉克利特)
所以說,拉斐爾嘴巴上說討厭米開朗基羅,其實心中對米開朗基羅的藝術才華還是很敬重的。除了這兩位,拉斐爾也沒有把自己給忘了。

(《雅典學院》中的拉斐爾)

(拉斐爾)
右二那個戴著黑色帽子的男人便是拉斐爾自己——沒有借用別人的身份。他以一種旁觀者的目光,靜靜地看著這個智者的世界。
3.珍珠女郎不見珍珠
提起法國畫家柯羅可能很多人並不清楚,但提到《珍珠女郎》這幅畫你一定並不陌生:

(柯羅《珍珠女郎》)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里的少女戴著珍珠耳環,《倒牛奶的女人》里的女人在倒牛奶,或許你會以為《珍珠女郎》里的典雅女子前額也綴著一顆珍珠——不過事實上,那並不是珍珠,而是一片樹葉在她的前額投下的影子,宛若一粒珍珠,這也是這幅畫叫做《珍珠女郎》的緣由。(莫名其妙覺得超有詩意的~)
4.流放者的意外歸來

(列賓《意外歸來》)
這是巡迴展覽派代表畫家列賓的名作《意外歸來》,光看名字實在是叫人浮想聯翩,但這其實一副反應俄國社會革命的畫作。顯而易見,「意外歸來」的便是畫面左方的那名男子,他是一名革命者並被長期流放,身形蕭索,十分疲憊。門口握著把手的是家中的女傭,她看到這名衣衫不整十分狼備得男子顯得很疑惑。

(《意外歸來》局部圖)
背對著我們的是男子的母親,看到被流放的兒子的出現由於太過於吃驚,不由得站了起來。坐在靠牆的沙發上的是男子的妻子,她甚至還沒緩過神來。最為可愛的是兩個孩子的表情,那個小姑娘對這個突然出現的客人充滿好奇,完全沒有料想到這竟然是她的父親,或許男子被流放的時候女孩尚在襁褓之中。她的小哥哥卻似乎對這位不速之客有點模糊的印象,臉上不由得浮現出一絲欣喜的表情。
所有的顛沛流離,所有的悲喜,盡在不言中。
先寫這麼多啦~有空繼續更!


我超愛的大衛霍克尼,著名的同性戀藝術家。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也就是大衛霍克尼年輕時候大環境里同性戀在英國是違法的,
大名鼎鼎的圖靈也是在那個時候因為自己的性取向被迫害致死的。
這幅《大水花》看似只是「空鏡頭」,其實是同性宣言。

這幅畫是大衛霍克尼移居加州之後創作的,看對面椅子的投影能看出來是在加州正午的陽光下。
聲音似乎被排除在外,畫面給人一種窒息的寂靜感。
畫眼就是畫面里的這朵大水花,據說大衛霍克尼當時花了兩個星期去花這朵水花,
按他的話來說,他最喜歡用兩個星期的時間去畫兩秒鐘的事。
再看畫面,游泳池游泳館,藍天白雲棕櫚樹,跳板和對面的椅子好像沒人,
但其實畫面里有人。

我拿紫色筆圈出來的地方有一朵小水花。
小水花暗示著椅子上的人已經潛到水裡,大水花代表跳板上有人剛跳下去,
泳池裡已經有兩個人了。
再看游泳館鏡子里映出來兩棵棕櫚樹,邊上筆直的另外兩棵樹,都在暗示著「成雙成對」。

有人覺得單這樣看不出來是同性宣言,這就需要了解大衛霍克尼的「泳池系列」。
他本人是gay,泳池系列的模特就是他的同性愛人。
不管什麼年代,在什麼場合,畫兩個幾乎什麼都不穿的男人在一起,都是「道德敗壞」的,但是在游泳池這個場合就巧妙的化解了這一切,不管兩個男人怎麼赤裸都變得非常正常,這種隱性的同志宣言就見證了大衛霍克尼的智慧。

泳池系列

《馬男波傑克》中出現的惡搞大衛霍克尼


多圖手機黨慎點

1.《不相稱的婚姻》
創作年代: 1862 年,創作者普基廖夫(1832-1890)
畫面為近景構圖結構。表現的是風燭殘年的老年與一位二八年華的少女的婚禮的場景。這一違背普世價值觀的行為卻在莊嚴又神聖的教堂中劇情。畫家以特寫式的構圖,展開一個結婚場面:神父將結婚戒指戴到一個年僅十六七歲的新娘的手上,而她身旁的「新郎」則是一個可以作她父親的白髮老頭。

老人手持蠟燭,眉毛輕挑,目光落在少女有哭過痕迹的臉上,嘴角的弧度似是有微微的不滿意。

八腳星的徽章?

新娘無奈地低頭,右手無力地拿著蠟燭(與老人的高高抬起剛好形成對比)。她的眼皮浮腫,鼻翼處有淡淡的紅色,顯然是昨夜痛哭了一宵,仍然逃脫不了這種厄運。

新郎的頭上尚有幾根疏的白髮,他臉皮鬆弛,眼瞼塌陷。而右角上那個神父的身影,以細膩逼真的半邊形象,被處理在全畫的暗處。畫家抓住了這種病態的婚姻,揭示了卑劣的社會交易和對婦女的摧殘。

在畫面的背景處,畫家畫了一群參加婚禮的人們。左面年老的婦女斜視著望著新郎,表情冷漠。在她後面的男士似乎在往高里拔尖,想要看看熱鬧。

而右邊的背景處,卻畫了一個面露憤慨的年輕人,其雙手交疊於胸前,目光嚴峻,審視著這幕醜劇。巧合的是,這位年輕人與畫家年齡相仿的佩羅夫神似。而佩羅夫與普基廖夫同於莫斯科繪畫學校學習,早期作品更是以辛辣地揭露社會黑暗現象出名。不難看出這2人在這一時期的理想和抱負是相同的。

佩羅夫(1834-1882,俄羅斯)自畫像 可以看出不相稱的婚姻中,「佩羅夫」更年輕一些,鬍子也沒有這麼茂密(一種猜測,露出唇部是為了更強烈地凸顯心情),但不難看出,壓低的眉眼,鼻子的輪廓都非常相似。

在《不相稱的婚姻》上,所有人物都畫得很大,有的如真人大小,似乎畫家故意把這幕實情展露在觀者的眼前. 畫家揭示了這種病態的婚姻和卑劣的社會交易以及對婦女的摧殘。畫中沒有火災,沒有殺戮,畫的只是在教堂里神父畢恭畢敬地給灑滿香水的將軍——具活的木乃伊,與為了官銜與金錢而出賣自己青春的哭泣的姑娘舉行結婚儀式。

2.沉睡的維納斯

維納斯舉起的手臂和她放在腹股溝的左手形成了一種潛在的性慾暗示。

喬爾喬內把維納斯的身體橫跨整幅畫。 她伸展她的頭,一隻手放在背後作一個長期的連續的坡體,其柔和的曲線呼應的景觀背後的山丘,並建議所描繪的女性與自然之間的某種形式的連接。

維納斯伸出的身影,敦實的比例,通常被認為是喬爾喬內。

3.畢加索畫作的動感解析,原po全面揭示畢加索抽象變形畫中隱藏的秘密 我在這裡簡略地放上幾個典型的。有興趣的盆友們可以自己再看~

這幅畫中是一個動畫物體,處於行走狀態,其最特別的地方是下面有桔黃、白色、綠色三條腿。

現在大家一定可以明白了,畢加索在這幅畫中將行走中的「兩步」合成在一起了。就像在畫卡通片時,為了讓人物和動物動起來,必須按播放的速度將運動中的每一步分解成十幾張圖片組成運動中的每一步狀態,然後在連續播放的時候,你就會看到運動的效果。但是如果播放的速度慢了一些,你就會看到如畢加索原畫中的現象。明白了這一點,再回過頭去看畢加索的原畫,你就會看到這是在表現「運動」。

這兩張圖中,左邊的圖中兩條腿都在下面,但是其中的右腿正在抬起;而在右圖中,她的右腿抬起來了,擱在扶手椅的椅把上。

現在我們可以明白了,畢加索是用一張圖表現出女子坐在椅子上抬腿的一個連續動作,這是個悠閑的、隨心所欲的時光。整個畫面的怪異給了人想像力,這是畢加索的目的。這幅畫因此可以命名為「放肆」。

這幅畫中的人物具有非洲民族的特徵,畢加索去過非洲,非常欣賞非洲民族風俗和藝術特色,這對他後來的藝術創作中產生過很深的的影響。

切割原圖,相信大家看到這兩幅畫會有一種震撼的感覺,原來在一幅畫中隱藏著這麼美麗的兩幅畫。原畫中切割臉部的兩條斜線消失了,其實還存在,只是在畫中形成了男子的鼻子和女子的頭髮和嘴。

粗看畫中人是一位高雅的女士,眉含春意、目呈笑意,很美麗,但是如果仔細的觀看這幅畫,就可以發現存在許多問題,主要是畫中的一切,左右都是不對稱的。

從上往下看,帽子的形狀有點怪,而且不對稱;

臉部左邊和右邊的形狀不一樣,一邊是圓形的,一邊接近直線。顏色也不一樣,中間是淺藍灰,左邊是透明的黃色,右邊是白色的;

頭頸偏離中心。

波浪般的頭髮兩邊的顏色和長短也不一樣;

兩邊的衣領顏色不一樣,上面的圖案也不一樣;

關鍵的是畫中人的左右眼睛不一樣,右邊是扁扁的半圓形,左邊是開放的三角形,與正常人的雙眼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相同的特徵;

嘴唇的畫法很奇怪,既有一個黑色線條勾勒的明確的嘴唇,又有用很淡的顏色勾勒出的另外一個嘴唇的輪廓。

所有的一切不對稱的地方都不存在了,一對青年男女,男士俊雅,女士美麗。帽子、服飾,色彩和圖案是那樣的協調。

這幅原畫可以稱作《畢加索和他的愛人》,因為這兩位雖然在畫中衣著華麗,如貴族一般,其實仔細去對照,你會發現,這位男士的臉型與畢加索青年時期相似,而那位女士的臉型是畢加索終生喜歡的多位情人一樣的圓臉型、大眼睛。

4.鏡子中的奧妙

畫中人是在尼德蘭的義大利商人阿爾諾芬尼和他的新婚妻子。作品以細緻入微的筆法再現了人物的容貌和室內的景物,被譽為美術史上劃時代的作品。

現實:阿爾諾芬尼夫婦的手勢表示互相的忠貞,托著妻子的手表示丈夫要永遠養活妻子;而妻子手心向上表明要永遠忠於丈夫。

華貴衣飾表明人物的富有;畫面上方懸掛的吊燈點著一支蠟燭,意為通向天堂的光明;畫的下角置一雙拖鞋表示結婚,腳邊的小狗表示忠誠,女子的白頭巾表示貞潔,綠色代表生育,床上的紅顏色象徵和諧,窗台上的蘋果代表平安,牆上的念珠代表虔誠,刷帚意味著純潔;畫面中間帶角邊的圓鏡代表天堂之意。所有這些象徵物既有基督教的信仰,又有世俗的觀念,描繪極為細緻。

貴族臃腫的衣飾是尼德蘭市民階層中一種富有者的裝束。

在背景中央的牆壁上,有一面富於裝飾性的凸鏡,它是全畫尤其值得觀者注意的細節。鏡子所代表的是暗示的,心照不宣的意義。對比現實所表現出來的,鏡子中的影響可能更為真實。

鏡子內:新婚者的背影,還能看見站在他們對面的另一個人(畫家本人)。鏡框帶有10個突出的朵狀方形,每個方形內又置一個小圓形,每個圓形內畫一幅耶穌的故事畫,圖像細小到難以識別。鏡子上方還有畫家的簽名。

金屬質感非常強烈。

放大了發現,象徵忠誠的小狗不見了,而女子綠色的衣裳由於光線的原因也失去了原本靚麗的顏色,微微偏向黑色。難道在表面上我們看到的忠貞以及洋溢的無限幸福是一種假象?

這時我們放大了這對新人的表情,發現他們的視線並無交集,竟然與作品在大基調上表達的歡快格格不入。

5.暗藏的解剖歷史

米開朗基羅是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畫家和雕塑家。然而雖然他有一個光明的正業,他卻決定跟不對盤的基佬達芬奇學習偷屍體解剖。然而他似乎不像達芬奇那樣整天手上拿著本notebook寫日子一般地記錄研究成果,而是更偏向於隱晦地在大廳廣眾表達出自己所知的。

如上圖所示,《創造亞當》中,從天飛來的上帝,將手指伸向亞當,正要像接通電源一樣將靈魂傳遞給亞當。而祂火紅的袍子所創造的形狀正是人的大腦。上帝一把昏沉的亞當提醒,理性就成了人類意識不停運轉的「器」。

這一幕是不是跟lucy那一段非常神似呢?神學的開始是科學,而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6. 達芬奇的密碼 這一部分會是我在本次回答中最長的一段。原因大家也都知道,對於達芬奇畫作隱藏之意的猜測有非常非常多種,然而網路上的版本大都不夠完整。我本人非常喜歡達芬奇,所以買了許多有關他畫作的書籍,以及作品列印珍藏版,也看了不少的視頻,可以說對他小有研究。以下是我整理的所有online可以找到的資料,以及自己的猜想。(可能會需要很久才能更完。。因為實在有很多。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收藏一下,點個贊喲~)

6.1.1蒙娜麗莎的微笑
part 1. 這個微笑奇妙在哪裡?

《蒙娜麗莎的微笑》已經永遠和「神秘莫測」這個詞聯繫在了一起。
達?芬奇採用他自學的「立體渲染法」混合多種顏料來作畫,特別著重渲染了主人公的眼角和嘴邊。人們認為,這種技巧創造出了一種「神秘微笑」的幻像,根據觀察者位置的不同,這微笑會時隱時現,若有似無。觀察者的視線從主人公的眼睛轉移到嘴角需要幾納秒,微笑似乎就在這一瞬消失了。

為了更科學地判定蒙娜麗莎的情緒,2005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了「情緒識別」軟體來判斷主人公的情緒。這一技術由阿姆斯特丹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聯合研製,並在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這一變幻莫測的微笑中帶有83%的喜悅,9%的厭煩,6%的恐懼,2%的憤怒和1%的無情緒,但沒有驚訝的情緒。

過去的十年中,在這幅畫創作500周年之際,人們對其進行了激光掃描和紅外光檢測,並採用數字技術對其進行了剖析,為的是找出一些可能隱藏其中的秘密。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期刊《雷昂納多》上,物理學家迪奧戈?奎羅斯?康德用科學方法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研究。他解釋說,主人公眼睛和嘴周圍層層的混合顏色同人的眼睛開了一個玩笑。當人眨眼的時候,少量光過濾到視網膜內。根據光亮度的不同,眼睛會看到多種顏色的不同組合。記住,藝術家達?芬奇同樣具有科學家的頭腦。或許他是有意將蒙娜麗莎的微笑畫得忽隱忽現的。

蒙娜麗莎的左眼經放大之後顯示出其眉毛區域有細微的一筆,柯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是一名工程師和科學家,因此我分析事物的角度立場必須客觀符合邏輯性,從邏輯上講,蒙娜麗莎不可能沒有眉毛或睫毛,我發現她有一根像頭髮一樣精細的眉毛。」另一個被揭示的謎團是蒙娜麗莎的右手姿式,她的右手放在腹部上,柯特稱這是第一次畫家呈現這種姿態的手部動作,許多畫家儘管按照原型摹擬了《蒙娜麗莎》,並對其右手動作進行了細緻摹擬,但是他們卻無法理解為什麼達芬奇會採用這種表現方式。

柯特指出,他發現右手腕後面的顏色與蓋在蒙娜麗莎膝蓋上的披蓋顏色十分相似,由此他得出一個結論——蒙娜麗莎的右手前臂和手腕各夾著披蓋的邊角,同時她的右手腕比左手腕稍高一些,通過紅外線觀察,可顯示她的手中拿著類似薄毯的覆蓋物。

6.1.2====隱藏的動物,七宗罪的顯示?====

猴子

獅子

鱷魚/蛇?

山羊

七宗罪:
一)好色 - 山羊 (憤怒騎獅,淫亂騎山羊 - 《仙后》)
二)暴食 -
三)貪婪
四)懶惰
五)憤怒 - 獅子(憤怒騎獅,淫亂騎山羊 - 《仙后》)
六)嫉妒 - 蛇 (達·芬奇的筆記中有一段對於妒忌的描述:「要讓她的心臟彷彿被一隻大蛇所噬咬。」)
七)傲慢

從已得知的三種動物中,我猜測達芬奇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七宗罪。然而猴子的出現我暫時無法給出解答。
而不僅僅達·芬奇一人這樣在畫中隱藏圖像,在提香和拉菲爾以及西斯廷教堂的壁畫中,也都能發現類似的做法。

蒙娜麗莎的眼睛和鼻子周圍的影子圖案很像棕櫚樹,畫家用棕櫚枝和橄欖枝傷害了她的眼睛,用月桂樹和櫻桃樹傷害了她的耳朵,意味著對於蒙娜麗莎來說,勝利和真理令人厭惡。

===============

6.1.3. 是誰?

1。達芬奇自己
數字分析發現,達?芬奇的面部特徵同畫中這位女士的面部特徵幾乎完全一致,用電腦技術轉一下角度,線條是完全重合的。這足以使至少一位研究者相信,事實上這幅畫是達?芬奇刻意掩飾的自畫像。

至於達·芬奇為什麼要把自己畫進一個永恆的女性形象,一種解釋是因為他要用這種方式隱晦地挑戰以基督教為代表的西方男性霸權話語。

蒙娜麗莎是一個雌雄合體,這是達·芬奇心目中人性最理想的結合方式,男人和女人平等地融合在一起.從字源上來看,古埃及的生殖男神Amon,生殖女神叫Lisa,稍微玩一點變體的遊戲,合在一起的話,就變成了Mona Lisa. */(另一種說法)

*Amon是代表男性生殖的神,形象是一個長著公羊頭的男人(我們現在所說的『性衝動』的俚語,就與他那捲曲的羊角和性亂交行為有關)。
在埃及傳說中與阿蒙對應的神是伊西絲(Isis),她是代表女性生殖的神,古代文字曾將其讀做L』ISA。

2。麗莎·迪·格拉爾弟尼

義大利歷史學家西爾瓦諾·溫切蒂和另一位考古學家正在Sant』Orsola修道院遺址挖掘屍骨

研究人員對16世紀義大利佛羅倫薩貴婦麗莎·迪·格拉爾弟尼的骨骼DNA測試表明,她可能是《蒙娜麗莎》作品中的原型模特。

歷史學家西爾瓦諾·溫切蒂從骨骼提取DNA,將與已證實她的親屬骨骼DNA進行對比,如果DNA匹配成功,溫切蒂教授將基於格拉蒂尼的頭骨製作一個3D面孔模型,製作過程會使用《蒙娜麗莎》作品中該女性面部詳細細節。

麗莎的丈夫死後,她當了修女,死於1542年,享年63歲,屍體埋葬在修道院祭壇附近。

3 。妓女?
那不勒斯的卡羅維斯教授認為,畫中的蒙娜麗莎不是良家女子,而是那不勒斯的一名高級妓女,達芬奇捕捉到了一名職業誘惑者的微笑。或許這種說法有其可信之處,因為達芬奇在佛羅倫薩期間的確是各種風月場合的常客。

4 。達芬奇來自東方的奴隸母親

-
據史料記載,一日,達芬奇走在街上,被一個微笑女子的嘴唇所深深吸引,於是,他把那個女子帶回自己的畫室,用繪畫的技巧,力圖使那一刻的記憶變成美學的永久思考,因為這個微笑喚醒了他心中長久以來沉睡著的東西———很可能是往日的一個記憶。這個記憶一經再現,就不能再被忘卻,因為對他來說實在太重要了。他必須不斷地賦予它新的表現方式。

達芬奇為何會被一個微笑女子的嘴唇所深深吸引呢?因為這使他想起了母親的嘴唇及其當年的深吻。

據史料記載,小時候每當達芬奇發怒時,母親都會用親吻來安慰他,堵住他想要說的話。換言之,達芬奇的許多內心壓抑都是通過母親的深吻來加以釋放的。母親的親吻對達芬奇影響之大,以至於他一生從未親吻過自己母親以外的女人。

而這種戀母情結,致使他幾乎每一張畫作,都一定程度是在塑造母親。(在達芬奇流傳至今的油畫作品中,有一半是在畫聖母聖嬰)
-

為什麼說是中國人?

文藝復興早期,義大利和西班牙有很多來自東方的奴隸。

達芬奇的生活和作品的某些方面能證明他和東方有聯繫。例如他用左手從左向右寫字,而且他居然還是素食主義者。這幅畫里似有中國風景。

達芬奇的父親有一個非常有錢的客戶,那個客戶有個叫做卡特琳娜的奴隸。根據歷史資料顯示,達芬奇的母親是當地的農民,並且就叫卡特琳娜。這個女奴曾經生下過一名叫做萊奧納多的嬰兒,達芬奇的「女奴母親」凱特里娜生下他不久,達芬奇的父親西爾皮埃諾就將她許配給了自己手下一名叫做安東尼奧迪皮羅德瓦卡的男僱工。1452年達芬奇出世之後,她即從文獻上消失。她從此不再於當地工作。

5。達芬奇的同性戀人?

猜測:蒙娜麗莎其實是達芬奇的學徒,該學徒不但是名男人,而且可能與達芬奇是一對戀人。

==========暫封================ 達芬奇畫作,梵高畫作,珍珠女郎待更新


我來說說關於《蒙娜麗莎》的最新研究,純乾貨!帶你認識《蒙娜麗莎》鮮為人知的方方面面!
此文根據「天才達芬奇」展覽整理,對展覽圖文稍作修改搬運至此(修改了個別地方的翻譯)。

一、基礎信息
1、畫作實際尺寸為77x53cm,比四張A4紙略小;
2、Mona 採用的是英語系國家的拼法;而 Monna 是義大利的拼法,也是法國盧浮宮建議的拼法;
3、蒙娜麗莎的法文名為 la Joconde ,義大利文則為 la Gioconda ,畫作在盧浮宮的名字為「Francesco del Giocondo 之妻,Lisa Ghererdini 肖像」;
4、在達芬奇眼中,這是一幅未完成的畫作,從1503年開始創作並計劃於1514年完成,直到1519年達芬奇去世,該畫都在他身邊,在這期間達芬奇不斷地對其重新潤色和修改;
5、1516年,達芬奇受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之邀去往 Amboise 王宮城堡附近的 Closluce 工作時,將此作運往法國,國王在1518年以4000埃居買下,至此,這幅畫便落入了法國人之手;
6、19世紀早期,拿破崙得到此畫,並將它展示在寢室和浴室內,這使畫中蒙娜麗莎的眼睛和下巴處的亮光漆受到水汽破壞;
7、1911年,一位義大利籍的盧浮宮員工將畫作偷走,並潛逃至義大利達兩年之久,當時無人知曉是何人所竊,甚至連畢加索也被牽連在內而受到警方調查;
8、竊賊文森佐·佩魯吉亞是在意圖銷贓給佛羅倫薩的 Uffizi 畫廊時被捕的,他希望能讓《蒙娜麗莎》重回佛羅倫薩,他愛國的精神在義大利受到擁護,只關了幾個月就被釋放。最近發現,文森佐·佩魯吉亞是一名油漆工,一次不小心在原作上留下一點極其微小的橙色油漆;
9、《蒙娜麗莎》在19世紀之前名不見經傳,19世紀象徵主義運動興起以後,藝術家們才開始推崇此畫,推崇的另一原因也在於這些藝術家們對畫作中神秘女性魅力的關注;
10、1956年,畫作下方被人注入強酸,嚴重損毀了畫作。同年12月30日,玻利維亞青年 Ugo Ungaza Villegas 向此畫拋擲石塊;
11、1962年12月到1963年3月中旬,法國政府將畫作出借給美國華盛頓國家博物館以及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
12、現今規定,《蒙娜麗莎》不得移展。

二、紅外線下的細節
這是紅外線下的《蒙娜麗莎》。紅外線具有穿透畫作內層的光學性能,以此可以揭露每層顏料下諸如潤色、修復、描繪等細節以及顏料下方的草圖等。(建議點開大圖。因圖片壓縮,可能部分細節並不能得到很好的顯示)

1、《蒙娜麗莎》是畫在白楊木畫板上的,且可完全透視。從上圖可以看到畫作的分層範圍及前置作業(石膏底),此畫板未被切割過;
2、上方的天空經過修復,並且經歷過多次細微的修改;
3、畫板後期產生了開裂,經過了二度重疊修復;
4、頭部精緻的雙層頭紗有時會被誤認為帽子;
5、眼角和下巴的污漬是亮光漆造成的意外,這一點駁斥了蒙娜麗莎帶病在身或膽固醇過高的假設;
6、蒙娜麗莎的面部表情,尤其是她的眼神,與我們今日所見有極大差異;
7、嘴唇與眼部的皺紋減少,可能是因修復或顏料亮度隨時間流逝而褪色所致;
8、蒙娜麗莎的臉部原本比今日所見更寬一些,現在的畫作並不能完美地表現出達芬奇最初的構思和表達;
9、蒙娜麗莎的微笑更為明顯,也更加燦爛,這或許是達芬奇最初預想的蒙娜麗莎;
10、頭紗的線條比我們今天看到的更加清晰,這或許是因達芬奇想採用強調強調頭紗飾邊的畫法;
11、頭紗是在風景畫完之後用透明的淡色以「加光術」畫上去的。從這點可以得知達芬奇的作畫順序、技巧以及「透明淡色」加光的繪畫技巧;
12、從肉眼看不到的交錯也可以印證頭紗是後來增添的事實;
13、此處的交錯與底圖(草稿)的皺紋褶皺一致;
14、蒙娜麗莎洋裝上的蕾絲清晰可見;
15、有些顏料會隨時間流逝而變得透明,此位置便是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而變得透明;
16、左側柱狀物是草稿;
17、此欄杆的材料源於一種施工用的鑲木地板;
18、頭紗底下的右側扶手以及扶手椅上的圖案清晰可見;
19、1956年,一位狂人丟擲石塊砸壞畫作。後對畫作手肘部位進行了修整,此處可以看到修整的細節;
20、達芬奇並未完成右手手指的繪製;
21、達芬奇後來改變了主意,移動了左手食指與中指的位置;
22、蒙娜麗莎膝蓋上蓋著毯子,毯子橫跨微彎的手腕,經證明,豎直的手部是為了遮住肚子;
23、蒙娜麗莎的手指將毯子的褶皺收攏在指間,這也印證了上一條的發現;
24、扶手上的小圓柱清晰可見;
25、《夢娜麗莎》一共有4層,也就是說,達芬奇一共畫了4個版本的肖像畫,這4幅肖像畫是重疊在一起的。

三、創作過程
1、創作一份對象未知的肖像畫草稿,尺寸比最上一層的成稿要大,對象的姿勢大致類似;
2、用一幅《佩戴珍珠髮飾的肖像畫》(Portrait with Pearls)覆蓋了最初的草稿,根據內容可以猜測,描繪的對象是女神、聖女或聖母瑪利亞;
3、創作了後人看到的《麗莎·蓋拉爾迪尼肖像畫》,畫家喬爾喬·瓦薩里(Giorgio Vasari)根據1502-1506年期間佛羅倫薩服裝和髮飾潮流記載下來。
4、創作出今日所見的《蒙娜麗莎》,頭部和眼神開始更偏向觀眾的位置,肩部右移,頭部和身體上覆上一層面紗,以遮住之前的衣著和髮飾。
以下為四幅畫像,(圖片可能會有色差)

該草稿更像是一次實驗,達芬奇並沒有形成明確的構思。例如:扶手有兩個版本的畫法。因技術的限制,並不能重繪消失的內容,所以只能大致展現留存的圖像,即達芬奇無意間留下的內容,所以很難判斷達芬奇是否完成了這幅草圖。
①尺寸和位置
根據頭、臉、雙手、右側袖子以及扶手,基本可以判定初稿的尺寸要大於《麗莎·蓋拉爾迪尼肖像畫》。在最後的畫作中,扶手只剩下畫作右側邊緣處的一小塊與左肘平行的曲線,但僅僅通過這些有限的細節我們便可斷定出扶手的位置和蒙娜麗莎雙手的位置並不協調。
目前無法得知達芬奇創作這份草圖的意圖,但 Cotte 認為它是第二層畫(《佩戴珍珠髮飾的肖像畫》)的草圖。雖無法判定具體的創作日期,但可以肯定的是該草圖出現在1503年10月之前,即首次出現《麗莎·蓋拉爾迪尼肖像畫》書面記載之前。
②面部和鼻子的輪廓
面部的輪廓略微超過了陰影區域,可以看到,蒙娜麗莎頭頂周圍有一條黑帶,這部分的邊緣模糊不清,尺寸大過如今我們看到的肖像畫。從這一區域被抹去的部分可以看出,達芬奇曾試圖修改這幅草圖得到第二張畫作。
根據變暗的區域,可以粗略判斷出眼睛的位置(位於最終的《夢娜麗莎》畫像中眼睛正上方。也可以推斷出鼻子的位置,最終的鼻尖恰好與稍微彎曲且清晰可見的水平線平行。
③右手
初稿中的右手位於蒙娜麗莎右手的水平面以下,該部分的輪廓比頭部輪廓清晰很多,可以看出只露出了三根手指,而小指因達芬奇的塗抹與修改而消失。
草圖中的右手比現存的《蒙娜麗莎》畫像中右手大得多,正好與更大的肖像整體圖一致。手指確定無疑指向扶手,而扶手位置比最終成稿中的位置稍低。左手手指向下延伸試圖抓住一塊手帕或者蓋住膝蓋。

這是第二層,這幅畫作存在大量與我們看到的《麗莎·蓋拉爾迪尼肖像畫》或《蒙娜麗莎》沒有任何聯繫的珍珠髮飾。在16世紀早期義大利北部的聖母像中,經常可以看到這些精緻的頭飾。顯然,達芬奇將這些未能完成的髮飾部分煞費苦心地在下一層將其掩蓋起來。
①修改後的扶手
草圖中出現的扶手在《佩戴珍珠髮飾的肖像畫》中又進行了改動。畫像整體縮小,相應地,達芬奇也要減小扶手的大小,此肖像畫中的扶手和《麗莎·蓋拉爾迪尼肖像畫》(第三層)中的一致,可能是現存《蒙娜麗莎》的第一層底。
②發卡
在蒙娜麗莎頭部右上方可以看到一個發卡,而這個發卡很可能就是16世紀流行的樣式。
③十二個發卡或珍珠
蒙娜麗莎頭頂周圍還有其他十一個發卡或珍珠,這些微小的發卡痕迹至今可見。
④右手
在曹高中只能看到下移的試圖抓住毯子的食指和中指。《麗莎·蓋拉爾迪尼肖像畫》(第三層)中的小指和無名指也在延續這個動作。
⑤五角星
畫作中最暗的扶手下方能看到多個五角星。這些符號是聖潔的象徵,在1490-1520年間的佛洛倫薩繪畫作品中,五角星常常能在聖母瑪利亞的衣服或斗篷上看到。這是證明該肖像畫描繪的對象是女神、聖母的重要證據。

該層即為廣為流傳的故事中佛洛倫薩富商 Francesco del Giocondo 之妻的肖像畫,同時也包含了更加豐富的細節,專家通過技術手段對此層進行了重繪。相對於蒙娜麗莎,她的面部更有女人味。她的姿勢同最上的蒙娜麗莎不同,而是朝向自己右側。她的衣著和髮飾反映出1502-1507年間佛洛倫薩的時尚潮流,她的頭髮通過一塊圍在前額上的絲網罩固定,這和蒙娜麗莎暗色的面紗不同。她的衣著以漂亮的綢帶裝飾,並留有寬鬆的敞口。這是典型的佛洛倫薩上層貴婦人的形象。
①頭飾
頭髮之中一塊發亮的區域很可能對應一個絲網刺繡罩,這是一種非常精緻的發罩,是當時流行的發行特徵。
②面紗
該層肖像畫中,辮子構成了頭髮的輪廓,正好包住前額。通過頭部的位置可以確定頭髮的位置,進而可以確定畫中肖像的頭部是朝右的。而最上層的蒙娜麗莎頭髮輪廓平行於面紗的輪廓,而這與該層肖像的輪廓不同。這是確定蒙娜麗莎不是最初的貴婦人肖像畫的重要證據。
③眼中的十字交叉
該層肖像畫中,雙眼中心各有一個X形交叉,這一類型的十字標記常被畫家用來標記眼帘的分割位置,從而確定眼睛的中心點。此十字交叉的位置與蒙娜麗莎的眼球中心並不對應,左側的尤其遠,這表明該十字交叉並不是為了標記蒙娜麗莎眼睛的位置。

從《麗莎·蓋拉爾迪尼肖像畫》(第三層)到《蒙娜麗莎》的轉變並不單單是對舊作進行細微調整和修正,達芬奇採用了一種自創的方法重新創作。他使用幾層伯伯的透明塗料,在不徹底清除舊作痕迹的情況下將《麗莎·蓋拉爾迪尼肖像畫》轉變為另一幅作品。兩層顏料結合併發生相互作用,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蒙娜麗莎》。
達芬奇採用茶色的釉料進行面部變換,採用透明的銅銹對髮飾和衣著進行變換。雖然《麗莎·蓋拉爾迪尼肖像畫》逐漸淡去並被部分掩蓋,但其中的部分內容仍能被肉眼看到,從而影響著《蒙娜麗莎》的視覺感受,這一革命形的多層技法很可能是《蒙娜麗莎》存在神秘感的重要原因。
①眉毛
《蒙娜麗莎》那似有似無的眉毛一致另藝術史學家頭疼,因為達芬奇是眾所周知的完美主義者,他作畫時格外重視細節,哪怕頭髮絲也不會放過,而他所有的肖像畫作品都有睫毛和眉毛。最終的分析表明,蒙娜麗莎確有眉毛,這在2007年的多光譜圖圖像中得到證實,新近的發現表明眉毛是蒙娜麗莎的,而非上一層中麗莎·蓋拉爾迪尼的。因為光譜下的眉毛出現在麗莎·蓋拉爾迪尼的眼白處,而與蒙娜麗莎的弧線完美對應。
②左手
最新的發現解開了蒙娜麗莎怪異的雙手擺放這一最具爭議的問題,即蒙娜麗莎左手的手指看起來像是要抓住膝頭的毯子,但總感覺不太自然。
現今的發現反映出達芬奇試圖摒棄自己最初的創作念頭,即用左手握住膝頭上的某些東西,而是塑造了一種平靜、安詳的狀態,從而與蒙娜麗莎平靜、微笑的臉龐協調一致。新作中的食指和中指位置稍稍上移了一些,右手乾脆放在扶手上,這些都營造出一種平和、放鬆的神態。重申:此文搬運自「天才達芬奇」展,侵刪。
另,因未取得授權,此文只許看不許轉(⌒▽⌒)


阿爾布雷特·丟勒的《憂鬱症I》
阿爾布雷特·丟勒是德國中世紀末期、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油畫家、版畫家、雕塑家及藝術理論家。

這是他的這幅版畫作品《憂鬱症I》。

奧妙之處在於右上角的4*4四階幻方。

人物身後的方格是著名的丟勒幻方,也是最早期的幻方之一。幻方中橫向縱向以及斜向之和都得34,四個象限中數字之和、中間四個數字之和以及四個角數字之和也得34,更令人驚奇的是丟勒在最後一橫排的中間嵌入了15、14兩個數字,剛好組成了該畫創作的年份1514年。

圖片來源http://78we.com/871490795/blog/1439188581

畫作背景
這幅畫作於1514年,是在德國宗教改革的前夜,它多少渲染著一種時代轉變的精神,可能畫內滲透著的某些哲理因素與此有關。上述這些複雜的細節似乎也包含著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自然與人生探索的象徵意義。

達芬奇說:「能夠真正欣賞我的作品的人,沒有一個不是數學家。那些不相信數學是極其精確的科學的人,是昏庸之輩,他們也不可能澄清而只能日益加深詭辯中的矛盾。」

也許這也是丟勒喜歡數學遊戲的原因之一吧。


再給大家補充一個據說是最偉大也是最完美的幻方:富蘭克林八階幻方
就是18世紀美國最偉大的科學家、政治家 Benjamin Franklin.


The Glass of Lemonade
Gerard Ter Borch

一男一女在用一種奇奇怪怪的目光對視,房間看起來像是女人的閨房。
其實lemonade根本不是主題嘛。
後面老婦人輕拍女人的肩膀。
"He is a nice guy, and more importantly, UNMARRIED."

攪的不是Lemonade,而是你的春心蕩漾。
噫~(????ω????)
手中為什麼多了一根火把。
單身狗在情人節看這幅畫也是不要不要的。

畫面右下角卻有一個神奇的物品。

看到了嗎。

「我覺得這表達的是:婚姻是男人的監獄。" 」
我的藝術史老師如是說道。

手中的火把依舊熊熊燃燒。

——————————————

發現大家好熱衷於找名畫中畫家的自畫像啊攤手。

那來看看這個。夠有名了吧。

The last day of Pompeii
Karl Bryullov

圖中畫家的角色就是以本畫作者Karl Bryullov為原型。

就是這個頭頂畫具的人。

這幅畫的背景故事比較有名,首先是以一個逃出龐貝的人留下的記錄為題材。名字忘了有時間查一下。

這就是那個人和他的母親。

其次畫家的哥哥是個建築師,原來被拉去看過龐貝的古迹,所以畫中所有的建築都是在廢墟的基礎上復原出來的。

一直很喜歡這個雕像倒塌的細節。

暫時這樣,想到再補。

—————————————
今天去Tretyakov Gallery正好看到了《不相稱的婚姻》

就我一個覺得這個新娘長得很像維多利亞嗎。
----------------------------------分割線-------------------------------------

The story of art里貢布里希提到了丟勒的The Nativity

「One must look carfully to discover one of the adoring shepherds in the background, and one almost needs a magnifying glass to detect the traditional angel in the sky who announces the glad tidings to the world.」


很多藝術家都喜歡把簽名藏起來,最甚的就是范寬。

《溪山行旅圖》范寬把簽名藏在右下角的樹叢中。這個簽名直到1958年8月5日才被李霖燦(時任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發現。李霖燦採用了網球法,也就是把畫面分成若干個小格,一個一個看,才發現了范寬的簽名。


一個暗示良家婦女其實是娼妓的小細節…

圖為waterhouse的in the peristyle,1874,布面油畫。(不過 說某位維多利亞時期過氣畫家的早期作品是名畫還真是不敢當…)

這幅畫,乍一看,很好,這很古典。
作畫時間是19世紀70年代,法蘭西第二帝國已經不在了,也錯過了greek revival最火的時候。

椅子上的圖案是龐培古城壁畫第三風格,從這一點可以初步判斷這幅畫的setting是古羅馬日常居家環境。
龐培古城的考古熱是從18世紀到十九世紀中期,waterhouse依然是在炒前些年的冷飯。

畫中的女人正在喂鴿子。維多利亞時期的畫家經常通過畫女人喂鳥的場景,來體現她們「angel of the house」、撫養者的角色。另外值得指出的是,馴良的,富有傳統女性美德的女子常被稱為鴿子(dove)。

鴿子和中景中的玫瑰是維納斯的象徵,也許暗示著這個小姑娘正沐浴著愛河。結合整幅畫非常domestic的setting,姑娘可能正待在未婚夫家裡。

但是,大門上的裝飾指出了解讀這幅畫的另一個方向。圖片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隱隱約約看到一隻波濤中的美人魚(很好,這很克里特島)。
美人魚常常和不正統的性聯繫在一起。
很可能暗示著,這個地方是個妓院,而姑娘是這裡的性工作者。


說個印象深刻的吧。

心機的楊·凡·艾克(Jan Van Eyck).

眾所周知,大量古典肖像油畫,都遵循僱主下單,然後畫家進行創作這個模式。

這一天,網紅小楊。不對,應該是老楊了。

畢竟被後人譽為「油畫他爹」的老楊,什麼風浪沒見過,後世出來的這些個大師啊,一顆賽艇。


我們回到這一天。這一天,
老楊接到邀請,給一個土豪騎士畫張結婚畫。

這種小事,還需要勞煩我出手嗎?
知道荷蘭的菲利普公爵嗎?我和他,談笑風生。


但若是隨隨便便對付過去,江湖上就會
有人造謠說我不行了。他們總是想搞個大新聞。

身為長者,是時候讓小輩們見識一下,哪怕一張結婚畫,沒有什麼教皇登基、什麼皇帝加冕這些外部加持,我老楊一樣可以搞出讓世人膜拜的傳世之作。


搞定。

看這金屬質感。

看這蓬鬆的毛髮。

看這通透流光的老天珠。

看這魔幻現實主義的人物造型。

好無聊啊,這就畫完了。

無敵是多麼寂寞。

喲西,這畫成色可以,值得我老楊留個紀念。


先簽個名。

不對,差點漏算了,要是以後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怎麼辦?辣我的名字別人不就認不出來了?

嗯,把我老楊的樣子也畫進去好了。

你們只須銘記在心。

(圖片像素有限。據聞在原作中,老楊的面目清晰可見。)

haha.


樓主所提到的畫是這幅:

維米爾, 讀信的年輕女子, c.1657, 德雷斯頓 (圖片來源: RKD)

樓主所說的x光照射之後的便是這個樣子嘍

背景中被抹掉的丘比特在另一張畫中又出現了:

Johannes Vermeer, A Lady Standing at a Virginal c. 1670-1673,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背景中的丘比特是原始設計。維米爾作為經常塗改自己作品的畫家,在最終版本中塗掉了這張丘比特的畫像,其實還有這位女子身後的椅子,取而代之的是這個綠色的帘子。背景牆上的丘比特自然證實了這幅畫的主題,愛情,而這位站在窗邊專註讀信的女子,自然是被心上人的信箋攫住了全部的心力。

在這幅畫中最有意思的地方並不在於維米爾抹掉了那張丘比特,而在於17世紀的鑒賞家和收藏家是不自備X光眼的,那麼維米爾是通過什麼傳遞出,這位女子在讀一封情書呢?

是窗下牆角的那張空椅子。這才是這幅畫中真正的暗喻,用一張空椅子,向觀看者傳達了這裡本應坐著的人-- 這位女子的情人。

這個畫面由觀看者自行腦補,不過維米爾自己用另一幅畫給了個答案。

Young woman with a cavalier, c.1658-60, 48x43cm. The Frick Collection, New York

在這幅畫中,還是在座的女子的裝束和那位窗邊讀信的女子十分類似,而在這張畫中椅子的樣式也還是那種被稱之為「西班牙椅子(Spanish chair)」的椅子。這才是這樣散發著荷爾蒙主題的畫作的完整版。維米爾的那幅在床邊讀信的女子,可以說是像藏頭詩一類的手法,讓觀者捕捉畫面空氣中瀰漫的愛情的味道。

對於17世紀的鑒賞家來說,一幅關於愛情或者情愛或者其他羞羞的主題的畫來說,標準式樣便是這樣男女同處一室,聊聊天(比如上圖),彈彈琴(比如下圖,注意桌子上的樂譜):

喝點小酒:

牽牽小手,

這些畫的畫面感太強,17世紀的觀者和鑒賞家太過於熟悉,以至於在抽離這些畫面的男主角,僅剩一張椅子留一點點小暗示,17世紀的觀者都能夠馬上自行腦補完成:畫中的女子是為情所困。

比如下圖,有了這張空椅子,這位彈著魯特琴,凝視窗外的女子到底為什麼牽動情思,就一目了然啦!

下圖這位寫信的女子也一樣,有了這把椅子,我們可以說,這丫頭寫情書真認真啊!

同樣讀信的還有這位:

具體她是不是懷孕了,藝術史學界還有爭論,有學者說你看那肚子,肯定有了啊,有學者不同意了,說你怎麼知道衣服之下一定有肚子呢,人家衣服就那風格的,在當時那叫晨衣,晨衣懂不懂!(有的時候看藝術史學家們在文章里吵架還挺好玩的,具體可以參看愛爾蘭國家美術館幾年之前的特展《Love letters: Dutch genre paintings in the age of Vermeer》)

除了維米爾之外,其他17世紀的民俗畫家也在用同樣的手法來暗示這位雖然沒有在畫中但卻無處不在的「缺席的小情人兒」。

比如:對鏡梳妝為哪般~~

Gerrit Dou, Woman at her toilet, 1667. 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 Rotterdam

思念不要更明顯!

Caspar Netscher, Woman with a Letter, 73.5x59.5cm, Private Collection, U.S.A.

就沖那把椅子,就知道你在看情書,嘿嘿

Pieter de Hooch, A woman reading a letter by a window,1664. Szépmüvészeti Múzeum

當然啦,對於維米爾以及上面幾位文藝小清新畫家來說主要是畫愛情、情愛的居多,羞羞的事情就只能交給更加通俗的揚·斯汀了。

揚大哥平時的畫風是這樣的(右邊那位笑的最歡的拿著煙斗的就是他本人嘍!):

可以看出來,揚大哥是個粗人。但是畢竟是17世紀,畫羞羞的事不能太露骨,畢竟也還是名畫家是不是,那麼揚·斯汀怎麼畫的呢?畫姑娘啊!

別想歪了,畫的是姑娘看醫生,也就是下圖:

請看右下角的那個小暖爐,在當時冬季可以腳踏取暖,不過仔細看一下,小爐中有繩子一樣的東西伸出來,那個是啥嘞?

是當時(最先進)的驗。。孕。。繩。。。。

也就是說,這個姑娘為什麼這副樣子,估計不是病了,而只是,有了。。。。或者只是心病。。

你看醫生那認真的樣子,還有女僕略帶嘲諷的小眼神,加上壁爐上方的小丘比特,明顯就是在說,醫生,認真你就輸了。


17世紀荷蘭的風俗畫還是非常有意思噠,有好多好玩的小細節。

據說美國最大的荷蘭私人收藏,萊頓收藏就要來中國啦!北京和上海的小夥伴有福啦!展訊可見官方網站:http://leidencollectionexhibition.com/

我會在新開的知乎專欄里陸續介紹在看萊頓展時,如何過一把17世紀荷蘭鑒賞家的癮。


歪個樓。馬塞爾.杜尚,這貨干過什麼不用多廢話。

1968年,他又根據羅丹的《吻》製作了一張銅版畫,請一起來找茬。

下面是圖:

羅丹原作

杜尚版畫

評論里有說污的,嚶嚶嚶,我不生產污,我只是污的搬運工。


看到題目第一反應是這幅畫

Giorgio de Chirico. The Melancholy and Mystery of a street. 1914

上思想史抽象畫一節講到的。

從畫中能看到的是一個小女孩,在推鐵環,然後要走到路的拐角,拐角處有一個男人的影子。

當時我們學生小組討論的時候,想得也許和戰爭有關,男人旁邊有個槍(?)應該是軍人。路上一個人都沒有,可能說明大部分人都被殺死了,那麼小女孩拐過去之後可能會被殺。有同學還認真分析了光與影的對比給人的視覺衝擊,以及畫名中「Melancholy」(憂鬱的)指的是什麼。

然後,
老師笑了笑,
說,
不對
(班上都嘆了口氣,唉,分析能力還是不夠好啊。)

然後老師開始解釋了

注意看!注意聽!重點來了!


再貼一遍圖,大家就不用翻上去看了

你們看啊,

最左邊的那排樓門的形狀是什麼,
(眾:拱形,嗯……拱形在藝術上可能有特殊含義吧)

再看看那排樓最左邊圓柱形的,上面頂是紅色的那個,你們感覺形狀像什麼……
(當時班裡全都愣住了)


拐角處男人手裡拿著一個的槍,你們能聯想到什麼?
(????)


再想想右下角的那個車,在陰影里,門是開著的,想想小女孩被男人拖進去會幹什麼?
(眾:excuse me?)


最後一個提示,你們看小女孩在推鐵環,鐵環是洞(不太會翻譯,他當時用的詞是hole),手裡拿著棍子(stick),hole and stick,hole and stick, 你們能聯想到什麼。
(班裡男生已經懂了,捂臉笑,女生里還有幾個沒有懂的)


老師看她們一眼: 你們想想啊,hole(右手大拇指食指圍成圈),stick(伸出左手食指),是什麼意思呢?

然後姑娘們還沒懂,
老師微笑著把左手食指放進了右手套的圈裡,然後……來回……

就是這個手勢。


(實在找不到圖,在關公說事第一季第三集截了張圖_(:3」∠)_)


然後……
女孩子們都靦腆地笑了呢ˊ_&>ˋ

最後老師總結:這幅畫有強烈的性暗示吧啦吧啦。

我至今忘不了老師做那個手勢時臉上的微笑。


華裔畫家劉溢的一幅油畫《搓麻將的女人》、2008年

這是隱喻當時台海局勢的一幅油畫

窗外黑雲密布指向當時的台海危機,四個女人在進行一場賭局,還有一個未有資格參賭的小姑娘。

牆上掛著像,毛?蔣?孫?說明地點是在我們中國。

最左側的女子是日本,實際已經輸光了賭資,一絲不掛,但卻是全場最投入的人,浸沉其中,非常的自我感覺良好。

背對女子是中國,紋身蕾絲裙褲代表著改革開放全面西化,牌面東風明杠預示著即將崛起,衣著上和對面女子相比,中國輸了檯面,卻贏了里子,當然,她還在偷牌。預示著她是這場局的贏家。

對面的女子當然是美國,她不太關心牌局,她正盯著旁邊站著的小姑娘。

小姑娘穿著中國傳統的紅肚兜,代表著還承襲一絲傳統文化的台灣。沒資格參入賭局,因缺乏安全感而左手拽著一把水果刀,但水果刀並不足以成為正真的武器。

躺著的姑娘是俄羅斯,她並不關心牌局,牌面是相公,輸贏對她無關緊要,腿搭在美國身上,手卻伸過來跟中國換牌。

這幅畫作者確實加入了一些政治元素,但以上解析並不確定是作者有意為之還是觀眾過度解讀。

根據網友意見修正部分信息,這幅畫創作於2006年,名字叫《北京—2008》,後來作者進行了改版,如下圖,應該創作於2008,定名為《搓麻將的女人》,細節有所改動

牆上人像素材:

作者的很多作品都有自己的關於政治和文化的思考

再上幾幅劉溢作品,很有感染力,打破現實的荒誕感又隱含著各種思考


樓上都說的西洋畫,我說個中國古畫的吧。
《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是著名畫家顧愷之依據曹植《洛神賦》內容畫的連環畫作品,描繪是曹植與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卻無奈離去的情景。其中的洛神即曹植年少時愛過的甄宓,甄宓後來嫁給曹丕,然後被迫害而死。
總之,是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
然後咱們看看畫中曹植追逐洛神、與洛神相見時是什麼狀態的:

放大:

不是追女嗎?這烏央烏央一大群人是什麼鬼?真的不是在搞追殺嗎?
最前面那個伸開雙手的,就是男主角曹植,其他的都是他的隨從。他伸開雙手,是為了讓別人攙扶他。
這就是魏晉時期最風流的才子形象——膚柔骨脆,不堪行步,體羸氣弱,不耐寒暑
出門一定要「遲行緩步」,被人攙扶,後邊還得有人幫著拽衣裙,還得有人帶著「座席」,等主人隨時坐下。沒有人扶著,是不能「獨立」的,否則就叫沒有雍容氣度,就是屌絲做派。
這幅畫,就標準地呈現了一個當時的帥哥是如何泡妹子的
對這種凄美我只能表示理解不能——真的和妹子在一起的時候,身邊一大群人不尷尬嗎?


謹以本答獻給在芝或即將赴芝把妹撩漢之知友以助談資。

對了,說的就是芝加哥藝術館的鎮館之寶:美式哥特(American Gothic)。

(圖片來源:http://www.artic.edu/aic/collections/artwork/6565)
關於格蘭特-伍德同志1930年的這幅作品介紹已經很豐富。僅在知乎站內即可參考:

  • 有哪些世界名畫經常被模仿、惡搞?Li Carly的回答
  • 從《美式哥特》這幅畫到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秦嵐)

今天通過隱含細節澄清幾個常聽的誤解,助你在畫前搖頭晃腦5分鐘打底。

誤解1:畫中的美式哥特屋代表了20世紀20年代艾奧瓦州農莊風格。
錯。畫中房屋的原型由Dibble夫婦建於1881-1882。伍德1930年把它寫生在一個信封的背面時房子已經年近半百了。所以說要想成功,隨身帶幾個信封很重要。

誤解2:畫中男女是哥特屋的主人。
錯。畫中男女是伍德根據自己想像的「應該住在這種房子里的人」,藉助兩個模特造型的。

誤解3:這兩個模特是農民夫婦。
錯。畫中女子原型是伍德親妹楠-伍德,時年32歲。畫中男子原型是伍德的牙醫,時年63歲的拜仁-麥克比醫生。因為被喜歡這幅作品的觀眾們硬拉了郎配,楠妹妹有一種今天被90後叫「阿姨」的感覺,反覆重申畫中人不是夫婦而是父女關係,伍德大師也只好就坡下驢。反正與自由女神齊名的美國標誌中的持叉人根本不是農民,而是牙醫客串。看來齒科真的是一項很有前途的事業。忍不住要把極橙齒科的創始人塔爾蓋同學(公眾號ta_ergai)拿來惡搞一下。

(圖片來源:自製濫造。)

誤解4:這所位於艾奧瓦州Eldon小鎮的房屋已經成為博物館。
錯。這座美式哥特屋目前還在出租,60多平米,2014年月租金250美金,即不到2000元人民幣。博物館是2007年才建的「美式哥特屋中心」,衛星圖中左下角的長條房屋。美式哥特屋是圓圈上方的小房子。圖中黑底白字的標籤是旁邊幾座類似房屋的估價。

(參考資料:http://www.npr.org/2014/09/18/349464151/-american-gothic-house-available-to-rent)

(圖片來源:http://www.zillow.com)

誤解5:美式哥特屋所在的Eldon是一座安靜的小鎮。
錯。用「訪客居民比」來衡量,Eldon比北京還熱鬧。該鎮人口900人,正常營業時間訪問美式哥特屋的遊客每年就有15000-16000人,這還不算非正常營業時間的訪客。這樣算來,Eldon的訪居比在17x往上。而北京2016年2170萬人才迎來2億8500萬的訪客,訪居比僅僅13x。

(數據來源:http://www.chinadaily.com.cn/business/2017-01/24/content_28046105.htm ; http://countrydigest.org/beijing-population/ )

誤解6:美式哥特屋上的哥特式尖頂窗戶僅作裝飾。
錯。人們發現這個窗戶是帶合頁的。這個華麗的大窗戶可以打開,便於將床或床頭櫃等大件傢具搬進搬出。屋子裡的樓梯太窄,騰挪不開。

誤解7:觸動伍德心靈的是哥特屋體現出來的虔誠信仰和大蕭條下美國人民戰勝困難的決心。
錯。伍德之所以注意到這個特別造型,是驚艷於經濟適用房和華貴哥特風格的神奇混搭。

(圖片來源:http://www.americangothichouse.net/wp-content/uploads/2013/06/full-allen.jpg)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Gothic_architecture#/media/File:Reims_Kathedrale.jpg)

唉,伍德要是晚生80年來銀川看看就好了。

(圖片來源:http://wgj.yinchuan.gov.cn/lswh/whyc/201201/t20120110_14334.htm)

...更多回答請看張戎


推薦閱讀:

藝術是否越來越「友好」?
2015 藝術類書籍你最推薦的一本是什麼?
不懂藝術史看不懂藝術作品是一種損失嗎,或者不需要懂理論,只要喜歡的某件作品就夠了?
中國美術學院的藝術史論是什麼樣的?
這篇文章里的「人肉相機」作畫方法是怎麼實現的?有人來解釋一下么?如果可能的話,最好給出一個操作流程。

TAG:藝術 | 美術 | 背景故事 | 藝術史論 | 名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