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後期秦國的土地和人口究竟是如何變化的?

這張圖是網上流傳的長平之戰時期的戰國地圖,可以看到此時秦國佔據的土地已經接近六國之和了,那麼秦人口也應該在總人口的1/2到1/3之間,但是看很多文章里對當時人口的估計都是總人口2000-4000萬,同時卻又估計秦國人口只有500萬,甚至還有估計300萬的是什麼原因呢?戰國後期秦國的疆域和人口又是如何變化的,希望各位解惑


歷史人口這個問題實在是不好給出一個確定的值,尤其是戰國這種史料闕如的時代,更沒辦法做到精確,不過給出個估算值還是可以的。

首先題目里這張圖標的時間是公元前260年,為了防止產生誤會,就以這年為標準,估計一下這個時候秦國的人口。就從這個年代看,所謂300萬或500萬肯定是沒什麼道理的,即使當時的總人口估計使用較低的兩千萬,這個值都低的離譜。不過500萬這個數字確實如題目所說,很常見,不過常見的地方都不是太正經的學術著作,原因嘛,其實是因為先秦人口問題基本無解的,材料少研究的人就少,研究結果也就寥寥無幾,外界使用的多半只是簡單流傳的刻板印象,用不著深究了。

那麼既然材料很少,要估計前260年的秦國人口用什麼辦法呢?我提一個,用郡縣的數量來估計。這要建立在一個猜想之上,就是郡縣行政機構的數量及密度基本和當地的人口數量及密度成正比,這個應該很好理解,郡縣作為地方行政機構其設置的數量和管轄的地域一定是和人口相關的,秦漢時代理想的縣規模在一萬戶約五萬人口左右,在人口比較稠密的地方縣的數量就很密集,比如秦的內史,也就是漢的三輔地區,在這張圖裡可以看到還有河東地區,約相當於春秋晉國的核心地區,曲沃安邑這片,還有洛陽盆地,也就是後來的三川郡,以往周天子的核心區,還有南陽盆地以及南郡,屬於故楚國的核心地區,只可惜這一年都屬秦了,另外就是燕趙的華北平原,齊魯的山東地區以及以定陶為中心的宋衛故地,雖然這些人口密集區的規模都不一樣,但大致也可以看出來秦國是佔了不少好地的,內史,河東,南陽,南郡不用說了,洛陽盆地佔了一半,連定陶都硬被秦佔了不少年,之前一直是穰侯的封邑,後來收作陶郡,到邯鄲之戰失敗後才給丟掉。至於其他的地區是不是地廣人稀,光是估計也沒辦法講出道理,錦熙那個答案說秦的巴蜀巫黔加起來也就三十萬人我不敢苟同,還是按照之前設定好的邏輯吧,既然是地廣人稀,那麼這些地區的郡縣行政單位也會相應稀少,但究竟稀少到什麼程度,還要看該地的行政區數量。這個目前較為成熟的結果是後曉榮的《秦代政區地理》,這本書集前人之大成,一下子考證出秦代七百個縣級行政單位,要知道西漢元始二年七雄故地也就一千二百個縣,一般猜測秦代總共就800-1000個縣級行政單位,700個已經是大部分了,其中考證巴郡11縣,蜀郡18縣,漢中郡12縣,共41縣,完全符合《漢書·高帝紀》的記載,而在人口稠密的河內郡本書考證了19縣,華北平原的邯鄲郡11縣,巨鹿郡9縣,河東郡19縣,由此可見巴蜀和漢中三郡在行政區上都是正常規模的,而秦的黔中地區後來又劃成巫黔與洞庭二郡,但規模確實比較勉強,可以認為是郡里不太及格的。

回到前260年,這一年根據史料已知的秦已經設立了的郡級行政區劃包括內史,隴西,北地,上郡,河東,南陽,南郡,巴,蜀,漢中,黔中(巫黔),一共十一個,依照秦統一後的三十六郡來看,這一年秦還部分的佔有了太原郡,上黨郡,河內郡,三川郡和潁川郡,這些部分的土地之和姑且認為是兩個郡,那麼前260年的秦國大概佔有了十三個郡級行政區,也就是總郡數的三分之一強。

如果覺得統計郡數太籠統,不妨再算一下縣的數量,這裡以《秦代政區地理》考證為標準,算一下這一年秦佔有的地盤有多少個可考的縣級行政區:內史41個,隴西21個,上郡21個,北地15個,南陽郡27個,河東郡19個,南郡18個,巴蜀漢中共41個,巫黔郡3個,洞庭郡10個(由於是後分出的郡有可能部分縣級單位此時還未入秦),除此之外已佔有的太原郡轄地10個,上黨郡轄地3個,河內郡轄地9個,三川郡轄地11個,潁川轄地9個,總共237個縣級行政單位,後曉榮共考全國732個縣級行政單位,這樣看是不足三分之一,但考慮到這732個單位中有一些是秦開疆百越和西北後所新置的縣,可以說當時秦至少在行政單位數量上佔到七雄的三分之一,當然我並沒有算上那片孤懸海外的陶郡,算上會更多些,但秦的本家基本就是這樣,因此可以估計此時秦人口佔了七雄的三分之一,因此絕不會是三百萬或者五百萬,而應該是一千萬左右。

秦昭王后期如此,到了嬴政即位時,「秦地半天下」,那是後話了。

----------------------------------------------------------------------------------------------------------------------

更:因為不是回答問題,就放到後面好了。

想和 @陳普兄弟 討論一下他提出的幾個問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1.關於這張圖是否準確的問題,前262年楚考烈王「納州於秦」,楊寬根據《集解》所引徐廣語得出「州」前脫「夏」字,是「納夏州於秦」。夏州的位置,《春秋地理考實》說「夏州蓋在北岸江,漢合流之間。」楊寬則認為夏州是「包括漢陽以下,長江以西之水澤地帶」,但傳統上後人根據傳世本,認為楚所獻的州是漢代南郡的州陵縣,也就是 @陳普兄弟 所說今赤壁,洪湖一帶。其實這兩個地理位置之間差別並不大,因為州陵正是在雲夢澤的西南部,距武漢很近,但如果一定要區分清楚的話個人認為還是夏州說更好,一是因為集解直接引用過一模一樣的話,二是因為正如楊寬所說,楚獻州後「益弱」,不會只是一城一地的失去,而應該是整個武漢雲夢地區的丟失。三則是因為在雲夢澤東北的安陸出土的睡虎地秦簡清楚地反映了武漢地區自秦昭王時期就已經被秦國所管轄。綜上,我認為地圖的這個部分是沒有問題的。至於秦趙長平之戰的部分,這幅圖裡顯示的就是兩軍相持於長平時的基本態勢啊,秦佔有了故韓上黨郡的西南部分,趙則佔據著東北,基本是符合史實的。在我看來這張圖的問題其實在於秦西北部的昭王長城,東北部分用的其實是後來的明長城,這樣一來廣衍直接就跑到長城以外了,顯然是錯的,秦長城是向北延伸到准格爾旗才對。

2.題主說一般認為戰國總人口在2000-4000萬也沒啥大問題吧, @陳普兄弟 所列的人口史著作對戰國人口的估計也無非是2000萬,3000萬,4500萬這幾種,葛劍雄的說法確實沒有得到公認,實際上學界對這個問題根本就沒有一致的看法,如果非說誰是主流,我倒覺得支持3000萬的多一些,2000萬倒是較為陳舊的說法了。最要命的是,以往的人口史對這個問題甚至都沒有過靠譜的推算方法,比如王育民版的人口史就是用1/5這個不靠譜的兵民比例,套上縱橫家們對各國「帶甲XX萬」的描述,才得到2000萬這個數字,細究實在沒辦法看。倒是葛的估計較高的版本有一定道理,用了西漢初年人口的逆推法,還結合了秦漢設縣的規模和數量對比得出的結論,所以要說哪個說法更靠譜這事還真沒準。另外,西漢元始二年的數字只代表了在籍人口而非總人口,漢代「關東流民數百萬」的情況也不是沒有。

3.北地是荒地么?顯然不是的,北地郡是昭王滅義渠後所置,義渠時已有二十餘城,義渠一直就是半農半牧的存在,是一個不太發達的文明,沒有達到中山國的水準,但農業化程度應該還是比較高的,秦在此置縣可考者就有十五個,並且在義渠故地以北築長城,說明這片地區和以北的榆中是不同的。

以上。


那幅網上流傳的地圖並不精確,在巴蜀地區和更南更西的黔中巫郡、西南夷地區地廣人稀,很多都是尚未開發和名義上的籠絡當地的少數民族部落的君長。實際控制管轄的總人口不會超過50萬(此處主要指巴蜀地區)。

秦國的核心區在戰國後期秦始皇即位之初應該包括了關中、河東、成都平原、洛陽盆地這幾片。根據一些學者估算人口也不過300多萬而已。因為人口最密集最富庶的還是齊國、趙國、魏國等控制的山東半島、河內地區、河北南部以及河南中東部。但如前面的答案所說秦國佔據了不少好地方如南郡、南陽、三川、河東、漢中、巴蜀等地。不過看看《史記》、《戰國策》等文獻記載,秦國攻打三晉、楚國的歷次戰爭都圍繞這幾個郡的下屬各縣、城邑,所以其人口損失是很大的。秦國控制的土地面積、設縣數量並不能完全代表其控制人口規模大小和國力成正比。從後來秦國攻打楚國、魏國的表現來看,山東六國的經濟軍事的抵抗能力並不低。拿漢中、黔中、隴西、上郡、巴郡等延邊設置的郡縣數目是不一定代表其人口規模的。此外屢次遭受戰爭衝突的三川、河東、南郡、河內等地,人口損失和流失使得秦國未必就能完全繼承其原有的人口,這也是後來秦國攻打趙國、楚國都傾盡舉國之師的原因所在。以王翦滅楚的60萬大軍為例,這60萬大軍應該說基本是秦國全國最核心的軍隊,也幾乎是全部了。以5人1戶計算則約有300多萬戶,至少到秦始皇時代秦國佔領區應該有400多萬人口才能支撐如此大軍的兵力供給和後勤保障。但如果上溯到秦昭王早中期則秦國大致也就是300餘萬人口。

控制的土地廣未必代表實際國力就強,開發和轉化為能力國力本身是需要時間的。即便是秦國征服巴蜀後以此為基地進攻楚國也過了快30年了。因此商鞅變法才會大量招徠山東六國的農業生產者,但想來這些移民的人數仍然不足以填補巨大的空地,頂多有10-20萬就算相當多了。

至於具體人口變化,沒有史料,缺乏文獻和出土文獻記載無法細緻還原。一切都只是推測而已。


秦國佔據的土地已經接近六國之和了,那麼秦人口也應該在總人口的1/2到1/3之間

請問這句話的邏輯在哪?


謝邀 @錦熙

這幅地圖畫得似乎不太準確吧。根據太史公《史記·楚世家》的記載:「考烈王元年,納州於秦以平。」其中楚考烈王元年被歷史學家考訂為公元前262年,也就是這幅地圖所標註的「公元前260年」之前兩年,州在今湖北省咸寧市西北部,可見到公元前260年左右秦楚南界最東應該只到今湖北省赤壁市、洪湖市一帶。按這幅地圖畫的秦東南界已經到長江、漢水交匯處即今湖北省武漢市以東了。另據史學家楊寬先生的考證,秦趙長平之戰歷時3年,時間是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再談長平之戰的時間 - 中國知網)。那麼到公元前260年,秦已盡取原韓上黨郡(今山西省長治市),趙軍退守長平(今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而按這幅地圖所畫的,今天晉東南地區大部分還屬於趙國,這似乎與當時長平之戰戰場形勢不符。

另外,題主所說的「很多文章里對當時人口的估計都是總人口2000-4000萬」不知道指的是哪些「文章」?據我所知,史學界大多數專著和論文對戰國時期(?BC476~BC221)中國總人口的估計基本上是2000多萬。袁祖亮《中國古代人口規模發展變化及其規律》估算戰國時期總人口在3000萬以下,趙文林、謝淑君主編的《中國人口史》倒是估計戰國時期總人口至少有3000萬(而且這本書裡面說:「這已是只會偏低而不會偏高的數字了」),王育民著《中國人口史》則認為戰國時期人口最高峰都不過只有2000萬左右,只有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史》第一卷估計戰國時期中國境內總人口在4000萬~4500萬之間。需要指出的是,葛劍雄先生的這個結論目前沒有得到史學界公認,大多數史學家都表示相當懷疑。如果按戰國後期當時中國境內總人口有2000多萬這個數據來計算,那麼秦國人口有500萬左右已經不算少了。

題主所謂「此時秦國佔據的土地已經接近六國之和了,那麼秦人口也應該在總人口的1/2到1/3之間」如果可以成立的話,那麼我是不是可以說「俄羅斯的領土(1710萬平方公里)已經佔據世界陸地總面積(1.49億平方公里)的1/9以上了,俄羅斯人口應該在世界總人口(74億)的1/10到1/9之間」?同樣,澳大利亞領土面積768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6位,為什麼人口才幾千萬?

公元前260年秦國的疆域確實不小,大致可以分為這麼幾個板塊:①關中盆地:秦國的老家;②河內、河東地區:奪自三晉,毗鄰東周,伸入中原地區;③隴東高原:靠近月氏人的活動範圍,從吐火羅人和一些氐羌部族手中奪得;④巴蜀地區: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滅蜀國、巴國後這些地方併入秦國版圖;⑤北地:原屬義渠,公元前272年秦宣太后滅義渠後併入秦國版圖;⑥黔中、江南、鄢郢地區:今兩湖一帶,秦昭襄王時期與楚國長期反覆爭奪後奪得;⑦陶郡:今山東省西南部的菏澤市一帶,東部商業都會,公元前284年五國伐齊後被秦國奪占,因地處東方與秦國本土不相連,是秦國的一塊飛地。就當時的形勢來說,關中平原的確是天府之國,但當時還沒有修鄭國渠,容易受水旱災害影響,人口不會很稠密;隴東、巴蜀歸屬秦國的時間還不長,開發程度也不算太高,人口稀少;北地和南方的黔中、洞庭地區很多地方都是無人荒地,基本上沒怎麼開發,人口極少,而且這些地方不是秦國核心區;陶郡人口稠密,但遠離秦國本土,是飛地;只有河內、河東地區人口眾多、經濟富庶,在長平之戰中可以為秦國提供大量兵源、糧草、兵器。所以秦國雖然疆域確實十分遼闊,地跨南北,控馭西方,但是富庶的地方並不多,經濟實力不算特彆強大,人口也不稠密。

戰國時期和秦國情況比較類似的是楚國。楚國鼎盛時期是楚威王時期(BC340~BC329),當時楚國西敗巴國、東破越國,疆域包括今湖北省全境、河南省南部和東部、湖南省和江西省中北部、重慶市東南部、陝西省安康市、安徽省和江蘇省絕大部分、上海市、浙江省北部和山東省南部。但當時楚國疆域內,開發程度比較高的地方只有淮北地區,淮河以南的廣大南方地區很多地方千里無人煙,是一片茂密的亞熱帶叢林。所以這一時期的楚國雖然是戰國七雄中疆域最大的,但是地廣人稀,實力還沒有達到可以獨步天下的地步。

至於那個時期秦國的人口,因為沒有明確的歷史文獻記載,所以任何相關數據都是估算甚至猜測出來的。中國最早的人口記錄是西漢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據班固《漢書·地理志上》記載,當時全國各郡總人口大約有5960萬左右。之前的先秦時代,沒有任何關於人口方面的記載,所以只能推算,至於推算出來的總人口是多少當然也就見仁見智。目前連戰國時期中國總人口是多少都存在許多種相去甚遠的推測數據,何況是當時秦國的人口。


人口是均勻分布嗎?


樓上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我只補充一句,人口在土地上並不是均勻分布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西藏和內蒙古面積大約為一百二十萬平方公里,可前者人口只約為後者的十分之一。


秦國國力如果達到任一強國兩倍的體量,那麼他就可以吊打其他七國中的任意一國,這是玩遊戲得到的結論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北京育才學校與北京古建博物館共用先農壇?育才學校是否應該遷出?
歷史上有哪些儘力了但還是逃脫不了滅國命運的皇帝?
如何系統學習魏晉南北朝這幾個朝代歷史?有什麼書可以推薦?
曹操說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時候,有沒有口頭上佔人便宜的意思?
為什麼顛覆了西周的申國沒有在之後的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春秋戰國東周 | 秦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