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佛家以及國學中是如何看待仇恨的?
謝邀,通常情況下,一般情況很難引起道家人的仇恨,因為一堆低智商的人群無聊舉動,是絲毫不值得關注的,根本也不會放在心上,所以出現仇恨這種事。
如果極端情況下,能成功引起了道家人士的仇恨,那必然是罄竹難書滔天罪惡才有可能了,在這種情況下,博弈下來結果無非兩種結果:
一種是遇到了品行並不夠好的道家人士,不需要理由,當然是將仇敵解決掉。
一種是遇到了品行很好的道家人士,可以叫替天行道,還是將仇敵解決掉。
同理,換到儒家有以直報怨,換到佛家有金剛怒目。
至於你的情況跟國學什麼的毫無關係,也別指望用什麼道家佛家思想,能夠為自己的逃避尋求答案。
如果有一個或幾個人欺負你,那是他們的問題,如果所有人都欺負你,顯然是你自身有問題,別人為什麼欺負你不欺負其他人,他們又為什麼敢欺負你?應當自己反省一下。
"福禍無門,惟人自招",簡單說,如果不會自我反省一下,學會自強,那便是活該。
至於保護弱者,這是說給強者聽的,如果自己就是弱者,沒有人保護你,那麼就自己變強,然後去保護其它弱者。
兩個邀請,挨個說說吧,也談談自卑一事。
首先你要知道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是我們山東大漢!身高應該在一米八以上,他老爹曾舉起城門。
《論語·憲問》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有仁的人必然有勇氣,但有勇氣的不一定有仁。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子張》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公羊曰:「九世之仇猶可報乎?」孔子認為:「王道復古,尊王攘夷 。十世之仇,猶可報也!."《公羊傳·庄公思念》中還有九世猶可以復讎乎?雖百世可也。
至於道家,老君爺曾明確反對和稀泥,直說:「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古代誇讚文人玉樹臨風,多會誇讚其身材偉岸高大,如《三國志》中諸葛亮也是身高八尺,李白手刃過盜賊,辛棄疾手刃過叛徒和尚,嚇得那個和尚在臨死前說,你是犀牛。因為辛棄疾長的像犀牛一樣壯。
華夏文明之所以延綿數千年不斷代,不是別人說的融合,而是這份血性!任人欺凌是慫,不是老實,現實中有些人也平時不說話,誰敢惹誰倒霉,所以也沒讓敢惹這種人。
佛家這邊就不評論了,因為不同地區的佛教也有不同的作為。如一向宗這種歷史上動不動搞一向一揆,你敢說他溫和嗎?
不過話說回來了,人都長大了,眼睛裡面除了仇恨也有別的東西了吧?這世上心底越虛的人,越怕別人看不起自己,不關注點別的,你就算給仇人打一頓,你該自卑還是自卑,別人看不起你還是看不起你。
道家有一個小故事是楚莊王問道家人物詹何:「要怎麼治國了?」詹何回答:「臣我懂如何治身,不明白怎麼治國啊!」楚莊王認為詹何是在謙虛,就再問:「寡人得守護宗廟社稷,所以必須得學治國啊!」詹何卻回答說:「臣從來沒聽說過有會治身而國家亂者,也沒聽過有不會治身把國家治理好的。所以根本在自身,我不敢不對大王你說根本。」楚莊王表示很贊同。
爾想報仇也好,想自尊也罷,想別看得起你也好,根本皆在你自身,而不是在你仇人身上,如果你只有滿腔仇恨,那麼到頭來自尊和他人的尊敬你肯定得不到。
所以國學中報仇典範是韓信,洗衣服的老婆婆曾給他一碗飯,他回報千金,胯下之辱的屠夫,他給人家一個小職位,然後說人家是壯士,他當時完全有能力殺他,只是沒有殺他的原因而已,所忍了後有了今天的功業。
以前的敵人在韓信眼中已是螻蟻,兩人已不是一個重量級的人了,這時你打個噴嚏人家都要嚇半天,你說這種報仇方法厲害不厲害?
別人怎麼對你是他的事兒,
順著他的所作所為怎麼想是你自己的事兒……
有一部《賤種經》,
佛在路上走得好好的,一個事火外道出來對佛說,禿子!賤種!
佛說,你知道賤種,或者賤種的行為嗎?我來告訴你……
說完後,這個外道婆羅門就皈依三寶……
這要擱現代人?
一扭頭,
MMP,你特么找死吧?!
佛教講放下。
意思就是有事就去搞,搞定了就叫放下,搞不定就沒放下。
搞定是什麼意思?就是事情做到無我和理事無礙,慢慢達到事事無礙。
所以第一步就是先做好無我,無我就是事情做到讓自己安心,自己安心才能顧及別人。
把事情做到自己安心就有各種各樣的方式,一般來說按佛法的一些道理去生搬硬套那個就像是說「我生氣了就想點好的」,這就是認知補償,不顧自己真實感受的洗腦及自我解離模式。有人覺得管用就用,你覺得不管用就找你管用的方法,不能直接用做不到的道理強壓自己。
我覺得這事現實里學會保護自己人身安全是首要的,你可以學個散打拳擊什麼的保護自己和幫助自己提升信心。現實與人相處建立邊界不能說處處為人著想,要學會拒絕,建立邊界。
另膽小害怕那是一種過去經歷造就的感覺,會影響你當下的真實決定,這個自身內部深層的東西練習四念處把它清理掉。
當下的問題是你變得強大的機緣。如果過了這一茬,你的狀態回升,能分清人我關係,能更獨立勇敢,那就去專註你自己的事情,只管怎麼更強大。
佛教就一個字:忍,他們欺負你是因為你前世欺負過他們,他們欺負你是消你的業債。就這麼簡單,一點不複雜,很容易理解不是。有什麼需要講解的嗎?這麼解釋特別恐怖不是?
儒家講: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簡單來說,對方對你咋樣,你就對別人咋樣。別人打你,你就打他。
道家講:弱處強身。他們欺負你是因為你弱,欺軟怕硬是人類的天性,改不了。哪方面弱,從哪下手。身體弱就要鍛煉身體,練武。學習不好就要努力學習。不愛交際就要打開交際圈。別人欺負你一定是有原因的,找到這個原因,改變自己。
簡單點說,如果你是個混混,只要不裝逼,在班裡沒人敢拿你怎麼樣。
題主的狀態來看,心靈受到了創傷,可以找心理醫生調節。道家用悔過的方法來調節。都可以用。
謝邀
個人生來孤僻、交友極少、對於感情不甚理解。
道家、佛家是流派
國學,是現代包裝推廣,把道家、佛家、儒家、法家有點歷史的都硬拽來的一個廣告詞
仇恨
是一個感情而產生的心理狀態
因為個人功利心重,急於驗證所學,所以只在意現實可行的法門、技術。
因此每天都是讀書、上班、修習、驗證。
根本沒有時間和別人發生矛盾、沒有矛盾也無法產生仇恨。
有時候有意見相左,也只是交流中的探討;
生活中有矛盾,我要麼忍一忍、要麼就斷絕來往了。
自出生以來,家境平穩,父母安康,所以沒有那麼多仇恨,更不知仇恨何物
所以我也從未關注這類問題
抱歉……所學有限,力有不逮、萬望見諒。
類似的問題在知乎上看到好多。
別家的不說了,一提到道家,面對侵犯,答案怎麼全都是什麼「軟弱啊、無為啊,不爭啊」?尤其回答人里,還有不少道門中人?怎麼學的道啊?一本道德經,都看不明白,就斷章取義的亂說。
看不下去了,糾正一下。
1、無為,是不亂為,不自以為是。無為,是遵守天道的行為。走在馬路上,遵守交通規則,就是「無為」,人惹不起汽車,這個就是天道。和汽車鬥氣,這個叫任性,是作死。知乎上,有多少人吐槽自己被父母亂教育?那些父母,就是亂為。尊重子女的天性,根據不同的年齡,用合理的方式教育,叫做「無為」。
2、柔弱,不是軟弱。想像下,春天植物萌生的樣子;想像下,初生的嬰兒、小動物,那充滿活力的樣子,這個叫柔弱。柔弱,從生活智慧講,是一種處事策略;從養生講,是讓人保持生機的狀態;從事物存續周期講,是處於發展階段。我們國家為什麼總說自己是發展中國家——這就是道家「柔弱」的智慧。
3、不爭。不要從自己狹隘的功利角度去理解。道家說的不爭,是聖人級別,人家做了為國為民的大事,不吹牛,不宣傳,不到處得瑟自己,這個叫「不爭」。有道心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明確目標,懂得取捨,與自己所求無乾的事,沒興趣,這個叫「不爭」。
道家確實不提倡爭強好勝。因為道家知道,「強梁者不得其死」「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人在江湖飄,怎能不挨刀?好勝者沒好結果。
所以道家的智慧,是不結怨。用智慧,與人和諧相處,讓人不生仇恨。「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意思是,如果產生了大怨恨,怎麼修補也是不行的,這樣的結果,怎能說你的行為是合乎了天道呢?善,在道家,是指符合天道的行為,就是前面說的「無為」)
道家,遵守的是天道。不惹事,是天道;反擊,也是天道。若真有人一定要作死,對付他手段多了!
生活中,只要你留心,處處皆是感悟。
前幾天無聊,朋友給我推薦了一款遊戲《盜墓-長生印》
一款國產的手機遊戲,由《盜墓筆記》的人物大綱和故事線扒皮下來的一款遊戲。
在裡面,可以收集物資,升級人物,然後打怪,盜墓,看劇情。
正好可以滿足我的無聊生活嘛,果斷就下載了。
在裡面有一段劇情,是要解一個謎題,在一個墓室的地上有很多很多的方格,每個方格上都有金木水火土其中一個字,你必須按照金木水火土或者土火水木金的順序踩方格,才能走到指定的地方,走錯一步就會被丟到起點重新走,謎題的四周有四個寶箱,裡面有一些你急需的素材,反正還算挺貴重的物資,最後走到終點。
當然,如果只是走一個謎題,也不算很難,最多心煩,並不會生氣,在你走格子的時候,會頻繁的跑出來一些老鼠,偷走你身上的道具,最開始只是一些乾糧,我一笑置之,無所謂,這破玩意我多的。然後是貴重的寶物,我……有點生氣了!然後是貴重的升級物資也被偷了!那可是我好不容易走格子才拿到的啊!你特么給我偷沒了!沒了!那你給我幹什麼?啊!幹什麼?!我特么生氣了!我叫罵著走到了終點,看到了一個鬼魂,這尼瑪妥妥的是觸發劇情的關底Boss啊!我上去對話,內容如下:
「吾乃劉安門下八公之一,「怒宮」之主。吾觀爾等被「鬼鼠」所擾,心生憤怒。然怒由心生,以為心魔,當戒之。吾已將鬼鼠除之,爾等可於南方鼠窩尋得丟失之物,勸爾等莫要忘記吾之良言……」
內容大概如下,文字有所出入,意思不變。
從這之後,我經常時時控制自己的情緒,憤怒時化解自己心中的憤怒,給自己講道理,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體諒對方的難處,其中之妙,非言語可告君知,試而便知。
佛教:
從他謗,任他非, 把火燒天徒自疲,
我聞恰似飲甘露, 銷融頓入不思議。
觀惡言,是功德, 此則成吾善知識,
不因訕謗起冤親, 何表無生慈忍力。
——《永嘉證道歌》
這是祖師的態度,我們做不到,也要朝這個努力。看到這個問題下的答案,覺得比較欣慰,大部分的答主還是支持面對霸凌時,要合理的保護自己,做適當的抗爭。
但是還有一些人,搬出忍氣吞聲,笑臉相迎的做法觀點。覺得符合祖師先人的行為準則。對此我只想說,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不管你是佛教還是道教,經典裡面是怎麼要求的,你這種行為首先就是背離現實,破壞世間秩序,助長邪惡之風,全然不顧外界客觀規律,最終只起到了自嗨的效果,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千百年來的歷史發展告訴我們,我們需要團結互助,善良有愛,才能生存與繁榮。與之對應,傷害他人,自私自利,是要受到譴責和懲罰的。乃至善惡有報,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這都是我們共同信奉的準則。正因為有著為善的獎勵以及為惡的懲罰,我們才會遵守秩序。
然而「以德報怨」這種違背秩序的歪理卻盛行了起來,被大肆鼓吹。且不說大部分提倡這個觀點的人自己本身就做不到,單看世間發生的那麼多例子,「以德報怨」的結果,都是弊大於利。
比如丈夫家暴,性格懦弱的人,通常忍氣吞聲,而且更加地對他好,結果就是讓丈夫以為不打不老實,一旦有什麼矛盾就大大出手,最終釀成悲劇。這類例子在新聞上太常見,我不多說。
很多施暴者的心理都是這樣,首先他們通常會對懦弱沒有反抗能力的人下手,因為沒有後果。而其他會反抗自己,對自己造成反噬的,都會先細細思量一番。
如果受害者在這之後依然表示順從,那施暴者就得不到提醒自己錯誤行為的機會,並在以後繼續犯錯,甚至對受害者的同情心逐漸喪失,漸漸麻木,習以為常。然後養成扭曲的心理,並把這種壞習慣帶給其他人,對外界造成損害。
你「自嗨式」的忍辱,不僅會讓對方喪失醒悟的機會,變本加厲。還會使這個人對他人也造成傷害。
你自以為高尚,實則是在毀壞秩序,傷害他人。
「國學」中對於極端忍辱的觀點是挺多的,這部分真的是糟粕。
博弈論中有這麼一個例子,愛克斯羅德組織了一場計算機模擬競賽,設置了十多個具備不同的行為準則的人工智慧程序,分別是善良,邪惡,以德報怨,以眼還眼等等。
結果是以德報怨的程序分數最低,因為他面對侵害不會反抗,然後惡的程序就會不斷地傷害它,導致它損失慘重。
分數最高的是「以眼還眼」的程序,別人對它善,它就還給別人善,別人對它惡,它會給予2次的容忍,第三次就會還給別人惡。漸漸地大部分程序都會為了利益而對它善,所以就勝出了。
道理就是這麼簡單。孔子:「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也是如此,強調分別對待,不要一味僵化不知變通。不知是非,自我感動式的一味忍讓,必然會導致惡性後果。反之,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才能避惡迎善,趨吉避凶。
有些人可能會舉那些以德報怨,得到良好結果的例子。但是要知道,這個策略不是不可行,而是它是有著一定的適用範圍的。
1.危害較小,不損害根本利益,不觸犯原則。
2.次數不多,第一次是可以容忍的,第二次第三次就需要考慮了。
3.以德報怨能讓自己獲得更大地利益。
1和2大家都明白,重點是3。如果以德報怨是你的策略的一部分,實施它能夠減少損失,獲取利益,且將來無不良影響,那麼是可以實行的。
有一個年輕人大學剮畢業就進入出版社做編輯,他的文筆很好,但更可貴的是他的工作態度。
那時出版社正在進行一套叢書的出版,每個人都很忙.但上司並沒有增加人手的打算.於是編輯也被派到發行部、業務部幫忙。整個編輯部幾乎所有人去一兩次就抗議了.只有那個年輕人心情愉快地接受指派。事實上也看不出他有什麼便宜可占,因為他要幫忙包書、送書,像個苦力工一樣f他真是個可以隨意指揮的員工.後來他又去業務部參與銷售的工作。此外.連取稿、跑印刷廠、郵寄…一隻要開口要求,他都樂意幫忙!兩年過後,他自己成立了一家出版公司,做得很不錯。
原來他在吃虧的時候。把一家出版社的編輯、發行、直銷等工作都摸熟了。現在.他仍然抱著這樣的態度做事,對作者,他用吃虧來換取作者的信任;對員工,他用吃虧來換取他們的積極性;對印刷廠,他用吃虧來換取品質…·由此看來,他這下真的佔到了便宜!這則雞湯不用在意真實性……反正就是這種思路。歷史上,很多名人在成長的路上都會為了學習而忍一時之苦楚,如果是為了這個,那麼是可以「以德報怨」的。
還有一則例子:
一個強盛的國家A想攻打國家B,於是就想製造事端,送了一個牛糞給國王B,想著對方怒斥,然後藉此發兵。但是國王B並沒有生氣,反而回送了一束鮮花,並寫信道:「貴國贈送了國內最好的禮物,那麼我也要回贈最好的禮物。」於是國王A就被他的氣度和睿智折服,不再想著攻打。
像這類事件在國家外交上經常發生,為了避免爭端,通常會退讓一步,但是又要不失面子,巧妙地回擊。
以德報怨,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下,以巧妙地策略實行,才能取得良好的結果。它是具備範圍性、局限性的,而很多人卻常常忽視客觀形勢,一味地忍讓善待,這樣只會助長對方囂張的氣焰,傷害自身。
在我小學時,班上來了個轉校生,不過智力有點問題,然後就遭到了惡霸的欺凌。有一次在眾目睽睽之下,做得非常過分,我就去阻止了。
當時真是,全班看戲,我一個人在阻止大家看起來很合理的現象——傻B就是要被欺負的。然後我在跟他說什麼換位思考,團結友愛,簡直是對牛彈琴。
感覺很氣餒,不過我知道必須要這麼做,不然對方得不到警醒,哪怕很微弱,也有改變的希望。同時也讓周圍的人知道,弱者被欺負是要去阻止的。
在這之後那個人就減少了欺負人的次數,感覺還是有一點點效果。
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一點警醒,一點刺激,一點別人的勸阻,才能藉此微弱的力量促成導火索,認識錯誤,改變自己。
我有一段時間也做過網路噴子,如果不是有一次別人語言勸阻我,我想我是絕不會去反思,以至於現在態度平和,從不吵架。
捫心自問,有多少次是我們在犯錯時,被阻止,被攻擊,才會反思與悔改?所以我們都需要這樣的人。
回到題主的問題。
針對校園霸凌,是需要合理的反抗的。當然不是說要你變身黃頭髮,一個人打對面五個,而是做既能保護自己,又能阻止別人的策略。
比如找家長,不過家長可能會覺這是孩子間的小打小鬧,或者一個巴掌拍不響,然後教訓你一頓。
這個時候就要去找同輩人的幫助了,20歲到25歲之間。他們是和你處在一樣的環境,走過來的人,有經驗,並且懂得這些不是小事。
可以是你的表哥,表叔,表舅之類。讓他們帶著你找班主任,找教導主任,找領導,找校長。你要讓學校知道,這不是小事,你也不是好惹的,如果不解決問題你們會一直糾纏下去。
然後找一下那些欺凌者的家長,他們的家長通常不會知道這些事,也通常很反對自己孩子野混,這一下會對他們造成比較大的影響。那些沒家長,或者家長不管的除外。
最後找他們本人,先威嚇後禮讓,請他們吃些飯,強調以後好好相處。
學校里的孩子一般都不是什麼罪大惡極之輩,他們知道事理與利弊,經過這樣鬧騰,一般都會對你比較忌憚,然後你又善待了一下他們,並不是死敵對立,通常就不會再針對你了。
以上只是給你提供一些思路,並不是要按部就班的做,具體要權衡形勢,分析人物性格。重點的是,一定要找長輩幫助。
不要覺得這是小題大做,自己忍忍就能過去了。長久的受欺,會對你的性格造成一定影響,更會影響你的學習。而且,不僅是為自己,也為了周圍的人,更為他們自己本身,你都要儘力去阻止這種惡事。
如果你儘力了,還是沒能解決問題。那就用下策吧——好好學習,讓自己變強。
上好學校,找好工作,以自己的光鮮亮麗的身份地位與博學多才的內涵,去打他們的臉,告訴他們,你們這種地痞流氓渣渣,惡有惡報,一輩子只能混在社會底層,柴米油鹽,摸爬滾打。而我已經衣食無憂,財務自由,交到了許多真心朋友,體驗了豐富多彩的生活,每天都有滋有味,開心無比。
紅羽牌子:如果你有能力、有機會,你會選擇報復曾經在學校欺負你的人嗎?
這個答案你可以看一下,真實例子。答主高中時被全班排擠,但她每天都努力畫畫,最終得到了美國的許多offer,回到班級群攤牌,每個人都驚羨不已,也有許多當事人去道歉。
當然,最重要的不是別人的看法,而是你是否能化悲痛為力量,奮勇向前,為理想而努力。
會生氣是因為心裏面對這一個境界相起了分別,這個分別心的起行,就是他對這一個境界相是有所著;或者是他本來是非常貪愛這個境界相,或者他對於這件事情他心裡有一個目標,認為應該要達到什麼樣的一個程度;種種只要是與他心中所想的相違的,於是他就不高興了,然後就會生氣了。這樣的生氣,很基本的一個原理就在於他有「我相」,對於自己的這一個想法、這個意見有執著的心念存在,所以才會有相違的心行出現。或者是說,有些人他的瞋是因為對某些事情放不下、舍不掉。或有些人他瞋,是人家在告訴他說:這件事情該做、不該做,但是他覺得他一定要堅持自己意見而起瞋。還有一種人,其實他也不是說瞋習非常的重,可是他的習性就是喜歡諍訟,他習性就是喜歡跟人家鬥嘴。有一些人呢,他的瞋是怎麼樣起行呢?他就是一種類似說我們所說的叛逆性,就是要跟你作對,你說東,我就說西,你說南,我就說北。還有一種人呢,就是他的心性是非常的怯弱,稍微一點點不如意的事情,他就會起非常大的煩惱,他就會不高興。
如果說我們心中會常常產生生氣、不高興的這樣的瞋習起行,會有哪一些事情呢?對我們自己而言:首先,我們對於「我」是沒有辦法產生正見,對自己能取、所取的這一個意識心以及塵境,沒有辦法產生分別。另外就是,當自己意識起行的時候,往往會有心所法的隨行;但是我們往往習慣於什麼樣的境界,我們就會帶起什麼樣的心所法。例如說:我們看到一個人是我們不喜歡的人,可能是他的樣貌、可能是他的聲音,我們以前有的經驗——這樣的樣貌、這樣的聲音我並不喜歡,所以我們看到這一個人,都還沒有講話,我意識看到他的時候,我帶起的心所法就對他產生不悅的同時的起行的這樣的一個心念。如果說我們習慣看到這個人,他的聲音、他的樣貌是我們覺得很舒服的,所以當我們的意識在面對他、在了別到他的時候,我們的心所法起來的是愉悅的。所以,今天如果我們要看到我們的瞋是怎麼起行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夠先看到自己的意識心在了別的同時,是帶了什麼樣的心所法,或許這樣子能夠細膩地觀照到自己在這樣的心行變化時,能夠是不是趕快產生調整的效果。所以今天我們會生氣,可能是讓我們覺得不舒服、苦惱的事情;或者是說,我們遇到了這些事情是讓我很痛苦的事情,或者是別人罵我。但是也有一種瞋,是因為我們受到惡人、惡同事、惡知識的慫恿、教導。像現在佛門中有一些人,他因為從事學術研究,然後否定北傳大乘經典,認為這個北傳的大乘經典不是 佛說;然後認為 平實導師所傳的如來藏的這個教導,這個是後期人所結集出來的經典,不是正說;於是就在網路上大加謾罵,在網路上用各種的惡口、惡言來攻擊 平實導師。像這樣的一個行為,他就把他的一個瞋恚完全地用文字、用欠缺理性的方法表達出來;這樣我們不但看不到他對於法義上有非常正確地說明以及他的認知,只看到他的瞋習,這樣並沒有辦法產生理性討論的結果。另外有一些人,他是智力或者心性是比較怯弱的,所以人家稍微講一下,他就覺得受不了了,他就難過了、他就生氣了。或者有一些人,他是從小在家裡因為父母的習慣都是大聲講話、大聲謾罵,所以他也習慣了大聲講話、大聲謾罵,但是他不一定就是在生氣,而是他習慣於這樣說話的方式。我們如果要調整自己,面對境界的時候,我們如果用世俗法的一個方式來講,例如閩南語有一句話說:「仙人打鼓有時錯,腳步踏錯誰人無。」所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呢?我們如果能夠為別人保留一分轉圜的餘地,那也能為自己保留一分迴轉的空間,這樣對雙方都是很有好處的。
另外我們說,大部分瞋習重的人,他都是「我見」很重,他們都是非常好強、非常喜歡爭勝、也非常愛面子;一般來說,我們就說這樣人是「我見」非常重的人。例如說:有一次大迦葉尊者他前往拜會 佛陀,佛陀因此就勸大迦葉說:「你是不是也來協助我,共同來教育這些新來的比丘。」可是大迦葉就回絕了,他說:「現在的比丘大部分都自以為是,很難教化!」佛陀就問大迦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慨呢?」原來,大迦葉看到有兩個年輕的比丘跟大目犍連學習,結果這兩個比丘在學的時候,發現彼此對法義上有不同的看法,於是兩個人就開始在那邊爭吵起來,然後看誰學得比較深妙、誰比較殊勝,兩個人在那邊大聲地比較。這時候大迦葉看到這種情形,只能搖頭嘆息!他覺得他實在不願意教導這樣喜好爭勝的比丘。所以 佛陀立刻就召見這兩位年輕的比丘,並且問他們:「你們是不是在諍論誰對於這個法的學習比較多、比較深妙,誰學得比較少呢?」這兩個比丘就承認了。所以 佛陀就跟他們說:「如來教授你們戒律,教授你們十二分教,這些法都有說;但是我沒有教你們要互相比看誰學得比較多、誰聽得比較勝妙啊!我有這樣教嗎?」這兩位比丘說:「沒有啊!世尊!」佛陀又說:「你們難道不知道,如來教授的這些經典、這些偈頌,都是要你們能夠調伏自己的身心,要止息自己的煩惱,讓你們自己能夠趕快趣向自證涅槃嗎?」兩位比丘說:「是的,世尊!」「那麼既然是這個樣子,你們為什麼要作這樣的比較呢?重點是你們自己在心中對法的領受有多少,你們這樣是愚痴的行為啊!」這兩位比丘聽了,就立刻發露懺悔。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以前追隨 世尊的比丘們都很直心、也都不會覆藏,能夠直心、能夠不覆藏,就能夠趕快改過自己不好的習氣。
菩薩戒裡面有說著:「一切眾生是我父,一切眾生是我母,我生生隨之受生、 隨之教導。」所以,今天我們看到一切眾生的時候,能夠像伯俞一樣,把他當成自己的父親,把她當成自己的母親;當我們看到眾生的時候,我們看到他發脾氣,我們看到他謾罵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他健康的身體,我們也可以看著他能夠完整地對我們沒有包裝地表達出他的心性出來。其實我們知道,他會對我們發脾氣的時候,我們聰明的話就是不要對他發脾氣;因為對一個菩薩來講,這一個人如果他對我發了脾氣,就表示我們之間真的結了很深的緣了,因為當一個人發脾氣的時候,他要耗用掉許多的心力,而這樣的心力就會加深彼此之間的系縛跟記憶,所以過了很久很久,縱然很多年不相處,他看到你,都還會認識你。所以,如果別人在對我們發脾氣、對我們惡口相向的時候,一個菩薩行者他會非常聰明的知道:「我有機會跟這個人結下好緣。」因為菩薩行者不會對他發脾氣,會用微笑看著他、會用包容心看著他、會用慈悲的關懷的眼神包覆著他,所以讓他能夠有一個深刻的印象,而這個印象就會成為以後結大乘殊勝法緣非常好的方便道。
我們也希望我們自己在面對瞋的時候,瞋習的起行的時候,我們自己要警戒心,為什麼要警戒心?因為菩薩應該要以慈愍心來面對眾生。如果菩薩對很多事情常常起瞋相的話,他和眾生就會結下不好的緣;結下不好的緣,以後要度這個人,就很不好度了。怎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們要和人家結緣的時候,應該先以和顏悅色來跟人家交談;但是,如果說我們曾經對一個人發過了脾氣,接下來,要讓他能夠接受我們跟他所說的法,要跟他討論,能夠產生這樣良好的空間,那就會變得很小,甚至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夠讓他們接受你的說法。所以,今天一個菩薩的心性,應該是要常常修慈、悲、喜、舍的這樣的心性,應該把心念常常安置在慈悲喜舍的心行起行當中。如果說,我們看到一個人對我們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不能安忍,他對我們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也回應出去,這樣子就好像火上加火,這樣不但不能夠解決事情,彼此的怨隙反而結得非常的深。所以一個修行人,他既然要從事離欲的修行,他既然要從事不舍眾生的修行,所以能夠安忍、能夠忍辱,那是一個基本的行誼;尤其是,如果人家知道你是一個學佛人,然後你的瞋心又非常的重,人家一定會想:為什麼你一個學佛人,瞋心都還這麼重呢?所以我們有時候會說,我們面對一件事情我們非常不高興的時候,演也要把它演成我們對這件事情不會那麼在意。至於自己的心性的調伏,可以回過頭來自己再慢慢地想:「剛剛我心裡的起伏這麼大,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他的原因,還是因為我的原因?」也甚至可以想一下:「我這麼生氣,那是因為我剛剛是不是在別的地方受了氣;或者是說,我的身體是有什麼地方是不舒服的;或者是說,我昨天是不是沒有睡好。」或者,我們來看別人在大發雷霆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想:「他是不是受了什麼冤枉;或者是,他是不是剛剛在車上被公交車夾到腳了;或在路上踩到什麼不該踩的東西啊!所以那個氣就悶在那裡,現在遇到事情就發出來了。」其實我們要說:一個人他會發脾氣,有的時候往往不是當時的那一件事情引起他會發出這麼大的脾氣,有的時候往往會有背後的原因,可能是色身的狀況,可能是前一天乃至可能是以前對某些事情有過不好的經驗,所以他也比類到現前的這樣的一個狀況。
一個菩薩行者,非常了解眾生他對於境界是不舍,對於境界是執著,對於境界是有非常強烈的分別心。我們自己在修行的時候,對這些都要能夠安忍,能夠安忍才能夠細觀,能夠細觀,才能夠不在這些生滅法當中再妄起分別、造作。我們在這裡呢我們要跟大家說,如果說我們常常修忍辱行的話,我們不僅自己的身行、口行、意行能夠調柔,而且我們也能夠讓自己能夠定下心來,看清楚這件事情是應該要如何處理。因為,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定下心來,往往面對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們起的心念就是依著我們的習性,就像我們剛剛前面所說的,當我們意識心起行的時候,往往有著末那識和意識心共同的起來,但末那識祂一定有著見、愛、痴、慢的這樣的習性,這樣的習性就背在意識心了別的背後。意識心要如何改變呢?意識心如果能夠有定力,就能夠依著目前的一個境界,再依著正知見來調整自己身、口、意的起行。
在這裡建議大家,如果說你在面對一個境界的時候,你看到自己心裡很不舒服,一時之間又沒有辦法排除;你不妨避開,或者心中默默念著佛,或者心中默默地數數,這樣子就可以把當前的環境給化解掉。
摘自: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如何看到自己的瞋習? 何正珍老師謝邀。如果你和欺負你的人實力相若,就用儒家的道理。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意思就是你打我一巴掌,我就打你一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如果你實力遠遠超過對方,而且你又和對方有緣,想要渡對方,比如父母對孩子,那就用道家的道理「以德報怨」「善者信之,不善者亦信之」,永遠給對方改過自新的機會。
如果你開悟了,你就用佛家的道理,「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這個時候你的任何應對都直指對方病根,讓對方改正,即使對方似乎不可救藥,也可以得到教化解脫,佛氏門中,不舍一人。
你就不要看道家佛家了。道家佛家誠然是智者的智慧,但不適合你。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可他步步緊逼,屢教不改。教你忍,忍得了嗎你。
能揍你,還能揍死你。但我不揍,我忍了,我一笑置之,不以為意。這叫佛道。
人家揍你,你挨著,光讓人家揍。人家奚落你,嘲諷你,下回還揍你。你沒辦法,你只能挨著。這不叫佛道,這叫窩囊。
自己想想也寒磣,還越想越恨。還沒本事,沒人沒手段,報不了仇。
要麼是你性格軟弱,要麼是你情商低,為人處世,說話辦事方面有問題。這個東西你想改,改不了,個人秉性,天生的。
我的建議是報個班,學學散打什麼的,長長力氣,他打你一拳,你杵他十錘。徹底把他打趴下。
你要讓他不敢去揍你,不敢欺負你。你要找回尊嚴,尊嚴不是靠著一本佛經道德經,自己躲在房間里抹抹眼淚,罵他一句馬勒戈壁,忍忍就會有的。
以直報怨就好。管他別人怎麼想的。跟著自己感覺走。這些問題問自己。
《道德經》和大怨,必有餘怨,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先別管什麼佛家道家了。首先,區分兩個事:作為情緒的仇恨,與成為行動的報復。
仇恨積怨,純粹是自己傷害自己,與仇人毫無關係。徹底明白這一點,也就是進入潛意識之後,無需再做什麼,就會自動調整,心態會健康起來,輕鬆很多。
事實上,除了自己,沒有任何人能傷害你的心。別人只能傷身傷物,傷心只能是間接通過你自己實現!理解了這一點,就不容易再被觸發傷害自己。注意,這並不是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完全不同。
至於行動,等情緒問題解決,自尊自信建立起來之後,你的思想會完全不同,可能不需要現在誰的答案了。冷靜思考,比如該報警報警……
以上,不包括被欺負當時短時間的情緒反應。這個就可以與道家佛家儒家拉上關係了。現在討論這個過早。
大道不虧,天生天殺,天之理也。
虧欠他人,心中有愧,虧欠自己,怨憤難消。仇恨這種東西,有仇當面報,唯一難以把握的是度,該回敬幾分才不算事情做絕,畢竟人活在世難免紛爭,世人拜高踩低之風盛行,軟柿子好捏的道理都懂,但是不要讓仇恨蒙蔽自己清明的心,不要讓自己因為仇恨變得偏執可怕這才是重要的地方,世界上還是有很多溫暖的人的,當然壞人也不少,該當面懟的當面懟,不該當面的就卧薪嘗膽,你只要自己無愧於心,無愧於天地,就可以了。送你們一張懟人的表情包23333
很簡單。
四個字,真有妙空。
十個字,聖人種種分別,不離自心。
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以直報怨,以德報怨。大概就這兩種。
其實,我也有疑問,不知道有沒有人可以幫我回答,因為我不罵人,所以別人一對我爆粗口,我就生氣,我就打她,前提是關係近一點的,然後對方就特別討厭我打她,她說,我打她疼死了,現在,我一打她,她就還回來,很用力的,我就特別生氣,今天差點和她打起來,氣死了,,,這件事應該怎麼看待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微博博主 "午後狂睡_Silent" 曝光5.31武理工學生持刀傷人事件後被眾多本校學生懟?
※如何放下對曾經欺負過自己的人的仇恨?
※如何幫助這位長期被欺負、群毆,甚至被逼吃屎的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