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著養兒防老傳統,家庭觀念強大的儒家文化圈變成了最不愛生育的地區?


我覺得在討論人口與生育問題時,應當具備這樣一個認識:

「文化傳統」對生育率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跟經濟、教育、醫療等因素相比,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有人從非洲國家得到「黑人愛生孩子」的印象。但加勒比海的巴貝多、巴哈馬、牙買加、聖露西亞等幾個絕大多數人口為黑人的島國,其總和生育率都低於更替水平。

有人從中東國家得到「穆斯林愛生孩子」的印象。但伊朗(政教合一、清真程度世界領先)的總和生育率就很低,現在他們已經在實行禁止節育、禁止避孕。阿聯酋、卡達、汶萊那種國家且不去說。突尼西亞、利比亞、馬爾地夫等國的總和生育率也都低於更替水平。

有人從南亞國家得到「印巴裔愛生孩子」的印象。但模里西斯也是個絕佳的反例。


其他硬體條件上來了,什麼傳統文化都是扯。


因為生活水平越高的人越不愛生孩子啊。生活水平越高對後代教育付出的也就越多。然後資源是有限的,想要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資源的家長是無限的。所以為了給孩子更好的資源要麼少生要麼不生擔心給不了後代一個好的環境。所以就形成了越發達人口越少的怪圈。正好儒家文化區大部分都是屬於發達地區所以就顯得生孩子少了。


這個得匿

作為一個被逼婚n年的女性,我一直的想法都是 :你越讓老娘生,老娘我越不生!


因為房價高啊。


因為以前的高生育率是「養兒防老」思想壓力維持的,並不是說人們真的有多愛孩子,有多想生,這種壓力維持了一種假的生育率(並不是說生出的孩子是假的,而是人們可能並不是非常喜歡生孩子和養孩子,而通過傳統觀念和社會壓力來影響生育率)。到了現代社會「養兒防老」已經變成「養兒啃老」,社會的進步使得人們不再依賴後代養老,導致這個壓力降低,並且現代人多「長不大」,自己都是大號小孩,並沒有承擔一個家庭的責任心,加上現代社會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較高,養孩子不再是多雙筷子那麼簡單,所以「養兒防老」的思想壓力解除後自然變成想生想養有能力養才會去生養孩子的情況。未來我國漢族生育率或許會參照日本,我國好就好在有少數民族幫我們提升人口。


因為已經畸形了,我認為養兒防老在某種意義上是抑制了人權和自由。


推薦閱讀:

女性晚育有哪些風險?晚育的年齡怎麼界定?
是否應該限制窮人的生育權?
醫生確診有問題的胎兒,作為基督徒能引產嗎?
生了男孩是怎麼樣的體驗?
為什麼老婆認為我想和她生孩子,她就被當成了生育的工具而不是愛她?

TAG:生育 | 計劃生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