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大同》,又名《中國市長》這部紀錄片?
電影
多圖預警,流量黨請繞道。(影片資源可以在我公眾號「林林煢煢」獲取)
《大同》是周浩導演第二部獲得台灣金馬獎的紀錄片,片中記錄了大同市長耿彥波改造大同市的過程。(耿彥波也就是上文中的「耿拆拆」,因為他走到哪裡就拆到哪裡;同時也有人稱其「耿指倒」:他指哪裡哪裡就倒。)
影片只能用真實兩個字來形容,看完之後你毫不懷疑:這就是大同,這就是中國。
端傳媒記者形容:「與其說這部紀錄片講述的是一個中國市長,不如說是中國盤根錯節的政治生態和對超負荷發展模式的多維思考。」
於是我也想來和大家討論一些影片中我認為值得討論的問題。對於以下所有談及的問題,我基本持開放態度,只是談一談我的思考,可能一些觀點有失偏頗,但我會盡量去客觀陳述問題。我是山西太原人,也算經歷過耿的作風。
大同曾經是北魏的都城,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著名的雲岡石窟就坐落在這座城市裡。但因為歷史變遷,政治格局代代更迭,大同如今,只能算作一個三四線城市:基礎設施落後,城市面貌陳舊,還因煤炭開採而成為了中國污染最重的城市之一。
為了拯救經濟前景搖搖欲墜的大同,耿宣布了一項極富爭議性的改造計劃:他要推倒數以萬計的房屋,全面鋪展古城修復和新城建設工程。計劃涉及50萬人口(約佔大同市總人口的30%),1000多萬平方米土地,三分之一的老城區。
導演周浩跟拍了耿一年,記錄下了這項改造工程的實施過程。市儈的居民,窮苦的百姓,迷茫的年輕母親,質量不過關的工程,雷厲風行的鐵腕市長,政府與百姓的拉鋸都真實地呈現在了他的鏡頭裡。不設判斷,不作引導,不下結論,只是把現實擺在你面前,讓你去思考。
不像08年奧運時光鮮的北京,紀錄片呈現出了一個未經加工的大同市:一個典型的北方三線城市。
老頭老太太會在公園廣場里從家長里短聊到他們眼中的國家政府:
老城區的居民會自發聚在新張貼的拆遷告示下面討論:
在中國的國情之下,計劃和政策不可能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有人對拆遷的安置很滿意:
也有人以身軀擋在施工機器面前,阻止拆遷:
還有人以性命要挾:
面對這些,耿的回應也很強硬:同情歸同情,規矩是規矩,我同情你的處境,但你不可以要挾和挑戰政府:
拆遷告示中說:城區內的所有居民必須在幾月幾日前搬離古城,否則政府將強行拆遷。
雖然是強行拆遷,但值得一提的是,大同政府的做法十分聰明:拆遷人員到達「釘子戶」的住處之後,會用相機記錄下拆遷的全過程,拍下拆遷前房屋內的所有擺設和資產,以防日後有糾紛。這樣既保證了拆遷計劃可以如期進行,也保證了計劃執行過程中的公正公開性。
在拆遷過程中,針對不同類型的房產,不同經濟狀況的住戶,有不同的補償和住房保障政策,正如如下這位政府工作人員所說:
這樣看來,似乎利益相關的各方都得到了妥善安置,但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真的是這樣嗎?
上圖中的黃衣女子,十幾年前自己建了房,建房時沒有任何手續,但也安穩住了十幾年。現在拆遷,卻因為是自建房,且沒有手續,而得不到正常安置,只能自己出錢申請經濟保障房。但就算申請廉租房,完成申請程序也需要等上一段時間,可房子馬上要拆,房一拆,一家人就即刻沒有了住處。
像這樣的住戶,多是因為沒錢且沒法律知識而選擇了自建房,建房時沒有任何人提醒他們有手續這一回事,十幾年後卻要為沒有手續付出代價。
強調和重視手續固然顯示了這十幾年間我們法制建設的進步與完善,但真正為政府政策的不連續性買單的,卻是人民。
我想起太原市修路的過程。修路前全城要推行公共自行車計劃:在大大小小的馬路上都建起了公共自行車租賃點,只需要登記普通公交卡就可以使用,方便又環保。現在太原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的免費率、周轉率、租用率和建設速度都是全國第一,公共自行車已經切實成為了市民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但我清楚記得,自行車網點剛建好還沒過幾個星期,就要全城修路了,不少道路面臨拓寬問題,比如塢城路。我學校外面,塢城西街口上的公共自行車運行了不到一個月就因為修路而被撤走了,等修完路才又重新建了一遍。這很明顯是兩個決策部門沒有溝通好,但是耗費的人力物力卻是納稅人的錢。
當然,不是所有的自行車網點都要被撤走重建,而且修路也和其他一些很好的計劃結合了起來。比如太原在修完路的一年之後,把全城的計程車都換成了電能源計程車,而充電的地方,就在各主幹道路高架橋的橋洞下。我不知道兩個計劃是否事先有過溝通,但其高妙之處的確令人驚嘆。也希望有更多類似這樣「瞻前顧後」的決策。
拆遷過程中,也不乏與一些受過教育的群體有利益衝突。
有一位私產房住戶,買房時在地段和裝修上花了不少錢,在不滿意安置方式時,想要主動和政府工作人員交談,但得到的回復卻是:「你告去吧」。 面對政府冷漠的處理方式,這位年輕母親開始迷茫:她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想要教育孩子去相信法律和政府去積極維護自己的權利,可政府的拆遷條例卻沒有將她們的權利和利益考慮在內,甚至拒絕溝通和協商:
當然,我們不能將所有政府工作人員一杆子打倒,比如和黃衣女子溝通的那位官員,就在耐心解釋,並幫她分析對策,但是在面對民和官之間的利益衝突時,的確不乏「你告去吧」這樣冷漠又不負責任的回應。
我們可以看到,政府近些年在努力向「服務型政府」轉變,但在實際情況中,很多人去政府部門工作都是本著「想當官」的目的,想要在穩定收入和五險一金之餘,嘗一嘗「權力」的滋味,擺一擺「官架子」。近幾年的反腐倡廉運動聲勢浩大地開展下來,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公務員群體的灰色收入,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報考公務員人數的減少。那些口口聲聲指責貪污腐敗和權錢勾結現象的人,我恐怕,當相關利益問題出現在他們身上時,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也會下意識地尋求「裙帶幫助」。他們一面罵這個貪贓說那個枉法,指責著這些不公現象;一面又找這個親戚求那個朋友,助長著這些現象。誠然,政府應當不斷完善監督體制杜絕這種現象成風,但社會也應當反思如何擺正對政府的看法和姿態。
影片也記錄了每天在耿的住處門口尋耿解決問題的人。
有人市儈著想要借窮苦之名從拆遷中獲益更多:
也有流浪在大同的窮人來找市長訴苦
還有集結成隊的非城市戶口的家長找市長處理孩子入學問題:
強硬的拆遷計劃執行的同時,大規模的建設工程也在這位鐵腕市長的督促下同步進行著。
如果有三條路要修,常規的做法是修兩條,留一條;但耿的做法卻是三條一起修。
他在大同和太原的做法都一樣,我至今也無法忘記太原幾乎全城癱瘓的那段日子,每天都要為上下學預留更多時間,下起雨時,施工中的塢城路更是泥濘得無法行走。從馬路上的計程車司機到教室里的老師同學,幾乎人人都在談論(以指責為主)修路的事。但那災難性的幾個月過去之後,幾乎每個主幹路上都架起了高架橋,交通流暢度有了極大的提升,暴雨天道路積水問題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所有人又都開始改口誇讚修路修得好。
很難說,這是不是操控人心的政治手段,但紀錄片卻記錄下了耿對著進度拖沓的施工隊伍和手下官員大發雷霆的過程。至少讓我了解到,下令全城修路的那人也在盡最大努力督促著施工儘快完成,好早日結束出行艱難的日子。
面對拖沓的施工隊伍,他給出具體期限,要求工程必須7天內完成:
面對手下官員「鄉里沒有能力落實計劃」的回復時,大發雷霆說要換一個能落實計劃的人:
因為大拆大建,大同政府欠下了巨額債務,至今也未還清。但在紀錄片里,耿幾乎每天都要去工地檢查,面對糊弄人的垃圾工程,他氣得要撤回資金:
對這種斥巨資建設的行為是否可行,我很難做出評價,因為眼下大同雖然煥然一新,但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市政府都將因背負巨額債務而舉步維艱。但積極的一面是,至少做決策的人在盡最大努力監督著這些資金的使用,對他的決策負責。
除了拆遷之外,耿對於古城的建設也存在爭議。
有許多考古專家認為他以「重建和修復的名義破壞了真正的文物」。也有市民質疑他:修城牆就可以帶來文化底蘊和旅遊價值嗎?甚至拿他與秦始皇相比較:
耿對此的回應是:修城牆是幫大同修復傳統文化資源,以便日後發展文化產業:
雖然耿的做法不完全可取,但如果不重建古城,那麼即使破舊的城區是文物,這些既沒有歷史故事又沒有特殊建築風格的殘垣斷壁是不會有旅遊吸引力的,也就是說幾乎沒有經濟價值。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耿及其團隊打算從文物上做文章,請考古專家幫忙評估文物和參與重建會是更好的辦法。
這學期上金融課,教授還拿大同市舉例,調侃市政府很聰明,說他們發行債券借巨款修路,至於還不還得起,那可能就是下一任市長的事了。
但看完紀錄片,我才了解到耿的調任是上級突然的決定,前一天在提名大同市委書記的他,第二天就收到了調任太原當市長的通知,匆匆忙忙離這一任赴下一任,許多事情來不及收尾:
耿的突然離任,也許是上級領導認為復興大同的框架已經建設起來,可以將耿放到省會城市大展身手;也許背後有政治勢力角逐的原因,我們無從得知,但耿的確盡到了他應盡的責任。而且在影片中,雖然耿的許多做法頗有爭議,但從他的角度來說,他有理由相信他的做法對大同這個城市有利,而他也在盡最大努力對他的決策負責。
大同市的市容似乎在大拆大建之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嶄新的道路、恢弘的古城、甚至還被評為了花園城市。可是這個城市乃至全國的內核呢?觀念和體制上的不合理之處需要多久才能改變?盤根錯節的政治生態,牽一髮則動全身;這樣超負荷的發展模式可行嗎?可那欠下的巨額債務又將怎麼辦呢?
取懷柔政策,路一條一條慢慢修可能會令這個城市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落後地位;可是取雷霆手段,所有路同一時間一起修又會帶來即時的交通癱瘓和龐大的拆建成本。
導演周浩問耿,為什麼不懷柔一點呢?
耿的回答是他留在大同的時間不多,大同的機會只此一次,要抓緊機會衝上去:
歷史會不會再給大同機會我不知道,剛和柔兩條路,也許都是出路,也許都不是出路,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事關民生大計的重要決策需要權衡各方利益,參考各方意見,再三斟酌考量,而非將整個城市的命運,像賭博一樣,交由一人決斷。
儘管「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耗子的就是好貓」,但如果抓耗子這件事涉及其它一眾貓貓狗狗,那麼抓耗子的那隻貓,就不能粗暴地獨自決斷如何抓耗子。因為我們不能賭上成千上萬人的正常生活去拼一個可能存在的好結果。
我相信歷史的車輪必然會一直向前走,我也能看到我的國家我的城市在一天天變好,但我希望這條變好的路可以走得快一點順利一點,而這必然要求提高人民群眾對政府決策的參與度。當然以中國目前國情來說,不可能實行直接民主,因為一則效率太低,二則不切實際。但現行的代議制民主,至少要反思如何能更好地代表群眾的意志,如何能更好地抓住那隻耗子。
最後,這也是我發在公眾號上的觀影筆記。資源可以在公眾號後台獲取。
公眾號:林林煢煢。
微信號:linlinqiongqiong
http://weixin.qq.com/r/sCqhuf3EI6Bcrbna93_i (二維碼自動識別)
作為大同人,我一直想看這部片子,但是被和諧的厲害,因為金馬獎的原因找到了資源看了這部片子,首先我想說如果耿彥波知道攝影師拍了些什麼他是絕不會讓攝影師拍的,也許是因為耿市長給了攝影師特權讓他跟著自己拍了許多本不可能拍攝到的鏡頭。
客觀的講,片子拍的很棒,即拍攝到了好的一面也拍攝到了消極的一面,大同是一個古老的城市,遍地都是古老的建築,耿市長來之前,大同是一個遍地可以倒垃圾的地方,窄窄的街道,每年的政績就是修之前修過卻又損壞的路。拆遷讓大同城區擴大了一圈,主幹路都成了八車道,外環高樓林立,和城區隔著一條生態園區,通過幾座大橋連接,城區也是由樓房群包圍在外側,再往裡側就是幾條大同的主幹道,再往裡就是城牆,我之前擔心會不會因為太密集讓城牆看起來很小很臃腫,過年的時候上去了,城牆周邊有空地讓城牆看起來很恢宏,城牆上甚至可以走汽車,很寬大,城牆內便是古舊建築以及四合院,北魏建築,因為大同畢竟還是太小,裡面多少有些蕭條。
從積極的作用上講,現在的大同馬路寬了平了,環境好了,人們更加愛自己的家鄉了,以前大同到處灰濛濛的,就像小縣城,從那些沒來的急拆遷的角落就可以看得到,每條小巷口就是倒髒水的地方,夏天臭氣熏天,冬天因為結冰厚厚的髒水冒著熱氣,公廁外堆著大堆垃圾,這就是以前的大同,現在依然在角落可以看到。大同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因為現在我到外地我會突然產生一種感覺,和我的家鄉比,無論是環境,高樓,娛樂,還是人文歷史,我的家鄉都不落後於任何地方,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當然快速的拆遷建設,壞處也是有的,首先有部分拆遷安置問題沒解決,第二大同欠下了巨額的債務,因為我不是安置戶也不是被欠款的工程隊,所以我沒辦法站在他們立場上考慮問題。
這部片子很神奇,神奇就在於攝影師通過拍攝一個拆遷的市長,卻拍出了許多本不會出現在鏡頭中的東西,或許是市長的默許,讓身邊人都習慣了這麼一架攝像機,所以才會表現的那麼真實,裡面的豐立祥半年前落馬了,從片子里可以看得到他是什麼樣的人,笑呵呵的口是心非,也從片子里看出了官場形式主義,人大代表,參會人員,337,每個投票崗位只有一個候選人,每個候選人得票都是337票支持,多麼諷刺啊。還有很多官員罵體制,出口髒話,這些都不太可能出現在大眾視野中。
最後總結一下吧,這是一部好片子這是不需質疑的,講了很多拆遷造成的矛盾,其實我很贊成耿市長,這是一次機遇,也許是大同唯一的一次機遇,它沒辦法也沒時間給你,讓你和和氣氣的去解決所有的問題矛盾,他是市長不是警察,他的作用是帶頭,帶著大多數人向著既定的方向前進,他沒有時間停下來一件一件的處理好所有的事情,因為正常情況下半年一個市修一兩條路,但他卻同時修著幾十條路,也許建設五十年可以讓大同在一種和諧的氛圍中達到現在的樣子,但是他只有幾年時間,而在他之前的五十年的大同幾乎緩慢的像暮年的老人。
時間飛快,很慶幸豐立祥下台,大同又迎來了一位還算不錯的新領導。
身為大同人必須評論!
片子禁播後花了好多力氣翻出來看了。看了之後感慨良多,片中體現出來的就不必說了,說說片中沒有的吧。
首先,我是這場城市劇變的無數見證者之一。我絕對不容忍任何黑大同的人,你沒經歷過這段時期就閉上的的嘴不要肆意評論。
片中對城管拆遷這部分忽略了很多,那段時期的強拆強搬可謂是讓當時初中生的我都折服。耿市長是一個典型的鐵手腕,無論幹什麼都拿法律和你說話,完全的法治環境。城管打人什麼的我還真沒見過,並且被耿市長的智慧所折服。
首先讓你在限期內搬出新居,但是有人不願意搬,怎麼辦?期限一到,警察和城管同時動手,把你家所有物品標記拍照一件不差的給你搬到新居里,人不走的就派兩個五大三粗的警察把你抬走。這些過程全程錄像做記錄,每一個程序都完全合法。給你相應補償你不搬對不起,中國還真不像美國不搬拿你沒辦法,你不搬就是阻礙城市發展就是和人民群眾做對,不論對錯(對錯本來就沒法界定)起碼合法。以上是對民眾的強拆辦法,不得不說法制的好處,即避免暴力執法又完成拆遷。另外還有人要說了:那些拆遷又不給新房不給補償的怎麼辦?不給新房及補償的是因為他們的居住房子建造時就是違法的,那是多少年前的事法律卻是現在的法律,法律不可能照顧所有人。但是到了後來政府還是給了相應的補貼,今年將安置完最後一批。
上面說的是稍微下功夫就能知道的事,接下來的事件是要有特定渠道才能知道的真相。拆遷時總能碰上那種很難纏的人,具體不敢明說。遇到這種人就是必須發生流血才能解決的,政府肯定不會派警察去和這些人火拚,政府會將這種事情外包給其他人---辦事處(流氓團伙,暴力團伙,混混,社會閑散人員,隨便怎麼叫)辦事處的人去打這些人,武器只要不涉及槍就可以,刀棍不限。辦事處的人去辦了這件事,底線是不能出人命。辦完事保證辦事處的人不會被捕及判刑,報酬比市場價高一點點。這個性質很像美國在戰場上花錢找僱傭兵解決特定事件一樣。這些都是那些辦事處成員親口敘述的,你不信我也不解釋。畢竟沒見過的東西不見得沒有。
說完拆遷再說說其他的。
修路,作為大同人都知道這段日子有多艱難,不是大部分人平時所見修路哪回事。那段時期的修路是和拆除工作同時進行的,幾乎全城的路拆掉重修,沒錯,是全城,程度可想而知。交通混亂不堪,每天街上都是灰塵,主幹道由於修路車輛行人只能走非主幹道,交通接近癱瘓。那段時間的大同市毫不誇張的說,完全是戰爭片最佳選景地!我當時在電視上看到廣島核爆炸後的第一反應就是:我靠,這場景這麼熟悉,不就是魏都大道嗎!?
這些東西都是紀錄片沒有拍全的東西,作為親歷者的我把這部分寫出來分享一下。文筆有限,寫的混亂,湊合著看吧,我也沒那麼高水平就這種水準了。
累了,先寫這麼多,罷工了。
大同發展得到的改善所有人有目共睹。
能源:大同目前發電已經完全清潔化。之前在中央電視台看到過一個專訪,專訪詳細介紹了大同二電廠的發電設施先進水平。具體怎麼個先進法我也不知道,我只記得工作人員介紹了二電廠排出的廢氣,廢氣經過凈化變成了水蒸氣蔥大煙囪排出(我就說大同近幾年咋走能下雨呢- -"")還有一些是全大同人都能看見的,就是山上的風車,風力發電也是清潔能源,可見大同在環境優化上下足了功夫。
交通:大同在發展之前連一個機場都沒有,好歹現在有了機場,雖然只是單跑道機場,總好過沒有,雖然沒有大城市機場相比(只見過武宿、黃花、高崎)大同機場剛剛起步,以後肯定還會逐步擴建。以前大同只有一個被轟炸過的搖搖欲墜的火車站,現在也開始建造了動車站,這些都是很大的進步。不要說和其它城市比大同的怎麼樣怎麼樣不行,要知道從1到10不是很難,從0到1才是最難的,而大同已經突破了最難的部分,後面的都是時間問題了。
大同的公交車跟很多城市比也是差距很明顯的,大同用的是天然氣新型車,就我目前去過的城市中無論幾線,公交車質量和大同一比......
大同近年也實行了闖紅燈拍照(這個值得稱讚!)闖紅燈現象越來越少,交通也有了秩序。
這些東西雖然都只在市區見過,但是相比以前已實屬不易。大同是一座小城市,正因為小,才有精力做的更精緻。
治安:治安方面的改善也得到了大大提升。街頭犯罪明顯下降不少,以前街頭成群結隊的新疆小偷基本絕跡,至少幾年沒有見過,現在的新疆大叔阿姨都是街頭美食的參與者。以前街頭本地人居多的半尺大鑷子也絕跡。舉幾個栗子看看以前的治安(親身經歷),初中時候一個朋友在xx中學校門口用斧子砍了一個中學生兩斧子,如此嚴重的刑事犯罪警察都不願意去查。第二個栗子,有一年我和朋友在xx街跟別人械鬥(那時候不懂事)被警察抓到派出所暴打一夜,警察把人一字排開拷在暖氣管子上在你身上裹著被子用警棍猛掄,打完後身上沒有一點傷痕,全是內傷。所有械鬥人員都是未成年人,警察也不讓你交代什麼也不問問題,只管打,打完就把人放了。
這些都體現出了警察的不作為及罪犯的猖狂,警察基本非命案不出警,罪犯街頭砍人後逍遙法外。近幾年已經改觀了不少,去年和朋友去做筆錄,負責筆錄的警察明顯是上過學的(以前的警察我懷疑是罪犯花錢買的警察職位)說到這還真想起有這麼一個警察,是我朋友的朋友,也可以說同夥,警察和混混一起偷搶敲詐,不是協警,確確實實的警察。
又寫累了,罷工了。
說了家鄉這麼多黑暗面,是時候說一下好的地方了。by the way,評論不要太長!太長懶得看!
我至今弄不懂大同究竟算幾線城市。三線?四線?這個就連大同人都弄不太清楚。
總之大同算是一個小城市,節奏慢、很愜意。四季分明,冬天不是很冷,但是有雪。
大同夏天溫度不是很熱,避開太陽直射就很涼快,不會像南方那樣有空調才能活;夏天晚上是最爽的時候!晚上很涼快,大家都願意在外面呆著,不會像南方一樣晚上也熱的要死。
市區內任何一個地方,只要不堵車,半小時內都可以到達,城區也是如此。城市就這麼大,走到哪裡都不會迷路,走再遠都可以回家。
交友圈子不是很大,幾乎每一個認識的人都知根知底。出去逛街絕對絕對會遇到熟人,晚上去酒吧也絕對會遇到熟人,公交車上可能遇到你的前任(在一輛公交車上遇到三個前任的我表示心裡很苦)。這個城市不大,弄丟的人很容易找回來,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點,有足夠的後悔空間。
喜歡夜生活的大同有好多家酒吧(具體多少我都數不出來)美女又多,酒吧環境也很安全,幾乎沒有什麼打架事件,畢竟都是出來玩的不是找事的。
我不是打廣告的,手機只有這一張照片
今天大同剛剛獲得了山西省旅遊發展大會的冠軍,激動的我怒吹了兩杯奶茶!
對於吃貨來說,大同也是值得一試的地方。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這句話絕對不是吹的,無論你在山西以外吃的刀削麵是什麼口味什麼樣子的,把那一碗刀削麵放在大同人面前,大同人連筷子都不會拿起來。刀削麵削出來的麵條要粗細均勻,長度接近;面煮出來絕對不能有糯的口感,是很勁道的感覺,吃起來很有彈性。面上的臊子一家店有一家店的秘方,沒有重複的;臊子味重,澆到面上很好的化解了過重的鹹味。最重要的一點,出了大同地界的刀削麵就不能再稱之為刀削麵了。
涼粉是夏天最好的解暑食物之一,口感爽、滑、軟,吃的時候一定要一口吸進去,吃起來口感軟滑勁道。外觀上涼粉晶瑩透亮。吃起來涼涼的感覺讓人瞬間降溫,湯汁是由醋和辣椒油為主的簡單組合,酸辣的口味容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莜麵也是大同特色美食之一,莜麵蒸出來後可以放到冷盤里吸收湯汁一起吃,本人推薦的方法是把莜麵放到涼粉的湯汁中蘸著吃。
糕面,蒸出來是黃色的團狀,原味微微發甜。大同的做法大多為油炸,將餡料放在糕面中包好;餡料分甜咸兩種,甜的一般為豆沙餡,鹹的為土豆絲和胡蘿蔔絲以及韭菜餡料,包好餡料後入鍋油炸,炸至外表酥脆即可出鍋。外皮的酥脆裡面的軟糯,兩種觸感完全不同卻完美結合。
羊雜也是大同及周邊部分地區的特色美食;羊血、羊肚、羊腸、羊肺、羊肝......多種內臟混合做成,辛辣的味道完美的抑止了過重的羊膻味,但仔細品嘗還是會有羊的味道。羊雜和油炸糕都是大同人在辦喜事時必不可少的兩種食物,雖然兩種食物不會上到主宴中,但是作為鄰居之間的祝福大家都會相互贈送,送給鄰居讓鄰居也沾沾喜氣。這一習慣更多的體現了大同人喜歡將喜慶的氣息傳播給他人。
燒麥,大同燒麥和南方截然不同。在廈門第一次吃燒麥,咬開之後是糯米,是糯米!難道不是肉嘛!對,大同的燒麥是肉餡,一般是豬肉大蔥、豬肉韭菜、羊肉大蔥、羊肉胡蘿蔔....搭配方法千變萬化,每一家的味道都不一樣,唯一不變的是家中慈母親手做出的味道。燒麥,薄皮大餡,皮要在蒸出來後半透明,外表光滑,咬上一口不會溢出太多汁水但又有一些汁水附著在皮的內壁及餡料中。
大同銅火鍋,火鍋中間燒碳,炭火將鍋中的水煮沸。清水煮火鍋,底料簡單,大蔥段、大薑片。把材料放到水中煮熟,煮好的東西放到碗里蘸料食用,料和其他地方也不同,不是單純的麻醬,是形態與麻醬相同的咸香味醬料。切成薄厚適中的羊肉要整盤倒在鍋里,默數十到十五秒就可以大快朵頤。做法、吃法簡單豪放,正是北方人性格的標誌。
還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列舉,最後推薦一下大同的燒烤。大同的燒烤最好吃的地方是一家叫老黃串店的小店,店面不大很不起眼,但是味道絕對是大同第一,但是每天顧客盈門很難排到位子,所以推薦第二個地方電建(具體哪兩個字也不知道,普通話發音是這樣的)來了廈門以後沒有痛快的擼過一次串!速度慢,肉菜不新鮮,味道太淡。打個比方,這裡的燒烤烤二十個肉串的時間,在電建任何一家店都可以烤兩百個肉串,效率差接近十多倍。也不知道是店家捨不得放聊還是怎樣,每次吃到嘴裡的燒烤嚼不出三口就索然無味,套用李逵在水滸傳里的一句話:淡出鳥了!如果你是燒烤達人,來了大同絕對要試一下燒烤,絕對不讓你後悔!
吃的就寫這麼多,哭著吃泡麵去了,圖有空時候再補。東北老工業基地尚且不能復甦。大同憑什麼?
上項目,有好的項目嗎?挖煤是可以,能挖多長時間?北上廣深諸多公司憑什麼去大同發展?大同有985/211了?和石家莊天津是交通樞紐港口了?
什麼都不是,不修城牆還不是等死?
不搞旅遊沒法搞其他的。要不然就一直挖煤,內陸偏北的城市,軍事價值和通商價值已經廢棄了。用耿的話:大同以後能不能行就這一次機會啦。
耿在視頻里問收古董的人地下的文物什麼朝代,對方說北魏。耿說:這是好東西。然後又一句:就是假貨也是好東西。
知道了嗎?耿只是想打出噱頭,招攬生意,因為就這一次機會。
一直覺得這種斥資巨大用現代的磚修古代的牆真不是一種好方法,再加上調任之後修復建設的停滯,各種爛尾負債,其實承擔的背後是整個城市的犧牲與無奈。
不過在這裡,且不論這種「造城」方案是不是構建城市名片的有效且最佳的途徑,但是他帶給這個城市的絕對不只是一個又一個拔地而起的場館大橋,更多的是一種城市經營的理念,讓很多市民在力求不犯錯的官場大環境中看到了敢作為的新希望,就這一點來說,他本身就已經成為了這個城市的名片
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好走的路,好住的房子,這些最基本的城市改變大概是衡量一屆政府政績最直接的標準,雖然大同在他的任期內負債赤字gdp倒數佔地違規等等方面一路高歌猛進,可是一軸雙城,五館四橋等等,卻也是他帶給了這個城市最大的改變。毫不誇張,他是近20年大同地界上故事(不論是真實的還是杜撰的)最多呼聲最高的官員,不論是往前數還是往後倒,相較之下,其他領導表現的甚至連差強人意都算不上。所謂流水的將軍鐵打的兵,任期有限的情況下,面對這樣一個城建落後,經濟遭遇巨大瓶頸,前景黯淡的城市,安全過渡成了所有人最好的選擇,他為他的規劃所做出的努力難免顯得勢單力薄,調任時候那一抹悲情的英雄主義色彩就顯得尤其的突出。
談談片子本身,寒假時候找了很久才找到這片子(國人創作卻在國內看不了,想想也是醉醉的),應該說算是很客觀的紀錄片,對主體人物的刻畫很碎片,但是也很多元,很立體,幾個角度也很精準,比如對奸商的強硬,對家人的柔情,對城市建設的嘔心瀝血,對複雜情況的一籌莫展,以及最後面對晴空霹靂調令的無奈落淚,很有層次感。對比之下,幾個小人物的表現就顯得稍稍單薄,當然作為陪襯,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總體還是基本翔實的記錄了百姓的反抗和拆遷的困難,這片子之所以獲獎可能也是源自於鏡頭所捕捉到的這個瘋狂的男人讓大家窺到了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瘋狂跳躍著進入一個越來越動蕩的未來的過程吧,所謂一滴水可以折射出整個世界,在中國這些小地方的政治剪影里,看得到整個城市,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社會問題,在轉型的大環境下,在這個時代的橫截面里有太多需要反思的東西了。作為從09年開始外地讀書工作的大同人來說,幾乎缺席了整個大拆大建的過程,而每一次回來就會驚呼大同的改變。就像紀錄片拍的一樣,每個問題都是辯證的,而每個決定都具有兩面性,耿怎樣權衡市民利益和城市發展,怎樣利用現有機會謀取未來福利,這無疑是個難題,相對於以豐為代表典型官員而言,耿願意做事兒,敢於做事兒。他用自己大半輩子從政經歷作下的決定,是我這個人生閱歷尚淺的年輕人無法只靠想像和嘴上功夫否定的,不說這條路一定適合大同,可不改變怎麼知道。城建是第一步,招商引資扶持新產業是更重要的一步。大同產業單一眾所周知,這也直接導致了作為鮮活血液的年輕人的大量外流,說真,網上看到一句話:不曾想到當初拚命的學習,卻讓自己遠離了家鄉。淚流滿面。。。定有某天,所有願為家鄉出力的年輕人都能在大同找到合適的位置,安居樂業。
在大同上的大學。
去之前我爸就跟我說大同人橫,大同城市不好,就是個煤炭城市,臟。
火車上跟一個大叔聊天,覺得大同人挺不錯啊,沒我爸說的那麼橫。大叔是煤礦工人,在大同最大最有錢的煤礦工作,五十多歲的人了,還看書,考證。
到了大同,咦,這兒挺乾淨的啊,根本不臟,比太原乾淨多了。
我是12年第一次去大同,我爸應該是06.07年去過。幾年時間翻天覆地變化,誰趕出來的。
在大同有一次打車。出租師傅挺能聊,把耿彥波誇的啊,聽他說還有民間的一些組織個人把誇耿彥波當成了自己的事業。開個五菱,車身上都是貼的耿彥波,到處給人講耿彥波,支持耿彥波。當時候我就一個想法,當官當到這個份上,新中國能有幾個?
後來耿彥波突然調太原,確實是萬民請願挽留啊。那個場景,真的感動。就說這麼多吧。
新增
前段時間又回大同玩了一趟,很明顯大同已經有一些旅遊城市的意思了。有一些外地遊客在古城區拍照,爬城牆。值得一提的是,城牆是免費開放的景點,身份證,駕駛證,學生證這些都可以,帶著就可以換票。不巧的是我們都沒帶,最後工作人員問我們房卡帶了沒有。我們居然用房卡換到了兩張票,上去了。這個真的很棒,小處看大,起碼旅遊業的服務人員做得很好。其他市民也很好,打聽哪兒的刀削麵好吃,他們會盡量用普通話回答(大同話語速快,而且很難懂),詳細地告訴你,哪家的好吃,哪家的也不錯,離這兒很近。都很自豪,自豪他們有這麼美麗的城市。
去的時候小黃車剛開始在大同投放,沒人騎。被我們發現兩輛,騎著沿內城牆走了一圈,回頭率很高。那天剛下過雨,空氣很好,配上綠化和高大的城牆,真的覺得這個城市值得來一趟。還有一個大同本地的自媒體看到小黃車跟我們聊了一會,拍了一些小黃車的照片。總之感覺這個城市生機勃勃的。12年到的大同,趕上了城市變化的尾巴,見過城市的破敗,見過建設的激情,再見到她的新貌,更愛她。
原本想說評價紀錄片不是評價耿市長,但是覺得如果不評價下又沒有意義。
我是在獲獎後抱著獵奇的心看的,還好找到了資源,看的時候很震驚,應該說耿市長是把自己袒露了,就讓拍攝團隊跟著拍,恐怕一般市長做不到,所以至誠二字,耿是做到了,不然也沒法看到這樣一部影片。
借用下@林又的這張圖
他像一個逼孩子上補習班的家長,他的冒進有一個很好的理由:別人都超前,我們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沒辦法!
超前帶來的總是落後……
孩子總是畸形的……
每次看見這裡,細思極恐啊..
高手果然是這位大叔...
老耿又去拆太原了,就是受苦的命,政績全是wql和小鳥的。不過也是太原也該打整打整了,一直以來每個省會的樣子,現在好點了,不過馬上要換屆了。老耿也該退休了。就是不知道太原這半拉子工程誰來接著干。
由其中的許多討論、協商,不難看出耿深諳官場之道;耿讓記者跟拍的做法首先表明了耿的自信,其次,跟拍的時間地點耐人尋味;十餘年間,大拆大建,耿在三晉官場一路高升。
耿在其任之每一地都大興城建,尤以大同為冠,城建尤其是基建方便了百姓生活,改善了市容環境;但如今回望大同,煌煌工程已成爛尾,巍巍魏都債台高築,耿的繼任者面臨難題;耿因自己被調走時百姓的挽留而名揚全國,但挽留耿的人群中有多少是感謝耿的城建,又有多少是愁於耿離任後自己的補償款沒了著落;此外,耿在大同任上對被拆遷戶的保障也是失當的。
耿的前領導申、在大同時的搭檔豐和在太原時的搭檔陳先後落馬,耿安然無事。
單就耿之建大同古城之舉而論,耿的許多具體做法是否有悖文保原則,是否損害大同環境,是否符合大同實際,是否操之過急,有待商榷。耿事必躬親,是否有「眉毛鬍子一把抓」之嫌,是否有不善協調安排屬下機構人員之失,值得思量;耿篤於城建,而對其他事務,如農業,教育等,又用多少精力。那是要看從哪些方面去評價了。是從周浩得選材呢,拍攝剪輯製作呢,還是從這部紀錄片中所說的這個市長來說。就是影評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分析。自己看了大概四五次左右,但是因為沒有找到字幕版,看的有點費勁,而且現在全程手機打字,所以不放圖啦!
第一,人物,事件。
這部紀錄片里,說的就是在大同當市長的耿彥波,在任職期間經歷的事情。其實,整部片中,說的比較多或者完全是圍繞在耿彥波想要把太原打造成 文化大同 這件事來說。媽蛋手機找不到符號! 整個影片根據剪輯,情感,我把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就是拆遷,也就是影片的開頭,把那些破破爛爛的房子,全給拆了!為啥要拆?影響市容啊!但是並沒有白拆,會給你賠償的。電影里出現過耿彥波到配合拆遷然後得到安置房的市民家中的鏡頭,根據市民的話說,是從以前小几十平的小房子換到了現在乾淨整潔的七十平的房子,hin開心!市長也開心!為啥?因為一,市容市貌提升了!二,這些被拆的市民,有了在片中看起來更好的生活水平了!
但是,片中也出現過不配合的釘子戶,死活要多套房,死活不肯搬,直到片中最後了,那一家人還不肯搬,出門都費勁,直到最後最後,才搬走,實在不能住人了,因為旁邊施工,道路也堵了。也有在旁邊買了商品房的媽媽,因為拆遷,自己的房子也要拆,損失了很多錢,感到很迷茫。片中媽媽自己也說了,說自己迷茫以後是該讓孩子相信政府呢,還是不信。因為自己購買的商品房是無辜的啊!但是也在拆遷範圍內,所以也要拆,所以那個媽媽不停的上訴,打官司。但是這個問題肯定解決不了你懂的。
還有說為了阻止施工,在現場攔著挖掘機的,鬧事的,然後市長一來大家就都找他訴苦了,然後就繼續施工了。。。在片中,有人說被打了,也看到有很多警察請市民從家中出來的鏡頭,但是我們沒有看到的應該更多。在這個時候,大家對耿彥波這個人,他做的事情,大多數都是不認同的,這引發了很多的矛盾。對市長的不理解,對自己家即將失去的難過,絕望,對新房還沒有到位的不滿,以及對想要多套房不能滿足的貪婪。因為這些市民肯定不會去想這個市長拆我們家是為了讓大同更好看!更不會樂意為了讓大同更好看,去願意配合拆房!而且不僅拆,還蓋了四面大圍牆,像是西安城牆那樣的,把大同圍了起來。很多市民會想,你他媽的當市長不干事除了拆我們房子就蓋圍牆了是吧!媽的智障!
這也就是人們不滿他的做法,不理解他,從而有很多矛盾。
第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說的是耿彥波,處理事情,辦公的場景。開會,很吊哦!很嚴肅批評有怠工現象,而且還當著應該是全市的領導班子說,我們需要的是干這個事的人!不是需要這個職位,你要是不行我就把你撤了換別人!在檢查安置房的建築時候,這個其實也是一大矛盾,安置房沒蓋好,市民的家就快被拆了,他們沒地兒住!在巡視檢查的時候,對兩個人直接罵了,為啥,因為看了地上的泥土,具體我也不太清楚,可能是施工方用的材料不好醬紫。然後他還開了個文化博物館來著。他要一方面把髒亂差的環境,建築給拆了,然後另一方面打造城市的文化品牌。為啥?因為大同產煤,所以肯定不能靠這個來養活這個城市。我覺得耿彥波的意思就是像西安一樣,打造成一個文明之都,文化城市,然後帶動旅遊業的發展,用旅遊來養活這個城市。然後這個階段他就是各種奔波各種忙。他老婆都直接跑過來找他,哭著說他不要命了。每天晚上十一二點到家,早上四五點就走了。都是在忙工作。這個階段,主要表現了耿彥波的執政能力,以及他強硬的作風和他真的是在為大同做點有用的事情。
第三個階段,就是民意反轉的這個階段。為啥會反轉呢,因為耿彥波接單調令,要去太原當市長了。開了個酒會,一起拍了照片,在市政府門口準備走的時候,無數的市民來送行,或者說,挽留。十幾個人跪在門口,大喊耿市長不要走,耿市長快回來!所有市民幾乎都在喊。
為什麼這個時候民意又支持了?因為他的想法已經初步有了雛形了,那個髒亂差的地方被拆了,人們有很多住上了新房子,大同確實是有所改變的,人們看到了,他們也肯定了耿彥波的做法,所以他們認為他是個好市長,想挽留。但是在挽留時候也有個鏡頭,一個小男孩問媽媽他們為什麼不讓他走呢?媽媽說,因為市長走了,他們就沒房子了……這個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最後耿彥波上車後,哭了。這個也讓我很感動。他對這個城市是真的去投入了自己的感情,想要去把它做好。他是不願意離開的。但是又不得不離開。片中最後的鏡頭就是大同城牆外,空曠的土地,因為新市長上任么,所以肯定要三把火搞點業績的,同時也肯定不能接著前任的想法接著做啊對吧,這樣不就承認他作為市長比我做得好了么對吧。所以最後 文化大同 這個工程就擱淺了。
周浩的這部紀錄片獲得了金馬獎,他的上部紀錄片 棉花 也獲得了金馬獎。他的其他紀錄片,如高三,差館,龍哥,都很棒。這些紀錄片導演們,都在用一個不同尋常的視角向我們展現我們所不熟悉的人或事。紀錄片其實很大一部分,是為了滿足人的窺私慾。人們想看自己不知道不了解的東西。當然,上面這些作品並非是為了生僻而生僻的,而是在偏門同時讓你了解,知道了這麼個人和事,讓你為止震撼,感動或者其他。這些紀錄片是有力量的。
其實中國市長,在我看來是他的另一部紀錄片 書記 的升級版。但是,你不能否認,這部紀錄片,拍的很好,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為人民做點實事的一個任勞任怨甘心付出的一個市長形象。這部紀錄片hin棒!
看電影對他的一句話印象深刻:大同只有這一次機會,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他真的很愛大同。ps:作為建築師,那幾年也算參與到大同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中,去了不下7、8次大同,也一直關注著大同的發展,曾經給耿市長彙報過開發區住宅的方案,這個人還是比較雷厲風行的!
作為一個大同人,最大的感觸是,新中國成立以後,一個城市自我毀滅又自我重建,僅此一例。
過程儘管痛苦,本地居民也感受過那種類似於災難後廢墟中生活的體驗,但今天,每一個大同人抬頭看天空的時候,多少也會感到欣慰的吧。
(手機拍,無任何濾鏡)
我家人都住進了新房子 而天空是藍的
不是山西人,剛看了這個紀錄片。資源枯竭城市和後工業化城市的選擇很少。耿這是死馬當活馬醫。但是不醫。。。就直接臭了。其實這種urban revival projects是美國最先發明的,在實施初期也飽受非議。由於他們的城市基本運輸或重工業坐落在城市中心,在後工業化後變成一堆工業垃圾(比如底特律匹茲堡克利夫蘭),周邊有色人種高度聚集,所以還有天朝沒有的赤貧和高犯罪率baggage。
在造假文物上,我能說耿已經很良心了嗎?城牆古迹修的很好很認真。搜索一下Baltimore inner harbor,蓋了一個水族館,修繕了一個港口,蓋了一些體育設施,蓋了一個跟蔬菜大棚差不多的美食購物城,再裝修了一面牆(喂喂,人家有個很潮的名字叫facade)就大功告成坐地圈錢了。在任何動遷都是不容易,天朝是因為刁民,米帝因為犯罪率。所以都會有人詬病。但是目前看來,米帝中型城市的內城改造工程都還是比較成功的(Nashville,Indianapolis, Denver, Minneapolis, Charleston, Little Rock等)。也有不靈的,主要還是人口流失太嚴重,底特律其實還在一點一點變好(胖去如抽絲啊),再比如Cleveland的內城,一過下午4點空無一人,還有紐約上州那幾個城。希望十幾年後,大同能像成功的那幾個。。。
看完耿彥波的BBC紀錄片過來的。結尾處突然調任太原市長時,耿彥波哭了,看著覺得他是真的。大同群眾跪書請願留市長,有說是市宣傳部組織的戲,不知真相。大刀闊斧之後,留下600億萬的外債,全部都還是半拉子的大片工程,尚未安置的民眾,劇痛之後總歸有了一番新顏貌,欣慰,也為後來接替者點贊 我媽看了紀錄片非要去大同玩兒一趟
剛剛看完紀錄片 熱乎的記錄自己的觀後感
我是太原人 。
上高三的時候,遇到過,群眾在萬達附近抗議還是什麼的。後來據說,已經下馬的高官當年把一大片地買給了萬達,拆遷戶當時是沒有被妥善安置的。應該是四年前吧。
和上一位市委書記住在一條街上,每天上學都可以看到他住處外的交警,應該是為他上班什麼的開闢道路吧。然後他下馬了,據說有癌症,治病的錢也不是自己在掏。
山西,可能就是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身為一個山西人,我只能平靜接受這一現實。我應該不記得除了耿彥波之外別的市長的名字了,家裡沒人提過,我也不看地方新聞。
按紀錄片,他應該是13年來的太原,據說去大同前,他就是太原副市長了,模模糊糊記不清了。但是耿拆拆,確實如雷貫耳。
修路真的是很討厭啊,每天一臉土,生無可戀。但是高架修好了,覺得真的很方便。
現在在修地鐵,剛開始修的時候,堵在路上真的很崩潰,現在,學會了避開高峰和提前出門。
好像最近剛開始修什麼了,因為那天出門吃飯,被熟悉的公交車,帶到了熟悉的路上,然後我只能走著去飯店。
還有種種 什麼迎澤公園 晉祠賓館 榆次老城 因為不清楚 所以沒法談論。
說回這部紀錄片。記錄者儘力完整的呈現了,一群人。官員的智慧和狡猾,人民的無助和市儈,公園還是廟前,直接又隨意的輿論。這是大同,是山西,是中國。
沒有法律手續的房子,不受法律保護,但是他們確實沒地方住,這種矛盾,是無法避免的,但是一部分人的利益終究要被犧牲,大局已定。一個老奶奶第一次堵到市長,好像得到了一套房子,結果第二次來,還想要一套。她確實很不容易,但是誰都不容易。釘子戶,沒有被記錄,但是終究還是撤離了。在所有國家利益之前,個人都是微不足道的,不是我國國情,在哪裡都一樣的。紀錄片里想說的,沒說的,不能說的,有心人都是懂的。
那個市委書記,下馬了,有一個老百姓說的,不該走的走了,該走的站著茅坑不拉屎。心知肚明是誰,還有誰。
再說文化古城這個概念。山西除了歷史和煤炭可以被重視,還有什麼。煤炭似乎已經失去了優勢。地理位置,政策支持上,我們什麼都沒有。說是煤老闆有錢,江浙滬的有錢人才是平均又真實。記得去年還是千年的春晚,東西南北中分會場,山西哪個都沾不上,也是厲害。
除了發展文化,用歷史吸引遊客,用經濟潛力吸引投資,山西沒有出路的。唯一一所211還在傳言中來的沒那麼正當。被隔壁教育大省虐了很多年了。
不懂政治,也沒什麼資格去指點。但是,我覺得在中國,起碼在山西,如果一個官員想做一些好事,首先,他需要一個強大的靠山。牽一髮而動全身,每個利益相關者都不會等死,如果背景不夠穩,別說做事,不頂鍋就好了。然後,他要有理想。一個混吃等死只需要女人和金錢的官員,很多,人家並不樂意做什麼。再然後,他需要能力。能力這東西還聽玄乎的,我也說不清到底是些什麼,但是,有的人確實有,有的人就是沒有。最後,需要智慧吧。和上面下面和平共處,深諳行業潛規則,情商低的人,害人害己。他應該是符合這些標準的。我沒有證據,我只是猜的。
就是這樣啊,與其祈求制度法律還是什麼東西可以造福與己,不如希望一個做事的聰明人,這很無奈,但是這是現實。還好我們應該是遇到了。
紀錄片里,下大雪的時候,遠看大同的城牆,感覺可以望到千年之前的那個大同,特別有魅力。只能慢慢來了 。
今年是耿市長第四年在太原了,衷心希望他可以留的久一些。起碼他在的時候,我們才知道,那些錢都幹了什麼。
祝他老人家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如願以償。
大同,無疑是我去過的最讓人震撼和匪夷所思的城市。大同的市中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仿古建築群復建。連亘的新城牆拔地而起,以強勁之勢吸吮著周邊民居、辦公樓、商店的生命,直至徒剩空骸。車輛人群川流於昔日的熱鬧街市、今日蒼涼的工地之上。揚起的漫天塵土,席捲去了城市之魂。
遊歷雲岡石窟和恆山,山西省第二大城大同是必經之路。在城中逗留二日,仿若親臨蒲松齡筆下的《山市》奇景,感受到極度的虛妄:忽見遠處有孤牆聳起,遙指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古迹。無何,見民居數十所,斷壁頹垣,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睥睨,連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
單是遊走於凋敝的空城,驚懼於末日般的衰敗氣象,我很難理解城市規劃者的意圖。想必近幾年拜訪大同的遊客,都不湊巧地看到了此城最丑的面貌。2300多歲的大同曾為北魏京師,遼京陪都,明、清重鎮,它的傳統民居、歷史街區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07年始,大同的一屆領導班子發起短視的「棚戶區」改造,用四年的時間,徹底清除了古城牆內所有民居和歷史遺址。這種自殺式的破壞行為早已讓古城面貌全非。
前任市長耿彥波決定重新造城,大拆遷大修廟,旨在讓大多已經消失的舊城區古迹重新復活。見下方規劃
先破壞,再治理。從抽走靈魂到花重金重注靈魂,昔日塞外的大同在新世紀依舊飽經滄桑。我不能預見在耿市「一軸雙城」的造城理念下打造的「新大同」會否散發塞外古城的獨特魅力、是否能體現深厚的歷史底蘊。輿論在造勢,讚揚耿市長的雷厲風行、敢想敢做的勇氣和長遠的眼光。(例如《大同的成功,是人心的成功》此類的新聞報道)城市的大面積整容無疑帶動了眼下GDP的增長,仿建完成後能否創造足夠多的旅遊收益來還高額貸貸呢?
市長的理念和個人意志,扭轉著大同的命運,民意在城建改造中扮演什麼角色?幾萬拆遷戶為了新城牆挪離住地,內心怎麼想?如果我是市長我會怎麼做?真心迷惑。
旅遊歸來翻閱大同的照片,當時的所見所感縈繞心頭。希望多年後能重訪大同,更新對它的印象。看見煥然一新的它,估計也不會讓我忘卻它曾經裸露出的醜陋和凄蒼。
參見:
《大拆遷大修廟——山西大同市長耿彥波造城記》 http://news.xinzhou.org/2011/0106/article_90084_9.html
《大同城市建設》:http://bianjiangwo.blog.163.com/blog/static/291488201102443354178/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批准大同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通知》:http://www.gov.cn/zwgk/2006-10/23/content_420895.htm
《大同的成功,是人心的成功》:http://www.xinwengao.net/release/datong/35262.shtml
推薦閱讀:
※拍記錄的VICE是個什麼組織?他們拍這些紀錄片的目的是什麼?
※如何理解《井上雄彦纪录片》里那句:为了画「光」而画「影」 的深层含义?
※BBC紀錄片《藝術的力量》第五集14分30秒處的背景音樂是什麼?
※紀錄片靠什麼賺錢?
※網上有哪些比較好的道家/道教的紀錄片或者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