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太史公在《秦始皇本紀》中多次寫到彗星和大飢?

是歷史真相,還是他有深意呢?這麼頻繁的天象與天災是在任何篇章中所未見的,而且都發生在秦始皇初步統一之前。


秦始皇本紀記載「大飢」只有三年、十七年、十九年各一次,並不算很多。對彗星的記載也並不比其它地方多,只有七年、九年、十三年這三次。據長谷川一郎的「肉眼可見彗星表」,亮度達到6等或更亮的彗星在1701–1900這200年間出現177次,平均1.13年就有一次。一般認為彗星的出現頻率從古到今是差不多的,所以這個頻率應該也適合於漢代以前。按這個頻率來看,秦始皇本紀的記載是完全有可能的。

那麼司馬遷記載天象和天災有什麼特別的意思?沒有什麼特別,這本來就是史官的職責。史官並不只是負責記錄治國者的言論和行動,還有觀察天象、制定曆法以及根據天象占卜國家大事的吉凶也都是史官的本職工作。《周禮·春官宗伯》裡面跟大史、小史、內史、外史等並列的有一個官名保章氏,職責就是「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辨其吉兇」。藉助天象去理解天命、理解人事本來就是古人很基本的一種思考方式,並不是讖緯之學或董氏天人感應之說興起之後才盛行的。《春秋》裡面就記載了很多「日有食之」,還記載了「有星孛於大辰」。司馬遷只是繼承了史官傳統,如實地把之前歷代史書中的天象記載下來而已,並不是他出於自己的什麼思想去特彆強調這部分內容。

至於當時是否真的出現了彗星,這個只能交給天文學家去推算,但絕大部分不太可能得到確認:

如果某一未知年代的古代彗星記錄是長周期彗星(P &> 200yr,除橢圓軌道彗星外,還包括拋物線、雙曲線軌道彗星)的話,從動力學的角度,我們不可能以之確定其出現的年代。因為對長周期彗星來說,即使有詳細的觀測資料,也不可能準確預測或回推其長期運動軌道,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將一去不復返。……如果我們知道某一未知年代的古代彗星記錄為一已知軌道的短周期彗星的話,理論上可以用動力學方法進行推算以確定其回歸年代,但在實際操作時仍會遇到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盧仙文等,「古代彗星的證認與年代學」,《天文學報》,1999,40(3),p. 313)

只有像哈雷彗星這類短周期彗星有可能準確計算出它過去的位置,長周期彗星(占肉眼可見彗星總數的80%以上)是算不出來的。而且即使是短周期彗星,計算起來也極度困難,要考慮行星引力攝動和彗星本身的非引力效應,後者只有經驗公式,對於只記錄過一兩次的彗星根本無法確定。對於絕大部分彗星,能往回推算幾百年就很不錯了,再遠一點就會有很大的累積誤差,還可能進入混沌。如果沒有其它可靠史料的輔助,不太可能準確判定司馬遷記載的那些究竟是真的彗星還是把別的什麼天象看成了彗星。


彗星和熒惑守心這四個字在本紀裡面的出鏡率都比較高。
外戚列傳裡面的夢龍附身和夢日入懷出鏡率也很高。
這些所謂的傳說我更願意相信是有意為之。因為遷爺他老人家自己是個老封建,天天算黃曆,代代觀天象。他就是干這行的,深諳其道。
當然這天象有沒有,得問天文學家。

不同意匿名用戶的看法,遷爺的記錄沒有你說的那麼客觀,根據天文學的推算,裡面的熒惑守心根本就不是秦始皇死的那年出現過的事情。中國史籍中記載熒惑守心共二十三次,但有十七次是偽造的。


和看待蕭敬騰和大雨經常一起出現一樣


不同意目前贊成最多的那個答案,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太史公在客觀地記錄彗星的出現。原因如下。
1、從《史記·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的具體內容來看,司馬遷述作史事的原因,是為了通過輯錄史實,藉以申明王道,明辨是非。他在自序中花了很大的篇幅詳述六家的要旨,論道六經的要義,這已經深刻地反映了他們父子的學術思想。
在回答壺遂「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的問題時,司馬遷也引用董仲舒的話說過:

「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錶,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

雖然後面他自己否認了,作史記和作春秋的訴求是相同的,但他遭李陵之禍後,又言道:

「……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

所以可見他不是為了單純、客觀地記錄史實,而不在其中表達隱含的意義。

2、《史記·周本紀》里明確說過地震和國運的關係。

四十六年,宣王崩,子幽王宮湦立。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陽甫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填陰也。陽失而在陰,原必塞;原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川竭必山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

3、還是從《史記·太史公自序第七十》記錄司馬遷自己家的家族史來看,他的父親死前最擔憂的是,三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傳統將會斷絕。而周代是司馬氏家族復興的時代,那個時代的歷史記錄,是周天子將史官派至各個諸侯國,史官相對是超然地替周天子記載各國的歷史,而不必為國君避諱的。但從《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等處可知,秦兼并六國後,焚書坑儒,不僅毀掉了各國的史書記錄,而且其本身的歷史記錄也是十分粗糙、語焉不詳的,這一點在《史記·始皇本紀》最後司馬遷輯錄的秦紀里得到了反應,基本沒有年份的記錄,只有粗略的哪個王時,發生了什麼事。可見,司馬談的擔憂是有道理的。而周代史官記錄歷史的作用,也不僅僅是為記錄而記錄,是有通過記錄歷史,明鑒未來的作用的。因此司馬遷在繼承父親遺志的時候,也不可能僅僅是客觀記錄而已。

4、史記中記錄秦始皇的那篇叫《秦始皇本紀》,而不是《秦始皇帝本紀》,這裡面已經有褒貶了。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的歷史課本上雖然都直接稱「秦始皇」,但司馬遷在這一篇本紀的開頭就說了,「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者」。這就說明,太史公是知道也肯定「秦始皇帝」這個完整的稱呼的,而且他也絕對不可能只是為了節省篇幅,所以簡稱為「秦始皇」的。那原因是什麼呢?
查一下「帝」這個字的含義。雖然後世把有一定地位的人成為帝,但在司馬遷那個時代顯然不是這樣的。

帝,德合天地曰帝。即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了與天地一樣並且和天地貫通且和諧的地步,這個人就稱之為帝。而這樣的人必然是所有人類中最有智慧和能力的,故而所有人都願意讓他來管理大家的公共生活,引導教化大家,於是所有人推舉他為最高管理者。

所以很明顯,太史公認為嬴政的種種行為已經表明了,這個人的品行稱不上是「帝」,因而把這一篇的題目也定為「秦始皇本紀」,而不是「秦始皇帝本紀」。那麼太史公對秦始皇的態度已經很明顯了。
因而也可以想見,為什麼後面要多次在用兵及某項政策的出台後,寫上「大飢」或是「彗星出現」。

只是個人的見解,供參考。


題主若讀《三國志。魏文帝本紀》會發現,眾多星象、天災——"日有食之「,」大蝗「,」月犯心中央大星「,」太白晝見「,」大雨,伊洛逆流「,」熒惑入太微「——反覆出現,密度非常高,不下於《秦始皇本紀》。我的理解是:
天象都是暗有所指的。史書中有些天象與上下文沒什麼呼應,不像小說」XX分野墜一將星「,然後就傳來了某大將軍的死訊。雖然意義不明顯,但也起著營造背景、烘托氛圍的作用,暗示國家走向衰弱。比如王朝將傾時,史書記載大量文臣、武將死去,也有這個用意。


隋朝貓妖被楊廣舅舅詛咒姐姐獨孤皇后還有記載,那個時代自然還是牛的


主要是漢朝時期讖緯文化盛行,經常對於某些天文地理的現象進附會猜測,特別在董仲舒之後,這情況就更盛了,都對五經進行修改了。

這裡主要是表達秦朝滅亡的原因和讖緯之間的關係,您可以看到《秦始皇本紀》中有記載其封禪,聯繫起來你就能明白了。


推薦閱讀:

請教諸位老師,后羿跟黃帝,相隔大概多少年?或是否為同一時代的人物?
关羽是汉寿亭/侯、汉寿/亭侯还是汉/寿亭侯?
英法火燒圓明園時持有何種心態?
紅樓夢裡的丫頭分為幾等?
秦漢時期黃河流域有很多湖泊和河流么,比如鴻溝、滎澤等,為什麼這些都消失了就留下了地名?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調查類問題 | 秦始皇 | 史記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