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魚像熊掌一樣稀有嗎?

現代餐廳每家都能做魚,但很少見有關於熊掌的菜;而在戰國時期的孟子,卻用魚和熊掌來比喻人之取捨,是否當其時兩樣都不被平民百姓所常見?


-。-

不稀有。
戰國時期,魚幾乎是最常見的肉食品了。

我們的原始社會進入農牧期之前,是以漁獵為主的。
裴李崗時期的聚落演替依然以遷移為主,就是因為當時的生產形式主體是漁獵。
在一處地方打漁打獵,當獵獲物開始減少時,就轉移到另一處地方。

後來農業進步了,到了仰韶文化,這種遷移式的聚落演替就變成了擴散型。
既向村落四周擴張,開墾更多耕地。

可以說,魚類是我們最古老,最平常的食物。
吃魚的時間,比食用五穀要久多了。

具體說到孟子這段話,請聯繫上下文一起看。
,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取熊掌者也。,亦我所欲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取義者也。」

在這裡把魚用來對比生,恰恰因為不稀有。
魚,幾乎人人都有。生,也是人人都有。一點不稀罕。
熊掌,不是人人都有。義,也不是人人都有。非常稀罕。
不稀罕的和非常稀罕的不能同時兼顧時,要選擇那個非常稀罕的。

為什麼呢?
因為:「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有渴求甚於生命的,也有厭惡甚於死亡的。人心可以超越生死。
這種情感「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其內核是在有機會面對大義時,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
天天吃魚,竟然見到了熊掌,要放過嗎?
天天庸碌的活著,居然有機會追求大義,還要苟且嗎?
放過了熊掌,苟且於世的人,都失其本心,則不是賢者了。

這種思想套用到生活里也依然成立。
只是很多時候,魚和熊掌不太能分得清。


靈公望見趙盾訴而再拜。趙盾逡巡北面再拜稽首,趨而出,靈公心怍焉,欲殺之。於是使勇士某者往殺之,勇士入其大門,則無人門焉者;入其閨,則無人閨焉者;上其堂,則無人焉。俯而窺其戶,方食魚飧。勇士曰:「嘻!子誠仁人也!吾入子之大門,則無人焉;入子之閨,則無人焉;上子之堂,則無人焉;是子之易也。子為晉國重卿而食魚飧,是子之儉也。出自《公羊傳宣公六年》
吃魚在當時是勤儉的象徵把刺客感動的不要不要的,你說稀有不?


其實我在看到別人答案之前,一直以為這句話是從熊的觀點出發的....

想吃魚就要下手抓,
但是想抓魚說不定會戳到河底,崴了爪爪...摺疊我吧- -!


熊掌等於殺死一頭狗熊,不是國土千里國王那裡能吃太多


漁業是人類最早掌握的生存技能之一。遠的不說姜太公釣魚的故事,路人皆知。<春秋>記載,隱公五年,公矢魚於棠。意思是魯隱公在棠地陳列漁具。不是因為捕魚有多特別,是因為諸侯去觀看人民勞作是不符合禮法的。
再說專諸刺王僚的故事聽過么,傳說專諸聽說吳王僚愛吃魚,專門到太湖畔找到太和公(烹飪大師,最會做魚)苦學三個月才混去做了廚子。
春秋時見諸於史的不僅有捕魚業,還有魚的烹飪。想必魚應該不像題主想像地那樣珍稀。


魚也分什麼魚吧。古人的意思應該是魚與熊掌皆味美,都喜歡,不一定表示少見。況且,那時熊掌應該不像如今這麼少見。


下一句是「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明明說的是魚好得,熊掌不好得。
怎麼到你這成了魚跟熊掌一樣難得了?


熊掌和魚,說得是棕熊和大馬哈魚。獵人一般都是在河邊圍獵棕熊。而河邊的棕熊一般是站在河裡捕捉大馬哈魚,棕熊只吃大馬哈魚的內臟,那裡有大量的魚籽來補充熱量。吃完的魚都被拋到一邊。


是否兩樣都不被平民百姓所見?答案是當然咯!左氏春秋里說「肉食者鄙」,何喂肉食者?簡單說就是做官的。以中國古代的識字率,文盲妥妥的99%,而這識字的1%可不是都能做官的,(起碼曹劌跟他朋友就沒做官)。1%的讀書人尚且還可能「鄙」不了(吃不上肉),那平民百姓能否吃上肉就不言自明了嘛!什麼?你還要問平民百姓能否吃上魚?好嘛,魚不算肉咯?!嗯哼~


應該不稀有吧?我的理解是想吃魚也想吃熊掌,因為熊掌更貴重,所以選熊掌。
想要生也想要義,因為義更可貴,所以捨生取義。。。。
如果二者一樣珍貴,那就真沒辦法選了


一直以為魚和熊掌一起吃會中毒呢


魚,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如此果斷的取捨,你說是不是一樣稀有...


記得我爸講過小時候的苦日子,有時吃不飽,又見不到油腥,然後沒辦法就去村裡面的一條大河抓魚吃,我就問,那魚是不是很少,他就說,哪有,魚特別多,又多又大,用手就一抓一個準,然後我就納悶了,那你們還說沒肉吃,怎麼會餓著呢?然後他老人家就特理所當然的說,那誰想吃魚呀,厭都厭死了,大家當然都想吃肉!哈哈哈,可見我爸那時魚是不缺的,當時我聽著,心想,哼,估計你們還是餓的不夠厲害…


魚難道不是指魚翅嗎,我記得好像初中語文課有學過的嘛


以常見性來說,都一樣可見。
以數量來說,熊更稀有,熊掌更是如此。


推薦閱讀:

春秋戰國里各諸侯國的國土面積是多少?
春秋戰國時候的一個故事,可能是東周列國志里看到過的?
為何 「春秋五霸」 中第一個稱霸的是 齊國 ?
為什麼春秋戰國最終統一,不像歐洲一樣各國相對保持和平呢?
如何理解王國維所說「中國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

TAG:文化 | 中國古代歷史 | 春秋戰國東周 | 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