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在的中國有兩個新年:元旦和春節?

雙節並行始於何時呢,為何沒有像日本那樣把陰曆新年廢除。


為什麼中國不在元旦過年?故事要從民國元年說起。

1912年1月1日以前,中國使用農曆,但是1月2日,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向各省發了一通電報:


各省都督鑒:

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旦。經由各省代表團議決,由本總統頒行。訂定於陽曆正月十五日,補祝新年。請布告。

孫文


這個月的隨後,孫中山又頒布一道命令: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令:

按照改用陽曆,前經本總統派員交參議院公議,當由該院全員議決,並通電各省在案。茲惟參議院緘稱:「應即頒布曆書,以崇正朔,而便日用。」並由該院開會議決編歷辦法四條,等因到府。合即責令行貴部查照,斟酌美備,趕於陰曆十二月前編印成書,以便頒發各省施行。至要。此令。

內務部知照


從此,中國開始實行陽曆,開始了很長時間的「陽曆新年」與「農曆新年」之爭。


但是,這個「陽曆新年」與「農曆新年」之爭,你以為只是簡單的「新曆」與「舊曆」之爭么?如果你這樣想的話,naive! 所謂曆法,其實還是個政治問題,這兩個「新年」之爭,其實還反映了政府與一般民眾之間的矛盾。


如果你問,孫先生這個陽曆,當時名流知識分子支持不支持?那當然茲支持。孫先生是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怎麼能不支持他呢?


我們來看前清狀元、大實業家張騫的《柳西草堂日記》在那1912年陽曆新年和農曆新年的日記:

我們要知道:曆法其實還是個政治問題。然後再看當時參議院的決議強調的「以崇正朔,而便日用」,再聯想到歷次改朝換代的「改正朔,易服色」,就不難理解了:民國改用陽曆,其實不只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引進西方科學的「陽曆」,放棄了中國舊有的「陰曆」。實際上,「改朝換代」的思想暗流還在涌動,而放棄陰曆、改用陽曆,只不過是古代「改正朔」的一個翻版而已。


張騫茲瓷新曆,那是理所當然的:民國成立的第二天,他就被推舉為實業部總長了。

但是,雖然政府規定使用陽曆,但民間並不認賬。在當時官方與民間的觀念里,所謂「過年」,只能過一個「年」。那麼問題來了:是過你政府的「年」?還是過我們老祖宗的「年」?

1914年,北京政府內務部向袁世凱遞交了一封呈文:「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給假一日。」袁世凱批准了。


在這裡,陰曆元旦被稱作「春節」,成為政府的法定假日。我們稱陰曆年的第一天為「春節」,其實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算起來,也不過是最近一百年的事情而已。


從此,中國人所說的「過年」,就成了過兩個「年」:官方過陽曆的「年」,民間過農曆的「年」


但是,官方與民間的衝突仍然存在。當時有一位劉大鵬,在他的《退想齋日記》的1919年2月1日農曆新年這一天寫到:

五更各廟鳴鐘,驚醒世人早起迎神,里中放炮接連不斷,此其新年也。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過陽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為然,惟官廳慶賀,民皆睨而視之,且謂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見矣。


在這裡,劉大鵬認為,民間慶祝農曆新年的現象,可以反映出「民情」,即民間對官方曆法的不屑。


我們說過,曆法的推行,其實就是權力的推行。民間不願奉行官方的曆法,也可看出,當時的國家權力之弱。


所以簡要地說,公曆的1月1日和農曆的正月初一都是元旦,民國政府規定大家過公曆的元旦,但是老百姓不買賬。而袁世凱時期又立法將農曆的元旦定為「春節」,老百姓過這個春節非常積極,從此過春節就是過年了。

還不滿足於這篇文章的小夥伴,還可以接著讀下去……


為什麼說曆法還是一個政治問題呢?我們看看《春秋公羊傳》怎麼說。


誒等等……《春秋公羊傳》是個神馬玩意兒?這麼說吧,《春秋》差不多就是漢代的憲法……


但是!因為《春秋》的原文太簡略,一般人看不懂,於是就需要憲法解釋學,其中影響最大的一部憲法解釋學著作,就是《春秋公羊傳》。


《春秋》開頭第一句說:「元年春,王正月。」這句話的意思非常簡單:魯隱公元年的春天,是周代曆法的正月。但《春秋公羊傳》卻把它解釋得無比複雜(前方高能,非戰鬥人員請繞行):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這一段是不是很繞很複雜?如果覺得不複雜的話,那就來一段更繞更複雜的董仲舒:


《春秋》謂一元之義,一者謂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謂一為元者,示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貴者始。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不壹於正,而無有邪氣奸其間者……


這麼長的一段,讀完了似乎還是不懂《春秋》開頭的「元年春,王正月」到底啥意思……當然不懂啦,因為這一大段只是解釋第一個「元」字,要講完這六個字,還得好長呢~


不過我們不必在意這些細節,還是回到剛才的問題:為什麼制定曆法是個政治問題、哲學問題?

因為,在古代,只有天子才有權制定曆法,其他諸侯是沒有這個權力的。每個月的月初,天子把曆法頒布給各個諸侯,諸侯在祖宗的廟裡祭祀,跟祖宗彙報:我們這個月又要奉行天子的曆法啦。這個稱為「告朔」。然後,諸侯又在宗廟裡處理政事,這個稱為「聽朔」。


同樣,只有天子才有權頒布曆法,是因為,天子嘛,顧名思義,就是天的兒子,只有天的兒子才能從老天爺那裡接受曆法,然後再讓這曆法推行於天下。


所以,制定曆法,表明自己有天賜予的正統性;把曆法推行於天下,表明自己有統治天下的權力;你奉行天子的曆法,表明你服從天子的統治。


所以說,制定曆法,不僅是個科學問題,還是個政治問題、哲學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改朝換代之後,前朝的曆法怎麼辦?一個字:改!


所以,每次改朝換代之後,都會有個「改正朔,易服色」的程序。也就是說,新的朝代要使用新的曆法,換上不同顏色的官服。


所以,夏代的曆法,稱為《夏小正》,以夏曆的一月(寅月)為正月,商代以夏曆的十二月(丑月)為正月,周代則以夏曆的十一月(子月)為正月。到了秦朝,就以夏曆的十月(亥月)為正月。


西漢初年,曆法也經過多次改變,後來漢武帝讓司馬遷等人制定《太初曆》,仍以夏曆的一月為正月。司馬遷非常興奮,稱這次改歷之後,「諸神受紀」。之後,歷朝歷代又改了很多次曆法,有過很多種不同的「正月」,但基本上還是以《太初曆》為藍本。


為什麼以夏曆的一月為正月呢?因為夏曆跟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時令的關係最密切,最方便實用。孔子就說過:「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就是說,使用夏代的曆法,乘坐商代的車子,穿著周代的禮服:這應該就是比較完美的制度了吧。


說到最後,有必要指出一點:我黨和人民政府關於「過年」的做法就聰明很多了。關於「過年」,我們並不製造兩個矛盾的「過年」,而是沿用袁世凱以來「春節」的叫法,把「春節」那幾天稱作「過年」。而陽曆的新年,則稱作「元旦」,雖然「元旦」的原意就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但現在說「元旦」,則專指陽曆新年。並且,「元旦」作為引進西洋曆法的嫁妝,又給咱們增加了一個放假的理由。這樣一來,老祖宗的「年」還是照過不誤,又憑空多出一個「元旦」三天假,何樂而不為呢?

—————————

轉自長安詩社 范雲飛 已經作者授權


歡迎關注長安詩社公眾號:changanshishe


【轉
為什麼中國人不在元旦過年?

張鑒水

為什麼中國人不在元旦過年?這個問題早在魯迅就已經開始思考了。他的小說《祝福》寫道:「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上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寥寥幾句,就充滿了魯迅特有的一種「帶有距離感的冷峻」,又有點懶散不恭之態。

這裡說的元旦,是西曆每年的第一天。中國自從1912年改用西曆以來,至今已經一百多年。但是包括過年在內的傳統節日都還是按照舊曆來過。對很多人來說,只有快要過什麼節日了,才會去查一查舊曆的年月。我們覺得這似乎理所當然,但其實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會這麼長久地在節日上恪守舊曆。曆法變了,節日就按照新的曆法,似乎更方便一些。比如日本也過七夕,但是他們的七夕一般就是新曆的7月7號。其實民國時期政府就曾屢次提倡按照新曆過節日,甚至為此禁止賣舊曆的日曆,但終因民間不從而未能成功。

那麼為什麼中國人會在節日上這麼恪守舊曆呢?其實我們現在用的舊曆,是清代初期來中國的歐洲天主教傳教士制定的,已經不全是土產了。那麼其恪守的價值在哪裡呢?

其原因就在於,中國的節日來源於時令的概念,每個節日具有其深刻的時令意義。而時令在中國文化中,又是十分重要,關係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國家的政教等。

一、中國節日特有的時令意義

把英文的festival翻譯成「節日」,單就翻譯而言沒什麼問題。但是深究下去,節日在中國的意義和在西方是非常不同的。在西方,節日一般是為了紀念歷史上的某個事件,如聖誕節是紀念耶穌誕生,復活節是紀念耶穌復活,勞動節是紀念1890年的勞動者遊行等。中國則不然,節日主要是代表了一個重要的時令。比如清明是春意正濃,中秋是秋天的中點,重陽是秋高氣爽等等。

中國人對時令的這種看重,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上古時代文獻傳下來的的不多,但是卻有兩篇曆法性質的《夏小正》《月令》。當時的曆法要詳細記錄不同季節天地萬物的變化,並以此指導國家政治。比如《月令》中的孟春之月(春天的第一個月),先是說到了孟春到來在天文星象上的標誌等,然後說孟春景物:「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並且說這個月必須進行「王命布農事,命田舍東郊,皆修封疆,審端經術,善相丘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五穀所殖,以教道民,必躬親之。田事既飭,先定準直,農乃不惑」等一系列政治和生產活動。如果在這個季節做其他季節應該做的事,那可能就會引起災禍——所以如果用了西曆,那在古人看來,豈不是全亂套了?後代對這種先秦曆法也有所繼承,一直到清代,還有《康熙御制月令》。我們現在見到的「黃曆」,也與這個傳統有關,只是其中宗教和迷信的色彩又大大增多了。

中國人對時令的敏感,也體現在後世的詩歌中。漢魏詩歌中時序流轉是一個最重要的母體。到了晉代,詩歌的開頭寫一寫時序流轉,似乎成了一種「套路」。比如如陸機《梁甫吟》開頭:「玉衡既已驂,羲和若飛凌。四運循環轉,寒暑自相承。冉冉年時暮,迢迢天路徵。」《長歌行》開頭:「逝矣經天日,悲哉帶地川。寸陰無停晷,尺波豈徒旋。」《贈尚書郎顧彥先詩》開頭:「大火貞朱光,積陽熙自南。望舒離金虎,屏醫吐重陰。凄風迕時序,苦雨遂成霖。」等等。

清明踏青,中秋賞月,重陽登高,這些活動,也無不是與特定的季節有關。踏青賞月自然不必說。即使是登高,如果用西曆變成了夏秋之際的時候登高,太熱不說,重陽那種秋高氣爽、菊花盛開的氛圍,就完全沒有了。並且有人說重陽節登高避忌的古俗,正是源於人們對這個季節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有著特殊的感受。

也許我們會想到: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這不是更像西方節日嗎,這是中國節日中的一個「另類」吧?其實不然,端午節是不是由紀念屈原而來,其實是很成問題的。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是陽氣居中正盛的意思。因為五月初五正在夏天的中間一個月啊!

二、「過年」意味著什麼?

過年在中國意味著「辭舊迎新」,所以大年夜叫「除夕」,新年第一天叫「元日」。古人詩云:「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民間傳統上在過年之前一定要打掃屋子、把所有衣物和床上用品洗乾淨,這才算有新氣象。就時令而言,則是冬天過去,春天到來的象徵,萬物復甦、萬象更新。民國政府不願意承認舊曆年的「元旦」地位,所以將其定名為「春節」,沿用至今。這個名字倒真是貼切!其實過年的時候還是很冷的,有時候還大雪紛飛。但是在國人的傳統意識中,這是春節,而不是冬天的節日。不信的話,您稍微一琢磨從小看到過的那些「春聯」的內容就明白了!

我們看《月令·孟春》的說法:「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正是春回大地的景象。再看唐詩中對過年的描寫。張說《元朝》:「今歲元日樂,不謝往年春。」白居易《七年元日對酒》:「眾老憂添歲,余衰喜入春。」都是強調了「春」字。初盛唐的宮廷在過年前後有一系列的君臣創作迎春詩歌的活動。比如「立春遊苑迎春應制」
「春日幸望春宮應制」「人日賜彩縷人勝應制」等。所謂「人日」,是大年初七。初唐重臣崔日用就有這麼三首詩留下來。《奉和立春遊苑迎春應制》:「乘時迎氣正璿衡,灞滻煙氛向晚清。剪綺裁紅妙春色,宮梅殿柳識天情。瑤筐彩燕先呈瑞,金縷晨雞未學鳴。聖澤陽和宜宴樂,年年捧日向東城。」《奉和聖制春日幸望春宮應制》:「東郊風物正熏馨,素滻鳧鷖戲綠汀。鳳閣斜通平樂觀,龍旂直逼望春亭。光風搖動蘭英紫,淑氣依遲柳色青。渭浦明晨修禊事,群公傾賀水心銘。」《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應制》:「新年宴樂坐東朝,鐘鼓鏗鍠大樂調。金屋瑤筐開寶勝,花箋彩筆頌春椒。曲池苔色冰前液,上苑梅香雪裡嬌。宸極此時飛聖藻,微臣竊抃預聞韶。」梅和雪在後世往往代表冬天,但你看他說「宮梅殿柳識天情」「上苑梅香雪裡嬌」,在心中春意盎然的初盛唐人那裡,這些卻是可以代表春天的。

我們現在用的舊曆,雖然是清代初期來中國的歐洲天主教傳教士制定的,但基本延續了中國傳統曆法對季節的體現,仍然是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傳統曆法「夏曆」的。如果過西曆的元旦,過了年了,最冷的時節還沒到,也完全沒有春回大地的跡象,那哪裡還有過年的感覺呢?所以不但民國政府提倡過新曆年的運動失敗了,就連西周頒布的「周曆」,以傳統夏曆的十一月為一月,一月變成三月,這在民間也同樣普及不開。

總之,這樣的節日觀念,深深地印在了中國人的心裡,即使我們自己未必能意識到。如果把所有的節日都改成按照新曆來過,過年離春天太遠、清明節還太寒冷、中秋節未必月圓不說,即使不那麼依賴季節的節日如七夕,也讓人覺得如「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郁達夫語),少了點醇厚的味道。

(張鑒水,本名張曉偉,1987年生。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師從錢志熙教授,曾任北社社長。現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博士後。)
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長安詩社!(天啊我竟然成了廣告狗求不取關


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魯迅《祝福》


現在搞得在元旦也說新年快樂,春節又來一次,怎麼解。到底新年快樂應該在什麼時候說呢?


元旦就像領證,春節就像擺酒席。一個法律意義上的,一個傳統習俗上的。所以元旦不熱鬧,春節熱鬧。


這不就是端午和五一么。
一個緊跟時代步伐,一個保存傳統習俗。

話說,很多人過生日還分陰陽曆啊


我也感到很困惑,我個人還是比較傳統偏愛春節吧。不知道問什麼三亞這邊也看得很重要?能否有專業人士解答?


元旦的新年是在破四舊的情況下提出的,春節是民間習慣


推薦閱讀:

新年你想買點什麼犒勞自己?
為什麼北方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而南方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
外國人眼中的春節是什麼樣的?
端午最開始是紀念伍子胥還是屈原的?
如何看待很多成年人喊著過六一兒童節?

TAG:歷史 | 文化 | 節日 | 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