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工業 4.0 背景的影響下,製造業會迎來什麼樣的變革?


製造業的生存根本只有兩個字 質量。 說成 穩定的高質量 更容易理解一些。
互聯網時代的生存根本是 個性、定製、最新。

顯然,傳統的製造業和互聯網時代,這兩者的背景是衝突的,很難兩全其美,甚至可以說是無法做到,而工業4.0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誕生的。

說到質量,任何工業革命,都離不開對質量的控制和提升,3.0、4.0都是如此。其實3.0已經頗為先進,3.0已經可以實現全程監控和過程追溯,對於絕大多數企業來說,已經足夠了,特別是對於固定產品的企業,不管是否已經實現全機械化,只要生產流程設計完畢之後,整個過程在可控的閉環內,就可以作為3.0來理解。

但是4.0的概念,是在3.0的基礎上,不但實現全知全能,還要實現DIY,甚至要包羅大數據的概念,實現對產能,質量的優化。

用通俗一點的比喻來說明
3.0相當於肯德基麥當勞門店全部機械化,全程過程式控制制,任何一批不合格的產品,都可以追溯到上游任何一個環節,是不是已經很牛了?但是,一旦遇到產品的更新,那就可能需要改造甚至顛覆現有的流水線作業系統,從研發過程,到最後產品送至用戶手裡,這個過程極為漫長,越是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對市場的響應速度越是慢,反而不及作坊。
而4.0相當於利用肯德基麥當勞現有的資源不變,全部設備通過中央控制系統來進行控制,所有的信息能夠被匯總分析,實現每個環節與環節的互動,除此之外,由於控制系統的升級,甚至可以實現產品的DIY,大大提升產線利用率,例如把麥當勞的派替換牛肉餅來做成餡料,加入非常精確的15ml的番茄醬,這一切,只要事先編程就可以了,然後交由計算機和設備完美執行,而所有信息依然可控,每一個設備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精確可知的,每個環節出什麼問題,哪裡的速度慢,可靠性低,都可以利用BI或者自己的分析工具,對現有資料庫進行分析,優化產線,實現對產能、質量的全面提升,這是以往不可想像的。

關於定製,可以單獨拿出來講一下,4.0可以在最低的投入下面實現更多的個性化定製,包括3D列印之類。其實這不是新鮮的概念,立邦漆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數年前它可以接受顧客來門店提出需求,廠家根據預先設好的比例(程序),機器自動混合數種原色漆,得到客戶想要的那種顏色。4。0的理論概念中,顧客可以在家上上網點點滑鼠,就把這一切全都給完成了,顧客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產品從原料變成成品走下產線,通過物流然後送到指定目的地,這些技術都是現成的,只是整合需要時間,而定製的成本,因為機械和計算機的加入,其實並不算高,人為差錯率可以忽略不計。其實這已經非常接近最終的工業形態,未來只要解決全自動的供應鏈物流上的問題,(例如收發、投放物料,幾乎所有性質的製造企業,都是得靠人工完成的,每個關鍵環節都要人力控制,結果都成了風險點),幾乎很少有需要重勞力來完成的工作了。

最後舉個例子:
工業3.0的產品類似於超市的速凍餃子、便利店的速凍便當,具有各種防竄貨的二維碼標識的產品,可以追溯到生產源頭。
工業4.0的產品可以做到大廚水準,哪怕你在邊遠的小城,只要原料齊全,用戶只要用手機、滑鼠下下訂單,餐館的炒菜設備就會根據事先設計好的大廚程序,以及用戶所選擇的口味,自動控制火候、時間、調料,實時監控菜肴的烹飪情況,調整烹飪工藝,完美地再現大城市飯店大廚手藝,最後通過自動物流送到用戶餐桌上,用戶甚至可以對菜肴點評,例如偏咸還是偏辣,焦了還是生了,系統了解用戶的習慣之後,自動為用戶調整配方,完全的個性化,實現眾口可調,而在以往,根本不可想像。

回到主題,工業4.0的設計,就是在3.0的信息化之上,大大增強流水線的可塑性,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讓流水線變得「無所不能」,無限可能,通過可控的、預設的製作程序,滿足客戶的各種定製化需求,減少甚至消除一切人為的錯誤,而這一切,都在現有的、已經實現的技術體系,工程師們只需要把它們集成、整合到一起就可以了,當然,說的輕巧,最終能實現到什麼程度,還是要通過無數人的努力才可以看到。


先說一下德國「工業4.0」戰略。它於2011年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被首次提出,2013年「工業4.0」報告發布,正式被作為德國國家戰略啟動。但究其產生的大背景,是傳統工業在當今市場環境下需要面臨的四大挑戰:縮短產品上市時間,增加生產的靈活性,提高質量,提升效率。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並不是先有「工業4.0」戰略,再對製造業產生影響;而是製造業要突破瓶頸,破繭重生,倒逼「工業4.0」這樣的戰略計划出台。

這裡插一句:中國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目標其實與「工業4.0」產生的背景是一致的,核心目標也是一致的,是為了實現中國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

那麼邁向「工業4.0」的製造業將會發生哪些變化?簡單來說,就是讓未來的製造業企業能夠從容應對剛才提到的四大挑戰:

研發一個複雜的產品,像飛機或汽車,它們的研發周期其實特別長,但我們將產品從研發階段,產品的設計、模擬和測試都在虛擬環境中完成,省去了製作樣機和反覆測試的時間,這樣產品上市時間也就相應縮短了,企業就更能跟上市場需求變化的步伐;

在生產階段,一條生產線可以快速「變線」,生產多種產品,這樣的結果就是可以實現「大規模定製」,用戶的定製化需求能被迅速滿足,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提高靈活性;


此外,還有效率的問題,我們能源消耗,比如說水電氣風這些工業消耗它能不能和你的生產節拍吻合的很好,能不能以最優的方式減少我們的資源和能源;


最後,企業對產品質量的把控也不再依賴人工判斷、人工檢查,有相應的工具幫助工廠保證產品的低次品率、高一次性通過率;


大型製造企業可以實現遍布在全球的多座研發中心和工廠共享統一的數據平台,協同研發、協同生產,按照計劃科學排產,實現高效率和低成本。


以上這些未來製造業的「願景」,其實都可以通過一個解決方案來實現,也許你已經聽過了,那就是數字化。西門子稱之為「數字化企業」。說白了,就是用統一的數據平台將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產品設計、生產規劃、生產工程、生產實施和服務)整合起來,讓數據信息在這一閉環的過程中不斷豐富、更新,通過企業數據的透明化,幫助企業不斷優化生產力和效率,做出明確決策。


西門子用一個詞來解釋「數字化企業解決方案」的核心——「數字化雙胞胎」。我們把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比作一對雙胞胎,無論在哪個環節,都有虛擬的世界與現實相對應。通過「數字化雙胞胎」將虛擬與現實世界完美融合在一起,幫助企業實現整個價值鏈的整合和數字化轉型,最終打造高效的柔性生產、實現快速創新上市,鍛造企業持久的競爭力。

接下來我們來舉幾個數字化企業的例子:


其實西門子的數字化企業解決方案,已經幫助許多企業走在了邁向「工業4.0」願景和「中國製造2025」目標的前列。今年(2016)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美國總統奧巴馬參觀了西門子展台並收到的一份特別的禮物——卡拉威高爾夫球杆,它就採用了西門子數字化解決方案進行產品設計。「數字化雙胞胎」幫助它在虛擬環境中完成模擬和測試,使球杆的上市周期從一般的2~3年縮短到10~16個月。

再比如,西門子在中國的首家數字化工廠——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產品(成都)有限公司,是一家「自己生產自己」的工廠(用西門子的數字化技術,生產西門子自己的產品)。數字化解決方案讓它實現了從產品設計到製造、物流配送全過程的高度數字化,給這家工廠帶來的收益是:ppm(百萬分缺陷率)小於10,產品交貨時間縮短了50%。關於這家工廠我們其實能說很多,感興趣的童鞋可以讀讀我們的這篇案例

http://www.industry.siemens.com.cn/home/cn/zh/news-events-exhibitions/fom/digital/Pages/Default.aspx

總之,數字化將促使製造業發生革命性的變化,用「脫胎換骨、煥然一新」來形容也毫不過分。

最後再說說人才的話題。「在未來製造業,機器會取代人嗎?」相信這是很多人都會問的一個問題。其實,未來的工廠不會是無人工廠,人將會擔當更有挑戰性的角色:創新、規劃、監督和協調機器的運作。


所以那些擔心被機器搶去飯碗的想法可以說是杞人憂天。但未來製造業需要的人才肯定是創新的工程人才,需要有更寬廣的視野,更複合的知識結構,對新技術、新理念更強的學習能力。


用一句話結尾:變革是為了更美好的未來。不要懼怕變革,而是要以更積極開放的心態去迎接它,勇敢地嘗試,未雨綢繆,激流勇進。


大學教師狗,曾著書《先進位造技術——工業4.0篇》騙職稱、騙錢……
以上很多高分回答都有點片面……提點自己的見解,希望共同討論
先引下自己書的簡介部分

簡介

關於工業4.0你不得不知道的幾件事:

1、工業4.0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簡稱。

2、工業4.0的概念的由德國人率先提出的。德國政府提出的「工業4.0」戰略,在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才正式推出,所以它還是個新興名詞。

3、工業4.0雖然提出的時間不長,但是它已經被很多國家提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這些國家中就包含有:美國、中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

4、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六國中其他國家都已經完成了工業3.0的改造,只有中國還處在工業2.0向工業3.0轉變的階段,所以工業4.0對我們來說,既是一個挑戰,又是一個「彎道超車」的絕好機會。

5、「工業4.0」在不同的國家有時候叫法不同,美國人把它叫做「工業互聯網」,日本人把它叫做「工業智能化」,而我們中國沿用德國的叫法——「工業4.0」

最簡單來說就是——

當然沒有這麼簡單……

題主問到對製造業的影響,我其實想糾正一下,工業4.0更多的是製造業對現有社會組成的影響……

中國古代就有個說法叫做「重農抑商」因為商人、中間商並不真正意義上的產生價值,他們只是促進價值的最優化分配……

但是社會的構成太複雜了,商業文明一登上歷史的舞台就釋放了極其強大的力量,一直到今天……

在今天的製造業當中,最大的利潤已經被市場環節統治,製造本身活力難以得到釋放,全球的製造業都差不多,只不過我們是雞屁股,美歐是鳳尾巴的區別而已。

好的是,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給了製造業一個翻身的機會,大數據提供了個性定製的可能,於是,製造業者們整合了,智能製造、個性定製、柔性生產系統、大數據分析、甚至是增材製造(3D列印)形成工業4.0氣勢洶洶的殺了回來。

簡而言之一句話。工業4.0是互聯網形態下新商業文明孕育的新製造業模式。

——————————

然後在來說說題主的問題,對製造業的影響

1、第一條說出來你們肯定不會信,就是賣方市場的回歸……

前提是有能力進行改造和把握時間窗口的賣方市場

現在製造業的從業者會發現,無論你做出什麼新東西,華強北之類的地方最多30天就有仿製品

所以,如果你時刻更新你的產品,總能先人一步提前擊中用戶的」痛點「是不是更有機會呢?假如做到極致呢?你能像」午時已到「一樣分別擊中每個用戶的痛點,而且先人一步呢?對了,這就是工業4.0,讓製造業重新回歸賣方市場

不懂這個槽點就跳過好了

2、大數據將變的無比重要,未來社會,數據為王

你想要時間窗口

你想擊中用戶痛點

你想樹立高滿意度

你想全智能生產

一切前提都是大數據

不用多說

你就看馬雲爸爸現在在做什麼就好了。。。

今後製造業的第一個環節不是建廠或者產品設計……而是數據分析

3、B2C時代的到來

不管爸爸多麼的不願意……

淘寶模式的C2C必然成為LOW的過去

很簡單,隨著消費升級時代的到來

更大的企業有更多的錢去數據購買和分析

有更多的錢去升級智能製造線,更快的定製產品

有更多的忠實品牌用戶

然後就會……有更多的錢……

甚至不排除4.0時代最終會形成數家全球化的製造業集團的局面……

是另外一個BAT巨頭的時代……

只不過這些公司需要換。

4、另一次生產力的飛躍、另一次社會的變革!

其實最肯定的是這一點

1.0 英國崛起

2.0 美蘇崛起

3.0 美國超級大國地位的確立

…………

無論最終的贏家是誰,受益的都是全人類

只有這點毋庸置疑

5、人工智慧的威脅……

最後一點我不想說

但我一直在思考,尤其是強人工智慧越來越成為下一個風口的時候……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可逆轉……

我等蟻輩的思考就是希望他遲一天跌入深淵

當一切公民信息都可以被分析出來

當智能生活統治一切

當智能工廠本身就在生產智能機械

當萬物真的互聯互通……

懸絲兩端、一方極樂、一方深淵

最後——謝邀、謝贊、


在工業4.0背景的影響下,製造業未來的競爭將從可見世界轉向不可見世界,從產品轉向服務,從數據轉向分析

—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教授、IMS中心主任 李傑教授

1、從可見轉向不可見

在現在的製造中,存在著許多無法被定量、無法被決策者掌握的不確定因素,這些不確定因素既存在與製造過程中,也存在於製造過程之外的使用過程中。

前三次工業革命主要解決的都是可見的問題,例如去避免產品缺陷、避免加工失效、提升設備效率和可靠性、避免設備故障和安全問題等。這些問題在工業生產中由於可見可測量,往往比較容易去避免和解決。

而不可見的問題通常表現為設備的性能下降、健康衰退、零部件磨損、運行風險升高等。這些因素由於其很難通過測量被定量化,往往是工業生產中不可控的風險,大部分可見的問題都是這些不可見的因素積累到一定程度所造成的。

因此,工業4.0的關注點和競爭點是對這些不可見因素的避免和透明化

工業4.0的機會空間

2、從產品轉向服務

我們在談到工業轉型帶來的變革時,往往容易看到其代表性的技術特徵,而忽視促使轉型最原始的驅動力,就是對於新價值創造的永恆追求

如果說前三次工業革命分別從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和自動化等方向大幅度地提高了生產力,工業4.0與前三次工業革命最大的區別在於:不再以製造端的生產力需求為起點,而是將用戶端價值作為整個產業鏈的出發點,改變以往的工業價值鏈從生產端向消費端、上游向下游推動的模式,從客戶端的價值需求出發提供客制化的產品和服務,並以此作為整個產業鏈的共同目標使整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實現協同優化,本質是工業視角的轉變。

此外,工業4.0環境下,製造業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製造過程和製造價值向使用過程的延續,不僅僅關注將一個產品製造出來,還應該關心如何去使用好這個產品,實現產品價值的最大化。

產品的創新和創值不再僅僅是以滿足用戶可見的需求為導向,而是利用用戶的使用數據去創建使用情景模擬,從情景模擬中找到用戶需求的空缺(GAP),這些空缺我們稱之為「不可見的需求」,因為即便是用戶自己都很難意識到。

例如,買汽車的人大多都會提出省油的需求,於是所有汽車製造商就努力改變車型和發動機讓車子更加省油。但是很少去關注用戶的駕駛習慣對於油耗的影響,因為駕駛習慣對於用戶而言也是不可見的,因此不會有用戶去要求汽車提供駕駛行為管理的功能。

所以工業4.0時代的市場競爭也會從以往滿足客戶可見的需求向尋找用戶需求的GAP轉變。以往我們將產品賣給客戶之後就幾乎到達了生產價值鏈的終點,工業4.0時代將價值鏈進一步延伸:以產品作為服務的載體,以使用數據作為服務的媒介,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挖掘用戶需求的GAP,並利用數據挖掘所產生的信息服務為用戶創造價值。

3、從數據轉向分析

一個重要的概念:數據≠信息≠價值!

首先,先進的感測器技術、通信技術、物聯網技術等等可以使得大量原始數據的獲取並非難事,然而,有了數據並不代表一定就能產生價值。

一種是數據的利用程度,比如,很多運營型企業會存儲大量的設備使用數據,設備出現問題時才會只看當時的數據是否出現了異常、並且只用於處理當前的問題,這樣,大量的使用數據被浪費,但實際上如果能通過一個統一的平台分析、預測數據的關聯,可能就可避免不必要的問題或浪費.

另一種是數據的可用程度,即有可能我們採集到的數據90%以上都是無用的數據,而技術人員需要花去大量的時間進行數據處理,因此,這實際上對於感知數據的採集與存儲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就算有了可利用的數據,也必須能夠轉化為有用的信息。這種信息的轉化,類似於人的記憶過程,即人之所以有記憶,並非單純感知到實體世界的數據存儲,或者是實體世界鏡像的映射,而是通過篩選、存儲、關聯、融合、索引、調用等形式將數據變為對人有用的信息,這是人類思維與行為的基礎。

因此,在CPS的框架下,能夠按照信息分析的頻度和重點重新進行自適應的、動態的「數據-信息」轉換,並解決海量信息的持續存儲、多層挖掘、層次化聚類調用,進而達成數據到信息的智能篩選、存儲、融合、關聯、調用,才是有效的信息提取過程。

Tips:關於CPS的具體解釋,可參照我們之前的回答:CPS——第四次工業革命實現工業智能化升級和價值轉型的根基

第三,就是如何能夠從信息當中產生價值。單一信息源產生單一價值,這是過去的概念;如今的工業4.0時代核心需要解決的是,關注實時的動態過程中,以多源數據的多維度關聯、評估、預測,實現多問題、多環節乃至全產業鏈的協同優化。由此才能解決面向用戶需求的規模化與定製化矛盾,進而創造更多的應用價值。

製造業企業價值轉型案例分享

1)「由發動機裝置提供者轉變為航運信息管理服務商。」

GE航空的傳統商業模式主要有兩種:出售航空發動機及提供發動機售後維修服務,但在這種模式下僅可賺取10%左右的航空業利潤,而且隨著市場漸趨飽和,維持現有利潤額也變得越來越困難。

公司為了獲取長期穩定的更高收益,幫助客戶減少航空發動機的運營維護成本,提出價值轉型。他們從客戶端的價值需求出發,推出 「On-wing Support」服務,在飛機航行過程中監控發動機的健康狀態,對可能發生的故障風險進行預測,在飛機落地前在相應的機場準備好維護所需的備品備件,在發動機的使用率得到提升的同時,安全性也得到保障。

這項服務不僅使得航班的周轉率得到提升,為乘客提供更舒適穩定的飛行體驗,而且也為航空公司帶來了價值增長,最終實現了多方共贏。

2)「由機床生產商轉變為智慧帶鋸機床服務商」

某帶鋸機床生產商主要提供金屬物料的粗加工切削,為精加工做準備。用於切削的帶鋸是機床的核心部件。

然而,帶鋸壽命的管理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加工參數、工件材料、工件形狀、潤滑情況等一系列原因都會對帶鋸的磨耗速度產生影響,因此很難利用經驗去預測帶鋸的使用壽命。而且由於不同的加工任務對質量的要求不同,且對質量的影響要素無法實現透明化,因此在使用過程中會保守地提前終止使用依然健康的帶鋸。

因此帶鋸機床生產商意識到,客戶所需要的並不是機床,而是機床所帶來的切削能力,其核心是使用最少的費用實現最優的切削質量。於是開始從機床的PLC控制器和外部感測器收集加工過程中的數據,開發帶鋸壽命衰退分析與預測演算法模塊,實現了帶鋸機床的智能化升級,為客戶提供機床生產力管理服務。

小結

對企業來說,轉型提供服務化產品不是憑空跳躍的改變,而是以自己現有的核心產品和技術為中心,向外延伸相關配套服務。未來,誰能從硬體轉移至軟體、將數據轉化成信息、將銷售產品轉換成銷售服務,誰就會是下一波市場興起的贏家……


對國內工業設計師來說,需要抄襲得更快更多才能生存了。


工業4.0第一梯隊以美國和德國為主,德國硬體有優勢,美國軟體有優勢,但是兩者的目的是一致的。中國工業4.0選擇跟隨德國,是因為我國工業目前是2.0,3.0並存時代,過度到4.0,需要一個過程。對工業設計來講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大數據,按需設計,既所謂訂製設計會越來越多,需要快速響應。速度就要基於企業的大數據,雲計算等等。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概念而已,不可否認的是德國確實個玩營銷的高手。
美日早就在做了,可沒人提出什麼4.0的概念。


工業4.0能實現個性化定製,並且成本和批量生產的差別不大,這點很期待


真還沒聽說包豪斯和西馬克有什麼關聯,洋人提出的工業4.0好像是對工業,但不是工業設計吧,對工業有影響的好像是機械設計,王受之說工業設計解決人與物的關係,機械設計解決物與物的關係,工業設計更直觀,我覺得還是先分清概念的好。我覺得怎麼有點跑題了


從推廣視點來看,這是個很好用的交流辭彙;它的觀念能夠說是極為雜亂,但也能夠十分簡略。也由於如此,即便是自認為對它略知一二的人,依然只要極為少量能夠真實把握這場工業革新的精華。


1、沒有3.0的信息化支撐,4.0的智能化、個性化無從談起。

2、企業結合互聯網,不再是孤立的,共享經濟進一步的崛起,生產資料得到共享,最大化利用。

3、新生代「打工族」崛起,在工廠車間上班也是一份體面的工作。


這道題應該是在德國工業4.0的影響下,中國的房地產應該怎麼發展。


我對工業4.0的理解就是:不僅是製造過程的智能化,這將是一整套的智能供應鏈體系。生產與需求的聯繫。消費者可以自助式的進行自己的個性化需求服務,生成自己的設計方案,系統傳送到生產端開始生產至結束,成品通過智能倉儲物流系統,送貨上門。舉個例子:以後網上買衣服,你可以在自己的手機上選擇,設計款式,提供尺碼,然後兩三天後,你就可以收到自己的設計的特製衣服。全程將極少人工參與,最大化的智能自動化。人人都是設計師,我為自己代言!


意思是幾十年後製造業會像現在的互聯網一樣了?


4.0時代應該是機械智能化代替人工。個性私人化代替產品同質化。
個人題外一點想法。所謂的工業4.0時代並不符合中國國情。如果智能機械化取代人力。那中國人口就業是個問題。
現有製造業危機是成本過高,需求飽和。創新不應該在已有的市場需求上擴展,而是重點研發新市場需求。
在新的市場需求上。口號是質量。生產還是數量為主。先以數量開闊普及新市場。工匠精神在保證生存時在談論。
在新市場開闊的情況下。完美需要一天,合格需要半天。企業會怎麼選擇?


工業4. 0的核心在於信息化的再提升,是以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支撐的新一代工業模式,以機器的智能化完全代替人的決策和作業來全面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對於中國絕大多數企業來說,模塊化和標準化、人才瓶頸是其主要難點。本人是一個機械工程師目睹太多企業和社會,有感而發。


工業4.0也就是互聯網在工業上應用,第一步收集生產環節各種參數數據,優化生產環節,提高效率。第二步實現柔性製造,個性化定製,將生產者和消費者聯繫在一起,按消費者需生產。目前美國強在互聯網,德國強在機械、工藝。08—10危機給美國傳統製造業,也給工業互聯網提供契機。這也是美國自己經久不衰原因—自我革命。德國目前傳統工業依然強勁,雖然也在發展工業4.0,但仍然是傳統企業框架下,發展前景並不很好。目前中國傳統企業面臨轉型困局,互聯網企業又很火,工業4.0在中國有很大機遇。當然工業4.0也是系統,也是慢慢完善進步,現在好多企業已經開始應用。現在並沒有準確的定義和標準的模板,其實也就是一種理念,工業生產更高效,節能,更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問:我們什麼時候進入工業4.0?
答:我們不已經在工業4.0了嗎?


資本家會賣絞死自己的絞索。

西門子工業4.0要助力中國製造2025。


智能化,小型化,模塊化,無線化


雖然德國工業是不錯,但在中國屌絲的心中肯定是被高估了。除了在傳統機械行業德國有其不可取代的優勢之外,其他行業對比中美日沒什麼優勢,尤其電子產品就是沒東亞三強吊打的份。


推薦閱讀:

能夠和蘋果的消費電子工業設計相媲美的品牌有哪些?
如果設計一款「線不會絞在一起」的耳機,應該從哪些方向入手?
國畫里為什麼講究「守黑留白」?,希望各位大牛能夠結合用戶體驗及視覺交互等方面來給小弟排疑解惑。
如何學習包裝設計?
自由插畫師如何生存?

TAG:工業設計 | 設計 | 工業 | 製造業 | 第四次工業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