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有鮮卑族的血統,那麼在唐朝歷史上有沒有什麼侵吞、削減漢文化的事情?


李世民曾祖那一輩的8個祖先里 (李淵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以及竇皇 後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已知的三個 母系全部是漢族士族: 吳興姚氏,清河崔氏,安定梁氏 還有一個未知,但是沒有記載進入史 料說明聯姻的可能性不大,應該和楊 堅的母親呂氏一樣是漢族庶人子女。

而父系四個人,首先李淵與竇皇后兩 個人的爺爺都是漢族貴族——李虎, 竇岳 至於李淵和竇皇后的外公: 李淵外公獨孤信,是投降匈奴的漢人 隨後又隨匈奴投降鮮卑的人後裔,按 照父系看屬於漢族,文化上先後是漢 人,匈奴化,鮮卑化最後重新漢化...

也就是說,唯一和鮮卑扯得上關係 的,只有這個李世民的母親的母親的 父親——宇文泰 不過諷刺的是,宇文泰的生母是漢人 士族——樂浪王氏,宇文泰的奶奶, 宇文泰父親的生母也是漢族士族——樂浪王氏。 不過最諷刺的是,本身宇文這個 姓.....就是當年投降鮮卑的匈奴部落。

最後結論:李世民有1/32=3%匈奴血統,還是母系那邊的。這蠻夷血統真是精貴啊,97%都是漢人血統的李世民都能被扯到胡人,漢族這個奇葩民族三觀得有多錯亂?

沒見漢族裡有民族主義者拿李世民血統說事的,恰恰拿太宗血統做文章的搞出李唐鮮卑論的都是一群逆向民族主義的漢族虛無者,諷刺的是他們喜歡扣民族主義者血統論帽子!用王小東的話講這些人就叫逆種。


李白能寫出這麼不和諧的詩,你說唐朝高層是什麼態度?

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堅胡馬驕。
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
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
敵可摧,旄頭滅,履胡之腸涉胡血。
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
胡無人,漢道昌。


很多人在古代王朝領導人血統問題上,不自覺地代入了現行民族政策。認為只要祖輩有一個其他民族,整個家族都要算這個民族而不能算漢族,連政權的民族屬性都要改了。

混血是雙向的,就算李世民是混血,那即是漢族混入了鮮卑的血,也是鮮卑混入了漢族的血。為什麼不說鮮卑政權出了個漢族皇帝建立了唐朝呢?

有些人就是在混血問題上搞雙重標準,歷史上混血、和親次數多得是的游牧民族沒有一個被當代人定性為「漢族政權」、「混入漢族血統」;而靠著一些無中生有、證據不足的事情,漢族皇帝有個遠房親戚混血了,就說整個朝代、整個文明以及這個政權的一切功績都是「少數民族」的。

這既是蠢人的思維,也是民宗委官僚為迎合民族政策而營造的思維模式。


謝邀。
李唐皇室鮮卑血統之類的問題,以後不回答了,無聊。

周王室,與西戎通婚。
秦王室,與西戎通婚。
晉朝,晉明帝之母有胡人血統。
隋朝,與鮮卑通婚。
明朝,明成祖生母據傳是朝鮮人,明孝宗之母為瑤族。
這些又該怎麼說?

當了皇帝了就連外族的美女都不能娶了?
感情只能近親結婚啊。


首先請鑒別一下,自己看到的信息是不是被侵華分子過濾的,比如「唐太宗胡人論」,就來自侵華日軍的謠言。而事實恰恰相反,唐太宗李世民正是歷代復興華夏的仁人志士,一致公認的漢人的千古民族英雄。請仔細參考這個詳盡帖子,本人舊篇,答案都在裡面:

《民族底線不可挑戰—回擊抹黑貞觀的十大謠言》

2016年12月初稿,2017年10月修訂 別鶴

(轉載請註明並完整引用)

緒論:抹黑貞觀的十大謠言

近日某些知名媒體帶節奏,拿斷章取義的論據詆毀華夏的英雄唐太宗李世民,他們或許是真不知道李世民的分量,而嘩眾取寵,或是知道其分量,所以故意為之。李世民是什麼分量呢?堪稱天賜華夏。

李世民16歲從軍,以一隅孤軍的殘破兵馬,面對軍閥漢奸重重圍困,東西南北十面胡虜,絕地反擊,全部掃滅驅除,結束漢朝之後四百年內戰外侮,盡雪犬戎滅西周和五胡亂華以來歷代國恥,光復淪陷四境,拓至全亞臣服,外戰強韌延至唐末,終唐一代橫掃外敵三十餘國;又以群書治要和五經正義恢復文化,天下大治重現禮運大同篇的華夏起源黃帝之道,並以唐律結晶中華法系成為世界五法系之一,華夏文明從此照耀羅馬覆滅後的亞歐大陸。

唐太宗一身,將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的偉業同時大成,融合其道儒矛盾,並空前推進,實現了華夏民族最成功的復興,最輝煌的安內攘外文治武功,做到了帝制局限下仁政王者和民族英雄能夠做到的一切極致。所以後世歷代言必稱漢唐,並將貞觀作為華夏復興的圖騰標杆。正如其遺囑所言,「育濟蒼生,平定寰宇,古來英雄撥亂,無見及者」,留給這個民族不屈奮起的自豪信念。李世民的偉大,逾千秋萬世而不朽。

這就是分量,是撐起整個民族的高度。

而這些謠言,大略十種:華夷不分說,胡人侵華說,引胡奪權說,篡改史書說,以胡統兵說,遷胡埋患說,重文輕武說,坐享摘桃說,褒貶挑撥說,貞觀虛名說。

讓我們來一一回擊。

1.抹黑貞觀十大謠言之一:華夷不分說

駁斥:說唐太宗李世民「不分華夷」,不外乎以偏概全用李世民的一句許多帝王都說過的套話「中華夷狄愛之如一」,上綱上線,抹殺李世民百倍千倍對華夷之辨的真實態度。這種做法,就是把後世種種亡國之禍,乃至倒行逆施,反賴李世民頭上,讓綏靖者「以史為據」,讓傻憤罵民族英雄,一石二鳥,同時也在配合「李唐胡人論」。

李世民的真實態度是什麼呢?請看:「不分華夷」的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胡人」唐太宗李世民的胡話一覽!

外戰宣言—— 「今中華強盛,徒兵一千可敵夷狄數萬,夷雖眾,有何懼哉! 」

登基前,抗擊胡虜宣言—— 『』戎狄為患,自古有之。柰何以胡寇擾邊,遽遷都以避之,貽四海之羞,為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漢廷一將,猶志滅匈奴;況臣忝備藩維,願假數年之期,請係頡利之頸,致之闕下!」

還陝述懷,紀念掃滅突厥傀儡軍閥四戰宣言—— 「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星旗紛電舉,日羽肅天行。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登基北伐,滅突厥,驅除北虜宣言—— 「李陵以步卒五千絕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書竹帛。靖以騎三千,蹀血虜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輩,足澡吾渭水之恥矣!」

北伐,滅鐵勒薛延陀,收服漠北宣言—— 「歸語爾可汗,我父子東征,能寇邊者可即來!」「獯獫強暴,歷代憑陵,前王弊其貪殘,中夏憚其薦食,百王靡服,千古不賓。朕載懷慷慨,命將出師,旗鼓一臨,沙漠大定。雪涇陽之周恥,報白登之漢讎,截瀚海以開池,籠天山而築苑!其餘醜類,軫余遐念,將奮鈇鉞,受命上元。」

西征,滅鮮卑吐谷渾,光復河西宣言—— 「吐谷渾蕞爾小蕃,負固河右,訓導積年,凶頑未改,剽掠邊鄙,略無寧息。今上書傲很,拘我使人,內外百僚。華夷兆庶,同心憤怨,咸願誅討。宜乘吊伐之機,以展鷹鸇之志,長驅剋期,窮其巢!夷凶息暴,稱朕意焉。」

西征,滅高昌,光復西域宣言—— 「三苗負固,虞帝所以興師;鬼方不恭,殷宗所以薄伐。自隋季道消,天下淪喪,衣冠之族,疆場之人,或寄命諸戎,或見拘寇手。朕受命上元,為人父母,禁暴之道,無隔內外,董率眾軍,宏宣廟略,乘驛進路,同會虜庭!」

西征,滅焉耆、龜茲,擊潰西突厥,挺近中亞宣言—— 「步搖酋渠,絕昌海而西騖。齊飛白羽,周設天羅。鏦金懸米之源,掩河津而電擊;沫赭崦山之嶠,驅日域以雷奔。俾夫六騾泛駕,免覆車而伏皂;十角摧鋒,與共抵而俱獻。頃命將西征,今已克捷,萬里清泰,戰士鹹得還家,此朕為樂之時。」

親征遼東,擊潰高句麗、靺鞨,光復遼東宣言—— 「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為中國報子弟之仇!」「 若不誅翦遐穢,無以肅中華。前無橫陣,盪氛霧於五嶽,翦虎狼於九野,定海內,拯蒼生。北殄匈奴種落,有若摧枯,西滅吐谷渾、高昌,易於拾芥。包絕漠而為苑,跨流沙而為池,黃帝不服之人,唐堯不臣之域,並皆委質奉貢,歸風順軌。」

南下,擊潰吐蕃、党項、中天竺,走向南洋宣言——散落待整理。

掃滅十虜、勒石靈州受降、洗雪歷代國恥宣言—— 「混元以降,殊未前聞,無疆之業,永貽來裔。古人所不能致,今既吞之。前王所不能屈,今咸滅之。斯實書契所未有。」「雪恥酬百王,除凶報千古!」

拯救淪陷漢民宣言—— 「如聞中國之人,先陷在蕃內者,流涕南望,企踵思歸。朕聞之惕然,深用惻隱。宜遣使往燕然等州,知見在沒落人數,與都督相計,將物往贖,遠給程糧,送還桑梓。」

崇道抑佛宣言—— 「大道之興,肇於邃古,源出無名之始,事高有形之外。邁兩儀而運行,包萬物而亭育,故能經邦致治,反樸還淳。至如佛教之興,基於西域,逮於後漢,方被中華。朕夙夜寅畏,緬惟至道,思革前弊,納諸軌物。況朕之本系,出於柱史。宜有改張,闡茲元化。其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敦本之俗,暢於九有;尊祖之風,貽諸萬葉。」

祭漢家外戰烈士宣言—— 「夫忠烈盡世,往賢明軌;亡身殉國,先哲良規。惟爾等心包鐵石,志列風霜;勇氣雄圖,衝冠裂眥;懷忠立節,重義輕生;奮劍提戈,摧城陷陣。冒鋒刃而不顧,赴湯火而如歸。殞命戰場,殘形寇壘;膏潤原野,身喪名存;搖落寒關,遂非生入;蒼茫雪野,無復餘蹤。涉出塞之前途,掩靈櫬而反骨,歌陽春之往路,黯長夜之歸魂,山川宛其不殊,存亡颯焉非昔。然則身者今之所重,名者後之所貴。身乃常有,而愚夫怯焉;功則難立,惟烈士成焉。若以一生之短期,收千載之令譽,此聖賢之操也,豈直忠勇者乎?所以按轡停輿,撫膺一慟,嘉乃誠節,痛爾遺靈,酒俎既陳,魂其斯享!」

自述:安內攘外、復興華夏宣言—— 「朕年十八便為經綸王業,北剪劉武周,西平薛舉,東擒竇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內乂安。古來英雄撥亂之主,無見及者。」

遺囑:集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三功之大成宣言—— 「育濟蒼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平寇亂,安黎元,灑洪災,攘大患,前史不載之鄉,並為州縣。朕於天下蒼生,可謂安養矣,道存物往,人理同歸,掩乎元泉,夫亦何恨矣。」

墓葬宣言—— 「漢家先造山陵,身復親見,又省子孫經營繁費,我深是之。"

遺書帝范:掃滅十胡、再造神州宣言——

「當經綸之會,斬靈蛇而定王業,啟金鏡而握天樞。然由五嶽含氣,三光戢曜,豺狼尚梗,風塵未寧。朕以弱冠之年,懷慷慨之志,思靖大難,以濟蒼生。躬擐甲胄,親當矢石。夕對魚鱗之陣,朝臨鶴翼之圍,敵無大而不摧,兵何堅而不碎,剪長鯨而清四海,掃槍而廓八紘。乘慶天潢,登暉璇極,襲重光之永業!」

又如,成為中華法系代表作的唐律疏議等法律規定「隔華夷」,這種種細節,只需上述一斑窺豹,便知其毫不含糊的華夏立場。

2.抹黑貞觀十大謠言之二:胡人侵華說

駁斥:李唐胡人論的來源有三,一是法琳反對唐太宗崇道抑佛,故造謠,二是侵華日軍為了動搖抗戰士氣而寫《李唐夷狄考》(金井之忠等),但迅速被中國官方寫《民族英雄唐太宗之精神及其事業》等三部從漢民族復興角度謳歌李世民的傳記擊潰,三是余秋雨寫《一個王朝的背影》為了給康熙粉飾所以把唐太宗拉來墊背,配合辮子戲等奴役哲學翻案。想想即知。

李世民不分華夷論,是李世民胡人論的煙幕彈,其殺手鐧,是要把李世民說成胡人,抽去民族脊樑支柱,所以抗戰時期,深受同盟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啟蒙和辛亥革命影響的若干學者,對這種侵華日軍的造謠給予了迎頭痛擊,例如朱希祖先生,寫《駁李唐為胡姓說》、《再駁李唐氏族出於李初古拔及趙郡說》,力辟此謠,其論:

「民族之所以悠久,國家之所以綿延,全賴國史為之魂魄。中國在宋末曾滅於元,不百年而復,在明末又滅於清,不三百年而復,蓋吾族自有其歷史,決不甘屈服於他族之下。是故亡史之罪,甚於亡國。亡國而國史不亡,則自有復國之日。」

所以他強調貞觀作為五胡亂華以來的空前異族浩劫之中,完全翻轉的民族英雄,其於後世指路、歷史凝聚之意義,指責那些捏造唐太宗胡人論謠言的,為「誣辱之尤,淆亂種族,顛倒史實,殺國民自強之心,助耽耽者以張目」!

侵華日軍此風甚長,故當時一干豪傑、學者,公憤而起,並由當時國民政府組織編撰了一系列李世民傳記,鮮明從漢民族英雄角度,回擊日軍謠言,激勵抗戰軍民,如成本俊著《唐太宗之精神及其事業》,柳克述主編、李旭執筆《知識青年從軍之先例李世民》,葉楚傖、陳立夫撰《民族英雄唐太宗》,對「唐太宗胡人論」從輿論上狠狠打擊。眾學者言:

「《李唐源流出於夷狄考》(侵華日軍宣傳品),欲利用此種歷史之曲解,摧毀吾國民族主義之思想,國人不察,附和盲從,漸至認為民族英雄唐太宗非中國人!不僅驚奇炫異,莫此為甚,且影響所及,殊有造成一種自卑心理之虞。先君目睹史實,振聾發聵,遂根據史籍,引舉實物證據,以判斷是非而明真相,則貢獻豈限於史學方面哉?」

中國戰區統帥蔣中正為抗日大局,亦配合此言,以重金請陳寅恪先生寫一部《唐太宗傳》(陳因病未成),宣揚華夏復興、民族英雄,反擊唐太宗胡人論,蔣幕僚唐縱1943年7月也記載:「委座手令發起唐代文化研究會並廣事宣傳。」這說明當時中國官方從輿論上強調大唐乃華夏正朔,絕不容侵略者歪曲。可見,唐太宗胡人論,無論在政、學、軍,皆無市場,是徹頭徹尾的反華謠言。

而朱希祖等自覺為唐太宗辯誣的學者,也是良心自覺,獨立成章,並不是附和於政治需要,其言「國史與黨史必宜畫分界限,蓋二者性質迥不相同,必不可混而為一」,從而證明了當時學者的做法,並非中國國民黨的欽定教條,而是全民族自下而上、不可挑戰的共識。

3.抹黑貞觀十大謠言之三:引胡奪權說

駁斥: 把李世民說成石敬瑭吳三桂,把民族英雄說成漢奸,完全是張冠李戴別有用心。事實恰恰相反,隋末百餘軍閥,如薛劉王竇高梁,多為突厥傀儡,李唐正是孤軍抗戰者,為間其敵,雖借馬,但阻其兵過河,民族主義思想家王船山對此高度評價,李世民更是史上唯一從少年雁門退突厥起,便一生抗戰,終將十面外敵全部掃滅,同時濟世安民。李淵致突厥可汗的「啟」等, 也是敵國禮,並非稱臣。

隋末依附突厥的軍閥,大端如下,借抗戰勝利前夕激勵軍民的著作,柳克述主編《知識青年從軍之先例李世民》節選以述:

【自隋大業七年以來,中國內地群雄並起,約略所計,有一百三十餘人之多。此種分裂現象,份子之複雜,為從古所無。其擁眾最多,據地較廣,勢力最大如次:

高開道 據漁陽,國號:燕(與突厥勾結)

竇建德 據樂壽,國號:夏(與突厥勾結)

劉黑闥 據洛州,國號:漢東(與突厥勾結)

宇文化及 據 魏,國號:許(與突厥勾結)

以上約當今山東河北一帶地。

劉武周 據馬邑,國號:定楊(與突厥勾結)

梁師都 據朔方,國號:梁(與突厥勾結)

以上約當今山西綏遠陝西一帶地。

李 軌 據武威,國號:涼(與突厥勾結)。

薛 舉 據金城,國號:秦(與突厥勾結)。

以上約當今甘肅寧夏青海一帶地。

王世充 據洛陽,國號:鄭(與突厥勾結)。

以上約當今河南安徽湖北一帶地。】

而對那種顛倒白黑、捕風捉影的謬傳,明末民族主義思想家王船山,早就在《讀通鑒論》里做了系統駁斥。辛亥抗戰學者對明朝王船山《黃書》註:「仁人志士,赴義若渴,視死如歸,以肇造我民國,蓋明末諸遺老之精神,旁皇淪洽之所致。」 用王船山的分析來說明問題,至少說服力是不低的。

首先,高度評價隋末李唐與突厥關係,稱曰:「天下怨隋之虐,群起以亡隋,唐且安於臣服,為之守太原、御突厥而弗動」「既 已知之,而不能不用突厥者,防突厥為劉武周用以襲己於項背,若夫唐之用突厥而終未嘗用者,則固難三與庸人言也。」「白骨邱積於郊原,孤寡流離於林谷,天下 之毒痡又不在獨夫而在群盜矣。唐之為余民爭生死以規取天下者,奪之於群盜,非奪之於隋也」「灼見非我族類者之不可使入躪中國以戕民而毀中外之防,故康鞘利 僅以五百人至,而高祖喜,其破長安,下河東,上隴以擊薛仁呆,出關以平王世充,皆不用也。」

並對比曰:「唐高祖知突厥之不可用,特以孤梁師都、劉武周之 黨,不得已從劉文靜之策,而所借者僅五百騎,未嘗假以破敵也,故乍屈而終伸。渭上之役,太宗能以數騎卻之,突厥知我之疆而無可挾以逞也,故其禍尤輕。石敬瑭妄干大位,甘心臣虜,以逞其欲,破滅後唐者,皆契丹之力也;受其冊命,為附庸之天子,與宋之借金亡遼、借元亡金,胥仰鼻息於匪類,以分其濡沫,則役已操我之存亡生死而唯其吞吸者也,故其禍尤重。」詳解之,何故呢?

隋末唐初的突厥傀儡:白榆妄、王須拔、魏刀兒、薛舉、李軌、劉武周、苑君璋、張長遜、郭子和、劉季真、梁師都、高開道、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十幾個軍閥勢力都曾依附於突厥(如劉武周被突厥封為「定楊可汗」),隋朝後裔楊政道也曾在突厥的扶植下建立傀儡政權,羅藝、王君廓叛唐雖未逃到突厥,但曾以突厥之地為避難之所,李仲文起兵割據雖未成功,也曾與突厥籌劃通謀。東突厥是隋末唐初中原軍閥勢力的後盾,也是內地戰亂兵爭的策源地。

——可見,隋末唐初不僅是統一戰爭,還是一場民族自衛反擊戰,是五胡亂華余焰日熾之危局,是漢朝舊疆和中華文化尚未完全光復與統一、隨時可能胎死腹中之窘境,與楚漢之間、韓宋明朝之間、太平天國辛亥革命之間,具有相似的性質。李唐表面上,迫於均勢的需要也向突厥周旋,穩定後方,可目的與劉武周之流完全不同:「胡騎入中國,生民之蠹也。吾所欲得之者,恐劉武周引之共為邊患。又,胡馬行牧,不費芻粟,聊欲藉之以為聲勢耳。數百人之外,無所用之。」

早在617年,劉武周就引突厥進逼晉陽,李唐起兵借口之一便是王威、高君雅勾結突厥,對太原不利。李淵遣劉文靜與突厥佯作談判,所謂借兩千匹馬、五百兵,是唐軍到黃河時才趕來,這是劉文靜拖延突厥,以高明的外交手段,阻止了突厥入寇,李淵喜道:「兵少馬多,皆君將命之功」。李淵給突厥約法三章,其中一條便是突厥不得深入內地,所謂「勿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歸突厥」,是讓突厥靜候邊關,坐享其成,以此虛言,騙得突厥屯兵不入。突厥提出「以兵馬往之」、封李淵為王,李淵更是拒絕,自稱大將軍。故王船山贊道:「高祖慎之又慎,遲回而不迫起,堅忍自持,鎮靜之也。」「義所可為、仁所必勝也,天下不歸唐,而尚誰歸哉?

而李世民在統一戰爭進程中,打擊突厥從不手軟,無論是雁門解圍、五隴空城還是渭水退敵,或者兩度勸諫李淵對突厥不可綏靖(軍帳夜哭、力阻遷都),在李靖和蘇定方驅除兩突厥、恢復漢家舊疆之前,就開始了。所以唐太宗登基前,指揮的幾大戰役,應該算民族自衛反擊戰的一部分。仗仗經典,都是軍事教科書,而且都在他全國戰略之中:

扶風、高坡、淺水原滅突厥傀儡——薛舉之戰。

北擊突厥傀儡——劉武周、宋金剛之戰。

東滅突厥傀儡——王世充、竇建德之戰。

水淹突厥傀儡——劉黑闥之戰。

這個過程中,還有三次智退突厥:雁門救駕、五隴阪空城計、六騎臨渭水。

執政之後,其軍事手筆更是出神入化,北伐西討南下東征,平突厥、夷鐵勒、制西域、通吐蕃、服天竺、征遼東,陸續擊敗所有外敵,收復並超越漢朝舊疆(尤其數百年淪陷的西域、遼東),四至州縣府確立了中國的固有疆土,並使唐軍戰鬥力近三百年而不墜,千載以下,令人心馳神往。

「年十八便為經綸王業,北剪劉武周,西平薛舉,東擒竇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內乂安」「雪恥酬百王,除凶報千古」,亦如熊十力稱「自五胡慘禍,及唐而太宗始大振」,誠哉斯言!

4.抹黑貞觀十大謠言之四:篡改史書說

駁斥:雖然皇權世襲,但史官一直獨立,相當於古典意義的憲法法院,對君主是否符合「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這個以民本為歸依,從人民權利衡量公共權力的超憲法結構,給予監督、裁定乃至審判。把李世民斷章取義說成改史,意思是唐太宗是個違憲罪人,這還是妄圖從根本上抹去唐太宗的地位。我們從常見的幾種論調來一一回擊。

最常見的一種,即說唐太宗篡改了玄武門之變的歷史。但事實如何呢?

首先,玄武門是自衛,因李世民多次被謀害,破釜沉舟:1.烈馬摔之;2.毒酒鴆之;3.楊文干私兵;4.放逐秦王府多人;5.昆明池欲伏擊之;6.李淵私許世民為太子,又反悔。其後發制人,如周公誅管蔡,未濫殺,並赦魏徵、薛萬徹等人。王船山還說他直書其事,家醜外揚。

更為重要的一點在於, 玄武門不是宮斗,而是社稷生死。只要說清李建成既無濟世安民之行,又慫恿李淵遷都避突厥,而李世民堅阻,繼16歲雁門救隋擊突厥、掃滅突厥傀儡軍閥後,帶百人敢死隊再退突厥,登基更生擒北酋掃滅十虜,「自五胡慘禍,及唐而太宗始大振」,玄武門就是歷史定評的「周公誅管蔡」。

換句話說,把玄武門簡化為誰先下手的權力鬥爭,忽略了是一場關乎民族命運的路線鬥爭。李建成李淵是鴿派,要遷都躲避突厥,李世民對百姓大鴿派,對胡虜大鷹派,以民族大義勸止,帶百人玩命智退突厥,承諾掃平胡塵,洗雪東周以來歷代國恥,最終全部做到。

進而言之,不說李建成多次先下手謀害這個皇家內鬥,只說民族大義上,突厥進攻時他支持李淵棄戰,遷都跑路,就失去太子資格了,若非李世民勸阻,以霍去病相勉,親帶100人敢死隊去前線智退突厥,一切不堪設想。世襲無正統,誰救國救民才正統。

再退一萬步說, 其兄弟的路線,已經成為百姓和全民族的阻礙,殺之救蒼生,完全正確。如果李世民耽於早被家天下異化的親情,交給李建成,以其太子時期奉承李淵拋棄百姓,躲避胡虜的路線延續,那才是千古罪人。何況究其細節,也是建成多次先謀害,驚馬下藥刀斧手,無所不用。

所以,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做的理直氣壯,根本沒有改史的理由和壓力,也沒有權力。正因如此,唐太宗提出秉筆直書, 還被三個史官誤解,懟得無話可說。本著「誰主張誰舉證」這個舉證責任,提出唐太宗改史,就應該自己舉出證據「被改的歷史是什麼」,而不是以論代證 。如果改了,還有玄武門之變?華夏王朝中的君權,根本沒有北魏、蒙元、滿清等其他時期的那種一手遮天的干涉史書權力,治統從來凌駕不到道統。說唐太宗改史,另一個目的就是讓不明真相的人,聯想到滿清那樣眾所周知的四庫全書,從而降低乃至抹去唐太宗的民族英雄地位,甚至開除國籍,打入胡虜另冊。偶爾他們還添油加醋捎帶一筆「砸魏徵墓」,絕口不提李世民很快又修好了魏徵墓,把君臣合作的摩擦,誇大為對立,營造昏君暴君形象。

某次辯論中,一網友引用房玄齡, 原文是「若有惡事亦欲以為鑒誡」,在他卻成了「【砍】以為鑒誡」。房玄齡那段,即使沒有被滿清四庫全書做手腳,也頂多是孔子刪書斷自堯舜那種意義,並不是改史,起居注等依然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改動。歷史的共識是唐太宗要求「改削浮詞,直書其事」,就是不要粉飾玄武門,直接寫。

5.抹黑貞觀十大謠言之五:以胡統兵說

駁斥:唐太宗或整個大唐是依靠胡人將領的?忍無可忍,下面打臉!一些仗著話語權誤導,亂帶節奏,就有一群群分分鐘上當,這種傳謠的本質還是侵華日軍的李唐胡人論。大唐除了李隆基昏聵,什麼時候重用過胡人?局部戰鬥用過一些胡人,等同於整個戰役、會戰、戰爭的定性就是胡人打的?唐朝對每一個胡虜的大會戰,我們來理一理!

隋末唐初: 時任秦王,阻擊突厥,滅突厥眾傀的李世民;

貞觀以來在李世民的戰略領導和軍勢影響下:

滅東突厥、吐谷渾的李靖;

滅高昌、殘吐蕃的侯君集;

滅百濟、西突厥的蘇定方;

殘西突厥的裴行儉、王方翼;

殘倭奴的劉仁軌;

滅薛延陀、高句麗的徐茂公;

殘滅龜茲、焉耆的郭孝恪(胡將阿史那社爾由其節制);

滅松外諸蠻的梁建方;

滅中天竺的王玄策;

滅車鼻的高侃;

殘鐵勒諸部的薛仁貴。

盛唐:

滅後突厥、殘契丹的王忠嗣;

滅突騎施的蓋嘉運;

滅小勃律、石國的高仙芝(漢化夷,類明朝李如松);

滅大勃律的封常清;

阻擊並擊敗大食阿拉伯的張孝嵩、張思禮。

中晚唐:

滅安史之亂及其餘孽的郭子儀、李泌;

平回鶻的石雄;

阻擊吐蕃、大食聯軍的韋皋;

最終擊潰吐蕃的張議潮;

追殲契丹的劉仁恭;

平南詔的高駢。

上述,唐朝三百年靖邊之戰,繼漢朝之後,又一次捍衛、光復,並更加開拓了迄今為止的中華版圖,哪些將軍是胡人?「胡人守邊」,只是李林甫時期。唐朝大多時候,漢軍從未旁落,羈縻或以夷制夷時,胡將更受漢將節制。

大唐承四百年內亂外侮,廢墟中崛起,邊塞體飄揚兩千餘首,聲聲胡無人漢道昌,對哪個胡虜慫了?橫掃計:東西後突厥、薛延陀、鐵勒諸部、車鼻、党項、吐渾、高昌、焉耆、龜茲、天竺、日本、高麗百濟新羅、拔汗那、突騎施、大小勃律、石國、大食、蠻僚、松外諸蠻、回鶻、吐蕃、南詔、林邑、交趾、靺鞨、渤海、奚、契丹!終唐一代,擊敗掃滅的侵略之國多達三十餘個,對每一個對手,按嚴格統計數據,都是勝多負少笑到最後!安史之後也能三次中興,而且大唐本身,就是從三國、五胡到隋末,四百年內亂外侮達於絕境中,孤軍迎戰軍閥漢奸、十面夷狄而崛起的。

6.抹黑貞觀十大謠言之六:遷胡埋患說

駁斥:近年網上經常冒出一個段子,用《貞觀政要》里李世民和魏徵等人討論,滅突厥後對突厥降眾的處理,拿著李世民糾錯的一段話,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然後牽連到百年後的安史之亂,甚至讓民族英雄唐太宗給崖山、甲申的南渡亡國背黑鍋。言下之意就是李世民不明華夷之辨,違背歷代祖訓,而且這大概和他什麼「胡人血統」有關,不是民族英雄,而是民族罪人,甚至不是華夏成員,而是胡虜異族。讓我們用事實說話。

首先,李世民晚年已把突厥遷回塞外,驅除胡虜的十戰功勛,華夷之辨的堅定清醒,恰恰是帝王第一人,安史之亂是李隆基放棄了李世民指出的中華根本、四夷枝葉。

公正對比來看,非但李世民沒有違背歷代祖訓,而且家天下忽略華夷之辨,數來數去,也只李世民一人糾正,把內遷胡人重新遷出塞外,嚴布府兵十道,雖李隆基一時縱胡統兵,安史之亂後晚唐依然對外翻盤,漢將重奪大部疆土。其他帝王,內遷匈羌、僱傭五胡、聯元滅金、收養建奴者,屢一錯到底。

所以第一個推論就破產了:貞觀21年後已把突厥遷回塞北,以制約新征服的漠北鐵勒,如何與安史之亂掛鉤?

其次,安史之亂如何與崖山、甲申掛鉤? 中晚唐依然橫掃虜廷,平定安史之亂,滅回鶻烏介可汗(殺胡山之戰),擊潰吐蕃、阿拉伯聯軍(韋皋),擊潰南詔、收復安南、建立海上大運河(高駢),擊吐蕃為百餘部落、收復河西哈密(張議潮),追擊契丹(劉仁恭)。

所謂弱也只是比起初唐盛唐而言。但安史之亂後大唐一蹶不振了?並非事實,中晚唐在安史之亂後文治武功二十六大成就(節選自本人舊篇):

1、郭子儀等平定安史之亂。

2、韋皋維州戰役大敗吐蕃,開闢第二戰場。

3、渡瀘戰役擊敗阿拉伯,揭開戰略反攻。

4、楊炎改革,兩稅制之千年影響。

5、劉晏改革,常平段運之千年影響。

6、曲轅犁之普及,千年影響。

7、慧能禪宗之普及,千年影響。

8、韓愈引領古文運動,千年影響。

9、雕版印刷之普及,千年影響。

10、經濟中心南移,造成揚一益二、海上絲路,千年影響。

11、飛券鈔引匯兌雛形,千年影響。

12、三次中興之一:元和中興,削藩。

13、三次中興之二:會昌中興,殺胡山擊潰烏介可汗,蕩平回鶻,收復陰山北麓。

14、三次中興之三:宣宗中興,張義潮擊潰吐蕃,收復河西隴右、西域哈密,歸義軍從此支撐近兩百年。

15、高駢平南詔,收復越南河內,建立第一條也是唯一一條海上大運河。

16、陸羽《茶經》之普及,千年影響。

17、梯田之普及,千年影響。

18、人工栽培食用菌之普及,千年影響。

19、火藥之普及並應用于軍事,千年影響。

20、經濟中心由旱田移到水田,造成門閥瓦解,千年影響。

21、筒車之普及,倍增勞動生產率,千年影響。

22、杜佑撰通典,是第一部完整意義上的政書,典章制度專史開山之作。

23、中唐傳奇小說興盛,成為後世白話小說之濫觴,對後世戲曲也有深遠影響。

24、中晚唐詩歌為文學史上奇葩,對後世詞曲亦有深遠影響。

25、王元瑋始建鄞江它山堰,它山堰與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26、巨型遠洋航船「木蘭舟」大規模出海,出現海外定居的最早遺迹,「唐人街」應運而生,千年影響。

那麼崖山、甲申兩次亡國的根源是什麼呢?是所謂安史之亂丟掉養馬場嗎?前面已用晚唐對外戰績一一駁斥,宋建立就有養馬場如靈州等地,開宋19年就有馬匹21萬, 「倍於先朝」,鼎盛還有馬匹40萬,那麼陸沉緣何?王船山專著《宋論》一書,對此深刻總結: 「獻猜防之謀,立國百餘年,君臣上下,惴惴然唯以屈抑英傑為苞桑之上術。」「 之所以裂天維、傾地紀、亂人群、貽無窮之禍者,此而已矣。 」此為保一姓天下而致亡國亡天下,此晚明倡導無君、蘭芳草創共和、辛亥光復而終結帝制之根本也。

所以,雖因柴榮去世而中斷燕雲進程,但主要原因還是君主家天下剝奪地方財權兵權,分割掣肘相權,這個鍋甩不到前朝。因為唐之興起,孤軍一隅,面對十胡百傀、四境失地,竟翻摩天蔥嶺、逾冰雪大漠、跨絕域高原、渡數代陌海,東西南北全部翻轉,以七代殘破之廢墟崛起而橫掃亞洲。漢、唐、韓宋、明、辛亥以降,比宋艱難、積重難返得多,但都最終攘外。

唐太宗時,所有敢犯華夏的侵略者下場,所有的:東突厥滅國,鐵勒滅國,車鼻滅國,吐谷渾滅國,高昌滅國,焉耆滅國,龜茲滅國,中天竺滅國,西突厥打潰,吐蕃打潰,高句麗打潰,依附突厥的數十漢奸如薛劉王竇梁等,全滅。唐太宗到底是民族英雄還是「民族罪人」,沒被731換腦子的人就能判斷!

7.抹黑貞觀十大謠言之七:重文輕武說

駁斥:歪曲為只提文治不提武功,只提安內不提攘外,這種論調始自清代《隋唐演義》把李世民刻畫為文弱書生。同一部清廷操縱成書的隋唐演義,還把東滅百濟、西逐西突厥,打到中亞的民族英雄蘇定方,刻畫為奸棍,又如清廷篡改全唐文,把李世民對布衣段志沖大膽舉動的寬容,添油加醋「流放」,細節黑。

這種論調在今天,一種常見的以訛傳訛,就是把「天可汗」庸俗化為李世民的虛榮心,又牽連到前面駁斥的謠言如不分華夷、以胡自居,乃至胡人血統、民族罪人。把外戰抹掉,天可汗就成了「開放融合」來的,從光輝變成了愚昧恥辱。事實如何呢?

鐵一樣的事實是:真正意義上代表漢民族立場的徹底立威之戰,已久違一千多年了。那是唐太宗時代,生擒胡酋,掃滅夷狄十國,讓歷代侵略國跪呼天可汗,而自己的同胞與認尊華夏文明的人,則享自由與幸福。唐太宗說「朕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之事」,一個「下」字,表態十分清楚, 這是李世民登基之前發誓「胡寇擾邊,彼霍去病一將猶志滅匈奴,不出十年必定漠北」,掃滅突厥與群胡的輝煌勝果。同時,其勒石靈州,書面回答更是「雪恥酬百王,除凶報千古。」

所以,那些人是陰毒雙面黑,一讓綏靖派拿虛假依據,二讓無知憤青反過來毫無依據地厭恨民族的光輝歲月。無論唐太宗天可汗,還是大唐萬邦來朝、無遠弗屆,都是鐵血打出來的,是滅掉漢後七代東西南北所有胡虜入侵,以堅定的華夷之辨支撐的。

所以,那是把千年公認的驅胡揚漢,歷代看齊的民族復興,片面顛倒為「開放包容融合跪舔」的訛傳。胡人拜服「天可汗」,不是什麼開放包容融合的結果,而是掃滅十虜、復興華夏,漢人終於屹立於世界巔峰的結果。

其次,謠言流行把唐軍外戰中,某個戰鬥的局部失利,擴大為整個戰役、會戰、戰爭,把後者的最終勝利一筆抹殺,營造出「唐軍外戰水貨」甚至歪曲為滿清那種割地賠款,試圖千篇一律給人印象,盛唐只在於文,不在於武,而唐太宗這樣的圖騰, 更是一個虛無概念。事實是,我們引以為豪的「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恰恰李世民是所有民族英雄里,唯一完全徹底做到這八個字的,平突厥、夷鐵勒、制西域、通吐蕃、服天竺、征遼東,十面驅滅但如今被眾多媒體遮蔽為只文不武,歪曲為片面的開放融合包容,此舉警惕。

譬如,一提唐與大食之戰,有些人就像復讀機一樣扯怛羅斯戰役,而且牽連到後來因為蒙古四等人制形成二等色目的很多問題。事實是,唐軍對阿拉伯四戰三勝(張孝嵩、張思禮),怛羅斯戰役兩年後,重新再挺蔥嶺、滅大勃律,中晚唐擊潰吐蕃、阿拉伯聯軍(韋皋)。相比之下,怛羅斯以一對十雖敗猶榮,阻止了大食東征的野心,但網上一提大唐對大食,就只提此敗,不提我軍四勝,大食四敗,他們是蓄意帶節奏的!

又例,一提唐蕃戰爭, 雙標狗花式繁多,如,把張議潮晚唐壯舉,說成趁了吐蕃內亂,但又不提吐蕃短暫竊據長安是趁了安史之亂;如,明明文成入藏,是唐太宗松州會戰擊潰吐蕃、臣服雪域,為分身北伐薛延陀的恩賜,松贊干布每見文成皆尊漢服漢禮,這都是勝者做法,說成喪權辱國;如,把中央地方的矛盾歪曲成對外族失敗「天子九遷」,故意迴避完整事實,是吐蕃雖陷長安15日,但速被郭子儀嚇出,追殲,韋皋再勝,晚唐歸義軍張議潮終將吐蕃滅國,裂成百餘部落,光復河西至哈密; 大唐對吐播光是不同將領就有40多場勝利,這些都是民族虛無主義的網文水軍不敢提的。

矮化為文弱書生的李世民,對外全掃,北:突厥,鐵勒,車鼻;西:吐渾,高昌,焉耆,龜茲,西突;東:高句;南:吐蕃,天竺。軍閥也滅。同時貞觀之治。所以明代祭之「英略唐皇近古無,文垂灑藻武攘胡」。

唐太宗首先是孤軍迎戰百傀十胡,從四百年戰亂、七代胡塵中奮起,掃滅十虜再造神州的民族英雄,這個基礎上才有貞觀之治,但大量媒體和出版物極力掩蓋,只說「包容開放融合無為」,導致很多人印象貞觀竟成了作秀、坐享其成甚至不辨華夷。 這也是接下來要繼續批駁的連鎖謠言。

8.抹黑貞觀的十大謠言之八:坐享摘桃說

駁斥:李世民登上歷史舞台時,面對的是什麼?三人減二,良田荒蕪,異族北起突厥、鐵勒,東起高句麗,西域仍淪吐谷渾、高昌、焉耆、龜茲、西突厥,南起吐蕃、天竺,百餘軍閥由突厥操縱,佛經百倍於六經,是五胡亂華大反撲的死局,三國亂後四百年最低點!

李世民搏擊的是什麼?內有薛、充、竇、劉等突厥操縱的軍閥,外有東西突厥、鐵勒、車鼻、吐谷渾、高昌、焉耆、龜茲、高麗、吐蕃、印度十面圍攻,但李世民扛著七朝衰亡迎戰這一切,全部掃平,百姓得享盛世,揚威空前!

唐太宗留下的是什麼?唐太宗打垮漢奸軍閥十面胡虜,州縣漠北,光復西域遼東,擊潰吐蕃印度橫掃中亞,以群書治要恢復五胡亂華之前的黃帝文明,以五經正義重生「佛經百倍六經」的七朝顛倒,以十道府兵為晚唐外戰翻盤奠基,以貞觀之治再造華夏,是歷代華夷之辨最強音!

陳天華在《猛回頭》里說,「那五胡異常猖獗,自從此神州擾亂,到唐朝才平定」,那麼唐太宗平定的是什麼?唐初,晉冀魯豫皖陝甘寧青,在突厥傀儡手裡,內外蒙在突厥鐵勒手裡,西域在吐谷、高昌、焉耆、龜茲、西突手裡,遼東在高句麗手裡,吐蕃天竺崛起。但太宗十面出擊,蕩平全虜,光復開拓達三倍,餘烈迄於晚唐,亦平回鶻吐蕃南詔,奪河隴養馬地。

唐太宗李世民翻轉的是什麼?魏晉六朝禍在門閥,正如李世民說「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此取亂之道」,所以三國混戰五胡亂華,積至隋末,更是軍閥上百,十胡並侵,四百年空前黑暗。只有李世民武裝自耕農,普及均田,租庸調40稅1,才撼動門閥扭轉國運,路不拾遺,監獄幾空,十面夷狄全部掃滅,輝煌重生。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如此?貞觀從廢墟中,一雪漢後全恥,外戰史上第一,只因民本:均田寓兵於農,租庸調40稅1,廢酷刑,降前朝50餘死刑,刑前復奏,三省、副署、巡囚制約皇權,多廢采邑(「豈可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讓士兵在皇宮練箭,將相墓志銘常詠漢朝英雄。故摧枯拉朽,橫掃亞洲。

所以,近年網上有些段子把隋煬帝的禍國爛攤子,說成「功在千秋」,把吳國夫差就在修建,唐初還很多疏浚未通的大運河說成楊廣一人之功,以各種方式,貶低真正功在千秋的唐太宗,事實恰恰是李世民的拯救,讓楊廣等人避免了「罪在千秋」,如抗戰時期的《知識青年從軍之先例李世民》所言:

由於李世民的崛起,撥亂反正,使數百年黑暗的世界,一變而為光明的世界,並由於其武功文治的輝煌成就,使華夏民族在此時期成為了世界文明的中心,不僅樹立了一種獨立的開創局面,尤其成功了一種引導全世界走向高度發展的境界,這樣的中國歷史上空前的民族光榮,都是這位從十六歲即應募從軍的知識青年李世民一手創造成功的。偉大的李世民!」

9.抹黑貞觀十大謠言之九:褒貶挑撥說

駁斥:還有一種割裂性的假惺惺捧殺,無視唐太宗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作為華夏復興民族英雄的撥亂反正、承前啟後作用,把其他民族英雄也用同樣手法貶低,表面上貌似褒揚唐太宗,實則割裂了李世民與其他先賢,同屬一個民族英雄陣營的關係,又反過來為同一手法通過巫術聯想污衊李世民,留下了迴流空間,把為民族正本清源庸俗化為「粉黑」。這裡,我們用網上最被大規模抹黑的民族英雄(已鑒定是謠言的就有將近60種)——洪武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為例,看看這種類似的手法。

抹黑明太祖者,除了以偏概全、一擊即潰的「摘韓宋桃子說」、「給蒙元修廟所以就不分華夷」說等,主要集中抹黑的一點是所謂「殘酷暴虐」,營造一種險惡氣氛:驅除胡虜,趕走一個魔鬼,迎來另一個魔鬼,還不如原地踏步。對這個問題,我們務必說清楚。

一切正麵價值,在洪武大明那裡是多和少的問題,在蒙元滿清那裡是有和無的問題。前者是民本自耕農政權,後者是部族壓迫奴隸制,脫離這個評價前提,對朱元璋就是顯失公平的。

所謂殘酷暴虐,不過是在「大開黎庶通天路,剝盡人間狼子皮」的歷史環境下罷了,所以洪武折騰的主要是「官不聊生」,如果真要量化一個比例,洪武對權貴的暴虐和對底層的維護之懸殊,也是歷代帝王最大的之一。這種情況,就是蒙元四等十級之下,官僚士商成為了嚴重的特權等級,與農民成為農奴之間,造成了必須洗牌的利益格局。正因如此,洪武大多數都是明文推動變奴為良,重建自耕農,重建平民社會,授權於民,如查贓綁貪等,以至於維護自耕農地權的平民社會延續了漢唐之後被打斷的社會契約共同體,直接面對世襲皇權,提出了天下主權的歸屬問題,成為了大明後期領先歐洲百年的無君思潮,和滿清未能剿滅的天地會殘餘帶著自耕農貿易形成的商人,到南洋建立的領先美國十年的蘭芳共和國(蘭芳「大唐總長」羅芳伯直接用三合會的三合軍,後對清國稱藩只是策略以維護獨立)。反清復明,既是民族光復意義,也是民權共和意義,故辛亥革命「使朱明之緒不絕」(孫中山語)最終不僅光復華夏,還締造了共和。

雖因蒙元積重難返,前期保留了不少奴隸制殘餘和路徑依賴,以至於明太祖未能成為唐太宗那樣安內攘外、文治武功、保民驅虜、興文完制,皆全面完整復興的民族英雄,也不是漢高祖那樣覆秦滅楚、走出西周封建和暴秦專政相互陷阱,回歸夏商共主世襲、其餘自治的二元權力結構的撥亂反正,但從夏啟到辛亥的四千年王權史上,其餘帝王的貢獻,皆不能與之並論。

站在一個公正的坐標上,晚明、辛亥最終走出了家天下,在民族國家意義上回歸了天下為公的共和原型,抗戰以農業國劣勢戰勝懸殊工業國,就是「年無分老幼、地無分南北」,主權在民的共和政體的優越性最佳說明,比起唐朝的世襲皇權家天下當然是進步。

至於在華夏文明和疆土主權的完整匡複,對外國威上,沒能像大唐那樣,主要原因是後世打破了漢、唐那樣的皇權與地方、民間自組織之平衡,沒有那樣從自耕農自下而上階級流通、士農合一、寓兵於農,導致所有捍衛主權的機動能力——如錢糧兵谷,都無法像漢唐的前期都督都護、後期的州牧藩鎮那樣,犁庭掃穴,自主抗敵,所以家天下以及依附於那種格局,與地方或底層相對隔離的皇室、士大夫特權,最終造成兩次神州陸沉。胡騎肆虐,西伯利亞奴隸制暴力輸入華夏社會,當然積重難返。

但將晚明、辛亥在驅除韃虜之後最終實現的制度變革,和漢、唐從犬戎滅西周到秦末、三國五胡亂華到隋末數百年內憂外患中完整復興的經驗,銜接融合起來,就不止會重現大唐、重回漢唐,而且會讓描寫軒轅黃帝的禮運大同篇,在這個世紀重生。

不吹不黑的一句話評價洪武:驅胡誅吏,為民奮起,漢唐之後,唯此一帝。

10.抹黑貞觀十大謠言之十:貞觀虛名說

駁斥:衡量一個人物的事實地位,不外乎軍事、文化、經濟、政治、國際地位、縱向影響

在從這幾個方面分析之前,首先看看唐太宗李世民的基礎是什麼?

底盤只有兩千萬一盤散沙的民眾,可用只有一支剛湊好的軍隊,精神資源即使六經也只是肆虐幾百年的佛經百分之一,主帥只有未成年的年齡,還要面對後方內部的暗算,放眼前方,找不到六匹拉車好馬,也找不到多少連貫良田。

這兩千萬民眾,經過了從三國開始的四百年戰亂,五胡亂華開始的三百年異族入侵,隋末的折騰,衰疲至極,此刻同時面對:

——中原130個軍閥亂無天日,軍閥大多為漢奸;

——北方控弦百萬、擁有制鐵技術遠超匈奴的東突厥連年肆虐,而且是擺脫了季節性入侵規律向國家轉型的空前強大類型,還有薛延陀重壓;

——西域漢民淪陷幾百年,被吐谷渾割據,高昌阻隔,西突厥霸佔,焉耆、龜茲圍攻;

——東北漢四郡同樣淪陷幾百年,被高句麗崛起霸佔;

——南方面對吐蕃侵擾,天竺虎視眈眈。

——世界,也因羅馬覆滅,落入蠻族與神權的黑暗。

——祖先扭轉乾坤的經驗,也只有八百年前,在類似局面下,漢高祖、漢文景、漢武帝幾代人做到的,而且那種局面沒有現在複雜,而且高祖文景與武帝的路線是矛盾的(母權時期意識形態黃老之道、父權時期意識形態外儒內法),似乎民安不能國強,國強不能民安,國民認同難以在一姓受託的特殊階段形成。更為關鍵的是,沒那麼多時間。

也就是說,任何人穿越到那個時代,要以這兩千萬逃荒的希望,沒有指揮經驗的軍隊,面對這一切,而且必須全部戰勝!

然後再逐條看看——

軍事:所有侵略者,從突厥到薛延陀,從吐谷渾到高昌,從高句麗到百濟,從中天竺到小勃律,從吐蕃到南詔,從突騎施到回鶻,三十餘國,終唐一代全部驅逐掃滅。

一、初唐:李世民從突厥傀儡軍閥手中,奪回晉、冀、魯、豫、皖、陝、甘、寧、青,突厥手中奪回內蒙,鐵勒手中奪外蒙南俄,吐谷、高昌、焉耆、龜茲、西突厥、車鼻手中奪回西域,高句麗手中奪回遼東,且勝天竺吐蕃。貞觀一代,即光復開拓三倍版圖。

李世民無論孤軍安內,削平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突厥傀儡軍閥,還是登基攘外,橫掃東突厥(滅國)、西突厥(驅逐)、鐵勒(滅國)、吐渾(滅國)、高昌(滅國)、焉耆(滅國)、龜茲(滅國)、吐播(驅逐)、印度(滅國)、高句麗(驅逐),無一例外全勝,真正做到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從三國內戰、五胡亂華到隋末胡塵,無一徹底翻轉,直到唐太宗廢墟仗劍,六師盡出,全部掃滅,山川壯麗天下大治。

唐高宗李治,在此基礎上,滅百濟、高句麗,擊潰日本,滅西突厥,最終「東綜日本海,北逾西伯利亞,西被底格里斯河,南極印度及海洋洲,唐人威聲,遠播域外,漢族勢力,震爍古今」(抗戰時期成本俊著作《民族英雄唐太宗之精神及其事業》)

二、盛唐:北滅後突厥,擊潰契丹,西征中亞,對阿拉伯四戰三勝(張孝嵩、張思禮),滅突騎施、拔汗那、石國、小勃律、大勃律(怛羅斯戰役兩年後重新再挺蔥嶺)。

三、中晚唐:平定安史之亂,滅回鶻烏介可汗(殺胡山之戰),擊潰吐蕃阿拉伯聯軍(韋皋),擊潰南詔收復安南建立海上大運河(高駢),擊吐蕃為百餘部落收復河西哈密(張議潮),追擊契丹(劉仁恭)。

手下敗將:東西後突厥、薛延陀、鐵勒諸部、車鼻、党項、吐渾、高昌、焉耆、龜茲、天竺、日本、高麗百濟新羅、拔汗那、突騎施、大小勃律、石國、大食、蠻僚、松外諸蠻、回鶻、吐蕃、南詔、林邑、交趾、靺鞨、渤海、奚、契丹!戰勝全部外敵!

文化:所謂「文物儀章,莫備於唐」,黃老立國,群書治要,九經統儒,五經正義,規定「道在前,僧在後」「道一,儒二,佛客」,邊塞詩兩千張揚民族精神,在此基礎上的各種科技、歌舞、繪畫、雕塑、建築、體育,每個人都能舉出若干。包括修〈氏族志〉,結束了「自魏有中原而華夷之姓雜然無辨」的混亂。

經濟:李世民貞觀之治「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囹圄常空」,基本上實現了上古的禮運大同篇,「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還在一個相對最廣闊的大地上,持續了最長的百年左右,杜甫《憶昔》。土地勞動生產率,為歷代之冠。

政治:

一、人治標杆:貞觀之治,王權帝制時期第一輕刑的時代,死不過絞斬,徒不過四年,皇帝有巡獄,舉國無滅族,死刑之前五復奏,死刑時候天子吃素食、穿素衣,一年死刑二十九人,最高不過二百九十人,更有「三千怨女出後宮,四百死囚縱復歸」,直諫三百篇,更不說十八學士、二十四凌煙功臣,也是犯罪率和貪污率最低的時代。

二、制度集大成和法治萌芽:尚書六部、考試監察的定型,完成了相權從皇權家僕那裡脫離出來的定型。租庸調、單一稅、均田、從府兵制到自由募兵役、道縣制的定型,完成了從地方到中央的均衡架構。後世法律,包括日本、朝鮮、越南的法律框框,來自貞觀律基礎上被稱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中華法系」的唐律疏議,「一準乎禮,而得古今之平」。中唐以後,江南開發,中國的經濟重心從北方旱田移到南方水田,門閥打破,士族崛起,不可逆轉走入非君時代。

國際地位: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成本俊1935年《民族英雄唐太宗之精神及其事業》寫道:「漢族之衰微,國威之不振,於是掃蕩群雄,拯斯民於水火,大張撻伐,揚國威於域外,則有待於民族英雄唐太宗之崛起焉。 唐太宗精明果斷、神武勇敢之英姿,懷仁民愛國禮賢下士之精神,削平內難,征服四夷,使唐人威聲,遠播域外,漢族勢力,震爍古今,斯誠吾民族史上最具聲色之一頁,太宗亦千古不朽之英雄矣! 」

抗戰勝利前夕,柳克述主編《青年模範叢書》,李旭特撰《知識青年從軍之先例李世民》,寫道:「綜數百年華夷亂離黑暗之局,成大一統的民族復興與新局面的開創,其版圖西至蔥嶺以東,南至中南半島,東臨大海,北被大漠。而國計民生之康裕,學術藝事之發達,典章制度之昭明,思想文化之融匯與創導,至使倭人販其餘緒以立國,歐西各國嚮往而慕化。其氣魄之大、業績之偉,無可媲美。推崇功業,數典不忘,我們豈能忘掉李世民!」

縱向影響:後世歷代復興,言必稱漢唐,而由於唐太宗李世民,同時做到了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之功勛(「古來英雄撥亂之主,無見及者」「弘濟蒼生,其益多,肇造區夏,其功大」),安內攘外,文治武功,保民驅虜,復疆拓土,興文完制,全部撥亂反正,所以貞觀成為後代所有人復興華夏,一致看齊的標杆。例如——

「天命聖智,率其雄傑,補其裂,紉其絕,續其歇,益其竭,東西南北,張再造之乾坤,春夏秋冬,皎重新之日月,功有如是之大者,唐太宗文皇帝者哉!文皇未起兮四維如毀,文皇既位兮八荒如砥,文皇之跡兮炳如丹青,文皇之功兮配於天地!」--宋朝祭唐太宗昭陵

「自五胡慘禍,及唐而太宗始大振!」--熊十力《與友人論張江陵》

一個受到震驚的亞洲從他身上看到了一個陌生的、史詩般的中國。決不向蠻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買他們撤兵,唐太宗扭轉形勢,戰勝他們,使他們害怕中國。」--(法)勒內.格魯塞

「英略唐皇近古無,文垂灑藻武攘胡!」--明朝祭唐太宗昭陵

「昔唐太宗撥亂反正,貞觀盛世,自古罕論。」--明成祖永樂

「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明太祖朱元璋

「唐之德大矣!際天所覆,悉臣而屬之;薄海內外,無不州縣,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來,未有以過之……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司馬光《資治通鑒》

「三代以後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明朝王志堅

「惟帝肇開鴻業,奠安生民,濟世之功,垂於永久。」--明成化祭唐太宗

「太宗之資,衛公之略,不世之奇勛,興亞之大業。」--孫中山先生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追懷唐太宗

為鼓舞抗戰,成本俊1935年《民族英雄唐太宗之精神及其事業》開篇:「漢與唐為吾國民族歷史上最光榮燦爛之時期,而漢之武帝,唐之太宗,則又創盛業劃時代之英雄也。武帝承文景之餘陰,張撻伐之雄師,犁庭掃穴,四夷懼伏,大漢威聲,騰播遐邇。太宗乘天下鼎沸,叱吒風雲,蕩平群寇,修齊庶政,然後南征北討,收服四裔,威令所行,東綜日本海,北逾西伯利亞,西被底格里斯河,南極印度及海洋洲,國勢之盛,且超漢代而上之,太宗誠自古未有之民族英雄也!」

總評貞觀:華夏民族歷代復興里,最奇蹟、最卓絕、最光輝的一次巔峰史詩之復興。唐太宗李世民者,毋庸置疑、亘古萬世之民族英雄!


奧巴馬有非洲肯亞的血統,那麼在當代美國有沒有什麼侵吞、削減美利堅文化的事情?


隋 唐兩朝建立者,都是西魏漢族權臣的後代。宇文氏的西魏是積極於漢化,甚至把他的軍隊組成方式都要強牽周禮做掩護。更甚自北魏孝文帝都開始漢化,他們甚至把自己祖先扯到炎黃的後代。
但是西魏為了加強軍人之間的團結,吸取六鎮兵變軍人的不滿原因。對於在關隴地區補充的漢族等士兵強令歸入將領的姓氏,甚至用關隴漢族軍人補充已經消失的三十六國九十九姓,由此設定軍人階層的歸宿感。甚至於楊堅鮮卑名普六珈,但是楊氏開國首先去鮮卑化令改回原姓,外加之鮮卑人本身是崇尚漢化以及人口少於漢族的,而且基本都是軍人階層這樣人口損失自然嚴重。隋唐都是以漢人為榮的,有位大臣罵李世民鮮卑小兒被斬殺。
害。」

「夷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強必寇盜,弱而卑伏,不顧恩義,其天性也。」— 魏徵
如果唐朝的大臣認為自己的皇上認為自己是胡人,魏徵敢說這樣的話?
「胡無人,漢道昌」——李白
「戎狄人面獸心,微不得意,必反噬為害。」— 李世民
杜甫: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白居易: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李白:胡無人,漢道昌
唐朝的子民,是以漢人自居,漢人自命。鮮卑文化雖然也有殘存。


隋唐無論是統治者還是士人都非常注意以漢的繼承者自居。唐朝邊塞詩以漢指己方的例子俯拾即是。隋朝詩歌不多,但以漢自居的例子不少。楊素就以衛霍自況——「漢虜未和親,憂國不憂身」「漠南胡未空,漢將復臨戎...冠軍臨瀚海,長平翼大風...橫行萬里外,胡運百年窮...方就長安邸,來謁建章宮」楊廣在北巡突厥的時候,啟民可汗主動要求隋朝賜予他「漢家衣裳」,而楊廣甚至認為自己的功業超過了漢皇,不無得意的寫道「...呼韓稽顙至,屠耆接踵來...何如漢天子,空上單于台」


李世民壓根就沒有把自己當成胡人……

關於漢族和少數民族問題,李世民說道: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李唐王朝雖然有胡人血統(畢竟獨孤皇后是鮮卑人),但不論李唐王朝官方還是唐朝民間都認為,李家是正統的漢族(中華)政權。

白居易: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李隆基的祖先再怎麼說也是鮮卑族,怎麼就漢皇了?)

杜甫: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鮮卑李唐王朝的統治下,怎麼就漢家江山了?)


「夷狄人面獸心,微不得意,必反噬為害」——唐太宗·李世民

「自古皆貴中華,而賤夷狄,朕獨愛如一」——
唐太宗·李世民

「夷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強必寇盜,弱而卑伏,不顧恩義,其天性也」——唐宰相·魏徵

「胡無人·漢道昌」——唐詩仙·李白


文化認同要高於血統認同。

北齊皇帝高洋是漢人,但他自認為是鮮卑人,推行仇殺漢族的政策。北魏孝文帝是鮮卑人,可他推行漢化政策。

民族的身份並不是決定思想意識的決定性因素,文化身份才是決定性的。高洋空有漢人的血統,卻陶醉於鮮卑人的文化價值觀中,所以他迫害漢族。

愛新覺羅家族會漢語,康熙皇帝母親也是漢人,可他不認同自己是漢人。所以他那二分之一的漢族血統是沒有用的。

唐朝皇室母系有鮮卑血統,但他們沒有認同鮮卑文化。所以唐朝皇室那一半母系鮮卑血統,完全不影響唐王朝是一個以華夏文明為基礎的中華帝國。

官方 :

唐朝束髮,皇帝按漢禮用冕服,官方使用漢文,全國百姓使用漢文。身份認同上,唐朝皇帝認同自己是漢人。


唐朝皇帝與群臣議事時, 君臣雙方經常會用「虜」、「北狄」、「胡虜」、「胡騎」、「戎狄」、這樣的詞語。

例如:

頡利可汗南下侵唐的渭水之盟時,唐太宗曰:「一與虜戰,所損甚多」。

李靖滅東突厥後,李世民曰:「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複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東突厥滅亡後, 唐朝為了處理突厥降眾,皇帝與群臣商議。

有朝士曰:「北狄自古為中國之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兗豫之間,分其種落,散居州縣,教之耕織,可以化胡虜為農民,永空塞北之地」。

夏州都督竇靖曰:「戎狄之性,有如禽獸,不可以刑法威,不可以仁義教...」。

秘書監魏徵曰:「夫戎狄人面獸心,弱則請服,強則叛亂...晉初諸胡與民雜居中國...伊洛之間,遂為氈裘之域..."。

關於對薛延陀和親,唐太宗曰:「昔漢初匈奴強,中國弱,故飾子女捐金絮以餌之,得事之宜。今中國強,戎狄弱,以我徙兵一千,可擊胡騎數萬。薛延陀所以匍匐稽
顙,惟我所欲,不敢驕慢者,以新為君長,雜姓非其種族,欲假中國之勢以威服之耳。彼同羅、仆骨、回紇等十餘部,兵各數萬,并力攻之,立可破滅,所以不敢發
者,畏中國所立故也。今以女妻之,彼自恃大國之婿,雜姓誰敢不服!戎狄人面獸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為害。今吾絕其昏,殺其禮,雜姓知我棄之,不日將瓜
剖之矣,卿曹第志之。」

如果唐朝皇帝身份認同上是胡人的話斷不可能容忍此等言論

軍事:

唐朝雖有使用蕃兵和蕃將的習慣,但初唐和盛唐完全不同。初唐的主要將領都是漢人,既有李靖、李勣、侯君集、李道宗、蘇定方等開國名將,又有王方翼、薛仁貴、王孝傑、裴行儉等後起之秀,唐初的幾個蕃將不是非常主要。唐朝從唐玄宗時代才開始「多用蕃將」。

無論是李靖滅東突厥(630)、李靖征服吐谷渾(635)、侯君集滅高昌(640)、李道宗滅薛延陀(646),還是蘇定方滅西突厥(657)、蘇定方滅百濟(660)、薛仁貴大敗鐵勒(662)、劉仁軌大敗倭國(663)、李勣滅高句麗(668)、王孝傑敗吐蕃收復四鎮(692),都是漢族主帥帶著漢族府兵打出來的戰績。李世民可是誇耀過:「以我府兵一千,可敵胡騎二萬」。 為什麼唐時漢族府兵打仗猛?一是當時尚武,二就是勝利後他們要掠奪戰利品。

唐朝軍隊任用很多胡人,但依然有漢本位思想。譬如唐朝用兵,兼用本國兵和外國兵,就稱「漢蕃步騎」,這就是把「漢」作為種族之名的證據。蕃人部隊想要殺戮掠奪,還得等唐軍先搶完之後。從這上可以看出漢族軍人的地位還是高於蕃人的。


文學:

唐人作詩皆以漢稱唐:「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漢庭中選重,更事五原西」。「漢皇重色思傾國」,「漢家大將西出師」,「弓弦抱漢月,馬足踏胡塵」等等。「自稱漢,對外稱胡」的詩句舉不勝舉。

李白《胡無人》
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堅胡馬驕。漢家戰士三十萬,

將軍兼領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雲龍風虎盡交回,

太白入月敵可摧。敵可摧,旄頭滅,履胡之腸涉胡血。

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無人,漢道昌

像這樣的詩如果敢在清朝寫,詩人會非常麻煩

==========================================================================================

唐朝皇族是什麼族有爭議——

第一說 :唐朝皇室父系是漢人,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祖籍隴西成紀,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五世孫。李暠生李歆,是西涼第二任君主,史稱西涼後主。李歆生李重耳,李重耳在西涼滅亡後,出仕北魏,官至弘農太守。李重耳生李熙,官至金門鎮將,曾率領豪傑鎮守武川,因而在武川定居安家。李熙生李天錫,官至宿衛統兵的武官幢主。李天錫即李虎的父親。李虎是西魏八柱國大將軍,被賜姓鮮卑姓大野。鮮卑人獨孤信的三個女兒,長女獨孤氏是北周明帝皇后,四女獨孤氏是唐高祖生母,七女獨孤氏是隋文帝皇后。唐高祖李淵父系漢人血統,母系鮮卑血統。唐高祖皇后是漢人竇氏,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是鮮卑人。

第二說 :唐朝皇族出自武川鎮鮮卑化漢族軍人,以及純鮮卑軍人。關隴集團學說始於陳寅恪,解釋西魏、北周、隋、唐政權的特點,關隴集團的起源便是六鎮。六鎮將校多是鮮卑貴族出身,而唐皇室是隴西李氏的可能性不大。唐太宗時法琳和尚公開質疑李唐皇室的出身,而且言之鑿鑿的說唐宗室出於北狄,這大概可以說明至唐初民間仍有這類傳言,可能許多人都清楚李唐皇室的來歷,但其中大多數心照不宣而已。估計唐初就是個公開的秘密,世間長了便弄假成真。攀附隴西李氏很有可能是在奪取帝位之後,所以隋朝過來的人,至少知識分子多知其底細。到中唐以後大部分人可能真相信李唐皇室是隴西李氏。持這個觀點的人認為,其要麼是鮮卑化的不太高貴的漢人,要麼是不太高貴的鮮卑人,而且李氏崛起時北方漢人與鮮卑人融合程度大概已經很高,而古人未必有強烈的民族觀念,所以鮮卑人冒充漢人望族也有可能。總之隴西李氏幾乎可以肯定是假,因為成於北朝的十六國及北朝史書無記載,只有唐代國史這麼說。李煕地位不高,沒記載很正常,其父亦無記載。但卻有一個李初古拔,見於南朝的記載。這不是漢人的名字。李初古拔可能是李煕之父李重耳,南朝記載的李初古拔與唐史中的李重耳官位一致,推算起來年代也差不多。

第三說 :李唐皇族是李陵之後。那倒真是隴西李氏了,不過不是唐朝附會的那個譜系。李陵之說雖遠,但北方草原一向服從最強者,最強者為何族,其他部族也會主動融入。比如宇文氏最初也不是鮮卑,宇文氏是匈奴單于的旁系後人。

以上三種說法,都沒有確鑿證據,只是猜測。 官方則用李唐皇族自稱隴西李氏的說法。

==========================================================================================

綜上所述——整個北朝就是個胡漢結合的社會,到底是胡人還是漢人,本身就是一筆糊塗賬, 根本用不著去搞清楚。關鍵是,隋朝和唐朝的皇族自認為是什麼人。歷史上,他們都自認漢人,這就夠了。


你以為本族血統不純,就一定會危害本族文化?
綠教害人不淺啊,但我大中華的文化自信,我覺得還沒到這麼脆弱的時候吧!
而且,題主我跟你講,危害本族文化,更多的反而是本族人。
北魏孝文帝改革,鮮卑族拓跋氏,努力向漢族靠攏。
西夏毅宗、惠宗,党項族,任內實行漢儀,推廣儒學,努力向漢族靠攏。結果是惠宗母后、漢族,一反漢儀政策,實行党項族化,極大地遲滯了西夏的漢化進程。
只有交流和融合才會推動文明的進步,故步自封只能開歷史的倒車。


看一段史料《魏書 序章》
  「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世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紀錄焉。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後為跋,故以為氏。其裔始均,入仕堯世,逐女魃於弱水之北,民賴其勤,帝舜嘉之,命為田祖。爰歷三代,以及秦漢,獯鬻、獫狁、山戎、匈奴之屬,累代殘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載籍無聞焉。積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諱毛立,聰明武略,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崩。 」
以上史料是北魏對於鮮卑人來源的官方說法,北魏的官方說法認為,鮮卑人的祖先是黃帝的兒子昌意。昌意被黃帝封到北方,其境內有一座大山名叫鮮卑山,因而族號鮮卑。黃帝是土德,所以昌意的後代就以跋為姓,也就是說北魏官方認為,鮮卑的皇族跋拓氏就是黃帝的直系後裔。過了幾代,鮮卑皇族的祖先還給堯做過官,在舜時代收到過嘉獎。
北魏的官方說法是雖然我們鮮卑人過去捕獵放牧,但我們也是黃帝的後代。
為了同為炎黃子孫,鮮卑人和華夏失聯了呢?因為匈奴等等游牧民族非常殘暴,禍亂中華。鮮卑的先人無法跟中原交流,於是就在後來的時間裡跟中原失去了聯繫。
以上是北魏的官方說法,如果單從歷史來看,這個說法幾乎完全不可信。但是這個說法恰恰表明了北魏後期鮮卑人對於自己民族的看法。鮮卑人與漢人同屬炎黃子孫,鮮卑人是北遷的一支,由於匈奴等作亂,導致鮮卑與中原斷絕了來往。
隋唐時代鮮卑人的認同就是諸夏,即使一個純鮮卑血統的皇帝上台都不太可能作消減華夏文化的事情,何況李氏還是關隴貴族之後呢?


@破鞋控 已經算出李世民只有1/32的胡人血統。為什麼這麼少的胡人血統,那麼多人都喜歡說李世民是胡人呢?
不過也難怪,現在有1/32的少數民族血統就在戶口本上填少數民族了。
四等漢,唉!


漢族及漢文化真的是一個中原文化概念,不是純粹的血緣和血統概念。
狄夷入華夏者,華夏之;華夏出狄夷者,狄夷之!
華夏的面積越來越大,那證明是華夏發展的好啊。
你知道中國自古以來,為了防止純粹的血緣氏族動亂,很多動亂地區的異民族,必須和漢民通婚且禁止同族通婚么?
朱元璋是最後一個將此政策發揚光大的人。
還人權、生育權、結婚權?
死人的權利只有一個,就是好好當一具屍體。
你就去問問穆斯林,伊斯蘭世界有邊界嘛?
阿爾巴尼亞及法蘭西斯坦發來賀電。
簡直就不可理論。


所謂「天可汗有胡人血統」

1、【高祖太穆皇后竇氏,京兆始平人,隋定州總管、神武公毅之女也。後母,周
武帝姊襄陽長公主。】——《舊唐書·卷五一·列傳第一·后妃》

2、【竇熾字光成,扶風平陵人也。漢大鴻臚章十一世孫。章子統,靈帝時,為雁門太守,避竇武之難,亡奔匈奴,遂為部落大人。後魏南徙,子孫因家於代,賜姓紇豆陵氏。】——《周書·卷三十·列傳第二二·竇熾傳》

3、【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隋書·卷一·帝紀第一·高祖上》

PS:從上面的資料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天可汗的姥姥是鮮卑人,其姥爺一系雖賜鮮卑姓,但後來皆改回漢姓,也就是說:天可汗的母親按血統算也應該是漢人,更何況天可汗。


所以我說,區分所謂「少數民族」,「少數種族」,minority等等才是最大的種族主義。


民族從來都不是以血統劃分的啊,近代民族主義的起源地法國(百年戰爭)的法蘭西民族,由凱爾特高盧人,凱爾特布立吞人以及日耳曼法蘭克人,日耳曼丹人,日耳曼勃艮第人,地中海古希臘人,地中海古拉丁人構成。
我見過大喊不要再容忍某教的阿爾及利亞裔法國人,也見過信某教支持沙里亞法的金髮碧眼的法國人。
我見過信奉道教反對逆向民族歧視的回民。
也見過狂信某教的漢人。
血統真的很重要嗎?未必。


謝邀。

諸君太激動了。我覺著題主應該不是皇漢什麼的,純粹是出於好奇而有此問。

樓上各位高人都答得差不多了,我就補充三句:

一、李氏就算是鮮卑人,也是被漢人同化了的鮮卑人;

二、李氏就算是鮮卑人,也是擔任漢人君主的鮮卑人,自認為是漢家正統的繼承者,不像女真、契丹、蒙古、滿洲那樣的征服者,帶領一大群胡人進入漢地,有使漢人屈服的想法。五代時的幾個沙陀皇帝也是如此;

三、唐朝雖然不是少數民族政權,但對於各族文化的態度較為開放。唐代漢人的服飾、繪畫、音樂等都深受外來影響。到了宋朝,可能出於對遼、金入侵的抵觸情緒,漢人的華夷觀念才開始大大強化,批判唐朝對蠻夷的態度,抗拒外來文化的影響;

四、似乎清朝以前的少數民族政權都沒有刻意改變漢族文化的做法?(金、元漢人穿左祍服裝,不知是否為強制。)望高人解疑。


我所知道可能有關係的有幾點:
唐朝前幾代,包括隋都出現了頻繁的以宮廷政變(而非子嗣繼承)獲得最高統治權的案例,以個人實力而非血統順序來決定誰是皇帝的做法,按照某種觀點看,還是挺有異族色彩的。甚至還出現過好幾次著名的「亂倫」事件,竟然也沒有成為話柄,至少說明風氣的開放是空前的。

唐代在對待女性、異族的方式上,也比較開放,這一點應該不用贅述,似乎用異族文化來解釋,也可以自圓其說吧。

所以呢,安史之亂之後,時人的思維大概也覺得唐代的種種做法偏離了漢民族的正統,而導致社會出現問題,例如韓愈諫佛骨表,武宗滅佛等事件都反映了社會要求向正統漢文化回歸的要求吧。客觀上也迅速讓整個中國加速走向了宋代以後越來越排外的局面中。

這麼看來,說是誤解也好,附會也好,影響還是蠻深遠的。但是強調漢民族正統的代價,也是蠻沉重啊……


推薦閱讀: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到底有多弱,配得上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吗?
《資治通鑒·唐紀》中的為野人所殺是怎麼回事?
電影《楊貴妃》中的「了事帕」是怎麼一回事?
「唐太宗問於李淳風」是否確有其事?何書記載?
如果蒙元興起的時候,遇到的不是南宋,而是鼎盛時期的漢或唐,那麼蒙古人能不能完成統一?

TAG:歷史 | 唐朝李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