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沒有醫學背景從事醫療事業的互聯網公司?
現在互聯網公司都看好了移動醫療的大蛋糕,包括百度,阿里這樣的互聯網公司,也加入了這樣的一個隊伍中。
前些日子有個移動醫療的會議,主要發起人竟然不是醫科背景,而是某傳媒大學的金融系畢業的。
對於一個根本不了解醫院,一天沒有在醫院工作過的管理人或者企業,所做的互聯網產品,醫生或者患者真的能使用嗎?
互聯網醫療有重塑整條醫療產業鏈的可能,未來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可能要學著適應這些變化。
現在大部分衛生技術人員不會看好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前景,只有當其背後的藥品、器械、保險、人事關係甚至是醫患關係本身都被改變之後,才會驚呼「WTF」。而有些公立醫院也到了該淘汰落後產能的階段了。
移動醫療里外行太多,跟真正醫療系統對接的太少。
李彥宏沒上街貼過小廣告不等於不能有百度廣告業務,馬雲沒買過衣服不等於淘寶不能做電商,王興沒幹過一天餐館兒不等於不能做美團,用O2O給各行各業的大眾送飯。
互聯網在做什麼,互聯網本來就是在做一件顛覆傳統的事情,是一種大幅度的創新。什麼樣的人更適合做顛覆性的事情呢,反而是非專業人事。因為專業人士,往往因為在一個領域侵淫的時間太久,反而不容易產生顛覆性的創新。另外,你會發現這兩年互聯網做的好的人反而是搞傳媒的人更容易在這個圈子混得開,比如樂視。這個又是另一件事情,除了顛覆創新意外,這裡還有造「概念」的成分。傳統市場營銷學裡,應該叫包裝吧。所以,這方面做得好,產品本身好壞放一邊,但無疑促進了公司的市場認同度。
當然,做本行的出身的公司,出於對業務和內在聯繫的了解,往往會比較有深度。比如丁香園的李天天,好大夫的王航,包括杏樹林的張遇升(畢竟是自己的公司所以這裡就算做個軟廣吧),在做醫療方面都比較明顯的可以看出醫生的那種做事嚴謹的風格,對待醫學本身的尊敬。所以這類公司的發展是偏向於穩健,不太經常「放衛星」,卻實打實的坐著自己的努力。
若干年前,自己讀博士的導師曾經給自己講過創新的兩種模式。第一種是顛覆式,這種比較難,但做成便是偉大。第二種是演進式,小步創新,但事必有價值,這種是人類最常見的創新,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模式。哦,對了,關於前一種,多說一句,顛覆式的公司並不容易看到,虛大空的互聯網公司倒是常見,所以還是要好好甄別。
餵雞委都是金融的幫子,也沒有醫學背景,從領導層面看,跨行比專才有用多了
目前BAT已經看準醫療這塊了,未來十年將會是醫療的大改!
隔行如隔山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馬雲說:我有錢,我要讓醫院都破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