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要吃七分飽」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是不是因為「飽」的感覺傳遞需要一定的時間,覺得七分飽的時候,其實已經吃到了十分的東西了?


謝謝匡老師邀請 @匡世珉 。

能量限制的作用機理尚不明確,不建議輕易嘗試。

但平常說的七分飽,並不是把膳食指南中的2000千卡改成1400千卡。

吃飯要吃七分飽,其實是用於防止吃太多的一個直覺。也就是說,別吃成2800千卡了。

是不是因為「飽」的感覺傳遞需要一定的時間,覺得七分飽的時候,其實已經吃到了十分的東西了?

題目描述中的問題提得很好,以下主要處理「飽」的感覺是如何產生的。

簡單來說,飽腹感是大腦根據進食時獲得的感官信息,消化後獲得的能量信息,綜合學習以維持內穩態平衡的結果;這一學習過程不是「完美」的,特別是不能適應現代食品工業。所以為了避免代謝疾病,需要通過(在不同程度上)遵從膳食指南、「吃到七分飽」 等方法進行主動的行為干預。

上圖出自 De Graaf 和 Kok, 2010. 圖左側的 what 代表我們進食時可以得到的感官信息(色香味等);右側的 how much 代表食物經胃腸消化後為身體所提供的能量;大腦通過綜合這兩種信息形成飲食習慣,從而決定我們的營養攝入模式(中間的 nutrition pattern 輸出)。

七分飽的另一個說法是慢點吃。(兩者達到的效果相同:限制進食量在適量而非過量。注意,這不等同於能量限制。)

吃多少食物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學習調節的:我們的身體並沒有在進食時直接探測食物熱量的能力,而是通過經驗和先天的傾向來判斷該吃多少再停的。而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進食時間。

以下主要介紹 De Graaf 和 Kok 的文章《慢食,快食和進食控制》。

文章主要討論了快速進食和進食時注意力分散所導致的進食-能耗平衡破壞。通俗地說,就是吃得太快、加上吃飯時分心,會干擾大腦對進食量的判斷,從而不知不覺間就吃得太多了。

文中給出了一個形象的例子。考慮吃一個蘋果和喝一杯果汁的不同:Haber 等人測量了吃500克蘋果和喝500克蘋果汁所需的時間,分別為17分鐘和1.5分鐘。按照2000千卡的每日能量需求計算,假如只吃蘋果,需要兩個小時;喝果汁的話,18分鐘就夠了。這意味著相同的營養含量所帶來的感官信息完全不同;特別地,液體食物由於飲用更快,進食過程中獲得的總體感官信息少得多。這可能意味著我們的大腦還來不及感覺到飽就喝完了

的確,有許多研究表明進食相同營養含量的液體食物帶來的飽腹感不如固體食物。另一系列實驗證據則表明液體食物的能量攝入補償不如固體食物:能量攝入補償是指增加一種食物的攝入量往往會減少其他食物的攝入。相比於固體食物,通過含糖飲料的方式攝入糖分則不易引起其他飲食的減少。

此外,同樣是固體食物,減慢進食速度也會導致飽腹感「提前」到來,從而降低總進食量

神經科學的視角

上面的理論很有趣,但目前來說只是行為層面的。從神經元的角度,如何解釋這些現象呢?

我們很早就知道哺乳動物對進食的調節中樞在下丘腦,但由於實驗手段的限制,直到最近(~五年)才利用基因技術準確定位了調控進食行為的細胞群(這個題目很有意思,篇幅所限不在這裡介紹了。有興趣的話可以看擴展閱讀的鏈接)。因此,對進食調節系統迴路層面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哪些外界信號如何影響進食決定?最終這是一個各感官信號如何調節下丘腦進食中樞活動的問題,現在回答可能早了正好5年吧(逃

題外話:Soylent

一些用湯作為液體食物的研究發現和固體的能量攝入補償效應類似,可能和喝湯的速率比喝飲料慢很多有關。我覺得液體和湯的邊界其實是很模糊的。最近嘗試了液體食物 Soylent,大概要喝兩分鐘,感覺飽腹效果已經很明顯——雖然進食時間短,但口感比蘋果汁要濃稠多了,所以從感官信息判斷的能量可能要多於蘋果汁吧。當然,心理滿足感不如吃同樣分量的正餐,這仍然是代餐的短板。


參考了:

De Graaf, C. Kok, F. J. Nat. Rev. Endocrinol. 6, 290–293 (2010)

擴展閱讀:

AGRP neurons are sufficient to orchestrate feeding behavior rapidly and without trainingHunger neurons drive feeding through a sustained, positive reinforcement signalParabrachial CGRP Neurons Control Meal Termination


「七分飽」的科學定義為能量限制攝入(Calorie restriction, CR)。不光是減肥,現代研究表明,「七分飽」對於人體健康好處多多,對身體機能的很多方面都很有益,甚至有可能提高人的壽命。

許多動物研究都發現,終生的CR相較於自由取食,可以提高50%的壽命。

有趣的是,研究發現,即使是有基因缺陷的肥胖老鼠,在經過CR處理後的最長壽命都會高於自由取食的正常老鼠,儘管CR處理的肥胖老鼠的體脂含量是自由取食的正常老鼠的兩倍。

另外,研究還發現,限時攝入高脂食物的動物,相比正常取食非高脂食物的動物,出現肥胖、胰島素抵抗和肝硬化的比例更低

那麼,CR能夠延長壽命,降低慢性疾病發病的機制是什麼呢?讓我們來看看最新的研究得出的一些結論。

1. 調節體內脂肪和糖代謝水平

CR能夠降低體重,減少白色脂肪,主要是腹腔的脂肪。而腹腔的脂肪積累相較於其它部位的脂肪積累,更能夠引起炎症反應,誘導產生胰島素抵抗和糖尿病,是誘導產生肥胖併發症的主要元兇。因此CR能夠有效減少肥胖引起的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發生。


2. 誘導自噬

自噬是發生在細胞內的一種生化過程,細胞能夠通過自噬降解受損的細胞器,並且降解失去功能或者錯誤表達的蛋白。自噬還可以降解脂滴,降低肝臟硬化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細胞自噬的研究,今年得到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關於它的介紹,看這裡:細胞自噬,你了解多少?)

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噬功能在不斷下降。自噬的缺陷還會導致癌症的發生。因此CR能夠有效的增加自噬,提高機體的清除能力,降低癌症的發病率


3.內分泌調節

在動物實驗中,很多的研究表明,長期的無營養不良的CR可以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調節體內物質合成的激素水平(如睾酮,瘦素等),並且降低促進細胞代謝的激素水平(甲狀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因此,CR可以降低細胞的代謝水平,減少代謝產物的積累。


4.預防炎症

長期的炎症會導致組織損傷,纖維化和器官的功能紊亂,在眾多老年慢性病(如癌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的發病中有重要的作用。

CR可降低血液中淋巴細胞的水平,降低白細胞中生成的炎症細胞因子,提高抑制炎症的激素水平(如皮質激素,脂連素,飢餓激素等),該作用已在臨床實驗中證實。

至於該作用的機制,目前認為可能是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調節,如降低肥胖,脂肪細胞因子的分泌,降低血糖,提高副交感神經系統興奮度。


5.提高抵抗壓力的能力

CR能夠作為機體一個長期的刺激,使機體可以產生存活的反應,從而能夠更好的應對各種外界強烈的刺激

有研究顯示CR處理的小鼠對於手術、放射線、急性感染、熱等刺激有更高的容忍度。CR可以促進DNA修復機制以及蛋白降解機制的活化,從而清除體內受損的DNA和蛋白,避免癌症和其它退行性疾病的產生。


6.保護氧化應激損傷

人類把食物消化後轉化成糖或者脂肪,並進一步分解產生能量。在這個分解過程中常常伴隨著過氧化離子的產生,過氧化離子可以造成DNA的損傷和突變,以及蛋白的結構功能損傷,這些損傷的積累被認為是導致衰老的主要原因。

多項研究已經證明CR的動物有較低的氧化損傷水平。不過,如果直接將能夠清除氧化損傷的物質給予實驗動物,並不能延長其壽命。所以,降低氧化損傷並不一定是CR延長壽命的原因。

必須說明的是,目前CR對於減緩衰老方面的作用還僅僅存在於動物實驗中,直至現在並沒有證據證明CR可以在高等的靈長動物中延長壽命

在恆河猴的一項長期研究中證明,CR引起了一些代謝和激素的變化,例如減少了30%的體重,有更高的胰島素敏感性,更低的體溫和甲狀腺素,以及更少的炎症反應,此外糖尿病的發生和免疫疾病的發生也降低了,這些都與小鼠實驗中類似。但是該實驗仍在進行中,對於壽命的觀察還要持續10年。

另外,人類中也發現,長期CR的人群中血清的甲狀腺素含量甚至低於專業運動員,為後者的70%,儘管這兩類人群的體脂含量類似。這說明體育鍛煉並不能完全模擬CR引起的體內環境的變化,所以並不能和CR一樣有類似的延長「存活壽命」的效果。當然,鍛煉對提高人的「健康壽命」有著積極的影響。

說了這麼多CR的好處,千萬不要以為CR就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不恰當的CR也會帶來副作用,如營養不良,腸胃不適等等。

為了能夠更好地利用CR有利的一面,科學家也在開發可以具有和CR類似功能的藥物。

現在發現的有在葡萄中含量較高的多酚類物質白藜蘆醇,可以激活乙醯化酶的活性,在動物實驗中已經發現其延長壽命的效果。另外,在肥胖人群中的臨床實驗中,科學家還發現其有類似CR的降脂效果。

另一種藥物是二甲雙胍,是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在動物實驗中已經發現其延長壽命的作用,並且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使用二甲雙胍的糖尿病病人的發生癌症的幾率有30-50%的降低。

當然了,這些藥物對於壽命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臨床實驗的證明。


參考文獻

1. Finkel T. The metabolic regulation of aging. Nat Med. 2015. 21(12):1416-1423.

2. Essential role for autophagy in life span extension. Madeo F, Zimmermann A, Maiuri MC, Kroemer G. J Clin Invest. 2015. 125(1):85-93.

3. Metabolic Control of Longevity. López-Otín C, Galluzzi L, Freije JM, Madeo F, Kroemer G. Cell. 2016 166(4):802-821.

4. Fontana L.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caloric restriction leading to longer life. Curr Opin Gastroenterol. 2009. 25(2):144-150.


作者: 王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出品:科學大院

大院是由博覽運營的院官方科普微信公眾號,歡迎訂閱,爭取集齊中科全家桶。


我認為范志紅老師ide文章可以幫你解答一下。


人們經常聽說,要想不長胖,要想不給腸胃增加負擔,吃飯要吃到七成飽。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什麼叫做七成飽?或者說,七成飽是什麼感覺?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在研究飽腹感一段時間之後,我按個人體驗,想給這個模糊的說法加上一個比較容易操作的定義,在這裡和大家交流,看看是否妥當。
所謂十成飽,就是一口都吃不進去了,再吃一口都是痛苦。
所謂九成飽,就是還能勉強吃進去幾口,但是每一口都是負擔,覺得胃裡已經脹滿。
所謂八成飽,就是胃裡面感覺到滿了,但是再吃幾口也不痛苦。
所謂七成飽,就是胃裡面還沒有覺得滿,但對食物的熱情已經有所下降,主動進食速度也明顯變慢。習慣性地還想多吃,但如果撤走食物,換個話題,很快就會忘記吃東西的事情。最要緊的是,第二餐之前不會提前餓。
所謂六成飽,就是撤走食物之後,胃裡雖然不覺得餓,但會覺得不滿足。到第二餐之前,會覺得餓得比較明顯。
所謂五成飽,就是已經不覺得餓,胃裡感覺比較平和了,但是對食物還有較高熱情。如果這時候撤走食物,有沒吃飽的感覺。沒有到第二餐的時間,就已經餓了,很難撐到下一餐。
再低程度的食量,就不能叫做「飽」了,因為飢餓感還沒有消除。
很多人說:你怎麼能感覺出來這麼細緻的差異呢?我根本不知道到了幾成飽啊?這是因為吃飯的時候從來沒有細緻感受過自己的飽感。如果專心致志地吃,細嚼慢咽,從第一口開始,感受自己對食物的急迫感,對食物的熱情,吃的時候速度的快慢,每吃下去一口之後的滿足感,飢餓感的逐漸消退,胃裡面逐漸充實的感覺......慢慢就能體會到這些不同飽感程度的區別。然後,找到七成飽的點,把它作為自己的日常食量,就能預防飲食過量。
對飽的感受,是人最基本的本能之一,天生具備。不過,這種飽感的差異,一定要在專心致志進食的時候才能感覺到。如果邊吃邊說笑,邊吃邊談生意,邊吃邊上網看電視,就很難感受到飽感的變化,不知不覺地飲食過量。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從小都不曾知道七成飽的理念呢?這是因為他們從小就被父母規定食量,必須吃完才能下飯桌,從來不曾按自己的飽感來決定食量。這樣,他們漸漸喪失了感受饑飽的能力,不餓也必須吃,飽了也必須吃完。因為父母通常都希望孩子多吃一些,總是多盛飯,多夾菜,使孩子以為一定要到胃裡飽脹才能叫做飽,結果打下一生飲食過量的基礎。
在外就餐時,食物的分量通常也都是按照胃口最大、口味最重的人來設計的。很多人習慣於給多少吃多少,把食物吃完的時候,實際上也已經過量了。一些加工食品也一樣,都盡量把一份設計得大一些,讓人們習慣於多吃。這樣對商業銷售有利,但是對於消費者控制體重是不利的。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需要放慢速度,專心進餐,習慣於七成飽。吃水分大的食物可以讓胃裡提前感受到「滿」,所以有利於控制食量。比如喝八寶粥,吃湯麵,吃大量少油的蔬菜,吃水果,都比較容易讓八成飽的感覺提前到來。吃那些需要多嚼幾下才能咽下去的食物,比如粗糧,蔬菜,脆水果,能讓人放慢進食速度,也有利於對飽感的感受,從而有利於幫助我們控制食量,避免過量。精白細軟、油多纖維少的食物則正好相反,它們會讓人們進食速度加快,不知不覺就吃下很多,而飽感中樞還沒有來得及接收到報告,胃裡面感覺到飽脹之後才能停住嘴。但這時候,食物中的能量早就超過了身體的需要......後面能做的事情,也只有增加運動來消耗掉多餘的「卡路里」啦。


一、飽從何處來?

課本上說,生物是一切具有新陳代謝的物體,而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以及生物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自我更新過程叫做新陳代謝。

「物質和能量交換」對人而言,那主要就是吃!可是在吃的方面,人的個體差異相當的大,大胃王每頓能吃20個漢堡,我特么一個都吃不完~,且肥胖與機體對食慾的調節紊亂密切相關。

所以食慾到底受誰調節?

食慾說到底是一種慾望,慾望產生的根源還是腦子?。人體就像帝國一樣,皇帝就是大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老兒說要美女,錦衣衛還不得搜山檢海找妹紙?

所以對哺乳動物來說,腦部是進食活動的最終裁決者,它決定了進食的時間、地點、數量和頻率。

這麼大一坨腦子裡,下丘腦是機體控制食物攝入、能量平衡的神經體液調節的關鍵部位。下丘腦各神經區域通過接受、整合、發放食慾信號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從而達到對食慾的調節。下丘腦有兩個不同的區域分別控制飽足和攝食。在實驗中,被破壞了飽足感調節區域的動物會過量飲食並發胖,而被破壞了攝食調節區域的動物則徹底停止進食。

除了腦子外,所有的消化器官都參與其中。而這些消化器官與腦部的信息交換,依靠的是周圍神經系統、腦部和腸胃中向神經元傳遞信號的各種分子以及各種激素(如胰島素)。消化道內側布滿神經纖維,監控著其中食物的數量和成分,並將信息傳遞到腦幹,繼而傳遞到下丘腦。

所以,下丘腦和消化系統的神經構成了整個食慾調節體系的中樞。

調節食慾的因素有哪些?

食慾的「皇帝」找到了,那「錦衣衛」呢?

目前發現影響食物攝取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感覺刺激、胃腸信號、循環因子和化學信號)和非生理因素(環境等)等,而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因素上。近年來神經多肽對食慾的調控引起研究者的廣泛關注,調節食慾的機制已成為研究的熱點。

中樞神經系統調控攝食行為的因子大約有20多種,外周大約也有20多種,總體上看,已發現的抗食慾因子比促攝食因子相對多一些。
?
中樞神經系統釋放的促食慾因子主要有NPY、食慾肽A、MCH、內啡肽等;抗食慾因子主要有MSH(由POMC衍生而來)、可卡因等。

外周促食慾信號只有飢餓素(ghrelin);而外周抗食慾信號主要有瘦素、胰島素、膽囊收縮素等。要減肥的同學注意了!!!!

1.瘦素通路

瘦素,ob基因的多肽產物,主要調控能量平衡。瘦素由167個氨基酸殘基構成,幾乎只在脂肪組織中產生。根據其信號序列的構成,預測它是一種分泌性蛋白。

瘦素作為神經內分泌激素,能夠提供調節信號,通過抑制食物攝取、提高代謝率來限制脂肪的儲存,在能量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近年很多科學家發現注射瘦素可以引起雄性大鼠攝食量的顯著減少,並降低其體重和脂肪。

2.食慾肽通路

食慾肽是由Sakurai等於1998年發現的,產生於LH中,是一種促食慾肽。食慾肽分為兩型:食慾肽A和食慾肽B,研究證明食慾肽A的作用大於食慾肽B。

向腦室內注射或者直接向LH中注射食慾肽,都可以增加嚙齒類動物的食物攝入,並且有一定的劑量-反應關係;相反,食慾肽受體阻抗劑可抑制禁食後大鼠的攝食。此外,禁食後的大鼠食慾肽mRNA表達上調,說明在飢餓的狀態下食慾肽神經變得活躍。

3.飢餓素通路

飢餓素是一個含28個氨基酸殘基的具有多種生理功能的腦-腸肽,其中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參與能量代謝的調節,具有促進食慾的作用。在胃粘膜基底部的抽吸液中表達最多,肽濃度最高。

腦室內注射飢餓素導致NPY和AgRPmRNA表達增加,但其促食慾功能也可被NPY受體阻抗劑所阻斷。這些結果提示飢餓素通過刺激NPY、AgRP神經的活性來刺激進食,並且可以提高NPY、AgRP肽的分泌量。

總之,食慾調節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需要很多因子的共同參與,但目前尚不知各因子之間的網路層次,仍有很多種路徑有待進一步研究。

而外部食物對食慾的影響,除了色香味,主要是食物的營養成分由消化道內側的細胞進行評估,利用血液循環中的特化分子將信息傳到腦部。而攝食後器官,如肝臟和胰臟,同樣與腦部有信息交換。例如,胰臟對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很敏感,如果其含量升高,胰臟就會分泌胰島素,而胰島素直接作用於下丘腦和腦部其他區域。

?二、吃七分飽的時候已經吃多了?

飽腹感和食慾是神經體液調節,反饋相當靈敏啊,所以我不覺得是這樣。

三、七分飽好在哪裡?

目前的研究表明,熱量限制能夠影響衰老過程且能擴展平均/最大壽命。

CALERIE 2研究(綜合評估限制能量攝入長期影響2)是第一個用來檢驗能量限制對人體代謝和心理的影響隨機臨床試驗研究,在非肥胖的人群中進行。該研究屬於能量攝入干預(減少25%的能量攝入,正好七分飽),以期獲得減重以及其他方面的健康收益。

再然後呢,對那些已經進行了2年能量限制/隨機對照的成年人,又進行了為期2年的隨訪研究,來觀察這些參與者在實驗結束後是否減肥成功和是否成功建立了健康的生活方式行為。

本研究一共評估了39名參與者在體重、身體成分、心理功能、能量消耗方面的變化。

結果顯示:

在後續研究的39參與者中,29人完成2年的隨訪。

在能量限制干預實驗中,參與者平均減重9.0±0.6公斤(限制能量是減肥利器);而在之後的2年隨訪期中,有54%的人體重稍稍有所反彈(然而保持戰果略微有點難)。

儘管體重有所反彈,體重、體脂肪的比例、脂肪量仍比最開始的基線顯著降低,仍明顯低於對照組(能量限制減重、減脂效果很明顯)。

在後續隨訪中發現,能量限制組保留了更高程度的飲食克制,且能避免某些不健康食物(建立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所以,2年密集高強度的能量限制干預後,約50%體重下降仍能保持2年,這可能是獲得健康生活方式和飲食限制後的持久效應。


---參考資料---
Am J Clin Nutr. 2017 Mar 8. pii: ajcn146837. doi: 10.3945/ajcn.116.146837
張雲波,那曉琳. 食慾調節機制的研究進展[J]. 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2008,(02):97-100.


我沒有什麼太多的醫學理論和數據。

從另一個方面說一下我的看法:

我認為絕大部分生物,在食物充足的時候,都會攝入高於正常所需的食物(能量、營養)。這樣,多餘部分可以轉化為脂肪等形式,以備在找不到食物的時候能扛一陣子。這種策略在食物來源不穩定的大自然中,是顯然非常有利於生存的,在各種物種中都能找到很多這樣的例子——而且越是生存於食物來源不穩定的極端環境,這種策略也就會顯得越誇張。

所以,進食中實際上要到「過飽」的程度,才發出「飽」的這種信號反饋的機制,顯然是這種策略的一個體現。

然而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後,食物來源的穩定性已經可以確保大多數人一直持續的攝入高於正常所需的食物,那這就顯然有問題了——因為當初生物幾億年來進化出這麼套能量儲備策略和機制,可不是打算用於這種環境的。


至於說是不是七分飽,還是具體原因,那就等醫學家們去研究了。


如果你吃十分飽,馬上會用肉眼可見的速度胖起來。。。。衣服啥的就全不能穿了


剩下三分靠夜宵


來源:走進科學:苛刻的卡路里限制也許並不能延長壽命

對比:「吃飯要吃七分飽」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 知乎


如果你想延長一隻蠕蟲或者蒼蠅的壽命,很簡單,只需嚴格控制其卡路里的攝入量。當喂以低卡路里標準的食譜時,這些實驗動物的生命期都有所延長,而衰老跡象也減少了。這使得人們猜想:與人類親緣關係更近的動物是否也適用這條規律呢?最初的實驗結果是令人振奮的:在卡路里攝入限制下,老鼠,甚至還有靈長類動物,他們的壽命都有所延長。

但此後的發展卻並不樂觀。現在,一個以獼猴為實驗對象的研究表明:卡路里攝入限制並沒有實質性的益處,而此前的研究結果可能是由某些試驗性設計選擇造成的。

雖然「卡路里限制」聽起來像減肥食譜,但其實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減肥注重於某些特殊種類食物的攝入限制,而「卡路里限制」對卡路里的來源並不限制,只是對攝入總量嚴格控制,通常比健康攝入底線還削減四分之一。這顯然會導致動物非常瘦弱,當然也能避免一些營養過剩疾病導致的死亡,例如糖尿病、心臟病等。


為了解釋起初的發現,兩個實驗室(一個在 Wisconsin,一個在國家衰老協會 NIA)設立了一個長期實驗:他們削減了獼猴30%的卡路里攝入量。目前實驗已經進行了幾十年,Wisconsin 實驗室已經報告了一些積極的結果:癌症、糖尿病和心臟病的發病率下降了,生命期延長了。這無疑是個振奮人心的消息。

然而來自NIA實驗室的消極結果阻止了《自然》雜誌報道的溢美之詞。和Wisconsin實驗室一樣,作者長期跟蹤研究了獼猴的健康和存活情況,30年過去了(比一般獼猴的平均壽命多3年,事故或受傷造成的死亡除外),他們沒發現任何不同!卡路里控制組的獼猴活得略微久一點,但這點不同還達不到統計學重視的程度。某些跡象顯示,卡路里控制組的獼猴確實不知何故顯得健康得多,例如膽固醇和甘油三酯下降了,但顯然並不等同於更加長壽。

那實驗結果的不同又該如何解釋呢?即使在實驗設計上極其相似,但那略微的不同足夠導致實驗結果南轅北轍。NIA實驗室的食譜是由天然成分衍生的,而 Wisconsin 實驗室的食譜是由孤立的動物所需化學成分組成。這導致的不同是Wisconsin 實驗室中吸收的卡路里是總來源的三分之一,而 NIA 實驗室僅為4%。

另一個關鍵的不同是:Wisconsin 實驗室的控制組可以吃想吃的一切東西,而NIA實驗室中的控制組有嚴格的限制。也就是說;Wisconsin 實驗室的控制組比理論上更胖更不健康。基因差異也可能是重要原因,因為實驗動物來自於亞洲不同地區。卡路里限制對鼠類壽命的影響會因鼠類種族基因的不同而非常敏感。

那這是否意味著嚴格的卡路里控制是有兩面性的?也許不是。明顯的跡象顯示這樣能提高總體健康,也有傾向於對此食譜獲益的個體存在。但肯定的是人們應該暫停不切實際的幻想,目前不要期望有能顯著延長壽命的食譜。如果這還不夠明顯的話,削減你每天卡路里攝入量的30%是非常痛苦而艱難的,你現在根本沒有充分的理由嘗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線————————————————_


具體我也不懂,只是百度到的,貼上來和最高票答案作個對應,希望能拋磚引玉。


七分飽和十分飽中間差了一大碗燴面


當你一直都吃百分飽或者一百二十分飽從而變成一個身高等於體重的胖子的時候你就會明白這個說法到底科學不科學了。


重點看你是關注飽,還是關注七分了

最近在減肥,很痛苦,所以有點發言權

我覺得七分這個肯定是建立在吃飽的基礎上了

也就是說你本來能吃500克的東西,但是點了700克的東西,700克的東西你撐撐也能吃下去,東西很美味,所以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擇不浪費的吃下去,我不是讓你們浪費糧食,我的意思就是說吃多少點多,自己有個度,可以自己有個算盤,再好吃也在這個度之內


吃飽不吃撐,在我而言,吃撐就是10分飽,你如果不加以限制,你就會吃到10分,12分,14分,,,惡性循環,你就是個胖子,,,心累,,,大學放縱了幾年,漲了15斤


掃了眼目前的答案基都把本飽腹感等同於能量攝入。作為一枚健身黨,感覺拋開總卡路里討論飽腹感都是耍流氓。


蔬菜水煮蛋慢碳吃到撐的400kcal和高油高糖快碳吃到七分飽的400kcal從養生角度看孰優孰劣?


吃飯要吃七分飽,超過七分,吃飯就已經不是享受,而是一樁沉重的負擔,不單容易增肥,胃還難受,不足七分,胃還沒有飽足感,美味還沒有享受夠,屬於變相節食。而七分飽則剛剛好,胃裡面還沒有覺得滿,但對食物的熱情已經有所下降,主動進食速度也明顯變慢。更多普及知識可以在平安好醫生APP里的健康頭條看看。


吃的太飽了,加重胃的負擔,不易消化,一是失去了吃的意義,二是對胃本身的功能和人體其他器官均有不利影響。中醫還認為,食不過飽,有利於補氣。補氣有利於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少生疾病。平安好醫生APP里的健康頭條有更多好的建議可以參考呢。


能堅持只吃七分飽,做到營養均衡,完全可以更健康、長壽。因為節食可以調節腸道菌群,減少內毒素入血,進而改善代謝指標,這是節食延長壽命的作用途徑之一。


吃飯七分飽有助於保持清醒的頭腦。一些減肥者發現,當他們只吃適量食物後,思維變得活躍了,創造力更豐富了。這是因為一頓飽餐後,胃腸道負擔加重,餐後一定時間內血液都集中在腸胃中幫助消化代謝,大腦供氧供血不足,人就處於昏昏欲睡的迷糊狀態。平安好醫生APP里的健康頭條有更多依據。


吃飯吃到七分飽才會健康,才會減少冠心病、心臟病、糖尿病、腦動脈血管硬化等病症的發病率。科學家在小白鼠身上做了試驗,結果發現那些吃飯七成飽的小白鼠,也比那些能夠吃飽飯的小白鼠長壽得多。平安好醫生APP里的健康頭條有很多說明的


是葯三分毒
是飯也有半分毒
病都是從口入
少吃飯晚點死
吃的多死的快

長壽對照組小白鼠 都是餓出來的

以上。


我是八分中年,我偏要吃八分飽


補充下高票文章的答案,關於CR( Calorie restriction )。

所謂的 Calorie restriction,中文為卡路里限制,或熱量限制,其指的是在不會引起人們營業不良的前提下降低卡路里攝入量的飲食方案。這個和節食不同,節食是有意識的限制或者控制飲食。以此來達到維持或者是減輕體重的目的。

這裡提到了熱量限制,也就不得不提所謂的熱量限制增加壽命。美洲國家老齡化研究所和威斯康星大學合作的恆河猴(其擁有人類基因組 93%)發現,沒有營養不良的熱量限制延長了使用壽命,延緩了年齡相關疾病的發病。

之所以會出現以上的情況,目前還沒有一個合適的結論。一個比較通用的說法就是熱量限制降低核心體溫,細胞分裂減少,代謝率降低,自由基產生減少,同時減少了DNA損傷。

而在維基百科上可以看到一個有關於熱量限制的案例:第一個促進卡路里限制作為延長生命手段的人是路易吉克納羅 ,他是一位15世紀的威尼斯貴族,他在35歲時採用了熱量限制飲食來解決他身體健康的問題。據說他的限制飲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消除了他所有的疾病,他也活到了102歲。在他的著作《 Discorsi della vita sobria》,他描述了他的養生方式,即以「量化原則」為中心,限制自己每天只吃350克的食物(包括麵包,蛋黃,肉和湯)和只喝414毫升葡萄酒。


推薦閱讀:

痛風可以吃什麼?
日常飲食怎樣預防胃癌?
吃糖多就會得糖尿病嗎?
吃狗肉的注意事項和壞處分別是什麼?
燉豬蹄真的很補嗎?

TAG:科普 | 飲食 | 生活常識 | 飲食習慣 | 膳食健康 |